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思想_孙晶

合集下载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葛兰西是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他的文化领导权理论被誉为领导学研究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

葛兰西认为,文化是组织生存发展的基础,而领导者的作用就是去领导和塑造这种文化。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以及他的理论在当代领导学中的价值,并通过5个例子证明其理论的应用和意义。

一、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主要强调了组织文化和领导者的作用在组织管理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文化不仅仅是一种道德概念,更是一种可以在组织中进行实践并影响组织绩效的概念。

葛兰西将文化定义为“组织内部的价值观、信念、行为模式和工作习惯等具体表现”,并且认为,文化是基于组织价值和信仰的而不是简单地由领导者决定的。

葛兰西进一步指出,领导者是组织文化形成的关键人物,他们需要为组织设定价值观和信仰,进而激发员工的个人意识和团队精神。

在他的文化领导权理论中,葛兰西将领导者和文化分为五种类型:1. 英雄型文化领导者:这种领导者强调权威和英雄主义,强调个人能力,并传达一种“成功只属于个人”的观念。

例如,乔布斯在苹果公司的领导风格便具有典型的英雄文化特征。

2. 先知型文化领导者:这种领导者通常有着一种远见卓识并希望利用组织来实现某个更高层次的目标,比如改变整个行业或者提升社会福利。

例如,特斯拉公司的埃隆·马斯克就是一位典型的先知型文化领导者。

3. 价值型文化领导者:这种领导者会强调核心价值观,例如团队合作和社会责任,他们会将这些价值观融入到组织的文化中。

例如,谷歌公司的文化便十分强调团队的合作以及员工的创新精神。

4. 关系型文化领导者:这种领导者着重于建立员工间的关系和信任,他们会注重员工的感受和情感需求,塑造一种开放、普惠的文化氛围。

例如,小红书的文化便有很强的关系型特征。

5. 动力型文化领导者:这种领导者注重运用强大的动力激励员工完成目标任务,通过强调竞争和个人成就来激发员工的潜能。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与新时期中国文化领导权建设研究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与新时期中国文化领导权建设研究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与新时期中 国文化领导权建设研究
目录
01 引言
03
新时期中国文化领导 权建设研究
02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 论概述
04 结论
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文化领导权问题越来越受到 人们的。在当今时代,文化领导权在国家发展和国际竞争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 位。如何加强文化领导权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已成为各国政府面临的共 同挑战。本次演示旨在探讨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与新时期中国文化领导权建设 的研究,以期为中国文化领导权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新时期中国文化领导权建设研究
当前中国文化领导权建设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一方面,随着全球化的推 进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西方文化对中国的渗透和影响越来越强烈,中国面临 着维护自身文化独立性和发展文化多样性的问题。另一方面,中国社会内部存在 着一系列文化问题,如传统文化的失落、文化创新不足、文化产业发展滞后等, 这些问题也影响着中国文化领导权的建设。
为了加强中国文化领导权的建设,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政治领导权的建设。政治领导权是文化领导权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我们 需要加强党的领导,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加强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 为文化领导权的建设提供有力的政治保障。
2、文化生产领域的领导权建设。文化生产领域是文化产业的核心环节,也 是文化领导权建设的重要领域。我们需要提高文化生产领域的企业实力和市场竞 争力,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推动文化创新,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 国文化品牌。
3、文化消费领域的领导权建设。文化消费领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最终目的 和动力。我们需要加强对人民群众的文化教育和审美培养,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 素质和消费水平,引导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文化产业消费,从而促进文化产业的发 展和文化消费市场的繁荣。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名词解释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名词解释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名词解释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是指在组织和管理上,强调以价值观为基础,通过塑造组织文化和领导风格来影响和激励员工,提高组织绩效的管理理论和实践。

它强调领导者应该以共同的价值观为基础,塑造组织文化,建立员工参与、信任和共同目标的氛围。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认为领导者应该赋予员工更多的自主权和责任,以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胜任能力,提高组织绩效。

