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简史题库

中国教育简史题库
中国教育简史题库

1 共40页思考题

上卷中国教育简史

第一编

第一章

1.中国教育起源的原因是什么

答 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需要 是随着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同时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

2.原始社会教育的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 一、早期的生产劳动教育。二、早期的社会生活教育。三、原始宗教活动中的教育。

3.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是什么

答 一、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二、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三、教育内容十分简单。

四、教育以口耳相传和模仿为主要手段。

第二章

1.奴隶社会教育制度形成于何时 有哪些历史性的变化 P15。

答 开端于夏代 发展于商代。

夏代是我国文明时代的开端 奴隶制学校教育的萌芽 是这个开端的重要标志之一 学校有庠、校、序。

商代是发展时期 除了习武、敬神外 习礼、习书、习算也是商代教育的重要内容 教育内容更趋于分化、独立 并出现了新的学校形式 除庠、校、序 又出现了“瞽宗”这种学校形式。明人伦、习武、习礼教育是夏商教育的主要内容。西周是中国奴隶制从鼎盛走向衰落的时期。

2.西周“学在官府”的教育体制有何特征 P19。

“学在官府”主要反映了哪个时期的教育状况 其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

答 “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的核心 这种教育的特点是 学校设在官府之中 教育机构与行政

机构不分 官师一体 政教不分。西周学校 西周的官学系统 已有较完备的制度 分两类、

两级 一类是国学 一类是乡学 国学又有大学与小学两级。教育内容以六艺为纲 礼、乐、

射、御、书、数。大学以礼、乐、射、御为重点 小学以书、数为重点。

“学在官府”完成了从原始教育向专门的学校教育的过渡。

3.六艺教育的内容是什么 P20。

答 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 又有“大艺”和“小艺”之分 书、数作为小艺 是小学课程。礼、乐、射、御作为大艺 是大学课程。

礼是大学中的重要课程 乐是综合艺术课 射、御是军事训练课 书、数是基础文化课 书指文字 数指计算、算法。

第三章

思考题 1.与西周官学相比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答 西周官学与诸子私学 存在着显著的差别。

其一 社会基础不同。西周官学是建立在土地国有的经济基础和奴隶主贵族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基础上的。私学是建立在土地私有的个体经济和新兴地主阶级为首的包括农、工、商等自由民在内的阶级联盟基础上的。

其二 管理制度不同。官学是由国家政权机关主办的 以“学在官府”为其主要特征 在管理上是“官师一体”、“政教结合”。私学是由私家根据社会需要或个人需要设立的 以“学在四夷”为主要特征 政教分设。

其三 施教对象不同。官学的入学受到贵族身份的限制 垄断了受教育的权力。私学的入学则2 共40页以自由受教为原则 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 面向平民。

其四 教育内容与方式的不同。西周官学内容 局限于传统的“六艺” 灌输的是奴隶制政治观念和道德思想。方式 场所固定 有相应的基本设施 制度规范化。私学内容 思想自由 突破了传统的“六艺”教育 传授各学派的政治观点、道德思想 以及新的知识技能。方式 不

固定场所 以教师为中心 流动性较强 设备简单 具较大灵活性。

应用 简析私学兴起的作用和意义。P31。

答 私学的兴起 发端于春秋中后期 学术下移与士阶层的崛起是其最直接的因素。对教育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儒、墨、道、法四家私学。私学是学术平民化、知识普及化的开端。私学的兴起 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地主阶级迫切需要掌握文化的人才、新的思想理论来为他们的利益服务 他们成了促进私学发展的社会力量。私学代替官学 是中国教育史上一次重大变革。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 私学依靠自由办学、自由讲学、自由竞争来发展教育事业 不仅符合历史潮流 也开辟了中国教育史的新纪元。

思考题 2、孔子的德育思想是什么 孔子的基本教育主张P46 P34~46 。

答 孔子主要从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的关系以及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这两方面论述。以教育为根本。其政治主张的基本出发点是“为政以德” 认为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工作。

(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实质及意义。)

孔子创办私学后 实行“有教无类” 招收学生不分贵贱、贫富、等级、国别和种族。打破了“王官之学”贵族垄断、学在官府的格局 开创了平民讲学之风。教学方法 1.启发诱导 做到“举一反三”。孔子的启发式仍是比较原始、简单的“原型启发”用的主要是类比与比喻。2.因材施教 孔子对学生的个性、特长、优缺点了如指掌 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3.学思并重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4.谦虚诚实 要求学生“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树立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应用 如何评价孔子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答 关于孔子教育思想在历史上的总结 孔子是世界公认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将道德教育居于重要地位。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 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 使文化教育下移到平民 提倡“学而优则仕” 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 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 奠定了后世儒家经籍教育体系的基础 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 对教育教学方法有新的创造 他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原则等都揭示了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总之 孔子的教育思想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

3.墨子教育思想的主要特色是什么 P47。

答 墨子 名翟(dí) 鲁人。春秋战国之际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墨家学派创始人。一生主要活动是“上说下教” 门下弟子众多 俨然一个宗教政治团体。

墨子的社会政治理想是“兴天下之利 除天下之害” 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推行教育 主张建立一个民众平等、互助的“兼爱”社会。反对命定论比孔子更彻底。提出了著名的“染丝说”

阐述了环境和教育对人性形成的影响。

主张教育要培养“贤士” 由于“贤士”的主要品德是“兼爱” 故亦称“兼士”。内容 除了以“兼爱”为核心的道德教育 墨子还注意对自然科学、生产技能、军事知识等技能的训练。

墨家的自然科学有很高造诣 涉及数学、光学、声学、力学 其中以光学最为出色的部分。教育内容论中 还包括“辩乎言谈”方面的训练 即思维方法的教育 目的在于锻炼论辩能力。

墨子教育内容论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科学技术教育和训练思维能力的教育上。

3 共40页应用 试比较孟荀教育作用论的异同。

4.在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方面 孟子和荀子各持什么观点 孟子、荀子教育思想的主要异同 ?

答 共同点 两者都重视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中的作用。都认为培养统治人才是教育的最高目标。并都强调道德教育是教育内容的重要方面。孟子主张的教育目的是“明人伦” 与荀子要求教育培养能推行礼法的“贤能之士” 两者是不冲突的 而荀子整理的“五经”与孟子“孝悌”的教育内容更是一脉相承。

不同点 孟子从“性善论”出发 认为教育作用在于“求放心” 即找回散失的本心 发扬天赋的“善端”。荀子则从“性恶论”出发 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化性起伪” 即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环境的影响 改造人类与生俱来的恶性。在教育思想上 孟子主张“内发” 荀子倾向“外铄”

孟子唯心主义倾向较重 荀子强调学要落到实践上 具唯物主义思想。

5.《大学》中的教育思想。P65。

答 是《礼记》中儒家学者论述“大学之道”的一篇论文 提出的教育目标是 “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亦称为“三纲领”。《大学》教育的首要目标是“明明德” 使人们先天善性得到恢复发扬 达到修己目的 是孟子性善论观点。第二个目标是“亲民” 即推行德治与仁政。《大学》最高目标是“至善”。

为实现三个目标 提出了八个步骤 或称“八条目”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的基本思想是教育要服从于封建道德和政治 因此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推崇 宋以后 被收入《四书》 成为封建教育的基本教科书。

6.《学记》中的教育思想。P67。

答 《学记》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教育论著。其论述的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教育作用与目的 作用在于 服务政治 提出“建国君民 教学为先”以及“君子如欲化民成俗 其必由学乎”的思想。目的在于 1.培养具有“建国君民”能力的统治者。2.要“化民成俗” 把人民教化成“安分守己”的顺民。

二、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 以托古的方式提出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 “古之教者 家有塾 党有庠 术有序 国有学”。

三、教育教学原则 《学记》在综合诸子百家教育、教学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基础上 总

结了一套教育教学的原则。

应用 试分析和评价《学记》中关于教育教学原则的主张。

答 1、教学相长。教与学是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 教与学是紧密联系的 互相促进的。2、

尊师重道。《学记》明确指出了“师严而道尊”的思想。3、藏息相辅。《学记》认为正课学

习与课外练习必须兼顾 相互补充 相互促进。4、豫时孙摩。《学记》总结了长期教育、

教学中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 概括出“教之所由兴”和“教之所由废”的重要规律。5、

启发诱导。《学记》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启发教学思想 进一步概括了如何进行启发式教学的

宝贵经验 指出“君子之教 喻也 道而弗牵 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6、长善救失。孔子

曾经提出过“改过迁善”的思想 偏重于强调在道德教育中要善于克服自己的缺点 学习

他人的长处。

《学记》为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发展树立了典范 它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专门化的形成 是中国“教育学的雏形”。

试比较孔子与《学记》关于启发式教学的思想。

4 共40页答 孔子注重启发的时机 提出举一反三的启发方式 激发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并从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状态 来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

《学记》对启发式原则作了较全面的理论阐述 将启发式原则表述为“喻” 所谓“君子之教 喻也 道而弗牵 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主动性 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

第二编

第四章

应用 我国封建社会文教政策的主要特点 简要分析评价之。

简述中国古代文教政策的主要特点。 P72。

答 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中国 封建社会确立 至1840年鸦片战争 中国封建社会持续了2000多年。在此期间 法家、道家、儒家思想都曾作为政策的指导思想起过重要作用。但自西汉武帝采取“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文教政策后 儒家思想基本处于主体地位 多数朝代奉行“尊孔崇儒”的文教政策 以“明人伦”为最终目的 维护封建帝王统治。

