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期二年级国学教学质量监测试卷分析评价报告

上学期二年级国学教学质量监测试卷分析评价报告
上学期二年级国学教学质量监测试卷分析评价报告

2016年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郴州市临武县(市、区)学校二年级国学

(科目)试卷

分析评价报告

一、考试基本情况分析

]

二、抽样调查

频率分布

注:(频率分布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样表)

各小题得分情况统计表:

注:此表按各学科的题型统计。(本统计表是根据小学数学试卷的题型而制作,其他学科按各自学科的题型统计)

三、试卷总体评价(特点和问题)

四、学生答题失误分析

五、教学建议

分析报告执笔人:

六年级国学经典诵读测试题含答案

六年级国学经典诵读检测试卷 班级:姓名: 一、填空题。(40分) 1.《山园小梅》中将百花凋零衰败与梅花的明媚艳丽作对比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 2.李商隐的《无题》寄托了作者仕途苦闷的心情,以极其沉痛的心情写伤 别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中通过神话传说找到慰藉自己的途径,表达了自己情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4.《秋思》的体裁是__________,这首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在行人快要出发的时候又把信 件打开,通过这个细节,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无尽思念。 5.《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______。天净沙是______,秋思是散曲的______。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体现“思”字的一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 6.对比是《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这首词一大特色,如内容上“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构成对比。词人“识尽愁滋味”却“欲说还休”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晏殊《浣溪纱》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渗透的是一种混杂着眷恋和怅惘的情感,既似冲澹又似深婉的人生怅触。 8.杨花榆荚无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缘身在最高层。 10.疏影横斜水清浅,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枯藤老树昏鸦,__________________,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_____________________,去年天气旧亭台。 13.大江东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小学五年级国学《增广贤文》测试题

国学经典《增广贤文》测试卷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填空题。(30分) 1、______________,死不认尸。 2、命里有时终须有,______________。 3、公孙弘是汉朝的______学家,他的哲学最高范畴是“____” 4、“而立之年”指___岁;“不惑之年”指___岁;“知天命”指___岁。 5、在中国古代文学里,有三个很著名的梦,即_____、_____、______。 6、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_______。这是陆游的________中的诗句。 7、《孺子可教》讲的是____的故事,他帮助汉高祖刘邦建立了___朝。

8、《陈涉世家》是司马迁的著作《______》中中的一篇关于陈胜和吴广的传记,其中,陈渉说了一句与“英雄不问出处”相似的话,是:“_________________” 9、李白,字____,号______,又号_____;与杜甫合称_____。为了与李商隐和杜牧的“小李杜”区别开,又被称为________。 10、善必寿考的“考”是什么意思:________ 11、爽口食多偏作病,____________。 12、虎生犹可近,________________。 13、子曰:“巧言令色,_______” 14、君子固穷,_____________。《论语·卫灵公》 15、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______________。”《论语.卫灵公》 二、选择题。(20分) 1.“江中后浪催前浪”的下一句是() A.前浪死在沙滩上 B.世上新人赶旧人 C.江山代有才人出 D.一代新人胜前人

2.“两人一条心,有钱堪买金”告诉我们要()A. 齐心协力 B. 斤斤计较 C. 珍惜时间 D.坚持不懈 3.与“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意思相近的一句话是() A、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 B、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 C、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D、力微休负重,言轻莫劝人。 4.“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上一句是()A、画龙画骨难画虎 B. 知人知面不知心C.有意栽花花不发 D.深山毕竟藏猛虎5.故事《石崇斗富》中石崇是什么朝代的人?()A. 西晋 B.唐朝 C.汉朝 D.秦朝 6.“蒿草之下,或有兰香”与下面哪句话意思相近() A. 黄河尚有澄清日 B.因风吹火,用力不多 C.茅茨之屋,或有侯王D、养儿防老,积谷防饥 7.李白是唐朝有名的诗人,他在诗界被称为()

四年级语文试卷分析

堽城镇中心小学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四年级语文学科试卷及试题分析 一、试题分析 (一)试题质量分析 1 依据试题内容分析,试题中“积累运用”、“阅读”、“习作”题目比例大约为:5:2:3。其中,“积累运用”中包括有:写出拼音表示的字词、给带点字选择正确读音、猜字谜、选择正确的关联词语填空、按要求写句子,按据所学内容填空、乱句重组等,题型不但全面,而且灵活多样。“阅读”又有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之分:“课内”考查学生对多音字的掌握以及对修辞方法的运用;“课外”则是对课内的补充与延伸,是对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习作”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我的好伙伴”。 2、试题难易程度分析 从题目的设计来看,试题符合新课程标准对小学学生识字与写字、阅读和习作的要求,从题目涉及的内容来看,不但涉及到全册的知识点,而且还注重了对课外背诵的国学经典的考查,试题难易适度,题型灵活多样,既能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让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做出正确的判断,及时调节自己的教学;又能让学生对自己学习情况做出正确的评价,特别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及阅读与习作的能力有了较准确的判断。较好的发挥检测这一指挥棒的作用,可谓是一份高质量的好题。 3、知识点涵盖与课程标准对应分析 统观全题,试题中仅仅依靠记忆来得分的题目少之又少,试题注重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与习惯的养成,这也正是新课标对学生的要求。

