《皇帝的新装》精品教案(第2课时)知识讲解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拉林一中和洪雁教学目标:1.分析人物形象,学习表现人物的方法2.通过朗读,理解童话中夸张和想象的艺术特点3.调动学生自己的体验,感悟文章主旨,培养孩子敢说真话的优秀品质教学重点:1.分析人物形象,学习表现人物的方法2.感悟文章主旨,培养敢说真话的优秀品质教学难点:通过朗读,理解童话中夸张和想象的艺术特点教法学法:朗读法,总结点拨法。
教学安排: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篇课文属于一篇童话。
童话的主要特点是夸张和想象,上节课我们还理清了文章的主要故事情节。
那么,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概括文章故事情节,你会用哪个字?(一)说一说故事的情节1.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概括文章故事情节,你会用哪个字?2.骗子行骗为什么用织新衣而不用别的手段来骗皇帝?(皇帝喜欢穿新衣投其所好)3.衣服有什么奇怪的特性?请在课文上划出原句。
(二)读一读文中夸张的句子找出文中的夸张句,读一读,读出夸张的韵味,并体会夸张的作用。
(三)议一议大人的内心世界1.你认为皇帝、大臣、百姓上当受骗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皇帝的新装”对皇帝、官员、百姓与其说是新装,不如说是。
(四)改一改故事的结尾如果将故事的结尾改一下,将孩子揭露事情的真相改成大人好不好?(五)悟一悟做最真实的自己1.如果你当时也在游行大典的现场,会怎样做?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怎样做人才不会被骗?三.课堂小结四.作业:请你充分发挥想象为《皇帝的新装》课文续写个结尾?皇帝回宫后……皇帝的新装安徒生骗大人-----心装【《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终于写完毕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谢谢!。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皇帝的新装》第二课时教案

皇帝的新装教学目标:1.分析人物形象,学习表现人物的方法。
2.理解童话中想象和夸张手法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学习表现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童话中想象和夸张手法的艺术特点。
教学方法:点拨引导、合作探究与自主学习相结合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皇帝的新装》的故事情节,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文本,走进童话中的人物和语言。
二、跳读全文,赏析人物1.跳读全文,圈点勾画出描写皇帝的语言、心理活动和相关动作等语句,用我认为皇帝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人,因为“________________”的形式进行分析。
例如:①我认为皇帝是一个愚蠢的人,因为课文中那两个自称是织工的骗子,根本没织衣服,也没给皇帝穿衣服,只是做做样子而已。
而皇帝为了炫耀自己,还穿着这件实际上并不存在的衣服去参加隆重的游行大典。
这一切作为常人都能分辨出来,他却上当受骗,所以我认为他是个愚蠢的皇帝。
②我认为皇帝是一个爱美的人,因为“许多年以前,有一位皇帝,他非常喜欢好看的新衣服。
为了穿得漂亮,他不惜把所有的钱都花掉。
”文中的皇帝一天到晚考虑的总是如何换穿新衣服,可见他是一位爱美的皇帝。
③我认为皇帝是一个虚伪自欺欺人的人,因为“皇上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
”一“转”一“扭”是动作描写,写出皇上做作的丑态,也表现了皇帝的自欺欺人。
④我认为皇帝是一个虚伪和愚蠢的人,因为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
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一个皇帝吗?这可是我所遇见的一件最可怕的事情。
