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中否定式“把”字句偏误分析

合集下载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把”字句偏误研究【文献综述】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把”字句偏误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把”字句偏误研究有关对外汉语“把”字句的研究,可以分为本体研究和教学研究。

对于本体中的“把”字句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24年,至今历时八十余年之久,可以说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历时最为悠久的课题之一。

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受重视。

所以从上世纪末开始,对于“把”字句的对外教学习得研究在学术界掀起了狂潮。

正是由于被研究者们一次又一次得从不同的角度提及,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可以把对于“把”字句的研究看作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从开始到发展再到繁荣的一面镜子。

(一)“把”字句本体研究状况1、新中国成立前“把”字句的研究状况(1)“提宾”说1924年黎锦熙先生在《新著国语文法》中从句法结构分析入手,首创“提宾”说。

认为“把”的作用在于把原先位于动词之后的宾语,提到动词之前。

例如:“他把狗洗得很干净。

”“邮递员把信交给我。

”黎锦熙先生的“提宾”说,对后来始于七十年代后,盛行于九十年代的“把”字句与其相关句式间互相转换等的动态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力和吕叔湘也认为“把”字句的宾语是动词的宾语前置。

(2)“处置”说王力先生从“把”字句表示的语法意义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处置”说,开了“把”字句语义研究的先河。

他认为“‘把’字本来是‘握’的意义。

到了现代,更渐渐由实变虚,由动词变为助动词。

后来‘把’字的本来意义渐渐消失,只剩一种语法上的意义。

”[1]例如“把衣服穿上”。

王力先生还给这类句子定了个规律:“处置式既然必须是表示一种处置的,如果行为不带处置性质,就不能用处置式。

”(3)吕叔湘“三说”吕叔湘先生在1924年《中国文法要略》中,从动词的意义限制、“把”字宾语的性质、谓语动词前后的成分要求三个方面,相当全面而细致地分析讨论了近代汉语“把”字的用法,提出“行为动词说”、“宾语有定说”、“谓语复杂说”,【2】成为“把”字句综合研究的第一人。

对外汉语教学中否定式“把”字句偏误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中否定式“把”字句偏误分析

1 3 8 语 言 园地
之前 的否定 式 “ 把” 字 句分 为 了两类 l 5 l 。对 于 这两
类 否定式 “ 把” 字句 , 我 们 的归类 如下 : 1 . s +把 + N1 +不 +放 在 + N 2 。这 里 的 N 2一般
核心 思想 和分析 思维模 式 。 二、 否 定式 “ 把” 字句 的本体 研 究
研 究 对外 汉语 教 学 中 的 “ 把” 字 句 否定 形 式 , 首先 要弄 清楚在 本体 研究 中它具 有 哪些形 式 。学 者们 大 多认 为 “ 并 非 所有 类 型 的 ‘ 把’ 字 句都 有 否 为两 大类 。第一 大类 我们定 义其 为典 型 的否定 形
有否 定式 , 例如 :
( 4 ) 我 不愿把 他 的情况 告诉 别人 。
( 5 ) 他 不愿把 我 当成真 正 的朋友 。
际 的对外 汉语教 学 中亟待 解决 的 问题 。
需 要 指 出的 是 ,本 文 的研 究 内容 是 在 泰 国 作交 字 句 。也 就是 否定 副词 出现在 “ 把” 前 的句 子, 这 类句 子 占否 定式 “ 把” 字 句 的大 多数 。第 二 大类 即非 典 型 的否定 式 “ 把” 字句 , 否 定词 否 定 的 依然是“ 把” 字 结构 , 但 是它 们 的位 置却 不 在 “ 把” 前, 一般 都在 句 中的动词 前 。
否定 式 “ 把” 字句 , 比较 常 见 的是 否定 词 前 置
对 原有 “ 把” 字句 的否 定 , 如:
( 1 ) 微软 : 甭把 我 们 不 当 企 业 级 厂 商 ( 马 文 方
《 废 都》 )
那么 , 对 于这 种非 典 型的否定 式 “ 把” 字句, 在

对外汉语教学中表示否定用法的研究-精选作文

对外汉语教学中表示否定用法的研究-精选作文

对外汉语教学中表示否定用法的研究1、引言“中介语”的术语最早由selinker于1969年提出(1972年正式发表),用来指称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构建的既不同于母语,又不同于目的语的一种语言知识系统,是逐步接近目的语的发展阶段。

