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欣赏
美学欣赏20首着名钢琴曲赏析

1作曲家:C. 格凡斯●作品名称:《帕凡管风琴曲》作品分析和感想:这首管风琴曲沿袭了中世纪音乐的传统特点。
①庄严肃穆;②在风格和表演方面与声乐曲息息相关。
乐器可以用来重迭或取代世俗的和宗教的复调作品中的人声。
【巴洛克时期】1作曲家:J.S. BachJ.S. Bach的创作风格:巴赫的作品深沉、悲壮、广阔、内在,充满了18世纪上半叶德国现实生活的气息。
巴赫一生的主要功绩:第一,把音乐从宗教附属品的位置上解放了出来,使之平民化。
音乐不总是歌颂上帝,也歌唱平凡的生命。
第二,他把复调音乐发展成主调音乐,大大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
第三,他确立了键盘乐器十二平均律原则。
第四,除了声乐作品外,巴赫奠定了现代西洋音乐几乎所有作品样式的体例基础。
因此巴赫被后世尊称为“西方音乐之父”。
●作品名称:《小前奏曲与赋格之五》作品分析和感想:《平均律钢琴曲集》是巴赫键盘音乐中最伟大的作品,是巴赫音乐创作的峰巅。
这首《小前奏曲与赋格之五》正是其中之一。
平均律是欧洲音乐的基本律制。
巴赫以《平均律钢琴曲集》首次为平均律的创作竖立典范,影响极为深远。
这套曲集是钢琴文献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被世人称为钢琴音乐的《旧约》。
这首《小前奏曲与赋格之五》中前奏曲为单一音型的无休止进行,背景是四声部和声。
赋格曲为四声部,类似亨德尔风格的主题。
充分拓展了D大调的音乐内涵,表现和旋律之间的关系充满手法上的变化,使人回味无穷。
●作品名称:《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作品分析和感想:巴赫的《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一般在国外万圣节经常能够听到。
《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原为管风琴曲,是巴赫青年时代的代表作之一,后改编为管弦乐曲和钢琴曲。
乐曲采用了d小调,4/4拍。
乐曲具有雄伟的戏剧情节和华丽的技巧,是一首高雅,雄浑,底蕴丰厚的乐曲。
在作品旋律中,巴赫已大胆地投入了他那敢于独领风骚的,具有一定叛逆精神的音乐,使人们耳目一新。
由下行旋律组成的慢板的引子饱满而有力,为全曲宏伟的气势作了渲染和铺垫;然后,乐曲奏出音响宏大的和弦,接着呈现出托卡塔主题,带有戏剧性的成分;在托卡塔主题结束后,乐曲在上声部出现赋格主题,采用与引子部分相同的音乐素材;随后,赋格主题移至低声部呈示,前后反复出现八次,音乐情绪逐步高涨;最后,乐曲再现托卡塔部分,以气势雄伟的尾声结束。
美学欣赏与审美素养课程

美学欣赏与审美素养课程美学欣赏与审美素养课程的重要性美学欣赏与审美素养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提升艺术修养的课程。
在当今社会,审美素养不仅是一种个人修养,更是一项综合素质的体现。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美学欣赏与审美素养课程的重要性。
一、拓展审美视野美学欣赏与审美素养课程能够开拓学生的审美视野,增加他们对不同艺术形式的了解和欣赏。
通过学习不同艺术门类的经典作品和相关理论知识,学生可以拓宽自己的艺术视野,培养对于艺术的敏感度和理解力。
例如,在课程中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时期的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代表作品,并进行深入的分析与讨论。
这样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艺术的内涵与特点,提升自身的感知能力。
二、培养审美能力美学欣赏与审美素养课程不仅仅是提供知识的传授,更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通过学习艺术作品的鉴赏方法、审美标准、审美心理等内容,学生可以逐渐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
在今天的社会中,艺术作品和设计无处不在。
良好的审美能力能够使个体在面对各种艺术形式时做出正确的评价和欣赏。
无论是在生活中选择家居装饰品,还是在工作中进行广告设计,审美能力都显得尤为重要。
三、提升表达能力美学欣赏与审美素养课程的学习不仅仅是对艺术形式的欣赏,更是对自身表达能力的培养。
通过学习艺术表达的方式和特点,学生可以借鉴艺术的表现手法,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艺术作品往往通过特定的符号和符号系统传递信息,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艺术表现的原理,运用到自己的写作、演讲、设计等方面。
例如,在学习舞台美术时,学生可以学习到布景、服装、灯光等元素的组织与呈现方式,这样经过学习的学生在自己的表达过程中就会更加生动、准确、富有感染力。
四、培养人文关怀美学欣赏与审美素养课程还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与情操。