”“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二分地满意!”运用了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皇帝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完全不同,一句“骇人听闻”,一句“最可怕的事情”,两个“难道”的反问,都是皇帝心里所想,这里突出了皇帝极端恐惧的心理。
他虽然什么也没看见,嘴上却极力赞美,而且还用了“极”“十二分”等程度非常深的修饰语。
《皇帝的新装(第二课时)》教案

《皇帝的新装(第二课时)》教案课后知能演练基础巩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皇帝让御pìn织师织一件极精美的新装,以便他在华盖下向臣民眩耀。
几天后,新装做好,皇帝得到呈报就去视察。
当他刚穿上新装时,身体就发抖、疼痛,这可真是(耸人听闻骇人听闻)。
皇帝想脱下新装时竟脱不下来,这时,耳边响起一个声音:“快点儿自我反省,做个好皇帝。
”皇帝赶紧自我批评,身体立刻不发抖了。
皇帝说要在新装帮助下做个好皇帝,大臣们随声附和.。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御pìn()随声附和.()2.找出文段中的一个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改为3.结合语境,从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文中的横线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此时正值冬季,野外的一切景致都成了简笔画。
,除了保暖的装束,都在删繁就简。
树木曾经落光繁茂的叶子,并且剩下灵魂的线条;绿草已经萎靡枯黄,碎草很快会闻风起舞,随之而去()湖边石头没有藤蔓缠绕,也没有长枝短叶簇拥,此时落魄地袒露着,大大小小,高高矮矮,沿着湖堤散乱排列。
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A.树木落光曾经繁茂的叶子,也剩下灵魂的线条B.树木曾经落光繁茂的叶子,也剩下线条的灵魂C.树木曾经落光繁茂的叶子,只剩下线条的灵魂D.树木落光曾经繁茂的叶子,只剩下灵魂的线条5.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A.,B.。
C.、D.;6.下列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A.凡是被这个季节抚摸过B.这个季节凡是被抚摸过C.被这个季节凡是抚摸过D.凡是被抚摸过这个季节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当布料还在织布机上的时候,皇帝就很想亲自去看它一次。
他选了一群特别圈定的随员——其中包括已经去看过的那两位诚实的大臣。
然后他就到那两个狡猾的骗子所在的地方去。
这两个家伙正在以全副精神织布,但是一根线的影子也看不见。
“您看这布华丽不华丽?”那两位诚实的官员说,“陛下请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他们指着那架空织布机,因为他们相信别人一定可以看得见布料。
皇帝的新装教案第二课时

皇帝的新装教案
第二课时
一、课前回顾
二、看图说故事
三、课文怎样写皇帝爱新装的?
四、写皇帝爱新装的目的是什么?
写皇帝爱穿着的癖好,突出他的昏庸无能、荒唐可笑,也写出皇帝上当受骗的缘由。
五、议一议
1、骗子为什么用织新衣而不用别的手段来骗皇帝?
2、他们为什么又说做出的衣服有一种奇怪的特性?
3、衣服有什么奇怪的特性?请在课文上划出原句。
4、这篇课文的情节围绕一个骗字展开,请同学们说说文中各种人物是怎样围绕这个字进行活动的。
5.文中是如何运用夸张与想象的手法的,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夸张与想象的手法,作用)
六、找一找(看新装部分)
3道选择题
七、说一说
1、文章为什么要写皇帝与他的亲信三次察看织布的情景,可否只写其中一次?
2、为什么皇帝与他的亲信们都不敢说真话?
3、文中提到老大臣、官员以及皇帝的随员时,用了以下褒义词,“诚实”“有理智”“称职”
“善良”“高贵”,特别是多次提到“诚实”,用意是什么?真的是在赞扬吗?
八、想一想
1.作者为什么让一个孩子最终说出了真话?
2.皇帝心里有些发抖,却摆出更加骄傲的神气,为什么?
3.骗子是可恨的,受骗者是值得同情的。
故事中的皇帝和大臣们是否也值得同情呢?
4有人认为课文中的骗子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有人不同意,你认为怎样?