此外,葛兰西文化领导权还强调领导者应该注重员工的个人发展和成长,通过给予培训和发展机会,提高员工的能力和素质,从而推动组织的发展和进步。

- 1 -。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及其对我国文化建设的启示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及其对我国文化建设的启示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及其对我国文化建设的启示安东尼奥·葛兰西(1891-1937,Gramsci, Antonio)是意大利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杰出的活动家和理论家。

革命失败后他被墨索里尼法西斯关进监狱,在狱中他对意大利等欧洲无产阶级革命进行了深刻反思,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写出了《狱中札记》,提出了著名的文化领导权理论。

一、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的主要内容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思想是在坚持实践哲学的基础上对意大利革命道路进行的分析,因此,虽然其文化领导权思想散落在《狱中札记》各章节中,却仍然是一个有机整体。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思想的提出是从他的国家结构学说开始的。

他认为“国家=政治社会+市民社会”,政治社会受经济基础决定,容易发生变化,而市民社会具有相对稳定性。

资本主义社会之所以能保持稳定,是因为资产阶级在市民社会中取得了文化领导权,牢牢地控制了整个社会的思想。

无产阶级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通过“有机知识分子”在“市民社会”中以“阵地战”的方式夺取文化领导权,进而夺取政治领导权及整个国家政权。

二、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启示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思想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前提下,在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基础上,结合东西方国家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实际情况,提出的独到的富有创新意义的革命思想,至今它仍然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深入研究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现实意义。

1.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占领社会主义文化阵地要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当务之急就是要进一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自中国共产党执掌政权以来,马克思主义就一直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在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处于绝对的指导地位,为大多数人民群众所认同。

然而伴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与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固有的合法性与指导地位却正面临着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冲击与威胁以及新形势下被淡化、弱化的危险。

“文化霸权“——葛兰西意识形态批判思想

“文化霸权“——葛兰西意识形态批判思想

断生命与死亡的联系,劳动者永远失去了回馈剥削者生命的意识,因此资本对劳动就具有永久的权力。

另一方面资本把它的合理性建立在保存生命、驱逐死亡上,统治秩序通过掌握死亡而掌握生命,把生命完全安置在资本的再生产中。

这就使资本对社会所实行的是一种象征暴力,因此只有通过象征性的颠覆才能真正反抗社会的统治。

这种颠覆就是意外死亡,为什么只有意外死亡才能起到这种作用呢?因为,任何自然死亡,如老死、病死等,社会都付出了相应的代价,如养老金、治疗等,可以说社会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对自然死亡回馈了相应的物品,所以社会并不亏欠什么,自然死亡被系统本身所吸收,不具备系统无法解释的意义。

只有意外死亡具有颠覆系统的意义,一方面,意外死亡作为一个事件、一个对社会的挑战,社会无法给它以回馈,已经死亡了,各种物质对它没有意义,死后再多的物质补偿也不能与死亡事件相等同,也就是前面所说的交换的节奏不同。

社会只有用死亡才能回馈意外死亡本身,这是社会无法做到的,因此意外死亡打开了系统崩溃的缺口。

另一方面,死亡在现代社会成为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事情,对于我们来说它是所有意义、所有激情消失的分界点。

只有意外的死亡重新成为集体的事务,成为全体的焦点,唤起了人们的激情。

原始社会没有“自然”的死亡,他们通过仪式把死亡变成公共的、集体的事务,死亡成为另一种社会关系的建立。

这种死亡的仪式有点类似于藏传佛教中的活佛转世制度,只不过在原始社会中每个人都必须有象征性的死亡后,才有社会意义上的出生。

正是通过这种仪式,“人们从随机的、不可逆的自然死亡,过渡到一种馈赠与接受的死亡,因此这是可以在社会交换中逆转的、可以在交换中‘溶解’的死亡。

与此同时,生死的对立消失了:生死也可以通过象征可逆性的形式相互交换。

”[!"]现代社会不仅没有吸收死亡的有效仪式,而且驱逐了死亡,因此我们只有把意外死亡当作象征性事件来体验。

死亡作为对现代社会的颠覆,是波德里亚所说的唯一对符号社会起作用的反抗手段,也是波德里亚用象征交换原则来批判现代社会的逻辑结论。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思想及其对我国文化建设的启示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思想及其对我国文化建设的启示

