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二节课时2导学案
1-2-2通过科学探究解决问题

初三化学导学案第一单元第二节(第2课时)通过科学探究解决问题【学习目标】1、记住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2、知道设计实验时应明确的问题。
3、学会控制变量法。
【课前准备】1、回忆《物理》、《生物》课上做过的科学探究活动,总结出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有哪些?2、自己在解决具体问题时是怎样做的?【同步导学】活动一: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1、阅读P12页课文。
2、思考交流:⑴你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是怎么样解决的?⑵你认为解决问题的思路是什么?⑶你认为怎样提出假设和猜想?⑷通过哪些途径收集证据?⑸对证据作出哪些处理后,才能得出结论?⑹如果结论和你的猜想和假设不一致,你会怎么办?归纳总结:寻找问题的答案,首先要提出,然后通过为自己的假设收集证据,并对这些证据进行认真的、、、,最后。
错了,要。
活动二:明确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1、阅读P13页活动天地。
2、把化学探究活动的各个环节填写在相应的括号内。
3、思考交流:⑴化学探究活动是由哪些环节组成的?⑵每一个环节的意图是什么?用自己的语言把它描述出来。
⑶小明在这个活动中对实验结果采用了哪2种方法表述?⑷在第三个环节中,为什么要做四次不做一次试验?⑸小明做完坐标图像后,认为所做图像为什么不是一条直线?使用同样的蜡烛,得到的结果为什么有些差异?⑹你认为小明的化学探究活动与《物理》、《生物》等课程中所进行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哪些相同之处?哪些不同之处?归纳总结:化学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包括⑴⑵⑶⑷⑸。
巩固加深:1元硬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一些同学认为它可能是由铁制成的。
在集体讨论时,有同学提出“我们可以先拿磁铁来吸引一下”。
就“拿磁铁来吸引一下”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A、实验B、假设C、观察D、推理活动三:探究影响蜡烛燃烧时间的因素1、阅读P14页实验探究内容,明确提出的问题。
2、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思考交流:⑴你认为影响蜡烛燃烧时间长短的因素有哪些?⑵你是怎样设计实验来证明你的猜想的?⑶根据实验结果,你的猜想正确吗?为什么?⑷你在实验过程中控制了哪些变量,才保证了实验结果的客观公正性?⑸在实验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预想不到的情况?你能找到原因吗?归纳总结:1、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
苏教版高中化学第一章原子结构第2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导学案

高中化学第一章原子结构第2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导学案【课标要求】1、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的(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能从原子外围电子排布认识原子结构的周期性变化;【教学内容展现】1.认识能量最低原则、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2.了解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的周期、族划分的关系【学习目标】1、使学生理解能量最低原则、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能用以上规则解释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2、使学生能根据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则和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在原子轨道上的排布顺序图,完成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和价电子排布。
3、使学生知道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按周期划分的原因,族的划分与原子中价电子数目和价电子排布的密切关系。
4、使学生了解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能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主族元素原子半径周期性变化的原因。
5、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模型的建立使元素周期表的建立有了理论依据。
第一课时核外电子排布规律1、【温故知新】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是由哪几个方面决定的?2、写出氖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述此原子结构示意图所代表的意义。
氖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能否完整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3、为什么第一层最多只能容纳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只能容纳8个电子而不能容纳更多的电子?第n层最多容纳2n2个电子?【课前预习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1.2.3.4.【课堂互动区】一、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1、原子轨道能量高低的规律①相同电子层上原子轨道能量的高低:ns np nd nf。
②形状相同的原子轨道能量的高低:1s 2s 3s 4s…… ;2p 3p 4p 5p……③电子层和形状相同的原子轨道的能量相等,如2p x = 2p y =2p z 。
④阅读右图:原子轨道能量顺序图,填写下空[说明]自左而右、自上而下,轨道能量依次递增。
1s﹤2s﹤2p﹤3s﹤3p﹤…。
山大附中高一化学必修II第一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导学案

