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史笔记(不完整版,根据本学期上课整理)

中国当代文学史笔记(不完整版,根据本学期上课整理)
中国当代文学史笔记(不完整版,根据本学期上课整理)

中国当代文学史

绪论

一、发展大势

1、十七年时期(1949——1966)

“三红一创”:《红日》《红岩》、《红旗谱》《创业史》

“青山保林”《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保卫延安》、《林海雪原》

2、文革时期(1966——1976)

“地下文学”(张扬《第二次握手》)、“手抄本”民间流传

“潜在创作”边缘化的作家和诗人→艾青、牛汉

3、新时期文学(1976.10——现在)

二、当代文学发展的特征

1、从集团利益(阶级)到个人命运

2、从理想到现实

3、从一统到多元

三、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1、对象: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同时兼及文艺思想的论证

2、任务:通过对文学现象的分析和作家作品的评价,勾勒出我国当代文学发展的轮廓,探

我国社会主义文学发展中的某些基本规律,为促进我国当代文学事业的发展而努力。

第一章十七年的文艺思潮运动和创作概况

一、建国初的三次批判运动

1、关于《武训传》

周扬:忽略了革命武装斗争的作用,助长了文艺批评的不良风气。

这实质上关系到如何塑造中国劳动人民的性格和文化心理;关系到新中国成立以后要以怎样的文化形象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关于《红楼梦》研究中的资产阶级的唯心论的批判

(1);旧:索引派(蔡元培)

蔡元培:《红楼梦》是隐射清朝政治的学说,反帝反封建的旧主义

胡适:敲响旧红学的丧钟,开辟新红学的领域

俞平伯:打破了索隐派的猜疑现象,将其还原成纯文学作品来分析,探讨其中的隐喻意义。对《红楼梦》原稿、译稿进行比较分析。

(2)关于批判

①概况:

②俞平伯的错误:白传说→作者个人主观意识的流露(个人主义倾向)

色空问题(虚无主义)

怨而无怒、自然主义作品(未经过艺术加工)

③意义:A、他清算了胡适新红学对我国学术领域的映像,捍卫了文学的现实主义原则,加强了马列主义在学术领域的领导地位;B、他扶植了学术界的新生力量,也为《红楼梦》科学客观地研究扫清了道路,推动了红楼梦研究走上繁荣的道路。

④问题:混淆了政治思想和学术研究的界限,对相关人员做了政治上、组织上的处分。

3、关于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一)引起、过程、结论

1、引起:A、胡风个人文艺思想:强调作家的“主观战斗精神”,提倡主题的“自我扩张”

与“自我斗争”,主张创作方法大于世界观;B、胡风在讨论《红楼梦研究》时的发言2、过程:1948年:《大众文艺丛刊》邵荃麟、林默涵等

1952年:舒芜《从头学习<讲话>》

1953年:林、何

1955年:对“三十万言书”的批判

结论:1988年中央平法胡风一案

(二)胡风文艺思想要点

1、关于源泉:主观战斗精神

2、世界观与创作方法:创作方法大于世界观

3、启蒙意识:批判精神奴役的创伤

4、文化遗产:虚无主义(×)

(三)性质

1、从文艺创作的规律来看,胡风的文艺思想有错误和片面的地方,但也有部分地方值得讨

论,接近文艺真理。这原属于文艺界的学术问题,最后上升为全国性的政治运动,使一大批作家遭受迫害,严重挫伤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精神,极大地消磨了他们的创作积极性,是文学界的一大损失。

2、从知识分子的立场来看,这是知识分子保持独立性的过程中与正直集团英勇作出斗争,

他在彰显知识分子价值、品质的同时,也提供了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如作家必须以生命的代价为自己的学术成就奠基等等。

二、双百方针的提出与文艺界的“反右”运动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1956、2)

(二)文艺界的“反右”运动(1957)

意义:他对我国五四以来(新文学→权威作家)有贡献的作家进行了批判

第二章十七年的诗歌

第一节概述诗体形式

一、建国初的雏形(1949——1956)

1、抒情诗

(1)新中国赞歌:郭沫若、艾青、臧克家、邵燕翔《到远方》

(2)农村赞歌:梁上泉、冯至、郭小川《三户贫农的决心》

(3)朝鲜战歌:未央《驰过燃烧的村庄》、田间《雷之歌》、《北京—平壤》、李瑛《战场上的节日》、严辰《祖国》

(4)边疆风光:闻捷《天山牧歌》、梁上泉《云南的云》、公刘《在北方》、顾工《喜马拉雅山下》田间《马头琴歌情》、周良沛《边疆晚会》

2、叙事诗

李季《相信姑娘》、李冰《刘胡兰》、乔林《白兰花》

二、五七年的限创

艾青《养花人的命》《黄鸟》《蝉之歌》

新秀:流沙河《草木篇》→《白杨》、公刘《刺猬哲学》、《驴子的反抗》(寓言诗的双壁)

三、在限创中发张(1957—1966)

1、政治抒情诗

代表诗人:郭小川、贺敬之

2、长篇叙事诗

郭小川《白雪赞歌》、《深深地山谷》、(思想深刻、形式新颖)、李季《杨高传》(民歌与古辞结合)、闻捷《复仇的火焰》(平定新疆东部叛乱)、田间《赶车传》(农民寻找乐园的故事)

四、十七年诗歌创作的不足之处

1、政治运动中的左倾思潮限制了诗歌的艺术风格和流派的发展、挫伤了诗人的创作积极性

2、由于左倾思潮的影响,使得一些人偏离了现实主义创作的轨道、虚假;过分强调在民歌

和古典诗歌的基础上发展新诗而忽略了向五四时期和外来诗歌的学习,遏制了诗歌形式发展的多样化。

第二节郭小川的诗歌

一、生平与创作(1919—1976)

1、河北丰宁人,1937年赴延安参加革命,原名郭思达。

日报记者(1948)→文革遭迫害(1970)(湖北咸宁“五七”干校)

2、11部诗集:《平原老人》(1950)、《郭小川诗选》(1977)、《雪与山谷》(1958)、《致青年公民》(1957)(处女座)、《将军三部曲》(1961)、《月下集》(1961)、《甘蔗林—青纱帐》(1963)

3、阶段分期:

⑴1955—1961:爆发期:标志:《致青年公民》(下篇):用火热的激情、高昂的格调向广大青年提出了如何在新的时代中看待人生、青春的重大主题,但是缺乏独立的思想、内核和深度。

抒情诗:《致大海》(1956)《望星空》(1959)

叙事诗:《白雪的赞礼》、《深深地山谷》、《一个和八大》、《严厉的爱》、《将军三部曲》(《月下》、《雾中》、《风前》):具有独立的思想感情,内容广泛深刻,更有深度,形式上有突破性创新。

2、1961—1966:成熟期

《甘蔗林》、《乡村大道》、《林区三唱》、《厦门风姿》

3、1966—1976:曲折发展期

价值表现:反抗江青集团迫害的诗,总体是愤怒、反抗的基调

代表作:《秋歌》、《团汨洼的秋天》“兼有战士和诗人“的气质

二、郭小川诗歌的特色

1、时代前进的足音

2、豪迈真挚的激情

3、寓意深刻的构思

4、博采众长的诗体形式:“楼梯式”、“四行体”(句式长、节奏舒缓流畅)、新辞赋体(“长

廊句式+固体抒情手法)、新散曲体(诗行简短、节奏明快、音韵优美)、民歌体(比兴抒情)。

三、新辞赋体:又称“郭小川体”,是当代杰出诗人郭小川的一个独特创造。为了表达开阔

的思想感情,郭小川从我国辞赋(古代)种,借鉴联辞结彩的特点,结合现代汉语规律,创造了这种新诗体,短句长排,诗行大体整齐,对应的格式,铺饰、夸张、多叠、排比、对偶等表现方法大量使用,以及结构、辞藻、音韵节奏等方面的研究,有效地增强了诗的情感浓度与语言力度,造成一种宏阔澎湃的气势,产生了较强的艺术表现力。

第三节闻捷的《天山牧歌》

一、生平与创作

(1923—1971),原名赵文节,江苏丹徒人

二、从《苹果树下》看闻捷爱情诗的特色

1、透着时代气息的爱情主题

2、蕴含浓郁情感的生动画面

3、细腻传神地心理描写(《赛马》、《告诉我》、《爱情》):揭示男女刹那间微妙的复杂心理变化,那些苦恼和羞涩在特定的场景烘托下显得细腻传神,饶有趣味。《金色的麦田》、《赛马》

4、丰富多彩的结构:回环复叠(《苹果树下》)、烘云托月《舞会结束以后》

5、清新晓畅的语言(清纯):没有难人的字,平白如话,仿佛很自然地从笔尖流下,清洁单纯,具有清新的生活气息和浓郁的地方生活特色。随地取臂(追求)、《种花姑娘》)

第三章十七年小说

第一节概述

一、建国初:健康发展

1、革命历史题材

徐光耀《平原烈火》、高云览《小城春秋》(1956)、马加《开不败的花》、杜鹏程《保卫延安》(1954年)、孔厥、袁静《新儿女英雄传》(1949)、知侠《铁道游击队》(1954)、孙犁《风云初霁》、李英债《战斗在》、《野火春风斗古城》(1958)

※分析《保卫延安》

(1)主题、形象、特点

①反映解放战争时代风云的英雄史诗,被誉为新中国战争文学的开山之作和里程碑;通过

延安保卫战的胜利,预示着解放战争必将在全国取得胜利的结局。

②他塑造了一系列的人物形象,而其中“周大勇”(无所畏惧、英勇顽强)、“彭德怀”(为

人朴素平和、深谋远虑、英明果断)是刻画的比较成功的战士形象;

③叙述、描写、议论交融一体,洋溢着一股不可遏制的豪情

(2)情感未泯

源自于作者本人作为亲历者的波涛汹涌的思想情感;源自于内心的悲痛→情感的移位→母亲的苦难

(3)不足之处

○1总体上纯粹描写战争场面,不能跳出具体的历史时空战争本身进行深入的反思,对历史缺乏洞见,对人性问题缺乏深刻的理解。(《九三年》)

○2作品人物形象塑造上有概念化的倾向:共军:完美无缺;国军:愚蠢胆怯(缺乏细致的刻画)

○3叙事持续紧张,情感缺乏冷静和节制,反映生活面较狭窄,过度亢奋,没有张力

2、农村题材

家庭婚姻:马烽《结婚》、高校生《解约》

李准《不能走那条路》、赵树理《三里湾》(又名《花好月圆》):反映农业合作化。

赵树理:1、塑造了一批农村典型形象;2、语言幽默本色;3、山药蛋派

3、其他

(1)工业题材

草明《火车头》、周立波《暴风骤雨》、《铁水奔流》、丁玲《良牧主任》、雷加《春天来到鸭绿江》、萧军《五月的矿山》

(2)少数民族题材

玛拉沁夫《科尔沁草原的农民》、李桥《欢笑的金沙江》、白桦《山间铃响马帮来》、彭荆风《当芦笙吹响的时候》

二、五十年代中期:新生的萌芽与粗暴的??

