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心灵具身性思想及其意义初探活动总结
康德哲学思想总结

康德哲学思想总结康德哲学思想总结(1000字)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被称为现代哲学的巅峰人物之一。
他的哲学思想对于后来的哲学和思维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康德的主要贡献是他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评判力批判》等著作,这些著作极大地影响了伦理学、认识论和形而上学等领域。
康德的哲学思想围绕着“批判”这个核心概念展开,目的是建立一个能够解决哲学中困扰人们几个世纪的一系列问题的体系。
首先,康德的哲学思想强调人类的认识能力。
他认为人类的认识是有限的,我们无法了解事物本质,我们只能通过感官经验和理性来认识世界。
康德区分了“现象”和“本体”,认为我们只能了解和体验现象的外部表象,而无法直接了解事物的本质。
这就导致认识的局限性,我们的认识只是世界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不是真实世界的翻版。
其次,康德强调了形成认识的两种能力:直观和悟性。
直观是通过感官经验获取信息的能力,而悟性是通过理性进行思考和推理的能力。
康德认为直观决定了悟性的范围,没有直观就没有悟性。
但是直观并不等同于认识,直观只是获取信息的一种方式,而悟性才是决定认识能力的关键。
康德还提出了“先验知识”的概念,即我们在经验之前就具有的知识。
他认为一些观念和原则是人类天生就具备的,而不是通过经验所获得的。
这些先验的观念和原则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和解释世界,但同时也限制了我们的认识能力。
康德认为先验知识是人类理性的框架,它塑造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结构,但它也有其局限性。
康德的道德哲学是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道德行为应该建立在自由意志和目的论上。
康德提出了“普遍法则”的道德原则,即我们应该将我们的行为看作是适用于所有人的普遍规律,而不是只是符合我们自己的利益。
这是一种以人为本的道德观,强调了道德行为的普遍性和道德责任。
康德的哲学思想还涉及到宗教和美学等领域。
他对于上帝的存在持怀疑态度,认为宗教信仰应该基于理性而不是信仰。
康德的心灵具身性思想及其意义初探活动总结报告

康德的心灵具身性思想及其意义初探活动总结报告本期活动于9月24日晚七点在哲学系办公楼举行。
主讲人为袁xx老师,主持人为方秋明老师,到场嘉宾有xxxxx老师。
本期的主讲人袁xx老师是湘潭大学哲学系的一名老教师。
从1996年到2016年,将近20年的时间里,一直怀揣着理想主义,想要将湘大的哲学做得更好,并为此付出心力。
而新士林学社也是由袁xx、方秋明、罗伯中、周骅、罗如春等几位老师牵头创办。
系里的老师常戏称袁xx老师为袁康德,因为袁老师从接触哲学开始便专著于研究康德,家中书柜也只有同康德有关的书。
本次沙龙活动,一是由袁xx老师给大家讲述主题的内容,即康德哲学中心灵具身性问题;二是为袁xx老师举办告别会。
主持人方秋明老师伊始便提出一个问题:康德的哲学非常高深艰涩,而我们为什么要聊康德?原因在于我们理解康德可能没有好哲学,但离开康德肯定没有好哲学。
康德是学外国哲学绕不开的人物。
袁xx老师首先提到康德哲学难懂的原因。
其一是因为康德的文本难懂,其二是因为有些读者和研究者在读康德的时候忽略了他整个哲学中所默认但是非常重要的前提,即康德的心灵具身性问题。
袁xx老师提出如果离开心灵的具身性思想,就无法理解康德哲学的基本思想。
袁xx老师通过三部分论证这一结论:第一部分简述哲学家对康德心灵的非身的批评;第二部分简述康德的心灵具身性思想;第三部分联系康德1768年论文,具体分析心灵具身性思想对理解康德哲学的重要性。
一、对康德心灵的非具身性思想的批评。
康德明确坚持人类身体的实存及其被其它物体所刺激,并且,就其本身而言,人类身体构成了外部对象和我们的心灵表象之间的中介物(ediatr)。
然而,对康德的思维和经验主体的表明上地非具身性观念的挑战,既来自大陆传统(特别是海德格尔和梅洛-庞第),又来自最近分析传统中的“新康德学派”,如斯特劳斯、麦克道威尔等。
二、康德论心灵的具身性。
康德在其哲学中自始至终以一种相当一致的方式描述我们的具身性是一个无可争辩且特有之事实:在生命中,灵魂具有一种实质的(virtual)而非定域的空间呈现,即,灵魂具有一种集中的诸空间效应(spatial effects),但并不居于一个空间点(spatial pint)。
对康德教育思想总结

对康德教育思想总结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的哲学家,也是启蒙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的教育思想对欧洲的教育体系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康德的教育思想强调个体的自由和独立思考能力,以及道德与自律的培养,下面我将对其教育思想进行总结。
首先,康德教育思想强调个体的自由和独立思考能力。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成为能够独立思考和判断的人。