“偏误分析是中介语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鲁健骥,1993),可以说,这两种研究是密不可分的,是相互促进和依存的。

有了中介语的理论指导,偏误研究才能更加深入,更有理论性和系统性。

2、“不”和“没”的区别外国学生经常会将“不”和“没”混淆,造成错误的用法,例如:(1)?昨天是校庆,我在学校,但是我不参加。

(2)?虽然我失败了,但是没觉得这是我的错误。

(3)?他不做完作业就睡觉了。

“不”和“没”都表示否定,都可以放在动词或形容词前,对动作或性状作否定的说明,但是用法不同。

例如:你习惯这里的生活吗?→我不习惯这里的生活。

你习惯了这里的生活吗?→我没习惯这里的生活。

你去北京吗?→我不去北京。

你去北京了吗?→我没去北京。

你看电影吗?→我不看电影。

你看电影了吗?→我没看电影。

在以上三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不习惯”“不去”“不看”中“不”否定的是“习惯”“去”“看”,而在“没习惯”“没去”“没看”中“没”否定的是“习惯了”“去了”“看了”。

因此,“不”修饰动词,是对动作本身的否定,“没”修饰动词,是对动作的完成或经历的否定。

再看几个例子:这个男孩胖。

→这个男孩不胖。

这个男孩胖了。

→这个男孩没胖。

他伤心。

→他不伤心。

他伤心了。

他没伤心。

我们可以看出,在“不胖”“不伤心”中“不”否定的是“胖”“伤心”,在“没胖”“没伤心”中“没”否定的是“胖了”“伤心了”。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不”修饰形容词,是对事物性质状态的否定,“没”修饰形容词,是对性质状态的变化的否定,表示未发生某种性质状态的变化。

“不”和“没”都是表示否定的副词,具体用法不同;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①“不”表示现在/未来);“没”表示过去。

外国留学生使用“把”字句的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

外国留学生使用“把”字句的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
把 小 明 叫。 F . 把 小 明属 于初 级班 。 E . F 的例 句 , 谓语“ 叫” , “ 属于” , 叫名 动词 , 领有 的 关系 动词 , 其 词 汇 意 义一 般 比较 抽象 。其 主要作 用 是 联 系 主语 和宾 语 ,表示 两 者 之 间存 在某 种关 系 , 而 并 不存 在 行为 动作 , 即不 能作 “ 把” 字 句 的谓语 。改 为 : E ) 他 叫 小 明。 F) 小 明属 于初 级班 。 4 . 存 在 动 词 和位 置 动 词充 当谓 语 的句 子 G . 学 校后 门把 很 多小 吃有 。 H . 中 山广场 到处 把人 是 。 G . H . 的例句 , 谓语 动词 “ 有” , “ 是” , 是 表示 存 在和 位 置 的动词 , 不 具 有处 置 性 , 不 能 构成 “ 把” 字句 。 改 为: G) 学 校后 门有 很 多小 吃 。 H) 中山广场 到 处是 人 。 ( 2 ) 该用“ 把” 字句而未用 “ 把” 字句 的偏 误 1 . “ S + V + N 1 + 在\ 到\ 给+ N 2 ” 的句
学 教 育
外国 留 学 生 使 用 “ 把 " 字 句的 偏 误 分 析 及 教学 策 略
围 刮 莹
内容摘要 : 在 对外汉语教学 中, “ 把” 字句 的教 学 一 直 都 是 对 外 汉语 教 学 中 的教 学 难 点 。 文 章 以直 接 的 形 式 搜 集 到“ 把” 字 句 偏 误 形 式 并 进 行 了 归纳 , 主要分为 两类 : 不该 用 而 用 了“ 把” 字句 的 偏 误 , 该 用而未用“ 把” 字 句 的偏 误 , 并进行偏误分析 , 同 时提 出相 应 的教 学建 议 。 关键词 : 对 外 汉语 教 学 “ 把” 字 句 偏 误 分 析 教 学 建 议

“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把”字句偏误分析

“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把”字句偏误分析

m m m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18。

7&学教育“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把”字句偏误分析□王舒曼内容摘要:“把”字句是汉语的特殊句式之一/也是对外汉语教学基础阶段的重点和难点。

