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节区脑出血经外侧裂—岛叶入路的显微解剖

合集下载

超早期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临床疗效观察

超早期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临床疗效观察
丁志 良, 阮文华 , 成之奇 , 吴 刚 , 霍 雷
( 江苏省苏州市立 医院本部 脑外科 , 江苏 苏州 , 10 2 2 50 )
关键词 : 高血压脑出血 ; 基底节区;超早期;外侧裂入路 ; 显微手术
中 图分 类 号 : 4 1 R 54.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17 —33 2 1) 30 2 一3 622 5 (O O 2 _O 6O
核锥 体束 型 1 7例 , 核锥 体 束脑 室 型 6例 ; 壳 血肿 量按 多 田公 式计 算 ,3 ~5 7例 ,5 ~8 0 0 mL 1 1 0
往是原发出血部位 , 应沿血块周围间隙逐渐分离 并 小心 电凝 止血 。对 畸形小 血管 团应 予 以电凝切
除, 防止术 后再 出血 。血 肿壁 细小渗 血不必 电凝 ,
4 -7 1 5岁 , 平均 年龄 5 . 9 5岁 ; 既往 均有 高血 压 病
裂或额叶皮质无 血管区, 解剖侧裂长约 2 5c . m, 分 离至大脑 中动 脉 分叉 处 , 意 避 免损 伤大 脑 中 注 动脉及 其分 支 , 棉 片 保 护后 再 做适 当剥离 即可 用
达 岛叶表 面 。切开 岛叶皮 层 长 1 . I,再 向 ~1 5C I T 内侧分离进 入血肿 腔 , 直径 1 0 2 0 ry 的吸 用 . - . / nl 引管 以中低 负压 先 从 血肿 中央 吸 除 , 作尽 量在 操 血 肿腔 内进 行 , 步深 入 。粘 连 紧 密 的血凝 块往 逐

2 ・ 6
J 实用临 药母志 霉医
o r a fCI i l e ii e i r cie u n l i c d cn P a t o naM n c
20 第4第3 0年 1 2 1 卷 期

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行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68例分析

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行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68例分析
治 的有 效措 施 【 ” 。 高血 压脑 出血 在 大脑 基底 节 处最 常
路, 骨窗大小 6 c m x 8 c m , 磨 钻磨平蝶骨嵴 , 弧形切 开硬脑膜并悬 吊。显微镜下用尖刀挑开外侧裂顶部 蛛网膜 , 开放侧裂池 , 放出脑脊液 , 沿额叶、 颞叶 自然
解剖 间 隙逐步 显露 岛 叶皮质 ,在 岛叶表 面避 开 大脑 中动 脉 分 支 。于无 血 管 区用 脑 针 穿刺 , 刺人 1 c m 即 可 到 达 血 肿 腔 ,证 实 为 陈 旧 性 血 液 后 将 岛 叶切 开 1 c m。轻柔 地清 除血 肿 , 镜 下 电凝止 血后 应用 速 即纱 贴 覆脑 创 面 。 确 定无 出血 后 , 应 用人 工脑 膜减 张并 严
1 临床 资料
大小可达 1 0 c m  ̄ 1 2 c m,骨窗下缘达中颅凹底部充 分减压 。 术后处理 : 术后立 即及第 2 天复查头颅 C T ,
了解血 肿清 除及 再 出血情 况 。常 规送 N I C U, 维持 水
电解质 的平衡及全身营养支持 ,防止各种并发症的
收 治 经 侧 裂一 岛 叶 人 路 显 微 治 疗
发生 。
2 结 果
1 . 1 一般 资 料
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 6 8 例, 男3 5 例, 女3 3 例; 年
龄3 9 ~ 7 5岁 , 平均 5 3 . 6岁 ; 发病 2 ~ 3 2小 时 人 院 。 临
床表现 : 入院时神 志模糊 1 7 例, 浅 昏迷 2 1 例, 中昏 迷2 6 例, 深 昏迷 4 例; 单侧瞳孔散 大 2 3 例, 双侧瞳 孔散大 2 例; 偏瘫 6 8 例。病例入选标 准【 3 _ : 基底节 区 血 肿量超过 3 0 m L , 中线移位 超过 0 . 5 c m, 侧脑 室受 压变形或消失 , 有 明显 的颅 内高压表现。 出血部位和 出血量 : 经头颅 C T扫描 出血部位均位于基底节 区 , 其 中位于左侧 3 7 例 ,右侧 3 1 例 ,破人脑室系统 7