1、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龙祥《入党》、《明镜台》、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李准《灰色的帐篷》、李国元《致远》

2、邓友梅《在悬崖上》、陆文夫《小巷深处》、《美食家》、宗璞《红豆》

三、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高峰

1、革命历史题材

李劼人《大波》、吴强《红日》、姚雪垠《李自成》、曲波《林海雪原》、李元茹《六十年的变迁》、杨沫《青春之歌》、梁斌《红旗谱》、杨益言、罗广斌《红岩》、陈靖《金沙江畔》、冯德英《苦菜花》、《迎春花》、《山菊花》、雪克《战斗的青春》、冯至《敌后部队》、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

3、农村题材:柳青《创业史》

4、其他

(1)工业题材

艾芜《百变成钢》、草民《乘风破浪》、罗丹《风雨的黎明》

(2)少数民族

玛拉沁夫《茫茫的草原》、林纾《塞上风云》、陆地《美丽的南京》、徐怀忠《我们播种爱情》、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3)新题材的开拓

碧野《阳光灿烂照天山》、林纾《雁归塞孔》、李云德《鹰之歌》、王蒙《青春万岁》、李准《李双双小传》(短篇)、王愿坚《普通劳动者》、《七根火柴》、卢志娟《百合花》(勾勒了心神或的画面,体现了农村作家对新题材的开拓)周立波《禾场上》、《山那面人家》、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三年早知道》

四、六三(八届十中全会)后—文革前:逐步低落

浩然《艳阳天》、《金光大道》、金敬迈《欧阳海之歌》

五、不足之处

1、反映社会生活面比较窄,深度不够,集中了农村工人题材

2、人物刻画呈现公式化、概念化倾向

3、当代作假的文学素养差,难以形成个人独特的风格

第二节王蒙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一、生平与创作(1934—)“早”

1、生活上早熟(性格形成):阿德勒《自卑与超越》

2、政治上早熟:1945接触中共地下组织,1948年入党(少年的布尔什维克)

3、艺术上早熟(敏慧)

二、关于《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1、刘世吾形象

(1)革命意志衰退、思想僵化、官僚主义者

A、对党的工作和火热生活的冷漠感

B、革命理想、意志衰退、思想僵化

(2)揭示了他对党的事业的危害性

A、拽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前进

B、抑制了新生力量的成长

(3)典型意义

反映了执政党内的某些领导者在革命胜利以后,由社会公仆向社会主义蜕变的最初迹象,揭

示了生活的阴暗面,告诫人们:应该永远保持对生活、事业的感情,否则会给人民的事业带来极大地波动。

2、艺术特色

(1)取材新颖:揭示了党内工作的阴暗面:视角独特,以一个刚刚步入工作岗位的年轻人为基点,突出矛盾的尖锐。

(2)结构完整:林震的一系列活动为线索:麻袋工作问题为中心

(3)细节描写:刘世吾办公室描写(3月中旬)→季节麻木/生活麻木(斗争性格)

结束:槐花香→共同志趣、感情暗示(赵慧文)

3、关于“第四个批判”

第一个:小说对当时社会生活、现实的批判

第二个(政治性):对这些作品进行的批判(57年)

第三个(情感性):新时期,批翻第二次批判,作品进行重新评价。

第四个:少带感情色彩,理性、科学的态度。“不哭、不笑,而要理解”

第三节梁斌的《红旗谱》

一、作者生平成书过程(1914—1996)

素材来源:(1)1929年,家乡发生了“反割头税”运动(15岁)

(2)1931年,河北保定第二师范学校参加学生运动(17岁)

(3)1932年,家乡发生大规模弄明武装暴动

二、《红旗谱》的思想、艺术成就

1、建国以来最优秀的长篇小说,它以宏伟的历史画面,丰满的人物形象、鲜明的民族风格,艺术地展现了我国北方农民革命斗争的历史画卷。

2、一部描绘农民革命斗争的壮丽史诗

(1)它必须要有巨大的艺术概括力和巨大的生活容量:选择国家民族的重大事件,有较大的时间跨度和广阔的空间背景,从而描绘社会,民族历史文化的社会生活

(2)致力于塑造体现民族性格、民族精神、民族意志的人物形象

(3)必须具有宏大的艺术结构和丰富的表现形式

①以史诗法人彩笔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通过三代农民不同的斗争道路和命运结局,艺术的描绘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到九一八事变后这一历史时期,我国北方弄明在共产党领导下想地主阶级和反抗统治者进行生死搏斗的历史画面,成功地概括了中国农民革命斗争及其成长的历史进程。

②一个楔子,两座主峰

一个楔子:朱老巩大闹柳树林,朱老明搞冯老兰→肯定了其反抗精神,但表现了旧时代农民反抗斗争必然失败的命运,为下面农民运动与共产党结合蓄势

两座主峰:反割头税运动(朱)保二师学潮(江)

朱老忠:中国农民战争由自发走向自觉地新阶段

江涛:展现了共产党城市工作的面貌,拓展课小说的空间

③高度的艺术概括、巨大的时空画卷以及关系到民族生死存亡的重大历史斗争,加上光彩

照人的民族英雄形象和鲜明的名族风格,使其具备了史诗的特征。

3光彩照人的农民英雄形象

(1)朱老忠形象

①形象分析

朱老忠是跨越新旧两个历史时代的农民英雄,在他身上既有旧时代农民起义英雄的传统生活,又兼接受新时代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他是在中国从就民族主主义革命转向新民族主义

革命这个特定历史时期在斗争实践中找到正确方向的革命农民的英雄典型。

A、“出水才看两腿泥”:表现他对地主阶级不共戴天的阶级仇恨和坚忍不拔的战斗精神,不甘屈服的反抗一直,这种性格原是先天又是后天。

B、“为朋友两肋插刀”:对自己阶级兄弟讲义气、讲团结、患难与共

C、“扑上这靠山,一辈子算有前程了”

②形象意义

朱老忠的形象具有历史的现实的深度,他是跨越新旧两个时代的农民英雄的典型,他走的道路既是旧时代中国农民自发反抗道路的总结,又是新时代农民自觉革命的开端。他的典型意义是中国的农民革命只有在中国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2)江涛和张嘉庆

共同特征:英勇无畏、敢于斗争、有出色的组织才能

不同:江涛:避免不必要的牺牲,注重个人感情,个人生活贫寒但外表干净整洁。

张嘉庆:主动迎刃而上,不畏大敌当前,抛弃心中私欲,个人贫寒而生活杂乱。

三、鲜明的艺术(民族)风格

1、题材与内容:(1)主题与人物:基本艺术:反映特殊时期的民族人物和激变形式下的人

物:“燕赵风骨”:朱老忠

(3)风景与民俗:北方农村特有的风格、景致→民族风味和时代色鲜明(人与自然的关系)。展示了风俗场面的同时,与新时代的精神相融合。

2、结构与手法

“采用了比西洋小说写法要粗略些但比中国传统小说要细致些的手法”

将两家农民与一家地主的斗争作为单线,穿插了“地主阶级内部保守与唯心的矛盾;农民中先进思想与错误思想矛盾,青年男女自由恋爱与封建思想的矛盾。”副线。

(1)结构:与外国多线交错发展的结构相比单纯些,容易理解,又比古典中国小说的单线结构丰富得多,生活画面显得更为广阔。

(2)手法:①必要的叙述描写和细致的心理描写

②行动性强和寄予表现力的对话→戏剧性描写

例:朱严两家接到运涛参加南方北伐战争的信时的反映。

→老奶奶:爬、磕头、谢天谢地:老人的封建思想

→朱老忠:挺起胸膛踢了两下旋风腿:精神好、身子硬朗、可以参加在战斗

→严老妈:搓着两手:忠厚、老实

→涛他娘:不信,眼泪滴下来,小:符合母亲的特征(为人忧,为儿乐)

3、语言

以北方农民的语言为基础,适当地吸收古典文学和新文学的理念,形成一种朴实而生动,简练而浑厚的风格,洋溢着醇厚的冀中平原乡土气息。

(1)叙事写景的口语化

句式短,简练明白,融入了作家的写作经验、感悟,生活体味和丰富的审美情趣→深厚豪放的独特风格(艺术个性)

例:张继爱情领导农民起义强父亲地里棉花的情景;冀中平原的鹅毛大雪

(2)人物语言个性化

(3)总结:创造了一种鲜明活泼的为老百姓多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矛盾称之为“深厚和豪放”,行程鲜明的名族风格。

四、不足之处

1、关键人物写的单薄:县委书记贾乡农(概括化,缺乏活力)

2、后两部不及前一部:头重脚轻(《烽烟图》、《播火记》)

第四节杨沫《青春之歌》

一、作者生平(1914—1995)

湖南乡阳人,生于北京,原名“杨成业”女作家

二、知识分子灵魂净化的苦难历程(林道静形象分析)

把人物的个人命运与社会时代紧密结合起来,写出了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如何经历了种种曲折磨练在党的教育下、革命的熔炉中锻炼成为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的过程。其新哥哥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1、离家出走:婚姻与自由(乖僻、孤独、倔强、执拗)

执拗、反抗、倔强、善良、同情劳苦大众

小资产阶级温情、狂热和不切实际幻想的性格特征

家庭的牢笼→社会黑暗的罗网→不甘屈服却无力反抗

“自杀”:性格软弱的一面,但更多的是对当时两半的黑暗社会的控诉,而对她本身而言,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反抗性(对个人奋斗道路的否定)

2、由同居到决裂:爱情与革命(余永泽:北大国文系学生)

(1)同居的原因:A、工作、困境→感恩;B、爱文学→志趣相投;C、不

切实际的浪漫幻想→小资情调(甜言蜜语)

(2)“同居”尽管揭露了林道静的弱点,但也体现了法抗封建礼教的性质,表达了追求个性解放和婚姻自由的精神。

(3)决裂的原因:A、最初裂痕是以“妇女自由”为中心的问题;B、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感情“性解放”;C、什么是年轻人的前途问题。

(4)“决裂”:对余永泽外表的感觉到内心的感受→决裂开始

分手不只是一般情感的破裂,而是她与自己的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决裂,是她立场和世界观彻底改变的开端,从追随余永泽到追随卢佳川表现了她由个人反抗到集体斗争的思想过程。3、在革命熔炉中成长:纯洁与苦难

小资情调的性格特征:对爱情的软弱和缠绵;对革命的幻想、狂热:前半部分克服对爱情的软弱和缠绵的特点;后半部分客服对革命的幻想、狂热和个人英雄主义的特点

(1)立场、思想、情感发生改变的艰苦痛难的过程(铁窗生活)

(2)个人英雄主义(林红)→生活化→理想化:卢佳川、林红(决定性人物:刚强、崇高、柔美、细腻:内在修养、精神)、江华

总结:她从反抗封建家庭到追求个性解放再到谋求民族、阶级解放,从对劳动人民同情到为劳苦大众奋斗,从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到一名无产阶级先锋战士,他概括了“五四”以后特别是30年代大多数知识分子所共同走过的道路,其典型意义是:知识青年只有投身于时代的洪波,投身于民族和人民的伟大事业,才会有光明的前途,才能使自己的青春发出炫目的光彩。

问题:林道静自身成长的局限性?

第四章十七年散文

一、散文三大家:刘白羽、秦牧、杨朔

二、刘白羽与秦牧散文比较

(1)题材

①刘白羽惯于站在历史的高度,以一个战士的视角去摄取重大题材,来描写重大历史事件,

其高亢的抒情笔调和热情使其散文有一种厚重的历史感;

②秦牧也善于写重大历史题材,但他更偏于从日常细小的题材出发,阐述哲理,在他的笔

下,一些平常的生活景象变得细腻的深刻。

(2)内容

①刘白羽:哲理建立在正直热情之上,抒发时代之情

②秦牧:哲理建立在对各种事物的细致观察之中和独到的分析之上(思想性:文章的生命;

知识性:特有的经历,广阔的意气,丰富的学识;趣味性:寓教于乐(娱乐性))

(3)结构

①刘白羽:豪放之余,谋篇布局的感情发展为经线,以剪切好的生活画面为纬线,经纬互织,因而行文节奏明快,画面与画面交替变化,跳跃性强,加快了行文的节奏。

③秦牧:豪放之余,结构上偏于以事理作为文章的线索,围绕一个话题或思想展开有缘的

回想(《社稷坛抒情》)

(4)语言

①刘白羽:紧张、热烈、高亢(酣畅、有声有色、丰满生动)《红玛瑙》

②秦牧:自然、率真、亲切(智慧的启迪、精神的愉悦),新颖贴切、语言流利酣畅、凝

练生动、朴素(《青春的火焰》)

(5)存在的问题:

①刘白羽:过于放纵感情,因而显得豪气有余,韵气不足,有损文章结构的紧凑;

②秦牧:材料铺排过多,影响了结构的紧凑,材料广泛使用,失去新意。

第五章十七年戏剧

第一节概述

一、建国初—1956.5

1、戏曲:“推陈出新,百花齐放”1942《将相和》、《白蛇传》、《梁祝》

庐剧《秦香莲》、粤剧《搜书院》、《天仙配》、吕剧《二小改嫁》川剧《秋红》

2、话剧:老舍《龙须沟》、夏衍《考验》、杜印《在新事物面前》、曹禺《明朗的天》、孙芋

《妇女代表》、陈其通《万水千山》、胡可《战斗的警长》、何求《新局长到来之前》

3、电影:《钢铁战士》、《赵一曼》、《白毛女》、《平原游击队》、《董存瑞》、《智取华山》、《南

征北战》、《祝福》(夏衍→鲁迅)、陈西禾《家》

4、歌剧

二、1956—1957:双百方针提出以后

1、戏曲:川剧《拉郎配》、京剧《杨门女将》、晋剧《三关白雁》、湘剧《生死牌》、吉剧《包公赔情》

2、话剧:干预生活的作品

杨吕方《布谷鸟又叫》、岳野《同甘共苦》、海默《洞箫横吹》

3电影:《上甘岭》、《铁道游击队》、《刘宝的故事》

三、1957—1966

1、戏曲:A、改变传统剧目;B、创作现代剧目

①改变传统剧目:田汉《谢瑶环》(京剧)、吴晗《海瑞罢官》(文化大革命导火索:具有古为今用的思想内涵,隐射当代现实的尖锐矛盾)、孟超《李慧娘》(借古讽今,为民请命,反映60年代特定历史条件下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穆桂英挂帅》、庐剧《红楼梦》、平剧《花为媒》

③现代新剧目:A、《金沙江畔》、《红岩》、《鸡毛飞上天》、《朝阳沟》

1964年,北京,传统戏剧观摩大会:《红灯记》、《智取威虎山》、《奔袭白虎团》、《沙家浜》(8个样板戏)、《白毛女》、《红色娘子军》;B、塑造人物形象,锤炼舞台语言‘处理舞台冲

