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空间分层的历史街区保护更新规划设计方法研究
基于信息技术的洛阳古城保护与更新规划研究.doc

基于信息技术的洛阳古城保护与更新规划研究课题名称基于信息技术的洛阳古城保护与更新规划研究学生姓名陈贺新专业班级城乡规划141班课题类型设计指导教师肖轶职称助教课题来源科研1. 设计(或研究)的依据与意义(1)设计(或研究)的依据a.基于信息技术的洛阳古城保护与更新规划研究任务书b.收集与信息技术在古城保护与更新上应用的相关的资料c.对洛阳古城的实地调研d.相关规划、法规和书籍《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停车场建设和管理暂行规定》《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试行)《现行建筑设计规范大全》《城市绿化条例》《国家园林城市标准》(2)意义城市是人类历史的产物,文化的载体。
老城区是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它既保存了某个历史阶段的城市生活区域格局,又保存着城市发展的历史信息,最能反映城市的特色和风貌,是不用文字记载的历史的浓缩,是悠久传统的活的见证。
因此,保护老城区,就是保存城市的记忆,延续城市的历史,保留人类文明发展的脉络。
洛阳是九朝古都,如今的老城是金元时代所建,历经了金、元、明、清四代,记录了洛阳的过去,也经历着洛阳的现在。
洛阳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洛阳老城空间类型多样,更新形式复杂,区别于一般的新城,具有其更新的独特性。
而如何“科学”地进行历史地段的规划开发控制,就需要“定量”地对整个区域范围内进行评估——划定历史保护区的保护界限,评估城市开发价值与历史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规划控制和建设要求,建立综合评价评估体系与保护规划相衔接。
利用gis等技术,进行数据化的空间分析,将有助于历史地段更新规划的科学性提升,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更新创新规划方法。
在洛阳老城内,历史地段的保护更新与伴随城市扩张建设的更新并存,其更新历程对其他老城的发展研究具有借鉴作用。
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可行性研究

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可行性研究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内一片有着重要历史价值、文化遗产和独特风貌的地区。
这些街区通常承载着城市的历史记忆,反映了城市的发展轨迹以及居民的生活方式。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的压力,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着日益严重的保护与更新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可行性,并提出相关建议。
首先,保护历史文化街区需要在城市规划层面上进行系统规划。
城市规划应该将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通过合理的用地规划和建筑设计来保护其独特的历史风貌。
此外,城市规划还应考虑保护街区内的文化遗产,如古建筑、街道布局等,以保持历史街区的完整性和连贯性。
其次,保护与更新之间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
传统的保护观念往往将历史文化街区冻结在时间的一个点上,但这种做法可能限制了其可持续发展和适应城市变化的能力。
因此,我们应该在保护的同时,为历史文化街区注入新的活力和功能。
例如,通过引入文化创意产业、特色小吃等方式,促进历史文化街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此外,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合作是保护与更新的关键。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明确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责任和权益。
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强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管理和监督,保障其正常运行和发展。
此外,社会组织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通过组织文化活动、宣传推广等方式,增加公众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在保护与更新过程中,要注重民众的参与和意见反馈。
历史文化街区往往承载着居民的情感记忆和生活方式,因此,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应被充分考虑。
在制定政策和规划时,可以通过开放式座谈会、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居民的意见和建议。
这不仅可以提高政策的可行性和公正性,而且可以增加居民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更新的认同感和主动性。
最后,必须明确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价值和意义。
历史文化街区不仅是城市的瑰宝,也是居民的精神家园。
保护与更新历史文化街区,可以促进城市文化的繁荣和传承,提升城市形象和吸引力。
基于GIS的都市更新规划研究