一、秦朝奉行法家教育思想及维护集权统一的文教政策。

二、汉代确立实施“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三、魏晋兴起“玄学” 儒学地位下降 文化教育多元化 无法形成统一的文教政策。

四、隋唐确立“尊崇儒术”的文教政策 兼佛重道。

五、宋朝推行儒、释、道三教融合的政策 南宋朱熹总结后产生了理学。元代采用武力镇压和民族歧视政策的同时 采用“遵用汉法”政策 以理学为官方统治思想

六、明清推崇程朱理学 明朝首创八股取士 实行文化专制。

思考题 1、试述汉代“独尊儒术”的政策以及对后世的影响P74-75。

答 汉武帝继位后 谋求政治、经济和思想上的大一统。肯定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其主张的出发点在于加强专制集权 使皇权达到至高无上的地位。把“不达时

宜 好是古非今”的原始儒学改造成夹杂大量迷信成分的神学化儒学。建元五年 前136年 西汉政府决定专置五经博士 从而结束了延设百家博士的局面 确定儒学独尊政策 以儒术为指导思想 培养人才 对民教化。自此 儒家学派所宣扬的诗、书、礼、易、春秋等典籍被尊崇为“经” 不仅学校以经学为教材 实行“尊孔读经” 从皇帝到地方官员都会讲经。儒家

学说思想之所以能取得独尊的地位 除了当时客观需要的原因外 也还有其自身的原因。这就是儒家在政治上宣扬贵秩序、扶阳抑阴、尊君抑民 在经济上鼓吹先富后教、为民制产、强本节用。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政策 不仅对汉代的教育 而且对汉以后整个封建社会的教育 都有极大的影响作用。

第一 实行“独尊儒术”的结果 推动了汉代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汉代的学校教育 实质上就是经学教育。统治阶级为了扩大儒术的影响 大力兴办学经的学校 选拔经学教师 出版经学书籍 增加学生名额。随着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推动了我国封建教育制度的形成 为封建制学校体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第二 实行“独尊儒术”的结果 确立了汉代选拔官吏的标准。一般情况下 汉王朝选拔官吏有两种途径 一是从太学生中挑选 二是从地方官吏中晋升。无论哪种途径 均以通晓儒经为标准。

总之 汉代实行“独尊儒术”的结果 无论对养士还是选士均有极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用四句话加以概括 兴官学以养士 重选举以取士 养士皆学儒经 取士皆选儒生。可见 “独尊儒术”政策对教育制度的影响。

5 共40页

思考题 论述汉代确立"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过程。

答 (1)汉初实施黄老之学的文教政策。

(2)汉武帝即位后出于转变无为政治为有为政治的需要 要求建立一种新的政治指导思想。

(3)董仲舒在对策中提出的"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思想适应了政治法纪大一统的要求。

(4)汉武帝于建元元年接纳董仲舒建议 独尊儒术成为国家政治指导思想和文化教育政策。

思考题 2、魏晋时期儒学的演变以及教育理论多元化对教育制度发展的影响。P75。

答 魏晋南北朝 诸方割据 南北对峙 zhì 朝代交迭 dié 频繁 无法形成统一的文教政策。

魏晋时期形成士族制度 采用“九品中正”制严格控制仕途。在思想上儒学的仁义礼法不再适用 只有代表没落贵族的老庄哲学能满足。正始年间 240~249 经何晏yàn和王弼bi 的研习 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得以结合 形成儒道兼综的新学“玄学”。这意味着教育思想的发展 冲破了汉代经学的束缚 出现了一个多元化的时代 为各地区民族和学派间的文化教育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出现了国子学、四门学、书学、律学、医学以及文学、史学、玄学等多种形式的官学。儒家经学虽然失去了独尊地位 作用有所下降 但在政治上仍有它的重要作用 学校的教学内容 也主要还是经学 但内容由汉代的注重章句训话变为注重义理 而称为“魏晋经学” 实质上成为了儒、道、佛混合的经学。

思考题 3、宋明时期儒学的演变以及理学的作用和影响。P77-78。

答 宋代在儒学发展历程中 产生了理学。宋王朝统治者推行儒、释、道三教融合 为儒学改造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方向。周敦颐首先提出吸收佛、道入儒学的理论 把佛道二教的禁欲主义和服从封建纲常的教条结合起来 要求人们即做一个忠臣孝子 又要具有安贫乐道、清心寡欲的精神境界 成为理学的开端。经过张载、程颢 hào 、程颐的发展 奠定了理学的基础。

南宋朱熹总结完成了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特定的官方哲学-理学的体系。明清时期统治者都竭力推崇程朱理学 把它作为思想、文化、教育领域的统治思想。明成祖永乐十三年 1415年 命翰林学士胡广等编纂《五经大全》、《四书大全》和《理性大全》颁行天下 作为钦定的学校教科书。明王朝在推崇程朱理学的同时 还首创八股取士 从“五经”和“四书”中命题 以八股制义为定式 “代圣人立言” 并以朱熹《四书集注》为标准。

思考题 4、历代中央官学的基本设置、发展变化及其主要特点。P81。

答 汉武帝采取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建立太学 这是封建中央官学之始。汉代太学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官学制度的建立。汉代太学的建立兴办 得力于董仲舒和公孙弘两位儒家学者。

汉代官学 除太学外 还创立了宫邸学 也称“四姓小侯学” 是为贵族子弟开设的贵胄学校 创建于东汉明帝永年平九年 66年 。内容以《孝经》为主 兼及《尚书》等儒学。汉灵帝和元年 178年 创置鸿都门学 因校址在洛阳鸿都门而取此名 这所学校实际是宦官和官僚集团政治斗争的产物 是宦官为对抗太学生的反抗而另立的一所官学。内容是学习辞赋、小说、尺牍、绘画、书法 意在对抗太学的经学。鸿都门学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的文艺大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 出现了多种形式的官学 1.西晋初立国子学。门阀士族为享有特权而建立。

专门学校的产生。“独尊儒术”逐渐被“儒释道”并行的局面所代替。隋文帝创设了管理中央官学的专门机构国子监 下设五学 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P83。

简答题 唐代中央官学监属“六学”及旁系“二馆”的名称。P83。 6 共40页答 监属“六学” 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律学、算学 3分 。

旁系“二馆” “崇文馆、弘文馆” 2分 。

官学制度的特点 1.等级性逐渐放宽 教育对象有所扩大。2.官学形式有所发展。3.学校管

理和教学制度有所健全和改进。4.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

应用 汉代、唐代中央官学兴盛的原因。

答 汉代中央官学 为了巩固中央集权统治和培养适应政治需求的人才 汉武帝采取董仲舒的

建议实行“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建立太学 这是封建中央官学之始。汉代太学的建立标志

着我国封建官学制度的建立。汉代太学的建立兴办 得力于董仲舒和公孙弘两位儒家学者。

唐代中央官学 唐初至中叶 是我国封建社会“盛世”教育事业得到空前发展 官学不仅吸取

了汉代以来所有官学形式 而且有所创造和革新 学制系统相当完备 各科各学校的教育制度

和教学计划非常具体细密。

思考题 5、历代地方官学的基本设置、发展变化及其主要特点。P85。

答 一、两汉时期的地方官学 中国封建社会的地方官学 自汉代开始设立。平帝原始三年

建立了地方学校制度 规定郡国曰学 县、道、邑、侯国曰校 乡曰庠 聚曰序 学校置经师1

人。序庠置孝经师1人。所习内容为儒家经典。东汉时期 官学私学交织发展 形成了“学校如

林 庠序盈门”的景象。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方官学 由于战乱 造成官学或兴或废。

三、隋唐时期的地方官学 隋代立国较短 隋文帝和隋炀帝虽设庠序郡县之学 却“空有建学

之名 而无弘道之实”。唐代教育事业得到空前发展 地方官学除在府州和县设有由长史管辖

的儒学外 还设有直辖太医署的府州医学 直辖于中央礼部下的词部的府州“崇玄学”。崇玄

学生徒令习《道德经》及《庄子》、《列子》等。

四、宋辽金元时期的地方官学 宋代地方官学只设州 府、军、监 学和县学两级。宋代地方

官学在学校管理方面的特点 1.自神宗熙宁四年起陆续设置诸路学官。2.行“三舍法”。本系

王安石熙宁变法改革太学的措施。3.划拨学田 保障经费。4.地方官员重视兴学。

元代地方官学制度比较完备 在路、府、州、县四级均设相应学校。学校内容除“五经”外

须先修《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从此“四书”与“五经”并列 同为各级

官学的必习教材。

五、明清时期的地方官学 明太祖立国之初 设立府、州、县学 又在防区卫所设有卫学 乡

村设社学 还有各地方行政机构所在地设置都司儒学、宣慰司儒学等 最盛时全国合计有学校

1700所。学习内容 所定学科为专习一经 以礼、乐、射、御、书、数设科分教。

清代地方官学基本沿袭明制 依其地方区划设有府学、州学、县学、乡间设社学。

思考题 6、私学教育兴盛的原因、其基本设置、与官学的异同和蒙养教材的特点。P89。

答 私学是学者私人授徒讲学以传授文化 培养弟子的教育活动。它发端于春秋 兴盛于战国。

私学一般包括经师讲学和童蒙教学两类。

历代私学的实施与发展 一、两汉时期 官学受数量名额限制 而读书习经必须求师 使得私

学盛行。汉代私学学生求学分著录弟子和及门弟子两种。程度有小学与专经阶段的区分。青少

年儿童启蒙阶段的教育主要由私学中的“书馆”等进行。“蒙学”占主要地位。《论语》《孝经》是小学阶段必读教材。

二、魏晋南北朝 家庭教育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三、隋唐时期 官学和私学都极盛。7 共40页四、宋元明清 私学依然大体分为“蒙学”和“经馆”两类。