突,设计表演程序等方面都具有推陈出新之处,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为戏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江青对戏曲发展的贡献:

A、用京剧形式表现现代生活(语言、剧本改革前所未有),注入了时代内容和思想

B、在虚实(实际场景)关系上作了可贵的尝试(京剧信“虚”→设置场景、情境→虚拟性

表演)(实景和写意动作难以调和,实感与艺术美感的相融)

C、京剧语言上,她深入实践,千锤百炼。剧本语言的创新,舞台唱念语言的创新

2、话剧:

①现代题材

A、农业:王练《枯木逢春》、胡可《槐树庄》、张仲明《青松岭》、鲁速《战宏图》、江文《龙

江颂》

B、工业:刘川《第二个春天》、胡可春《激流勇进》、

C、部队:沈西蒙《霓虹灯下新哨兵》、赵帆《南海长城》、贾六《雷锋》

③青年题材:丛申《千万不要忘记》、陈耘《年轻的一代》

④历史题材:A、郭沫若《蔡文姬》(塑造了第五代曹操)、武则天;B、田汉《关汉卿》、《文

成公主》【田汉、老舍20年代、30年代成名以后至现当代依然有所发展】

→★《关汉卿》:田汉晚年创作的高峰,作家个性的抒发。A、构思:围绕《窦娥冤》创作、演出展开冲突,“戏中戏”,体现了田汉戏剧注重仪式(场面、气氛);B、文才《金鳞记》3、歌剧

《洪湖赤卫队》(《洪湖水,浪打浪》)、《江姐》(《红旗谱》、《红梅赞》)、《红珊瑚》

4、电影

叶元文《林则徐》、徐光耀《小兵张嘎》、马烽《我们村里的年轻人》、西侬《甲午风云》、余伶《聂耳》、谢晋《女篮五号》、张骏祥《白求恩大夫》、林谷《舞台姐妹》、《大李、老李和小李》、梁信《红色娘子军》、李准《老兵新传》、李天骥《今天我休息》、谢铁骊《早春二月》(柔石《二月》)、徐百音《红月》(翟柏英)、矛盾《林家铺子》(夏衍)、毛峰《英雄儿女》(巴金《团圆》)、《青春之歌》(杨沫)、李准《李双双》、扶苏《红旗谱》

5、不足之处

①政治生活中的错误倾向对戏剧创作产生消极影响

②左倾思潮的干涉和限制使得戏曲文学只能在曲折中发展,影响了十七年文学的成就。

第二节老舍的《茶馆》

一、老舍建国后的生活与创作

1950年《方珍珠》,1951年《龙须沟》:北京天桥附近下层百姓的聚居区(政治热情阶段)1957年《茶馆》(对中国历史冷静、深沉的思考)

“人民艺术家”、歌德派、北京文联主席

如果说《龙须沟》的被称赞是因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表现普通人的身心的话,那么《茶馆》的成功则由于它是以其历史内容的厚实和艺术魅力的感人博得了当时世界剧坛的高度赞扬。

二、《茶馆》分析

1、构思、主题:“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

(1)构思:A、通过茶馆来反映社会变迁,透露政治消息

B、通过北京下层小人物侧面表现政治变迁(熟悉的题材和人物)

(2)主题:送葬“三个时代”(戊戌变法失败以后(1898年清末)、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1900)、抗战结束、内战爆发(1945))三幕剧体现了半个世纪,展现了作者洞察生活的能力、丰富的社会经历、高超的艺术手法。

三幕戏不到三天时间反映50年,广发展现整个时代面貌,表现了丰富的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高度概括和浓缩。

※第一幕:(1)帝国主义与中国人民的矛盾:

刘麻子(资本主义经济对社会的渗透)

康顺子:卖女(农村经济迅速破产)

马五爷:信洋教(帝国主义文化的侵略)

(2)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保守派以及落后群众的矛盾

例:对谭嗣同被斩的幕后处理:A、庞太监:气焰嚣张(封建势力);B、秦

仲义:沉着冷静(民族实业家)。二者对峙(由暗到明:高潮结束);C、群

众甲乙丙:戊戌变法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暴露了出来→脱离群众、不切实际

→先觉着的悲哀、群众的愚昧无知。

(3)劳动人民与封建统治者以及其他剥削阶级的矛盾:庞太监(腐朽性、

反动性、不甘退出历史舞台,建立在对人民血性的掠夺、压榨)(4)各阶级、各阶层的矛盾:王利发和秦仲义:雇者和被雇者、大资产

者和小资产者的矛盾。

(5)各种社会沉渣:唐铁嘴:白吃白喝、看相;二德子:打手;刘麻子:

洋人买卖;结尾:“将,你完了”戏眼→一语三关

※第二幕: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第三幕:三位老人为自己送葬(秦仲义、王利发、常四爷):诅咒旧时代

※在送走三个腐朽时代的同时,也透露着新时代的信息,反映了老舍“歌唱社会主义、歌唱共产党”的思想主张,以反衬新社会和新制度的热情欢迎。

2、结构:“每个角色都说他们自己的事”(立主脑、减头绪、一人一事)

(1)主要人物自传到老,贯穿全局(王利发、秦仲义、康顺子)

(2)次要人物父子相承(大小刘麻子,大小唐铁嘴)

(3)每个角色都有说自己的事(与时代相关联)

(4)无关紧要的人物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牛二、崔六峰)

人像展览式结构:没有突出的的主人公,但有主要的人物,没有中心的故事,而是平列式地展览了70多个形形色色的人物,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独特的过去成为一条独立的故事线。这些人的故事线看起来是零散的,其实是集中的,主要表现在戏剧中各色的各样的不同人物的命运变化共同反映了时代和社会的变迁,他们看起来是杂乱的,但实际上是统一的,他们都统一于永远三个时代的主题上。

A、人物塑造:因为要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展开,因而《茶馆》虽然描写了各种人物,但他

不可能对某个人物的生命线具体展开,为此采用了以下的方式:“选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进行速写,用许多不同人物的速写画面共同组成一幅幅时代的图景,从而广发深刻地反映社会风貌,表现时代人物特征和时代心理;

B、戏剧冲突:结构影响到冲突的设置,出色在茶馆的各色人物不一定与茶馆兴衰有直接联

系,而且各色人物之间也不一定有在你死我活的关系,因而削弱了情节的紧张性和生动性。《茶馆》中的戏剧冲突就是中国人民与旧时代的矛盾,但由于它没有一个中心的故事情节,因而总的矛盾嵌入在一系列人物命运变迁和戏剧场面上,而在外在形式上看不见集中统一的戏剧冲突,也很少看到扣人心弦的戏剧悬念,因此这种戏剧冲突具有内蕴性和潜在性。

3 、人物塑造:“人物不打折扣”

(1)王利发:一个精明干练、自私圆滑而又有一定正义感的小资者的典型

①“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从父辈那里继承过来而身体力行的人生信条

左右逢源,八面玲珑的姿态在对秦仲义的应酬上表现的淋漓尽致(实用主义心理学)

②“改良、我老没忘了改良”:与时俱进

精明干练、善于经营,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改变经营方式,为此保留传下来的祖业。(八仙图→美人图;大桌子→小桌子;后半段改成公寓;女招待)力图通过改良,振兴茶馆,但毫无成效。茶馆的破产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另一方面也批判了像王利发这样的小生产者不合理的改良途径。)

③“我可没做过亏心事”

同情心、正义感:随着茶馆每况愈下的境遇而日益突出,他与下层民众的距离也越来越接近。

④“为什么就不叫我活着呢?”:顺民

以死向旧时代作最后的抗争(殉葬品)

王利发的形象说明了对旧时代委曲求全和改良定是没有出路的,埋葬旧时代的使命落在了无产者的身上。

4、语言:“开口就响”

从北京地方话中提炼出来又经新文学语言的改造,因而通俗朴素,自然圆熟(闻其声儿见其人)三言两语就能勾勒出人物形象的魂魄来,以期达到“开口就响”的艺术效果:(1)随人而发,恰和身份(充满了作者对人物的爱憎之情)

第一幕:秦仲义出场的一番话:“小伙子”心理。表现出他沉醉于兴为实业的美梦中,为自己年纪轻轻会做生意而自得;王利发的回答:“一边做,一边学……”讨好秦仲义的同时,也含有对秦仲义真实来意的警惕以及中肯的请求;庞太监:“我要活的,不要死的”批判了封建统治者的庸书,蓄意挽回统治不甘历史舞台的阴谋。

(2)“话里含话,稍有含蓄”(内容丰富:潜台词)

①包含了丰富的社会内容

第三幕:王利发:“茶钱先付……”两个茶客:“不喝倒省事”:借喝茶在骂当时的社会,黑暗的新诗逼得人走投无路。

③包含了丰富的心理内容:王利发自杀意识的萌生通过他的语言含蓄的表现了出来:第三

幕:康顺子向王利发道别时说的话:“谁知道也许……”(不久人世)“硬硬朗朗地干什么?“(神情恍惚之中:活着没意义)

5风格:悲喜剧交融

总体上是喜剧(葬送三个时代)。喜剧因素:庞太监、刘麻子、宋恩子、吴祥子;悲剧因素:主调太感伤。

悲剧:王利发的死:陪葬品:A、新时代他难以适应(旧时代的恶习);B、自杀的同时抹杀了他有价值的东西。历史进步往往是要花代价的,旧时代中所蕴含的有价值的东西会在告别旧时代的过程中一同抹杀,因而这种进步的历程往往充满了感伤留恋的基调。

新时期文学

第一章新时期的文学运动与文学批评

一、文艺界的拨乱反正与第四次文代会

江青“文艺黑线专政论”

1979.10第四次文代会

邓小平在文代会上的祝词:

1、明确了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方向:为人民服务

2、文艺与人民的关系:文艺需要人民,人民需要文艺

3、尊重文艺规律,尊重艺术家的创作精神(what/how)多元化、自由

这高于毛泽东在延安座谈会讲话的现实意义,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二、几个理论问题的争论

1、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问题

2、人道与人性的问题

3、关于文学主体论的问题

4、关于如何如何看待西方文论问题

(一)关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问题

1、“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历史作用及偏差

①历史作用:积极:历史需要(工农兵、社会主义、人民)

②偏差:实践过程中的几个偏差:

B、文艺为自己的阴谋、政治谋权:“文革”

C、伴随着历次的政治运动,演变成为只要政治,不要“文艺”:政治唯一,忽略

艺术的特性和多方面的社会功能。

D、许多作品成了为政治服务的传声筒,内涵过于狭窄,纯粹的配合当时的文艺路

线。

2 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价值取向(邓小平1980.7.26发表)

新的提法比旧的提法更宽泛,“人民”不仅包括工农兵,还包括知识分子,资本家、地主3、“文艺他不可能脱离政治的(邓小平)

文艺家不成为一个阶级、一个阶层,与现实处于对立状态、不满于现实,内部尚未形成独立的政治体系、制度。“依附性“不自由,受制于政治(文学家)→政治力量、阶级主流,文学的本性需要自由,审美内核。

(二)关于人性、人道主义问题

1、人性

何其芳:文艺欣赏过程中的“共名论”

朱光潜:《关于人性、人道主义、人情味和共同美问题》

“共同美”的依据:A、以马克思经济学、哲学手稿、资本论(劳动过程中人的精力和体力融合而生的愉悦);B、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对各个时代经典的爱好(巴尔扎克)C、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政策: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对世界文化交流借鉴。

※人性与阶级性问题的几种看法:

(1)人性与阶级性一致(×)

(2)人性与阶级性对立统一,是可以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3)人性与阶级性不属于同一范畴,没有可比性。(√)

(4)在承认人性都带有阶级性的前提下,讨论共同人性的问题(×)欠实质。一定的范围、程度、利害一致上。

2、人道主义

(1)两个阶级:1984年1月27日《人民日报》福乔木《关于人道主义与异化的问题》作为分水岭,将论证分为2个阶段,前期争点是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问题,后期争论的争点是人的主体性问题,他没有前期激烈的交锋,但各自与各自观点的距离不是缩小而是扩大了。

(2)3个方面:A、关于人道主义的界说;B、马克思主义同人道主义的关系;C、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异化的问题。

(3)一个焦点:马克思主义同人道主义问题

☆人道主义阐释:广义上是世界观、历史观,推动人类历史前进、博大无边的爱;狭义上是伦理观、道德问题(社会主义人道主义):A、15世纪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源头)、B、革命人道主义;C、共产主义理念。

☆意义:这场讨论在哲学和文艺领域对马克思主义人性观和人道观做了比较系统的挖掘和阐发,既清算了压抑人性、蹂躏人的尊严的极左思想,又纠正了用抽象主义抹杀阶级性,将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错误倾向,对新时期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具有重大影响。(三)关于文学的主体性(刘再福)