基于GIS的都市更新规划研究现代都市更新规划在城市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合理规划和科学布局,可以有效提升城市的功能和形象,并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而地理信息系统(GIS)作为一种空间分析和数据管理工具,在都市更新规划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GIS在都市更新规划中的数据收集和分析GIS技术可以对城市的地理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管理,从而为都市更新规划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通过利用卫星影像、地下管网数据、人口普查数据等,可以获取城市现状的详细信息。
同时,GIS技术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帮助规划者了解地域条件、人口密度、交通网络等重要信息,并进行合理的规划决策。
二、GIS在都市更新规划中的场景模拟和优化设计GIS技术还可以进行城市规划的场景模拟和优化设计。
通过建立真实的三维城市模型,在不同规划方案下进行模拟,可以直观地展示城市更新后的效果。
而且,利用GIS技术可以进行多种城市规划指标的分析,如土地利用率、建筑高度、交通拥堵程度等。
基于这些分析结果,规划者可以对规划方案进行优化调整,以达到更好的规划目标。
三、GIS在都市更新规划中的决策支持系统GIS技术可以与决策支持系统(DSS)相结合,为都市更新规划提供强大的分析和决策支持能力。
通过搭建DSS系统,规划者可以将各种数据进行整合,并进行空间分析和模拟实验。
利用这个系统,规划者可以快速获得不同规划方案的评估结果,并进行多种指标的比较分析。
这样就能够更加科学地制定出最佳的都市更新规划方案。
四、GIS在都市更新规划中的协同合作和公众参与GIS技术还可以促进规划者与公众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通过建立网络GIS平台,规划者可以与公众共享城市规划的信息和数据,让公众参与规划过程。
公众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对规划方案进行评价和改进。
这样可以增强公众对规划决策的信任感,促进都市更新的顺利实施。
结论GIS技术在都市更新规划中的应用不断拓展和深化,为规划者提供了更多的数据支持和决策支持能力。
城市规划中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问题研究

城市规划中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问题研究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许多城市都面临着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问题。
作为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对于传承文化、提升城市形象至关重要。
然而,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问题常常被忽视,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诸多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城市规划中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第一部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重要性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的记忆,是一个城市的核心。
它记录了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和风貌,体现了社区的特色和个性。
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城市的过去,传承文化遗产,并为未来的城市发展提供参考和灵感。
第二部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面临的问题1. 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城市化进程加速了土地开发和建设,给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带来了威胁。
大量的建筑物修建和拆除破坏了原有的城市结构和风貌。
2. 市政府角色不明确: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需要市政府的积极参与和扶持,但是在实践中,市政府的职责和权力往往不明确,导致保护工作的乏力和不力。
3. 利益冲突: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常常与经济利益发生冲突。
开发商为了谋取更大的利润,往往无视文化保护,导致历史文化街区的受损。
第三部分:解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问题的措施1. 加强法律法规支持:制定更加明确的法律法规,明确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责任和限制,提高违法成本,保护文化遗产。
2. 建立多方合作机制: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需要政府、社区、企业、居民等多方的合作。