康德强调,学生应该通过学习和自主思考来获得知识,而不是通过被动接受知识来实现教育目标。
他主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他们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评估和批判,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
其次,康德教育思想注重道德和自律的培养。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自律能力。
康德主张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行为,使他们能够正确有序地处理各种问题和冲突。
他强调自律的重要性,认为学生应该通过自我约束和自律来控制自己的行为和决策。
康德认为自律是一种内在的能力,它不仅有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也有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此外,康德教育思想强调实践性的教育。
他认为,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应该注重实际应用。
康德主张学生通过实践和体验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他认为学生在实际做中学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应用的技能。
康德教育思想中的实践性教育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最后,康德教育思想强调个体的尊重和平等。
他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自由的个体,应该受到平等和尊重的对待。
康德主张教育应该提供平等的机会和资源,不论学生的社会背景和身份,都应该受到同等的教育和关注。
他强调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人格和尊严,使其成为独立、自由和有尊严的人。
总结来说,康德的教育思想强调个体的自由和独立思考能力,注重道德和自律的培养,强调实践性教育,并强调个体的尊重和平等。
这些思想对当代教育仍然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它提醒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道德品质和自律能力,注重实践性的教育,并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尊重和平等。
论康德美学的心理和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第46卷 第4期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 o l .46 N o .4 2010年8月Jo ur nal o f Guang xi N or mal U niver sity :Philo so phy and So cial Sciences Editio n A ug ust ,2010[收稿日期]2009-09-12[作者简介]秦晓春(1956-),女,桂林市人,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高级访问学者,桂林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副教授。
论康德美学的心理和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秦 晓 春(1.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2.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西桂林541001) [摘 要]康德美学是西方美学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它首次为审美领域赢得了真正的独立,而且还从鉴赏判断的角度,对审美过程中各种不同心理能力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了空前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这不仅在美学理论上有重要价值,而且在建构人的心理和谐方面也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康德美学;审美判断力;心理和谐;现实意义[中图分类号]G 83-09.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597(2010)04-0060-04 在美学史上,康德美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它是西方近代美学向现当代美学演变的一个关键点和里程碑。
