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头与非物质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是指人类在日常生活中所创造的无形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庆活动、知识和实践与自然界相互依存的技能等。
与物质文化遗产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加注重人类社会的精神层面,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体现。
本文将从传统口头表述、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庆活动等方面来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
一、传统口头表述1. 语言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语言和方言,这些语言都具有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反映了不同民族和地区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
如中国境内汉字书写系统及其各种方言及少数民族语言等。
2. 口头传统口头传统包括谚语、俚语、歌谣等各种形式。
这些口头传统反映了人们的智慧、信仰和生活方式,是文化传承和交流的重要途径。
如中国的谚语、俚语等。
二、表演艺术1. 音乐音乐是人类文化中最为普遍的艺术形式之一,具有强烈的情感表达和文化内涵。
不同地区和民族的音乐风格各异,如中国古典音乐、西方古典音乐、非洲部落音乐等。
2. 舞蹈舞蹈是一种通过身体动作表现情感、思想和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
不同地区和民族的舞蹈风格各异,如中国京剧、印度古典舞等。
3. 戏剧戏剧是一种通过演员表演来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艺术形式。
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戏剧风格各异,如中国京剧、西方歌剧等。
三、社会实践1. 手工艺手工艺是指以手工制作为主要特征的工艺品制作技术。
这些技术经过长期发展,在不同地区和民族间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手工艺品。
如中国的陶瓷、刺绣等。
2. 美食美食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大类别。
不同地区和民族的美食风味各异,反映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
如中国的饺子、意大利的披萨等。
四、节庆活动1. 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是人们在特定时间举行的庆祝活动,反映了当地文化和信仰。
传承非遗文化对国人的意义

传承非遗文化对国人的意义非遗文化,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传统的技艺、表演艺术、口头表达、社会实践、庆典节日等无形的文化遗产。
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资源,非遗文化在当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国人来说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文将从文化认同、教育意义、经济价值三个方面来探讨传承非遗文化对国人的意义。
首先,传承非遗文化对国人来说是一种文化认同的表达。
非遗文化承载了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记忆,是国人文化身份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技艺、表演艺术、口头表达等通过代代相传的方式,让国人深入体验到自己的文化根源和传统价值观。
这种文化认同感使得国人更加坚定自身文化身份的自豪感和认同感,进而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心。
其次,传承非遗文化对国人的教育意义不可忽视。
非遗文化的传承与教育相结合,不仅可以传递技艺和知识,更重要的是塑造了国人的良好性格和道德观念。
例如,学习剪纸这一传统技艺,不仅培养了国人的耐心与细致,还弘扬了艺术的美感和审美情趣。
同时,非遗文化的学习过程中,国人也能够接触到历史、民俗、传统节日等方面的知识,使得他们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有更为全面的了解。
这种教育使得国人更加具备独特的文化素养,有利于塑造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最后,传承非遗文化对国人而言,也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非遗文化作为乡村振兴和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中国的戏曲艺术在海内外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戏曲表演已经成为重要的旅游项目。
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提升了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
同时,非遗文化的传承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地方经济的繁荣。
综上所述,传承非遗文化对国人来说具有深远的意义。
它不仅可以凝聚国人的文化认同和自信心,还具有教育和经济的价值。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让这些珍贵的文化资源得到更好的发展和利用,造福于国人和世界。