建立多方参与的机制,共同制定规划和策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3. 教育和宣传:增加公众的文化保护意识,通过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人们对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视程度,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保护工作中来。
4. 经济激励政策:为投资者提供经济激励,鼓励他们参与到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修复工作中来,实现经济效益和文化价值的双赢。
第四部分:成功案例分析1. 上海老城厢:上海老城厢是上海最具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地区之一。
城市更新规划中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改造

城市更新规划中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改造近年来,城市更新成为了许多城市发展的重要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老旧的城区逐渐失去了活力,建筑物老化、基础设施陈旧等问题也日益突出。
然而,在进行城市更新规划时,我们必须要注意保护和改造历史文化街区,以保留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遗产。
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的瑰宝,它们承载着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是城市的魂魄。
这些街区通常拥有独特的建筑风格、街道布局和社会氛围,代表着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和风貌。
因此,在城市更新规划中,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首先,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可以维护城市的历史记忆。
城市是一个不断演变的生命体,它的历史是城市居民的记忆和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保留历史文化街区,我们可以让人们感受到城市的历史脉络和变迁,增强他们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这对于培养城市居民的文化自信心和社会凝聚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其次,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可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历史文化街区通常拥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街道布局,这些特点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传统的建筑材料和技术可以提供更好的环境适应性和节能效果,而紧凑的街道布局可以促进步行和骑行交通,减少对机动车的依赖。
因此,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不仅可以保留城市的历史文化,还可以提供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模式。
然而,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并不意味着完全保持原貌,而是要进行适度的更新改造。
城市是一个活力的生命体,它需要不断发展和变化。
因此,在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同时,我们也要进行必要的更新改造,以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
首先,更新改造可以提升历史文化街区的功能和品质。
许多历史文化街区在长期的使用和老化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功能上的不足和品质上的下降。
通过进行适度的更新改造,我们可以修复老旧的建筑物,改善街区的基础设施,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同时,更新改造还可以引入新的商业、文化和社交功能,增加街区的活力和吸引力。
其次,更新改造可以提升历史文化街区的经济价值。
《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研究的文献综述4400字》

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1)1.1 国内研究概况 (1)1.1.1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研究 (1)1.1.2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研究 (2)1.1.3城市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2)1.2 国外研究概况 (3)1.2.1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政策研究 (3)1.2.2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评估研究 (3)1.2.3文化遗产价值及其开发利用研究 (3)1.2.4社区参与 (4)1.3 国内外研究述评 (4)参考文献 (4)1.1 国内研究概况1.1.1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研究学术界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展开了大量的研究。