康德美学超越了西方近代之前的理性主义美学与经验主义美学的长期纷争,首次为审美领域赢得了真正的独立,而且还从鉴赏判断的角度,对审美过程中各种不同心理能力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了空前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康德美学的这种深邃性、经典性和立法性成了后世美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研究汲取灵感的重要源头和理论基础,同时也彰显了其理论超越时空面向未来敞开的潜能。
认真研究和提炼康德美学中蕴含着的心理和谐思想,不仅在美学理论上有重要价值,而且在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建构方面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康德美学把审美的根源推进到人的心理深层 康德美学是康德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康德教育思想归纳总结与反思

康德教育思想归纳总结与反思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被视为现代哲学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的教育思想对于今天的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康德的教育思想中,他强调个人的自主性和理性的重要性,以及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自主、负责任的公民。
以下是对康德教育思想的归纳总结和反思。
康德教育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是“理性”。
康德认为,理性是人与其他生物的根本区别,是人类独有的能力。
他强调理性对于人的自主性和自由意志的发展至关重要。
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该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理性能力,并帮助他们用理性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只有通过自主思考和决策,学生才能真正地实现自己的潜力。
康德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是“最高目的”。
他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自主的、道德上正确的公民。
康德将这个最高目的与知识获取区分开来,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应该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感和责任感来帮助他们理解什么是正确和错误的。
只有具备道德意识和责任感的学生才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康德教育思想的第三个重要概念是“普遍性”。
康德认为,教育应该超越个人的偏好和私利,以普遍的道德原则为指导。
他反对纯粹功利主义的教育观念,强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公民。
为了实现普遍性,康德提出了“合法目的”和“合法手段”的原则。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和手段都必须符合道德原则,并以此来保护学生的权益。
康德的教育思想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首先,他的强调个人自主和理性能力的重要性,提醒我们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决策能力,而不是简单灌输知识。
其次,他的道德教育理念提醒我们,培养学生成为道德正确的公民是教育的首要任务。
教育者应该关注学生的道德发展,指导他们正确判断和处理问题。
最后,康德的普遍性原则提醒我们,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私利,而是为了社会的福祉。
我们应该教育学生成为具有广泛的视野和责任感的公民。
康德心灵具身性思想及其意义初探活动总结

康德心灵具身性思想及其意义初探活动总结前言这次活动旨在对康德心灵具身性思想进行初步探讨,通过讨论与交流来加深对其意义的理解。
以下是本次活动的总结。
活动内容康德心灵具身性思想简介首先,我们对康德心灵具身性思想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康德认为,人的心灵和身体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的本质。
因此,在思考人类行为和哲学问题时,不能忽视人的具体身体状态。
讨论和交流接着,我们进行了讨论和交流。
参与者们就康德心灵具身性思想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和看法。