目前/学界对“把”字句的本体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把”字句的偏误分析研究还比较少,存在一定的研究空间。

本文基于H S 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留学生习得“把”字句的偏误实例/有针对性地划分出“把”字句的偏误类型/在此基础上探寻形成这些偏误的成因,并对“把”字关键词:“把”字句偏误分析—■引言“把”字句是指谓语部分带有 由介词“把”构成的介词短语作状 语的动词谓语句。

“把”字句的教 学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的 重点和难点。

本文结合对外汉语 教学实际,对留学生习得“把”字 句经常出现的偏误现象进行分类,分析出现偏误的原因,并对 “把”字句的教学提出了设想与建 议。

二■“把”字句的偏误类型2.1语料来源及研究方法本论文主要研究“把”字句的 偏误类型及偏误成因。

本论文中 的所有语料均来源于HSK动态作 文语料库。

检索方法采取“错句检 索”,错句类型“把”字句,•检索出585错句,取20 取5句的方法,了100句偏误 ,并对所 句按 照t”、t”、“其他偏误”三 种偏误类型进行了划分。

数据显示,“、”类型的偏 误例句34 ,错误 34-;“泛”类型的偏误句40 ,错误 40-;“其他偏误”类型的偏 误句为26 ,错误 26-。

2.2 的类型2010 t把”字句的 t”“把”字句、母语者一 把”字句的语 t把”字句的中 介语现象。

教学对本文 类型划分 t”与“误”类。

其中 类偏误例句28例,占281,是主要的偏误类型;误类偏误句 6,占6-,其中本 t E”字误其他词类占4-,该用“把”字句误其他句2-。

2.2.12.2.1.1 t把”或缺“把”及其语指句中本 t把”却没有“把”,“把”字句 类,共有28句,错误率占28-。

对外汉语教学之_把_字句偏误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之_把_字句偏误分析
二、偏误原因
对于 留 学 生 而 言,大 多 数 语 感 不 强 甚 至 没 有,他 们 对 “把”字句这一句式的掌握大多靠老师课堂上所讲的概念,总 结的公式; 而不少老师又直接把教中国学生那一套照搬过
去,就会让他们 感 到 似 懂 非 懂。于 是,他 们 就 根 据 自 己 已 掌 握的知识进行类推,许多不具有使用“把“字句条件的句子都 用“把”字句 来 表 示,造 成“把”字 句 的 泛 化; 或 是“畏 而 远 之”,该用而又不敢用,造成“把”字句的回避; 多数留学生对 “把”字句最大的困惑表现在两个方面:
总之,学习一门 语 言,最 重 要 的 是 能 学 会 如 何 运 用。 我 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时刻牢记其交际性原则,很多时候不 必面面俱到,我们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及汉语水平有选择性, 有针对性进行讲解,否则将适得其反。
【参 考 文 献 】
[1]王力. 中国现代语法( 上册) [M]. 商务印书馆,1954. [2]宋玉柱. 现代汉语语法基本知识[M]. 语文出版社,1992. [3]吕文华.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研究[M]. 北京语言文化
[作者简介]曹利娟,女,重庆万州人,汕头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现代汉语与对外汉语教学。
— 85 —
说文解字
曹利娟 / 对外汉语教学之“把”字句偏误分析
语两个条件,但“很不舒服”不是“叫他”而对“他”所产生的 结果或影响,而是主语“我”的感受。应改为:
我觉得叫他名字是很不舒服的。 例( 3) 中谓语动词是“穿”,其指向的宾语是“你买的衣 服”,而结果 是“穿 不 上 ”不 具 备“把 ”字 句 的 条 件,因 为“衣 服”并未因“穿”这一动作而发生变化,如果是“穿坏了”等衣 服有实质性改变才这样用,应改为: 但是过六年后你买的衣服穿不上了,韩国菜的风味你也 会忘记。 例( 4) 中“照相”只是一个动作,而动作后面又没有指出 动作所产生的结果或状态,不符合“把”字句的使用规则,应 用“给”引出而不是“把”。改为: 他们给穿各种各样的衣服的我们照相。 以上所举例子要么谓语动词不合格; 要么谓语动词所导 致的结果或状态不明确,不具体; “把”字句的谓语动词“把” 字句对谓语动词的要求是比较苛刻的,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 对宾语有“处 置”作 用,即 句 中 谓 语 动 词 所 表 示 的 动 作 对 “把”字所介引的对象施加某种积极的影响,从而使该对象 发生某种 变 化 或 产 生 某 种 结 果,所 以 一 般 为 强 动 作 动 词; “把”字所介引 的 客 体 对 象 受“把 ”和 谓 语 动 词 的 双 重 限 制, 因而它必须是明确的,具体的; 当谓语动词对其施加积极的 影响时其产生的影响或结果也应该是具体明确的,否则不符 合语义逻辑。 3.“把”字句错用。 ( 1) 我把她自己开车送到她的家,她很感谢我。 ( 2) 老师,请你把字大一点。 例( 1) 为语序错误,这里的“自己”是作“我”的同位语, 将自己放到“她”后面则成了“她”的同位语,其本意是“我开 车将她送到她家”,开车的是我自己而不是她自己,应改为: 我自己开车把她送到她家,她很感谢我。 例( 2) 缺谓语动词,“大一点”在句中作补语,“把”字作 为介词,介引受事宾语“字”,句子是不完整的,必须补出是受 哪一动作影响,“字”才产生了“大一点”的变化。因此,必须 补出谓语动词,可以改为: 老师,请你把字写大一点。