each group
dominant position,and maintain the status
concession.According to this
theory,we
should pay great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culture and should cultivate proletarian intellectuals.
行词源的探讨。 文化霸权是来自西方的一个概念,其中“霸权"的英文是“Hegemony",Hegemony 一词的希腊文和拉丁文形式是egemon和egemonia,本意是指一个国家的领导人或 统治者,一般用来表示国与国之间的政治统治关系1。在中文中“霸权"多指一国
处于操纵或者控制其他国家的地位,而“霸"字本身在汉语中更是一种依仗权势 或武力欺压他人的表现,因此Hegemony通常在中国被译为“霸权’’。但Hegemony 有时候也被翻译为“领导权",这时候产生的中文理解意义就不同了。通常“霸权”
the function of culture itself and its the
of its dynamic role for economic basis.It stresses and class which in the
on
hegemony
by the negotiation of by making
路日亮教授、刁志萍教授对于我的科研工作和论文都提出了许多的宝贵意见, 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撰写论文期间,班主任刘秀萍老师及全体06级哲学班同学对我论文的研究 工作和课余生活给予了热情帮助,在此向他们表达我的感激之情。 另外也感谢家人,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使我能够在学校专心完成我的学业。

读书学习心得体会: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

读书学习心得体会: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

读书学习心得体会: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通过这样简单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任何统治阶级都依靠一种比较可靠的工具维系自己的统治。

那么我们要问,无产阶级如果要成为统治者,他们有什么可靠的工具呢?他们长期以来一直处于社会的底层,显然不会有直接的力量上的优势,也没有所谓的优秀的血统,更没有足够的土地和资本。

那么无产阶级依靠什么工具来维持自己的统治呢?无产阶级回头去寻找,可以利用的工具,经过长期的总结发现,在以往的统治中,所有的统治者用的都是物质层面的工具,虽然也有基督教教会等一些统治的机构,但是这些机构也大多是做一些幕后的工作,没有拿到台前来展示。

既然这样的思想方面的工具,可以利用,为什么不直接拿到台前来用呢?葛兰西把这种精神工具明确地称之为文化领导权。

他通过分析俄国和西欧共产主义运动的不同现实情况,认为西欧共产主义运动与俄国的运动是完全不一样的。

俄国没有经历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也没有民主自由意识的觉醒,因此可以通过单纯的暴力手段取得一种统治,并且很快形成一种风气与氛围;而西欧则完全不一样了,资本主义已经得到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民众的民主自由意识业已觉醒,不能通过简单的暴力革命就能取得政权,更困难的是不能很简单的形成一种社会风气与氛围。

因此,葛兰西提出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之前就要形成自己的一种文化体系,获得文化的领导权,并且一直到取得政权之后也要牢牢的把握这种领导权。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文化领导权其实并非表面理解的那么风光,它只是无产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寻找到的一个工具而已。

并且也不一定是非常好用的工具,而是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寻找到的。

换句话说葛兰西提出文化领导权这个理论,完全是在西欧的共产主义运动陷入困境时的公关与妥协,如果找不到这样的一种工具,共产主义运动也许就面临“花自飘零水自流”的局面,那么说这个理论真正算得上是应运而生,共产主义运动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

