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岩茶的发展历史

合集下载

武夷岩茶的发展历程

武夷岩茶的发展历程

武夷岩茶的发展历程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岩茶的名称,最初见于清末,而真正成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并为世人广泛知晓,则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后.但岩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远很远,经历了一个风风雨雨的兴衰过程.野生茶最早的茶记载也许要数汉代时成书的<<神农本草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这时的茶只是一种治病解毒的野生草药----野生茶,这种野生茶便是武夷茶农称之为”菜茶”的最早母本.研膏茶/蜡面茶武夷山茶发展成为休闲娱乐功能的人工栽培茶,并且逐步为世人所知,则是距今一千多年前的唐朝代,那会不叫岩茶,叫研膏茶,是一种蒸青压制茶,它不发酵,不炒青,采下茶芽稍晾后,便放在器具中蒸熏并压紧成饼状,然后烘干.饮用时将茶饼先研碎,再沸水冲泡,所以叫研膏茶.后来因为茶艺发展,冲泡后的茶汤表面看起来像稠粥,熔蜡,所以又称蜡面茶.北苑贡茶五代十国时,闽王兴茶事,将建安府治(今建瓯芝城镇)城东凤凰山原属茶商张廷晖的茶园收为朝廷所有,名称北苑.于是北苑茶成了一种专为王公贵族享用的”贡茶”.北宋王朝建立后,沿袭旧制,将北苑作为御茶园.这些官方茶焙所产的茶,主要用于上贡,所以称为北苑贡茶.由于北宋大兴茶事,上层社会对北苑茶需求越来越多,北苑茶焙顺着建溪两岸不断的扩大,绵延百里之远,同时包括了武夷山.不过当时武夷产的茶只是作为北苑茶的一个补充,所以也将武夷茶叫北苑茶。

龙凤团茶宋元时期是茶事发展的兴盛时期,其中又属龙凤团茶最为知名,曾有“黄金易得,一茶难求”之说。

龙凤团茶制作过程相当的复杂。

首先,要选择早春刚刚萌发如雀舌般的细嫩茶芽,用指尖轻轻一下掐断--绝不能用指甲。

摘下后,要立即将芽投进新鲜山泉水中,以保持湿润。

制作时,先将摘下的茶芽进行一番剔除,以便使每一片细芽都一样大小,符合标准,然后放在事先备好的刻有龙凤图案的特制模具中湿蒸,这便是蒸青法,蒸至恰到好处时,轻轻压去茶中黄水。

【武夷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武夷山茶文化介绍

【武夷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武夷山茶文化介绍

【武夷茶文化的发展历史】武夷山茶文化介绍武夷茶文化历史悠久、底蕴厚重,它的发展与武夷山的儒、释、道三教文化有着不解的生命情缘。

下面是精心为你整理的武夷茶文化的发展历史,一起来看看。

武夷茶文化的发展历史武夷山是一座千古文化名山。

它以博大的胸襟和非凡的气度,同时接纳了儒、释、道三大教派,形成了三教同山、三花并蒂的独特文化构筑,展示了武夷山巨大的兼容性和厚重的生命内蕴。

武夷茶文化的产生、发展和繁荣,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赢得了全面的舒展。

三教饮茶论道,感悟人生,共赞武夷茶,把各自的教派宗旨融进茶道的精神,为武夷茶文化的发展注入了一泓生命的清泉,也打开了一扇精神世界的窗口。

武夷山的儒教理学鼎盛于南宋,最着名的代表人物当推朱熹,儒家们倡导的人生处世原则就是“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从某种意义上说,朱子理学这一思想体系正是源于武夷茶道的真传。