“蒙学”或称“乡学”、“村学”、“私塾” 一般由私人设立 学生来校就读。以授书、背书和写字为最基本的内容。

经馆是经过蒙学识字教育后 逐渐进入以应科举为目的 程度较高的私学阶段。

私学教学组织一般不采用班级制 而是在总的“教学计划”下 个人进度不一 教师个别教授

有因材施教的效果。

蒙养教材P94 是指童蒙阶段所使用的识字课本。使用最长最普遍的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三书。

思考题 7.书院的产生及其在历代的发展变化及其在教学和管理上的主要特点。P96。

答 书院的产生 书院的名称始见于唐代 有官方设立和私人设置两类。

书院的产生原因有 1.社会的动荡和需要。 2.书籍集聚和传播。 3.私人讲学的传统。 4.佛教

禅林讲学制度的影响。

宋代 宋初六大书院 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茅山书院。

元代 书院逐渐官学化 以便缓和民族矛盾 笼络汉族知识分子 加强封建统治。

明代 明初书院长期不发达 因为政府重视官学 提倡科举。为救治时弊 理学家王守仁主张

“致良知” 湛若水主张“随时体认天理” 建立书院讲学。明代书院值得重视的问题 1.

书院和科举关系更加密切 书院官学化程度比元代更甚。2.明末官方“焚毁书院”。

清代 书院的发展 是由其总的文教政策决定的。清初几十年 害怕书院讲学 宣扬对统治不

利的爱国思想 因而对书院采取抑制政策。直到雍正十一年以后才相继建立书院。此时书院实

际上已是官学的一种形式。清代书院官立 书院与科举联系亦更加密切。

书院管理和教学上的特点

1.书院是教学机构 同时又是学术研究机构。

2.书院允许不同学派的学者莅 lì 院讲学 重视学术交流 开展争辩 特别是南宋以后书院

盛行“讲学制度” 成为书院重要的教学形式。

3.书院讲学不受地域限制。

4.书院教学以学生个人读书专研为主 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 多采用问难辩

论式 注意启发学生思维 提高学生的能力。

5.书院内的师生关系比较融洽 师生间的感情相当深厚。

6.书院的组织结构比较精干 初创之际 一般只设山长 或称洞主、堂长、院长等 总理其事。

经费多以自筹为主 有较大自主权。

7.书院一般订有“学规”。宋代最著名的学规是朱熹制订的“白鹿洞书院揭示”。

应用 试分析评价书院制度的意义、作用和影响。

答 书院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官方设立的书院 主要功能在收藏、

校勘和整理图书。私人设置的书院 是私人治学读书或聚徒教学的场所 作为教育机构的多是

私人书院。书院在一定时期为统治阶级培养了大批人才 促进了学术文化交流。

思考题 8、汉代的察举制 P105。

答 封建社会选士制度的形成是从汉代开始的。皇帝亲自出题策问 这是汉代选举取士的开端。

州举“秀才” 郡举“孝廉” 历代因之 从而建立起经常性的选士制度 统称察举或选举。

汉代察举名目繁多 有秀才、孝廉、贤良方正、明经、明法、阴阳灾异、童子科及其他临时规

定的特殊科目。其中最主要且影响最大的是“贤良方正”和“孝廉”两科。8 共40页“贤良方正”是汉代地位最高的选士科目。是招有经学才能的特殊人才 使其将经学造诣运用

于为现实政治服务中 董仲舒的《举贤良对策》即是典型代表。

“孝廉”为汉代经常性的选士科目。通常每年选举一次。所谓孝廉 其“孝”乃对民而言

“廉”

乃对吏而言。举“孝廉”的目的 一方面是为了选拔干练的官员 加强中央集权的力量 另一

方面是为了扶持郡国教化 地方政治 在人民中间实施道德教化。

察举选士对教育的影响 虽处于初创阶段 但体现了赏贤使能的精神 为“学而优则仕”提供

了有效制度保证。因太学学历的人可通过考试察举步入仕途 所有促进了地方官学和私学的发

展。为社会下层人士进入统治集团开辟了切实可行的道理。选士制度为人才使用规定了明确的

方向。成才后的出路就是做官 这与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发展纲

领相合拍 但追求功名利禄的学习动机 固然可以激励士人刻苦学习 却也由此出现道德水平

下降、学习不切时务、教学呆板僵化等问题。

思考题 9、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 P108。

九品中正的选举法是魏晋南北朝选拔官僚的主要制度 始于魏 行至南北朝 到隋朝被科举制

所取代。

三国魏时曹操的“唯才是举”政策 因用人不问门第身份 遭门阀世族抵抗。曹丕在士族支持

下称帝后 听从士族大地主的代表、吏部侍郎陈群在黄初元年 220年 提出的建议 行“九品

官人法” 承认了世族做官的特权 得到士族的拥护。等第分为九品 上上、上中、上下、中

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九品中正制”对教育的影响 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实行以来 产生了“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士族”以及“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 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的种种情况 知识分子没了

学习的积极性 士族的高级阶层有了做大官的保证 不肯也不需要认真学习经术。导致学校废

弛 只因考试内容仍为经学 才使学校得以维护。

思考题 10、科举制度是如何产生的 )P109~113。

答 科举制诞生于隋朝。公元581年 隋炀帝统一中国 加强中央集权 废除“九品中正制”。

为了集中选士大权 采用考试的办法 以分科举人取代魏晋以来的九品官人制度。隋炀帝大业

三年 607年 定十科举人 孝悌有闻、德行敦厚、节义可称、操履清洁、刚毅正直、执宪不挠、

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 lǚ 力骁 xiāo 壮。后人以十科举人中的“学业优敏”

即明经科 “文才秀美”即进士科 标志着我国历史上科举制度的产生。开科考试特点是 录

取标准转凭试卷 专重资才 而不是地方察举。名声德望不再是主要依据。隋以前是察举 隋

以后是考试 这是我国古代选士制度的一大分界线。科举制度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门阀

大族把持选士的局面 为庶族地主参加政权开辟了道路 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统治基础。科举制

为以后的历代王朝所沿用 维持了1300年之久。

明清时期 科举出身成为做官的唯一正途。形成严密的科举考试系统 共分三个步骤 1.乡试

中试者称为“举人”。2.会试 考中者称为“贡生”。 3.殿试 亦称“廷试” 由皇帝主考

取中的称“进士”。殿试按三甲定名次 第一甲只三人 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

花 赐进士及第。明宪宗成化年间 1465~1487 开始盛行“八股取士”。“八股文”是明清科

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专门文体。题目一律采用“四书”“五经”中的原文 内容诠释必须以程

朱理学家注释为准 不得自由发挥 结构体裁有一套固定格式 并有文字限制。

清代沿明代三级考试外 增加“童试” 及格者称“秀才” 获得参加“乡试”资格。

科举制的作用和影响 科举制实行以后 满足了封建君主专制政治的要求 收到了集权中央、

巩固封建统治的效果。第一、官吏选用大权由中央朝廷来行使 加强了全国政权的统一和集中。9 共40页第二、选官有了统一的标准。凡想做官的都要适应这些标准 加强了思想统一。第三、向各地

方庶族地主、平民打开门路 网罗中下层知识分子 使他们有机会参政 扩大统治阶级基础。

第四、可吸引全社会知识分子埋头读书 养成及其驯服的性格 不易发生不满封建统治的不良

思想。

科举制对教育的影响十分深刻 曾激起人们读书的积极性 促进了学校的发展。但由于科举考

试为有权势者所垄断 舞弊成风 考试内容方法失当 特别是“八股文取士”之法 使真才实

学者被拒之门外 学校日益成为科举的附庸 因而受到有识之士的尖锐批评 在“废科举 兴

学校”的改革要求下 于清光绪三十一年 1905年 废除科举。

应用 历代选士制度对教育的作用和影响。

简述中国古代选士制度的发展历史。

答 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起源于先秦时期的选士、养士制,历经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和魏晋南北

朝时的九品中正制,定型为隋唐及后期的科举制。科举制实行以后 满足了封建君主专制政治的

要求 收到了集权中央、巩固封建统治的效果。它直接影响了当时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及考

试方法。

第五章

思考题 1、董仲舒关于三大文教政策的主张及其关于教育作用和道德教育的思想 在教育史

上的地位和影响。P114。

答 《举贤良对策》中三大文教政策思想 一、兴办学校以广教化、育贤才。二、行选举以拔

擢 zhuó 贤才。三、独尊儒术以统一思想。

教育作用的主张 在人性论问题上 调和孟荀的“性善论”和“性恶论” 认为天有阴阳 人

性中有性有情 性属阳 是仁的善的 情属阴 是贪的恶的 人性兼含善恶的要素。人性中善

的要素必须通过人为的教育 才能使它进而为善 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在这里。而“为善”的