从另一个侧面来说,文化领导权对于无产阶级的统治而言成为不可替代的理论,扮演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与中国的实践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与中国的实践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Cultural
to
understand
Gramsic’S
thought
Hegemony'’in a historical and objective view.
core
cultural value;globalization;peaceful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14私
¨舭彤钆堋圳1
X ‘
r}
摘 要
“文化领导权"理论是20世纪意大利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意大利共 产党创始人安东尼奥・葛兰西的经典理论。“文化领导权"理论给现今文化重要 性的研究带来了新的启示和意义,改变了人们长期以来对文化重要性模糊的看 法,使得人们以新的全球视角去反思文化的地位。随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文化问 题以及日益加剧的东西方文化的对立与冲突,使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越来越 被社会重视。 中国近现代史是一副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和社会建设史,在这个历史的画卷 中,我们惊奇地发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在国际风云变幻,国内、外局势动荡莫 测的情况下,取得革命的胜利及巩固执政地位,并立于不败之地,这和中国共产 党争夺“文化领导权",历任领导人文化核心价值的政治理念是分不开的,中国 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从一定程度凸显了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的深层分析,及对中国近现代革命和建设历程 的展现和总结,我们得出一个理念,那就是人类社会在阶级更替,在夺取巩固政 权、维护集体利益等时,在少数情况下,不一定采取暴力的方式,可以走非暴力 的和平道路,其中牢牢控制“文化领导权",也就是意识形态领导权非常重要,在 世界全球化、多元化的今天,这种社会发展方式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 之一。从这个角度看,历史地、客观地理解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思想,具有 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马克思主义研究62002年第3期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思想孙晶=内容提要>本文认为,马克思关于国家的论述与列宁的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意识理论对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思想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

继承这些经典作家的思想遗产,葛兰西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领导权思想可以说是原创性的:第一,他把这个概念从适用于无产阶级扩展到也适用于资产阶级,以至于使它成为一般阶级斗争的一个特征;第二,他把文化、道德、知识因素也放入到这个概念中,把无产阶级的道德和知识作为领导权的核心,认为文化领导权是夺取政权和执掌政权的前提。

=关键词>文化领导权国家统治强制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有相当一部分是在对庸俗经济决定论的批判中阐述其对意识形态和经济基础关系看法的,并由此论述了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在社会历史中所发挥的作用。

应当指出的是,葛兰西虽然可以说是一个上层建筑理论家,但也仍坚持传统的马克思关于经济基础具有决定作用的观点,认为经济基础对在决定形成什么样的意识形式方面是有决定作用的,而上层建筑中的国家,则被当作政治社会的思想、独裁或其他政治高压的工具,它被用于控制大众社会去服从既定的经济与生产模式。

不同的历史集团不断/形塑0着政治社会和市民社会两个领域的相互作用)))这依靠于他们在形成联盟与分解有凝聚力的思想体系的强度,这样,就可能或不可能产生一个文化领导权的影响。

葛兰西是从国家、市民社会、文化)意识形态角度展开对文化领导权论述的,但葛兰西的这些思想并非是建立于空中楼阁之上的,其理论形成有多种思想渊源。

除意大利的知识传统(如马基雅维里的政治学说、拉布里奥拉的实践哲学、克罗齐的文化)历史哲学理论)和卢卡奇的著作对文化领导权理论的形成有所影响外,马克思、列宁的一些理论可以说是文化领导权思想的直接来源。

当然,文化领导权从来不是马克思等经典作家的主要概念,但马克思的国家与阶级意识理论,列宁的领导权思想,又确实与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马克思的渊源马克思强调国家的镇压性质,他认为在阶级社会里,国家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进行压迫与统治的机器,国家政权随着资本与劳动以及阶级对立的发展,越来越具有资本压迫劳动的全国政权的性质,它/变成了为进行社会奴役而组织起来的社会力量,变成了阶级专制的机器。

0(马克思:5法兰西内战6,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6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页)除了国家的统治性质以外,马克思也认为国家具有社会公共权力的性质,它实际上应该是一种公众利益的托付机关,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这种社会权力却被资本家以私人利益的本质的共同阶级利益的提升,将这种社会权力转化为政治权力与国家权力。