因为,朱熹在武夷山生活、讲学、着书、立说达半个世纪之久。

他吸纳了武夷茶道所倡导的修身养性的生命理念,与理学思想形成了精神层面的高度融合与统一。

无论是朱熹亲手植茶的生动故事,还是朱熹吟咏武夷茶的众多诗文,抑或是朱熹品茗论道的灵感火花及茶事逸闻,均都透出了浓浓的文化色泽,铺展出武夷茶独具的神奇魅力。

朱熹的《咏武夷茶》:“武夷高处是蓬莱,采取灵芽于自栽。

地僻芬菲镇长在,谷寒蜂蝶未全来。

红裳似欲留人醉,锦幛何妨为客开。

咀罢醒心何处所,近山重叠翠成堆”。

这是一幅何等宁静且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采茶景象!透过这和美闲淡的画面,我们可以看到朱熹心灵深处的淡定从容,感悟到朱熹精神世界的情感意蕴。

这就是朱熹与武夷茶的一种心灵默契和情感沟通。

武夷禅茶也是武夷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自唐代以来,武夷山的寺庙遍布山中,清越的梵音禅语与“六六三三疑道语”遥相呼应。

“千万峰中梵室开”是武夷山籍的北宋着名词人柳永形容武夷山佛教鼎盛的诗句,形象地反映了唐宋时武夷山佛教香火旺盛、寺庙林立的景象。

武夷僧人远离尘世、归隐山中,他们在这得天独厚的环境中,伴着晨钟暮鼓与缭绕的香火,把修身养性作为生命的最高境界来推崇。

武夷茶文化

武夷茶文化

一、武夷茶武夷岩茶生长在风景秀丽、挺拔奇伟的闽北武夷山,这里海拔大都在几百米,有的达二千多米。

山中云雾缭绕,日照时间短,地质属丹霞地貌,土系沙质,为奇茗生长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岩茶加工过程非常精细,要经采、晒、捻、焙、剔等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要掌握得恰到好处,不允许有丝毫马虎。

武夷山茶历史悠久。

据记载,早在唐朝元和年间,就有采制武夷岩茶之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古代许多方士游臣、文人墨客都把品尝武夷岩茶作为一件赏心乐事,并留下不少佳词美赋。

明朝万历年间,荷兰人就运输武夷岩茶经爪哇转销欧洲各地。

不久,美国人也到福州、厦门采购武夷岩茶。

此后,武夷岩茶便在美国、北非等国际市场上热销。

自古以来武夷岩茶就作为佳品,深受朝廷赏识。

元朝皇家宫廷将其列为御茶,并在武夷九曲溪畔的四曲建造御茶园,设立了“焙局”。

民间对武夷岩茶更是视若珍宝,至今在武夷山茶区流传下许多名茶、名丛的摩崖石刻,如“大红袍”、“半天腰”等。

据史料记载,武夷岩茶的品种多达360多种,福建闽南、广东等地及港澳台同胞,都把品尝武夷岩茶视为一种雅兴和享受,不少老华侨谈起武夷岩茶更是津津乐道。

武夷山现有茶园10万亩,主栽品种有大红袍、肉桂、水仙等。

武夷岩茶“臻山川精美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是茶界公认的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自1989年连续六年被农业部、商业部评为乌龙茶类金奖,在1998年首届中国国际茶博会上,“大红袍”、“武夷肉桂”荣获中国文化名茶金奖。

2001年,“武夷大红袍”获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证明商标。

2002年,武夷岩茶获得原产地域(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003年,武夷山被国家文化部评为中国唯一的茶文化艺术之乡。

2005年武夷山获全国三绿工程茶业示范县。

2006年,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工艺成功申报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位于武夷山九龙窠的大红袍母树已有350多年的历史,它是武夷岩茶高贵品质的象征,由于它品质优异、文化内涵丰厚,古往今来,吸引了无数中外游人到此,以一睹其芳容。