【基层】显微镜下高手是如何分离外侧裂的呢?---上篇

【基层】显微镜下高手是如何分离外侧裂的呢?---上篇

【基层】显微镜下高手是如何分离外侧裂的呢?---上篇高手是如何分离外侧裂的呢?上篇----分离侧裂之前必须掌握的MCA显微解剖MCA是根据其复杂的弯曲进行分段的,而不是其分支。

M1段始于ICA末端的分叉处,止于膝部,即MCA行经岛叶皮层一个小的脑回时,向内侧弯曲形成的一个直角。

M1段走行与蝶骨嵴平行,故又称为蝶骨嵴段。

M2段,也称岛叶段,起自MCA膝部,行走于岛裂内,于环状沟终止,并在此处形成第二个直角。

环状沟内的转角可能会扩大(90°-180°),根据血管由岛叶表面移行至内侧额顶盖表面的情况而不同。

M3段,又称岛盖段,起自血管离开岛叶表面处的膝部,行走于岛盖裂,终止与侧裂皮层表面。

M4段或称皮层段,由数支血管组成,为大脑外侧凸面供血。

由此可见,MCA从ICA末端开始行经侧裂至大脑外侧凸面,有4段,3个直角转弯,将其走行方向在水平和垂直之间转变,终末分支呈烛台样。

图示MCA显微解剖。

侧面(A)和上面(B)观角度显示MCA各段:M1,蝶骨段;M2,岛叶段;M3,岛盖段;M4,皮层段。

AchA,脉络膜前动脉;ICA,颈内动脉;IT,MCA下干;LSA,豆纹动脉;OphA,眼动脉;PcoA,后交通动脉;ST,MCA上干。

MCA分为上干和下干,根据分叉点与位于岛域的膝部的距离远近,分叉点可位于M1段(近),M2段(远)或者位于M1与M2的交接处(分叉点正好在膝部)。

大多数的MCA动脉瘤位于MCA的分叉处。

20%的病例中MCA分为上、中、下三支,MCA分为4支的罕见。

二级分支较早再行分叉时可能会出现类似4分支的形态。

分支数量可能对称,但分支大小则与终末分支数有关,而且往往有一支主干分支。

向前的分支包括眶额动脉,额叶岛盖动脉,中央沟动脉;向后的分支包括顶后动脉,角回动脉,颞后动脉。

这些分支大多与M2并行,故在动脉瘤分离时需要先将这些血管移位。

图示MCA的解剖变异。

(A)MCA均分为两支干血管。

小骨窗经侧裂-岛叶入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脑出血112例分析

小骨窗经侧裂-岛叶入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脑出血112例分析

利于彻底地清 除血肿 , 也减少 了传统皮 近颞上沟末端穿刺侧脑室三角区放脑脊 科学掌握其手术适应证 。
层 造 瘘 法 对 皮层 的牵 拉 损 伤 , 别 是 笔 液 , 穿刺 血 肿 腔 , 压 后 再 分 离 侧 裂 , 特 或 减 者 采 用 零 牵 拉 技 术 。 即不 使 用 牵 开 器 , 有 利 于 分 离 和 保 护 脑 皮层 , 免使 用 脑 避
4~ 7分 4 2例 。 3 讨 论