因此,只要国家还是某个阶级的机关,它的公共权力性就仍然是从属于这个阶级的阶级利益的,它是统治阶级统治的工具。

一些西方学者以及庸俗的马克思主义者片面夸大了国家的强制性与统治性,而把葛兰西对文化领导权中/服从0和/同意0的强调看作是对马克思的一次革新与创举。

(Hoffman.Joan, The Grascian c hallenge,Oxford:Basil Blackwell Pub.1984,p.1-5.)他们认为,关于马克思的国家理论研究可以归结为三种:第一,工具论,就是把国家作为统治阶级的工具,否认国家的独立性;第二,简化论或还原论,这种观点把国家的本质归结为上层建筑中的政权组织,它由经济基础所决定,这样国家在社会生活中是被经济基础所限定的,甚至也可以还原为经济基础;第三,暴力论,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不可避免,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必将激化,从而革命就会自上而下的发生,无产阶级专政的新型国家终会由暴力革命之途得以确立。

这三种论调尽管角度有所不同,但事实上无论是把国家作为工具,作为上层建筑或作为暴力革命建立的机关,他们都一致认为:马克思缺乏关于民主国家的理论,马克思关于国家的理论不能解释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依靠的并不是在经济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强制统治,而是其统治也得到了大多数人民的/同意与支持0这种事实。

这样,这些持/国家强制论0的学者就都同时转向葛兰西的国家理论,他们认为,正是在这一点上,葛兰西填补了马克思的空白。

正如法国作家布西-格鲁斯曼所言:/在反对所有以简略的手法(国家是统治阶级主体手中公平的镇压工具)来说明国家这一概念的时候,葛兰西是以市民社会的生产关系来考察国家的角色和国家的出现0。

(波寇克著:5文化霸权6,1台湾2田心喻译,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版,第30页)这些国外学者觉得,正是葛兰西,提出了知识和道德的领导权,用以反对国家的独裁与专制;他把国家完全看作是复杂的实践理论的活动,统治阶级利用国家,不仅使其统治合理化和能够维持他们的统治,而且想方设法赢得被他们所统治的人的积极同意。

但马克思是否真的就是以国家的强制性而取消了其代表公共利益、取得公众同意方面的公共权力的特征吗?葛兰西真的就是在此一点上与马克思发生断裂了吗?让我们试着分析几篇马克思的文章。

马克思早期关于国家的思想受赫拉克里特、亚里士多德、霍布斯、费希特第人的影响较深,尤其是黑格尔的国家观念。

在马克思的早期作品里,他还是把国家视作一个可以使法律、道德、政治自由得以实现的机构的,而对国家原则的承认也是以他对自我及人性的理性原则的承认为基础的。

马克思认为,国家以/社会契约0的形式,用集体力量来防范敌人,保护公民财富不被侵占。

这里,集体力量是一种强制力量,但明显地,这是一般人的/共同意志0所委托与同意的强制,后来,马克思关于/理性国家0的思想有了转变,在5莱茵报6时期的一些文章里,马克思对官方关于书报检查令、林木盗窃法等这些侵蚀理性国家共同利益基础的做法展开了论战。

他提出抗议道,政府仅是国家的一部分,但它在反对农民砍伐林木的立法问题上滥用了国家权力,它还把国家的结构堕落成林场主的工具)))因为它不与国家的道德与理智发生任何关系,就想用非政治的方式来处理物质利益问题。

也许马克思正是在这些文章中表明,他已不仅把国家视为人民普遍共同利益的表达,而且还有了把国家作为政治强制工具的思想。

马克思在53黑格尔法哲学批判4导言6这篇文章里,对政治的看法发生了重大的转换,这时,/政治0这个术语明显有了贬义。

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对代表人民共同利益的国家与政治国家的混淆,指出现代国家的本质特征就是政治国家,它因其预设了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对抗而使人不能接受。

私有利益在政治国家中居于统治地位,警察、司法、行政不是代表市民社会本身公共利益的部门,而成了政治国家中反对与管理市民社会的部门。

因此,马克思认为,这种政治国家的统治不是一种真正的民主的统治,它是一个虚幻的神学观念,一个抽象的形式,它存在于宗教的领域,是民主生活的宗教,而不是/真正民主的国家0。

在5论犹太人问题6中,马克思进一步认为,现在所有的国家都是神学观念,民主国家尤其如此,因此不必再谈论能避免/政治国家0宗教性格的/真正民主0。

另外,既然宗教存在只能在国家本身中找到源泉,既然神学的特征只有在政治国家完全发展了的形式中才能被揭露,因此,也不必再区分/真正国家0和/政治国家0了,一切国家都是抽象的观念形式。