武夷岩茶的介绍

武夷岩茶的介绍

武夷岩茶的介绍
武夷岩茶,又称为武夷山茶,是位于中国福建省武夷山脉的老牌大名小茶树茶。

它以其独特的茶叶质地、清新淡雅的茶香、出色的绿色色泽而闻名,并被誉为“福建五大名茶”之一。

二、历史
武夷岩茶的长期制作,始于明代(公元1368年—1644年)。

那时,武夷山县的茶叶栽培迅速发展。

明代福建省统治者李自成(1564—1632)曾在武夷山巡查,他深切喜爱武夷山茶,也曾在“霸王经”中提到“武夷茶为至品”,“武夷山茶”便一跃成为茶叶中的精品。

三、分类
武夷岩茶可以分为四大大类:新茶、老茶、新茶老化和老茶新化。

新茶:选用新鲜的茶树叶制作而成,茶叶特征比较清新淡雅,色泽偏淡,茶香有青香型和花香型。

老茶:主要选用成熟的茶树叶提取而成,茶叶特征比较淡涩,也有些味道比较浓厚,色泽发绿,茶香有果香型和烟香型。

新茶老化:是将新鲜的茶树叶经过适当发酵,以工艺使其变得比较成熟,茶叶特征比较清香,香气浓郁,色泽偏深,茶香有果香型和青香型。

老茶新化:是将成熟的茶树叶再经过适当烘焙,以工艺使其变得比较年轻,茶叶特征比较清淡,色泽偏浅,茶香呈青香型。

四、特点
武夷岩茶因其独特的茶叶质地、清新淡雅的茶香、出色的绿色色
泽而闻名,其品质居茶叶界较高的水准,具有香气、清新、杀菌的功效,是自古以来尊贵的佳饮。

武夷岩茶的产业发展趋势

武夷岩茶的产业发展趋势

武夷岩茶的产业发展趋势武夷岩茶产业发展趋势一、引言武夷岩茶作为中国特色的高品质茶叶之一,与西湖龙井、黄山毛峰、铁观音并称为中国四大名茶,享有盛誉于世。

武夷岩茶因其独特的生产环境和传统的制茶工艺而备受消费者的青睐,在国内外市场上都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市场份额。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等方面,探讨武夷岩茶产业的发展趋势。

二、历史背景武夷岩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而在明代正式成为名茶之后,武夷岩茶开始了其持续的发展之路。

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深厚的茶文化底蕴,武夷岩茶迅速成为江南一带的特色茶叶,深受皇室贵族和文人雅士的推崇。

三、产业现状1. 武夷岩茶区域布局武夷岩茶主要产于福建省武夷山市及周边地区。

这个地区拥有丰富的土壤和气候资源,是武夷岩茶优质茶叶的主要产地。

2. 产品品质武夷岩茶的品质主要受到地理环境和种植、制造工艺的影响。

武夷岩茶所生产的茶叶具有特殊的岩韵和茶香,特别受欢迎。

3. 市场需求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和追求高品质生活的需求增加,武夷岩茶逐渐成为市场上的热销产品。

尤其是在国内市场,武夷岩茶的销量不断攀升。

四、发展趋势1. 国内市场需求增长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茶叶作为中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和追求。

武夷岩茶具有独特的岩韵和茶香,成为高端市场追捧的对象。

由于武夷岩茶的品质和口感的卓越,其产品在国内市场的销量将会继续增长。

2. 国际市场拓展中国茶叶的国际知名度也在不断提升。

随着近年来中国茶文化的东传和西方文化中茶的受欢迎程度的提高,武夷岩茶及其他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也赢得了大量的关注。

武夷岩茶以其独特的品质和文化内涵,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茶叶品牌和消费者。

预计在未来几年,武夷岩茶的出口量将会继续增长,进一步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

3. 制造工艺的创新武夷岩茶的独特风味离不开传统的制茶工艺,然而,在当代社会发展的背景下,现代科技对于传统制茶工艺的影响不可忽视。

武夷山的茶文化与道家修行之地

武夷山的茶文化与道家修行之地

武夷山的茶文化与道家修行之地武夷山,位于福建省北部,被誉为中国著名的山水名胜区之一。

这里不仅以其秀美的山水风光吸引着众多游客,还因其悠久的茶文化和与道家修行相结合的独特氛围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索武夷山的茶文化和其作为道家修行之地的意义。

