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历史
畲族的起源与历史由来(身为盘瓠后裔的畲族人)

畲族的起源与历史由来(身为盘瓠后裔的畲族人)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存在很多,民族起源有争议的少数民族。
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彝族、土家族,还有侗族、瑶族和今天要说的畲族。
关于这些少数民族起源历史,时至今日也是学术界争论不休、众说纷纭的焦点。
畲族是一个具有其民族特点的单一少数民族,截止2020年其人口总量不足一百万人。
作为55个少数民族中的“微型”民族,畲族主要聚居于福建、浙江、安徽、江西四省。
相传其原始居住地在潮州市凤凰山,这也是畲族人自称“山哈”的主要依据。
如果按照畲族民族语言畲语进行翻译,“山哈”即为“住在山上的客人”之意。
从其民族自称“山哈”也可以证实,畲族先民应该起源于潮州市凤凰山。
但后来因为历史变迁、民族变革,或者外族侵扰亦或是寻求生路,畲族人才东迁进入福建及其他省份。
畲族人是有史以来第一个进入福建的少数民族,如果按照这种说法去深入挖掘,可以得知畲族人确实是由潮州市凤凰山,历尽千辛万苦不断迁入福建省。
从这个角度来看实际上就是从客观层面,进一步承认了畲族迁入说。
畲族作为我国境内南方地区的游牧民族,其民族起源可谓众说纷纭。
目前,比较受认可的说法就高达五种,而且主要集中于迁徙说和土著说两大类。
笔者认为无论哪种说法其实都有一定道理,而关于畲族起源的核心争论焦点,其实就是畲族的民族发展史。
关于畲族的民族起源,直到今天依然众说纷纭。
但从各家说法中可以清晰的窥探出,畲族应该是一个仅有1000多年历史的古代民族。
而且学术界普遍认为畲族在古代社会中的活动区域,应该是在唐代闽、粤、赣三省交界的。
作为一个古老的南方山地游耕民族,畲族的历史活动范围亦或是迁移活动,大致在唐、宋、元以及明、清阶段。
实际上从这个角度来看,畲族的历史参与度也并不是很高,换个角度来讲就是畲族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少数民族。
一、畲族名称由来1.畲族“畲”字寓意相信很多人在看到畲族时,都会感觉特色拗口,实际上畲族中的“畲”字历史非常久远。
“畲”字的主要涵义就是以火耕地,再确切一点说就是指粗放耕种的田地。
一文读懂关于畲族的那些历史文化

一文读懂关于畲族的那些历史文化畲族,一个古老的民族,有自己的宗教信仰、语言、服饰、文化、图腾,关于畲族的起源与发展,一些学术专家们总是难有统一说法,而关于畲族的那些历史文化,同样在吸引着民族学研究领域的关注。
关于这个古老的民族,它的历史文化,你知道多少吗?这篇文章将为大家详细介绍了畲族历史文化。
畲族起源畲族又自称“山哈”,是与他们的居住环境、迁徙历史有关。
一千多年来,畲民不畏艰辛险阻,从原始居住地广东省潮州市凤凰山四散迁徙到闽东、浙南、赣东、皖东南等地山区半山区,多居于山区,民风淳朴,居住环境自然优美。
畲族文化畲族人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艺术文化,山歌是畲族文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流传下来的山歌约有1000多篇、四五万行,每逢佳节假日,都能够听到畲民优美动听的嘹亮歌声飞扬在田间地头、山林溪边。
畲族姑娘擅长针织刺绣,彩带和竹编是畲族刺绣中的工艺技术最受赞誉的,畲族姑娘的传统服饰上斑斓绚丽、丰富多彩的图案,便是自己刺绣而成。
竹编工艺品更是在土产市场享有声誉。
在畲族乡众人皆知,畲乡人的特色产品。
畲族风俗节日畲族人很重视传统节日,重视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为祭祖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畲族传统节日,在这一天,人们云集歌场,自晨至暮,对歌盘歌,人们沉浸在热闹欢快的歌海中。