(二)试题质量评价 1、试题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体现了对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综合考查,题型全面,覆盖面广,难易程度比较适中,注重了对学生各种能力的考察、培养、提高。尤其注重了对基础知识、积累运用的考查,更注重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试题本着不但学会,而且会学的特点,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才达到了最终目的。 2、试题自身的特点 (1)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统观全题,需要学生仅凭借记忆能做的题目,不足20%,如:拼音写词语、补充词语、按要求填空,而大部分题目需要学生动脑思考,先搜寻到已知,再依据题目要求,转换成需求的答案,考查学生收集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这也是新课标对学生的要求。 (2)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外延性。 用课上学到的方法来解决类似的问题,对课文内容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感悟与拓展;课外阅读的片段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学生读来有兴趣、有乐趣,是全身心的参与到阅读中。 (3)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开放性。 试题中从积累运用、阅读理解、习作等题目的设计均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其实,这才是考试这种指挥棒应该发挥的作用,它在引领着教师的教,更引领着学生的学。 (三)对于命题的建议 本册要求背诵的课文篇目较多,可适当增加课文内容填空的相关题目。 二、试卷分析 (一)成绩统计 从成绩统计来看,学生成绩不是很理想,仍有个别学生还没有达到及格线,没能很好的完成本学年的学习任务。学生的优秀率也比较低,因此提高平均分,

五年级国学知识练习题

五年级语文国学知识练习题 台城三小 一、《大学中庸孝经》原文填空: 1、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 2、物有,事有。知所,则矣。 3、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为本。 4、人之视己,如见其 __________ 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______________ ,形于___________ 故君子必 __________ 也。 5、《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 好乐,贝U不得其正,有所忧患,贝U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 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 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大学中庸孝经》选择题: 1、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 子()。 A、治国在齐其家 B、必诚其意 C、有絜矩之道也 2、“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 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 A、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 B、惟命不于常 C、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3、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 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 A、格物 B、至善 C、慎独 4、《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以为宝。” A、仁亲 B、正身 C、惟善 5、(),高而不危;(),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 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 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A、制节谨度 B、先慎乎德 C、在上不骄 三、《大学中庸孝经》按原文连线: 1、所恶于上,毋以先后; 所恶于下,毋以从前; 所恶于前,毋以交于右; 所恶于后,毋以交于左; 所恶于左,毋以事上; 所恶于右,毋以使下; 2、君子之事亲孝,故治可移于官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国学阅读《墨子》《韩非子》练习及答案(最新)

《墨子》 (一) 经典国学再现 昔者晋文公好士①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②之裘,韦③以带剑,练帛④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是其故何也?君说⑤之,故⑥臣为之也。我是小助手 ①士:大臣。 ②牂(zāng)羊:母羊。 ③韦:熟牛皮。 ④练帛:大帛,粗疏的丝织品。 ⑤说:通“悦”,喜欢。 ⑥故:所以,因此。 我是小翻译 从前晋文公喜欢士人穿不好的衣服,所以文公的臣下都穿着母羊皮缝的裘,围着牛皮带来挂佩剑,头戴粗疏的丝织品做的帽子,(这身打扮)进可以参见君上,出可以往来朝廷。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下就这样做。考考你的智慧 1.根据文意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 (1)好士之恶衣:()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练帛之冠:()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语句。 (1)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其故何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韦以带剑,练帛之冠”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中的语句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文中可以看出晋文公是个怎样的人?你能讲出一个关于晋文公的小故事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弘扬传统文化 晋文公重耳 上面这则小故事的起因是当时晋国流行一种讲排场、摆阔气的坏习气,晋文公便带头用朴实节俭的作风来纠正它,他穿衣服决不穿价格高的丝织品,吃饭也决不吃两种以上的肉。不久之后,晋国人就都穿起粗布农服,吃起糙米饭来。晋文公是不是很伟大呢? 晋文公不仅提倡节俭,还很讲信用。 晋文公攻打原国,只携带着可供十天食用的粮食,于是和大夫们约定十天做期限,要攻下原国。可是到原国十天了,却没有攻下原国,晋文公便下令敲锣退军,准备收兵回晋国。 这时,有战士从原国回来报告说:“再有三天就可以攻下原国了。”这是攻下原国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眼看就要取得胜利了。晋文公身边的群臣也劝谏说:“原国的粮食已经吃完了,兵力也用尽了,请国君再等待一些时日吧!” 晋文公语重心长地说:“我跟大夫们约定十天的期限,若不回去,是失去我的信用啊!为了得到原国而失去信用,我办不到。”于是下令撤兵回晋国去了。 原国的百姓听说这件事,都说:“有君王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归附他呢?”于是原国的百姓纷纷归顺了晋国。 卫国的人也听到这个消息,便说:“有君主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跟随他呢?”于是向文公投降。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就把它记载下来,并且评价说:“晋文公攻打原国竟获得了卫国,是因为他能守信啊!” 领导者只有守信用,才能取得部属的信任;做人只有讲信义,才能交天下朋友。同学们,晋文公的故事是不是对我们也很有启发呢。 《墨子》 (二) 经典国学再现

