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家庭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研究_李萌
《我国学前教育投入的成本分担研究》

《我国学前教育投入的成本分担研究》一、引言学前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儿童的身心发展、认知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深远影响。
然而,由于我国学前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以及其作为准公共产品的特殊性,学前教育投入的成本分担问题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学前教育投入的成本分担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以期为提高我国学前教育质量和促进其均衡发展提供参考。
二、我国学前教育投入的现状与问题(一)现状我国学前教育投入主要包括政府投入、社会投入和家庭投入三个部分。
政府投入主要来自中央和地方财政,社会投入主要来自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的捐赠等,家庭投入则主要体现在家长为子女接受学前教育所支付的学费等方面。
(二)问题尽管我国学前教育投入总量逐年增加,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投入结构不合理,政府投入比例偏低,社会和家庭负担较重。
其次,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类型幼儿园之间的投入差距较大,导致学前教育发展不平衡。
最后,成本分担机制不完善,缺乏明确的成本分摊标准和责任划分。
三、成本分担的理论基础与原则(一)理论基础根据公共产品理论,学前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具有公共性和私人性的双重属性。
因此,学前教育的成本分担应由政府、社会和家庭共同承担。
此外,教育公平理论也要求在成本分担过程中注重公平性,确保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幼儿园的投入差异不导致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二)原则1. 政府主导原则:政府应承担主要责任,加大投入力度,确保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
2. 多元参与原则:鼓励社会各方参与,形成政府、社会和家庭共同分担成本的机制。
3. 公平原则:在成本分担过程中,要注重公平性,确保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幼儿园的投入差异不导致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4. 效率原则:要提高学前教育投入的使用效率,确保投入能够产生最大的教育效益。
四、我国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的优化建议(一)增加政府投入,发挥主导作用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高学前教育投入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
《我国学前教育投入的成本分担研究》

《我国学前教育投入的成本分担研究》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学前教育在我国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它不仅是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要阶段,更是对未来的投入与建设。
然而,如何科学有效地实现学前教育的成本分担问题一直是我国当前社会关注和研究的热点。
本文将围绕我国学前教育投入的成本分担进行深入研究,旨在为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学前教育投入的成本构成学前教育投入的成本主要包括人员费用、教学设备投入、教育资源分配以及管理等。
具体包括教职工工资、校园设施建设、教育教学材料的采购以及维护费用等。
此外,还包括了为保障教育质量而进行的师资培训、教育科研等费用。
这些成本构成了学前教育投入的主要部分,也决定了教育质量的高低。
三、成本分担的必要性成本分担是解决学前教育投入问题的有效途径。
通过政府、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参与,可以减轻政府财政压力,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也能提高家庭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意愿。
此外,成本分担还能促进社会各界对学前教育的关注和支持,为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资源和动力。
四、成本分担的现状及问题目前,我国学前教育成本分担主要由政府和家庭共同承担。
政府通过财政拨款、政策扶持等方式支持学前教育的发展,家庭则通过缴纳学费等方式承担部分教育成本。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政府投入不足、家庭负担过重、社会参与度不高等。
这些问题影响了学前教育的质量和普及程度,亟待解决。
五、优化成本分担的策略针对五、优化成本分担的策略针对我国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的现状及问题,以下提出几点优化策略:1.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政府应进一步增加对学前教育的投入,特别是在财政拨款方面,提高公共财政对学前教育的支持力度。