只有这样,才能保护非遗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让其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口述传统与口头表达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口述传统与口头表达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人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越来越重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一种无形的文化资源,包括传统的技艺、口述传统、口头表达等。
它们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然而,由于现代化的冲击和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因此,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当今社会的重要任务。
口述传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它是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将知识、技艺、故事等传递给后代。
口述传统的特点在于其非书面化和非正式化,依赖于人们的记忆和口才。
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口述传统的传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人们更倾向于通过书面或电子媒体记录信息,而不再依赖于口头传递。
这导致了口述传统的流失和衰退。
为了保护和传承口述传统,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应该加强对口述传统的记录和整理工作。
通过记录口述传统,可以将其固定下来,防止其丧失和变形。
记录的方式可以多样化,可以使用文字、音频、视频等媒体形式。
同时,还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语音识别技术和大数据分析,对口述传统进行深度挖掘和研究。
这样不仅可以保护口述传统,还可以为相关研究提供宝贵的资源。
其次,应该加强对口述传统的传承和培养。
口述传统的传承需要有传承人和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传承人应该将自己的知识和技艺传授给学习者,并且要注意培养学习者的兴趣和热情。
这需要传承人具备一定的教育和传授技巧。
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关注,提供必要的资源和环境。
只有这样,口述传统才能得以传承和发展。
此外,应该加强对口述传统的宣传和推广。
口述传统往往是一种地域性的文化表达方式,它与特定的地区、群体和历史背景紧密相关。
宣传和推广口述传统,可以增加人们对其的了解和认识,提高对其的重视和保护意识。
这可以通过举办展览、演出、讲座等形式进行,也可以通过媒体和网络进行宣传。
同时,还可以借助旅游和文化交流等活动,将口述传统推广到更广泛的群体中去。
非遗文化对社会的意义

非遗文化对社会的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指一种传统的、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包括口述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日、传统手工艺等。
非遗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独特标识,代表着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繁荣。
非遗文化不仅是一种传承的方式,更是社会的精神支柱,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非遗文化对社会的意义在于传承历史记忆。
非遗是一种历史的延续,通过代代相传的方式,将历史的记忆传递给后人。
非遗文化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是历史的见证和记忆。
例如,中国的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它不仅代表着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更是中国文化的象征。
传承非遗文化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非遗文化对社会的意义在于促进文化多样性。
每个国家、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非遗文化,这些文化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所不同。
非遗文化的多样性使得世界上的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通过传承和保护非遗文化,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例如,中国的春节习俗和阿拉伯国家的开斋节习俗都是非遗文化的一部分,通过互相了解和交流,可以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友谊和理解。
非遗文化对社会的意义在于提升社会凝聚力和认同感。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是人们共同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观念。
非遗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通过参与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实践,人们可以感受到自己的身份认同和归属感,从而更加团结和凝聚在一起。
例如,中国的龙舟节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通过划龙舟和观看比赛来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
非遗文化对社会的意义还在于提供就业机会和经济发展。
非遗文化产业是一个庞大的产业体系,涉及到旅游、手工艺品、演出等多个方面。