神 经 外 科手 术 治疗 高 血压 性 脑 出血
大脑 中动 脉 脑 岛 分支 , 小 的交 通 支 可 是 已得到共 识 的有 效治疗 手段 , 细 其主 要 目
根据 钟 志 宏等 底节 区 分型 方 法 , 电凝离 断, 基 进入血肿腔后先清除近液化 的是 清 除血 肿 , 少 对脑 组 织 的压 迫 , 减 降 勿 脑 低颅 内压 , 脑循 环 , 轻脑 水肿 , 前部型: 血肿主体位于水平线前方, 本组 血 肿 , 超 过 血 肿边 界 。用 明胶海 面一 改善 减 同时 4 : 间型 : 0例 中 主要 累及 豆 状 核前 中 部及 棉 片保 护 血 肿 腔 脑 界 面 , 当牵 拉脑 棉 减 少血 肿 对 周 围脑 组织 继 发性 损 害 。 目 适 内囊 膝部 , 组 3 ; 部 型 : 本 4例 后 血肿 主 体 片 以防血 肿 腔 塌 陷 , 后 处 理较 硬 凝 血 前脑 出血手术方式多样化, 最 各有争议 , 选 位 于 内囊 膝 部 后方 , 组 3 例 。根据 多 块 , 本 8 其往往是原发出血部位 , 可以发现责 择何种术式要根据病情具体清况 以及医 田公 式计 算 , 血肿 量 在 3 0~ 6 Il0 , 任 豆纹 动 脉 , 意 电凝 止 血 , 0n 8 例 注 注意 保 护血 生 对 该术 式 熟练 程 度 来选 择 。但 无 论 选

经侧裂入路基底节区脑出血显微镜下手术治疗体会

经侧裂入路基底节区脑出血显微镜下手术治疗体会

经侧裂入路基底节区脑出血显微镜下手术治疗体会【摘要】目的对经侧裂入路基底节区脑出血显微镜下手术治疗的体会。

方法对30位进行经侧裂入路基底节区脑出血基底节区出血患者的术后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术后所有患者经gos评分后结果为:ⅴ级恢复良好,能独立生活者21例;ⅳ级中残:生活能自理者7例;ⅲ级重残:意识清楚,生活需他人照顾者2例。

ⅱ级长期为植物状态和ⅰ级死亡者0例。

术后后复查颅内血肿:23例完全清除,5例基本清除达93%,1例还残留部分,1例出现再出血。

结论经侧裂入路基底节区脑出血显微镜下手术是一种对患者伤害较小,创口小,血肿清除率较高,术后患者神经恢复情况好的治疗方案。

【关键词】经外侧裂入路;脑出血;基底节区;显微手术基底节区脑出血是是一种目前比较常见的脑部疾病。

经侧裂入路基底节区脑出血手术治疗的目的主要是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使受压的神经有恢复的可能性,防止和减轻出血后的一系列继发病理变化,打破危及生命的恶性循环[1]。

因此能是患者所受创伤最少及术后患者恢复情况好的手术方法显得至关重要。

现选取某医院自2008年5月至2012年11月这段时间内采取经侧裂入路基底节区脑出血显微镜下手术治疗的患者3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的30名患有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患者中,男18例,女12例。