这样,马克思在这篇文章里的/真实国家0概念已被/真实的政治社会0概念所标示。

马克思说,市民社会的政治特征已被消除了,民主国家完善了一般与特殊分裂的过程,以至于国家成了抽象的虚幻的人民代表,而这个过程正是伴随着市民社会利己主义的增长实现的。

市民社会中的人是政治国家的基础与前提条件。

虽然在理论上,政治权力高于金钱的权力,而事实上,政治已成为金钱权力的奴仆。

以上几篇文章的分析表明,相比早期的/普遍理性与利益0的国家观念,马克思后来的确扩展了国家研究的视角,当然,马克思虽然偏重于国家的政治社会特征的分析,有把国家等同于政治社会的倾向,但/理性国家0的观念只是被他融进对国家的工具特征的分析中,而并不是完全取消了;至于那些来自市民社会对理性国家的同意的特征,也同样融进了统治阶级的统治中。

马克思认为,这就是理论上矛盾而真实中存在的/国家0的现实。

指出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看到,正是在葛兰西那里,他又把马克思关于政治社会与市民社会不分的特征明确分开了。

葛兰西认为完整的国家(广义的国家)不等于政治社会,而是政治社会和市民社会的集合。

这样,葛兰西同时也就把/统治0(或强制)与/同意0明确区分开了,这也许是马克思所没有预料到的资本主义国家长期存在的事实才致使葛兰西坚持国家的这种划分。

至于狭义的国家概念,葛兰西和马克思是持同样的立场的,他认为,狭义的国家,国家同政府、国家的专政职能、以及政府的强制职能和经济职能都是同一的,国家就是政治社会与专政,就是统治阶级以其官僚机构进行统治的暴力工具。

当然,即使葛兰西的狭义国家概念,也和马克思一样,并没有因为强制统治的特点完全取消市民社会人民同意的一面。

下面再让我们从市民社会的角度讨论一下葛兰西与马克思的异同。

马克思和葛兰西同样继承了17)18世纪英法思想家(主要是洛克)与黑格尔关于市民社会的理论,他们同时也都对其进行了不同路径的改造与扩展。

我们知道,较之洛克及18世纪法国思想家的市民社会先于国家与外于国家架构,黑格尔则相反,他认为,国家是市民社会的原则与基础,国家应当支配市民社会。

黑格尔强调市民社会是伦理精神发展的一个阶段,是一种/各个成员作为独立的单个人的联合0,是/为了达到他们的个别和共同利益而形成的外在组织0(黑格尔:5法哲学原理6,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74页);它处于家庭与国家之间的地带,是一个同时与自然社会(家庭)和政治社会(国家)相对的概念。

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由三个部分组成:需求的体系)))市场经济、多元的体系)))自愿组织(同业公会)、司法的体系)))警察和司法机构。

马克思从生产与交往的角度谈市民社会,认为/市民社会0不是精神发展的一个阶段,而是受生产力制约,同时也制约生产力的社会交往组织和物质生活关系的总和,它是全部政治和思想上层建筑的基础。

这就是说,在马克思那里,国家不是市民社会的基础,而是应该到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解释的市民社会中去理解国家,市民社会是经济基础领域里的东西。

葛兰西承认他的市民社会观念来自黑格尔,但他把市民社会划为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领域,是完整国家中的一部分,并且是一个创造与传播思想的组织与技术手段)))这一点使他与马克思把市民社会做为经济关系的结构的理论相区别。

葛兰西不满意于庸俗的马克思主义者把社会的经济和物质生产过程看作决定社会生活所有方面这种决定论与化约论的观点,他把上层建筑分为政治社会与市民社会两个部分,而且这两个部分也是相互渗透的。

他说:/国家,当它想行使与颁布不受欢迎或满足于公共意见的行动或政策时,它需要组织与集中市民社会中的某些组织与要素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