通过学习艺术作品中所体现的人文关怀和情感表达,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情感与价值观。
艺术作品往往能够鼓舞人们的精神,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
学生通过欣赏与分析艺术作品,也可以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在与人交往时更具人文关怀与情操。
音乐的美学价值及其欣赏方法

音乐的美学价值及其欣赏方法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拥有独特的美学价值,通过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情感传递,使人们沉浸其中,获得身心灵的愉悦。
本文将探讨音乐的美学价值以及欣赏音乐的方法。
一、音乐的美学价值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同于绘画和雕塑等静态艺术,它以声音为媒介,通过旋律、和声、节奏等元素,表达情感和思想。
音乐的美学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情感表达:音乐能够直接触动人的情感,通过旋律的起伏、和声的变化以及节奏的跳动,表达出各种情感,如欢乐、悲伤、愤怒等。
音乐可以让人们共鸣,引发共情,帮助人们释放情感,获得情感的宣泄和治愈。
2. 美感享受:音乐的美感来自于其和谐的旋律和和声,以及节奏的有序变化。
音乐能够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让人感受到一种和谐、平衡和完美的感觉。
通过欣赏音乐,人们可以沉浸在美的世界中,获得心灵的满足和愉悦。
3. 精神启迪:音乐不仅仅是一种感官享受,它还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哲学性。
有些音乐作品通过其深刻的主题和隐含的思想,能够启迪人们的思维,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音乐可以帮助人们思考人生、探索宇宙,为人们提供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体验。
二、欣赏音乐的方法欣赏音乐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欣赏音乐的方法:1. 专注倾听:欣赏音乐时,需要保持专注和集中注意力。
关闭外界的干扰,用心去感受音乐的旋律、和声和节奏。
通过专注倾听,可以更好地理解音乐的表达和情感传递。
2. 多样化的音乐体验:不同类型的音乐有不同的美学特点和表达方式。
为了拓宽音乐的欣赏范围,可以尝试听听不同风格的音乐,如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民族音乐等。
通过多样化的音乐体验,可以发现不同音乐之间的美学差异和共通之处。
3. 了解音乐背景:了解音乐的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可以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的意义和内涵。
通过了解作曲家的生平和创作理念,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音乐作品的美学价值。
4. 与他人分享:音乐是一种社交的艺术形式,可以通过与他人分享音乐的欣赏体验,拓宽自己的视野,获得更多的音乐灵感。
美学中的审美与美的欣赏

美学中的审美与美的欣赏美学是研究美和艺术的学问,是人们对于美的本质、形式、价值以及美的欣赏与鉴赏的系统化理论体系。
审美则是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关注的是人们对于美的感知、理解和评价的过程。
美的欣赏则是审美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是人们对于美的现象和作品进行评价和赏析的过程。
本文将从审美的角度,探讨美学中的审美与美的欣赏。
一、美的本质与审美主义美学的研究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开始,就一直围绕着美的本质展开。
古代美学思想家们认为美是某种特殊的形式、秩序或模式。
然而,近现代美学家们对于美的本质的认识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
审美主义认为美是艺术作品中的一种客观属性,它存在于独立于观者情感和主观偏好之外的作品中。
审美主义理论主张通过客观的标准和规律来评价和识别美。
例如,高洛德认为美是一种与形式的完美和和谐相关的客观属性;康德认为美是一种自由的、无目的的关注,它与真与善不同,通过感染和影响观者的审美理性来产生审美情感。
二、审美经验的多样性与主观性在现代美学中,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个体的审美经验和主观感受。
审美经验是每个人在接触美的作品时所产生的感知、理解和情感反应。
因为每个人的背景、经验和文化不同,所以每个人的审美经验也会有所不同。