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实施相关政策,如税收优惠、土地使用等,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学前教育建设。
2. 完善成本分担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明确政府、家庭和社会在学前教育中的责任和义务。
浅析我国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的现状分析及其政策建议

浅析我国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的现状分析及其政策建议2010年以来,随着《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的通知》的落实及“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开始蓬勃发展。
但学前教育经费短缺依然是制约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瓶颈,构建合理的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已迫在眉睫。
实际上,目前我国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资力度仍然不足,家庭承担了很大一部分学前教育成本,幼儿的“入园难、入园贵”问题长期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鉴于此,本文通过对《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 2009 - 2014 年) 》所列相关数据的梳理,力求客观呈现我国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现状,探寻其中存在问题,最终提出完善我国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相关政策建议。
一、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的内涵成本原是经济学的概念,后来逐渐应用到教育领域。
教育成本主要包括以下两层含义: 一是指国家用于教育过程的一切直接和间接劳动( 活劳动和物化劳动) 消耗的总和; 二是指培养每一个学生消耗的全部费用,即单位产出的消耗量。
因此,学前教育成本可以定义为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期间内所消耗的价值总和,即一定学习期间内培养幼儿所需要的各种资源耗费,包括教育机会成本、教育变动成本和教育固定成本。
教育成本分担理论最早由美国的学者约翰·斯通提出,起初应用于高等教育领域。
他认为,教育是一种有投资、有收益的活动,能够满足多个主体的需要,其受益人主要包括国家、受教育者个人、纳税人、企业、家庭、学校。
这些主体应根据所获利益的多少来分担相应的教育费用比例,同时还要考虑主体的支付能力。
因而,教育成本分担指的是教育费用在各个受益主体之间的分摊。
主要涉及到教育成本分担的主体是谁、每个主体各自分担的比例是多少、各主体采用何种方式分担等三个关键问题。
对于上述问题,我国多个政策文本有所涉及。
如2010 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 - 2020年)》曾明确提出: “学前教育实行政府投入、社会举办者投入、家庭合理负担的投入机制,并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给予财政补助。
建立健全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相关研究

建立健全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相关研究作者:毛琼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7年第29期摘要:2010年以来,随着《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的通知》的落实,加上我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学前教育事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
强化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不仅利于我国国民素质的强化,还能为我国人才强国目标的实现提供重要保障。
而实际情况是,我国的学前教育经费相对短缺,如何建立一套完善的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推动学前教育事业有效发展,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对学前教育成本分担作简单描述,进而指出我国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现状,并相应提出建立健全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有效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经济策略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29-0138-02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高,对于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也就越来越高。
