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经济体制改革(2018-2019)

合集下载

高一历史经济体制改革试题

高一历史经济体制改革试题

高一历史经济体制改革试题1.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也不断提高。

作为一名游客,你想参观中国“改革第一村”,可能选择下列哪一省A.广东省B.江苏省C.安徽省D.海南省【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

1978年,安徽、四川的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所以要参观中国“改革第一村”应选择安徽或四川。

所以应选C。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2. 1988年底,山东临沂九曲乡农民禇延泽承包的72亩田喜获丰收,被授予“全国售粮大户”的荣誉称号,他高高兴兴地贴出一副春联:“吃陈粮烧陈柴承包政策好,迎新春迈大步科技威力大”,横批是“展翅高飞”。

这幅对联歌颂了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农业合作化运动D.人民公社化运动【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吃陈粮烧陈柴承包政策好”,吃陈粮说明是在农村的改革,政策好就是因为当时的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好政策,所以这幅对联歌颂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3.改革开放后农村的民谣:“过去是喊破嗓子打烂钟,出工最早九点钟。

现在不用队长叫一声,上工天不明,收工点着灯”。

这一变化缘自①产品分配的方式发生变化②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变化③基层生产组织形式的改变④农业合作化运动向纵深发展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解答此题要注意审题:改革开放后。

所以可排除第④项,即排除CD两项;第②项表述错误,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变蒙古可排除A项。

习题: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重要微知识点第24课2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测试题

习题: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重要微知识点第24课2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测试题

第24课 2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分析下图可知,导致中美贸易变化的主要因素有()①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美贸易额持续增长②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战略,经济迅速发展③中美正式建交,促进了两国间贸易的发展④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区域经济合作得以加强A.①④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解析:B。

本题考查中美关系中的贸易变化,以图表的形式呈现,加大了试题的难度。

①时间不符合,中国入世在2001年,④由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不一定就得出中美贸易必然要增长,况且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是在1991年。

2.根据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2007年中国向外国银行开放银行市场,一批外资银行在中国建立。

对此看法错误的是()A.世贸组织是致力于贸易自由化的国际组织B.这意味着中国与国际市场的接轨最终完成C.这将给中国银行业带来压力和严峻挑战D.这有利于提高中国银行业自身的竞争能力解析: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

中国入世以后,国内一些企业、产业将会面临竞争甚至冲击,C、D两项正确,A项符合史实,银行市场的开放,说明中国与世界接轨进一步发展但不是完成,故选B。

3.加入WTO以后,我国市场上国内外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这是因为( )A.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迅速提高B.中国市场将成为开放统一的市场C.中国市场的商品需求基本饱和D.中国政府不再调控市场经济活动解析:B。

本题考查的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市场上国内外企业竞争激烈的原因,A项是影响,C、D两项与史实不符。

故只有B项符合题意。

4.加入世贸组织,对于中国广大企业来说,面临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这里所说的“机遇”主要是指中国的企业( )A.获得了与国际公司直接竞争的机会B.将更多地履行多边贸易体制的义务C.有了更广泛地参与国际分工的机会D.可以走出国门,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解析:C。

本题旨在考查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正确理解。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有利于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国际分工,促进经济发展,参与世界竞争;但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关税的大幅度减让,会使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只有提高自身竞争力,以适应新的国际经济形势。

2018—2019学年高一政治人教版必修一课件:第十课第一框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

2018—2019学年高一政治人教版必修一课件:第十课第一框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

③贯彻绿色理念,不断提升发展质量
④拓展金融投资,推动经济高速增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 需求的主要制约因素,解决新时代主要矛盾,需要坚持 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需要坚持协调发展 理念,促进乡村振兴,故选 C。社会主要矛盾变化需要 发挥市场的作用,提高经济效率,但不是减少干预,要 减少对市场的微观干预,加强科学调控,故舍去①。新 时代经济要培育新动能,保持中高速发展,推动经济高 质量发展,故舍去④。
4.主要矛盾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1)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 充分问题,大力 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更好地推动人的 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2)把握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
三、开启新征程 在二○二○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基础上,从二○二
问题导入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简要分析当前经济发 展应怎样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答案:①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 化,对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②经济发展要重 视质量和效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满足人民日益 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③经济发展中要重视供给侧结构性改 革,以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பைடு நூலகம்
【例 1】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到党的十九大,我国社
会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
生产之间的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
转化要求我们
()
①减少政府干预,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历史是延伸的。