这种多样性和主观性使得美的欣赏成为一种个性化而独特的体验,每个人对于同一件作品的评价和喜好可能会有所不同。
三、审美判断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美的欣赏不仅仅包含对于美的感知和理解,还涉及到对于美的评价和判断。
在这个过程中,审美判断的客观性与主观性也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客观性体现在人们通过对作品的形式、结构和技巧进行客观分析和评价。
例如,对于绘画作品,人们可以从线条、色彩和透视等方面来分析作品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然而,主观性也是不可忽视的,人们的主观情感和偏好会对于作品的评价产生影响。
因此,审美判断既包含客观的标准和规律,也包含个体的主观评价和情感倾向。
四、审美教育与美的欣赏能力的培养美的欣赏能力是一个人通过教育和培养所获得的对于美的感知、理解和评价的能力。
摄影作品美学分析与赏析

摄影作品美学分析与赏析如今,人们的生活中少不了摄影,摄影作品也成为艺术品的一种。
摄影艺术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它的美学风格与欣赏方式与传统绘画及雕塑艺术有所不同,它更多的是通过对周围事物的捕捉和表达来展现其美。
而对摄影作品进行美学分析和欣赏,也是一门充满魅力的学问。
一、摄影作品美学分析1.构图构图是摄影美学中的重点,它是指摄影者在构建主题时所使用的技巧和方法。
这些技巧和方法包括画面分割、对比、相似和中心等。
一个好的构图可以让观者的视线得到很好的引导,从而更好地理解摄影者想表达的主题。
构图的协调性和直观性是关键因素,要求构图有美感,同时也要进一步提高观者的审美体验。
2.色彩色彩是摄影作品中的第二个重要元素,它是指图像的色调和整体色彩感受。
通过改变图像中的色调和色彩可以改变观者感受到的情感和氛围,它可以提高视觉有趣度和美感度,使作品形成一种独特的审美意义。
3.光影光影是摄影作品中的第三个重要元素,它指的是光线对图像的亮度和阴影构成的影响。
通过合理的使用光影可以使作品更有层次感和逼真感,并且能够更好地表现摄影者想要表达的内容。
二、摄影作品的欣赏1.用眼欣赏摄影作品的欣赏从本质上来说,是用眼去理解摄影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和艺术风格。
做到用眼欣赏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有意识地去观察摄影作品中的每一个元素,比如光影、构图等,了解它们在作品中的作用和价值;其次,注意感受图片上的情感表达与细节;最后,要注重理解摄影者的视角和主题,了解他们的表达背后的含义和意义。
2.用心感悟用心欣赏摄影作品意味着能够在深度层次上理解作品,它不仅需要注意表面现象,还要注意背后的情感和含义。
用心感悟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深入研究作品,观察它所表达的思想和感情;其次,与其所处的时代和背景相联系,了解其历史和文化背景;最后,尝试管理自己的情感,从内心深处去理解作品背后的情感。
3.用文欣赏摄影作品不能仅凭着用眼和用心去欣赏,同时也需要用文去阐述和评价。
音乐美学欣赏及审美感受

音乐美学欣赏及审美感受音乐美学欣赏及审美感受音乐是以时间和节奏为基础的艺术。
它既可以唤起人们心中的热情,也可以引发人们无穷的遐想。
人类在音乐的长河中前进、发展,从而创造了无数丰富多彩的音乐,如民间歌谣、各国传统民歌、音乐会、电影配曲等,还有一种叫做乐曲的东西,像交响乐、管弦乐、钢琴曲等,这些都是我们音乐学习中常见的内容。
民间歌谣的流传性最广泛,内容也比较简单,是由大家都懂的词组成的。
那些已经不再用“民间”两个字来形容,而只是一种歌唱形式的民间歌谣就叫做民谣或者民歌。
从整体上说,民谣分为山歌、小调和田歌三种。
其中山歌产生最早,起源于人民群众对自然界的原始崇拜,在人们的劳动休息时间即兴编唱的一种民歌。
小调是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即兴创作演唱的歌谣,他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田歌主要分布在江南水乡,因为这里的水面很多,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
它与民谣又不同,相对比较精炼,有着完整的旋律线条,表达的内容和抒发的情感也比较复杂。
民谣一般都是五声音阶,而且伴奏比较单一,与现代社会的节奏不协调,所以在流传的过程中加入了其他的音阶。
从生理上看,人耳能听到频率在20-20000HZ(赫兹)范围内的声波,这些声波振动时,由于它的频率不同,而有不同的音调和响度,能引起听觉的音域叫做音区。
一般将人的听力范围划分为12个音区,即高音区、中音区、低音区,这是人的生理特点决定的。
音调和响度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高音、中音、低音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声音高亢的音,称之为“高音”;声音柔和的音,称之为“中音”;介于二者之间的称之为“低音”。
音域的宽窄,取决于声音的频率高低。
一般来讲,频率越低,音域越宽;频率越高,音域越窄。