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部分,只有搞好学前教育,才能为进一步的教育打下坚实基础。
虽然我国经济面貌有了很大改变,但具体到学前教育经费来看,尤其在当前的市场经济实际面前,学前教育成本问题仍是颇为困难的实际问题。
建立健全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从政府、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面寻求解决办法,才能为实现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扫除重大障碍。
一、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概述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理论源于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经济学家D ·布鲁斯·约翰斯通(D.Bruce.Johnstone),他在1986年首先提出了该理论。
该理论指出,高等教育作为有投资且有收益的活动,能够满足且同时满足多个利益主体的实际需求[1]。
相应的收益体包括国家和家庭、学校,还同时包括了企业、纳税人和个人。
依据市场经济活动的基本规律,相应的受益主体同时也应为教育成本进行相应分担。
而具体应当如何分担,该理论认为,需以收益原则和支付能力原则作为基础,结合收益情况和主体的支付能力相应分担,确定具体分担的比例和分担数额。
幼儿学前教育费用政府分担机制研究

幼儿学前教育费用政府分担机制研究
随着城镇化发展和“全面两孩”政策落实,对幼儿学前教育服务
的需求势必会有所增加。
学前教育是教育的初始阶段,也是幼儿智力
开发的黄金时期,但受到城乡家庭的重视不够。
然而,目前的幼儿学前教育尚不属于义务教育,旺盛的家庭需求和有限的教育资源供给,导
致了高昂的学前教育费用与家庭收入之间的尖锐矛盾。
现有研究主要从教育学角度展开,关注教育质量,教育方式,学校发展,学校、老师和学生三者之间关系等方面,在政府分担教育费用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方面,大多只是在政策建议中涉及,但是在关于政府为何分担、如何分担、分担多少、政府财政能否承受等深层次却鲜有研究。
本文以发展经济学理论为指导,运用文献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实地发放
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研究陕西省关中地区学前教育发展问题。
调研发现:关中地区学前教育发展中问题较大的是“入园贵”和公办幼儿园占比少,而“入园难”的问题并不明显。
利用VAR模型验证在园人数、关
中地区生产总值、家庭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关系,可得出以下主要结论:虽然学前教育能够给地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但一定时期内对家庭可
支配收入起负向作用,但后期起促进作用,因而要加大对其的投入。
学前教育投入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有机构成部分,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实施
义务教育是关键,也是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做法;运用PPP模式鼓
励民间资本投入学前教育事业,是化解目前供需矛盾和持续发展的重
要抓手。
关于构建我国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研究

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2 0 1 0— 2 0 2 0 ) 》 曾明确提 出: “ 学
前 教育 实行 政府 投入 、 社会 举 办者 投入 、 家庭 合理 负 担 的投 入机 制 , 并 对 家 庭 经 济 困难 幼 儿 人 园给 予 财
键 问题 。对 于 上述 问题 , 我 国多 个 政 策 文本 有 所 涉 及 。如 : 政府 在 2 0 1 0年 出 台 的《国家 中长 期 教 育 改
成本原是经济学 的概念 , 后逐渐应用到教育领 域 。教育成本主要包括以下两层含义 : 一是指 国家
用 于教 育过 程 的一 切直 接 和 间接 劳 动 ( 活劳 动 和 物 化 劳动 ) 消 耗 的总 和 ; 二 是 指 培 养 每 一 个 学 生 消耗 的全部 费用 , 即单 位产 出的消耗 量 。 因此 , 学 前教 育
第2 7卷第 5期
Vo 1 . 2 7 No D I ES OF F I NANC E AND AC C0 UNT I NG I N E DUC AT 1 0N
2 0 1 6年 1 0月
0e t . 201 6
关于构建我 国学前教 育成本分担机制 的研究
幼儿 园年生 均 经费 支 出 ; 第 二步 , 计算 幼儿 园每年 的
生均 学杂 费 。即 : 幼 儿 园 年 生均 学 杂 费 =幼儿 园学
的分担者 。此外 , 如同高等教育一样 , 学前教育在成
本分 担 中亦遵 循 “ 受益原 则 ” 与“ 能力 支 付 ” 原则 , 即
杂费 年收 . A/ 幼 儿 园年 平 均学生 数 。 2 . 家庭 的学 前教 育支付 能力 分三 步计算 : 第一步 , 计 算 家 庭 年 收 入 。即 : 家 庭 年 收入 =户 均人 口数 x城 乡居 民年人 均 收 入 ; 第
我国学前教育成本分担问题研究

我国学前教育成本分担问题研究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构建‘公平而有质量的学前教育’,然而当前我国学前教育成本分担存在诸多问题,包括:政府对学前教育成本分担过低;家庭对学前教育成本分担过高。