畲族宗教信仰畲族有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
信奉猎神自古以来就是畲族人民的主要信仰之一,盘瓠是畲族图腾崇拜的物件。
畲族先民把盘瓠描塑成神奇、机智、勇敢的民族英雄,尊崇为畲族的始祖,把有关始祖盘瓠的传说画在布上,制成约40幅连环画式的图像,代代相传,称为“祖图”。
畲族作为中国古老少数民族之一,为我们留下了更多辉煌的历史文化,对于研究人类文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于畲族的众多历史文化,还有更多值得我们去探索。
潮汕文化中的畲族文化

潮汕文化中的畲族文化潮汕地区是中国南方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以其独特的文化而闻名。
而潮汕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畲族文化。
畲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和江西等地,而潮汕地区则是畲族文化的重要传承地之一、下面将详细介绍一下潮汕文化中的畲族文化。
畲族是中国南方一个原始民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
他们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民族,以耕作、渔猎为生。
由于历史的原因,畲族文化深受汉族文化和汉民族文化的影响,但他们仍然保留了一些独特的传统文化。
潮汕地区的畲族人口相对较多,他们在这里发展出了独特的畲族文化。
畲族的语言是畲语,属于汉藏语系,但在当地已经渐渐失传,主要使用潮汕话作为交流语言。
畲族人的姓氏主要有何、柯、萧、武、李等,这些姓氏一直都是潮汕地区的重要姓氏。
畲族人口有着自己独特的服饰和饮食文化。
畲族人的传统服饰以青、绿、红、黄为主色调,用丝绸制成,色彩鲜艳。
畲族人喜欢佩戴银饰,头饰、颈饰、手饰等都十分精美。
而在饮食方面,畲族人饮食清淡,以米饭和面食为主,尤其喜欢饺子和各种面条。
畲族的生活方式也是独具特色的。
他们居住在以竹子和木头搭建的竹楼和木屋里,这些结构简单而坚固。
而在农业方面,畲族人主要种植水稻、茶叶、烟草等农作物,以及养殖鸡、鸭、猪等家禽和家畜。
而在传统的畲族村庄里,还保留着很多古老的农具和农耕方式,这些都是畲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畲族文化中,音乐和舞蹈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畲族人喜欢打鼓、吹竹笛等乐器,他们以乐器与舞蹈相结合,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界万物的崇敬。
畲族的舞蹈形式多种多样,有踏歌、抛绣球、鹿舞、岭歌舞等。
这些舞蹈形式都很具有地方特色,同时也是畲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
畲族人还有一项独特的文化活动,那就是“祭山”。
每年农历六月初六,畲族人都会去祭拜自己的山神,以祈求健康、富裕和幸福。
祭山是畲族文化中的重要节日,也是畲族人自己文化认同的一种体现。
总之,潮汕文化中的畲族文化丰富多彩,独具特色。
少数民族畲族的历史简介

少数民族畲族的历史简介畲族shē zú,中国南方游耕民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
一千多年来,畲民不畏艰辛险阻,从原始居住地——广东省潮州市凤凰山四散迁徙到福建、浙江、江西、安徽等省份。
下面。
民族概述美丽的畲族女性民族服饰畲族是我国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