1、刘再福《文学研究思维空间的拓展》、《文学研究应以人为思维中心》《论文学的主体性》

《性格组合论》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观点上

三个方面:

(1)对象主体: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客观如实的描写);二律背反(作家和笔下人物的关系):越是有能力的作家,在他的笔下人物面前越是无能为力,如:《阿q正传》鲁迅关于啊Q命运的分析;《安娜卡列尼娜》列夫托尔斯泰关于安娜命运的分析。

(2)创作主体:作家:心理结构(自我实现)、创作自由(超越常规、超前性、超越性)(3)接受主题:读者:超现实、超作家(再创造)、超我→人在艺术的审美活动中得到以“自我实现”

2、论证:

(1)赞成A、:从大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原因上(大的时代改革/人的主动性被忽略)B、开拓了体系;C、来源:马克思、高尔基的文学即人学。

(2)否定:A、整体上“人的主观”可以超越客观:超越现实(资本等博爱的亡者);B、体系的矛盾:作家的超越性与无能为力;C、局部:作家的无能为力是错误的:著作引用错误:恩格斯“平行四边形”理论;马斯洛“自由与自我”、鲁迅与龚自珍。

※“主体性”提出和论争深化了我们对一些重大文学理论问题的理解,拓展了文学研究的领域,刺激和推动了文学创作的发展。

三、文学观念的季节和研究方法的更新

1、主体意识的增强

(1)批评主体意识的觉醒(文体、文风的变化)

①“我”评论的文学现象和作品融入了我个人的生命体验、理解和想象。

③任何一部文学作品永远只是人们所感到的作品

(2)心理批评的兴盛

2、系统观念的建立

1958年方法年:系统论(具体、局部、单个的思维提升到系统研究,单向线性研究提升为内多项版块研究)、控制论、信息论

林兴宅:《论啊Q的性格系统》1984

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1985

王富仁、陈诵《论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

汪晖《反抗绝望》

3、文本研究(就作品论作品)起步

文本研究:形式主义批评(漠视内容、重视形式)、结构主义(普洛普《民间故事形态学》、原型批评(重内容)

弗雷泽《金枝》、荣格《心理学与文学》例:张贤亮文学作品原型分析(落难知识分子、女人)知识分子长期生存境遇:(白居易《琵琶行》杜牧)

4、比较文学的复新

(1)王国维《尼采与叔本华》、鲁迅《摩罗诗力说》、《文化偏执论》、朱光潜《诗论》(中西文艺诗学比较)、钱锺书《谈艺论》、《管锥篇》(复新标志)、季羡林(北京大学、1981年,成立第一个比较文学研究协会)、宗白华《美学散步》、论文集《走向世界文学》

(2)复新的意义: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你、增强民族自豪感;推动国内文化研究的发展;促创作的繁荣

第二章新时期以来的诗歌

第一节概述

恢复原有艺术传统到多元化文化发展(全景式)

(1)诗的优秀传统得到全面修复和沟通

(2)努力对传统作超越性变通

一、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恢复

1、恢复的条件

(1)天安门诗歌运动开了现实主义诗歌复新的先声

①天安门诗歌运动:1976年4月5日,文革尚未结束《天安门诗抄》、《革命诗抄》

价值:A、战斗性→对现实的不满和批判与“颂歌”形成对照;B、真实性→没有受创作目的影响,直抒胸臆、抒发抑郁;C、群众性:基础广泛,反映民众心声。

②粉碎四人帮和拨乱反正为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恢复在政治上和队伍上准备了条件。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是诗歌现实主义传统恢复的主要政治条件。

2、恢复

(1)复归(1976—1978)诗歌逐渐突破文革时期的思想禁锢,向着现实主义潮流迈进,天安门诗歌运动的精神得到了充分的张扬,以悲歌、欢歌交织为主旋律,作品分为两类。一方面批判四人帮罪行,欢庆四人帮倒台,另一方面缅怀革命领袖先人。

①欢庆与揭批作品:贺敬之《中国的十月》、郭沫若《水调歌头》、赵朴初《反听曲》、《故

园惊梦》。特点:作品以外的意义大于作品本身(名人);作品的政治热情大于其思想艺术价值(政治环境)

②缅怀和歌颂(质量高、感人):李瑛《一月的哀思》、柯岩《周总理,你在哪里?》、石

祥《周总理办公室的灯光》、张光年(光未然)《伟大的人民勤务员》(以上是对历史评价的时间差异,历史时机);白桦《群山耸立盼贺龙》张志棉《怀陈总》、公刘《沉思》(以上是爱与恨,缅怀与控诉交织在一起、完整的艺术形式、缺乏自我,意在造神)(2)高涨:为时代前进而呐喊

艾青《光的赞歌》、霍根业《部门》、张学孟《现代化和我们自己》、杨牧《我们青年》

二、对传统诗歌诗歌超越性变革

1、朦胧诗(50后)

①代表作家:北岛、舒婷、顾城、梁斌、江河、杨炼

②原因:A、十年文革是朦胧诗产生的社会原因;B、左倾思潮的压抑是朦胧诗产生的思想根

源;C、诗歌自身发展的要求也使朦胧诗的出现成为可能

③主要特征:

B、强烈的批判精神和变革意识:与他们对生活的怀疑相伴。如北岛《回答》、顾

城《眨眼》

C、抒情主题的强化:朦胧诗人高标自我,强调个性、强调诗自主的独特性、强调

要真实地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

D、追求迷蒙之美:a、以意象的朦胧性代替形象的确定性(杨炼《诺日暖》);b、

以散点辐射的方式代替线性;c、表现手法上较多地借鉴了西方现代派诗歌手

法(象征、错觉、通感、隐喻、变性等)

④存在的问题

A、对传统诗歌继承的不足;

B、一味追求以朦胧和晦涩,偏于技巧的卖弄。

2、新生代诗歌

(1)含义:以朦胧诗为参照系,又努力挣脱他的诗歌形式、程式,由政治的诗转向文化的诗,由英雄的诗转向平民的诗,由语意的朦胧转向口语化,由审美转向审丑。(2)新传统主义诗歌群体

表现古老相对恒定的原始生活,民族心理特征的探寻。

(3)后现代主义诗群

“非非派”“他们派”:反英雄的价值观:凡夫俗子的平民史抒情形式(平庸低劣的情绪,偏离于审丑;反映像的艺术观:非悲非喜:朦胧诗的意境易于表达崇高奇崛的现象和情感。代表《中文系》

各种诗歌流派的聚散处在一种流变之中,诗歌的这种生态难以产生大家之作,作者根基浅、没有经历过大变迁,没有系统的知识、文化、思想、阅历不够。

第二节公刘的诗

一、生平与创作

(一)生平:1927年出生于江西省南昌,毕业于中正大学

195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创作员

1957年因《禽兽篇》被划为右派

1979年平反

(二)创作:50年代:诗集《边地广歌》、《在北方》、《圣神的岗位》、《黎明的城》、根据云南传说创作的长篇《望夫云》、《阿斯玛》。这些诗歌歌唱新生活、表现了那个时代年轻人的思想信念、形成了清新优美、单纯明丽的生活,被读者称为一朵绮丽的云。

新时期:《白花—红花》、《骆驼》、《夜梦抄》、《仙人掌》、《大上海》、《刻骨铭心》、《母亲-长江》、《南船北马》、长诗《尹灵芝》。这些诗歌50年代的诗歌那样愉快,而是变得深沉而遒劲、激愤而辛辣、老练。

二、公刘新时期诗歌的特征

1、取材:强烈的忧虑性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表现明显政治化:领袖与人民的问题、宗教

与神的问题、民主与法治问题。如《车过山海关》表面写秦始皇,实际上也是抨击现实。

如《十月二十六日》批判了个人迷信对人民的愚弄、揭示出人民社会要进步发展的动力。

2、毫不掩饰自己的爱憎分明的感情(与艾青先站出来,要说真话、诉真情)爱与憎、痛苦

与愤怒喷血而出,都表现出难得真率、鲜明的爱憎。。如:《读罗中立油画<父亲>有感》概括了中国农民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命运。

3、充满了女性思辨色彩。如《沉思》、《哎,大森林!》

※分析《哎,大森林!》:A、矛盾的意象反映诗人矛盾的心灵,表现出爱与恨,痛苦与希

望的矛盾。既产生于寻找答案过程中也在寻找到答案后。

B、内涵:整体象征手法的运用扩大了这首诗的思想内涵,只有接受人民的心声国家才能繁

荣昌盛。

C、手法:a、重复:句式的重复,意思相同的重复;b、反问表现更加肯定的意思;c、倒

装。

第三节舒婷的诗

一、生平与创作

舒婷(1952—)原名龚佩瑜,1969年—1972年下乡,1973年返城

诗集《舒婷顾城诗选》《五人诗选》

我们习惯把舒婷的诗分为高音区和低音区。所谓高音区是指思想积极向上,用传统诗歌创作方法以歌颂理想与艾青,代表作为《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致橡树》、《这也是一切》、《暴风过后》;低音区指的是用朦胧象征的意象表现作者内在情感与人生醒悟的作品,代表作《思念》、《往事二三》、《墙》、《路遇》

二、思想艺术特征

1、以自我内心世界为表现对象,从而提高了人的情感生活在当代文坛的重要价值。A、舒

婷内心自我世界既是个人,又与同辈青年息息相通:十年知青在十年浩劫中的遭遇,如《一代人的呼唤声》;B、舒婷的内心世界既是复杂的矛盾,又是内心的变化。a、既有迷茫过后的清醒,又有弗之不去的忧伤。如《中秋夜》一方面表明道路抉择,同时体现了情感上的依恋,表现出历史上的与自私,自己无法承担的矛盾。B、文革期间作品《低沉》,表现出生活苦闷哀愁;文革后,积极进取的精神:《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双佹船》

2、典雅端丽温柔的抒情风格,缠绵、婉约、幽美的艺术境界《四月的黄昏》

3、较多的西方现代派的借鉴:A、以心灵来折射外部世界,外部景象都是注入诗人灵魂的。

代表《往事二三》全诗写外景但全部都是在表达诗人内心感受,外景不是诗歌感受的来源,而是诗人感受的结果。B、大量地运用现代派诗歌手法:大量象征、通感、错位等。

如《致橡树》通篇都是象征。C、结构:板块之间留有较大的空白。《路遇》

第三章新时期的小说

第一节新时期小说的巡礼

一、伤痕文学

伤痕文学指的是从1977年11月《人民文学》上发表刘心武《班主任》开始。很快风靡全国。1980年以后逐渐退潮,但始终未断裂并在以后的文学中自我完善的文学。

1、含义:伤痕小说指的是十年浩劫造成的人间悲剧在文学中的必然反映,他通过真实地描

写揭露了极左路线对党和国家人民带来的极度危害,展示了人们因遭受迫害在肉体和灵魂上的屡屡伤痕。

2、内容:

⑴揭露文革对党和、国家、任命带来的巨大灾难。代表作:刘心武《班主任》、卢新华《伤痕》、郑义《枫》、陈伯凯《我该怎么办》;

⑵描写郑义力量同林彪、四人帮斗争的作品。代表作:王亚萍《神圣的使命》、陈世旭《小镇上的将军》、丛维熙《大墙的红与蓝》;

⑶歌颂黑暗年代不曾泯灭的人格和美好的情操。代表作:张洁《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张贤亮《土劳情话》、叶蔚林《没有航标的河流上》。

2、意义:A、它以真正的悲剧意识破除了所谓的社会主义,没有悲剧的“樊篱”;B、它为

小说现实主义传统恢复树起了一块重新发轫的碑石。

(一)刘心武的《班主任》

1、思想意义和文学地位

⑴思想意义:在文学领域、拨乱反正中说出了人们多年想说而不敢说的话。

⑵文学地位:它标志着现实主义小说传统的恢复和回归。

2、五四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不同品质

⑴主动与他动

五四文学:向外寻求中体现主动性

新时期文学:它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政治、经济是同步的,其发展是他发,没有五四时期鲁迅他们那样的向外吸收的主动性,所以表现出被动性。(王蒙、张贤亮都没有超越政治、经济、文化路线)

⑵深刻与漂浮:历史的深度和现实的广度都不及五四时期文学

A、从对中国的传统和现实的把握上:a、五四作家博学:透彻的了解中西文化,出国前熟

读国学,五四时期作家能准确而深刻地把握历史和现实的关系。b、新时期作家:根基都比较浅,对传统和现实的把握不及五四作家深厚。

B、外来化的吸收:五四作家在走上文坛前对外国文化已经有一定的选择和了解。新时期作

家模仿外国作家而迷失方向。

⑶成熟与幼稚

五四文学在思想和艺术上表现成熟,而新时期文学表现出幼稚

A、从是否出现可以衡量一个国家的大家来说,五四有小说大家鲁迅,散文大家朱自清,诗

歌大家郭沫若等,还有代表地域文化的作家,1927年鲁迅搬到上海后与周树人形成北有启明,南有长庚的局面。但是新时期是一个共同完成的过程,没有出现可以代表新时期的大师。