工作应由帝王来进行 这是上天给予帝王的责任。董仲舒是从抬高君权的角度来论述教育作用

的。董仲舒明确提出了“性三品”说。把人性划分为三品 即 “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

筲 shāo 一种盛饭用的竹筐 喻才短量浅 之性”。

道德教育思想 “三纲五常”是董仲舒提倡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董仲舒把信和仁义礼智加在

一起 成为五种常道 称为“五常”。从“五伦”中提出君臣、父子、夫妇三种伦常 称为“三

纲”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的道德教育 灌输着君权、父权、夫权的封

建思想。董仲舒的“三纲五常”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桎梏人民的精神枷锁。

应用 试分析董仲舒三大文教政策的建议以及道德教育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答 《举贤良对策》中三大文教政策思想 一、兴办学校以广教化、育贤才。二、行选举以拔

擢 zhuó 贤才。三、独尊儒术以统一思想。

道德教育思想 “三纲五常”是董仲舒提倡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董仲舒把信和仁义礼智加在

一起 成为五种常道 称为“五常”。从“五伦”中提出君臣、父子、夫妇三种伦常 称为“三

纲”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的道德教育 灌输着君权、父权、夫权的封

建思想。董仲舒的“三纲五常”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桎梏人民的精神枷锁。

思考题 2.王充关于教育作用和教育目的的思想及其关于教学的主张。P122。

答 关于教育作用和教育目的 王充重视教育对于人性发展的作用。人性贤愚善恶是由自然因

素的影响而形成的 不是天意的结果。认为禀 bǐng 气厚薄决定人性的善恶 如像曲药多少

决定酒味好坏一样。这是一种用朴素的唯物主义解释人性的观点。认为生来就善或恶的人很少 10 共40页绝大多数是中人 中人之性则可通过教育使之定型。王充认为环境对人的影响极大。肯定教育

对于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一方面论证人性可以改变 说明了教育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认为教

育可以使善变得更善 恶世可变为善 从而说明教育的必要性。

关于教学原则与方法 1.距师和问难。主张破除对教师的迷信 敢于问难求解。2.专心一志。

王充认为学习的好坏就是专一与否的效果。3.循序渐进 “勤学不舍”。学习必须循序渐进

勤学不舍 才能有所成就。

思考题 3.颜之推的主要著作及其关于家庭教育的主要思想以及他论学习的主要观点。P127。

简述颜之推关于家庭教育的主张。

答 1.实施早期教育。认为儿童教育应从胎教开始。2.把爱子和教子结合起来 反对溺爱、

偏爱。3.父母应以身作则 注意环境习染对子女的影响。

论学习 1.学习目的在于修身利行。2.早教与晚学。“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 老而学者如秉烛

夜行”。 3.虚心与勤勉。4.眼学和切磋。

思考题 4.韩愈关于教育作用和教育宗旨的基本主张 《师说》的主要论点。P131。

答 教育作用 韩愈认为性是可移的。对上品的人说 “就学而愈明” 中品的人“可导而上

下”。教育对上中两等人都是可以发生作用的。而对下等人只起“畏威而寡罪”的作用 只可

用刑法来制驭yu 使其有所畏惧而减少犯罪。性虽可移 但上下的品级却是始终不可移的。

“明先王之教”的教育宗旨 韩愈在魏晋玄学之风盛行之后、佛学广泛流传之际 重新打起维

护儒家道统的旗号。提出了“明先王之教”的教育宗旨。其内容概括言之 即是“仁义道德”

四个字。包括儒家的经典 儒家宣扬的封建道德 封建社会的政治措施等。认为诵习古圣之书

遵守先王之法 明乎人伦 本乎人性 乃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师说》的主要论点 韩愈感于当时的人“耻学于师” “抗颜为师”并作《师说》 这是从

他的“卫道”立场出发的。其基本精神与古文运动中的“文以载道”思想是一致的 是以儒道

为基础的。

简述《师说》及其主要内容。

答 《师说》是韩愈感于当时的人“耻学于师” “抗颜为师” 从他的“卫道”立场出发写

的著作。其基本精神与古文运动中的“文以载道”思想是一致的 是以儒道为基础的。

《师说》的主要内容有 1.阐明了教师的作用-“古之学者必有师”。2.明确教师的任务-传道、

授业、解惑。3.提出择师的标准-“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4.论述了师生关系-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思考题 5、胡瑷的“苏湖教法”。P137。

答 是北宋教育家胡瑷在苏州、湖州讲学时采用的一种教学及教学管理方法 其主要做法是

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 创行分斋教学制度。经义斋主修儒家六经 属“明体”之学 培养高级

统治人才 治事斋分“治民、讲武、堰水、历算”等科 属“达用”之学 培养专业人才。学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形考二2018课件

1.【单选择题】迫使国民政府正式对日作战的是()。 选择一项: a. 九一八事变 b. 八一三事变 c. 七七事变 d. 一二八事变 2.【单选择题】下面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选择一项: a. 《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奠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 b. 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c. 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d. 九一八事变爆发的第二天,中共立即发表宣言,倡议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单选择题】民主革命时期,国共两党两次合作的共同点是()。 选择一项: a. 政治基础相同 b. 社会主要矛盾相同 c. 主要任务相同 d. 合作方式相同 4.【单选择题】下列史实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淞沪会战结束②平型关大捷③台儿庄战役④南京陷落 选择一项: a. ②③①④ b. ②①④③ c. ①②④③ d. ①②③④ 题目 5 正确 获得 4.00 分中的 4.00 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择题】表明日本侵华战略意图失败的战役是()。 选择一项: a. 台儿庄战役 b. 太原会战 c. 淞沪会战 d. 平型关大捷 题目 6 正确

获得 4.00 分中的 4.00 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择题】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是()。 选择一项: a. 忻口战役 b. 平型关大捷 c. 临沂战役 d. 台儿庄战役 题目7 正确 获得 4.00 分中的 4.00 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择题】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最主要的目的是()。 选择一项: a. 指明抗战的正确道路 b. 总结抗战的经验 c. 驳斥亡国论和速胜论 d. 开辟敌后战场 题目8 正确 获得 4.00 分中的 4.00 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择题】日本速战速胜灭亡中国计划破产的标志是()。 选择一项: a. 台儿庄战役的胜利 b. 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 c. 中国军队在淞沪会战中的顽强抵抗 d.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扩大 题目9 正确 获得 4.00 分中的 4.00 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择题】下面对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选择一项: a. 西方国家普遍支持日本帝国主义改变战略方针 b. 汪伪政权是日本帝国主义推行侵华政策的产物和工具

《中国教育简史》习题及答案简答

三、简答题: 0.“百日维新”期间在教育改革上有哪些主要举措?答:(1)下令各地建立新式大、中、小学堂,学堂中增加了近代学科内容;(2)创办了京师大学堂,作为全国学堂的表率,这是变法失败之后得以保留的唯一变法成果;(3)下令各地设立农务学堂、蚕桑学堂、茶务学堂,决定兴办矿务、铁路、医学等专业学堂。(4)改革科举,改试策论,并增设近代科学类。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含义和实质是什么?试对它在教育领域的作用加以分析。答:(1)1898年,张之洞发表了《劝学篇》,它分内、外两篇,内篇主要谈“中学为体”,宗旨是“正人心”;外篇主要谈“西学为用”,宗旨是“开风气”。从而系统论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奠定了近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文教政策的基础。(2)张之洞将西学作为一个整体予以认可,从而为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和制度措施的系统引进开辟了道路,但中学与西学的地位仍是不平等的。中学是本体,是基础,西学只能在不触犯中学所代表的封建专制及伦理纲常的前提下适当引进并发挥作用。张之洞所主张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其本质就是如此。(3)中体西用的观点既维护了封建统治的根本利益,又提供了适当变革、以解外忧内患的原则措施,因而得到清统治当局及社会政界和思想界多数人士的认同,成为近代新教育制度建立的政策基础。 2.《大同书》中是如何构建理想教育体系的?答:《大同书》是康有为构思理想社会的著作,完成于1884年,但直到变法失败后经过修改才发表。《大同书》中包括一个完整而系统的理想教育体制的蓝图,体现大同世界人人平等、教育普及、施教合理、使人健康发展的远景。(1)人本院和育婴院,属于学前教育;(2)小学教育,6岁儿童入学;(3)中学院,11岁入学;(4)大学院,16岁以上中学毕业生。《大同书》中的教育体制是儒家教育思想与借鉴西方学制结合的产物。 3.20-30年代进行的教学改革实验主要包括哪些内容?答:杜威的一些教育观点,如“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做中学”等,几乎成为教育界的口头禅。教改内容:(1)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通过日本传入中国;(2)设计教学法;(3)道尔顿制;(4)文纳斯特卡制也开始介绍到中国;(5)智力测验和教育测验的做法也被引进中国。 4.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在教学改革方面有哪些重要举措?答:(1)缩短学制,迅速为革命斗争输送人才和教育、发动群众;(2)教学紧密联系实际,删节陈旧或不实用的内容;(3)注重实效的教学方法,以自学为主,重在启发、研究、讨论和实际考察、实习训练,推广“小先生制”。 5.革命根据地教育的结构(或称教育体制)有什么特点?答:革命根据地教育分为干部教育、群众教育和儿童教育三个部分,干部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和培训革命领导干部和各类专门人才,群众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广大群众的文化素质和政治觉悟,儿童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三类教育还有明确的主次之分,即整个教育中成人教育重于儿童教育,成人教育中干部教育重于一般群众教育,干部教育中对在职干部的培训又重于对后继干部的培养。这样的教育结构和重心所在,正是当时革命斗争的需要决定的,其出发点是速见成效,立竿见影。 革命根据地教育的结构:分为干部教育、群众教育和儿童教育三个组成部分。干部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和培训革命领导干部和各类专门人才,群众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广大群众的文化素质和政治觉悟,儿童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三类教育还有明确的主次之分,即整个教育中成人教育重于儿童教育,成人教育中干部教育重于一般群众教育,干部教育中对在职干部的培训又重于对后继干部的培养,这样的教育结构和重心所在,正是当时革命斗争的需要所决定的,其出发点是速见成效,立竿见影。 6.何谓“九品中正”选士制度?它对教育有何影响?答:“九品中正”选士制度,是一种由“中正”官评定士人品级,朝廷按品授官的选士制度。中正官根据标准评定士人,将其分为九个品级: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即所谓“九品”,朝廷择“上品”任官。这种制度,具体实施始自魏文帝曹丕执政时代,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士制度。这种选士制度,在开始实行时,确实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到后来,则蜕变为门阀世族