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 制作:田宇 审核:高一化学组【问题探究】【参考资料】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判断依据。
1. 通过实验探究,你能说出钠、镁、铝金属性的强弱吗?能试着解释一下吗?2. 参看课本P16页提供的信息,你能说出硅、磷、硫、氯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吗?能试着解释一下吗?3.通过对第三周期元素性质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同周期元素的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递增,逐渐 ;非金属性逐渐 。
也呈现出了的变化。
4.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 、 、 、都呈现出了周期性变化。
通过这些事实,人们归纳出一条规律: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
这一规律叫做 。
【课堂检测】1.元素的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递增,量变引起质变B.元素的原子半径呈周期性变化C.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D.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呈周期性变化2.下列递变规律正确的是 ( ) A.O、S、Na、K原子半径依次增大B.Na、Mg、A1、Si的还原性依次增强C.HF、HCl、H2S、PH3的稳定性依次增强D.KOH、Ca(OH)2、Mg(OH)2、A1(OH)3的碱性依次增强3.(2007·广东)下列关于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Li、Na、K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增多B.第二周期元素从Li到F,非金属性逐渐增强C.因为Na比K容易失去电子,所以Na比K的还原性强D.O与S为同主族元素,且O比S的非金属性强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同周期元素中,第ⅦA族元素的原子半径最大B.现已发现的零族元素的单质在常温常压下都是气体C.第ⅥA族元素的原子,其半径越大,越容易得到电子D.所有的主族元素的简单离子的化合价与其族序数相等5.超重元素“稳定岛”的预言:自然界中可能存在着原子序数为114的元素的稳定同位素x。
请根据原子结构理论和元素周期律,预测:(1)它在周期表的哪一周期?哪一族?是金属还是非金属?(2)写出它的最高价氧化物、氢氧化物(或含氧酸)的化学式,并估计后者的酸碱性。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自转 导学案

1.地球自转是( )
A .绕着太阳不停地旋转
B .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
C .绕着太空不停地旋转
D .绕着北极星不停地旋转
2.我们总是在东方迎来黎明的曙光,西方送走黄昏的落日,是因为( )
A .地球不停地自北向南自转
B .地球不停地自东向西自转
C .地球不停地自南向北自转
D .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
3.地球自转的周期是( )
A .24小时
B .12小时
C .365日
D .一年
4.我们每天看到太阳和星星东升西落,是因为( )
A .太阳和星星绕着地球转
B .地球自西向东不停地自转
C .地球自西向东绕着太阳转
D .地球自西向东绕着星星转
5.在同纬度的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偏西的地点( )
A .先看到日出
B .后看到日出
C .时刻晚
D .时刻相同
6.下图中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地
球
自
转 练一练
性质 方向是___________ 周期是___________ ________交替 ________差异
意义 记一记。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 离子反应导学案(人教版新教材)

第二节离子反应学习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物质导电及原因,理解电解质导电能力强弱的本质原因。
2.理解电解质概念,能利用分类的方法判断物质属于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3.理解电离概念和学会书写电离方程。
4.结合电离总结物质的性质,从电离角度解释一类物质的共同性质。
5.用实验证明离子反应的发生,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6.用“写”、“改(拆)”、“删”、“查”的方法书写离子方程7.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离子反应的判断8.探究离子反应在分离、物质鉴定、离子共存等方面的应用初高衔接1.金属单质可以导电,酸、碱、盐的溶液可以导电,它们导电的原理是否相同呢?2.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沉淀、气体或者水,试分别写出不同类别物质发生的复分解反应方程(至少写3个不同的情况)知识点思维导图第1课时 电解质的电离知识点梳理一、电解质导电原理探析1.物质导电的原因: 。
2.化合物(以NaCl 为例)导电的原因。
结论:电解质能导电的状态为 。
二、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电解质:在 或 状态下能够导电的 。
如: 。
2.非电解质:在和状态下均不能导电的 。
如: 。
3.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的电解质。
如:①强酸:HClO 4、H 2SO 4、HNO 3、HCl 、HBr 、HI 等②强碱:KOH 、NaOH 、Ba(OH)2、Ca(OH)2 等③绝大多数盐:NaCl 、KNO 3、BaSO 4、NaHSO 4、NaHCO 3、CH 3COONH 4 等 4.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只能的电解质。
如:①弱酸(中强酸):H 2SO 3、H 3PO 4、HF 、CH 3COOH 、H 2CO 3、H 2S 、H 2SiO 3 等②弱碱:NH 3·H 2O 、Fe(OH)2、Fe(OH)3、Cu(OH)2、Zn(OH)2 等③水:H2O④少数盐:Pb(CH3COO)2等二、电离和电离方程1.电离概念:电解质在或解离成的离子的过程。
2.电离方程式的书写(1)强电解质完全电离,用表示,如:HCl ;(2)弱电解质部分电离,用表示,如:CH3COOH 。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导学案(全册 共107页)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导学案(全册共107页)目录第一章走进细胞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第1课时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第2课时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第二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第三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第四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第五节细胞中的无机物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第一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第二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第1课时第二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第2课时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实例第1课时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实例第2课时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1课时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2课时第二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第三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第1课时第三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第2课时第四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第1课时第四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第2课时第四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第3课时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第一节细胞的增殖第1课时第一节细胞的增殖第2课时第一节细胞的增殖第3课时第二节细胞的分化第四节细胞的癌变第一章走进细胞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本章的知识结构】【学法指导】从微观来看,生物学是建立在分子与细胞基础之上的科学。
细胞的部分知识,如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化学成分,以细胞为基本单位构成的动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七年级就已经学过。
由于间隔的时间过长,学生对这些知识难免遗忘或记忆模糊不清,在高中一年级学习本模块《分子与细胞》时,不能一开始就给学生介绍构成细胞的化学分子及其化学反应,否则学生就会感觉过于专业,感觉生物学难学,而失去兴趣。
【学习目标】1.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
2.举例说明生命系统的基本层次。
【自主学习】课前预习,教材导读一.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1.病毒没有结构,只有依赖才能生活。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第一章2.运动的描述