汉语国际教育初级阶段“把”字句偏误研究及相应教学对策-精选教育文档

汉语国际教育初级阶段“把”字句偏误研究及相应教学对策-精选教育文档

汉语国际教育初级阶段“把”字句偏误研究及相应教学对策-精选教育文档汉语国际教育初级阶段“把”字句偏误研究及相应教学对策1、引言偏误分析(error analysis)是对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中所出现的偏误进行分析研究,把学习者的语言偏误作为观察学生二语习得状况的一个窗口,从而了解学习者第二语言的学习水平。

本文的理论出发点有以下两点:一是以句法结构为基础,来揭示语义规则和语用规则,从而进一步讲明句法的用法。

二是注重汉语和英语语法规则的对比,通过语言的双向影响研究,阐明两种语言的异同,并进一步凸显母语和目的语对第二语言学习的负迁移影响,为对外汉语教学服务。

2、“把”字句偏误总结与归类“把”字句是用来强调动词对宾语的影响,强调对宾语的处置,“把”字句的主要句法形式为“主语+把+宾语+动词+其他成分”。

“把”字句是留学生学习汉语的一大难点,在学习“把”字句的过程中,学生有很多偏误,这里指针对五类主要偏误进行分析。

2.1回避“把”字的偏误“把”字句对学生来讲是一种陌生的语法结构,英语中并没有与“把”字句类似的句型。

因为学生刚刚学完“把”字句,短时间内对“把”字句的掌握程度不是很好,加之学生本身汉语水平不是很高,所以学生在运用“把”字句的时候会自觉不自觉的对“把”字句采取回避态度。

①留下了帽子在我的车里面②钱存在银行(图片是有关于投资,应该把钱存在银行还是买股票)③请你关灯在这3个偏误例子中,学生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都对“把”字句采取了回避的态度。

在课堂上,有板书提示,学生的偏误就会降低,而在写作过程中没有板书提示,学生偏误就会普遍增高,这说明学生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理解“把”字句的语法系统。