宋晓龙(2000)等学者提出了“微循环式”保护更新理论,认为街区的保护更新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辩证概念。
刘琼(2002)认为应该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有机更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让历史文化街区重新焕发出有机生命。
阮仪三(2004)等学者总结了当前我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模式,提出北京的“南池子”模式、上海的“新天地”模式、桐乡的“乌镇”模式、苏州的“桐芳巷”模式和福州的“三坊七巷”模式。
同时,1982年和1986年国务院分别批复了第一批和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
各地政府纷纷出台一系列政策,学术界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政策研究也越来越多,1996年,在“历史街区保护国际研讨会”上颁发的《屯溪老街历史文化区保护管理暂行办法》,正式让街区保护更新进入人们视野,成为学术界的关注热点之一。
张兵(2001)认为应当寻找将遗产纳入到一种规划政策手段,这种政策手段处于一个较为理性的变化过程。
金洁(2005)则从公共管理的角度,探讨“政府-学者-社会-居民”管理模式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过程中的积极运用。
吴良镛(2007)认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要在深入研究国内外城市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政策创新。
台湾学者林正雄(2009)重新审视了台湾历史街区的保护政策,认为文化资产保存法和都市计划法在执行过程中面临的诸多挑战。
历史街区更新设计研究

图 1西安历代城市演变 图 2唐长安城 历史街区更新设计研究———以西安市西仓历史街区为例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给城市建设带来了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以后,城市问题错综复杂的旧城区更新改造动力十足,人们不仅要求物质环境的更新交替,更是对能够彼此进行精神交流、促进邻里关系和谐、社会多元共生,和谐共生的公共空间有着强烈诉求。
历史街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了历史风貌,保存有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历史信息,反映出了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和风貌。
实施对历史街区的有效保护,在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今天,对于传递历史信息、展现历史风貌、提高城市品位,进一步改善街区居民的生活都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历史片区所在地的文化、地理、人文、社会的深入探讨,对西仓历史街区的用地、建筑、交通、人口构成等系统的分析研究,提出保护与更新措施,在原有建筑空间肌理上,延续文脉,解决居住整体环境,恢复历史街区活力,实现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历史街区 功能置换 保护策略 更新措施一、引言改革开放以后,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城市问题错综复杂,城市更新改造变得更加迫切,在更新过程中,城市历史街区有着极大的价值,传统历史街区沉淀着历史与文化,体现着地域特色,承载着历史发展脉络,记忆着居民生活的片段,由于历史街区生活质量的下降,风貌的消减,基础设施缺乏,房屋破解的现实,使得历史街区不得不进行城市更新,为了保留这些文化遗存,延续文脉,继承城市发展脉络,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与生空间,恢复发展历史街区活力,探索出一条适宜历史街区更新之路。
二、西仓历史街区发展现状 1.西安古城空间演变 西安具有最早的建城史和最长的建都史,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被誉为中国天然的历史博物馆,不仅如此,西安以其特有的都城遗址和规模宏大的唐长安城的规划,使得西安在中国都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图1、图2)2.西安城市特色3100多年的城市发展,为西安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形成了西安特有的地域文化和城市风貌。
基于空间句法的历史街区多尺度空间分析研究——以福州三坊七巷历史街区为例

个非尺度距离变龋.也不是一个固定的变量,随羞观察者在壤审窜视意的不黼.视距的癀近及远.步距离的由小变犬,深度值都将发生变化。
2研究区域概况和研究方法三坊七巷位于福州市区中心最繁华的商业中心东衡翔西南部.西至安泰河,南接安泰河.东抵八一七路,北邻杨荔鼍i1晨誉.占笺雾衾嘉瞰Oill.。
…Urbans…tructure…andlay…outofT面hre。
…梆州㈣椰m№㈧坊.文儒坊.光禄坊(<竹间续诿>》;七巷帮杨楱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榕城考古略》)。
目前三坊七巷基本保昭着明清时期的格局,备坊巷均失东嚣走向,共澄赢磊籀自囊自毙簌次布列,彩残鱼骨状的街区.尚商保存较为完好的翳.清古建筑计159座(图1.图2)。
本研究应用空闻句法朦理。
从城市整体.三坊七巷历史街区内部及建筑院落3个空淘尺度研究历史街嚣的空间形态结构特征。