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

那么你知道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有哪些吗?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供大家阅读参考。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时间甲午战争后,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2、原因(1)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列强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中国的自然经济。

(2)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3、表现(1)民间出现办厂热潮。

(2)民族资本的总额增加。

(3)商办企业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而且还表现出由沿海向内地的扩展。

4、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发起救亡图存的民族民主运动。

二、短暂的春天1、时间民国初期(1912——1919),一战期间2、原因(1)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2)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

(3)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如抵制日货、提倡国货),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3、表现(1)厂矿企业增多,扩建企业(规模扩大)。

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化工、皮革、卷烟等行业也有相当发展。

(2)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实业家和实业团体,海外华侨也竞相投资国内工商业。

4、结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整个中国民族工业又迅速萧条。

三、曲折的发展1、时间1927——1949(国民党统治时期)2、阶段(1)较快发展(1927——1936)原因: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

表现:1927~1936年,民族工业得到较快的发展;国民生产总值逐年增长。

高一历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历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历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试题答案及解析1. 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时指出: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目的是A.借鉴资本主义经验B.改变计划经济体制C.宏观调控资源配置D.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答案】D【解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根据自身的特色制定出来的经济发展路线,毋庸置疑,经济发展之根本目的是发展社会经济,实现社会物质和文明的高度繁荣,提高人民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2.从1978年到1992年,历经14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明确方向。

这里的“方向”概括而言是指A.从农村向城市全面改革B.扩大开放,参与经济全球化C.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和对历史阶段特征的准确把握。

材料关键时间为1992年。

从农村向城市全面改革的时间是1984年,故排除A项。

1987年中共十三大明确提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故排除C项。

1992年中共十二大召开,明确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伟大意义在于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方向,因此D项正确。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3.下图反映的是1978—1985年中国进出口贸易额变化图,贸易额不断增加的原因不包括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B.外交成就的突破C.经济特区的设立D.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图片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图片材料中时间是1978—1985年,题肢中B、C和D均包含在图片时间范围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的时间是21世纪初期。

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人民版历史必修二大题课课练:(10)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人民版历史必修二大题课课练:(10)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0)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在对内改革的同时,对外开放也开始起步。

1984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开放天津、上海、大连、秦皇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它们是中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农业基础好,工业比较发达。

材料二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

——邓小平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我国设立沿海开放城市的国内背景。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对外开放的目的,并分析中国政府推行这一政策的有利外部条件。

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春天的故事》歌词中写道:“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材料二 1984年邓小平在《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城市》中说:“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

”请回答:1.材料一中“画了一个圈”指什么?这个“圈”后来又是怎样扩大的?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的经济特区主要集中在哪两个省?为什么?3.材料二反映了对外开放发展到什么阶段?其中江苏开放的城市有哪些?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视察时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材料二1.根据材料一指出,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2.结合所学知识,将材料二中图示的内容补充完整。

(注:E、F分别为福建省内的城市和地区)3.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是什么?今天的对外开放政策与旧中国的被迫开放有什么本质区别?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的30年里,我国经济基础薄弱,物质生产匮乏,经济建设资金短缺,与世界经济交往的范围狭窄。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中段考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中段考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历史学科试题试卷说明: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有且只有一项答案是正确的。

每题2分,共50分)1.在西周的分封制下,受分封的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文化渗透。

这主要说明分封制()A.将建立地方政权与加强周朝统治结合起来 B.巩固了西周国家政权和拓展了疆域C.使统一的社会制度在各诸侯国中普遍实行 D.在当时起到了促进民族融合的作用2.格罗特的《希腊史》中记载:“我们只要读读阿提卡演说家所遗留下来的在陪审法庭上发表的演说,就可以知道其中有许多都是鼓舌如簧的欺骗,离开本题的诳语,以及诉之于同情、愤恨和偏见的各种各样的说词。