通渭县义务教育阶段集体备课导学案模板备课人:刘金锁学区(校)审核:杨彦军中心教研组审核:局领导审核:课题第二节运动的描述课型新授课总课时1课时第1课时授课人教学内容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运动的描述教学目标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3. 认识运动是宇宙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机械运动,参照物概念,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学难点根据参照物判断物体状态。
教学资源讲授、讨论、实验、归纳、对比教学设计教学环节导案学案教师复备栏导入定向视频:播放孙悟空“腾云驾雾”有关镜头。
问:大家喜欢看《西游记》吗?你知道孙悟空的“腾云驾雾”是怎样拍摄的吗?学习了今天这节课,你就会明白了。
欣赏,思考。
推进(一、机械运动奔驰的骏马、行驶的火车、自学生思考并归纳。
新课转中的地球,还有在空中飞行的飞机、奔腾的江水、划过夜空的流星、腾空而起的“神舟号”飞船……这些运动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呢?请用科学的语言对这些运动进行描述。
交流归纳:上述运动物体的位置随时间不断地发生变化。
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作机械运动。
思考讨论:正在走动的钟表的指针是否做机械运动?你能找到不运动的物体吗?二、参照物当你在路边站立时,你认为路边的树木是静止的;而当你乘坐在正在行驶的公共汽车上时,感觉路边树木在向后退,认为树木是运动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归纳:在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总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
如果一个物体的位置相对这个标准发生了变化,就说它是运动的;如果没有变化,就说它是静止的。
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实验:请同学们将书本放在课桌上,把钢笔放在书本上,用手缓慢地推动书本,使书本载着钢笔沿桌面向前移动,思考下面问题:(1)书本相对于桌面的位置有无变化?书本相对于桌面是运学生可以进行辩论,了解物体位置的改变可能是距离的改变,也可能是方向的改变,或者可能是距离和方向同时改变。
初一地理导学案(第一章第二节)