2.2“把”字宾语无定的偏误“把”字句的宾语应该是有定的、确指的,即“把”的宾语是谈话双方都知道的。

③我把一本书看完了④我把一瓶饮料喝了在例子③④中,“一本书”和“一瓶饮料”都是不定指。

例④在一定的语境中成立,但是当除去语境,“一瓶饮料”是泛指的时候,这就是一个偏误的例子。

对外汉语教学中“把”字句的偏误分析.caj

对外汉语教学中“把”字句的偏误分析.caj

析,以帮助留学生把握好这一句型,并且给出了几点“把”字句教
学对策。
关键词: 对外汉语; “把”字句; 偏误分析
中图分类号: H1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2111( 2012) 09 - 0128 - 02
1 “把”字句偏误分析
“把”字句是现代汉语所特有的、使用频率很高的句式之一, 它的典型语义是表示处置和影响。“把”字句是对外汉语教学中 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把”字句在交际活动和教学中的重要性不 言而喻。在外国留学生的日常交往中,我们经常会听到留学生 说出这样的句子:
①* 我把那么重的桌子搬不动。 ②* 我的朋友病了,所以我把医院送去他了。 起初人们普遍以为“把”的作用在于把原先位于动词之后的 宾语,提到动词之前。如: 她吃完“面包”了———她把“面包”吃完 了。但是这种“提宾说”却不能解释为什么下面句子的宾语不能 提前: 我喝水。——— * 我把水喝。我搬不动桌子。———* 我把 桌子搬不动。显然,如果按照这种不严格的条件来解释“把”字 句,留学生在说中文的时候就会造出大量的不可接受的“把”字 句来。 后来,王力先生提出“处置说”,认为“把”字句表示一种处置 或支配,如果行为不带处置性质,就不能用把字句。那么就有很 大一部分偏误得到了解释。我总结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四种偏 误,可以用“处置说”来进行解答: 1) 知觉、意愿、感受动词作谓语造成的偏误,也就是说叙述 词是一种精神或感受现象: ①* 大家都把那些话听见了。 ②* 我把他爱。 病句中的“听见”“爱”属于表示知觉、听觉、感觉的感受动 词。感受动词与认知动词、意愿动词一样不能作“把”字句的谓 语动词。这 类 动 词 还 有 赞 成、同 意、相 信、要 求、觉 得、感 到、希 望、喜欢、怀疑、愿意、后悔、明白等。 2) 述词所表示的行为并不能使目的语所表示的事物变更其 情况,如: ③* 我把医院送去她了。 ④* 我把米线吃在春熙路。 上句中的处所词不是受处置的对象,不会因为句中谓语动 词发出的 动 作 而 发 生 变 化 或 受 到 影 响,所 以 不 能 用 介 词“把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外汉语教学中否定式“把”字句偏误分析作者:谢东岳石保玉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7年第01期一、前言“把”字句作为汉语中一种比较常见的句式,其特点是语用范围广,结构变化多,语义指称广。

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否定式的“把”字句却是一个公认的教学难点。

根据前人的研究以及笔者的考察,对否定式“把”字句使用时的“回避”,对否定式“把”字句中动词的“遗漏”,以及句中其它成分的“误用”[1],这些都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常见偏误,同时,也是我们在实际的对外汉语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的研究内容是在泰国Roi Et Rajabhat University与宜都市第一中学合作交流课堂上课程内容的启发下而展开的,文中的许多观点,分析方法和教学策略均采用中泰师生上课时或者课间交流时的口头描述内容、讲义核心思想和分析思维模式。

二、否定式“把”字句的本体研究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把”字句否定形式,首先要弄清楚在本体研究中它具有哪些形式。

学者们大多认为“并非所有类型的‘把’字句都有否定形式”[2]。

一般而言,把“把”字句的否定形式分为两大类。

第一大类我们定义其为典型的否定形式“把”字句。

也就是否定副词出现在“把”前的句子,这类句子占否定式“把”字句的大多数。

第二大类即非典型的否定式“把”字句,否定词否定的依然是“把”字结构,但是它们的位置却不在“把”前,一般都在句中的动词前。

2.1典型的否定式“把”字句否定式“把”字句,比较常见的是否定词前置对原有“把”字句的否定,如:(1)微軟:甭把我们不当企业级厂商(马文方《中国计算机报》 2004-11-29)(2)“不为百姓办实事,百姓不把你当事”(霍兴华《中国绿色时报》 2014-02-25)(3)别把自己置身其外(叶兵华《人民武警报》 2014-05-22)以上三例都是比较常见的“否定词+‘把’字句”形式,权威报纸标题的例证,再次说明了这一形式是比较常见和乐于为大众所接受的。

关于否定词,还需要对能愿词加以说明。

在多数情况下,大部分带有能愿词的“把”字句也可以有否定式,例如:(4)我不愿把他的情况告诉别人。

(5)他不愿把我当成真正的朋友。

有学者认为,上述句子由于能愿词的使用,很容易改变原来句子对否定词+“把”字句的结构,因此并没有将其纳入到否定式的“把”字句的讨论范围之中,对此学界还有很大的争议,但这并不是本文着力的地方,因而在此不做赘述。