提取1919.1948、1984、2004四个时期(福州城市发展熏耍的转折时期}城市、历史街区和建筑院落豹空润形态瀚信怠,禳攥空阁句法琢瑾建立句法轴线地图.借助Axwoman4.0软件.提取计算全局集成度,局部集成度和平均深度等数值,建立空间句法集成核图、全局集成茨图,曷部集残度图琴g举均深度值瀚。
在SPSS软件帮助下进行T分数值分析。
根据全局集成度、局部集成度平均深度值和丁分数值等数值,分析城市。
街坊和建筑内部3个尺度的空闻结构特征,同时,通过2009年福州市嚣地图和实地现状城市,街坊和建筑内部结构特征的调查.进行叠加分析.使3个尺度的空间结构特征樗以准确描述,为三坊七巷历史街隧的保护更耨和复兴提供有益参考。
图21919-2004四个时期福州城市全局集成梭Fig,2IllustrationofroadconcentrationdegreeofFuzhou,1919—20043空闻句法分析3。
{宏观足度分攒——疆矧城市空淘匀法分析5,1.1幂同时期全局集成核与福州城市结构特征根据朱东风”叫的研究,在整个空间系统构形中,必然鸯一部分轴线的全羼集成薤力处于支配地俊,这部分轴线构成了城市的全局集成核.代表城市中心性缀强区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 空间句法与轴线图绘制
空间句法是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由伦敦大学 Bill Hillier 和他的合作者提出并发展起来 的, 最初用于研究人在城市系统中的空间行为, 即人的行为如何受空间形态的影响。空间 句法认为,“城市形态产生运动”[2] ,即城市的道路结构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在城市的行为, 从而吸引商场、超市、便利的基础设施等到“ 易达性” 较好( 即“集成度” 高) 的街道。
4.1 基于 GIS 与空间句法的街巷结构分析
4.1.1 城市尺度下不同时期街巷空间句法分析
1950 年代
1980 年代
2011 年
图 5 各时期的空间句法轴线图 (红色轴线代表集成度值高的轴线,蓝色代表集成度值低的轴线)
7643
表 2 2011 年江门市典型地区平均深度分
轴线数 全局集成度均值 智能度 R2
7644
4.1.2 街区尺度下内部街巷空间句法分析
图 7 历史街区现状全局集成度分析图
图 8 历史街区现状平均深度分析图
现状历史街区周边的胜利路、跃进路、蓬莱路、堤中路等全局集成度高,人流量大,而 内部常安路、新市路、安龙里、石湾直街也有较高集成度,但是内部集成中心之间却缺乏直 接的交通联系,导致人流车流优先通过平均深度较低的街巷(便捷度高)——钓台路、石湾 直街、新市路、太平路,从而导致上述道路存在过多的穿越式交通,导致内部街巷的交通安 全隐患较大,因此,内部交通梳理上,应优先提取街区集成中心,加强集成中心之间的直接 交通联系。
基于 GIS 空间分层的历史街区保护更新规划设计方法研究
王成芳 孙一民 张春阳 董慰 王国斌
摘要:本文以江门市历史街区为基本案例,基于 GIS 空间分层的研究思路,在详细的实地调研的基础上, 从空间实体的“点、线、面”三个层面分别建立建筑、街巷和地块 GIS 数据库,利用 GIS 多因子评价对建筑 历史价值进行综合评价,运用空间句法定性定量的分析手段,以新的视角剖析历史街区的街巷路网结构及 用地布局,探索一套建立在量化、实证的分析基础上的历史街区保护更新规划的技术方法和流程。 关键词:历史街区,空间分层,GIS,空间句法
同时,该历史街区周边的胜利路、建设路、跃进路、港口一路的平均深度较低(见图 6)、 全局集成度较高(即交通上的便捷度、可达性较高),带来的大量的人流车流,实地调研也 发现其现状交通基本符合分析结论,且东西向交通压力非常大,主要体现在建设路、堤中路 上。同时,从现状平均深度值分布图可以看出,南北集成核之间,也即东湖公园的位置形成 交通网的“空洞”,间接加大了外围建设路、胜利路、港口一路的压力,应在东湖公园周边加 大路网密度并打通白沙大道与港口一路联系,这与江门市上层次交通一体化规划方案思路是 一致的。
考虑到江门历史街区的建筑价值更多体现在历史人文价值,本研究侧重对历史价值的综 合评价,选取选取建筑风貌、建筑年代、建筑外观质量、与历史关联度、建筑典型性 5 个指 标,结合专家打分法设置各指标的权重,运用 GIS 多因子叠加分析的方法,对街区内的建 筑历史人文价值进行综合评价。(详见表 1)
评价 指标
虽然 GIS 具备同时输入图形和属性数据的功能,但对于城市规划设计人员来说,该软 件相对陌生,笔者建议可以充分利用一些常用软件(如 AutoCAD、Excel、SkethUP 等)进 行调研数据的前期整理。将建筑基底线和道路中心线分别在 AutoCAD 中进行分层处理,对
7640
建筑按“街坊--建筑”二级编码体系进行编号(例如 A-001),对各建筑调研信息在 EXCEL 进 行整理汇总,然后通过唯一 ID 编码利用 ArcGIS 软件实现 AutoCAD 图形与外部属性表格的 链接,从而可以对每栋建筑进行相关属性的查询,包括建筑编号、门牌号码、建筑名称、建 筑质量、层数、高度、风貌、年代、产权、类型、结构、建筑混合方式、商业门类、商业业 态等 20 多条现状调研信息,并可以实现对每栋建筑的照片一一链接。(见图 3)同样的方法 也可以实现各街巷相关属性及调研照片的一一链接。
史关
关联
5
联度
不关联
1
0.25
能反映街区建筑特色
建筑 较能反映街区建筑特 5
典型
色
3
0.20
性 不能反映街区建筑特 1
色
评价
结果
--
--
--
4. 基于 GIS 与空间句法集成的街巷与用地布局分析
GIS 与空间句法的集成是通过功能嵌入与数据交互的方式来实现的。在功能方面,空间 句法模块“Axwoman”是由 Avenue 语言二次开发并以组件的方式加载到 GIS 软件中,GIS 完 成图形数据的调用、轴线特征的提取与绘制、特征值数据库的生成等功能; 空间句法则指导 GIS 提取轴线图并计算轴线特征值[5]。在数据方面,GIS 空间分析的轴线为空间句法进行形 态解析提供基础数据; 空间句法计算的特征值也将输出到 GIS 平台上生成数据库。空间句法 功能嵌入 GIS 平台, 两者的数据在分析过程中交换,从而实现了空间句法和 GIS 在功能和 数据上的集成,完成空间句法在 GIS 平台上的解析及可视化.