如果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去解释,有一句话讲:“古筝曲——曲曲断肠声声慢”。
《阳关三叠》《关山月》等著名古筝曲,曲子旋律悠扬委婉,荡气回肠,把古代离别时的万千思绪描绘得淋漓尽致,把悲壮的历史故事,或缠绵悱恻,或慷慨激昂的历史画卷,用优美抒情的旋律一一呈现给我们,让人们沉浸在离别的氛围当中。
文学艺术与美学欣赏

文学艺术与美学欣赏文学艺术与美学欣赏——探索审美世界的奥妙艺术是人类的智慧和天赋的产物,是文化交流和人类精神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
文学艺术和美学欣赏是艺术中最具有个性化特色和文化特征的方面。
作为独立的艺术门类,文学艺术集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众多文体于一身,可以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拓展人们的视野和思路。
美学欣赏则是体验和欣赏艺术品的过程,可以唤起人们的感官和心灵,引领人们进入一个充满美感和情感的世界。
本篇文章将就文学艺术与美学欣赏这一主题做一个简单的探讨,试图揭示其中的奥妙和价值。
一、文学艺术的奇妙之处文学艺术可以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和激情,可以启迪人们的心智和情感,让人们理解并感受到生命的深刻意义。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文学艺术有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和艺术手法,以文字和语言为媒介,通过刻画人物、描绘场景、构建情节等手段,传达作者所想表达的思想、情感和价值。
文学艺术虽然没有绚丽的光彩和壮丽的气息,却能够给人以深刻而长久的印象,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文学艺术中,诗歌是最具有音乐性和节奏感的一种文体,其语言简练、意义深刻,能够唤起强烈而复杂的感情反应。
小说是最具有叙事性和叙述诉求的一种文体,其构建情节、塑造人物,讲述故事的能力是其他文体所不能比拟的。
戏剧则是表现力最强的一种文体,它把戏剧性的冲突和魅力传递给观众,通过演员的表演、导演的创作、舞台的设计等方面,使得观众进入角色,沉浸其中。
散文更是最接近我们日常生活的一种文体,以生活和情感为主体,富有思想性和感染力,可以表达作者最真实的情感和体验。
文学艺术是人们审美情趣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益于培养人们的真善美情感,提高情感的鉴赏水平。
在文学艺术的美学领域,人们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地感受美的享受和领悟,这完全是一种精神和情感上的饱足和富足。
文学艺术的趣味性和思考性,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拓展人们的思路,让人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人类文化和历史的进程中来。
二、美学欣赏的内涵和特点美学欣赏是人们体验和享受艺术的过程,是靠良心和内心来欣赏、评价和认识艺术作品的一种精神活动。
美学鉴赏

美学:从根本上说就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美的形象性:是指美的事物和现象都是形象的、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美是人的末质力量的对象化,凡是美都是形象,能够被人的感觉直接把握。
美的社会性:是指美依存于人类社会,具有客观的社会内容。
是美与人类社会不可分割的属性。
美学研究的对象: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Aesthetiea: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嘉登《美学》一书的书名译音,在德文中的意思是感性学,即美学。
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是对于审美现象的感性直观的认识。
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生产劳动分不开的。
当人类开始把自己与自然区别开来,并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物体,并在自己的创造物中直观自身,看到了自己的创造能力的时候,人类的审美意识也就形成了。
美学思想:是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之一,具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应当能够借助语言文字形式进行传播;二是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美学思想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说:这一学说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