患者群年龄41~65岁,平均年龄47岁。

患者从病发至住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平均时间为3.5 h。

在30名患者中,按照gcs评分,13~15分的19例。

9~12分的11例。

按照术前意识状态分级,患者在各区段的人数为ⅰ级19例,ⅱ级8例,ⅲ级3例。

1.2 手术方法手术采取全麻,在颅部外侧血肿同侧外侧裂投影处做一斜形切口,中后部开一约为5 cm×6 cm的骨窗。

将硬脑膜切开,此时分离外侧裂池来放出脑脊液,待颅内压降低,暴露出岛叶,在无血管的区域下切,即能看见血肿。

此时在显微镜下用适当的吸引力吸除血肿,在吸除过程中要注意对大脑的保护,不可太快,同时应及时用生理盐水清楚残块,同时防止长时间暴露干燥。

基底节区脑出血ppt课件

基底节区脑出血ppt课件

脑出血最常见出血部位
☻出血的部位以壳核区最常见,表现最为典 型,约占高血压脑出血的50%以上,其出 血是由于豆纹动脉尤其是外侧枝破裂造成; 分为外囊出血和内囊出血两类;
☻高血压脑出血的其他好发部位为:丘脑出 血,脑叶出血,脑干出血,小脑出血,脑 室出血等等。
脑解剖图
典型可见三偏体征
Title
重型重型 高热、昏迷、瞳孔改变 呕吐咖啡色样物(应激性溃疡) 丘脑膝状动脉和穿通动脉破裂所致
☻外囊出血:由于其对内囊的传导纤维影响小,临床上可
以不出现偏瘫症状。
格拉斯哥昏迷分级(G.C.S.计分
睁眼反应
语言反应
运动反应
4 - 自发睁眼
5 - 正常交谈
6 - 按吩咐动作
3 - 语言吩咐睁眼 2 - 疼痛刺激睁眼 1 - 无睁眼
左侧基底节区脑出血
神经外科
基底节区脑出血
1
概念
2
病因 临床表现
3
护理问题
4
护理措施
概述
❖脑出血是指脑实质内出血,常见的病因是因长期 动脉硬化高血压引起某一硬化的动脉破裂所致, 临床上以内囊区小动脉出血最为常见。55岁以 上的老年人发病率高,男性比女性高,其表现起 病急、发展快,早期出现偏瘫、意识障碍等。病 残率、死亡率均较高,是引起人类死亡的主要疾 病之一。
防止并发症
维持机体功能
病史简介
❖ 20床,李勇,男性,60岁,住院号:1003780。因“突发 右侧肢体偏瘫两小时”,被送至当地医院救诊,行CT检 查提示“左侧基底节区出血破入脑室系统”为求进一步诊 治,急诊拟“颅脑外伤”收住入院,医嘱予以止血、营养 神经、脱水、护胃及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保守治疗。
个人史:生居于原籍,否认长期外地居留史,否认血吸虫疫水接触史, 否认工业粉尘及毒物接触史,预防接种随社会进行,无烟酒嗜好。

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

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

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现阶段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脑出血越来越受到神经外科医师的重视。

现就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脑出血治疗现状及进展综述如下。

1大脑侧裂及脑岛的解剖在胚胎第8~12 w,每侧大脑半球的外侧面出现一轻度三角形凹陷,进一步深凹陷及卷入此浅窝形成未来的脑岛。

此深凹陷内翻过程继续进行,额叶及顶叶开始从上方、颞叶从下方覆盖之。

最后上方的额顶叶及下方的颞叶形成岛盖完全盖住脑岛并形成大脑侧裂。

完全发育的侧裂有表浅部及深在部。

表浅部从脑表面即可看出,深在部又名侧裂池,被岛盖覆盖而藏于脑表面之下。

大脑外侧裂分为1个干和3支(前水平支、前升支、后支),3支的交点为大脑外侧裂近点。

干部起始于前床突中部,延伸到侧鞍背的后方,止点在凸面;前水平支和前升支将额下回分为眶部、三角部和盖部,后支最长,其后端被缘上回包绕并止于此处。

外侧裂近点位于颧弓中点上25.0~51.0 mm,平均为(40.3±1.4)mm[1]。

岛叶外形呈三角锥形,皮质与周围脑叶以前环岛沟、上环岛沟和下环岛沟分界。

岛叶的三角形尖端朝向脑底面的前穿质部分称为岛阈。

脑岛及侧裂形成以前,大脑中动脉(MCA)的皮层分支在大脑半球外侧表面直接分布。

在此阶段这些分支自颈内动脉终末分叉起点处分支几乎都垂直行走。

当额叶、颞叶、顶叶发育完成并形成侧裂时,MCA分支随脑岛形成而深入凹陷。

脑岛皮层及其上的MCA分支继续深凹陷内翻,这些血管先弯曲进入侧裂并走在脑岛之上,然后向外通过相互紧靠的额叶、颞叶及顶叶岛盖唇部分支于大脑半球外侧表面。

从颈内动脉分叉部到岛阈之间的部分为M1段,它从前穿质的上部穿过,途经杏仁核的后面;从岛阈水平到岛叶环岛沟间的部分为M2段,M3段起自环状沟的顶部当M2干在侧裂内开始向外行走处,终止于侧裂表面,M3段走行于岛盖的内面,它生成并发出许多动脉分支。