中国教育简史形考(2)

中国教育简史形考(2) 1.京师大学堂 京师大学堂是1898年戊戌变法时建立的全国最高学府。有梁启超参照日本学规起草学堂章程,规定除大学外,建设中学堂,小学堂。分别班次,循级而升,同时附设师范(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大学堂中西兼学,课程分普通学和专门学两类,普通学结业后,每个学生各学一到二门专门学。建学目的就是要作为全国学堂的表率。最初还兼有统辖各省学堂的职责,辛亥革命后改名为北京大学。 2.南洋公学 南阳公学是中国近代较早出现的新式学校,1897年有盛宣怀在上海筹办,设有师范院、中院、外院和上院。分别为师范教育、小学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南洋公学是中国最早包含大、中、小学和师范教育的教育机构,民国时改建为上海交通大学。 3.民国元年教育方针 1912年9月,在蔡元培的主持下,教育部颁布实行新的教育宗旨。其宗旨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力主义教育,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它体现了蔡元培四育并重,全面发展的教育观点,这一教育宗旨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原则和道德观念。较之清末教育宗旨有本质的进步。

4.庚款兴学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后向清政府索取了巨额的战争赔款。是为“庚子赔款”,后列强退回部分赔款,用于在中国兴办教育事业,史称:“庚款兴学”。退还庚款的总倡导者是美国。1908年美国政府决定,将得到的赔款的一半作为派遣留学生赴美国的费用,并在北京创办了一所留美学校,即清华学堂(清华大学的前身)。庚款兴学反映了列强对中国加强了精神及文化方面的影响渗透。 5.设计教学法 设计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家克伯屈于1918年创立的。他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围绕实际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内容,从而使学是获得相关知识的同时也习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特点: 一、改造硬件教学环境,如将传统钓教室改造成音乐教师,美术教室、谈话室等。 二、不上课,学校只规定任务,不规定学什么科目。时间、学习计划都有学生自己掌握。 6.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 1920年,晏阳初回到中国发起全国识字运动,号召,除文盲,做新民,获得成功。

教育心理专题电大答案形考

1 . 基因的显形效 基因的显性效应是指等位基因中的显性基因完全压制隐性基因发挥作用。 2.遗传 遗传是指亲代将基因传递给子代(后代)的现象。 3.环境 环境是指能引起个体反应的外部刺激之总称。 4.认知 认知是心理学的术语,指的是我们日常说的“认识”。 5.图式 图式是指自身有结构,又用于组织其他不同对象的动作。 6.平衡 平衡概念有二含义:一是为适应环境,同化与顺应一个也不能少;二是大部分的适应既包括同化又包括顺应。 7.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完成智力作业所及的水平与他经过成人或教师的点拨而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

8.同化与顺应 同化是指把一个新对象成功地纳入已有的某个图式中去,同化没有使图式的结构发生变化,只是维持着原有的图式。顺应是指当儿童改变行为方式而适应了一种新情境。 9.依恋 依恋在心理学上可定义为个体为寻求更多的心理安全而靠近庇护人 10.儿童的社会化 儿童社会化是指成人社会要求儿童按人之为人、民族之为民族的普通方式行为,就是要求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像他所在那个文化里的成人那样行为。 11?请按显性基因效应来举例说明遗传也造成亲子相异性。 答:基因的显性效应告诉我们遗传既可以造成相似性,也会造成“截然不同”的差异性。不完全显性的效应不造成“截然不同"而只是程度不同。按显性基因效应,通过实例可以说明遗传也造成亲子相异性。例如父母都不近视,却都带有决定近视的隐性基因,则两人的隐性基因就可能组合起来,从而诀定生出来的特定子女是近视,这就产生了遗传造成亲子间在是否近视方面有差异。按显性基因效应,通过实例也可以说明遗传也造成同胞之间的相异性。例如父母都不近视,却都带有诀定近视的隐性基因,于是在先后生育两名孩子时,父母一方的这个隐性基因若与另一方的等位显性基因相组合,那就生育出遗传上不近视的子女,若与另一方的等位隐性基因相组合,那就生育出遗传上近视的子女。这样就出现了遗传造成兄弟姐妹间的差异。 12.简述布鲁纳关于“学科基本结构”的思想

电大《中国教育简史》2020-2021期末试题及答案

电大《中国教育简史》2020-2021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每空1分,共22分) 1.“____”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 2.《大学》提出的教育目标是:“大学之道,____,____,____” 3.汉代太学教师称为____,学生称____。 4.魏晋南北朝时期,颜之推所写的《____》是一部系统的家庭教育著作。 5.韩愈的《_____》,是我国第一篇专论教师的名作。 6.北宋庆历兴学时,采用胡瑗的___为太学法度,以改进太学教学及规章体制。 7.王守仁提出___的教育目的和___的道德修养原则。 8.《劝学篇》是___所著,其中内篇宗旨是___,外篇宗旨是___ 9.中国最早的近代技术学校是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设立的___。 10.受美国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中国引进了___和___两种影响较大的教学方法。 11.1927年,国民党政府决定进行教育行政改革,试行___制。 12.杨贤江的两部主要教育著作是___和___。 13.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的校训是“团结、___、___、活泼”。 二、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18分) 1.三大文教政策 2.“三、百、千、千” 3.生活教育理论 三、简答(每题l0分,共30分) 1.王安石关于造就人才的纲领有哪些内容? 2.简述科举制的废除及意义。 3.毛泽东是怎样论述新民主主义教育的特点的? 四、回答(每题30分。可以二选一) 1.试述孔子在教育实践和理论方面对中国教育的重要贡献。 2.试评述l922年学制的产生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供参考) 一、填空(每空1分。共22分) 1.学在官府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形考四2018年

答案: 【单选择题】按“三三制”原则建立的政权,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主要的依据是()。 选择一项: a. 孤立了顽固势力 b. 加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c. 争取了中间力量 d. 调动了一切反日阶级、阶层的积极性 题目2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择题】中共在抗战时期提出了不同于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其主要依据是()。 选择一项: a. 社会性质的变化 b. 革命力量的变化 c. 国内阶级关系的变化 d.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题目3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择题】建设抗日根据地的一系列措施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 选择一项: a. 整风运动 b. 实行“双减双交” c. “三三制”原则 d. 精兵简政 题目4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择题】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提出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政治前提是()。 选择一项: a. 推翻国民党统治 b. 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c. 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 d. 打败日本侵略者 题目5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择题】抗战时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能够始终存在的原因是()。 ①英美等反对统一战线破裂②中共与妥协投降行径进行坚决的斗争 ③蒋介石反共但又不敢彻底破裂④日本始终坚持灭亡中国的方针 选择一项: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 题目6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择题】抗日战争胜利后,内战并未立即爆发,主要原因是( )。 ①国民党尚未完成军事部署②阶级矛盾尚未成为主要矛盾 ③争取和平反对内战的舆论压力④中共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 选择一项: a. 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③ 题目7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择题】人民解放战争初期,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毛泽东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其主要依据是( )。