他们自称“山哈”。
但这个名称,史书没有记载。
唐代,居住在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地区。
包括畲族先民在内的少数民族被泛称为“蛮”、“蛮僚”、“峒蛮”或“峒僚”。
南宋末年,史书上开始出现“畲民”和“拳民”的族称。
“畲”She,意为刀耕火种。
解放后,改称为“畲族”。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畲族人口数为709592。
畲族极少部分使用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
90%的畲族操接近于汉语客家方言的语言,但在语音上与客家话稍有差别,有少数语词跟客家语完全不同,也有部分操闽南语。
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全国只有一个畲族自治县,她位于浙南山区,景宁畲族源于唐永泰二年766,从闽迁居浙西南时落户景宁,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
因此,景宁又称为中国畲乡。
名称来源畲族原分布在闽、粤、赣三省结合部,是闽南、潮汕的主要原住民之一。
元、明、清时期,从原住地陆续迁徙到闽东、浙南、赣东等地山区半山区。
“山哈”是指山里客人的意思。
先来为主,后来为客,先来的汉人就把这些后来的畲民当为客人。
畲族自称“山哈”,是与他们的居住环境、迁徙历史有关。
“畲”字来历甚古。
在《诗》、《易》等经书中就已出现。
“畲”字读音有二,读yú余,指刚开垦的田;读shē奢,意为刀耕火种。
“畲”字衍化为族称,始于南宋时期。
据刘克庄《漳州谕畲》载:“民不悦役,畲田不税,其来久矣”,“畲,刀耕火耘”①。
“畲”作为族称,是由于当时畲民到处开荒种?的游耕经济生活特点而被命名的。
因此《龙泉县志》说:“民以畲名,其善田者也”。
“輋民”名称也出现在十三世纪,文天祥《知潮州寺丞东岩先生洪公行状》说:“潮与漳、汀接壤,盐寇輋民群聚”①。
清朝的畲族文化

清朝的畲族文化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的兴起与畲族文化也密不可分。
畲族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有着独特的风俗、语言和文化传统。
在清朝的统治下,畲族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传承。
本文将重点探讨清朝时期畲族文化的特点和影响。
一、畲族的历史背景畲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古老民族,主要分布在江南地区和福建等地。
他们是以耕作为生的农业民族,对稻米的种植和饲养畜牧业非常擅长。
畲族人民勤劳朴实,世代生活在山水之间,形成了独特的乡土文化。
二、畲族的风俗习惯1.畲族的民居:畲族人民在清朝时期仍然保持着传统的民居形式。
他们常常以桃木为主要材料建造房屋,房屋结构简单,一般呈现出三间两厅的格局。
房屋外观注重装饰,常常雕刻精美的花纹和图案。
2.畲族的服饰:畲族人民的服饰多以丝绸为主,以黑色为主色调。
男性常常穿着黑色长袍和黑色裤子,头戴呢子帽。
女性则喜欢穿着丝绸长衫,配以丝绸裙子和盐帽。
3.畲族的婚礼习俗:畲族人民非常重视婚姻家庭,婚礼是畲族文化中重要的一环。
畲族婚礼注重庄重和热闹,通常会有千人宴的盛大场面。
新娘穿着传统的红色婚服,戴着耳环和银饰,新郎则穿着黑色长袍。
三、畲族的语言和文字畲族有着独特的语言系统,属于汉藏语系下的“侗台语支”。
在清朝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畲族文化的传承,畲族语言得到了极大的保护和发展。
尽管畲族没有独立的文字系统,但他们通过口头传统,将自己丰富的民间文化传承下来。