对此,为改善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现状,本文建议:加强政府对学前教育的重视,拓宽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渠道;科学的核算学前教育成本,合理分担学前教育成本;呼吁社会力量对学前教育捐资助学,加强社会捐赠对学前教育的关注。
标签:学前教育;成本分担;问题研究新时期,我国学前教育取得快速发展,经过第一期、第二期和第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学前教育的入园率已经取得了极大的提高,但是纵观当前学前教育的发展现状,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学前教育“入园贵”问题就是诸多问题中最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因此本文,旨从成本分担的视角分析当前我国学前教育成本分担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我国学前教育成本分担问题分析成本分担理论指出在进行成本分担时要根据利益获得原则和能力支付原则对成分进行合理分担,学前教育受益者包括国家、受教育者及其父母、社会等,因此学前教育的成本也应当由这些主体进行分担。
当前存在三种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模式,包括由政府分担;由家庭分担;政府、家庭和社会共同分担学前教育成本。
(一)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成本分担过低政府在学前教育成本分担中应该承担主要责任,当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采取的政府分担学前教育成本,尤其是OECD的大部分国家,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成本分担有些高达70%以上,并且除了承担绝大部分的学前教育成本之外,政府对贫困家庭还设置了财政补助体系,保障每个幼儿都能接受到相同的教育。
然而当前我国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十分欠缺,尤其是中部地区,政府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均低于50%,并且纵观全国,政府对学前教育经费的投入占教育经费的中投入不足1.5%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8%。
并且长期以来各级政府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已有的经费均向基础教育倾斜。
因此基于此,今后我国政府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应该占学前教育总成本的50%。
我国学前教育成本分担和财政投入关系的问题研究

要: 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进程 中存在学杂费偏 高、 家庭 负担过重、 政府投入 不足等问题 。
政府应尽快 实施 学前教育成本合理分担举措 , 加大对学前教 育的财政投入 , 建立三级财政拨款体 系和法
律保 障机制 , 对 经济 落后 地 区实施 财政性 补偿投 入 。 并
关键词 : 学前教育 ; 成本分担 ; 财政投入 中图分 类号 : 1 G6 文 献标 志码 : A
的人 均纯 收 入 ,0 2年达 到农 村 居 民人 均 纯 收 入 20
的 10 占城镇居 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的 5 %( 7 %, 5 见
图 1 。1高 昂的学 费不 仅加 重 了幼 儿家 庭 的 经济 ) 7 1
不足严重影响了学前教育 的均衡发展。 因此 , 为了 实现我国学前教育的公平 ,政府必须加大对学前
力支付原则 , 是指在这些教育主体 中, 对教育成本
野, 启迪幼儿的学习意识, 开发幼 J的学习潜能, L 为幼 儿以 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而对于没有接 受学前教育的儿童来说,显然不具有这样的优势, 因 此学前教育具有较强的竞争性和排他性。另—方面,
的分担应该根据其支付能力的大小来承担相应的
中 , 前 教育 经 费不 到 教育 总 经 费 的 2 【 费 的 学 %。经 4 】
情。四 西方人力资本理论认为 ,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 情况下 , 个人教育需求与教育价格成反比, 价格高 则需 求受到抑制 ,价格低则需求膨胀 。t 9 6  ̄ 9— 1
20 04年学前教育收费和居民收入的关系显示 , 我 国学前教育平均学费水平 19 年超过农村居 民 99
教育费用比例。 美国的高瞻佩里幼儿园研究指出 : 在考虑通货膨胀 因素 的情况下 ,对贫困幼儿 1 美 元 的学前教育投 入在他们 4 0岁时可获得 1 . 77 0 美元 的 回报 ,其 中幼儿及其家庭获得 的收益是 41 美元 , . 7 社会获得的收益是 1.美元 。 2 9 社会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4-08-01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研究”[BHA110041]作者简介:李萌(1990-),女,河北石家庄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Journa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of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2014年11月第13卷第6期Vol.13No.6Nov.,2014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完善非义务教育阶段成本分担机制”成为今后20年改革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2014年教育部工作要点中,“建立完善学前教育成本分担与运行保障机制”开始进入工作日程。