五年级国学经典

五年级国学经典 篇一:五年级下学期国学经典 五年级下学期国学经典——《道德经》节选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第一章) 能用言辞形容的道,不是长久不变的道;能用语言定义的名,不是永远存在的名。无是 天地的起源,有是生育万物的母体。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第二章)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这就是丑恶的观念同时存在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恶的观 念也同时产生了。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第二章) 孕育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为万物尽力而不自恃己劳,大功告成而不居功自傲。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第五章) 天地没有私爱,把万物都看作祭祀用的草狗,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没有私爱,把所有人 都视作祭祀用的草狗,任凭百姓自作自息。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第五章) 言多必失,不如保持内心的虚静。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第七章) 天地长久存在。天地所以能够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的运行、生存不是为了自己。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 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第八章) 最高境界的善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居住在众人厌恶的地方,所

以非常接近于道。居住安于卑下,心思保持深沉,施与善用仁爱,言语恪守信用,为政有条 有理,办事无所不能,善于待机而行。正是因为与世无争,所以才能没有过失。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第九章) 累积到溢出来,不如适时停止;锻炼到了锐利,不能长久保持;金玉堆满厅堂,没有人守得 住;富贵加上骄傲,就会给自己留下祸殃。功成名就后抽身而退,这样才合乎天道。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第十三章) 得宠与受辱都像受到惊吓,重视大祸患如同重视身体。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第十八章) 大道被废弃,才会提倡仁义;聪明智巧的现象一出现,大的虚伪便产生了;六亲之间不和睦, 才有了所谓的孝慈;国家陷于混乱,才出现了所谓的忠臣。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第十九章) 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才能免于忧患。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第二十章) 人们都那么明白,唯独我迷迷糊糊;人们都那么清楚,唯独我昏昏沉沉。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第二十二章) 委屈反能保全,弯曲反能伸直;低洼反会充盈,敝旧反可生新;少取反能多得,贪多反而迷 惑。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 之争。(第二十二章)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下语文单元试卷分析示例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下语文单元试卷分析示例 部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识字单元;学完之后就迎来了第一单元的测试.现在对本班的考试情况做简要分析. 本次参加考试的有33名学生;及格率97%;优秀率为79%;仍有1人处于待及格状态.总的来说;绝大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还是比较好的.下面针对每个题的做题情况实行分析. 第1题是把大小写字母用线连一连.本题考查学生对字母表的掌握情况;重点是考查学生是否能将大小写字母对应起来.本题有个别同学出错;出错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粗心漏连某一个字母(个别学生出现这种情况);而是一些大小写字母外形差别大的学生记混了.对于字母表;在强调会读会背的基础上;还是应该让学生增强配对——大小写字母一一对应起来.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字母卡;每天练习;直到完全掌握为止. 第2题是读拼音写词语.本题考查的都是课本中要求学生会写的词语;这个题目一共有8人出错;有这样几种错误:“中国”拼成了“东国”;“红花”有的写成了“禾花”;有的写成了“火花”;还有的空着没写;“冬雪”有的写成了“东雪”;有的“雪”字不会写;“飞入”拼成了“风入”;“生气”反着写成了“气生”.根据学生的做题情况能够看出来;有的学生是真的不会写;有的是因为粗心、不认真造成的.对于生字词语;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学完一课之后紧接着就应该把当课的生字词语写会;能够通过小学生写字练习书写;也能够自己在练习本上书写;不能老师布置了就写;老师不布置就不写. 第3题是考查学生对要求会认的词语的掌握情况;绝大部分学生做得非常好;只有三个学生出错;有的是真的不会认有的是粗心漏连.对于要求会认的生字学生在学文的时候就能掌握;能够用多种识记生字的方法去记忆;要想记得牢固平时还得多读书加以巩固.