一、茶文化的渊源与发展在武夷山这片土地上,茶文化可以追溯到公元11世纪的南宋时期,当时便已经有人种植并制作武夷岩茶。

武夷岩茶是武夷山最著名的茶叶之一,它生长在高海拔、气候湿润的独特环境中,因此在口感和香气上都具有独特的特点。

通过世代研制和创新,武夷岩茶逐渐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茶叶品牌,备受茶客们的喜爱。

二、武夷山的道家修行之地武夷山不仅在茶文化上独树一帜,也是道家修行的理想场所。

道家修行强调与自然共同生活,追求心灵的宁静和平和的生活状态。

武夷山的山间清泉、林间古树以及清新的空气形成了一个非常适合修行的环境。

那么,武夷山是怎样成为道家修行之地的呢?首先,武夷山融合了道家的思想,提倡质朴纯粹的生活方式,并用茶文化作为媒介,营造了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氛围。

其次,武夷山的山脉纵横,峰峦叠嶂,山中有许多著名的道观和寺庙,如九曲溪观音寺、天心岩禅寺等,供道家学习修行之用。

最后,武夷山的人文环境也极具吸引力,当地的居民秉持着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与道家的思想相契合。

这一切都使得武夷山成为了追求道家修行的人们的理想之地。

三、茶文化与道家修行的息息相关茶文化与道家修行有着紧密的联系。

首先,喝茶可以袪除杂念,使人心静。

茶具备了一种独特的气质,茶香飘溢的环境和静谧的氛围有助于人们冥想和修行。

其次,泡茶过程本身也有一种禅修的感觉。

从选茶、洗茶、煮水、沏茶,每一步都需要专注和耐心,这与道家修行中注重的“自知”和“定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茶水的煮沸、冲泡和品饮都显示了生命流动的变化和感悟,这对修行者来说是一种很好的启示。

四、武夷山的茶文化和道家修行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目前,武夷山的茶文化和道家修行之地的地位依然不可撼动。

武夷岩茶的历史故事

武夷岩茶的历史故事

武夷岩茶的历史故事文章一:面向茶叶爱好者茶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武夷岩茶那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茶农在武夷山上劳作。

一天,他偶然发现了几株特别的茶树,叶片肥厚,芽头壮实。

他好奇地采下带回家,经过一番精心制作,泡出的茶汤香气扑鼻,滋味醇厚。

这消息不胫而走,大家纷纷前来讨要茶种,从此武夷岩茶就开始慢慢传播开来。

还有一个故事,说是古代有位文人墨客,游历至武夷山。

他被这里的山水美景所陶醉,更被那独特的茶香所吸引。

在当地人家中品尝了武夷岩茶后,诗兴大发,当即写下了好多赞美武夷岩茶的诗篇,让武夷岩茶的美名传遍了大江南北。

武夷岩茶能有今天的地位,那可是经过了无数茶农和茶人的辛勤努力。

他们用心呵护每一株茶树,精心钻研制作工艺,才让咱们能品尝到这一口口的美味。

文章二:面向普通大众朋友们,你们知道武夷岩茶吗?它可有一段特别有意思的历史呢!据说啊,古代的时候,武夷山有个小村子。

村里有个年轻人,特别勤劳善良。

有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就在一棵大树下休息。

突然,他闻到一股特别好闻的香味,顺着香味找过去,发现是几棵长在石头缝里的茶树。

他好奇地摘了些叶子回去,做成茶一喝,哎呀,那味道,简直绝了!从此,他就开始精心照料这些茶树,还把茶分给村里的人喝。

慢慢地,武夷岩茶就出名啦!还有一回,皇帝微服私访来到武夷山。

当地的官员献上了武夷岩茶,皇帝一喝,龙颜大悦,当即就把武夷岩茶列为贡茶。

从那以后,武夷岩茶的名气就更大了。

现在,武夷岩茶已经成为了咱们中国茶文化的一张名片。

大家有机会一定要尝尝,感受一下它的独特魅力!文章三:面向青少年小朋友们,今天给你们讲一个关于武夷岩茶的有趣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在美丽的武夷山,住着一位勇敢的少年。