下面是一些核心观点的概括:•康德的心灵具身性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思想贡献,它突出强调了身体在认识和人类行为中的作用。
•康德心灵具身性思想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解人的生存及行为的哲学视角,有利于思考一些哲学问题,例如,自由意志和伦理问题。
•康德心灵具身性思想在实践中也具有重要意义。
比如,对于身体和心灵受损者如何帮助和关心,应该根据他们身体状况和精神状况的整体情况。
意义分析最后,我们对康德心灵具身性思想的意义进行了分析。
以下是本次总结的核心内容:•康德心灵具身性思想与当代医学理念的契合,为医学整体化、人性化的发展提供了哲学支持。
•康德心灵具身性思想的革新性,为当代人类行为的纳入生物学视角提供了哲学引领,而这也是当今哲学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
•康德心灵具身性思想的实用性,为现代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不断发展增加了哲学支持,有利于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完整性、一致性的实现。
结论在本次活动中,我们对康德心灵具身性思想进行了初步探讨,深入理解了其核心观点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
我们相信,理解康德心灵具身性思想对于推动医学、社会工作等领域的全面发展以及哲学思考的深入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结康德的教育思想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总结康德的教育思想篇一:康德的道德哲学三原则康德总结了三条先验的道德原则:1、“要只按照你同时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
”这是道德原则形式上的可普遍化要求。
以定言判断表示的绝对命令,作为一个先天的综合命题,它的必然性,不是来自前提,也不是来自经验,其必然性、约束性、强制力只能来自行为准则符合规律的普遍性。
在此条件之下,“我应该做什么”,主语人称的置换丝毫不会影响宾语的内容。
2、“不论是谁,在任何时候都不应把自己和他人仅仅视为工具,而应该永远看作自身就是目的。
”这是道德准则质料方面的要求。
它是依据第一条准则推衍出来的。
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存在本身就是目的,具有价值。
因此,以普遍化原则推之,他也应该同样地对待其他理性存在者。
3、“全部准则通过立法而和可能的目的王国相一致,如像自然王国一样。
”这是从整体上对全部准则作完整的规定。
它所表达的涵义实际上就是“意志的自律”:人既是道德法则的制定者,又是其执行者。
故而,人是自由的。
动物听任本能的摆布,而人则由道德律统率,克服欲望的支配从而使人超脱于动物。
诚如梯利所言:“道德规律表现人的最内在的自我,道德规律是他的命令,是每一个有理性的人的命令。
人要求遵守道德规律,也就是他的自律。
康德伦理学中的道德法则TheLawofmoralityinKantsethics第一条公式:要只按照你同时认为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
这条“绝对命令”,常常被后人引述,事实上也正是康德的核心思想所在。
第二条公式则是尊重人的原则。
康德说:你的行动,要把你自己人身中的人性,和其他人身中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作是目的,永远不能只看作是手段。
而在第三条公式里,康德强调:全部准则通过立法而和可能的目的王国相一致,如像对自然王国那样。
神存在的意义,已不再仅仅是涉及功利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涉及到了人的信仰,而且这与现代民主宪政制度密切相关。
康德认为,道德行为总是以一定的理性为价值趋向的,道德的最高理想是至善,为了让至善成为指导人们行为的道德理想,仅仅靠绝对命令是不够的,还需要辅以“道德公设”;康德将“道德公设”的内容分为三条:“意志自由”、“灵魂不灭”、“上帝存在”。
康德教育思想总结

康德教育思想总结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他对教育的思考和见解,对现代教育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德教育思想强调个体的自主性和自由的重要性,倡导培养个体的批判思维、道德意识和自律能力。
下面就康德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进行总结。
首先,康德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自主性,即使个体成为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力的自由人。
他强调个体自主的意义,认为个体不应仅仅是被动接受外界的教育或影响,而是应该通过自主的思考和决策来实现自我发展。
康德指出,人的自主性是其人性的重要特征,是与动物区分开的关键特点。