他认为人的本能欲望受到压抑,压抑到无意识中,喜剧性具有一种释放性的作用,让欣赏者发泄它们,使它们浮动在意识之中,得到三种满足方式,即巧智、想象、幽默。
审美态度:是一种宁静的、适宜于接纳对象外观的心理状态,使主体关注于对象的形式与结构。
其核心是要求人们在审美活动中超越自我和实际功利而达到对审美对象的审美静观。
审美态度是存在于审美活动中的,不同于实践、理智、道德的一种态度。
艺术技巧:是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技能和技巧。
天才的独特性表现在他通过高超的艺术性进行创作。
观、品、悟:观是指接受者透过艺术的形式符号,在直观层次上初步感受和重建意向;品是指接受者根据各自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和经验,凝神关照,发挥想象力,细致地品味作品,充实、丰富、发展意象,使意象更具接受者的个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何为美学
且忽略那些繁琐而枯燥的概念和定义,美学其实无处不在:
一曲幽径,蜿蜒曲折中不忘了留一点空白,让人遐思空白背后“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风景旖旎。
一波微澜,波涛汹涌之后不忘了留一点空白,使人神游“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雄浑壮阔、心潮澎湃的风景奇丽。
一片诗词,缠绵绯测之间不忘了留一点空白,让人品味空白之后的一声长啸:“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一片诗情到碧霄。
一方净土,沉默不言中不忘了留一点空白,让人渲染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奇观。
和风细雨,草长莺飞,这一点一滴不能不说是一场视觉与听觉的享受,显然,这已在不知不觉中步入美学了。
事实上,考古学和艺术史告诉我们:人类自脱离动物以来就开始了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活动。
马克思曾提出过,人和动物不同,因为“人也是按照没的规律来塑造物体的”。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1页)在马克思看来,人之所以不同正是因为它是具有超越性的,可以摆脱直接肉体需要来生产。
于是,美作为人类生活的一种追求就应运而生了。
可以说,美一直伴随着人类的发展。
当然美与美学是不一样的,那么究竟什么是美,什么是美学呢?
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
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
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
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
谈到美学就不能不提起这个人——鲍姆加登。
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加登首次使用了“美学”这个词。
他的《美学(Aesthetica)》一书的出版标志了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
鲍姆加登是德国普鲁士哈利大学的哲学教授。
他关于美学的主要观点
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他把美学规定为研究人感性认识的学科。
鲍姆加登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分知、情、意三方面。
研究知或人的理性认识有逻辑学,研究人的意志有伦理学,而研究人的情感即相当于人感性认识则应有“Aesthetic”。
“Aesthetic”一词来自希腊文,意思是“感性学”,后来翻译成汉语就成了“美学”。
1750年鲍姆加登正式用“Aesthetic”来称呼他研究人的感性认识的一部专著。
他的这部著作就被当作历史上的第一部美学专著。
二是鲍姆嘉登认为:“美学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
直到19世纪,美学在传统古典艺术的概念中通常被定义为研究“美”的学说。
现代哲学将美学定义为认识艺术,科学,设计和哲学中认知感觉的理论和哲学。
在学术界对美学界定的多种定义当中有四种较为具有代表性的定义,它也代表了美学研究的基本方向。
比较流行的观点是:美学是研究美的科学。
黑格尔说,美学史艺术哲学。
我国著名的哲学家李泽厚先生则说,美学是以审美经验为中心研究没和艺术的科学。
周来祥、蒋孔阳等人也对美学做出了新的定义:美学史研究任何现实世界的审美关系的。
众说纷纭,每种定义都有它的可取之处却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诚然,美如果能说清楚,那它就不是美了,连古希腊的大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也说:“美是难的”。