B、从是否出现一大批个性突出的作家来看,五四有,但新时期没有。

二、丛维熙的“大墙文学”

1、定义:大墙文学就是以特定历史条件造成的冤狱生活为描写对象的文学。

2、意义:(1)开辟了一个新题材领域:《大墙下的革命》、《第十个弹痕》

①以显示主义的笔法揭露了文革的危害

②以浪漫主义激情讴歌共产党员和只是分子坚定的信念:《雪落在黄河静无声》

(2)为新时期中篇小说的崛起起了开路作用(五四时期以短、长篇为主,新时期有了改变)

三、知青伤痕小说

1、定义:①知青文学:是当代文坛的特殊现象,由于知青特殊的精力以及对人生的特殊感悟使得他们的小说具有独特的内涵、思想情感及艺术特色。代表作家:孔捷生、梁晓声、王安忆、张抗抗、史铁生、铁凝。

②知青小说:指描写知青生活的小说作品。或描写知青生活的苦难,揭露文革非常历史岁月的黑暗,凭吊流逝的青春岁月;或表达“青春无悔”的理想情怀等等。知青”出身的作家们对知青生活的缅怀、对农民问题的独到探讨、对人生真谛的求索,使知青小说成为新时期小说中最凝重、最奇特的组成部分。代表作家有梁晓声、韩少功、张承志、史铁生、刘海等,代表作品有《今夜有暴风雪》、《我遥远的清平湾》、《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青春无主》等。

2、地位:①他对于伤痕小说的兴起和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②知青的小说从一个特定的领域丰富了小说的色彩

3、特点与不足:(1)特点:对极左路线、政策有极力的否定和批判特色,又带有浓郁的

感伤情绪。(短篇:卢新华《伤痕》、孔捷生《在小河边上》;中篇:冯骥才《铺花的歧路》;长篇:叶辛《蹉跎岁月》写得最好)

(2)不足:大部分作品没有描写出知青形象,把个人的悲观当成社会的悲哀。大多没有提炼出具有较多内涵的作品

三、反思文学

1、定义: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批作家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并追溯到此前的历史,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上,和伤痕文学相比,其目光更为深邃、清醒,主题更为深刻,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被称为“反思小说”。

2、意义:(1)伤痕小说将小说现实主义回归推进到深化,通过揭露文革的灾难来寄予作家的愤懑,其基词是感伤悲愤的;反思小说是在伤痕小说的基础上清华了历史意识,其风格是沉郁的、挺拔的,发人深省。

(2)促进了中篇小说的繁荣,带来了小说自身的反思,运用了西方现代派写作手法。

3、“少共”(王蒙)的反思

少共的特征:(1)屈原式《布礼》两个特点:A、自传色彩很浓,心理调整的需要;B、继续表达对共产党的忠诚。(2)唐太宗式《蝴蝶》

4、“右派”的反思(张贤亮)

(1)作家生平:1936年生于生于南京,江苏盱眙县人。立体文学作品:镇北堡西部影城、老银川一条街。早在50年代初读中学时即开始文学创作,1955年从北京移居宁夏,先当农民后任教员。1957年在“反右运动”中因发表诗歌《大风歌》被划为“右派分子”,押送农场“劳动改造” 长达22年。1979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恢复名誉,重新执笔后创作小说、散文、评论、电影剧本,成为中国当代重要作家之一。

(2)作品特色:①哲理化:A、主人公的内省意识(9个中篇)内容:出生资产阶级家甚至有朦胧的民族意识和人道主义的青年经过苦难力行最后变成一个马格斯主义信仰者的过程。烦死特点很强,其中《绿化树》、《男人的一般是女人》都是主人公思考的对象而不是思考的结果,是自我意识的觉醒,是灵与肉的搏斗。

※分析《绿化树》:《绿化树》由三种线索交织,以主人公的悲喜意识为推动,只是分子对于食与色的搏斗(本能的存在、两个最基本的问题),比寻求本能更高意义地活着是张贤亮小说的哲理高度。B、文本象征:《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另一半是从政,貌似新型知识分子,世纪上市传统知识分子。

②诗化。A、缺陷美:在别人看到痛苦的地方看到了痛苦中的欢乐,在别人只看到了伤痕的地方看到了伤痕中的伤痕。

《灵与肉》不仅背叛了他出身的资产阶级而且改变了他的幸福观。具有认识、教育、审美作用。B、人性美:a、自我内心;b、理性知识;c、对农民的讴歌:劳动农民与知识分子是土壤与植物的关系。

代表:A、海喜喜:粗犷、粗鲁、野蛮的流浪汉的人物形象,象征着思想自由

B马缨花:与海喜喜是相应的,在与章永粼的对照中体现出来的。

5、知青的反思

以知青返城为起点,过去的不堪回首也有些值得回忆不能忘怀的记忆。代表作:王安忆的《本次列车的终点站》、孔捷生的《南方的岸》、张承志的《绿夜》、《黑骏马》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梁晓声的《今夜的暴风雪》、《雪城》

※分析:梁晓声的北大荒小说

A、他将知青运动本身的荒谬与知情精神区别开来,歌颂了精神理想与开拓现实的英雄主义

精神。

B、创造了一种凶器悲壮的风格,赋予男性的阳刚之美。例如《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先将

年轻的爱情故事描写道高潮而扼杀。

6、农民的反思

高晓生的《李顺大造屋》、古华《芙蓉镇》

三、改革小说

1、定义:改革小说是新时期的改革从产生到发展,1979年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标志

着改革文学的开端。题材与内容是工业题材和农村题材,相比之下工业题材小说意义不大。

2、作品: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张洁《沉重的翅膀》、李国元《花园街五号》、张贤

亮《男人的风格》、

3、意义:中国文学史上工业题材的勃起,中国工业题材第一次取得与农业题材和历史题材

相抗衡的地位。

4、内容:第一个层面:

第二个层面:人际关系的变化尤其是伦理道德的变化。代表:王滋润的《鲁班的子孙》

第三个层面:对农村的改良作高层次文化的审视。代表:张炜的《古船》、贾平凹的《浮躁》5、工业题材代表作:蒋子龙的改革小说

蒋子龙的贡献:A、他以工业题材的小说开了改革文学的先河,把中国工业的发展放在世界工业革命的背景下,产生了极大的反差,突破了以前工业题材的狭窄模式,开了改革文学的先河;B、他为新时期的文学画廊增添了一种开拓者(工业改革者)家族,有单色到全色的过程。C、追求刚健、粗犷、豪放的艺术风格,用笔如椽、浓墨重洒、大刀阔斧D、缺陷:难免给小说带来粗疏、草率的风格。

6、农村题材代表作家:贾平凹的农村改革小说

《小月前本》、《腊月·正月》、《鸡窝洼的人》

①战胜自己:首先和最终的基本工作。不断升华的内在动力演绎了贾平凹三个不同历史时

②女神崇拜

四、寻根小说

寻根小说发生在80年代中期,是以寻根为口号,以现代性为标尺,重塑和复兴民族文化为目的的一场文学运动,在内容上它以文化作为参照和反思的基点,突出文学存在的文化意义;在行驶上,它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与探索。

(一)民族文化派

1、代表作家:汪曾祺、邓友梅、冯骥才、李杭育

2、共同特征:①把重心放在他们认识是中国传统文化积极的一面,对传统文化持赞赏的态

②他们描写对象都是平民百姓

3、写得最好的是汪曾祺,但最有时代气息的是李杭育,最终语气运用的是邓友梅(京味)

和冯骥才(津味)

4、分析:阿城的“三王”(《棋王》、《树王》、《孩子王》)的《棋王》:

①平民态度与士大夫气息

学习笔记整理

教授警句: 金钱铺路,酒肉搭桥。 过路难行钱作马,仇城易破酒为军。 用我的钱去买你的权,再用你的权去赚更多的钱。 夫人路线、线人路线、公子路线。 人生箴言: 政治上把握住方向, 感情上把握住原则, 行动上把握住分寸, 生活上把握住小节。 一昼夜24小时共有480万刹那间,一弹指为7.2秒,一瞬间为0.36秒,一念仅为0.018秒 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 百事孝为先,论心不论事,论事世上无孝子; 万恶淫为首,论事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 第一部分公共管理部分 一、政府级别区分 1、中央政府 2、省级政府:22个省政府(包括台湾)、5个自治区政府(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新疆自治区)、4个直辖市政府(北京、天津、上

海、重庆)、2个特区政府(香港、澳门) 3、地区级政府(省辖区政府、自治州政府) 4、县级政府(县政府、民族自治县政府、县级市政府、旗政府)2300多个 5、乡级政府(乡政府、民族自治乡政府、镇政府) 二、原则 1、高度的中央政权 2、上一级政府只能下管一级政府(不能越级) 3、中央政府依法设机构,由政府负责决定(国务院组织法、编制法),地方政府设机构由地方政府决定(地方组织法参照国务院执行,国务院有的,地方可设可不设,国务院没有的不准设) 三、国务院的组成 1、职能机构:以部、委命名,以部为主,委为辅(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特殊),名称必须前加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下部级。 2、直属机构:以局为主,以署为辅,为副部级,除海关总署外,其余不准前面加“中华人民共和国”而是加“国家”。 3、办事机构,以办公室命名,如侨务办公室,港澳事务办公室、台湾事务办公室,前加国务院。 3、办公机构(国务院办公厅,处理内部事务),下设国务

中国古典园林史读书笔记—第四章 园林的全盛时期隋唐

中外园林史 题目:中国古典园林史读书笔记—第四章园林的全盛时期——隋唐 姓名:马涛 学号:201257049 学院:建筑与艺术学院 专业:环境设计 指导教师:林墨飞

第四章园林的全盛期 ——隋唐 第一节总说 一、时代背景 隋、唐推行均田制,限制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把部曲和庄客解放为自耕农,佃农制代替了佃奴制。在经济结构中消除庄园领主经济的主导地位,逐渐恢复小农经济,并奠定其在宋以后长足发展的基础。促进了国势的进步和发展。二、经济文化持续繁荣与成就 贞观之至和开元之治把中国封建社会推向发达兴旺的高峰。 1、文学艺术方面 诗歌、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在弘扬汉民族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汲取其他民族甚至外国文化,呈现出群星灿烂,胜极一时的局面。 ⑴绘画领域:除宗教画之外还有直接描写现实生活和风景、花鸟的世俗画;按题材区分画科已具体化,花鸟、人物、神佛、鞍马、山水等均成独立的画科。 ⑵唐代已出现诗、画互渗的自觉追求。例如,大诗人王维描写山野、田园的如画自然风光;同时,山水画也影响园林,诗人、画家直接参与造园活动,园林艺术开始有意识的融糅诗情、画意,在私家园林中更为明显。 2、传统的木构建筑,在技术或艺术方面均已趋于成熟,具有完善的梁架制度、斗拱制度以及规范化的装修、装饰。 3、观赏植物方面 观赏植物的栽培园艺技术有了很大进步,培育出许多珍稀品种如牡丹、琼花等,也能引种驯化、移栽异地花木。还有嫁接法、灌浇法、催花法等技术利用。 三、建筑技术和艺术方面的特点: 1、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2、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3、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 4、设计与施工水平的提高 5、砖石建筑有进一步发展。主要是佛塔采用砖石者增多。目前我国保留下来的唐塔均为砖石塔。 6、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 第二节皇家园林 一、隋唐长安城的布局 唐长安(隋大兴)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规划布局最严谨的一座繁荣都城。布局:宫城位于皇城之北的城市中轴线的北端,面积约4.2平方公里,中部太极宫,西部掖庭宫,东部为太子居住的东宫。太极宫又称“西内”,是皇帝听政和居住的宫室。另外有“东内”大明宫和“南内”兴庆宫,相当于另外两处“大内”。 二、隋唐洛阳城的布局 洛阳平面近于方形,和长安城相同,皇城在宫城之南,城内集中建中央官署。宫城核心部分“大内”为正方形,东、西、北三面,有东宫、西隔城和陶光园、耀仪城、圆壁城等重城环拥。洛阳城北为邙山,禁苑只能建在皇城、宫城之西,而不能如大兴那样建在城北。