五年级下册国学试题及答案

2015-2016学年五年级下学期国学测试题 班级 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 一、填空题 1、北冥有鱼,__其名为鲲_。 2、不食五谷,_吸风饮露__。 3、织而衣,_耕而食_,是谓同德。 4、我非子,固不知子也;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5、人籁则比竹是己,_敢问天籁___。 6、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_束于教也_. 7、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 8、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9、我知道甲骨文是商朝出现的文字。 10、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 11、庄周家贫_,故往贷粟于监河侯。 12、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才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_以不材死__。 13、相呴以湿,相濡以沫,_不如相忘于江湖__。 14、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__代之矣。 15、伯乐善___治马___,而陶匠善治_埴木___。 16、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 17、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 二、选择题 1、妙解逍遥说的是( A )的故事。 A支遁 B庄子 C单豹 D子游 2、乘云气,( A ) A御飞龙 B吸风饮露 C不食五谷3、“无何有之乡”说的是庄子和( B )的故事 A老子B惠施 C陶潜 D白居易 4、( C )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 A 李商隐 B老子 C庄周 D孟子 5、咸其自取,( A ) A怒者其谁邪 B敢问天籁 C其名为风 D是唯无作6、今尔出于涯涘,( A ),乃知而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A观于大海 B束于教也 C至于北海 D我之谓也7、《读史》的作者是( A ) A王安石 B杜甫 C白居易 8、《惠子相梁》中( B )淡泊名利。 A惠子 B庄子 C老子 9、“卜”的本义是( A ). A、占卜 B、占有 C、霸占 10、“孔子适楚”,“适”的意思是( B ). A合适 B、到……去 C、舒适 11、《涸辙之鲋》中鲋的意思是( A )。 A 鲫鱼 B 鲤鱼 C 草鱼 12、“命竖子杀雁而烹之”中“烹”的读音是( B)_。 A pēng B xiǎng C hēng 13、“相濡以沫”中“濡”的意思是( C )。 A 涂抹 B 唾沫 C 沾湿 14、“过犹不及”的意思是( A )。 A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度 B 做任何事情都要尽自己最大力气 C 做任何事情都要用比较小的力气 15、“我善治木”中的“治”意思是( B ) 。 A 训练 B 整治 C 法制 16、“何其偏也”中“偏”的意思是( B ) A 倾斜 B偏心 C 偏离 1 / 3

国学常识500题

国学常识竞赛200题 首次分享者:小桥流水已被分享5次评论(0) 复制链接分享转载举报 1.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其中婵娟指的是什么?(A) A、月亮 B、姻缘 2. 王先生的QQ签名档最近改成了“庆祝弄璋之喜”,王先生近来的喜事是:(C) A、新婚 B、搬家 C、妻子生了个男孩 D、考试通过 3.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里的“屠苏”指的是:(C) A、苏州 B、房屋 C、酒 D、庄稼 4. “拱手而立”表示对长者的尊敬,一般来说,男子行拱手礼时应该:(A) A、左手在外 B、右手在外 5. 我国的京剧脸谱色彩含义丰富,红色一般表示忠勇侠义,白色一般表示阴险奸诈,那么黑色一般表示:(A) A、忠耿正直 B、刚愎自用 6. 《三十六计》是体现我国古代卓越军事思想的一部兵书,下列不属于《三十六计》的是: (B) A、浑水摸鱼 B、反戈一击 C、笑里藏刀 D、反客为主 7. “床前明月光”是李白的千古名句,其中“床”指的是什么?(C) A、窗户 B、卧具 C、井上的围栏 8. 1932年,清华大学招生试题中有一道对对子题,上联“孙行者”,下面下联中最合适的是: (A) A、胡适之 B、周作人 C、郁达夫 D、唐三藏 9.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B) A、中秋节 B、元宵节 C、端午节 D、七夕节 10. 我国古代有很多计量单位,比如诗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仞”,一仞约相当于:(B) A、一个成年人的高度 B、成年人一臂的长度 11. 下列哪一句诗描写的场景最适合采用水墨画来表现?(C) A、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B、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C、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D、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2. 下列哪个成语典故与项羽有关?(D) A、隔岸观火 B、暗度陈仓 C、背水一战 D、破釜沉舟 13. 《百家姓》中没有下面哪个姓?(C) A、乌 B、巫 C、肖 D、萧 14. “生旦净末丑”是京剧的行当,其中“净”是:(A) A、男角 B、女角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分析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分析 (2019—2019学年第二学期) 一、学生考试成绩总体情况 本班共有42人,参考人数42人,总分2028.5分,平均分48.3分。最高分:98分,最低分:3.5分,及格人数是14人,及格率33.3%。其中85分以上的人数共7人,优秀率16.7%,70—84分的有4人,60—69分的有3人,20—59分的有21人,19分以下的有7人。从考试成绩的总体来看,学生成绩很不理想,虽然平时下了许多功夫,但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二、试卷题型分析 本次考试内容为五年级下册数学的内容,还有一部分上册的内容。试卷紧扣教材,抓住重点,同时注重了各知识点的考查。试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基础知识题、计算题、作图题和应用题,全面地考查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试题量适中,题型多样。 三、卷面情况 第一大题:填空题。 应得924分,实得:632分,得分率:68.4%。 本题共有11小题,错的较多的是第9、10题,全对的有2人。 第二大题:判断题。 应得:252分,实得:160分,得分率:63.5%。