通过发展非遗文化产业,可以创造就业机会,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例如,中国的丝绸文化是中国非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丝绸产业的发展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就业机会,也为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英语

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语一、引言人类历史上,语言一直是文化与传统的重要载体。
口头传统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承载着民族、地区和社会群体的独特知识、技能和价值观。
作为一门广泛使用的国际语言,英语不仅是人类沟通的桥梁,更是多元文化交流的纽带。
本文将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深入探讨英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地位与作用。
二、英语作为口头传统的传播者1. 英语的起源与发展英语作为一门日益重要的国际语言,拥有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起源于英国,经过千百年的演变与丰富多彩的文化交融,形成了今天的现代英语。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英语通过殖民扩张和文化输出,已经成为世界上最为广泛使用的语言之一。
2. 英语的地域与群体传承除了在英国本土传承外,英语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也得到了广泛传承和发展。
不仅如此,由于国际贸易、全球化和互联网的普及,英语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官方语言或第二语言,同时也在少数民族和移民社区中传承和延续,成为口头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英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地位与作用1. 英语在文学、艺术与表演中的表现英语不仅在口头传统中扮演了重要的交流与传播角色,其在文学作品、艺术表演和口头传统故事中也得到了丰富的体现。
英语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艺术形式,以及流行音乐、舞蹈等表演形式,都为英语作为口头传统在文化创造和传承中贡献了丰富的内容与形式。
2. 英语在价值观念与社会习俗的传递通过英语的口头传统,人们传递了世代相传的价值观念、社会习俗与道德规范。
无论是在日常交流中的礼貌用语、民间故事中的智慧传承,还是在音乐歌词和戏剧台词中的情感宣泄,英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传递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3. 英语在教育与知识传承中的作用英语作为一门国际语言,在教育与知识传承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通过口头传统的传承,英语儿童歌谣、成语故事等在教育中被大量应用,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语言,还能够传承民族文化与传统知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典型案例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典型案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日、知识和实践技能,以及与自然和宇宙的关系和传统手工艺技术。
活化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将通过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典型案例,探讨其对文化传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
一、传统工艺技术活化利用典型案例传统工艺技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中国的剪纸、刺绣和木雕等。
在传统工艺技术活化利用方面,可以通过打造品牌、设计创新和市场拓展等手段,将传统工艺注入现代设计理念,推出具有现代风格和高附加值的产品。
比如,中国传统的剪纸艺术可以融入现代图案和造型,设计出独具特色的家居装饰品,走进年轻人的家庭,传承和发展剪纸艺术。
这不仅能够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能够为相关从业者提供就业机会,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二、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活化利用典型案例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具特色的一部分,例如戏曲和民间故事等。
在活化利用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方面,可以通过创新演绎形式、开发相关产品和打造文化旅游品牌等方式,将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例如,中国的京剧可以融入当代题材和时尚元素,创作出具有现代审美和时代价值的剧目,吸引年轻观众的关注,使京剧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命力。
三、仪式和节日活化利用典型案例仪式和节日是人类社会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如中国的春节和美国的感恩节等。
在活化利用仪式和节日方面,可以通过整合旅游资源、策划相关活动和扩大影响力等方式,将传统仪式和节日变得更加具有吸引力和参与性。
例如,中国的龙舟节可以结合当地的自然风光和文化氛围,打造成为一个吸引游客的体验式旅游项目,提升地方经济和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知识和实践技能活化利用典型案例知识和实践技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部分,如中医药和武术等。