美确实是难的,把美作为一种视觉和艺术的欣赏,登堂入室可以使人们有一个美的粗旷的概念,但是细赏来就是一个狭义的矮小了。
美是一个通俗的也是高贵的过程。
通俗就是美是普遍存在于每一个人的认识,而高贵就是在思想上对美的创造和认识了。
我想苏格拉底的美应该是一种灵魂和道德上美的极致渴望,是美的一个最高境界,所以才变的难了,其是美是容易说出来的,上下嘴唇张合的机会,一个美字也就应运诞生了。
但是如果您要真的理解认识美,体会美那就不一样了,那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视觉,感官,思想透入灵魂的升华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这漫长的美路上,经过思想后再走过灵魂展示给你认为可以释放他的环境,美也就变的难了。
不妨借画坛大师吴冠中的一句话“美诞生于生命之拓展”他用一幅《生之欲》诠释了美的过程。
该是他对美的追求中的一种感悟了。
美是难的,美学也是“百家争鸣”的焦点。
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说道,生命的境界广大,包括着经济、政治、社会、宗教、科学、哲学。
这一切都能反映到文艺里。
然而文艺又不只是一面镜子,映照着世界,且是一个独立的自足的形相创造。
它凭着韵律、节奏、形式、
的和谐、色彩的配合,成立一个自己的有情有相的小宇宙;这小宇宙是圆满的、自足的,而内部一切都是必然性的,因此是美的。
在欣赏完美学的风景之后,你也许会掩卷深思,重新思索一下自己的生活,美学能带来什么教益和智慧。
著名学者易中天在谈到《破门而入》时说:“美学的意义在于启迪智慧。
智慧与知识不同。
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关乎人生;知识属于社会,智慧属于个人;知识可以传授,智慧不能转让。
这也是电脑与人心的区别。
电脑里的程序是可以拷贝的,人心中的智慧却只属于他自己。
”
有人说,把这本关于“美学的问题与历史”的书叫做《破门而入》(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是“别有用心”的,但绝非“哗众取宠”。
他们认为普及美学也好,研究美学也好,都非“破门而入”不可,因为误解和误区太多。
正是这些误解和误区,使许多人不得其门而入。
“美学并不提供直接通往艺术殿堂的通用门票。
”因为美学是艺术中的“形而上学”(所以又叫“元艺术学”)。
它研究的甚至不是“问题”,而是“问题的问题”。
显然,智慧很难像知识那样传授,它更多的需要内心的感悟,需要反省和体认。
而易中天先生所说的美学意义更是一语中的,美学的确是启迪我们的智慧,这样,我们不仅知晓了什么是美学,而且超越了美学的知识层面,进入人类深邃的美学的精神之核。
我认为,美学是一门超世俗功利的学问,它反映了人的终极关怀和追求,它把这种终极关怀和追求溶入诗意之中,用生动感人的形象去打动人的情感。
当今技术文明和商业文明,拜金主义、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盛行,使人精神日益切近形而下而疏离形而上,这无论于社会还是于人本身都是令人担忧的。
美学可以提高人的精神,使人超脱世俗的平庸和鄙陋,从而“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马·埃利奥特说:“美,什么是美?在人生每一个有趣的方面都有大量的美。
然而,美既不能充饥,也不能养家糊口。
”
英国诗人济慈说:“美是一种永恒的愉快”;
托·阿奎那说:“美有三个要素:第一是一种完整或完美,凡是不完整的东西就是丑的;其次是适当的比例或和谐;第三是鲜明,所以鲜明的颜色是公认为美的。
”
美国美学家桑塔耶纳说:“美是在快感的客观化中形成的,美是客观化了的快感”;
由此可见,每个人心中都是有他独特的美学观点的。
也许,现在
的我们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游览了美学的诸多层面,分析了一些美学命题和概念,它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实际作用呢?其实,不是每门知识都可以直接转化为现实的有用之物。
但是,美学作为人文学科知识之一,虽说体现出某种“无用”,这种“无用”却是“无用之用”,是一种“大用”。
美学的意义除了它作为一门学科,应揭示和阐明审美现象,帮助人们了解美、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的一般特征和规律,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美学学科本身,并从而提高人的审美欣赏能力外,它尤其还要提高人的精神,促使人生审美化,亦即易中天所说“启迪人的智慧”。
当然,美学的意义还远不止这些,美学以及美学所包含的精神是非常丰富的。
而美学精神所包含的超越是多方面的,在这些超越中,它还给予我们某种形而上的精神慰藉,唤起了终极关怀。
当我们不在以功利的态度来考虑问题时,当我们不再以职业的观点来面对生活时,当我们把业余的游戏精神引入我们的办公室和教师的时,美学就松动了它的刻板重复的日常生活。
我们便可以在其中发现更多的美感愉悦,感悟到更加深刻的生活真谛。
最后吧,我认为对美学来说,永远不会有终结,因为美学总有新的开始!而对我们来说,一个新的开始正在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