2.2非典型的否定式“把”字句除了上述比较常见的“把”字句,还有一类非典型的否定式“把”字句,否定词否定的依然是“把”字结构,但是它们的位置却不在“把”前,一般都在句中的动词前。

吕叔湘(1990)将不放在“把”字句前的的那一类否定式“把”字句称作“熟语”[3],邢福义(1996)认为在用‘当成’一类动词的句子里,否定词‘不’可前可后”。

[4]显然,否定式的“把”字句中还有一类与我们比较常见的“否定词+‘把’字句”这一固定形式有差异的情况。

我们找到了以下例证:(6)把张生民的话没当话。

(路遥《平凡的世界》)(7)瞧瞧我,怎么把脚环没有取下来。

(贾平凹《废都》)那么,对于这种非典型的否定式“把”字句,在使用的时候,什么情况下前置,什么时候放在动词前面,什么时候两者都可以,不仅仅是对外汉语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汉语本体研究而言更是首当其冲。

李晓雯(2010)在结合了前人的研究的基础上,将可以把“否定词”放在“把”字之后、动词之前的否定式“把”字句分为了两类[5]。

对于这两类否定式“把”字句,我们的归类如下:1.S+把+N1+不+放在+N2。

这里的N2一般为“眼里”、“心上”等词,放在句中表示说话人主观上的不在乎和不在意。

如:(8)开始,这只是一个情报工作,做到心中有数,该跟谁比该把谁不放在眼里。

渐渐,他习惯性地不安分起来。

(王朔《看上去很美》)。

2.S+把+N1+不+V(作/成)+N2。

从语义上来说,这类型的“把”字句是把某事物认同为另一事物,或通过动作使某事物变化为在性质、特征上有等同关系的另一事物。

也就是说,这类句子并不一定非要以“V(作/成)”的形式出现,只要在语义上符合上述条件,也可以把否定词后置,如:(9)认识到了它的普遍本质乃是与它自己相反对的否定力量,从而愿意把自己不视为这个特殊物而只视为一种普遍物。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三、第二语言习得者的学习偏误在本小节,我们对否定式“把”字句的习得偏误分析,主要使用了姜德梧(1999)的调查实例来进行归类并通过北语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具体范例来佐证并加以分析说明。

姜德梧(1999)从HSK(基础)测试的数据统计看“把”字句的教学[6],分析了在HSK考试中学生出现的各种偏误。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否定的“把”字句形式的偏误是比较突出的,如:低分组高分组A.他那封信没把我给。

0.02 0.07 0.00B.他把那封信没我。

0.43 0.32 0.62C.他没把那封信给我。

0.40 0.34 0.32D.把那封信他没给我。

0.11 0.17 0.06本题正确选项是C项,而做对的学生只占0.40。

通过上例我们可知,无论是高分组或者是低分组的学生对于否定式的“把”字句的掌握都不是很好。

下面,我们立足于上述内容,对学生的错误类型,尝试着进行一个归类分析。

3.1遗漏“遗漏”主要是遗漏句子中的成分。

在否定式“把”字句中主要是遗漏动词成分或者动词后接成分。

上面的选项中,选择B项的人数是最多的,主要是对否定式“把”字句中动词的“遗漏”。

由此可知,大多数学生对否定式“把”字句中的谓语动词部分处理的不够好,我们也找到了北语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例子:(10)如果我们不把房子好就去住,不放心。

(11)如果我们不把功课做就去玩,玩得也不开心。

例子(11)中是遗漏了谓语动词,只要我们填上就成了正确的句子。

而例子(12)主要是只有“光杆动词”,需要填上动词的补语,才能完整表述我们所要表达的意思。

我们更正如下:(12)如果我们不把房子做好就去住,不放心。

(13)如果我们不把功课做完就去玩,玩得也不开心。

对这一类偏误,我们需要在实际对外汉语教学中强化对“S+不+把+N+V+其他成分”这一典型的否定式“把”字句的学习。

3.2乱序“乱序”主要是指句子成分位置出现的偏误。

A项的错误率最低,主要是最基本的“把”字后接成分没处理好。

具体表现为“把”字后接成分找那个的宾语“我”应该放在后接动词“给”的后面,而A项却前置了,这是一种典型的句子成分的位置上的错误。

为使以上论断得到验证,笔者又查阅了北语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否定式“把”字句的使用情况,结果发现也有类似的情况,如:(14)他没把苹果我分,自己一个人提走了。