在活化利用知识和实践技能方面,可以通过推广传统技艺、培养相关人才和开展研究创新等方式,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数量和水平,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创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运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运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科技的进步,人们对于产品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现代社会中,产品设计不再只是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更多的是要体现出文化、历史、艺术等方面的内涵。
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们民族的瑰宝,其独特的魅力和文化内涵也越来越多地融入到现代产品设计中,丰富着现代化产品的内涵与魅力。
一、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一种以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知识与实践技艺、传统手工艺等形式存在,并作为人类创造性精神活动的产物而存在的各种文化遗产。
它是人类丰富多彩的文化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包括各种民间传统技艺、节庆习俗、宗教仪式、生活方式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的精神财富,是人们对自然、社会、文化的认识和主动创造的结果。
它集中体现了当地居民的智慧和勤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1.传统手工艺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运用在现代产品设计中,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将传统手工艺融入到产品设计中,使得产品更具有传统文化的特色。
在陶瓷、纺织品、木工制品等领域,设计师通过借鉴传统手工艺的技法和工艺,将其运用到现代产品设计中,使得产品更加具有文化底蕴和审美价值。
传统的江南绣花技艺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经过设计师的巧妙运用,绣花工艺不仅可以应用于传统的服装和家居用品上,还可以发展成为现代艺术装饰品,展现出更为精致和艺术的效果。
民俗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民俗文化,如民间歌舞、戏剧、节庆活动等。
在现代产品设计中,设计师可以从各地的民俗文化中获得灵感,将其运用到产品设计中,使产品更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
中国传统的春节节庆活动中有红包、灯笼等元素,设计师可以将这些元素融入到现代节庆用品设计中,使得产品既具有传统文化的味道,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和生活方式。
口头传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形式,包括民间传说、神话传说、谚语俗语等,这些传统的口头文化是人们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非遗文化及其社会传承的价值和意义

非遗文化及其社会传承的价值和意义非遗文化是指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了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知识和实践技能等方面的文化。
这些非遗文化代表了中国民间文化的精髓,传承了长达几千年的历史,拥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非遗文化的传承也愈加重要,不仅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也彰显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与爱护。
非遗文化所传达的价值是多方面的。
首先,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的精髓所在,反映出了中国人深厚的文化底蕴。
例如,传统中医是我国古老的医疗理论和实践,秉承的是“以治未病”、“以治本为治标”的思想,有着很强的保健和疾病预防作用。
其次,非遗文化中的语言、戏曲、书法等方面也表现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为充实、丰富和推广中华文化做出了贡献。
然而,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变迁和社会变革的挑战,非遗文化的传承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威胁。
不少传统技艺和制作方法等正在逐渐消逝,除了来自于时间的侵蚀,也面临经济因素和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缺少关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传承非遗文化是非常紧迫和必要的事情,这是重建中国文化自信、推动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重要一步,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贡献的延续和发扬光大。
在实践中,非遗文化的传承需要人人参与、全社会共同努力。
一方面,传承非遗文化的人需要持之以恒、不断探索与创新,在不断的实践中不断打造自己的特色,无论在制作、表演还是推广方面,都需要注重创新。
同时,非遗文化传承也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政府、企业、民间社团等都可以参与进来,发挥自身的力量和影响,共同促进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另一方面,非遗文化的传承需要发展的教育体系和科学的指导。