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复习整理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整理(预先,一版) 填空题大多为作品(人物、情节等)和作家,一些文学史内容 一、名词解释 1、伤痕文学:产生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开山之作为刘心武的《班主任》,因卢新华 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得名,主题主要于展示“文革”给人民大众带来的精神与肉体创伤。作品中充满了往昔的苦难,其基调是愤懑不平的宣泄,情感过于强烈,说教意味浓烈。在新时期文学中起到了引领潮流、冲破束缚的作用,具有积极意义。代表作有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等。 2、反思文学:继伤痕文学产生后出现的文学现象,超越暴露、控诉的情感式宣泄,引入思 考、理性分析的成分。其具有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思想容量,揭露社会历史悲剧并剖析悲剧人物的命运,同时以启蒙式话语突出了极左政治与传统封建思想造成人的深刻异化,赞美不屈不挠的人性力量和知识分子的执着信仰。但也削减了伤痕文学的忏悔和绝望,一定程度上回避了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性性质。代表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1979,开端标志),王蒙《布礼》、《蝴蝶》,古华《芙蓉镇》等。 3、改革文学:兴起于1981年前后,这类作品从各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社会改革的热 潮,形象地刻画了各条战线改革者的精神风貌和鲜明个性,以追求国家现代化为灾难重建的途径。代表作有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张洁《沉重的翅膀》、路遥《人生》等。 4、“三个崛起”:新时期有关朦胧诗讨论中出现的三篇文章,分别是谢冕《在新的崛起面 前》、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崛起的诗群》。这些文章倡导的“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为“朦胧诗”提供了理论支持。 5、《芙蓉镇》:古华所作的长篇小说。主要描写了主人公胡玉音在粮站主任谷燕山和大队 书记黎满庚支持下,摆米豆腐摊子致富盖楼。“四清”运动时,被“政治闯将”李国香和“运动根子”王秋赦作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罪证查封,胡玉音被打成“新富农”,丈夫自杀。“文革”期间,胡玉音更饱受屈辱,但得到“右派”秦书田的同情并相爱,两人均收到惩罚。三中全会后,其冤案平反,生活又回到了正轨。表现了1963-1979年中国南方农村的社会风情,揭露了左倾思潮的危害。从民间的视角和立场反思中国民主革命和历次政治运动中存在的悖谬和悲剧现象,在反思文学中占有重要作用。 6、《沉重的翅膀》:张洁所作长篇小说,改革文学的重要作品。小说叙述重工业部副部长 郑子云支持曙光汽车制造厂厂长陈咏明进行改革,却遭部长田守诚反对。田守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暗中也与郑子云展开较量,展现了改革进程和纠葛纷纭的矛盾,表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四化建设的正确轨道上所经历的复杂而艰巨的斗争。该小说对改革的紧迫性与艰巨性以及所面临的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进行了深入描绘,对改革大潮之下的种种人情世态有着全方位透视,笔墨饱满,议论精辟,独具风格。7、《古船》:张炜所作长篇小说,叙述了胶东半岛洼狸镇隋、赵、李家族在四十年间社会 历史事变中的浮沉纠葛,展开了作家对当代历史、政治、文化、人性的反思,塑造了赵炳、隋抱朴、隋见素等有深度的人物形象。 8、寻根文学:80年代中期形成的一股创作潮流,作家们把思想解剖的笔锋伸入到民族历 史的传统文化质地中去,力图开掘本民族的民族文化审美优势,在历史的长河延伸透视本民族的生存状态,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艺术反思。从根本上改变了当代小说长期以来从社会政治的角度观照现实的艺术视角,使追求小说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也扩大了当代小说艺术表现的空间,对小说艺术革新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代表作有韩少功《爸爸爸》、阿城《棋王》、王安忆《小鲍庄》等。 9、先锋小说: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

软考高项培训整理笔记(DOC)

软考高项培训整理笔记(DOC) 前言 1. 上午考试分5部分:项目、技术、法规、集成、英语(5道题),项目35分,30分;下午是案例和论 文,全是项目管理。 2. 14项内容:基础、立项、整体、范围、进度、成本、质量、人力资源、沟通、风险、采购、需求、合 同和配置管理。 3. 考某某与某某的区别:一定要从两者的“相同点、不同点、关联”三方面讲。一、基础知识 1.知识点 1.1项目: (1)特点:产出结果是产品或服务、一次性的,核心区别是独特性。 (2)项目的分类:重点在项目组合、项目群,特别是论文中,这两块很重要。 (3)项目和运作的区别 1.2项目管理 (1)目标及约束 (2)理念 1.3干系人和组织结构: (1)干系人的分类及职责 (2)项目经理的角色和职责 (3)组织结构 1.4项目管理流程:

(1)阶段特点 (2)生命周期** 2.项目管理概述 目标:多、快、好、省、广。 3.项目 (1)分类:子项目、项目、项目群、项目组合。、项目群:将多个相关项目整合在一起。运作:把多个相关的活动整合在一起。 A B、项目组合:把项目和运作整合在一起,提供资金支持。 (2)项目与运作的区别: 区别关联项目一次性的知识积累运作周而复始 (3)项目成功因素:(尽量少做事,最小化范围) A、人的因素:意识、培训; B、技术方法的因素; C、流程的因素:有序。 取非就是失败的因素。一个团队,合适的方法加正确的流程。 4.项目管理 (1)TQCS(时间、质量、成本、目标):多、快、好、省。 (2)目标:要满足SMART 原则。 (3)约束:进度、范围和成本。 (4)5个技能:管理、技术、法规、沟通、识别环境。

中国古典园林史重点

中国古典园林史 1. 山、水、植物、建筑是构成园林的四个基本要素 2. 天人合一的命题由宋儒提出(君子比德、神仙思想) 3. 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分期:一、生成期(商、周、秦、汉) 政治:奴隶制国家到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确立以皇权为首的官僚机构的统治 经济:以地主小农经济为基础文化:儒学获得正统地位 皇家的宫廷园林规模宏大,气魄浑伟,成为这个时期造园活动的主流。 二、转折期(魏晋南北朝)政治:皇权为首的官僚机构被削弱。经济:小农经济受到豪族庄园经济的冲击文化:突破了儒学的正统地位,诸家争鸣,思想活跃。佛教和道教的流行。 私家园林异军突起,寺观园林的兴盛。形成造园活动从生成期到全盛期的转折,初步确立了园林美学思想,奠定了中国风景式园林大发展的基础。 三、全盛期(隋唐) 政治:中央集权的官僚机构更为健全,完善经济:庄园经济受到抑制 文化:儒、道、释互补共尊,儒家仍居正统 园林的发展相应的进入盛年期,作为一个园林体系,它所具有的风格特征已经基本上形成了 四、成熟时期(两宋到清初) 五、政治:封建社会发育定型经济:地主小农经济稳步成长 文化:封建文化日愈缩小的精致境界中实现从总体到细节的自我完善。 园林的发展亦由盛年期升华为富于创造进去精神的完全成熟的境地。 五、成熟后期(清中叶到清末) 政治:西方帝国主义势力入侵,封建社会盛极而衰,逐渐解体经济: 文化:封建文化呈现衰颓迹象。 园林的发展一方面继承前一时期的成熟传统而更趋于精致,表现中国古典园林的辉煌成就,另一方面则暴露出某些衰颓的倾向,已多少丧失前一时期的积极,创新精神。 清末民初,封建社会完全解体。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国古典园林结束了古典时期,开始进入现代园林的阶段。 4、中国古典园林的四个特点:一、本与自然,高于自然。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三、诗画的情趣。四、意境的含蕴。P26 5、园圃也应该是中国古典园林除囿、台之外的第三个源头。 6、除了社会因素之外,影响园林向着风景式方向上发展的则不能不提到三个重要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天人合一思想,君子比德思想,神仙思想。 7、大咸阳规划的范围为渭水北面和南面两部分的广大地域。渭北包括咸阳城、咸阳宫以及 秦始皇增建的六国宫,渭南部分即扩建的上林苑以及其他宫殿园林。(具体时间,人)p63 8、上林苑(秦):p66 原为秦国旧苑,秦始皇加以扩大,皇家园林,范围:南面包括终南山北坡,北界渭河,东到宜春苑,西面直抵周至。苑内主要宫殿为阿房宫,是政治中心。也是上林苑核心。内有兽圈,做皇室游猎之所。 9上林苑(西汉):汉武帝公元前138年就秦之上林苑加以扩大。扩建。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皇家园林。上林苑的内容:1山水:8条大河。天然湖泊10处,昆明池:训练水军,水上游览,渔业生产基地,模拟天象,蓄水库。影峨池,琳池,太液池。2、植物动物:天然植被及其丰富,苑内豢养百兽放逐各处,皇家狩猎区。3、苑:36处园中之园。4、宫:宜春宫、鼎湖宫、扶荔宫、宣曲宫、犬台宫、长门宫、葡萄宫、长扬宫、五柞宫。5、台:沿袭先秦筑高台的传统。6、观:白鹿观、细柳观,上兰观,白杨观,豫章观。7、生产基地。 特点:1、范围及其辽阔的天然山水环境2建筑间距大,集锦式布局。3、多功能皇家园林—

转载 如何整理课堂笔记

转载:小学生怎样记课堂笔记 一段时间以来,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小学生在课堂上记笔记有什么好处。因为在我的课堂上,每一个班的学生都要求记课堂笔记,而且每堂课在我走进教室之前笔记本就是打开着的,省得一到让学生动笔的时候课堂就有一段时间显得特别混乱,转身掏书包找练习本、铅笔、橡皮掉在地上,影响正常课堂教学时间。 课堂笔记就是学生对老师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做书面记录,并把它作为今后复习和学习的重要资料,好处有很多,比如有助于知识的存储和记忆,因为“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帮助学生提高课堂注意力,因为小学生注意力保持的时间比较短。再有就是回到家里复习或等到期末复习的时候课堂笔记就派上用场了。 记课堂笔记的方法很多,但不是每一种方法都适合于每一个学生,教师得想办法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记笔记方法。 一、在书本上作“旁注”。 有的时候老师可能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个学期下来,翻开学生的教科书时像新的一样,一个字也没有。这样的学生积累的东西一定特别少。认为在课堂上对于老师的讲解重点例如一些词语的解释、重点的段落,或用画线、或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或写一些简单的注解等标注出来。比方说重点的地方可以用直线画下来,比这个还重要的内容用波浪线现出来,遇到有疑问的地方可以画一个问号,需要积累的词语可以用圆圈、方框圈起来。总之教科书不能空着,不能学过了还和新的一样!这不利于积累,复习时也没有依据。毕竟在课堂上,教师的讲解一定会有精彩的部分,这些精彩有时是转瞬即逝的,可能课堂上你还记得很牢固,但你保证不了过一段时间不遗忘,如果你记笔记了,做标注了,复习时当你看到你的标注,课堂精彩处的镜头就会马上再现,可能一些知识点很快回到你的记忆当中。 二、准备一个专门的课堂笔记本。 每一个学科都应该有一个专门的笔记本,包括语文、数学、思品与社会、科学等等,这是养成一种好的学习习惯的基础。课堂笔记本不是要你把课堂上老师说的每一句话都记下来,一般情况下以老师的板书为主,其次是抓住老师讲解的重点记录在本子上。每一个学科的记录方法也有不同,比方说数学科中的一些概念、法则,书本上都有,所以这些不必记,在书上画上重点号就可以,但一些老师对概念的理解,一些解题的技巧等一定要记下来,因为这些可能是老师用很长时间、甚至是用一辈子的时间总结出来的经验,你说这重不重要,值不值得记下来?语文课上一些课文的作者简介、写作时代背景、写作特点等书本上可能没有作注解,老师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或根据教学要求,课堂上一定会对这些作出简要介绍,这也是老师通过查阅很多资料或用自己的教学经验在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作笔记的重点。这样复习的时候效率才会高,积累的东西才会多。为什么说每一个学科要有一本专门的笔记本呢?因为不同的学科记笔记的方法有所不同,而且混用笔记本有的时候会很乱,复习起来不方便,找来找去的效率不会高。 三、学会在笔记中质疑。 细心的老师会发现,有的学生课堂记笔记的方法也掌握了,课听得认真、笔记记的详细,学习成绩本该提高得很快,可就有个别学生的成绩提高起来还很慢,成绩好的学生的知识面拓展得也不够好,就是我们俗话所说的没后劲。什么原因?其一、写字速度慢,课堂只为记笔记而记笔记,有的时候跟不上老师的讲解。其二、学生不会思考!课堂只为了记而记,没有充分的思考时间,或没有自主思考问题的习惯。所以在记笔记的过程中,要学会记重点,留下一些时间把自己的困惑写下来,然后留在课后思考、与人交流,这样才会有发展。记完课堂笔记后,一定要记得整理。因为课堂老师的讲解一定要快于学生动笔记录,所以没跟上的地方一定要和同学比较一下,把自己没跟上的抄到自己的笔记上,使笔记更趋于完整以免使一些知识点掌握有误,其实这个过程也是记忆和复习的过程,一定要趁热打铁,不要拖拉。

秋中国当代文学史作业

秋《中国当代文学史》作业 13秋《中国当代文学史》作业1 一、单选题 1. _____________是“大墙文学”的代表作。 A. 《我应该怎么办》 B. 《大墙下的红玉兰》 C. 《小镇上的将军》 D. 《神圣的使命》 正确答案:B 2. ____在1949年10月《人民文学》创刊号上的发表抒情诗《我们最伟大的节日》。 A. 何其芳 B. 赵树理 C. 老舍 D. 胡风 正确答案:A