中国教育简史第二章复习

中国教育简史第二章复习 教师: 第二章,自秦汉到隋唐的教育,这是中国封建教育由确立到发展、完备的时期,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很重要是地位。对本章学习总的要求就是掌握中国封建教育确立、发展、完备的基本线索,也就是说,要清理中国封建制国家从建立到鼎盛时期这千余年间,封建教育是如何确立、发展、完备起来的。 学生A: 老师,这一章涉及到的朝代比较多,时间跨度也比较大,内容也多,要全面掌握好象有点难度,不知道该怎么入手。 教师: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几个相对独立的阶段。一般来说,秦汉是一个阶段,是中国封建教育初创、确立和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阶段,是封建教育继续发展的时期;隋唐是一个阶段,是封建教育达到完备的时期。我们教科书的节次,就是根据这个思路安排的。学生B: 您这么一说,我清楚了。教材上第一节到第三节讲的是秦汉时期的教育;第四节讲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第五节到第七节讲的是隋唐时期的教育。 教师: 你说得对。这几个阶段在头脑中清晰起来以后,我们再来看内容。尽管每一个阶段在节次的安排上不完全一一照应,但在内容的安排上,不外乎文教政策、选士制度、学校教育和教育家的教育思想这样四个方面。注意这四个方面内容的发展、演变,就形成了文教政策、选士制度、学校教育和教育家的教育思想这样四条线索。文教政策是国家发展文化教育的总方针或策略。要了解某一时期的教育体制,文教政策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从秦到汉,封建统治者经过近百年的探索,最终确立了“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从而奠定了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文教政策的基础。而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实施,又是促进中国封建教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汉以后的文教政策,则都是在这一前提下的具体化,或采取某些调整措施,如隋唐是在政治上重振儒术,同时兼容佛、道。选士制度就是选拔人才补充官员队伍的制度,它属于政治制度,但对教育有着直接而重大的影响,历代的选士制度,也是我们学习古代教育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内容。中国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制度,经历了由汉代的察举制,到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的科举制这样一个演变过程,正好都包含在本章之中。学校教育制度,包括官学和私学。从秦汉到隋唐,有关教育制度的内容非常丰富,在简史中我们只能讲述一些在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影响较大的或有特色的内容。如汉代官学和私学并举的格局以及采取的教育教学制度。对魏晋南北朝的教育制度则侧重有特色的内容,也就是“学校设置上的新举措”。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教育发展到比较完备的阶段,而以官学教育表现最为突出,所以侧重讲官学的教育行政、官学的设置以及各项制度。此外,中外教育交流是隋唐教育中的一个特色,我们也作了简要的介绍。以上三条线索,可以说是从宏观到微观,讲的都属于教育制度范畴的内容。关于这个时期的教育思想,我们对汉代的董仲舒、王充,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嵇康、颜之推,唐代韩愈、柳宗元的主要教育思想进行了讲解。大家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结合每位教育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去理解他的教育思想,主要把握其有特色的或有深刻影响的观点。 学生A: 老师,您能说得具体一些吗?

(2020年更新)电大《中国教育简史》形考作业任务01-04网考试题和答案

最新电大《中国教育简史》形考作业任务01-04网考试题及答案 100%通过 考试说明:《中国教育简史》形考共有4个任务。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本文库还有其他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01任务 一、名词解释(共 6 道试题,共 30 分。) 1. 六艺 参考答案: 即礼、乐、射、御、书、数(2分)。“六艺”之中,又有“大艺”、“小艺”之分,书、数作为小艺,主要是小学的课程,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3分)。 2. 学在官府 参考答案: “学在官府”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1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礼不下庶人;官师不分;政教合一(3分)。在这种体制下,教育权、受教育权被奴隶主贵族所掌握(1分)。3. 文翁兴学 参考答案: 汉景帝末年,蜀郡太守文翁欲移风易俗,推行教化,选派郡吏中聪慧者到长安,就学于博士(2分)。数年后,这些人学成归来,于是文翁在成都立学,招收属县子弟入学,学成者都给予重用,或推荐到朝廷作官。蜀郡从此学风大盛(3分)。 4. 苏湖教法 参考答案: 北宋著名教育家胡瑗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创行分斋教学制度。学生可以主治一科,兼学一个或几个副科(3分)。苏湖教法,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创立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分)。 5. “三,百,千,千” 参考答案: 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等明清时期的蒙学教材(2分)。前三种是以识字为主的教材,《千家诗》是诗歌类教材,合称“三、百、千、千”,是社会上使用最为广泛的蒙学教材(3分)。 6. 八股文 参考答案: 明清科举考试最大的特点就是八股文取士,八股文源于宋代,通称制艺,是一种严格注重内容和形式的文体(3分)。作文题目只能出自《四书》、《五经》,作者不能作任何发挥,文章必须采用固定格式的对偶文体(2分)。 二、简答题(共 5 道试题,共 40 分。) 1. 学校教育是怎样产生的?最早的学校类型有哪些?参考答案: 其一,随着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发展,一部分人逐渐脱离生产劳动专门从事脑力劳动(2分);其二,教育事务逐渐复杂,需要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2分);其三,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知识的不断丰富,需要建立有计划的专门教育机构,同时也为教育提供了比较丰富的内容(2分)。 电大资料精品

教育心理专题形考任务二(2018年6月6日)复习课程

教育心理专题形考任务二(2018年6月6 日)

教育心理专题形成性考核形考任务二 一、名词解释(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题目1 学习 学习是指通过经验而造成持久的变化。 题目2 自发恢复 在经典条件反应行为的消退过程中会出现一种叫作“自发恢复”的现象,即不良行为的消退过程中会出现“反弹”,只要能够耐心地继续使用消退法,“老毛病”不论自发地恢复多少次,最后总能彻底消除。 题目3 分化 与泛化相对立的是分化,也就是对条件刺激做出精确的反应。即对目标条件刺激加强保持,而对非目标条件刺激进行消退,亦即不重复非目标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的联结。一个分化过程就是一个辨别学习过程。 题目4 条件刺激的泛化 条件刺激的泛化是指在特定的条件反应形成后,有机体对类似于条件刺激的其他刺激也做出同样的条件反应。泛化表明有机体对条件刺激的识别不精确。 题目5 效果律 效果律的大意是:如果在一个情境和一种反应之间建立了联结,并且伴随着一种令学习者满意的事态,那么这项联结会增强;反之,如果伴随的是一种令学习者烦恼的事态,那么这项联结会削弱。 桑代克修正了对效果律的表述,归结起来就是:虽然满意子总能加强行为与情境之间的联结,可是烦恼子却并不总能削弱行为与情境之间的联结。 题目6

强化 强化是指这样的程序、过程或机制,即学习者的行为结局提高了该行为的发生可能性。 题目7 惩罚 一有机体的行为结局是出现了烦恼子。它的作用在于降低特定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题目8 对象-对象期望 对象-对象期望是指认识了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后而形成的预料。 题目9 替代学习 替代学习是相对亲历学习而言,模仿学习、观察学习也可以称为“替代学习”。学习者把他人的经验保持在自己的记忆里,也就是“他人替代我付出代价而使我学到了怎样会成功、受奖,怎样会失败、遭罚”。 题目10 行为-结局期望 行为-结局期望是指认识了自己的行为和结局的关系后而形成的预料。 二、简答题(共 7 道试题,共 30 分。) 题目11 简述人的意识在经典条件作用学习里的作用。 答:人的意识在人的经典条件作用学习中是有重要作用的。 (1)人的经典条件反应有时可以非常迅速地形成,甚至CS-US仅仅联结一次就够了。这里的原因在于人类个体有意识,他(她)可以把实际刺激的偶然一次联结保存在头脑里,然后在头脑里浮现出这样的刺激联结景象,浮现一次就相当于这些刺激联结一次。由于人类个体可以众多次地浮现这样的景象,这就相当于众多次的实际联结,于是就人而言,为形成一项经典条件反应,CS-US 的多次联结就未必是必要的。(2)也正因为人类个体可以在头脑里众多次地浮现CS-US的联结景象,因此CS与US在实际上的多次不联结也未必能使一项经典条件反应消退掉,除非当事人在脑海里遗忘了这样的情景,或者虽然忘不

中国教育简史形成性考核作业简答题

《中国教育简史形成性考核作业》简答题 广州电大从化分校黄海燕 作业一 1.我国的学校是怎样产生的?最早的学校类型有哪些?-3 学校产生的最基本条件,一是要有人来学、有人来教;二是有的可学、有的可教;三是 要有适合教学的载体和方式。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生产的发展,剩余产品积累增多,这样就 可以有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去专门从事教和学。随着生产经验的日益丰富和社会生活的复杂化,教育内容逐渐丰富,那些难以在生产过程中完成的教育任务,必定要有专门的场所和机构来从事。特别是文字的产生,大大促进了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也改变了单纯以口耳相传和行为仿效的最初教学形式,学校教育的产生于是成为了必然。 我国最早的学校类型有两种:第一种是“成均”,第二种是“庠”。 2.独尊儒术对教育的影响有哪些?-17 一是确立了教育为治国之本的地位。二是儒家经学成为教育的主体内容。但是独尊儒术也压抑了其他学术的发展,,使教育内容单一化,不利于学术的多元发展和多种形式和规格 的人才培养。 3.简述北宋的三次兴学。-22 北宋中叶,宋朝统治秩序已基本稳定,于是先后有三次兴学之举。第一次兴学,是范仲 淹主持的庆历兴学,兴学措施主要有:第一是州县立学;第二是振兴太学;第三是改革科举考试方法。第二次兴学,是王安石主持的熙宁兴学,主要措施有:第一改革大学,在太学实 施"三舍法";第二是加强地方官学建设;第三是举办专门学校,以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才。第三次兴学,是蔡京主持的崇宁兴学,主要内容包括:第一是州县普遍设学县学亦置小学, 在各地方学校也实行三舍法。第二是扩建太学。第三是以学校取代科举取士。第四是兴办专门学校。 4.汉代太学的主要制度有哪些?-32 ①设五经博士,建立博士弟子制。②御定统一的经学教材。③经学教学必须讲究师法 家法,不得自行改动或客串到其他学派,门户之见极强。④建立定期的考试制度。初时一岁一试,通过者委以官职,东汉时改为两年一考。考试的办法是策试,策试合格,按 甲乙科授予不同的官职。不合格者继续学习,下次再考。分别授予不同的官职。 5.明清统治者对地方官学学生是怎样加以笼络和控制的?-64 明中叶后,只有府、州、县学生员(俗称秀才)才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这就大大提升 了学校的地位,也使地方官学完全成为科举的预备场所。统治者对地方官学生员严加管制, 明太祖向全国各地学校颁布禁例十二条,刻在卧碑上,其要点是严禁师生议论国是,干预地方政务。要求他们遵纪守法,尊师重道,潜心治学,以求得到朝廷重用。清代又颁行了新卧 碑,共七条,内容与明代大同小异。康熙、雍正时又颁布“圣谕”,也主要是告戒训示读书人的。这些举措都着眼于从思想上和政治上控制知识分子。 6.书院的管理有哪些特色?-77 第一,书院有固定的经费来源和藏书设施。第二,书院有健全的组织管理系统。第三, 学生自治并参与书院的管理工作。第四,书院有健全的规章制度。 7.简述蒙学读书教学的通常程序?-89 蒙学的读书教学,往往是塾师先读,学童跟读,读若干遍后,就由学童自己读,塾师予 以纠正。读熟后就背诵,一定要达到熟练地背诵无误,最终还要能默写。每日学新课之前, 又必须将前面所读的书轮流背诵,称“温书”。学习告一阶段时要进行阶段复习,将所学的