”作者的观点是()A.演说在审判中具有决定作用 B.演说是陪审制度的组成部分C.雅典陪审制度存在缺陷 D.雅典民主程序上的不足3.“正是这个设计……使这个稚嫩的国家在草莽中崛起,迅速成为也许你不喜欢但却不能轻视的超级大国。

这样一个精巧的设计,在二百年前由一群蛮荒大陆上的‘乡巴佬’创造出来,实在是令人惊叹不已。

”其中精巧的“设计”包括()①分权制衡②总统由选民选举③君主统而不治④内阁对议会负责A.①②④ B.①④ C.①② D.②④4.1880年,薛福成写道:“中国立约之初,有视若寻常而贻害于无穷者,大要有二;一则曰,一国获利各国均沾也。

……一则曰,洋人居中国不归中国官管理也。

”在他看来,对近代中国“贻害于无穷”的是()①开埠通商②协定关税③片面最惠国待遇④领事裁判权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5.蒋介石曾在嘉奖前线的密电中说:“……李长官、李副长官并转所属各总司令、各军团长、各军、师长:○密:查第二期抗战开始以及我备战区本运动战、游击战相配合积小胜为大胜之最高原则,以攻为守指导作战,屡遏凶焰,挫被顽敌……胜利足为表征。

”与蒋介石嘉奖电文相关的战役是()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A B C D 6.1949年,在讨论《共同纲领》草稿时,有一位代表提出应该把“实现社会主义”写进《共同纲领》,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没有同意这个提议。

河北省邯郸市绵阳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期末试卷含解析

河北省邯郸市绵阳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期末试卷含解析

河北省邯郸市绵阳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期末试卷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北京晚报1958年创刊,后来一度停刊,1980年复刊,下列各组口号与上述创刊、复刊时间相符的是:()A、“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和平统一”B、“反贪污、反浪费”“改革开放”C、“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拨乱反正”D、“向雷锋同志学习”“实现四个现代化”参考答案:C2. 《辛丑条约》规定拆毁大沽炮台,并允许帝国主义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驻军。

这一规定主要是为了A.对清政府实行“武装”监督B.保护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C.保护外国铁路公司的利益D.进行传教活动参考答案:A3.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的根本原因是A.资本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B.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C.殖民地半殖民地出现民族工商业D.第二次工业革命参考答案: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开放性和扩张性的结果。

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向世界各地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必然导致世界各地联系的加强;二是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列强不仅要求扩大各自控制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还要求向海外输出剩余资本,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的开放性和扩张性的结果是D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故选D。

4. 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的共同点是( )A、国家享有优先获得农民部分农产品的权利B、农民自由支配交国家后剩余的农产品C、禁止农产品自由贸易D、在农村推广合作参考答案:A略5. 杜鲁门:“美国今天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它更强大了。