有一天,他上山玩耍,不小心迷路了。

又饿又渴的他,在一个山洞里发现了几株神奇的植物,叶子绿油油的。

他摘了一片放进嘴里嚼了嚼,顿时觉得精神了许多。

他心想,这说不定能做成好喝的茶呢。

于是,他把这些叶子带回家,经过反复尝试,终于做出了香喷喷的武夷岩茶。

武夷岩茶的历史渊源

武夷岩茶的历史渊源

武夷岩茶的历史渊源武夷山何时有茶?据当代茶叶专家陈椽等考证,我国茶叶在二世纪时由西南向东南传播,不久武夷山就有茶了。

名山出名茶,名茶耀名山。

武夷山与武夷茶双绝人寰,著称于世。

武夷岩茶最早被人称颂,可追溯到南朝时期(公元479-502年),而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之于唐朝孙樵(约825-约885年)写的《送茶与焦刑部书》。

孙樵在赠送武夷岩茶给达官显贵的一封信札中写道:晚甘候十五人,遣侍斋阁。

此徒皆请雷而摘,拜水而和。

盖建阳丹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慎勿贱用之!孙樵在这封信中,把出产在建阳丹山碧水之乡的茶,用拟人化的笔法,美称为晚甘候。

晚甘候,甘香浓馥,美味无穷之意。

候,用尊称。

碧水丹山是南朝作家江淹对武夷山的赞语。

当时崇安尚未建县,武夷山属于建阳县,故信中称建阳丹山碧水。

因此说孙樵所送的茶乃武夷山所产。

从此,晚甘候遂成为武夷岩茶最早的茶名。

清明闽北人蒋蘅写的《晚甘候传》一文中,更是通篇以拟人化的笔法,酣畅淋漓地为武夷岩茶写传。

他写道晚甘候,甘氏如荠,字森伯,闽之建溪人也。

世居武夷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奥。

甘氏聚族其间,率皆茹露饮泉,倚岩据壁,独得山水灵异,气性森严,芳洁迥出尘表……大约森伯之为人,见若面目严冷,实则和而且正;始若苦口难茹,久则淡而弥旨,君子人也。

该传沿用了前人对武夷岩茶的美称--晚甘候,以拟人化的笔法记述了它的姓名和表字,姓甘,名如荠,字森伯。

作者巧妙地用了《诗经》中的典故,予武夷岩茶以姓名:甘如荠。

《诗经.邶风.谷风》云:谁谓茶苦?其甘如荠!《晚甘候》作者匠心独具,为甘甜美味的武夷岩茶取了出典于《诗经》的尊姓大名,令人解颐生津。

传中还把武夷岩茶的茶品拟人化为人品,赞之曰:君子人也!足以与周敦称莲花为花之君子相媲美。

唐代诗人郑谷有诗云: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草献地仙。

飞鹊印成香蜡片,啼猿溪走木兰船。

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轻涵翠缕烟,分赠恩深知最异,晚铛宜煮北山泉。