其次,康德强调教育应该培养个体的批判思维能力。
他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个体理性的表现,是通过理性思考和判断来寻求真理和改进现实的能力。
批判思维使个体能够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审查和评估,并通过独立的判断来决定相信什么和拒绝什么。
因此,康德主张在教育中注重培养个体的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其能够独立思考和做出明智的判断。
第三,康德教育思想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道德是个体的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的表现,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和社会和谐的基础。
康德主张在教育中要注重培养个体的道德感和道德责任感,使其能够通过自律和遵守道德规范来实现自由而有意义的生活。
他强调个体要自觉地遵循道德准则,而不是被外界的奖惩或利益驱使。
最后,康德教育思想还强调美育的重要性。
康德认为美是纯粹感性的表达,是人类共同的享受和理解。
美育不仅可以提高个体的审美能力,还可以培养其想象力、创造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康德主张在教育中注重培养个体对美的鉴赏和理解能力,使其能够欣赏和创造美,并从中获得内心的满足和愉悦。
综上所述,康德教育思想强调培养个体的自主性、批判思维能力、道德意识及美育能力。
这些核心理念为现代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指导。
在实际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自主思考能力,通过启发性的教学和开放式的学习环境来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德心灵具身性思想及其意义初探活动
总结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康德的心灵具身性思想及其意义初探”活动总结
本期活动于9月24日晚七点在哲学系办公楼举行。
主讲人为袁xx老师,主持人为方秋明老师,到场嘉宾有xxxxx老师。
新士林学社第62期人文沙龙“康德的心灵具身性思想及其意义初探”活动总结
本期的主讲人袁xx老师是湘潭大学哲学系的一名老教师。
从1996年到xxxx年,将近20年的时间里,一直怀揣着理想主义,想要将湘大的哲学做得更好,并为此付出心力。
而新士林学社也是由袁xx、方秋明、罗伯中、周骅、罗如春等几位老师牵头创办。
系里的老师常戏称袁xx老师为袁康德,因为袁老师从接触哲学开始便专著于研究康德,家中书柜也只有同康德有关的书。
本次沙龙活动,一是由袁xx老师给大家讲述主题的内容,即康德哲学中心灵具身性问题;二是为袁xx 老师举办告别会。
主持人方秋明老师伊始便提出一个问题:康德的哲学非常高深艰涩,而我们为什么要聊康德?原因在于我们理解康德可能没有好哲学,但离开康德肯定没有好哲学。
康德是学外国哲学绕不开的人物。
新士林学社第62期人文沙龙“康德的心灵具身性思想及其意义初探”活动总结
袁xx老师首先提到康德哲学难懂的原因。
其一是因为康德的文本难懂,其二是因为有些读者和研究者在读康德的时候忽略了他整个哲学中所默认但是非常重要的前提,即康德的心灵具身性问题。
袁xx老师提出如果离开心灵的具身性思想,就无法理解康德哲学的基本思想。
袁xx老师通过三部分论证这一结论:第一部分简述哲学家对康德心灵的非身的批评;第二部分简述康德的心灵具身性思想;第三部分联系康德1768年论文,具体分析心灵具身性思想对理解康德哲学的重要性。
一、对康德心灵的非具身性思想的批评。
康德明确坚持人类身体的实存及其被其它物体所刺激,并且,就其本身而言,人类身体构成了外部对象和我们的心灵表象之间的中介物(mediator)。
然而,对康德的思维和经验主体的表明上地非具身性观念的挑战,既来自大陆传统(特别是海德格尔和梅洛-庞
第),又来自最近分析传统中的“新康德学派”,如斯特劳斯、麦克道威尔等。
二、康德论心灵的具身性。
康德在其哲学中自始至终以一种相当一致的方式描述我们的具身性是一个无可争辩且特有之事实:在生命中,灵魂具有一种实质的(virtual)而非定域的空间呈现,即,灵魂具有一种集中的诸空间效应(spatialeffects),但并不居于一个空间点(spatialpoint)。
康德并且认为这一点是显然的。
但康德认为,去问灵魂坐落在身体之中的何处是不恰当的。
首先,康德认为,灵魂是具身的,并与身体处在交互作用之中。
康德指出,身体的感官为灵魂的思维功能提供材料,生命的存在以心灵与身体结合为前提条件。
同时康德认为:灵魂直接与身体联系,并凭借身体间接与其它物质联系;灵魂从不通过对自身的纯然意识而显示其在世界中的位置,相反,身体确定灵魂的位置;不过,由于灵魂不是外部感官的一个对象,由此,一个人不能恰当地说灵魂在身体的哪里;灵魂与身体处在交互作用之中,而这种交互作用如此之强,以至于纯然的思维已经有一个身体。
灵魂直接地作用于神经系统,身体的其它部分仅仅只是工具,通过这些部分,灵魂凭借神经系统而工作。
其次,尽管康德明确承认灵魂处在身体之中,并与身体处在交互作用之中,但他反对笛卡尔等,而坚持认为灵魂在身体中没有确定位置(或定位)。