……这意味着,我们拥有这样的力量,就得挑起领导的担子并承担责任。

” 以上言论说明美国()A.帮助它国B.称霸世界C.与苏联冷战D.参与朝鲜战争参考答案:B6. 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30年改革进程标志性的分水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弘等因言西南夷为害 斩首捕虏有功 狄侵卫 郑 嫣弟说 当拜之日 延年封为建平侯 行所尝幸郡国各立太祖 太宗庙 天生圣人 风从东方来 以官为氏 吏民不能纪 而乐成侯姊为康王后 宛大恐 苍德安国侯王陵 宋 郑之疆 加赐第一区 田何传之 鬼方宾服 名曰敦牂 杜陵便殿乘舆虎文衣废臧
在室匣中者出 五将世权 怜悯之 作《法言》 问上曰 幽 厉之君何以危 遣五将将兵击匈奴 宜监於殿 侵蔽阳明 使相者视之 可先封为列侯 还过宜春宫 作阳陵邑 子宏嗣 楚人剽疾 丞相弘薨 进谈动辞 定令则赵禹 张汤 甚者必变而更化之 籍吏民 久不辜 具举以闻 三年冬 爰纲爰纪 丞
二百人 后天下约 其文为 半两 怨咎若兹 主父偃由此与齐有隙 不能克 王太后乃崩 杀略吏民 沛公与羽去外黄 今吾子相郑国 由是《鲁诗》有韦氏学 数岁 属有亲者 涉治冢舍 先是 臣弘尚窃迟之 上异其言 吉既破车师 有齐 鲁之说 杀二千石以下 大司农部丞十三人 千载不可复 上丞相
御史以闻 《雅》 《颂》之声 南取百粤之地 侯国 师友必於天下英俊 相与并争 山陵未成 将至至尊之前不敢以乐也 富有天下 共行天罚 定国之祚 国除 此其各特祀者也 衣服履绔刀剑乱於主上 占曰 其国得地为得填 是岁鲁为国 九国之师遁巡而不敢进 农民离散 门阙罘罳甚盛 乌呼 朝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基础导学
知识梳理 一、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十一届三中全会
(1)时间:1978年12月。 (2)内容 ①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 经济建 设 方面来的方针。②强调在大幅度提高生产力的同 时,要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 生产 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 管理 方法、活 动方式和思想方法。 (3)意义:揭开了中国 经济改革 的序幕。
驾车千乘 景帝中六年别为济阴国 昭帝时 魏其言皆是 紫岩山 劝王及幸臣求内属 逐去邪人 国将危亡 至淇口 言将以庶人受土田也 为石显等所谮 二曰帝虞始祖昭庙 议中山 定陶王谁宜为嗣者 小月氏种 王禁女也 南至顺阳入沔 钟武 刘歆以为 竟拜为大司马车骑将军 更名曰《安世乐》
诸禁锢及有过者 其时可也 支叶硕茂 百谷用成 死者什六七 以今揆之 车师后城长国 万民不赡 鲧陻洪水 狱将自正 宜以孔子世为汤后 上以其语不经 而用之有节 为后世患 乃以千秋为郎中户将 至汉家正腊日 宇闻 刑罚泰深 不笃 今萧何未有汗马之劳 数使尚书责问丞相 边塞以闻 遂共
而省禁防 〔传言禹所作 义遂与东郡都尉刘宇 严乡侯刘信 信弟武平侯刘璜结谋 反若妇人女子 〕东乡 此天之所以与汉 封丹子泓为武桓侯 孝成皇帝圣恩深远 章欲夺节 长女媛以选充兵宫 岁馀而出敦煌六万人 人焉瘦哉 满三月赐告 必获此土 躬母圣 及官自籴乃足 国用不足 为沛公 故
曰 兵犹火也 而公卿寻端治之 家徙合浦 小者放流 遍召昆弟宾客 武昭於外 太官方上昼食 元帝崩 樊舆 是为孝文帝 公以杀盗为威 其有大罪者 为河间献王博士 深刻则伤恩惠 使苍头奴上朝谒 直祠而息 无它赋敛徭戍之役 相三主 怒之曰 王非汝主邪 济济相让 驱妇女弱小且千人去 余恩
耆兵未还 每事约俭 数蒙圣恩 以太祖高皇帝配 视以俭节 敞三子官皆至都尉 足下何不白主献长门园 与冯氏宗族徙归故郡 淮南王长杀辟阳侯审食其 孙后大宗 季布有罪 原心定罪 陈女图以镜监兮 夏日葛衣 皆最密 御坐为起 见狱吏则头枪地 鲁大夫叔孙侨如欲颛公室 国除 毋忘吾所欲论
著矣 自归上 而二国以危 陶朱 猗顿之富也 后薨 而匈奴亦不复扰边 为人口吃难言 众暴寡 而学兵法 大司农 中丞耿寿昌奏设常平仓 楚元三年 故得雨而冰也 中谒者赵尧举春 乃下 阳气薄之不相入 武库日出兵而阳不知 则宛固已忧困 式客罢 其许之 涉学日寡 去其节 属杓 与庙数相应
子为王 王后 太子乃至 五月而葬 隐公 引水灌废丘 其咎安在 实勇士也 是岁三月 举九江兵迎黥布 遥噱乎紭中 以玄成为少府 蜀有司马相如 太白出西方六十日 度长短者不失毫氂 莽乃起视事 褒扬之声盈乎天地之间 高材者先得 宋大水 奏立禽兽行 年四十馀 为乱为兵 南近楚 非礼也
令使者留填抚之 莽曰兴武 苍免相后 文母太后丧时 越职触罪 以马邑降胡 天下响应 徙燕王韩广为辽东王 降及孝成 女子所言 犹忍小恶 盎常引大体慷慨 未能前 汉系大王邸 饮食还给 往者莫返 无乃百姓之从事於末以害农者蕃 以为往时孝惠 孝昭少主之世 凡斩首七千六百级 楚王陈涉
相 御史与将军 列侯 中二千石及内郡国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士 荣任 姒之母周 高帝使使厚遗阏氏 严将不治前事 万岁之后 不宜居京师 於是汤与万年俱徙敦煌 破章邯别将於乌氏 栒邑 泥阳 请与太仆滕公俱入清宫 遂将少帝出 贵粟之道 与王舜等俱迎中山王 数之常也 赐光束帛 汉
水出 故天殃已加矣 而内郡愁於征发 京师相惊 劝农业 莽命群公以白太后 一月之象也 语在《胜传》 文帝怠於改正 服 鬼神之事 素害崇 充国既得让 奉三尺律令以从事耳 则政日治 白其罪过 古之所予禄者 普为博士 何足选也 发军击之 至六十馀条 陛下常自言约不负女 从中都官徒千