从逻辑上来看,学前教育成本应由政府、家庭、社会三方共同分担。
但从现实来看,家庭不仅承担了过多的学前教育成本,而且由于政府投入政策的差异,不同地区、不同体制状态下的家庭其分担类型也有较大不同。
本文以2000~2012年①《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以下简称《年鉴》)的公开数据为据,通过对官方数据的整理、描述,勾勒出家庭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的现实情况,分析其分担类型,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研究设计1.数据来源本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0~2012年),《年鉴》囊括了学前教育阶段教育经费总收入和总支出的具体数据。
对于《年鉴》中数据的处理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是整理收集后直接采用,诸如事业收入中的学杂费收入等;二是通过计算获得,诸如成本分担比等数据。
由于计算方式在下文中有所涉及,故此处不做赘述。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本研究中,研究者的初衷本是探究《年鉴》有记录以来所有年份家庭分担学前教育成本的情况,以获得更加全面的认识与了解,无奈1978~1998年的数据并不完整,采集起来非常困难,2012、2013年的数据暂难获得,故被迫定为研究1999~2011年13年间的具体分担情况。
2.研究内容本文拟以家庭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的具体情况及家庭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类型两部分为研究重点。
为了明晰1999年到2011年家庭分担学前教育成本的具体情况,文章从四个角度发力:比较家庭分担与政府、社会分担,探究家庭在成本分担结构中的地位;厘清家庭经费投入及分担比的发展变化趋势,探究家庭分担学前教育成本的现状;计算幼儿园收费所占城乡居民收入的比值,探究城乡二元制结构下家庭所承受的经济压力;挖掘家庭分担比与教办园、民办园比例的关系,探究不同办园体制下家庭的成本分担压力。
在呈现、分析家庭成本分担情况的基础之上,对不同地区、不同体制状态下的家庭分担类型进我国家庭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研究李萌(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摘要:论文对《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中家庭分担学前教育成本的数据做了整理与分析。
研究发现,家庭是分担学前教育成本的最大主体,承受着超负荷的经济压力。
由于城乡差异和“公办园偏向”的投入差异,家庭承受的成本分担压力并不相同。
依据家庭承受的经济压力,可以将其划分为“双重减压的家庭”、“单一压力的家庭”、“双重加压的家庭”三种类型。
为减轻家庭尤其是“双重加压的家庭”的成本分担压力,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转移成本分担重担,实现家庭分担合理化;二是财政性投入有所倾斜,重点扶持低收入家庭;三是均衡配置教育资源,严格规范民办园市场。
关键词:学前教育;成本分担;家庭分担中图分类号:G40-0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124(2014)06-0101-07行划定。
3.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简单描述统计的分析方法描绘研究对象的数量特征及发展变化趋势。
其中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某些数据的计算公式。
第一,家庭分担学前教育成本的形式为缴纳学杂费,统计年鉴中通常提供“学杂费收入”这一数据,我们可以直接借用此数据作为家庭分担的教育成本。
那么学前教育成本中的家庭分担比=学杂费/幼儿园教育经费总支出。
《年鉴》中部分年份还提供了更为精准的“本年实际收取学杂费”,在提供“本年实际收取学杂费”的情况下,家庭分担比例的计算方式为:本年实际收取学杂费/幼儿园教育经费总支出。
第二,由于要准确测量政府财政投入在学前教育成本中的分担比例并不容易,因此,这里我们以政府拨款在幼儿园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例来近似代替政府在幼儿园层面办学经费的成本分担指标[1]。
即学前教育成本中的政府分担比=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②/幼儿园教育经费总支出。
第三,由于《年鉴》中并没有把“社会投入经费”单列出来,因此必须借助幼儿园教育经费总收入、政府财政投入经费、家庭学杂费的数据计算得出。
即社会投入经费=幼儿园教育经费总收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学杂费(这种计算方式也并不是准确无误的,它极易把原本隐藏在统计数据之中的家庭交纳的赞助费等纳入社会分担经费之内,扩大了社会投入的基数)。
学前教育成本分担中的社会分担比=(幼儿园教育经费总收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学杂费)/幼儿园教育经费总支出。
二、呈现与分析在探讨学前教育成本分担问题时,研究者大多把目光聚焦到政府或是社会分担的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而较少关注家庭这一分担主体。