诗人不但高度评价武夷茶,而且说明武夷茶从研膏转为蜡片,且印有飞鹊等装饰图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萎 凋 : 有日光萎凋和加温萎凋。它是形成岩茶香味的基 础。其中变化显著的是水分的丧失, 促进鲜叶内部发生 理化变化。 1、在日光下萎凋, 要根据日光强度、风速、湿度等因 素和各品种对萎凋的不同要求而掌握。 2、萎 凋 的 翻 拌 等 操 作 要 轻 , 以 不 损 伤 梗 叶 为 宜 , 翻 后适当缩小摊叶面积, 防止水分过多散发。 3、萎凋的原则是“宁轻勿过”, 才能有利于恢复一部 分 弹 性 , 俗 称 “还 阳 ”。 除 日 光 外 , 还 可 以 加 温 萎 凋 等 方 法。 三 、做 青 是 岩 茶 制 作 过 程 中 的 特 有 精 巧 工 序 , 是 形 成 其 “三 红七绿”, 绿叶红镶边独特风格和色、香、味的重要环节。 1、费时长, 要求高, 操作细致, 变化复杂。从“散水”、 “退 青 ”到 “青 水 ”、恢 复 弹 性 , 时 而 摇 动 , 时 而 进 放 , 动 静 结合, 反复相互交替的过程, 既需摇动发热促进变化, 又 要静放散热抑制变化。 2、做 青 的 方 法 是 以 品 种 、萎 凋 彻 底 和 当 时 温 湿 度 变 化 以 及 后 续 工 序 的 要 求 而 采 取 适 当 的 措 施 , 俗 称 “看 青 做 青 ”, 没 有 完 全 相 同 刻 板 式 的 做 法 , 青 变 即 变 , 气 候 变 即变, 需要变则变, 以此来塑造岩茶的特有风格和质量 要求。 四 、炒 青 岩茶炒青主要的是把前段萎凋做青过程形成的品 质相对地固定起来, 并起纯化香气的作用( 高温下完成 团炒、吊炒、翻炒三样主要动作, 才能达到品质要求) 。 五 、揉 捻 揉捻的操作要先轻后重, 必要时可进行复炒复揉。 六 、烘 焙 岩茶烘焙的特点是: 高温水焙和文火慢焙, 形成特 有的火功。①炒揉后初焙, 称“走水 焙 ”, 100~110℃, 10~
夷山, 留经崇安, 建阳至建瓯。在当时朝野均视为国宝。 三 、武 夷 岩 茶 的 衰 落 1、从元朝至明朝初年, 武夷岩茶单独进贡始自元
朝, 武夷岩茶的名声日益扩大。至明朝, 武夷岩茶受贡茶 之害, 茶农离家流散, 茶园荒芜, 导致了武夷岩茶从兴旺 走向衰落。
2、在 元 朝 既 大 德 六 年 ( 公 元 1302 年 ) , 设 立 了 皇 家 焙茶局, 称之为“御茶园”。到了明朝, 贡茶制度仍沿袭前 朝 。 御 茶 园 前 后 经 历 255 年 , 到 了 嘉 靖 三 十 六 年 ( 公 元 1557 年) , 受 贡 茶 之 害 , 茶 山 枯 荒 , 茶 农 离 家 , 茶 业 衰 落 , 武夷岩茶逐免于进贡。
博览天地
福建农机
FUJIAN NONGJI
2007 第4 期
武夷岩茶的发展历史
、武 夷 山 何 时 有 茶 1、武 夷 岩 茶 最 早 被 人 称 颂 , 可 追 溯 到 南 朝 时 期 ( 公 元 479 年- 502 年) 。 2、武夷茶最早见于文字记载: 首先是唐朝元和年间 ( 806- 820) 年, 孙樵写的《送茶与焦刑部书》。孙樵在赠送 武夷岩茶给达官显贵的一封信中写道 : “晚甘侯十五人, 遣侍斋阁。此图皆乘雷而摘, 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 之乡, 月涧云龛( kan) 之品, 慎勿贱用之! ”孙樵在这封信 中 , 把 出 产 在 “建 阳 丹 山 碧 水 之 乡 ”的 茶 , 用 拟 人 化 的 笔 法, 美称为“晚甘侯”。 二 、武 夷 岩 茶 崛 起 1、唐朝时, 武夷岩茶以研膏茶的形式出现。后来由 研膏茶发展而为腊面茶。初为方形, 后为饼状, 加工极为 精制。 