九、学了这篇童话,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十、写一写
游行大典后,皇帝回宫后,事情会怎样?。
皇帝的新装教案2课时

皇帝的新装教案2课时皇帝的新装教案2课时【篇一:皇帝的新装优秀教案---徐海艳】《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徐海艳教材分析《皇帝的新装》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属于少年儿童非常喜欢的文学样式——童话。
本文通过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以及形象的语言塑造了一群昏庸愚蠢、自私虚伪的统治阶级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生活。
全文以“新装”为明线,以“骗”为暗线,通过对皇帝“爱新装”,两个骗子为皇帝“做新装”,皇帝派大臣去“看新装”,皇帝亲自去“看新装”及“展新装”游行的描写,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虚伪、愚蠢、腐朽的本质。
学情分析大多数学生听说过皇帝的新装这么一则童话故事,所以,对本文已经具备一定的认知基础,对文章的故事情节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在引导学生理清情节后,要把重点放在品析人物形象从而把握作品内涵这一环节。
另外要深入课文,应该让学生先了解童话的有关知识,给学生今后的学习提供规律性等方面的启示,同时引导学生要独立深思,各抒己见,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滑稽、骇人听闻、随声附和”等词语。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故事情节。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品析人物形象,把握作品内涵。
4、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运用夸张以课本剧形式再现文中精彩情节。
过程与方法1、朗读法,在读中揣摩人物心理,品析人物形象,提高语言感受力。
2、设疑和探究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现实生活,体验反思,培养实事求是、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品析人物形象从而把握作品内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运用夸张以课本剧形式再现文中精彩情节。
【教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诗意导入同学们,我们曾无数次走进美丽的童话世间,那里充满了幻想和神奇,童话如同星辰在我们儿时的天空中闪耀着光辉,优美的故事总是令人心醉的。
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奇妙的童话世界。
(出示课件)1、说出下列童话的出处和共同点,引出作者安徒生2、背景材料:安徒生和童话投影:1. 安徒生(1805~1875),丹麦著名童话作家。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故事情节。
(2)了解童话中夸张和想象的作用,理解这篇童话的讽喻意义。
2.过程与方法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提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联系现实生活,体验反思,培养真诚、求实、不慕虚荣的品格。
【教学重难点】了解童话中夸张和想象的作用,理解这篇童话的讽喻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由学生表演课本剧导入课堂。
二、合作探究1.探究大臣们的言行,分析形象。
(1)写大臣、官员和皇帝三次察看骗子织布的情景,场面相同,但写法各不相同,试就其神态、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进行比较。
三个场面类似而不同,情趣横生,刻画了皇帝和他的臣属丑恶可笑的嘴脸。
老大臣和官员察看织布的神态、动作各有不同。
老大臣在惊奇之余,先是“把眼睛睁得特别大”,然后又一边称赞,“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最后则“注意地听着,以便回到皇帝那儿可以照样背出来”。
而那个官员只是“看了又看”,并没进一步的动作。
②心理描写也各有不同。
写老大臣用祈使句,表示他的可怜和哀叹;写皇帝则多用疑问句,表示吃惊和怀疑;官员用疑问句,年轻得志自我怀疑。
③语言描写也各有特色。
老大臣不仅反复称赞,而且答应要呈报皇上,表现了他的虚伪、自欺欺人,也再现他当时惶恐的心态。
总之,三个人中对老大臣用了较多的笔墨描述。
而对大臣的描述则是对皇帝的陪衬和烘托,揭露出整个宫廷,乃至整个社会说假话、互相欺骗、随声附和的恶习。
(2)皇帝去看布料时两位大臣的反应是怎么样的?老大臣和诚实的官员为什么不敢说出事实真相,要瞒和骗?——这一回用不着骗子谎言赞美布料,两位看过布料的“诚实”的官员就自动代劳了。
这两位根本没有看见过布料的官员,“相信别人一定可以看得见布料,就抢先对皇帝说:“陛下请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以表示自己看见了布料,替骗子效了劳。
两个大臣怕别人说自己愚蠢,更怕丢了乌纱帽,都不敢讲真话。
语文统编版(24新版本)七年级初一初一上册第22课 皇帝的新装(2)教学教案含答案

《皇帝的新装》一、教学目标1. 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写法,理解词语的含义。
2. 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从多角度复述故事。
3.分析人物形象,理解童话的讽刺意蕴和现实意义。
4.学习夸张和想象的写作手法,体会其在文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从多角度复述故事。
(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童话的讽刺意蕴和现实意义。