四、畲族的音乐和舞蹈1.畲族音乐:畲族音乐富有激情和节奏感,常常以琴、笛、鼓等乐器为主要伴奏。
畲族人民以歌唱和舞蹈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生活感受。
2.畲族舞蹈:畲族舞蹈形式多样,具有强烈的山水意境。
畲族舞蹈充满动感和热情,舞者常常手舞足蹈,展现出自然的神韵和姿态。
五、清朝对畲族文化的影响清朝时期,封建统治阶级对畲族文化进行了一系列的整顿和改造。
他们重视畲族文化的传承,并热爱畲族艺术。
同时,清朝政府也加强了对畲族地区的治理,促进了畲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畲族

§名称由来
畲族自称“山哈”,是与他们的居住环境、迁徙历史有关。“山哈”是指 山里客人的意思。先来为主,后来为客,先来的汉人就把这些后来的畲民 当为客人。畲族原分布在闽、粤、赣三省结合部。元、明、清时期,从原 住地陆续迁徙到闽东、浙南、赣东、皖东南等地山区半山区。史书对畲族 的族称记载相当混乱,称呼也因时因地而异。新中国建立后,政府对畲族 的族称问题十分重视。经过商议,改“畲”为“畲”(取“人一一小田” 的“畲”为族称,意为新中国每个族人都拥有了那一片小小的天地)。 1956年由国务院正式公布确认,畲族是一个具有自己特点的单一的少数民 族。从此,“畲族”(写作“畲”,音shē)成为法定的族称。
§畲族歌舞
畲族民歌是畲族人民的口头文学,是畲族文化 的重要部分。畲族只有语言而无文字,常借用 汉字记畲语音法手抄许多歌本。旧社会畲民没 有受文化教育的机会,把学歌唱歌作为一种重 要文化生活。所以20世纪六十年代以前,民歌 普及率较高,畲民常以歌代言,以歌论事,以 歌传知,以歌传情;内容生动活泼,题材广泛, 寓意深刻,韵调和谐,对仗工整,唱起来琅琅 上口易学易记。形成一套上山劳动、接待来客、 婚丧喜事的对歌习俗。
畲族凤冠的头饰,汉族称笄,各地畲 族的笄,也不尽相同,福安珍藏的这 款凤冠,为民国制造,重350克,制作 精良,工艺繁杂。主要用白银、毛竹、 笋壳及棉布制成。上部顶端正中央饰 着银质照妖镜,内有直尺、剪刀、屏 风、镜子;用浮雕或阴刻工艺在整个 银饰上雕刻有:太阳、星星、龙、弥 勒佛、张果老、铁拐李、蝴蝶、镂空 银蝙蝠、梅花、及不规则的如意花纹 和小篆寿字;
把竹杆或木头两头削尖,用以挑柴草、农产 品。表演时,参加者腰佩刀鞘(俗称割吊), 一手握柴刀,一手持枪担,且敲且舞。以柴 刀击枪担、刀鞘,以刀柄、枪担撞地,清脆 悦耳,节奏分明,整齐中富于变化。
畲族祖先的故事

畲族祖先的故事
畲族祖先的故事
传说,畲族的始祖是舜帝的孙子芒,芒为报答他的父母舜帝,登山取树发明农耕业,创立了畲族。
传说芒有八个儿子,八个儿子经过几代的发展,形成了分别定居在今江西八个县的东芒、西芒、南芒、北芒、东阳、西阳、南阳、北阳八支畲族。
畲族的祖先们一直保持着自然的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是祭拜祖先的习俗。
他们每年必定在上山祭祖,祭祖的仪式上,伴着山歌,叩头谢恩,表达他们对祖先的尊重,把祭祀做得热热闹闹,给祖先的灵魂以温暖。
另外,畲族的祖先们还积极促进自然界的友好关系,他们从不贪婪地进行采集活动,而是认真分配资源而不伤害自然,培育着来自大自然的平衡状态。
现在,畲族的祖先们已经不再在这个世界上,但其开拓精神和传统文化却活在现代的畲族人们中间,我们将始终保持着对祖先的缅怀,将这种传统文化延续并发扬光大。
畲族历史文化