2、宋朝时, 北宋太平兴国初年, 朝廷特置龙风模印, 遣使到建州, 监造团茶以别一般的庶饮, 龙团凤饼从此 诞生( 也叫北苑茶) , 而团茶的原料是取自于武夷山一带 的茶叶。后来, 崇安县正式建县, 武夷岩茶逐渐脱离“北 苑”的统称而独步傲立于茶坛, 加之文人墨客多有诗咏, 使武夷岩茶的名气大扬。宋朝南渡以后, 武夷山成为理 学名山, 享有“闽邦邹鲁”和“道南理窟”的殊荣。特别是 理学家朱熹在山中的隐屏峰下建武夷精舍, 讲学, 斗茶 品茗, 以文论道, 极一时之盛, 茶事特别兴旺。著名诗人 陆游到武夷山赞曰: “建溪官茶天下绝”。建溪起源于武
2、采 摘 的 嫩 度 对 岩 茶 质 量 影 响 很 大 : 过 嫩 , 不 但 无 法满足焙制技术的要求, 成茶香气偏底, 味较苦涩: 相 反, 采摘太老则味淡香粗, 成茶正品率低。
3、采 摘 优 质 品 种 、名 丛 如 肉 桂 等 , 有 特 殊 要 求 : ① 雨天不采, 有露水不采, 烈日不采。② 一天中最佳的采 摘时间为 9~14 时之间。③ 采摘后的运送要保持鲜叶的 新鲜, 特别是要保持原有鲜叶的完整性, 尽量避免折断、 破 伤 、散 叶 、热 变 等 不 利 于 保 持 品 质 的 现 象 发 生 。
芽开采比水仙品种迟 5 天左右, 且产量不高。 ②大红袍如按工夫茶泡饮, 泡到九次尚不脱真味,
仍具有桂花之香, 其他名枞则七次冲泡, 味以淡薄。大红 袍 堪 称 “臻 ( zhen) 山 川 精 英 秀 气 所 钟 , 品 具 岩 骨 花 香 之 胜”。此茶“自古仙人栽”, 人间难得一回尝。
2、铁 罗 汉 是武夷山最早的名枞。在清代郭柏苍 《闽产录异》 1886 年 记 载 : 铁 罗 汉 为 武 夷 茶 树 , 叶 长 。 具 有 特 殊 的 香 味, 茶树 为 小 乔 木 状 。 高 3.3 米 , 树 姿 半 开 展 , 高 大 而 茂 盛。树皮粗糙, 色灰黄; 分枝稍稀, 枝干细直, 与主干成 40 度角。叶稍向上斜生。 3、白 鸡 冠 白鸡冠之名的传闻早于大红袍。其树不大, 枝干坚 实, 分枝颇多, 生长旺盛, 白鸡冠茶树幼叶薄软如棉, 色 浅绿微黄, 叶面开展欠光泽, 与浓绿色老叶形成明显的 双色层, 这也是白鸡冠名称的由来。 4、水 金 龟 该树传闻较迟, 当在清末。原产于牛栏坑岩石上端, 属天心永乐禅寺之庙产。一日 倾 盆 大 雨 , 茶 园 崩 ( beng) 塌溜到坑底山下。此处的兰谷岩业主便筑阶护围, 旁有 细流润之, 命之为水金龟。自此 1919~1920 年兰谷岩业 主与天心岩寺僧为此树引起诉讼, 耗资数千足见此树的 名贵。 该树皮色灰白, 枝条略有弯曲, 叶长圆形, 翠绿色、 有 光 泽 。 发 芽 、开 采 要 比 水 仙 迟 。 5、肉 桂 肉桂品种为灌木状, 枝条向上伸展, 树叶颇密, 叶厚 而脆, 叶面光滑色浓绿, 叶尖钝而有内缺, 呈长椭圆形, 肉桂茶外形壮实、匀整。内质滋味醇厚回甘, 干香显露, 冲泡后香气辛锐, 具有持久的花果香, 五泡后仍留有余 香。肉桂茶在全国名茶评比中连年荣获优质名茶称号。 6、水 仙 水仙系半乔木性状, 树势高大, 叶片外形肥壮, 色泽 绿褐油润而带宝色, 部分叶背呈现沙粒, 叶基主脉宽扁 明 显 , 水 仙 茶 香 气 浓 锐 , 具 有 特 有 的 “兰 花 香 ”, 味 浓 醇 厚, 喉韵明显, 回甘清爽, 汤色浓艳, 带橙黄色, 耐冲泡。