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考研好考吗之我在北师大等你们

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考研好考吗之我在北师大等你们在复试完的那一天,就一直想写点东西,心一直没有安静下来,直到今天得到了自己被录取的消息,心里才稍稍踏实一点。回想这一路走来的艰辛和劳苦,感慨万千。在最困难的时候,在我想放弃的时候,还好有父母和朋友的鼓励。今天把自己考研的经验和教训记录下来,是想给后来人一些参考,给自己一点回忆,也对哪些帮助我的人说一声感谢! (一)关于考研复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考研是一项长期工程,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所以对于考研首先要有一份详细的计划。我把整个考研分为三个阶段:基础准备阶段、强化巩固阶段和最后冲刺阶段。下面就分阶段详细的说一说: 1.基础准备阶段(3月—7月) 基础阶段的重点在英语和专业课方面。 英语:重点在词汇积累和阅读训练上。如果把英语比作高楼大厦的话,单词就好比大厦的一砖一瓦,古语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英语的学习重在积累,尤其是单词的学习。我建议大家从一开始准备考研就要每天背单词,一直到考研结束。背单词没有捷径,要下苦功,也要遵循记忆规律。背单词有个量的问题,一定要多记,不要担心记不住,如果你每天记100个单词,忘了一半还有50呢,但是如果每天只记10个单词,全记住了也就是10个单词。另外要在不同的场合下记单词,不要仅抱住一本词汇书去看,那样的效率太低了,在阅读中,在听力中都可以记单词。考研英语虽然不考听力,但是我觉得大家不能放弃听力,因为语言的学习应该是听说读写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有质的飞跃。这一阶段的阅读侧重于理解,去读一些和考研真题接近的文

章,但不建议在这一阶段做真题。阅读要尽量吧文章看懂,别追求速度,也别去做题,把基础打好,对下一阶段做真题会有很大的帮助。英语要每天坚持学习,持之以恒,循序渐进。 专业课:对于专业课的复习,开始我很迷茫,后来咨询了凯程考研的老师才知道。教育学是全国统考,在七月中旬左右才会有新的大纲出台,在此之前,可以参考去年的大纲,去详细的阅读教材,夯实基础。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把知识面打开,把知识点理解好。凯程考研的老师根据我的情况,给我推荐了如下的参考书目。我就来详细的介绍一下: 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编写教育科学出版社 这本书是教育原理中最适合考研用的,因为最实用也最容易理解。从前几年的真题来看,命题者也是主要参考了这本书。2010年的第一道论述题的图表就出自此书。 此外还有 《教育学》王道俊王汉澜人民教育出版社 此书是传统教育学的经典版本,尤其是关于“德育”的论述不错,但是内容有点陈旧。 《当代教育学》袁振国教育科学出版社 体系很新,教学论和课程部分值得参考。 《教育概论》叶澜人民教育出版社 书写的很好,整本书都在阐述“教育与社会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很有深度。 中国教育史:

《中国教育简史》形考作业参考答案解析

中国教育简史参考答案 第一次作业 一、填空 1.生产劳动;社会生产 2.祭祀活动 3.书;数 4.国学;乡学;大学;小学 5.书同文、行同伦、设三老以掌教化、焚书禁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6.兴学技重、选士、独尊儒术 7 。124;教师称为博士、学生称为博士弟 8 。隋唐;孔颖达会同诸儒,五经正义 9 . 进士科 10 .大成至圣文宣王;孟子、儒学(理学) 11 .276 12.出身门弟之分 13.太学;中央教育行政机关;祭酒 14.太医署;医科、针炙科、按摩科、咒禁科 15汉代 16.县考、府考、院考 17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茅山书院 18乡试、会试、殿试 19杭州沽经精舍和广东学海学堂 20史籀篇 21状元、榜眼、探花 二、名词解释 1.六艺 是西周官学的基本教育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有“大艺”、“小艺”之分。书、数是小艺,主要是小学课程,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汉代以后也把经孔子整理并作为教材的《诗》、《书》、《礼》、《易》、《乐》、《春秋》称为“六艺”。 2.学在官府 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主要体现为:礼不下庶人、政教合一、官师不分。在这种体制下,学校教育被官府垄断,民间无学校教育可言。 3.稷下学宫 是战国时齐国文化教育的中心,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从性质上说,稷下学宫是一所由官方提供条件和设施的私学联合体。其办学特色有四:不治而议、自由辩论、学无常师、管理规范。稷下学宫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有据可考的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 4.六学二馆:

唐代教育体系完备,在中央设立国子监,下辖“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六学之中,国子学、太学、四门学都是儒学,书学、算学、律学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学校。“二馆”即崇文馆和弘文馆,是集收藏书籍、校理书籍和研究儒家经典三位一体的场所。 5.三舍法: 宋代熙宁四年,在太学实施三舍法。所谓“三舍法”,就是太学生员按等差分隶于外舍、内舍、上舍。生员依学业程度,定期考试,依次升舍。三舍法的实行强化了学校的职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太学的学业与入士作官直接挂钩,从而提高了学校教育的地位,有利于加强学校教学,并使学校课业与考试更加规范化。 6.监生历事: 明洪武五年,为满足当时官吏不足的需要,创立监生历事之制。历事即“历练政事”,是实习官吏的制度。凡在监十余年者,派到六部诸司实习吏事,并考察其勤惰。历练3个月,进行考核,勤谨者送历部备案待选,仍令继续历事,遇到官缺,依次补用。 7.鸿都门学 鸿都门学创设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年),因校址在洛阳鸿都门而得名,它是中国最早的文艺专业学校。鸿都门学的学习内容是辞赋、尺牍、书法、绘画等。学生全部由州郡荐举或三公辟召而来,相当于察举正式科目出身,入学享有俸禄,相当于正式吏员,而且他们的待遇高于太学生。西汉统治者兴鸿都门学的目的是造就一支新的士人队伍作为自己的统治基础。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所文艺专业学校,鸿都门学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8.文翁兴学 西汉蜀郡太守文翁采取委托培养的方式,选拔一些人才送到长安进行培养,而后返回蜀郡,兴办教育事业。中国古代教育史称之为文翁兴学。 9.学田 拨充学田是在物质条件上为地方学校的维持提供保障的一项措施。由朝廷拨给学田始于北宋乾兴元年(1022),熙宁兴学期间,朝廷又召令给各地州学拨充学田,学田即属学校所有的田产。学田除由政府拨给,也有由地方官绅捐赠,或由学校筹款购置。 10.苏湖教法 是北宋教育家胡瑷在苏州、湖州执教时所创立的一套完备的教学方法。胡瑷以“明体达用”为宗旨,打破只读儒家经典的单一学习模式,实行分斋教学。经义斋仍以学习儒经为主,治事斋则分治民、讲武、堰水、历算等科目。学生治一事,兼一事,相当于现在的主辅科兼修。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知识面宽,注重实用。 11.讲会 “讲会”是书院的重大教学研究活动,不仅有本院教师讲学,也聘请社会名流或其他书院的学者到本院参讲。书院的这种门户开放风格,大大促进了学术交流和发展,也开阔了学生视野,深化了教学。 12.次相授业

最新电大《教育心理专题》形考作业任务02

最新电大《教育心理专题》形考作业 任务01 最新电大《教育心理专题》形考作业任务01-05网考试题及答案100%通过考试说明:《教育心理专题》形考共有5个任务,任务1和至任务4是客观题,任务5是主观题。做考题时,利用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库还有其他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01任务一、名词解释 1. 环境环境指能引起个体反应的外部刺激之总称。2. 认知“认知”,是心理学的术语,指的就是我们日常说的“认识”。3. 图式皮亚杰的“图式”指自身有结构,又用于组织其他不同对象的动作。4. 平衡皮亚杰“平衡”概念有二含义一是为适应环境,同化与顺应一个也不能少;二是大部分的适应既包括同化又