传统中的畲族起源: 畲族历史是中国古代商殷历史中的组成部分,它的始祖叫龙麒。是五帝时期,帝喾的第五 个夫人刘氏娘娘耳中舍虫所变。传说刘氏娘娘耳中有虫三寸。一日因耳中瘙痒,急掏之, 虫被掏出落地变为龙犬,身长一丈五色斑纹,帝见之大喜,赐名龙麒。 高辛帝(帝喾)60年(公元前2637年),北方的燕部落和犬戎部落联盟入侵高辛领地,直接危 及帝都郾师,形式十分严峻。帝出榜征将,“谁能平得番将,愿将三宫主(刘娘娘的继女) 嫁他。”龙麒接榜,出战,第二年,龙麒趁燕王酒醉酣睡,咬死燕王,含颅奔回本营,立 了大功。高辛帝见龙麒平番成功非常高兴,即封为“忠勇王”,择日与三宫主完婚。宫主 见是犬,不愿嫁之,龙麒做人语:“将我放入金钟内,七日后,变为人形。”第六日,宫 主恐其饿死,揭钟观之,见身已成人形,头尚未完整,无奈何与其洞房。 龙麒与三宫主婚后,生三男一女每逢子诞生,都要请父皇赐姓。长子坠地,盘装上殿,赐 姓盘,名自能;次子降生,蓝装上殿,赐姓蓝,名光辉,再生三子,巧逢帝外巡回朝,宫 主速抱子拦路求父赐姓,帝见三子非可爱,忽然天上雷鸣,帝即赐姓雷,名巨佑;后生一 女,龙麒大喜,抱女上殿,帝问“何时降生?”答“辰时”,帝大笑,“今龙抱龙上殿, 仍二龙戏珠,赐姓龙名龙。”长大后赘军丁钟志琛为婿。 龙麒喜捕猎,不愿为官,高辛帝赐广东潮州带为其领地,并建祠凤凰山,赐盘、蓝、雷、 钟四姓为一族。从此,畲族有了本名族的姓氏和地域,也有了本民族的风情民俗。 史料中的畲族起源: 根据史料记载,龙麒是高辛氏第五妻刘君秀之子,生于公元前2637年的五月五日,长成后 身高丈余,胸宽数围智慧超群,勇猛过人。21岁时率兵抵御西北部落勋、燕、犬戎入侵, 建立入侵,敇封“忠勇王”,后又加封“护国王”。龙麒与妻肖西生有三子一女,长子盘 自能,生于公元前2344年,次子蓝光辉,生于公元前2343年,三子雷世佑,生于公元前 2342年,幼女龙龙,生于公元前2341年,长大后嫁钟志琛为妻。公元前二十二世纪初, “忠勇王”龙麒率全家族离帝都河南郾师迁徙河南南阳,称“西南王”。这就是畲族始祖 及盘、蓝、雷、钟一族四姓的起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月三
畲族的“三月三”真是别具一格,它是谷米的生日。 在这天,畲族家家户户都吃传统的乌米饭,村前 村后都飘荡着清香。 乌米饭是用乌饭叶柴的叶子煮汤,然后用这汤 将糯米浸泡半天,米捞起来以后放在容器里一蒸。 这种饭看上去乌糟糟的,实在不起眼,不过,吃 起来却香喷喷的,吃了还想吃。如果加上山间野 味、香菇、木耳等炒一炒,那味道就更美妙了。 为什么畲族“三月三”是谷米的生日?并且一定要吃 乌米饭?说来还有个故事。
这时,西边有番国军队入侵。高辛皇帝下命令, 在全国挑选人才,带兵打败侵略者,兵宣布:哪个 能够率领军队把外族侵略者打败,就把三公主嫁给 他。龙犬知道以后,立即揭榜。它单身到了敌人国 家,装作一条家犬,服侍了番国国王三年。一天, 龙犬趁藩王喝醉了,咬断了藩王的头,献给高辛皇 帝。皇帝大喜。但是,因为神犬是一只狗,皇帝不 愿把公主下嫁给一只家犬。正在这个时候,龙犬忽 然说话了:“皇帝陛下,您把我放在金钟里面,七 天七夜以后,我就可以变成人样。”
禁忌:正月初一,忌挑粪, 忌抬轿、吹喇叭;忌当乞丐; 先事迹, 你还想了解我们的一些传统 节日吗? 那你又知不知道我们有 哪些节日呢?
拜年的缘由—初五拜年
以前山哈到亲戚朋友寮里拜年,都用正月初二的日子。相传有 个后生崽,准备好了礼物,打算初二去丈母娘寮里拜年。古话说 “世事不由人来算”,他从正月初二早上肚痛痛起,痛到初四日晚间 才歇。 初五日天光,这个后生崽去丈母娘寮拜年,中午便回自察,要 趁天睛种洋芋。走到半路,他肚痛得不得了,便要去放大便。后生 崽看看路上这样多人,便到路边小坑里去放,不想放了屎扎裤带时, 把一双蒲娘送给他的布鞋掉落坑潭里。 后生崽心不甘、情不愿,爬到坑潭边看看,又看不着鞋。没办 法,后生崽只好落坑潭里去摸,结果摸了一双金鞋来。后生崽把这 双金鞋带回寮里,换了银两,盖了新寮,娶回亲。 古话说:“世间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个佛生崽初五拜年得了一双 金鞋的事,好多山哈晓得了。山哈就从第二年开始学样,正月初二 不去拜年,改为正月初五了。这样就形成了正月初五拜年的习俗。