2.教学难点学习夸张和想象的写作手法,体会其在文中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童话故事是我们童年的美好回忆,它们陪伴我们成长,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和启示。
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安徒生的童话世界,学习他的经典作品《皇帝的新装》。
(二)字音教学1. 教师板书重点字词,如:炫耀(xuàn yào)、称职(chèn zhí)、愚蠢(yú chǔn)、妥当(tuǒdàng)。
2.学生齐读字词,教师纠正读音。
3.教师讲解字词的含义,如:“炫耀”是指从各方面特意强调自己,略带夸大自己,看轻别人的意思;“称职”是指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都能胜任所担任的职务。
4.学生分组朗读字词,每组朗读一行,如:滑稽(huá jī)、陛下(bì xià)、爵士(jué shì)、头衔(tóu xián)勋章(xūn zhāng)、袍子(páo zi)、不可救药(bù kě jiù yào)、骇人听闻(hài rén tīng wén)随声附和(suí shēng fù hè)、忙忙碌碌(máng máng lù lù)、无缘无故(wú yuán wú gù)(三)整体感知1. 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这篇童话围绕“新装”写了哪些内容?明确:这篇童话围绕“新装”写了皇帝爱新装、骗子做新装、君臣看新装、皇帝展新装、小孩揭新装等内容。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第2课时)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体会文章各种精妙的描写,把握人物性格形象。
2.能够理解童话的寓意,深刻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意义。
3.训练想象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习通过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塑造人物性格的特点。
教学难点:展开联想和想象力,改写文章。
三、教学策略根据童话作品体裁的特点及时间所限,采用的教学方法是:1.通过分析人物语言、动作及总结受骗人的相同的心理,感悟人物性格特征。
2.给学生思维活动空间,通过想象激励创新欲望,培养创新思维,使学生由理解性学习上升到创造性学习。
四、教学过程阅读童话三方法:读童话,知情节;抓角色,品语言;明是非,辨美丑。
(一)感知课文,自拟题目初步感知文章主题后,请思考,为这篇童话加个副标题。
一个的皇帝【设计意图】在第一课时学习的基础上,初步探究文章主题。
(二)品读文章,探究主题1.“皇帝的新装”在情节结构上起到了线索作用,而贯穿这个离奇而生动故事始终的主线则是“新装”的奇怪特性,作者展开情节、安排材料、刻画人物都是围绕主线进行的。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文章,找出描写“新装”的特性,你认为“皇帝的新装”“新”在哪里?【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童话的特点。
2.写大臣、官员和皇帝三次察看骗子织布的情景,场面相同,但写法各不相同,试就他们的神态、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进行比较,分析人物形象。
【设计意图】分析用笔的精妙和童话夸张和想象的特点。
例如1:写老大臣抓住了他衰朽的特点,写心理多用悲叹的语气,如“愿上帝可怜我吧!”“我的老天爷!”;写眼睛,一再写他睁得怎样大;写语言,对一些词语反复使用,极力描写老大臣对子虚乌有的衣料的赞美,和前面说的“诚实”形成强烈的对照,增强了讽刺意味,把他虚伪的嘴脸刻画得淋漓尽致。
例如2:老大臣、官员和皇帝看新装时的心理描写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都经历了惊、怕、赞的过程。
不同:(1)写老大臣一再写眼睛睁得怎样大,写其心理多用悲叹的语气,语言突出衰朽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皇帝的新装》精品教案(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各种精妙的描写,把握人物性格形象。
2.能够理解童话的寓意,深刻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意义。
3.训练想象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通过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塑造人物性格的特点。
教学难点:展开联想和想象力,改写文章。
三、教学策略
根据童话作品体裁的特点及时间所限,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1.通过分析人物语言、动作及总结受骗人的相同的心理,感悟人物性格特征。
2.给学生思维活动空间,通过想象激励创新欲望,培养创新思维,使学生由理解性学习上升到创造性学习。
四、教学过程
阅读童话三方法:
读童话,知情节;
抓角色,品语言;
明是非,辨美丑。
(一)感知课文,自拟题目
初步感知文章主题后,请思考,为这篇童话加个副标题。
一个的皇帝
【设计意图】在第一课时学习的基础上,初步探究文章主题。
(二)品读文章,探究主题
1.“皇帝的新装”在情节结构上起到了线索作用,而贯穿这个离奇而生动故事始终的主线则是“新装”的奇怪特性,作者展开情节、安排材料、刻画人物都是围绕主线进行的。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文章,找出描写“新装”的特性,你认为“皇帝的新装”“新”在哪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童话的特点。
2.写大臣、官员和皇帝三次察看骗子织布的情景,场面相同,但写法各不相同,试就他们的神态、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进行比较,分析人物形象。
【设计意图】分析用笔的精妙和童话夸张和想象的特点。
例如1:写老大臣抓住了他衰朽的特点,