政府应该制定相关的法律和政策,保护传统手工艺,开设非遗文化的相关课程,激发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
同时,专业人士也可以为非遗文化的传承提供研究和指导,探究历史和现实之间的联系,持续不断地对其进行挖掘与分析,使其不断传承与发展。
这些方法都可以为非遗文化的传承提供有效的手段和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广 西师范学 院学 报 ( 哲学 社会科 学版 )
21 00年
的与物 质 文化 遗 产 、 址 、 物 、 遗 文 典籍 等 对应 的无
形遗产 、 口头遗 产 、 物质 文 化 遗产 ; 是 狭义 的 非 二
高生产 水平 、 改善生 活条件 , 总是不 断地 吸收别 民 族先进 的生产 技术 和 文 化 , 以激 励 和教 育本 民 用
表这个 团体文 化 和社 会 个 性 的 恰 当 的表 达 形 式 , 它 的准则 和价值 观念 通过 模仿 或其 他方式 由 口头
创造并 遗 留下来 的全 部 口头 形 态 、 物 质形 态 的 非
文化 遗产 。即 除 了特 定 的 口头 文 化 外 , 是指 人 就
的行 为文 化或人 体文化 ( 人文化 ) 传 。
一
体、 重心 、 重点 、 旨均 在 民 间文 化 。无论 是汉 民 主 族还 是少数 民族 , 口头 与非 物 质 文化 遗 产 的抢 救
与保护 , 都离不开这一主 旨。尤其是少数民族 , 由 于他 们较 缺 少典 籍 文 化 , 商业 文 化 亦 不发 达 。民
间文化最 突 出的特点 和最 可贵 之处就 在于 它是多
展 的精神 支撑 , 国家和 民族 的灵魂 的精神 纽带。物质或 非物质 , 至 口头或 书面, 是 乃 都是相对 而言的 , 多的 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情 况下是你 中有我 , 中有你 。当今社会 生活 中, . 我 1头与非物质 文化遗 产以其顽 强的生命 力显 示着强烈的吸 3
引力和凝聚力 , 体现 着当代广 大群众 对幸福 生活的向往与对和谐社会的追求。
、
盘根 错 节 的文 化 遗 产
这里 所讲 的文化 是人 类社会 进 入居 有定所 的 农耕社会 之后所 创 造 的文 化 , 致 由三个 部 分 组 大
功能多价值 , “ 既是 生活的百科全书”也是多学科 , 的对 象 。 从某种 意义 上 说 , 口头 和非 物 质 文化 遗 产 是 人类 文 化 的另 一半 , 它是 无形 的 、 物 质 的 、 为 非 行 的、 口头的、 民众的、 源远流长的, 它既是文化分类 的一 种 , 是一个 观察 文化 的全新 视 角 , 也 从这 个视 角出发 , 将极大地深化我们对历史 、 现在和未来的
流传下来 。就其 内容而言 , 民间文化是普通老百 姓的文化 , 数以亿计 的人生活在这种文化氛 围之 中, 由民间文学、 它 民间艺术 和民俗 三个 部分构 成。就其形式 而言, 它包 括语言 、 文学、 音乐、 舞
蹈、 游戏 、 神话 、 教仪 式 、 宗 风俗 习惯 、 手工艺 品 、 建 筑及其他 艺术¨ 。 J 目前 的 口头 和非 物质 文化遗 产及 其保 护 的主
21 0 0年 7月
广 西师 范学 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J un l f un x ecesE uai nvri (oil c neE io ) o ra a gi a hr d ct nU i sy Sca Si c dt n oG T o e t e i
J 12 1 u. 0 0
族 的人 们 。
以民间文学 ( 口头 遗产 之 重 要 主体 和 组 成 ) 民间 、 文艺 、 民俗文化 、 传统 的表演 艺术 、 民间科 技 、 民间
技艺 、 民间知识 、 民间工艺 等为 内容 的 口头 和非 物 质文化遗 产 ; 是 以狭 义 的 “ 三 口头 和非 物质 遗 产”
[ 关键词 ] 口头与非物质文化 ; 物质性 ; 非物质性 [ 中图分类号 】 G 2 [ 12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 号] 1 0 —5 2 (0 00 —0 0 —0 0 2 27 2 1 )3 0 1 6
文化是人类历史新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 富的总和。文化的力量 , 深深熔铸在民族 的生命 力 、 造力 和 凝 聚力 之 中 , 团结 人 民 , 创 是 推动 社 会 发展的精神支撑, 是一个 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动 力 , 国家和 民族 的灵魂 的精 神纽带 。 是
三是各 民族 口头 与非物 质文化 的交 流与影 响 是在创 新 中选择 和 吸 收 。一 般 情 况下 , 们 在采 人 借或利用 异族 的文化 元 素 时 , 往 从本 民族 的实 往 际 出发 , 根据 民族 的生活 习惯 、 审美 愿望 、 理情 心 趣 、 术方式 等进行 创新 , 其具有 本 民族 的鲜 明 艺 使 特点 。 中国四大 民间传说 《 姜女 》《 郎织女》 孟 、牛 、
认知 。 广义 的 口头 与非 物质 文化遗 产应该 包括 前人
成: 一是精英文化 , 即典籍文化 ; 二是 民间文化 , 即 传统的和大众的文化 ; 三是商业文化 , 即经过商业 化洗礼的、 为商业服务的文化。 民间文化是 一 种 集 团或 个 人 的创 造 , 向该 面
集 团并世 代流传 , 它反 映 了这个 团体 的期 望 , 代 是
承 ) 。
从 上我们 看 到 , 际上有 三个 层次 : 实 一是广 义
[ 收稿 日 ] 2 1 — 4 0 期 00 0 — 2 [ 作者简介 ] 韦苏文(9 3 ) 男, 16 一 , 壮族 , 广西武鸣县人 ,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副主席 , 广西文联 副主席 , 西民间 广
文 艺 家协 会 主席 、 究 员 。 研
人 体行 为文 化可分 为艺 术类 ( 由人 来操作 , 表
现、 传承 的艺术 , 离开现实的活态的既定 的人体 ,
这种 艺术 就不能 得到完 整展 示 、 示和保 存 ) 演 和文
化类( 由人的行为、 言行所传达或表现的文化 , 这 种 文 化 离 开 人 体 或人 群 , 无 以 展 现 和传 播 传 就
Vo. 1 No 3 13 .
第 3 卷第 3期 1
口头 与 非 物 质 文 化在 现代 生 活 中 的作 用
口 韦 苏文
( 西文 联 , 西 南 宁 5 02 ) 广 广 3 03
[ 摘
要 ] 文化是人 类历 史新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 财富的总和 , 文化的力量 , 团结人 民, 是 推动社会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