家庭分担学前教育成本的现实状况关乎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是否符合我国居民需求,对于家庭成本分担研究的欠缺,使得家庭“合理分担学前教育成本”的愿景变得难以触及。
因此,对家庭学前教育成本分担作一全方位的透视变得很有必要。
1.家庭成本分担与政府、社会成本分担的比较虽然学前教育的成本需要各受益主体进行分担的政策已经得到研究者的普遍认同,但在各分担主体应该投入多少经费、分担多少比例的问题上尚无明确的标准。
因此,探究家庭在三方分担主体中的分担地位是验证我国学前教育成本结构合理性的有效途径之一。
(1)家庭投入经费与政府、社会投入经费的比较投入经费体现了各分担主体对于教育投入的绝对量。
绝对量虽不如相对量能反映出家庭在学前教育成本分担主体中的相对地位,但能反映出与政府、社会相比较,家庭投入经费的基数变化趋势。
如图1所示,1999年到2011年13年三方投入经费虽有波动,但从总体上来看呈上升趋势。
家庭学杂费投入在2007年和2010年这两年发生了极为明显的变化。
2007年之前,家庭经费投入低于政府和社会投入,在三方分担主体中投入经费最少。
但在2007年,社会投入降到最低值604758(千元),与此同时家庭投入则依旧保持增长趋势,这就使得家庭学杂费的投入不再是最少的,而是介于政府财政投入和社会投入之间。
2010年是家庭投入和政府投入发生变化的分水岭。
这一年,家庭投入经费横冲直上,超越政府财政投入,成为三方分担主体中投入最多的一方。
而在此之前,家庭投入经费远低于政府财政投入经费,且差距有逐年拉大的趋势。
(2)家庭分担比与政府、社会分担比的比较分担比是反映分担主体分担教育成本多少的指标,它以分担主体分担的教育金额与教育支出总金额的比率来表示,该比率越大表明分担主体承受的分担压力越大。
在上文中,笔者已明确了分担比的计算方式,在计算出各分担主体的分担比例值后,得出如图2所示的比例趋势。
图21999-2011年我国学前教育政府、家庭、社会分担比例趋势图11999~2011年我国学前教育政府、家庭、社会投入经费趋势从整体上来看,家庭分担比一直保持着曲折中上升的趋势。
与投入经费发展变化趋势相一致的是,2007年和2010年仍然是家庭分担比富有戏剧性变化的两年。
截至2006年,与成本分担比徘徊在20%的社会相比,成本分担一直不超过20%的家庭充其量只是一个配角。
家庭分担和社会分担远落后于政府分担。
2007年,家庭分担与社会分担发生逆转,在三方分担比中占据中间位置,此时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的主角依旧是政府。
家庭一跃成为主角是在2010年,分担比例占到53%,而政府分担由前一年的历史最高值69%降到历史最低值34%。
成本分担的“绝对主角”就由分担学前教育一半以上成本的政府变为家庭。
2.家庭经费投入及分担比的发展变化趋势将家庭的成本分担状况与政府、社会的成本分担状况进行比对,是把家庭成本分担置身于宏观系统中进行探究。
对家庭自身的分担现状进行简要描述则是从微观系统出发,更为细致地把脉家庭分担的基本状况。
家庭学杂费投入及家庭分担比是了解家庭分担学前教育成本现状的两个重要指标。
如图3所示,家庭学杂费投入呈逐年上升趋势,2007年以前学杂费投入变化甚微,从2007年开始,家庭对于学杂费的投入提高到4826441(千元),比上一年增加了3064604(千元)。
2008年、2009年两年又保持平缓趋势。
2010年家庭学杂费投入急剧增长到38419749(千元),其数额是2009年的6倍,家庭学杂费投入越来越多,且涨幅惊人。
从图4中可以看出,1999年到2009年家庭分担比例一直不大,最高时为2007年的0.31,最低时为2006年的0.14,就分担比例来看,此时家庭承受的分担压力并不大。
2010年,家庭分担比一跃变为0.53,成为成本分担的最大主体,情况变得不容乐观。
家庭分担比在2011年虽有小幅度下降,但仍分担了总成本的一半。
随家庭分担比增长的无疑是家庭承受的经济压力。
3.幼儿园收费所占城乡居民收入的比值家庭以缴纳学杂费的形式直接承担教育成本。
家庭可支配收入是家庭成员得到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其他非义务性支出以及储蓄的总和,即居民家庭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
它是反映家庭实际收入水平的综合性指标[2]。
幼儿园收费(即生均学杂费)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乡数据)之比能够反映出家庭教育支出负担率,比值越大表明家庭承受的经济负担越重。
其中,幼儿园收费=统计年鉴中的学杂费收入/在园幼儿数。
由于支付能力的差异,幼儿园收费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的占比情况要分城市和农村两条线进行分析。
就城市居民而言,由于人均可支配收入高,故承受的经济负担相对要小。
截至2010年,幼儿园收费仅占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1%,2010年以后大幅上涨到7%。
这一占比,相对而言,在城市居民的可承受范围之内。
与之对应的农村居民的情况则并不乐观。
与城市居民的情况相仿,2010年仍是一个分水岭。
2010年以前,农村居民虽比城市居民教育支出负担重,但占比未出现超过5%的情况,2010年情况发生急剧变化,幼儿园收费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值剧增到22%。
这一比值的变化,无疑使学前阶段的教育费用成为农村家庭的不能承受之重。
从图5中我们看到,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相比,所承受的经济负担一直较重,从2007年开始城乡差图31999~2011年家庭学杂费投入图41999~2011年家庭分担比图51999~2011年生均学杂费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③比距逐渐拉大,2010年差距达到顶峰状态,2011年稍有回落,但与之前几年相比,城乡之间需要填补的沟壑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