本题共有6小题,错的较多的是第6题:完成同样的作业,甲月2/5小时,乙月1/3小时,甲的速度较快,部分学生不理解题意。全对的有5人。 第三大题:选择题。 应得:210分,实得:148分,得分率:66.7%。全对的有12人。 第四大题:计算题 1、直接写出得数。应得:210分,实得:116分,得分率:55.2%.许多学生计算结果没有约分,导致失分。还有的是把上学期的小数计算遗忘了,错误率较高。全对的有7人。 2、解方程。应得:378分,实得:173.5分,得分率:45.9%。从做题情况来看,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对解方程的方法没有掌握,以及分数加、减法的计算不过关。全对的有9人。 3、计算(能简算的要简算)。应得:504分,实得:161分,得分率:31.9%, 前两小题:2.5×(2+0.4)、0.8×1.7+12.5是上学期的内容,学生已经遗忘,错误率很高,第1题只有1人做对。全对的有1人。 第五大题:按要求操作。 应得:252分,实得:81分,得分率:32.1%, 本题考的是平移和旋转的内容。学生失分严重,说明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有待提高。全对的有7人。

五年级上学期国学经典诵读《大学》(精)

五年级国学经典诵读——《大学》第一章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第二章 《康诰》曰:“克明德。”《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 “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第三章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第四章 《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

僴兮”者,恂慄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第五章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第六章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未尽也。是以《大学》始教, 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 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 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此章为朱熹补传 第七章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第八章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 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带答案六年级国学试题