3. _______不啻对于“文革”的控诉状。作者的创作动机就是“喊出人民心声”。 A. 《将军吟》 B. 《伤痕》 C. 《我应该怎么办》 D. 《神圣的使命》 正确答案:B 4. ________的短篇小说《班主任》揭露了“文化大革命”中的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对于民族灵魂的戕害,对于祖国未来的戕害。 A. 冯骥才 B. 卢新华 C. 刘心武 D. 叶辛 正确答案:C 5. _____的组诗《时间开始了》抒发了诗人作为一个革命者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人类史上伟大的胜利”的欢呼、歌颂。 A. 闻捷 B. 郭小川 C. 艾青 D. 胡风

正确答案:D 6. “中间人物”是“两结合”框架中的现实主义内核。前承老通宝(茅盾《春蚕》),后启______,使中国文学终究没在这里彻底断裂。 A. “糊涂涂” B. “吃不饱” C. “小腿疼” D. 许茂 正确答案:D 7. _________以其对于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赞颂,成为“十七年”反映体制思想的“压卷”之作。 A. 《苍生》 B. 《西沙儿女》 C. 《金光大道》 D. 《艳阳天》 正确答案:D 8. 曹禺发表的话剧__________,主题就是反文化侵略。 A. 《北京人》 B. 《明朗的天》 C. 《原野》

教师师德培训笔记

教师师德培训笔记 古语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这次市里组织学习视频讲座,细细听来,收获不少,迷茫的心里点起里亮堂的明灯,曾经的困惑在次释然,找到了明确的答案。 师德师风的学习,我认为很有必要,尤其是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给我们老师上了生动的一课。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行为规范,甚至一言一行,对学生都会起典范作用,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教育工作不应是为教书而教书,更要以人为本、教师育人,学生把几年、十几年的生命时间交给学校、交给教师,学校、教师就有责任去珍惜别人的生命,浪费别人的生命时间就是罪过。 通过学习,我认为: 一、搞好教育工作要有恒心。所谓恒心,就是要把自己的身心全部投入到所从事的教师职业之中,一生一世为教育事业努力,有成效地工作。师德也是认真对待工作的前提,没有良好的师德,就不会有对事业的责任心,就不可能对工作兢兢业业。只有视教书育人为自己的神圣职责,视学生为自己的子女,才能有端正的工作态度,饱满的工作热情,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我在改学生作业时,对每份作业对认真批改,这样虽然辛苦些,但可以准确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可以了解整体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和教学是否存在什么问题,再有针对性的改进。学生见老师如此认真,自然也会认真学习,而不会随意糊弄,从而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搞好教育要有爱心。记得有位教育家曾说过:爱学生是对老师最最基本的要求。老师爱学生,可以弥补家庭和社会教育的不足,使教师的影响长久地保存在学生的内心深处。要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还要爱学生。不论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都要给予必要的关心和帮助。我还抽时间给学生谈心、交流,和学生共同活动,缩短了师生距离。由于我爱学生,关心学生,处理问题及时,方法得当,注意和学生沟通。所以,学生就信任我,喜欢我,也喜欢上我的课。热爱学生,还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以及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了解学生的个性,相信学生,关心学生,既统一严格要求,又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区别对待。对程度、水平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关爱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差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得,不让一个学

中国古典园林史 重点笔记

中国古典园林史题集 一、绪论部分 园林概念: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栽培、建筑布置,辅以禽鸟养殖,从而构成一个追求视觉景观之美为主的赏心悦目、畅情舒怀的游憩、居住的环境。(P3) 造园的四项主要工作(或四个主要手段):筑山、理水、植物配置、建筑营造;相对应园林的四要素:山、水、植被、建筑。(P4) 据此可将园林分为两种基本形式:规整式园林和风景式园林。 《古兰经》天园中的四条河:水河、乳河、酒河、蜜河。形成了伊斯兰园林的基本形式。(P4) F.L奥姆斯特德开创自然保护和现代城市公共园林的先驱。其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面积348ha.E.霍华德的《明日之田园城市》提出了“田园城市”的设想。(P6) 现代园林之不同于前一阶段的古典园林表现于四个方面: 1、除了私人所有的园林之外,还出现由政府山资经营、属于政府所有的、向公众开放的公共园林 2、园林的规划设计已经摆脱私有的局限性,从封闭的内向型转变为开放的外向型 3、兴造园林不仅为了获致视觉景观之美和精神的陶冶,同时也着重在发挥其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生态作用——环境效益,以及为市民提供公共游憩和交往活动的场所——社会效益 4、由现代型的职业造园师主持园林的规划设计工作。(P6) 中国古典园林分类: 按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的不同:人工山水园、天然山水园 按隶属关系分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P7) 人工山水园: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的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人工山水园是最能代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成就的—个类型。(P7)这类园林均修建在平坦地段上,尤以城镇居多,在城镇的建筑环境里面创造模拟天然野趣的小环境,犹如点点绿洲,故也称为“城市山林”宋后作为城市私家园林的代称。(P238) 天然山水园一般建在城镇近郊或远郊的山野风景地带,包括山水园、山地园和水景园等。规模较小的利川天然山水的局部或片段作为建园基址,规模人的则把完整的大自然山水植被环境范围起来作为建园的基址,然后再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P8) 兴造天然山水园的关键在于选择基址,《园冶》论造园相地,以“山林地”为第一。 皇家园林按其不同的使用情况分为: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魏晋南北朝开始)

上课的学问读书笔记

读罢黄玉峰老师的《上课的学问》,我陷入了对语文教学的思考。真语文旨在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在教师的引导督促下让学生去积累、去感悟、去运用。语文课一定要培养学生自然、健康的表达习惯,一定要培养学生自由、个性的心理品质,一定要培养学生独立创造的人格特征;语文课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了解国学知识开展真语文教学活动,是语文课程特点使然。语文是影响人一生的重要课程,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关乎人的精神成长。在古代,自汉语诞生之时起,语文教育就随之产生。古代教育家孔子教学生“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言语”和“文学” 实际已经相当于语文教育的内容。经过千百年的积淀,古代语文教育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思想和经验,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的一部分。 引入课程资源的一大意义是提供背景,知人论世。知人论世指要读懂前人的作品,就应该要知晓作者的身份、思想、经历、家世……,应该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及作品产生的具体背景。《孟子?万章》说:“一乡之善士斯友 天下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天下之善士为不足,又尚论古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是各种教材里的经典课文。各种版本的教案也随处都有。文章的文眼——“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作者选取了故都平凡秋景中的五幅图:秋晨静观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鸣图,闲话秋雨图,胜日秋果图。大多数教案都会抓取这些作为教学重点。郁达夫的一生,是忧郁的一生。生活的颠沛流离,命运的无情嘲弄,孤愤,彷徨,空虚,无奈,前抽完都凝成一个词“忧郁”。在他的整个创作过程中看,几乎都贯穿着忧郁感伤的基调。而黄玉峰老师在上这课时关注到全文似乎只有悲凉两字,其他也并没有流露出悲的情绪。这又是为什么呢?人有千面,静噪不同,一个人是有多面性的。即使郁达夫如此天生气质忧郁的人,也不一定时时刻刻都沉浸其中的。郁达夫此次去背景原来是蜜月之旅,他携带全家一路北上,整个过程中的日记后来集成了《避暑日记》和《故都日记》。甚至在日记最后一段中还提示了当时郁达夫正处于编辑催稿中,他在被催稿的压力下,随意摘取了当时他看到的意象“拼凑”出了这一名篇。了解了这些写作背景,学生对“知人论世” 的领会也更深了。 崇拜课本,崇拜作者是我们的惯性思维。传统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唯书”、“唯上”,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他们遇到实际问题不能独立思考,束手无策,这样的人才是不能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我国传统课堂教学的最大弊端是教师的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作品专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考研笔记 ——现当代文学·作品专题 (考研期间根据根据[《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钱谷融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北京大学出版社] 整 理) 第一编小说部分 1,鲁迅:《在酒楼上》 (1),学术界对《在酒楼上》的潜在作者、叙述者与人物的关系,主要有两种分析: ①"认为吕纬甫是鲁迅投射了反思和批判目光的人物,而小说叙述者'我'则更多地代表了鲁迅的立场,'我'对吕纬甫在五四落潮期的'敷敷衍衍,模模胡胡'的颓废状态采取的是审视和批判的态度。而吕纬甫也在见证着自己当年的革命热情的同路人--叙述者'我'的面前表现出一种自省的心态。从这个意义上看,鲁迅在小说中坚持的是五四式的启蒙主义话语,吕纬甫的声音是作者力图压抑甚至摆脱的声音"。 ②"关注吕纬甫讲的故事本身,就会感到这其实是两个十分感人的故事,有一种深情,有一种人情味,笼罩着感伤的怀旧情绪","吕纬甫身上是有鲁迅的影子的,吕纬甫的声音可能比小说叙述者'我'更代表鲁迅心灵深处的声音","小说中的'我'不仅是吕纬甫故事的倾听者,同时也更是一个审视者,,吕纬甫一遍又一遍的自我嘲讽、自我申辩、自我否定,正因为他一直感受着'我'的潜在的审视的目光。从而'我'与吕纬甫之间呈现为一种内在的对话关系,这可以看作是作者两种声音的外化。'我'与吕纬甫的辩难,正是作者内在的两种声音在冲突,在对话,在争辩,最终很难说哪一种是主导性的声音。这种辩难性正是鲁迅小说思维的体现,是鲁迅认知和把握世界的基本思维在小说文本层面的印证。" 细读小说文本,作出你自己的分析。 (2),这篇小说关于"废园"里的"老梅"的描写是历来最为人们所称道的;细读这段文字,体会它的写法的精妙处,并结合上下文的描写,体会它在小说中的作用。 (3),有进一步研究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思考一个问题:1956年,曹聚仁北上访问已72岁的周作人,谈到鲁迅的作品。曹聚仁表示自己最喜欢的是《在酒楼上》,周作人同意曹聚仁的看法,”这是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参看曹聚仁:《与周启明先生》)。--你同意周作人的评价吗?能否结合文本的描写,谈谈你对"鲁迅气氛"的理解,并以这样的眼光去重读鲁迅的其他小说,看看会不会有新的发现。 【扩展性阅读书目】 《孤独者》、《伤逝》。均收《彷徨》,是《在酒楼上》同时期的关于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 【参考书目】 吴晓东等:《现代小说研究的诗学视域》,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年1期。 严家炎:《复调小说:鲁迅的突出贡献》,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3期。 卢今:《〈在酒楼上〉讲解》,收《走进鲁迅世界》(小说卷),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 2,鲁迅:《铸剑》 (1),重点阅读(最好能朗读)小说中关于"铸剑开炉"、"以头相搏"的场面描写,细心体味鲁迅丰富的想象力,诡奇而绚丽的文字。对比你原来读过的鲁迅作品,你对鲁迅的语言风格有什么新的体认? (2),"三头相搏"的场面无疑是小说情节发展的顶点,在大多数作家的笔下,小说都到此嘎然而止;但鲁迅却偏要精心安排"复仇完成以后"情节的新的发展,于是出现了"辨头"的闹剧,"三头并葬"的滑稽戏,到最后的"大出丧"变成全民"瞻仰"“狂欢节 ",小说又出现了一个高潮。请想想,小说的前后两个高潮之间,构成了怎样的关系? 请细心比较前后的文字,作者的叙述语调(以及内在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你或许会意识到鲁迅的这篇小说原来存在着两个调子,再去重读全篇小说,体会这"两种调子"在小说中的相互纠缠,渗透,对峙,消解,起伏,激荡,并由此体味作者深广的忧愤和内心的矛盾与痛苦。 (3),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进一步分析"黑的人(宴之敖者)"的形象,还可以联系鲁迅作品中的其他人物,例如《理水》里的夏禹和他的弟子,《非攻》里的墨子,《过客》(见《野草》)里的主人公,《孤独者》里的魏连殳--他们都是鲁迅作品中的"黑色家族"的成员,从外貌到内心世界和性格都有相似之处,并注入了鲁迅的主体精神("宴之敖"本是鲁迅的笔名,鲁迅还说过:"我就是魏连殳")。可以就此写一篇小论文。 【扩展性阅读书目】 《补天》、《理水》、《非攻》。都是《故事新编》里的小说,并且都可以从"两个调子"的角度去阅读。 【参考书目】 钱理群:《试论鲁迅小说中的复仇主题--从〈孤独者〉到〈铸剑〉》,收《走进当代的鲁迅》,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培训学习笔记