空间数据是指用来表示空间实体的位置、形状、大小及其分布特征诸多方面信息的数 据,具有定位、定性、时间和空间关系等特性,可以用点、线、面以及实体等基本空间数据 结构来表示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世界。
借助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分析方法和类型学的研究成果,从提高传统街区聚居形态的 可识别性、空间研究的可操作性的角度出发[1],立足于空间实体的点、线、面三个基本空间 数据结构,本文将历史街区从空间层次上分为“建筑、街巷、街坊地块”三个层次,这三个空 间层次相互组合,共同构筑了历史街区空间的“整体空间意象”。同时,本着整体控制的原则, 建立一套基于三个空间层次的 GIS 历史街区数据,将 GIS 技术应用贯穿于“现状调研—分析 -方案”的规划全过程。
建筑 风貌
表 1. 基于 GIS 多因子评价的建筑价值评定
评价标准
文保建筑 风貌好 风貌中 风貌差 非历史建筑
评价 分值
5 4 3 2 1
GIS 重分类后的专题图
权重 0.30
建筑
清 年代末
3
0.10
80 年代至今
1
建筑 外观
良好 中等
5 4
质量
一般
2
0.15
较差
1
7642
与历
对于地块的数据库则先在 AutoCAD 中划定各用地范围线,导入 ArcGIS 平台后与建筑 及街巷数据库进行空间连接,对现状各街坊地块的用地面积、容积率、建筑密度、人口、道 路网密度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与专题图制作。
图 3 通过 GIS 平台可以实现每栋建筑信息的实时查询
图 4 空间句法度量值的计算过程
③ 地块:以街坊地块为“面”,借助 GIS 相关分析,对街区土地利用现状和规划相关技 术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合建筑三维模拟与街巷空间句法分析,对不同拆迁方案进行经济测
7639
算比较,对街坊地块的开发强度、配套设施设置等提供规划参考。
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仓后街道,是江门的旧城中心,也是江门市城区的发源 地。研究区范围西起胜利路,东至跃进路,南临堤中路,北至建设路及蓬莱路北侧,规划用 地面积约 77.7 公顷。(见图 1,2)
3. 基于 GIS 的多因子评价的建筑价值评定
江门历史街区保存了大量独具侨乡地域特色、形式多样的历史风貌建筑,本研究以 GIS 数据库为基础,整理出历史街区内建筑相关信息,并在后期规划设计和分析过程中通过多因 子叠加分析,实现对建筑价值的综合评估,为规划设计对具体建筑的实施策略和保护、整治 模式提供参考。
空间句法通过连接值、控制值、平均深度值和集成度来度量城市空间的易达性。这些度 量值的计算过程如下: 通过对城市空间( 图 4a) 进行轴线分割, 由得到的轴线空间(图 4b ) 生成相应的轴线图(图 4c), 并可导出其连接图(图 4d) [3]。在句法结构中,某一街道轴线所 具有相对其他轴线集成人流水平的优势称为集成度,其局部集成度与全局集成度的相关水平 反映了街道空间的可感知性,被称为智能度。
历史街区 33
2.735
0.868
北新区
38
2.561
0.856
江海区
41
2.531
0.816
图 6 2011 年城区平均深度分析图
在空间句法理论中,“集成核”表示交通轴线网络中最集成的线路,也是交通网络中连通 程度最高的线路。通过城市尺度下不同时期的街巷空间句法分析可知(见图 5),江门城市 的“集成核”从历史街区的位置向外扩散,并由单个变为多个,也印证了城区结构不断向外扩 展,脱离了传统街区束缚,因此,本文基地范围在各历史时期虽一直作为全局集成核的一部 分,但中心性减弱,这对于后期分析项目定位是有参考借鉴的。
该区毗邻蓬江河,始建于明朝末年,是当时江门的城市商业贸易中心区,包括石湾直 街和山顶墟、常安路、长堤风貌街等历史街区。时至今日,该街区的历史格局基本保留完整, 空间肌理清晰,建筑风貌具有典型的岭南骑楼和侨乡建筑特色,是江门城市历史的有力见证 和宝贵的侨乡历史文化遗产。
图 1 规划范围示意图
图 2 基地现状三维模拟图
本研究采用 GIS 空间句法的分析方法,基于 ESRI ArcGIS 9.3 平台,借助 Axwoman 4.0 软件绘制轴线地图,从江门主城区和蓬江历史街区两个空间尺度研究历史街区的空间形态结 构特征,同时辅以不同历史时期的纵向分析对街巷肌理的演变进行深入剖析。
7641
限于数据获取存在一定困难,本研究中主城区尺度轴线图模型的原始底图分别为 1950 年代、1980 年代、2011 年江门主城区地图,历史街区尺度的轴线图模型原始底图则选取清 道光年间历史地图和现状调研的道路街巷数据。轴线图的绘制以道路中心线为基准,从街区 主要道路,即最长的直线开始,以最短的道路结束,遇到道路转折和拐弯,把轴线抽象为多 段直线段,确保直线段两两相交的情况下,进行相应调整,使其符合轴线图模型“直线段尽 可能‘长’和尽可能‘少’”的原则[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