六年级国学试题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一、选择 1、《始皇出游》写了( A )外出巡游的经过。 A、秦始皇 B、司马迁 C、徐市 2、( A )成了历朝历代最高统治者的尊称。 A、皇帝 B、丞相 C、始皇 3、汉高祖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在这句话里子房是( C) A、韩信 B、萧何 C、张良 4、秉笔直书中,( B )最后一个赶来记载史实的。 A、太史伯 B、南史氏 C、太史仲 5、不是关于友情、友谊的成语是( D ) A.刎颈之交 B.患难之交 C.忘年之交 D.破釜沉舟 6、耕于海畔,苦心戮力,父子治产。中“父子”的意思是( C ) A. 父亲 B. 儿子 C. 父亲与儿子 7、《燕王复仇》选自( A ) A、《史记·燕召公世家》 B、《史记·管晏列传》 C、《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8、“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讲的是谁的故事?( B )A、韩信 B、 张良 C、孔子 9、两汉时期,两次派张骞出驶西域的皇帝是( B ) A 汉高祖 B 汉武帝 C 汉文帝 10、历史上有位皇帝听到他的重臣逝世的消息后,惋惜地说: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他死后,我就少了一面镜子了。这位重臣是:( C )11、A、李斯;B、萧何;C、魏征。 11、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A )。 A、《史记》 B、《道德经》 C、《资治通鉴》 D、《汉书》 12、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 C ) A、齐桓公 B、刘邦 C、嬴政 D、项羽 13、破釜沉舟选自( B ) A、《高祖本纪》 B、《项羽本纪》 C、《晋世家》 D、《管晏列传》 14、《大风歌》的作者是( C )。 A、管仲 B、项羽 C、刘邦 D、张骞 15、( A )用来比喻虽然身在异乡,却感觉很亲切,像在家乡一样自在快乐。 A、鸡犬新丰 B、同甘共苦 C、多多益善 D、投笔从戎 16、古代专门记载朝廷大事,记录君王言行的官员是( A ) A、史官 B、翰林 C、中书令 D、尚书 17、“隹”的本义是指( C ) A、野鸡 B、麻雀 C、短尾巴鸟 D、家禽18、“矰”是指( C ) A、锅 B、赠送 C、短箭 D、刀具 19、“何当遇良史,左右振奇才”作者是( B ) A、李白 B、李峤 C、杜甫 D、白居易 20、( C )忍辱负重的故事,逐渐演化成了成语“卧薪尝胆”。 A、项羽 B、刘邦 C、勾践 D、张良 21、凡由“舟”组成的字,大都与(A )有关。 A、船 B、横木 C、运输工具 22、汉武帝时,两次出使西域的著名探险家是(A) A.张骞 B.班超 C.甘英 D.安敦 23.“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指的是( A ) A 张良 B 萧何 C韩信 24、凡是由“殳”组成的字,大都与_B__有关。 A、力量、功效 B、打、杀、撞击 C、禽类 25、成语典故“投笔从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同下列哪一位历史人物密切相关?(B ) A.张骞 B.班超 C.甘英 D.安敦 二、填空 1、“舟”的甲骨文字形,像一只弯弯的小船。 2、“破釜沉舟”讲的是西楚霸王项羽的故事。 3、浮江下,观籍柯,渡海渚。过丹阳,至钱塘。 4、《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5、汉初三杰分别是___张良___、____萧何__、__韩信___。 6、《大风歌》的作者是刘邦。 7、“鸡犬新丰”这个成语故事来源于汉高祖刘邦。 8、“赵盾弑其君”这句话是史官董狐记载的。 9、范蠡春秋时期楚国人。 10、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致卿相,此布衣之极也。 11、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 12、四维指礼、义、廉、耻 13、前不见古人,_______后不见来者_______, 14、_____念天地之悠悠___,独怆然而涕下。 15、《资治通鉴》是______司马光____主持编篡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被毛主席称为“一部值得再度的好书”。 16、在古代,贝壳因珍贵,常用作货币使用,凡是由“贝”组成的字大都与钱财、财富有关,比如___贫_、_贸_、____货_。 17、宁为百夫长,______胜作一书生___。(杨炯《从军行》) 18、人以铜为镜,________可以正衣冠____;以古为镜,_________可以见兴替_____;以人为镜,___可以知得失 19、《以铜为镜》节选自《资治通鉴》,是北宋时期_ 司马光____主持编篡的,是我国第一部____编年体通史___。 20、三晋是指_____韩_、__赵____、___魏_____。 21.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22. 霜辉简上发,(锦字梦中开)。鹦鹉摛文至,(麒麟绝句来)。选自《笔》,作者(李峤)。

五年级国学教案

五年级国学教案? 第一周:《四书?孟子?重仁轻礼》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对利和义的看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泛爱众,而亲仁,重礼义、轻功利。正心育德,明其理,导其行。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所学内容,借助译文和注释,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 教学方式:朗读、讨论、交流、背诵。 教学过程: 一、简介孟子,导入本学期国学内容: 二、导入新授: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孟子》,了解颇受崇拜被称为“亚圣”的孟子学说。 板书:《孟子?重仁轻礼》 1、背景:战国中期,诸侯纷纷以征伐经营天下,往往追名逐利、惟利是图。世风蜕变,江河日下;兄弟反目成仇、儿子遗弃父母、臣子不顾国君,社会尔虞我诈、弱肉强食、混乱动荡。为了改变社会现实,孟子在世人面前高高地扬起了仁义的大旗。 2、读文,感悟文意: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国;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①读译文,与原文对照,理解内容。 ②质疑问难,并说说自己明白了什么? 3、讨论交流,理解文意: 师:你能明白孟子对梁惠王所说的话吗?他想告诉梁惠王什么呢? (“亦有仁义而已矣,何必谈利?”——行仁义才是大利所在。?如果人人都讲“利”而不讲仁义,

那人们的欲望就没有满足的时候,——反面分析:“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师:孔子最早提出义和利的对立,“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孟子答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也把义和利? ? 看作是矛盾的,强调要贵义贱利。? ? ? 4、诵读原文,加深理解。 5、练习背诵:(组内背诵——指名背诵——同桌背诵) 三、作业:诵读背诵 第二周:《孟子?五十步笑百步》 教学目标: 1、思想:道性善、讲仁政、尊王贱霸、民贵君轻。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所学内容,借助译文和注释,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 教学方式:朗读、讨论、交流、背诵。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孟子?重仁轻礼》 孟子告诉梁惠王什么? (只要“王亦有仁义而已矣,何必谈利?”? 如果“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 师:孟子分别从正面和反面阐述自己的观点: 正面:“王亦有仁义而已矣,何必谈利?” 反面:如果“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二、导入新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孟子的一篇文章《孟子?五十步笑百步》,看看此文孟子在讲什么呢? 1、读文,感悟文意:

四年级声律启蒙 国学试卷分析李海思

上饶县2014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五府山小学四年级国学学科分析人:李海思分析时间:1月10 参考总人数评卷形式流水式 分项成绩(各项三率) 优秀率良好率及格率 11人44% 人30% 21人84% 抽样原则随机抽样抽样份数 对试题题型、题量、难度、梯度、覆盖面、分数分配、思想科学性等方面的具体意见 四年级《声律启蒙》期末试卷从题型、题 量等分析,是非常合理的。既体现了课改的理 念,又结合国学课程的特点,做到题型多样, 题量适中,难易比例符合命题原则。注重对学 生所学课本知识的考察,如第一、二题就是课 本知识的再现,学生有没有花时间去学习背 诵,就一目了然;注重对学生理解、运用能力 的考察,如第三题;注重对学生想象能力的考 察,如第四题。 题目覆盖面广,试题也较灵活。从分数安排上 来看,还是比较适当的,只是第一题的分数相 对较高,总分20一个空2分,对学生背诵的 要求相对高些,而学生平时要背诵语文、英语, 所以可能有些难度。第四题的分数可以再高 些。本人认为对国学课程的考察,死记硬背当 然要,但更多在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抽样考生 情况分析 所抽取的15名学生中,达优2人,他们每道 题都做的较好;12-16分的共7人,他们理解 不了对子的意思,第四题做得比较不理想。另 外有6人分数在10-12左右,每道题做得都不 够好,而且他们的语文基础也比较薄弱。 学生 答卷 情况 统计 分析 抽样的15个学生中,总分195分,平均分 13分。及格率84%,达优率13.3%。及格分以上 的学生第一、二、三题做得比较好,第四题失分率 比较高,因为每周一课时的教学,要求学生读得都 不够,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会深入地引导学生去 理解对子意思。所以,学生的理解与想象的能力还 不够。

五年级国学试题-答案正式版

五年级上学期国学测试题 班级 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 一、填空题 1、道可道,__非常道__;名可名,__非常名_。 2、__无_,名天地之始;_有__,名万物之母。 3、玄之又玄,___众妙之门_____。 4、_天地不仁__,以万物为刍狗;__圣人不仁___,以百姓为刍狗。 5、使人复结绳而用之。__甘其食____,美其服,___安其居___,乐其俗。 6、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_勿骄__,果而不得已,果而__勿强__。 7、_上善若水_,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8、夫唯不争,__故无尤___。 9、故__有无相生_,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_音声相和_,前后相随。 10、今春看又过,_何日是归年__? 11、天下难事,__必作于易___;__天下大事__,必作于细。 12、知人者智,__自知者明___。 二、判断题 1、《道》选自《道德经》。(√) 2、“玄之又玄”中“玄”的意思是玄幻。(╳) 3、“上善若水”选自《处世》。(√) 4、故常无,下句是予以观其妙。(√) 5、“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的意思是:用“道”辅佐君主的人,不依仗武 力逞强于天下。(√)6、此两者,下句是同出而异名。(√) 7、“计白当黑”体现了“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思想。(√) 8、大小多少,以德报怨。(╳) 9、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选自《绝圣弃智》。(√) 10、朱买臣是大器晚成的代表。(√) 11.“道旁苦李”说的是王戎的故事。(√) 12、“上善若水”的意思是最高的德行好像水。(√) 三、选择题 1、龙场悟道说的是( A )的故事. A王阳明 B屈原 C老子 D孔子 2、老子是(A)家的代表人物 A道 B儒 C法 D墨 3、玄之又玄,(A) A众妙之门 B大器晚成 C大象无形 D善待且成 4、( A ),名万物之母。 A有 B常有 C常无 5、下列( A )是“全真七子”之一。 A 丘处机 B 老子 C 成吉思汗 6、(B)被古代帝王放入庙堂,不断提醒自己,记住盈满容易倾覆的道理。 A 先祖牌位 B 欹器 C、先祖画像 7、上善若水,选自(A) A、《处世》 B、《得道》 C、《修道》 8、居善地,(A)。 A、心善渊 B、言善信 C、事善能 9、“果而勿伐”中“伐”的意思是(B) A 讨伐 B夸耀 C 伐木 10、“巧言令色,鲜矣仁。”选自(A)