一般的“把”字句的顺序结构为:“S+不+把+N+V+其他成分”。

例子(15)中的问题在于“把”字后接成分中的动词一定要在其它成分之前,而例中刚好将顺序弄反了,对于例子(15)的修改如下:(15)他没把苹果分给我,自己一个人提走了。

3.3误用根据笔者的考察,对于典型性的“把”字句和非典型性的“把”字句的误用,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者在具体的语言运用中比较常见的偏误。

D项的错误略为0.11,主要原因是否定词应该居于“把”字之前,但却和主语被放在的句中动词之前,这可能就是典型性的“把”字句和非典型性的“把”字句的误用。

对于这一类偏误,笔者认为,在我们实际的对外汉语教学中,用演绎与归纳的方法,给学生列出清晰的语言结构,可能会是比较高效的方法。

四、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建议根据上述部分的描述,在本节内容中,笔者试图根据否定式“把”字句本身的特点以及前文统计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者使用否定式“把”字句的偏误来尝试着给出自己的教学建议。

4.1“以旧引新”的导入与理解方式否定式“把”字句,显然是对“把”字句这一句型的否定。

根据前面的阐述,我们已知,就是在“把”字句这一结构中添加否定词。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比较常见的,是用“以旧引新”的导入方式。

如:(16)我把苹果给小莲。

→我不把苹果给小莲。

(17)我把小萍当妹妹。

→我把小萍不当妹妹。

其实,在教材的编排上也体现了这一思想,根据笔者的考察,在《博雅汉语》等教材中,都是先介绍肯定形式的“把”字句,再据此引入否定形式的“把”字句,这无疑对我们的课堂的教学也有极大的启示,同时也佐证了“以旧引新”的导入与理解方式在否定式“把”字句教学中的可行性。

4.2演绎练习与归纳总结的综合运用通过“以旧引新”的方式成功在课堂上向学生导入了否定式“把”字句以后,接着就要对否定式“把”字句进行一个专门系统的学习,对于其句法结构有一个清晰地理性认识。

将演绎与归纳结合无疑是最为明智高效的授课方法。

通过在课堂上的“导入”,学生已对否定式“把”字句有了一个简单的认识。

但我们还需要通过替换练习,演绎出句子内部结构的特点,如:(18)他不把小紅当妹妹。

爷爷当长辈弟弟当亲人(19)他没把孩子照顾好。

母亲保护好弟弟爱护好(19)(20)主要是专门引介入典型性的否定式“把”字句进行替换演绎,能让学生对这一句型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接着,我们要继续强调非典型性的否定式“把”字句:(20)他把学习不当事儿。

民工不当人心态不摆正(21)他把果皮不丢进垃圾桶,却要丢到大街上。

衣服放在衣柜里小狗关在家里通过对例子(21)(22)的替换演绎,对这一种非典型性的否定式“把”字句的内部成分的结构关系能够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能加深学生对其进行更为细致深入的理解。

通过对例证(19)——(20)的学习,以及更多的替换练习,我们可以给学生一个比较直观的印象,对于否定式“把”字句的内部结构,也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以上例证中的语料,我们可以进一步的归纳总结,抽象出更为精确的句子结构类型。

下面我们要继续使用归纳法,对上述例子中的句型进行分类归纳,让学生熟记否定式“把”字句的结构,并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多加锻炼。

我们已经归纳总结出了否定式“把”字句的结构种类:典型性:S+不+把+N+ V+其他成分非典型性:S+把+N1+不+V(作/成)+N2S+把+N1+不+放在+N2使用这种演绎与归纳分析结合的方法,就可以简单、直观的向学生们展示教学内容。

让学生们高效掌握,轻松学习。

五、结言通过以上部分的阐述,我们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否定式“把”字句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用“以旧引新”的导入方式,从肯定式“把”字句逐渐引入对否定式“把”字句的学习,能使习得者容易理解和接受否定式“把”字句。

用实际例证语料来替换演绎的方法,能使学生理解否定式“把”字句的内部结构特点,用归纳法对演绎语料中的句子句型进行分析归纳有助于强化学生对于两类否定式“把”字句的学习、记忆和使用,同时,演绎法与归纳法的综合使用,也有利于解决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者在否定式“把”字句的学习中的常见偏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