康德明确承认,灵魂处在人类身体之中,身体所处的位置就是灵魂所在的地方,灵魂只是通过神经影响身体,这种影响在身体的脑中影响最强,但灵魂在身体中没有任何确定位置,由此不能将人脑视为灵魂所在的地方,心灵与脑是不同一的,任何心脑同一论都是错误的。
最后,康德有时将灵魂看作是人类身体及生命活动的原理来看待。
康德也指出:只要一个人或一个动物活着,灵魂就作为一种生命的原理起作用。
身体与灵魂的交互作用的开始不是生命的原理的开始(出生),这种交互作用的结束(死亡),也不是生命原理的结束。
灵魂这个实体没有生死,生死只是灵魂的状态。
康德指出,身体作为物质不能思维,而只有处在身体之中的灵魂才作为生命的原理而发挥其潜能。
康德并且将生命原理的幸存与生命能力区分开来。
并且认为,灵魂活着超出生命的原理的存留,灵魂活着必须是生命的行为,而这些行为除了与身体相联系外不能以任何别的方式发生出来。
因此,灵魂在死后并不活着,但生命的原理仍然存留,也就是,就其本身而论,生命的原理能够激活一个身体。
因此,尽管康德反对理性心理学对灵魂不朽的证明,但他并不否认作为生命的原理的灵魂可离开身体而存在。
康德的这些思想构成理解其哲学发展的重要关键前提。
三、心灵的具身性对理解康德哲学的重要性。
1768年之《对空间中方位的区分的最终根据的考察》一文在康德哲学发展中极其重要,因为该文公开反对莱布尼兹的空间的关系论,并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空间的主观本性,由此与1770年《就职论文》及《纯粹理性批判》一样,成为康德发展其空间时间的主观性学说的最重要文献之一。
尽管康德在该文中声称,其明确目的是要确立绝对空间的存在,事实上,康德的论证所试图确立的,不是空间的绝对的客观性,而是空间的本质上的主观性,虽然康德并不做出这一自然结论:空间性(spatiality)仅是我们感性的主观形式。
康德论证道,绝对空间为空间的方位性所隐含。
鉴于不可叠合的对应物仅仅在方位方面(而不是在大小量和形式方面)相互区分开来,它们就被康德用来证明绝对空间的存在。
康德的证明是从批评莱布尼兹所创立的数学学科“位置分析”开始的,其中,人类身体在其中扮演极重
要的角色,下面的简要分析可使我们看得很清楚。
莱布尼兹的“位置分析”的意图,不是要提供对空间的大小量的分析,而是要提供对空间的质(qualities)的分析,其基本概念是“叠合”概念,这一概念依照大小量方面的相等及形式方面的相似得到定义。
康德攻击莱布尼茨的这一思想,认为它不能说明空间的一种本质上的、重要而真实的不可分析之性质——空间的方位性。
康德联系人类身体来解释空间的方位性。
康德认为,我们形成空间中的方位概念的基础之最终根据,是从以相互垂直的物理空间的三个平面与我们的身体之间的关系而衍生出来的。
与我们身体的高度垂直之面叫做水平面,这一水平面导致了上下方位的区分。
而与这一水平面相交成直角、并彼此相互垂直的另外两个平面(其中,我们身体的长度被认为是处在这两个平面相交的轴上)提供了前、后、左、右方位区分之根据。
其中、这两个相互垂直的平面之中的一个将人的身体分为外部相似的两半,由此提供了左边和右边这种方位区分的根据,而另一个与水平面垂直的平面,则提供了前后这种方位区分的根据。
康德认为,关于罗盘或指南针上的基本方位的区分的判断、地理学上的方位、以及我们日常生活中大多数关于位置的方位的区分之知识,最终都起源于上述基于我们身体
对空间平面的三维性的划分,换句话说,一切关于方位判断的最终根据都在于人类身体。
而人类对左边和右边的截然不同的感觉,对这种奠基于人类身体之上的方位判断必不可少。
而这种对左和右的不同感觉由自然天赋给我们,“自然已经在这种感觉和人类身体的力学的组织之间确立起一种联系。
”
对《对空间中方位的区分的最终根据的考察》之论证的上述分析表明,人类身体构成了康德论证绝对空间的存在,以反对莱布尼兹派之空间的关系论的关键,由此,离开人类身体去理解康德的论证是完全不可能的。
这也表明,心灵的具身性思想构成康德建立其空间的主观性本质的基本前提。
近年来,国际学界一些著名康德研究专家的研究表明,心灵的具身性同样构成理解《纯粹理性批判》文本的核心前提之一。
国际学界的研究,不仅表明了海德格尔等对康德心灵的非具身性的批评是没有道理的,而且也表明了心灵的具身性思想构成了理解《纯粹理性批判》本身、特别是第二版所加“驳斥唯心论”的关键,不过,这些研究尚未深入揭示心灵的具身性与“驳斥唯心论”思想之间的深刻联系。
袁xx老师在《康德的研究》中作了初步探讨。
但如何联系心灵的具身性思想,来解释直观的直接性和单一性、“驳斥唯
心论”、刺激难题等康德哲学的基本问题,仍然是尚待深入研究的难题。
新士林学社第62期人文沙龙“康德的心灵具身性思想及其意义初探”活动总结
在袁xx老师演讲后的交流环节中,方秋明对于康德的身体定位问题以及对于康德所说的soul和mind 的区分的思考;罗如春老师结合乔姆斯基理论中生成语法结构这一问题对康德先验的和经验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罗伯中老师通过辩证思想,对康德理论进行探讨。
袁xx老师对此一一做了回应。
随后,方秋明老师学生时代作为袁老师的室友,与大家共话当年,感谢这么多年袁老师对学社的付出,也表达了对袁xx老师的不舍和祝福。
罗珊师兄作为袁xx老师的得意弟子,讲述了一些他与袁老师之间的一些故事,感激袁老师对他的帮助和关心。
同时,被袁xx老师学术魅力和人格魅力所折服的众多袁粉也对袁老师表达了感激与祝福。
希望袁xx老师未来工作顺心,生活愉悦。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