那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一年三月,由于年前遭受虫害, 收成不好,再加上山主加租增税,畲族人民家家断粮。 可恶的山主连谷种都抢走。畲族人民饱受饥饿之苦。可 是,狼心狗肺的山主却幸灾乐祸,他们不但不借出谷种, 反而放出恶狗,把前来求借的畲族人民咬伤。 大家实在忍耐不下去了,一天夜里,身强力壮的蓝天 凤带着几个年轻的后生翻墙进入山主的大院,他们撬开 粮仓,把谷种一袋子一袋子扛回寨子,连夜播种下去。 第二天,山主发现粮仓被盗了,就带着十几个打手,发 疯似的冲到畲族人民的寨子。为了使老百姓免于遭难, 蓝天凤挺身而出。就这样,他被关进牢房,这天正是三 月初三。
我们的族名
福建、浙江的畲族: 我们畲族祖先生活在资源丰富、环境美丽的山区, 我们是“山哈”,山里的客人。 广东潮州、丰顺的同胞说: 美丽的大山就是我们的家,它哺育了我们畲族, 我们是山里人、山子——大山的儿子。 广东海丰、惠东、博罗、增城的畲族说: 汉族兄弟叫我们“山瑶”。我们畲族和瑶族的祖 先是近亲、近邻,自古以来就像亲兄弟姐妹一样生活 在祖国的五岭和岭南山区。很多汉族分不清我们是瑶 还是畲,把我们叫成“山瑶”。那也行吧。 1956年12月,国务院根据我们各地畲族的愿望,正 式认定我们是单一的民族,统一族称“畲族”。
歪嘴被山蚂蚁一咬,当天就中毒一命呜呼了。从此以后, 畲家人就从山上采来乌饭叶柴煮午饭,煮成的乌饭远远看 上去就好像抱成一团的山蚂蚁,那些被山蚂蚁吓破胆的狱 卒们就再也不敢吃饭团了。时间一天天过去,蓝天凤天天 吃乌米饭,不仅伤口愈合了,还添了不少力气(因此,在 畲山,乌米饭有治乏却病一说)。 到了第三年的三月初三,蓝天凤终于被起义军救了出来, 并被推举为义军的首领。为了让子孙后代记住畲家人的米 饭来之不易,“三月三”被定为谷米的生日。谷米从白花 花变成乌亮亮,好像穿了一件花衣裳,所以,畲山还有煮 乌米饭是为了给谷米穿花衣裳,过生日的说法。据传,畲 家人通常喜欢穿的深蓝色麻布衣就是从这里悟出的道理。 穿上这种衣服,不但可以防止日头毒晒,而且,山蚂蚁也 不敢叮。
畲族
畲族
“畲”字读音有二,读yú(余),指刚 读shē(奢),意为刀耕火种 开垦的田,
“畲”作为族称,是由于当时畲民到 处开荒种地的游耕经济生活特点而 被命名的。
你知道哪里还有我们的同胞吗?
在福建省、浙江省桐庐县百江镇也有个金 塘坞畲族村、江西省吉安市东固畲族乡、安 徽省、湖南省、贵州省、广东省广州市增城 市正果镇有畲族村有100多个县,都有我们畲 族同胞居住。我们畲族总人口有70多万。我 们是一个大家庭。
在地牢里,蓝天凤被打得遍体鳞伤,山主还串通看 牢房地歪嘴,不给蓝天凤饭吃,想把他活活饿死。 消息传出,畲族的父老姐妹们纷纷前去探监,他们 用播种剩下的谷种打成米,煮成饭并捏成饭团送进牢 里。可饭团落到歪嘴肚子里,蓝天凤一口也没有吃到。 这天,去地牢送饭的是畲山最出色的歌手种秀姑娘。 这个聪明的姑娘想了个办法对付可恶的歪嘴。时值晌 午,种秀姑娘挎着竹篓,竹篓里装着麻布袋,送饭来 了。歪嘴一边不怀好意地看着姑娘,一边打开麻布袋, 把手伸进去。这时,突然歪嘴大叫起来,接着就手脚 乱蹦乱跳起来。可是,竹篓口子小,舞了半天还是抽 不出手来,疼得歪嘴满地打滚。原来,麻布袋里装的 是又黑又大又毒的山蚂蚁。
我们祖先的传说
我们畲族有强烈的祖先崇拜:崇拜盘瓠。 盘瓠——我们畲族的守护神。我们的祖先 也叫他“盘大护”、“盘古大王”、“大 王” 。 盘瓠的传说: 在上古的时候,高辛皇后耳朵痛了三年,后来, 太医从她的耳朵里挑出一条象蚕一样的小虫。太医 把这挑虫子放在一个盘子里养了起来。突然有一天, 这条虫变成了金色的神犬,每根黄毛都闪光,身上 有像龙一样的花纹。高辛皇帝看见了,大喜,给这 条神犬取了个名叫“龙麒”,还给了它一个称号 “盘瓠”。号曰盘瓠。
于是,皇帝命令把龙犬放在金钟里。关了六 天后,公主很担心,怕龙犬饿死。于是,就偷偷 揭开金钟,发现龙犬果真变成人样,只有头还没 来得及变成人头。公主很后悔自己偷偷揭开了盖 子。她愿意嫁给盘瓠。 三公主和盘瓠结婚了。婚后,他们居住到深 山老林,开山种田。生下三男一女。皇帝赐给姓 名: 大儿子姓盘,名字叫“能”; 二儿子姓蓝,名“光辉”; 三儿子姓雷,名“巨佑”; 女儿称淑女。后来嫁给钟智琛。从此,我们畲 族子孙繁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