ORACLE财务系统 一、凭证打印 进ORACLE财务系统—进门店号账套全面会计查询—标准报表—单独请求—提交请求-cux凭证打印产险a4-出现参数界面,点击记账单位自动默认-选择会计期间-提交 二、凭证整理 1、应收保费挂账:里面不放原始凭证,把保单财务联单独立册 2、实收保费:不放原始凭证,只有凭证纸 3、IBNR(准备金):不放原始凭证 4、未到期责任准备金:不放原始凭证 5、实付赔款:在收付系统里打附件 6、公司间转账:公司间往来报单 7、费用报销:按照记账凭证上的参考号,附报销单 8、跨公司付款:不放 9、公司间转账:一般情况下放公司间确认的往来保单 10、折旧:从oracle系统打单 11、记账凭证:工资社保公积金都不放附件 12、工资: (1)、计提工资,总部每月做,实发上月工资 (2)、预提工资,总部每月做,预提下月 (3)、冲销上月预提,门店每月都必须做,在oracle系统查凭证号和金额,然后在费控系统提人力成本派工单 13、应付账款下的借款:不放 14、报销单类别: A、RC日常报销 B、ZX专项 C、zb资本报销 D、GG公共 E、HY会议或培训 15、分配:不放 16、余额上划:不放 17、记账凭证:结转工资,不放 18、应付赔款挂账:不放 19、费用摊销:从费控系统里查询里打费控报销单 待摊费用:打待摊报销单 20、资产增加:在oracle系统打出当月资产明细 21、信保追偿款:跟保费收入一样,不放

三、报表查询 首先进oracle系统,进账套,全面会计查询,点击标准报表,选择以下报表查询 1、客户化财务报表: SI-p-w-01产险的资产负债表,选择会计期间,点完成并生成报表 SI-p-w-02利润表 总账余额综合查询报表:主要查科目余额 三栏式明细账:查明细帐 2、查凭证 方法一:全面会计查询-日记账查询-选择日期-点查询 方法二:点F11,期间选2015-07,批说明点%预提%,再点F11执行 注:每月冲销上月预提工资,首先填写一张事项申请审批表(手机拍照),然后提派工单!附件放审批表和派工单! 四、资产 进资产会计账套-运行-资产增加报表、折旧增加报表 资产增加(单账表)、资产明细报表,导出当凭证附件 实物资产系统: 1、行政在实物资产系统做录入资产,录入后进入费控系统,会计在费控系统审 核,审核完后传到oracle系统,产生如下分录: 借:固定资产 贷:固定资产-中转 借:固定资产-中转 贷:银行存款 若固定资产-中转出现贷方余额,则入库了没有报销,若出现借方,报销了但没有入库 五、预算费控系统 费控系统里费用申请单、费用报销单和借款单三类,除了日常、公共、事前确认和公司间划转不需要提费用申请单外,其他费用报销都必须先提费用申请单,等费用申请单流程全部走完后,再按实际发生额提费用报销单。 1、项目:缺省渠道:信保渠道客户:待分摊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读书笔记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读书笔记 我国造园艺术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的,这之中虽然有起伏和曲折,但总的来讲还是有粗陋而发展到精巧,由不成熟而趋向于成熟的。 彭一刚老先生《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区别于其他人的文章,在研究方法上突出地强调用分析的方法来研究传统造园的手法,将研究与设计创作结合的更加紧密;并且提出理应借助于科学的认识论—辩证唯物论—对遗产做一番新的整理和研究工作;在配图的选择上彭一刚老先生没有使用照片而是选择了手绘的方式;整本书分成了两大部分,两部分相互参照、前后对应,前半分主要采用文字叙述的方 法对中国古典园林进行了系统 的分析,后半部分则是采用图 文并茂的方式将园林发展、分 布、形式、特点等进行了全面 细致的分析。 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一书的阅读我学习到了以下的内容: 中国造园艺术的历史、园林建筑的分布。 两种园林风格: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受米开朗琪罗、达芬奇和杜勒等人的影响,注重比例、和几何图形的美;中国古典园林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等艺术的影响,使中国园林从一开始便带有诗情画意般的浓厚的感情色彩。 对于意境的需求:中国传统园林与中国传统建筑的布局区别于西方古典园林与古典建筑之间的关系,是强烈对比的关系,不是以协调一致以求的整体的统一,而是以相反相成,也就是通过对比的方法以求得整体的统一。传统建筑如寺院、宫殿、陵墓乃至一般的民居建筑,多采用中轴线对称和四合院的布局形式,是相当程序化的;园林建筑则变化无穷不受任何形式的约束。园林建筑的特点有以下几点:情景交融;小中见大;迂回曲折;幽邃深远,与其它类型建筑相比,它所抒发的的则是另外一种情趣。 两类活动、两种要求:形象的将人类活动的空间分为两大类,内部空间及外部空间,并且分析了处理内外空间关系的三个形式:西方的以建筑为中心,以外庭院包围建筑;内外空间交错穿插;我国传统的四合院形式,以庭院为中心,以建筑包围庭院。 从庭到苑囿:私家园林的庭、院、园,其中园与庭、院的区别并不是从尺寸的大小来判断,而是在于是否赋予了其景观价值;对于皇家园林来说单纯利用人工方法虽然可以局部地形成一

《春》课堂笔记整理

《春》课堂笔记整理 1. 2.在第二自然段里,作者分别选取了哪些有代表性的事物?用了哪些词语来描述他们? 3.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4. 5.作者在第二自然段中抓住了主要景物的主要特点,写出了春天的总体景色,然后又选取了 哪五幅画面来具体描绘春天的美景。 6.第3段共四个句子,各是从什么角度描绘春草的? 7. 6.春花图(第4自然段)作者是按什么层次描写春花的。 7.如果不写“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赶趟儿”,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8.“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三个句子顺序能不能颠倒?为什么?

9. 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写“树上”的花的? 10.“闹”改为“飞”好不好?为什么? 11.写“花下”只写了蜜蜂和蝴蝶,这与写花有什么关系? 12.“遍地”和“杂样儿”从什么角度写野花? 13.体会“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两个比喻的妙处 14.引用志南和尚的诗句“吹面不寒杨柳风”有什么作用? 15.“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写出了春风什么特点? 16.春风本身是无味的,作者又是怎样写出春风的味儿的呢? 17.这些味儿和前文的“春草图”“春花图”有没有关系?、 18. 春风“轻悄悄的”,本身也没有什么声响,作者是怎样化无声为有声的? 18.“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表现了春雨的哪些特点? 19.体会“斜”“织”“全”“笼”所表现的内容。 20. 简析本文最后一部分。(8~10自然段) ①三个比喻句抓住了春天的什么特点?

21.②这三个比喻句能不能颠倒?为什么?

班主任培训学习笔记4篇

班主任培训学习笔记4篇 班主任培训学习笔记第1篇 班主任是指在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教学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的教师。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如果不做班主任,就不会尝到当老师的真正滋味。班主任工作从何入手?没有固定模式,用个多开端概念或许合适。班主任在学生心田中耕耘,对学生做教育工作,可能从认识(知)入手,即晓之以理,也可能从情感(情)入手,即动之以情,也可能从意志(意)入手,促使学生持之以恒;也可能从行动(行)入手,即导之以行;还可能是知、情、意、行一起上。班主任的工作是平凡琐碎的,但往往给学生留下的影响是终生的。通过近阶段的班主任培训,受益颇多。我想,作为新时代的班主任,我们需要努力做到如下几点: 一、爱生班级管理的基础 爱是一种美好的道德情感。教师爱学生,简称爱生,它是一种由衷的热情,是一种自我牺牲的,依依不舍的道德情感,是师爱的一种体现,是社会的需要和教育的需求。它不同于母爱、父爱和友爱,但是它却可以包含母爱、父爱和友爱。它是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给予,而决不是索取。任何一位教师,只有真正而深刻地明白这一点,才能做到将自己的精力和能量毫无保留地奉献出来,并且帮助每一位学生充分地吸收,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一愿望才能实现。那么,

教师应如何付出爱心呢?在付出爱心后会取得什么教育效果呢?下面让我们逐一探讨。 1、如何对学生付出爱心 首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真诚的爱,无私的爱。教师最生动最形象的写照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当教师面对每一位学生时,须与之坦诚相对,真正让学生感到你能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你能让他们信任和爱戴,特别是当学生面临困惑时,作为教师应适时地伸出援助之手,这样,你也就抓住了学生们的心,你的形象在学生中就会逐渐高大起来。作为教师,奉献是天职,要无私地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每一位学生,为每一位学生呕心沥血,为每一位学生的未来着想,为祖国的未来着想,真正做到奉献于事业,服务于人民,无私地燃烧自己。 其次,对学生的爱是一种有原则的爱,是建立在严要求基础上的爱。爱不等于放纵,爱不等于可以对学生的某些不良行为置之不理。有句俗语严师出高徒,就点出每一位教师需要严格地要求与约束每一位学生,以纪律规范学生的行为,以细致的思想工作转变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可以说,严是对学生爱的一种,没有严就无所谓爱。在严的同时,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关心他们的每一步成长,帮助他们解决在现实生活中碰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使他们健康成长。在具体工作中,应懂得恩威并举,宽严相济。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第3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结 语)【圣才出品】

第8章 结 语 8.1 复习笔记 一、中国古典园林概述 1.影响因素 (1)农业经济和集权政治成为决定园林性质的根本基因,推动园林演进的主要力量。 (2)中国古典园林作为封建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其他众多封建文化形态的影响和浸润。 2.园林艺术的分水岭 园林及其造园艺术逐渐发展到成熟状态,宋代是中国古典园林历史进程的分水岭。 (1)宋代以前(生成期、转折期、全盛期) 造园思想与造园技术十分活跃,两者同步发展、相辅相成,其演进充满生机和活力。 (2)宋代以后(成熟期、成熟后期) 园林演进平和、稳重,缓慢地暴露衰减势头,造园技术取得发展,造园思想日益萎缩。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 1.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

(1)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是园林的精华荟萃,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最为成熟、最具个性的两个类型,代表中国古典园林的辉煌成就。 (2)到了后期,北方的皇家园林和江南的私家园林分别发展成为南、北并峙的两个高峰。 (3)北方的离宫御苑和江南的宅园尤为出类拔萃。如今,皇家园林中的颐和园,私家园林中的苏州园林,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行列。 2.寺观园林 (1)总体特征 寺观园林,宗教色彩并不显著,一般接近世俗私家园林。与同属汉文化圈内的日本古典园林中的寺院园林不同, (2)与日本寺院园林比较 日本的禅僧造园犹如中国的文人造园;日本的寺院园林突出宗教色彩,而中国的寺观园林彰显文人风格和世俗情调;日本世俗园林的宗教化犹如中国寺观园林的世俗化。 3.公共园林 公共园林虽然已显示其开放性的特点,但大多数是自发而形成,谈不上多少规划设计,尚处在比较原始的状态。 4.其他非主流园林 衙署园林、祠堂园林、书院园林、会馆园林等非主流园林,规划设计简单,状态比较原始,自发形成,具有开发性。

学生该如何整理笔记

学生该如何整理笔记 学生该如何整理笔记 你好,整理笔记其实很简单 你抄好了笔记以后,课后再复习,把字词解释之类的归一类,主旨内涵的归一类,老师给你们补充的知识再归一类(语文)英文笔记最重要的就是单词词组的积累,记下后回顾之前记的内容,把意思相近的字词或词组归类复习,更加容易 数学的话最重要的就是理解。在记下老师的解题过程后把重要的步骤用颜色笔标出来,这样的话方便以后查看重点内容这些都是我从一个博客里面看到的,博主曾经是中考状元,你去看看,里面有很多他的学习体会,应该会对你有所帮助。你可以网上搜索他的博客李晓鹏新浪博客。里面有各科的学习方法、解题窍门以及复习资料,都是他的经验总结,我相信你看完以后一定会受益匪浅的!只有通过努力,才能获得成功!为了你的美好未来,一定要好好努力哦!学生如何做笔记 做笔记是读书治学的好方法。笔记有课堂笔记和读书笔记两种类型。下面就这两类笔记的做法给同学们作简单的介绍。 (一)怎样做课堂笔记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最淡的墨水胜过最强的

记忆”,这两句话都是说笔记的重要性。听课时,结合做课堂笔记,由于耳、眼、脑、手并用,多种感觉器官参加识记,能增强记忆,不仅如此,还便于日后复习。这是许多读书人乐此不疲的原因。 课堂笔记有它独特的格式。开头应先写好课题或章节的名称,而且要留有“天”(一定的空白)。接着下面写要记录的内容,记录时写一行空一行,而且只写正面,余下的留作修正错误、增补资料之用。左边还应留一些空白,以便注释或加小标题。为了不至于与其他课题的内容相混,末尾要留有“地”(一定的空白),如果是活页,最好是以一章或一节为单位,以便整理和装订。 课堂笔记的内容主要有: 1.老师的板书。老师的板书往往是上课的主要内容、章节的重点和难点,把老师提纲挈领的板书记下来,既便于日后复习,又易于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2.老师反复强调的内容。这往往是重点、难点之所在。 3.课本中章节的要点。 4.自己认为重要的或难以理解的问题。 课堂上记下的内容一般比较零乱,而且不够完整,课后要加以整理,对笔记进行补充或订正。 (二)怎样做读书笔记 许多古今中外的学者都得力于读书笔记,在这方面,他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