写心理多用悲叹的语气,如“愿上帝可怜我吧!”“我的老天爷!”;
写眼睛,一再写他睁得怎样大;
写语言,对一些词语反复使用,极力描写老大臣对子虚乌有的衣料的赞美,和前面说的“诚实”形成强烈的对照,增强了讽刺意味,把他虚伪的嘴脸刻画得淋漓尽致。
例如2:老大臣、官员和皇帝看新装时的心理描写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都经历了惊、怕、赞的过程。
不同:
(1)写老大臣一再写眼睛睁得怎样大,写其心理多用悲叹的语气,语言突出衰朽的特点。
(2)写官员没有动作描写,写其心理活运用不肯定的语气,突出其狡猾。
(3)写皇帝心理用了反问,既写其恐惧,又突出骄横。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认识任务的主要性格特征。
在整体感知基础上研究作品中人物的相同点及不同点,理解作品的现实意义,从而提示主题。
3.成年人对于“新装”的评价是一致的,而唯独一个小孩子语出惊人,你认为他所说的话和前面情节中的哪一句话相呼应,请找出来。
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这句话,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着关键的推动作用。
骗子说那衣服具有这样一种“奇怪的特性”,不但抓住了皇帝的昏庸荒政而又想辨别出官员是否称职,是聪明还是愚蠢,以求保住皇位的心理,而且抓住了大臣们只想保住官位的心理,因而骗术步步行通。
因为只有未涉人世、纯洁天真的儿童,才能童言无忌地直言真实,说出真相,表现了作者对未来世界的希望和信心,也告诉人们要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敢于说真话,无私无畏,天真无邪。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感悟孩子的童真,通过对关键句的理解,探究文章主题。
4.文中的若干人物,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哪一位,为什么?
【设计意图】重视学生的个体感悟,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
5.皇帝的游行如同一场可笑的闹剧,皇帝的新装如同一个讽刺的笑话,留给我们很多的思考,那么,安徒生想要借这样一个童话故事,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呢?
童话以骗开始,又以骗结束,以至演出皇帝赤身裸体举行游行大典的丑剧,看似荒诞无稽,而骗局却成功施展,一方面在于两个骗子毒辣地利用了根本不存在的“美丽的新装”可以检验是否称职或愚蠢的奇怪特性,更主要的在于从皇帝到大臣,到满京城的人自欺欺人的心理本质。
无情揭露当时社会的丑陋,讽刺了统治者的虚伪和愚蠢,以及自欺欺人的丑行。
揭示了人们在受世俗影响后虚伪懦弱的性格特点。
告诉我们要拥有一颗诚实而正直的心。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组员交换意见,学生思维进行碰撞。
6.作为一个升入初中的孩子,你对这篇童话的主题一定有自己的想法,试着从不同人物的生存角度谈谈你的理解。
【设计意图】语文课文就是一个例子,学习旨在让学生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指导学生有意义的生活。
(三)小结,回答问题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2.这件新装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
3.本文主要描写了几个人物?
4.本文主要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5.作者主要运用怎样的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6.皇帝、大臣和老百姓为什么不敢说真话?
7.小孩子为什么敢说出事情的真相?
【设计意图】通过对问题的回答,小结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四)创设情境、想象写作
作家对故事撰写的描写是有限的,也是无限的,留给读者很大的想象和思考的空间。
请展开想象的翅膀,学习安徒生夸张的笔法,改写这篇童话故事。
体现童话想象丰富、情节生动的特色。
(任选其中之一进行训练、交流。
)
(1)有一天,皇帝听到了忠实大臣的真话……(想象一下,皇帝的反应)
(2)老大臣眼里斥责了两个骗子,两个骗子……(想象一下骗子会说什么)(3)游行大典前夜,皇帝来试新装。
(4)假如孩子没有把真话说出来,事情会怎样发展?
选择一题,发挥想象,写到习作本上。
【设计意图】想象力的训练会给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为学生创设了培养创新思维的好机会,此环节是想象力训练的进一步强化,将口头表达内容形成文字,更具问题的挑战性,是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再提高过程。
(五)反思与小结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
童话的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
本文以“新装”为线索,描写一个愚蠢的皇帝上了骗子的当,赤身裸体参加游行大典的故事,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昏庸愚蠢,虚伪狡诈,自欺欺人,荒唐可笑的本性,无情鞭挞了黑暗腐朽的封建制度。
它告诉我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文章运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一方面系统地总结本节所学知识,另一方面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表现,以提高学习质量,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
(六)布置作业
皇帝佯装不知被蒙骗,想惩治不忠诚的人,你认为他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 发挥你的想象力,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