最新(带答案)六年级国学试题

(带答案)六年级国学试题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一、选择 1、《始皇出游》写了( A )外出巡游的经过. A、秦始皇 B、司马迁 C、徐市 2、( A )成了历朝历代最高统治者的尊称. A、皇帝 B、丞相 C、始皇 3、汉高祖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在这句话里子房是( C) A、韩信 B、萧何 C、张良 4、秉笔直书中,( B )最后一个赶来记载史实的. A、太史伯 B、南史氏 C、太史仲 5、不是关于友情、友谊的成语是( D ) A.刎颈之交 B.患难之交 C.忘年之交 D.破釜沉舟 6、耕于海畔,苦心戮力,父子治产.中“父子”的意思是( C ) A. 父亲 B. 儿子 C. 父亲与儿子 7、《燕王复仇》选自( A ) A、《史记·燕召公世家》 B、《史记·管晏列传》 C、《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8、“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讲的是谁的故事?( B )A、韩信 B、 张良 C、孔子 9、两汉时期,两次派张骞出驶西域的皇帝是( B ) A 汉高祖 B 汉武帝 C 汉文帝 10、历史上有位皇帝听到他的重臣逝世的消息后,惋惜地说: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他死后,我就少了一面镜子了.这位重臣是:( C ) A、李斯; B、萧何; C、魏征. 11、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A ). A、《史记》 B、《道德经》 C、《资治通鉴》 D、《汉书》 12、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 C ) A、齐桓公 B、刘邦 C、嬴政 D、项羽 13、破釜沉舟选自( B ) A、《高祖本纪》 B、《项羽本纪》 C、《晋世家》 D、《管晏列传》 14、《大风歌》的作者是( C ). A、管仲 B、项羽 C、刘邦 D、张骞 15、( A )用来比喻虽然身在异乡,却感觉很亲切,像在家乡一样自在快乐. A、鸡犬新丰 B、同甘共苦 C、多多益善 D、投笔从戎 16、古代专门记载朝廷大事,记录君王言行的官员是( A ) A、史官 B、翰林 C、中书令 D、尚书17、“隹”的本义是指( C ) A、野鸡 B、麻雀 C、短尾巴鸟 D、家禽 18、“矰”是指( C ) A、锅 B、赠送 C、短箭 D、刀具 19、“何当遇良史,左右振奇才”作者是( B ) A、李白 B、李峤 C、杜甫 D、白居易 20、( C )忍辱负重的故事,逐渐演化成了成语“卧薪尝胆”. A、项羽 B、刘邦 C、勾践 D、张良 21、凡由“舟”组成的字,大都与(A )有关. A、船 B、横木 C、运输工具 22、汉武帝时,两次出使西域的著名探险家是(A) A.张骞 B.班超 C.甘英 D.安敦 23.“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指的是( A ) A 张良 B 萧何 C韩信 24、凡是由“殳”组成的字,大都与_B__有关. A、力量、功效 B、打、杀、撞击 C、禽类 25、成语典故“投笔从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同下列哪一位历史人物密切相关?(B ) A.张骞 B.班超 C.甘英 D.安敦 二、填空 1、“舟”的甲骨文字形,像一只弯弯的小船 . 2、“破釜沉舟”讲的是西楚霸王项羽的故事. 3、浮江下,观籍柯,渡海渚. 过丹阳,至钱塘. 4、《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5、汉初三杰分别是___张良___、____萧何__、__韩信___. 6、《大风歌》的作者是刘邦 . 7、“鸡犬新丰”这个成语故事来源于汉高祖刘邦 . 8、“赵盾弑其君”这句话是史官董狐记载的. 9、范蠡春秋时期楚国人. 10、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致卿相,此布衣之极也. 11、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 12、四维指礼、义、廉、耻 13、前不见古人,_______后不见来者_______, 14、_____念天地之悠悠___,独怆然而涕下. 15、《资治通鉴》是______司马光____主持编篡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被毛主席称为“一部值得再度的好书”. 16、在古代,贝壳因珍贵,常用作货币使用,凡是由“贝”组成的字大都与钱财、财富有关,比如___贫_、_贸_、____货_. 17、宁为百夫长,______胜作一书生___.(杨炯《从军行》) 18、人以铜为镜,________可以正衣冠____;以古为镜,_________可以见兴替_____;以人为镜,___可以知得失 19、《以铜为镜》节选自《资治通鉴》,是北宋时期_ 司马光____主持编篡的,是我国第一部____编年体通史___. 20、三晋是指_____韩_、__赵____、___魏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