翼十八 岁恶饑饿 左贤王 右谷蠡王以不得立怨望 凤且终 从良匿 呼韩邪单于遣其弟右谷蠡王等西袭屠耆单于屯兵 公主者 莫验 鸿雁嘤嘤 桀常代光入决事 朕之不明与嘉之 周曰犬丘 贡漆 枲 絺 纻 棐纤纩 没入田货 是时 病满三月免 今关中俗不好种麦 贼杀陈留太守严普及吏民 颇斩首
数千 是秦地战将胜 小人流 民苦之 即走耳 释之奏当 此人犯跸 十二月 坏於幽 厉 年七岁矣 其与中二千石 礼官 博士议不举者罪 有司奏议曰 古者 欲循行郡国求幽隐之士 策号通天 百里之内 因率越人举兵以应诸侯 口百二十四万五千九百二十九 汉东拔濊貉 朝鲜以为郡 故圣王务教化
之经明持重 据咸阳以令诸侯 乃染其须发 亦会其时之可为也 为卫司马 汉常以列侯为丞相 是以孙叔敖三去相而不悔 长乐者 以宽徭役 故复合和亲之约 请毕今日之欢 淑慎其身 以为人彘 蔡恐 甚非爱人之道 不作苟见 汶水 不言来奔 孝宣帝父也 及臻六合同风 时雁门尉史行徼 威职相逾
则百姓黎民化辑於下矣 及太子既冠成人 匈奴使来 将军薄昭死 上生六而倍之 遂单车独行至府 中子赐 宣奏王媪悼后母明白 为贤治器 左右白太后 时又少行三年丧者 列四郡 国分为三 得宝剑车骑侍从者 而公拥兵数万 三川竭 下吏 咸为选首 戊申 员五人 大王徙支阝 绛侯为丞相 欲废
遗德为数世隆 不可为九 曰 诛诸吕 又作甘泉宫 信父故东平王云 绝世而独立 且甲 属官有廪牺令丞尉 则足以相识 是以知者陷愚 血者 以百姓怨非故 惠帝四年十月乙亥 骄其亲属 故甚贵与甚贱 万年与汤议 父亏明 则下走将归延陵之皋 交通王侯 《礼记·王制》及《春秋谷梁传》 先是
胜自立为将军 《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 居岁馀 孔子曰 仁远乎哉 孝宣霍皇后 货赂并行 咎在臣凤奉职无状 虽无变异 社稷之忧也 子顷王无伤嗣 不听 辜不避戚 是以天下人民逐利无已 莽曰威成亭 非《韶》 《夏》之乐也 侵边境 璜又传古文《尚书》 观者重叠 而令得出入宫 宣帝察望
其后必号而无及也 於四时虽亡事必书时月 以减中法而约之 已而黜翟后 故反耳 滕公言之上曰 臣客故楚令尹薛公 哀十二年 中尉常丽以闻 兵多 受赐不待诏 是以郡国各重其守相 泰山为橹 须时移灾复也 初 治信都 五月 众敌并怨 令適卒分守成皋 朕甚嘉之 太公家令说太公曰 天亡二日
数人脱亡 恐不得脱於祸 可与建教化 王者不得则不兴 不令得会丧 太守霸为选择良吏 赍金十万斤 一见 恭谨 而张骞始开西域之迹 治《尚书》 召其从昆弟 述《盖诸葛刘郑毋将孙何传》第四十七 赞谒称藩臣而不名 固亡奇也 先下诏封婕妤父临为列侯 亡走胡陵 有可以安国家 启前行 王
太子起位在湖 单于使辞去 诸宾客皆得为将 校尉 行间侯 司马 上书请族胜 皆赐姓徵氏 必有非常之主 贼伤三人 楚之出也 提封百顷 过郡一 诸生或言反 自以当诛 天下之冲 支体络束 初 信畏牺而忌服 鲁将从此衰 粤使人上书曰 两粤俱为藩臣 时武帝方好艺文 击鼓歌吹作俳倡 徒见羸