我们身边的地理学习目标:1、了解我们生活的地理环境中存在的地理问题。
2、知道在日常生活、经济建设、社会文化等方面离不开道理知识。
学习重点:地理与日常生活、生产建设的关系【自主学习】一、解开地理之“谜”1、我们生活在_________________之中,关于_____________的问题很多,我们学好__________这门课程,就可以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2、中国最早出现“地理”一词是在《________________》,西方第一本以“地理”命名的专著是《______________》。
二、地理与日常生活地理与我们______________密切相关,通过学习地理知识,能够提高我们对____________的适应能力。
三、地理与生产建设人类的生产活动受制于地理环境的影响和限制,农业、工业、商业、地区发展规划,都离不开地理学的知识和技术。
地理学在解决全球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编制城乡规划,防御自然灾害,促进区域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四、地理与风土人情地理景观在呈现世界千姿百态的_______________的同时,又给我们展示了______________的绚丽画卷:各地不同的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多样的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各具特色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建筑等。
【合作交流】国庆节将到,小明一家要用假期去旅游观光,请帮助小明家参谋参谋,设计一个旅游计划和一条合理的旅游路线。
(去了哪些地方,看些什么景点,乘坐什么工具)【课堂检测】一、单项选择题1.你认为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地理问题的是( )A.为什么有的地方一年里有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B.为什么有的地方沙海茫茫C.为什么说林则徐是禁烟英雄D.为什么酷寒的南极大陆沉睡着万顷煤田2.地理与人们的生活联系紧密,以下选项与地理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A.辨别方向B.风土人情C.预报天气D.王宏考上清华大学3.下列景观图反映地理与生产建设的是( )4.建一个毛纺厂最好的选址是( )A.内蒙古牧区附近B.舟山渔场附近C.棉花产地附近D.煤矿产地附近读“阿拉伯人驼队”图,回答5、6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过影响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和气体摩尔体积的学习,培养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善于合作学习,共同提高,在学习中感受化学世界的美丽、奇妙和和谐。
学习重点
气纲解读
初步了解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及其在化学计算中的简单应用。
使用说明
1.依据预习案研读教材13-14页,认真完成预习内容,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示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惑”处。2.利用15分钟高效完成。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预习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初步掌握阿伏加德罗定律的要,并学会运用该定律进行有关简单推理。
二、预习内容
气体摩尔体积
1.概念:。
2.符号_____;单位_____。
3.标准状况下(0℃,101kPa) Vm=___________
4.气体体积V、气体摩尔体积Vm和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表达式。
E、概念填空:
1.概念:。
2.符号_____;单位_____。
3.标准状况下(0℃,101kPa) Vm=___________
4.气体体积V、气体摩尔体积Vm和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表达式。
F.气体摩尔体积应用的注意事项。
2、气体应用知识拓展
知识点1:气体密度公式:
1.气体密度ρ与摩尔质量M关系是。标准状况下任何气体的密度ρ=。
2.推导同温同压下,气体的密度之比和摩尔质量之比有何关系?
用符号表示为。
思维训练1:
1.同温同压下,等质量的CO2和SO2两种气体的密度之比是。
2.同温同压下,某气体A对氧气的相对密度为0.5,求A的是式量是多少?A气体对空气的相对密度是多少?
(二)阿伏加德罗定律及推论:
1.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此定律称为
A.原子数 B.电子数 C.中子数 D.质量
6.标准状况下,1.7gNH3和____________LH2S含有相同的氢原子数.
(一)气体摩尔体积
【互动探究】1、物质的体积与哪些量的大小有关?
2、为什么1mol气体在标准状况下所占的体积都约是22.4升?
3、什么是气体摩尔体积?表示符号是?单位?如何理解标准状况?
4、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气体的体积三者之间的关系式是如何?
1、探究问题:
A.实验探究:
(1)电解水实验:不同时间阶段生成的O2和H2的体积比各约为。
(2)假设电解了1.8gH2O,根据方程式计算生成的O2、H2的质量及物质的量。
气体
质量
物质的量
H2、O2物质的量之比
H2
O2
结论: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1molO2和1molH2的体积。
B.计算验证:
C.观察分析:
下表列出了0℃、101kPa(标准状况下)O2和H2的密度,计算1molO2和1molH2的体积。
D.理论解释:
物质的体积大小取决于构成这种物质的、、和三个因素。
(1)1mol不同的固态物质和液态物质所含的相同,而粒子间距____,使得固体和液体物质的体积主要取决于。但因粒子的大小是的,所以1mol不同的固态物质和液态物质的体积。
(2)对于气体,粒子间的距离粒子本身的直径,所以,当1mol气体所含粒子数相同时,气体体积主要取于。同温同压下任何气体粒子间距可以看成是,因此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
A.1:1 B.2:5 C.1:8 D.1:5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 ( )
A.在常温常压下,11.2LN2含有的分子数为0.5NA
B.在常温常压下,1molHe含有的原子数目为NA
C.71gCl2所含原子数为2NA
D.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单质所含原子数相同
5.在相同条件下.一个容器充满NO,另一个容器充满N2和O2,两个容器的体积相同,则两个容器内的气体一定具有相同的( )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
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理解和掌握点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2、初步掌握阿伏加德罗定律的要,
3、学会运用该定律进行有关简单推理。
学习重点、难点:气体摩尔体积概念的逻辑推理过程;阿伏加德罗定律的直观理解。
二、学习过程
物质名称
物质的量(mol)
摩尔质量(g/mol)
密度(g/L)
体积(L)
H2
1
2
0.0899
O2
1
32
1.429
结论: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1molO2和1molH2的体积。
化学式物质的量(mol)
体积
0℃、101kPa
20℃、101kPa
0℃、202kPa
Fe
1
--
7.2cm3
--
NaCl
1
--
27.0cm3
--
H2O
1
--
18.0cm3
--
C2H5OH
1
--
58.3cm3
22.4L
H2
1
22.4L
24.0L
11.2L
O2
1
22.4L
24.0L
11.2L
CO2
1
22.3L
24.0L
11.2L
结论1:同温同压下,1mol不同的固态或液态物质,体积_______。
结论2:同温同压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均______。
。
2.推论:同温同压下,任何气体的体积之比=之比=之比。
用符号表示为:相同T、P:
三、反思总结
物质的量与物质所含的微粒数N、质量m、气体体积V之间的关系
四、当堂检测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1mol某气体的体积是22.4L,该气体所处的状况不一定是标准状况.
B.非标准状况下,1molO2的体积必定不是22.4L
依兰县高级中学化学必修一《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第2课时导学案
主备教师:魏泽芳
审批人: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学
习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2、理解阿伏加德罗定律;
3、掌握标准状况下气体体积与气体物质的量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从分析研究影响固体、液体、气体体积的大小主要因素过程中,培养问题的意识,调动研究的主观欲望,体验归纳整理的过程,学习分析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C.某物质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该物质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22.4L
D.标准状况下,1molH2和O2的混合气体的体积不一定为22.4L
2.H2和CO的混合气体5.6L(标准状况)充分燃烧,需要O2的质量为( )
A.8gB.16gC.4gD.无法确定
3.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氢气和甲烷各种量的比应是:分子个数比();原子个数比( );物质的量之比( );质量之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