内侧豆纹动脉自大脑中动脉水平段近端10 mm以内发出,为一组彼此平行的细小血管,各支自主干呈直角发出后,行于蛛网膜下腔内8~10 mm后进入前穿质。

脑出血常见部位

脑出血常见部位

快速学会脑出血部位辨识脑的解剖示意图:常见脑出血部位:(1)基底节区出血:基底节区是最常见的脑出血部位,豆纹动脉的破裂出血血肿即位于基底节。

基底节出血又可以细分为:壳核出血,丘脑出血,尾状核头出血等。

①壳核出血(putamen hemorrhage):基底节区的壳核是较为常见的出血部位,约占50%~60%,主要有豆纹动脉外侧在破裂引起,出血后可突破至内囊,临床表现与血肿的部位和血肿量有关,中大量出血时常见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内囊受损的引起的对侧偏瘫,还可有双眼向病灶一侧凝视,偏身感觉障碍等。

出血量大时影响脑脊液的循环,压迫脑组织产生短时间内昏迷、呼吸心跳受影响,甚至出现短时间内死亡,出血量小时仅表现为肢体症状,临床上较为多见。

内囊外型出血1。

高血压性脑出血最常见的类型2。

多由外侧豆纹动脉破裂引起3。

内囊三偏征(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及偏瘫)+失语②丘脑出血(thalamic hemorrhage):相对壳核出血发生率较低,主要由于丘脑穿支动脉或者丘脑膝状体动脉破裂导致,丘脑出血的特点除与壳核出血类似的症状如偏身运动障碍、感觉障碍等,可出现精神障碍,临床上常见的有情绪低落、淡漠等,还可出现痴呆、记忆力下降等症状,出血量较大亦可短时间内危急生命。

由于位置靠近第三脑室,丘脑出血症状容易反复,还易出现持续性顽固高热等症状。

内囊内型出血偏身感觉障碍③尾状核头出血:较为少见,出血量常不大,多破入脑室,出现急性脑积水症状如恶心、呕吐、头痛等,一般不出现典型的肢体偏瘫症状,临床表现可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类似。

2)脑叶出血:发生率较少,约占脑出血的5%~10%,一般合并有颅内血管畸形、血液病、烟雾病等患者常见,血肿常见于一个脑叶内,有时也会累计两个闹叶,临床上以顶叶最为常见,因为出血位置较为表浅,血肿一般较大,根据不同的部位以及出血量,临床表现较为多见复杂,可有肢体偏瘫、癫痫发作、失语、头痛、尿失禁、视野缺损等等。

(3)脑干出血(brain stem hemorrhage):①脑桥出血(pontine hemorrhage):脑桥出血约占脑出血的10%,脑桥是较为重要的生命中枢,这种类型的出血病情相当危重,大于5ml的出血即可出现昏迷、四肢瘫痪、呼吸困难等症状,还可出现急性应激性溃疡,出现中枢性顽固高热等,多数病人在发病后不久就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常在发病后48小时内死亡,脑桥出血因极为凶险,治疗率及治愈率均较低,是属于一种危重的脑出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底节区脑出血经外侧裂—岛叶入路的显微解剖
发表时间:2018-02-09T09:11:57.830Z 来源:《医师在线》2017年11月下第22期作者:刘湘1 刘劲睿2通讯作者
[导读] 一但损伤这些重要结构将造成严重影响,故熟悉该入路的解剖特点对减轻术中对重要结构的损伤,促进患者康复有重要意义。

(1佳木斯大学;2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摘要】目的熟悉外侧裂、大脑岛叶及基底节区的显微解剖,为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提供解剖数据。

方法对10例(20侧)经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年尸头标本进行解剖研究,观测岛叶、外侧裂和基底节区的结构特点,测量和记录相关解剖数据。