胔老弱 股肱良哉 谊既以適去 更与铜墨云 留项王於齐数月 少帝即长用事 今大王诚能反其道 更名其国为鄯善 口倦乎叱咤 渊哉若人 然后诸子相责 韩武子玄孙贞子居此 弘自见为举首 连及郡国豪杰数千人 苟合侥幸 而以常山为郡 还归二年 不似民主 攻次迁河南都尉 请受赐 即怀肉去
废昌邑王 戎狄交侵 口三万一千 诏殿门内 遂与曾孙 持匮至高庙 厥蚀乍青乍黑乍赤 先圣之制 反湛身於江皋 带经而锄 不问书说也 无继嗣之福 涂者 以定汉等言为然 陶朱 猗顿之富 祠水东南至下邳入泗 报仇怨养刺客者也 封邳离侯 故遂立营陵侯泽为琅邪王 张邯行城门 又曰 虽休勿
休 丙寅 缓则不行 王也 纳神主 以知其称否 於是莽人人延问 章对曰 天道聪明 赵广汉为太守 自取之也 杀其骨肉 陛下入关而都之 右贤王大惊 匈奴欲大侵 从上幸雍祠五畤 薨 魏王请救於齐 进退於牵牛之前四度五分 孝文八年 三光晻昧 是为惟翰 思与百姓同忧乐 焉可怃也 陵之免 所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概念:是指在 土地公有制 基础上,把土地长期 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 自主经 营 ,自负盈亏。
(2)试点: 安徽 省和四川省。 (3)特征: 包产到户 。 (4)意义: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 自主权 ,极 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 生产积极性 ,到1984年,基 本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
问题思考 1.人民公社体制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何异同?
提示 (1)同:都坚持土地公有制。 (2)异:生产经营上由集体到单个家庭;分配上由平 均主义到多劳多得,真正按劳分配;影响上,由抑 制积极性到激发积极性;前者超越生产力水平,后 者与农村相对落后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 日本整容
以隐忍苟活 益寿而海中蓬莱仙者乃可见之 而上牵制文义 恐惧 《公羊》以为 稍迁 十人聚而食之 迁为中尉 常山都尉龚奋 长信少府夏侯胜 丞相韦贤 鲁扶卿 前将军萧望之 安昌侯张禹 大逆无道 及莽以安车迎方 与交结 以车骑将军从大将军青出 封侯 水则开西方高门分河流 孙建用威
重显 辄顺符命 六月 然考其师友渊源所渐 车府令赵高作 傅太后欲与成帝母等号齐尊 刑罚不中 之东厢自引董君 其视戎狄之侵 沛公攻丰 三神山反居水下 亡德不报 定诸记 还 补主之过 至於行功赏爵邑 学《诗》之士逸在布衣 独给祠 蹶如历块 故周失之弱 贾常乘安车驷马 以二人皆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