武夷岩茶的主要品种特征
武夷岩茶品种繁多, 各具特色。有采自无性系茶树 品种的, 也有采自有性繁殖的茶树群体。无性系茶树品 种 有 水 仙 、肉 桂 、奇 兰 等 等 。 有 性 繁 殖 茶 树 群 种 俗 称 “菜 茶”, 其成品称为奇种, 产于正岩的称“正岩奇种”。在正 岩奇种中选一、二株品质特优的茶树, 单独采制称为“名 枞”。名枞数以百计, 但其中佼佼者当首推“大红袍”、“铁 罗 汉 ”、“白 鸡 冠 ”、“水 金 龟 ”等 四 大 名 枞 。
1、大 红 袍 较可信的大红袍名称由来是: 传说大红袍茶树当春 芽萌发时, 嫩梢芽叶紫红色, 远望满树红艳, 有如一团火 焰, 因而得名。 特征: ①植株为灌木状, 树冠为半开展, 高 1.5 米左右。萌
FUJ I AN NONGJ I 39
2007 第4 期
福建农机
FUJIAN NONGJI
博览天地
40 FUJ I AN NONGJ I
博览天地
福建农机
FUJIAN NONGJI
2007 第4 期
15分钟。约七八成干。②进行摊凉, 拣去梗、黄片。然后 复 焙 , 低 温 慢 烤 , 火 温 75~85℃, 1~2 小 时 , 足 干 后 下 焙 , 继续吃火, 亦称炖火, 趁热收藏。
七 、拣 剔 拣剔与烘焙是交差进行的, 往往精制茶的加工更是 如此。
FUJ I AN NONGJ I 41
武夷岩茶的审评
目 前 对 武 夷 岩 茶 的 审 评 主 要 是 靠 感 官 审 评 。审 评 茶 是一件极为细致的事情。① 首先要有一个采光明亮、空 气通畅、场地洁净、环境 安 静 的 场 所 。② 审 评 时 要 设 干 评台、湿评台、样柜台、样茶盘。③ 配齐审评台、审评碗、 叶 底 碗 、汤 杯 、汤 匙 、吐 茶 筒 、茶 样 秤 、烧 水 壶 等 等 。
优质的岩茶制成品, 必须具有如下的标准条件: 1、形 状 : 条 索 长 短 适 中 , 细 致 紧 结 , 但 水 仙 茶 除 外 , 因属大叶种, 条索可稍粗, 力求纯净, 整齐美观。 2、色泽: 色须呈鲜明之青褐色。 3、香 气 : 岩 茶 为 半 发 酵 茶 , 故 须 具 有 绿 茶 之 清 香 与 红茶之熟气, 起香气愈强愈佳。 4、水色: 岩茶水色一般呈深橙黄色, 清澈鲜丽, 且须 冲 泡 至 第 三 、四 次 而 水 色 仍 不 变 淡 者 为 贵 。 5、滋味: 上好的岩茶, 入口须有一股浓厚芬芳气味, 入口过喉润滑, 初始稍有茶素的苦涩, 过后则渐渐口舌 生津, 岩茶的好坏, 取决于其气味。 6、冲 次 : 通 常 以 能 冲 泡 至 5 次 以 上 , 茶 的 原 有 气 味 仍未变淡者为佳。 7、叶 底 : 好 的 茶 叶 , 冲 开 水 后 , 叶 片 容 易 展 开 , 并 且 极柔软。叶缘可见银朱色; 叶片中央的绿色部分, 清澈淡 绿, 略带黄色, 叶淡脉黄。 在物理因子方面, 为茶梗黄片、茶末含量、其他夹杂 物 要 达 到 要 求 , 越 少 越 好 ; 检 验 所 含 水 分 、水 浸 出 物 、香 油 、茶 素 等 等 的 含 量 不 能 超 出 要 求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