包括顺应。 5. 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完成智力作业所及的水平与他经过成人或教师的点拨而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 6. 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把一个新对象成功地纳入已有的某个图式中去。同化没有使图式的结构发生变化,只是维持着原有的图式。换言之,当学生以同样的方式去认识一种新事物时,叫做同化,打个比方,图式好比一个气球,同化好比充气;充气使气球变大,却不改变气球的形状。当儿童改变行为方式而适应了一种新情境时,叫作顺应。顺应从套用原有的图式为开始,而以形成新的图式为结束。同化和顺应,是适应环境的两种基本的机制,也是儿童认知发展的两种基本的机制。7. 依恋依恋在心理学上可以定义为个体为寻求更多的心理安全而靠近庇护人。8. 儿童的社会化儿童的社会化是成人社会要求儿童按人之为人、民族之为民族??的普通方式行为,就是要求儿童随

免费在线作业答案福师《中国教育简史》在线作业二15秋100分答案

福师《中国教育简史》在线作业二15秋100分答案 一、单选题(共 18 道试题,共 36 分。) 1. 元代国子学在教学管理上实行了____。 A. 苏湖教法 B. 三舍法 C. 监生历事制度 D. “升斋积分法”和“贡生制” 正确答案:D 2. 以下哪句话最能够体现孔子提倡拓宽学生知识面的思想? A.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中国哲学简史在线阅读 B.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C. “学面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D.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正确答案:D 3. 朱熹认为小学教育的重点是____。 A. 学习四书五经 B. “明其理” C. 应科举 D. “学其事” 正确答案:D 4. 北宋王安石改革太学,创立____。 A. 大都授 B. 苏湖教法 C. 分斋教学法 D. “三舍法” 正确答案:D 5. 王充把教学过程概括为()。 A. 学、思、行 B. 闻、见、知、行 C. 学、问、思、辨、行 D. 见闻为与开心意 正确答案:D 6. 稷下学宫对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内容和教材等,采取何种管理办法? A. 松散型 B. 集约型 C. 密集型 D. 零散型 正确答案:A 7. 洋务运动最早创办的军事学堂是()。 A. 天津武备学堂 B. 福建船政学堂 C. 江南水师学堂

D. 北洋水师学堂 正确答案:B 8. 孔子把教学过程概括为____。 A. 学、思、行 B. 闻、见、知、行 C. 学、问、思、辨、行 D. 见闻为与开心意 正确答案:A 9. 元代国子学在教学管理上实行了()。 A. 苏湖教法 B. 三舍法 C. 监生历事制度 D. “升斋积分法”和“贡生制” 正确答案:D 10. 王守仁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他的____。 A. “存天理,去人欲”说 B. “致良知”说 C. “教为圣人”说 D. “知行合一”说 正确答案:B 11. 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专著是()。 A. 《学记》 B. 《孔子世家》 C. 《颜氏家训》 D. 《朱子读书法》 正确答案:C 12. 孔子认为教学过程是()? A. 教师为中心的教的过程 B. 学生为中心的学的过程 C. 教师与学生双边活动的过程 D. 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 正确答案:C 13. 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办的第一所干部大学是()。 A. 湖南自修大学 B. 苏维埃大学 C. 上海大学 D. 红军大学 正确答案:A 14. 明太祖定都南京,重建国学于鸡鸣山下。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改国子学为____。 A. 国子寺 B. 国子监 C. 翰林院 D. 集贤院 正确答案:B

中央电大专科《中国教育简史》历年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中央电大专科《中国教育简史》历年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2006年7月至2014年7月试题) 说明:试卷号:2011 课程代码:03124 适用专业及学历层次:教育管理;专科 考试:形考(纸考、比例50%;终考:网考、比例50%) 2014年7月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孔子所用的教材,主要是《诗》《》《》、《易》、《乐》、《春秋》六种,即后世所称的“”。书礼六经 2.“教育”、“学校”的概念最早都是出于一书。《孟子》 3.“”、“”是董仲舒提倡的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三纲五常 4.主持和推进熙宁兴学的代表人物,是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和学者。王安石 5.明清科举考试最大的特点是。八股文取士 6.元代除普通国子学外,还有国子学和国子学。蒙古回回 7.王夫之认为人性不是的,而是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过程之中,即人性是“”的。一成不变日生日成 8.中国第一所官方举办的近代新式学校是。京师同文馆 9.张之洞所著的,其中内篇宗旨是,外篇宗旨是。《劝学篇》正人心(或中学为体)开风气(或西学为用) 10. 1904年1月,清政府正式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史称“________”。癸卯学制 11. 1915年,在文化教育领域兴起了一场反封建的文化革命,即。新文化运动 12.梁漱溟的“”实验,强调农村社会注重亲情和伦理的特点,并根据这一特点开展农村教育。乡村建设 13.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将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河北省立女师迁往陕西的,成立。固城西北联合大学 14.抗大全称是。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 二、名词解释 15.豫时孙摩:是《学记》中提出的四个教育原则。“豫”是预防,即在不良行为尚未出现时就要加以预防。“时”是及时,即要抓住最适宜的时机进行相应教育。“孙”是循序,即要依照一定次序开展教育。“摩”是观摩,即相互观摩,取长补短。 16.六学二馆:唐在隋的基础上,中央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六学,前三学似属大学性质,后三学似属于专科性质,归国子监统领。此外,还设有崇文馆弘文馆,这“二馆”为收藏书籍、校理书籍和研究教授儒家经典三位一体的场所。 17.民国元年教育方针:1912年7月10日,在蔡元培的主持下讨论通过,于9月2日由教育部颁布实行。其宗旨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原则和道德观念,较之清末教育宗旨具有本质的进步。 三、简答题 18.九品中正制对教育有何影响? 曹魏初期,多数中正符合“德充才盛”或“贤有识鉴”的标准。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东汉以来州郡名士操纵舆论、左右选举的局面,中央加强了对选举权的控制,国家也能得到一些有用之才。但是自魏末晋初,世家大族的势力日益膨胀,中正官职几乎全部被朝廷的大世族所把持,致使九品中正制偏离了选拔人才的方向,逐渐蜕变成门阀世族的政治工具。九品 1

2020电大教育心理专题形考1答案

2020电大《教育心理专题》形考1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基因的显性效应是指等位基因中的显性基因完全压制隐性基因发挥作用。 2、遗传:是通过染色体复制和父母亲的等位基因随机组合的方式实现的,通过基因的一系列运用过程,造成广大的个体差异。个体的遗传是个短暂的过程。 3、环境:是除遗传因素以外刺激个体有所反应的因素。小学儿童多样的环境因素可以划分为胎儿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三大类。 4、认知是心理学的术语,指的就是我们日常说的"认识"。 5、图式:皮亚杰的"图式"指自身有结构,又用于组织其他不同对象的动作。 6、平衡:有二含义一是为适应环境,同化与顺应一个也不能少;二是大部分的适应既包括同化又包括顺应。 7、最近发展区:指儿童独立完成智力作业所及的水平与他(她)经过成人或教师的点拨而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 8、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把一个新对象成功地纳入已有的某个图式中去。当儿童改变行为方式而适应了一种新情境时,叫作"顺应"。 9、依恋在心理学上可以定义为个体为寻求更多的心理安全而靠近庇护人。 10、儿童的社会化是成人社会要求儿童按人之为人、民族之为民族的普通方式行为,就是要求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像他(她)所在那个文化里的成人那样行为。 二、简答题:

1、按显性基因效应,通过实例也可以说明遗传也造成同胞之间的相异性。例如父母都不近视,却都带有决定近视的隐性基因,于是在先后生育两名孩子时,父母一方的这个隐性基因若与另一方的等位显性基因相组合,那就生育出遗传上不近视的子女,若与另一方的等位隐性基因相组合,那就生育出遗传上近视的子女。这样就出现了遗传造成兄弟姐妹间的差异。 2、布鲁纳关于"学科基本结构"的思想 布鲁纳的"学科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规律。布鲁纳认为学生理解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就更善于进行探索了,而只有在探索性学习中,才能更真切地体味到学科基本结构的好处。因此布鲁纳很主张通过探索性学习来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但是学科的基本结构又是学生不容易掌握的。为了解决这个难点,布鲁纳提出了"螺旋式课程"的设计思想。 3、维果茨基关于"内化"的思想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强调社会文化以及社会交互作用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他的儿童认知发展观可以公式化地归结为是不断地"由外向内"的转化过程,也就是"内化"。内化的过程很复杂,但是内化的结果却相当明白,就是对学到的特定知识形成信念。 4、不安全依恋的两种糟糕的发展 (一)做出自卑的解释,结果心灰意冷;(二)表现为妒忌、敌视,甚至攻击性行为。 5、联合游戏与合作游戏的相同和差异 联合游戏与合作游戏的有相同又有不同,相同是都在一起玩,都有社会互动。不同是,联合游戏没有明确的分工,没有共同的目的,互动主要表现在交换玩具和评价同伴的行为。合作游戏是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而组织起来的,各游戏者的行为服从于共同的团体目标。 6、儿童观点采择发展各阶段的典型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