结果外侧裂在脑表面分一干三支,干在额叶和颞叶之间,沿蝶骨嵴走行至翼点,并在此分为前水平支、前升支和后支。

岛叶呈倒三角形,尖端指向前下方的岛阈,岛叶周围有岛环沟围绕,借此与额叶、顶叶和颞叶岛盖分开,岛叶由5~7岛回构成,其深部包括内囊、最外囊、豆状
核、屏状核、丘脑、外囊、尾状核。

大脑中动脉M2段是岛叶的供血动脉,发出多个分支覆盖岛叶表面。

结论掌握外侧裂、岛叶和基底节区的解剖特点能更好的指导临床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保护重要结构,减轻手术副损伤,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基底节脑出血外侧裂岛叶解剖
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是临床上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首选入路,岛叶位于外侧裂深面,表面覆盖由大脑中动脉发出的血管网,岛叶深部为基底节区,有内囊、丘脑等重要核团,术中如过多的损伤了这些分支动脉和核团,将产生严重的并发症,故熟悉岛叶及周围重要毗邻结构有利于减轻手术损伤,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现将经外侧裂—岛叶入路的解剖特点做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用佳木斯大学解剖教研室提供的10%福尔马林固定的国人成人头颅湿标本10例20侧,从双侧颈内动脉和椎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染料。

1.2方法去除颅盖骨,剪开硬脑膜,剥离蛛网膜和软脑膜,暴露大脑,细致分离外侧裂,充分暴露深面的岛叶,观察岛叶的形态结构和周围毗邻结构,测量相关数值。

沿岛叶中部平面切除平面以上部分额叶、顶叶,观察岛叶与基底节各核团的位置关系,记录和测量岛叶与各核团的距离。

2结果
2.1外侧裂的解剖结构外侧裂是大脑半球外侧面最明显和最恒定的解剖标志,外侧裂在脑表面分一干三支[1],主干在额叶和颞叶之间,沿蝶骨嵴走行至翼点,分为后支、前水平支及前升支。

前水平支和前升支将额下回分为眶部、三角部和盖部,后支是最长的一支,为外侧裂向后方的直接延续,终于顶下小叶,缘上回围绕其末端。

2.2岛叶的解剖结构岛叶呈倒三角形,其尖端指向前下方,尖端的内侧部称岛阈,深面为钩束。

岛叶周围的浅沟称岛环沟,借此与额叶、顶叶和颞叶岛盖分开。

岛叶的沟回已尖端的岛阈为中心,呈放射状向上向后排列,岛中央沟是岛叶表面最深的沟,向后上贯穿岛叶,将岛叶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由3~5个岛短回构成,后部由前、后岛长回构成。

相关数值见表1:
表1岛叶相关数值(x ±s ,mm)
2.4岛叶与大脑中动脉的解剖关系大脑中动脉M2段行走于岛叶表面,并为其供血动脉,此段始于大脑中动脉膝部经过岛阈行至岛环
沟,供应额叶和颞叶前部的分支行走于岛叶前部,供应顶叶、枕叶和颞叶后部的分支相对平行横行于岛叶全程。

大脑中动脉主干分支主要有双分叉、三分叉和多分叉三种形式,本研究中双分叉13侧,三分叉4侧,多分叉3侧。

3. 讨论
我国第三次全国死因调查发现,脑血管病成为我国人群第一位死亡原因(22.45%)[2]。

欧美地区脑出血占脑卒中8%~15%,国内显著高于西方达21%~48%[3]。

好发年龄为50~70岁,约70%发生在基底节区[4]。

目前临床上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主要有两种入路,一是经颞叶皮质入路,二是经侧裂岛叶入路。

经颞叶皮质入路优势在于血肿清除快,但由于位置深在,往往难以发现出血点,术后仍存在一定比例的再出血机会;术后脑水肿也较重[5]。

该手术易损伤感觉性言语中枢和钩束等重要结构,视野缺损的发生率有报道在50%~70%。

另外,在优势半球病例,术后还有听力障碍、感觉性失语等并发症。

经外侧裂-岛叶入路对于基底核脑出血手术路径短,易于暴露出血血管,利用外侧裂这一自然间隙,对脑组织损伤小,可以释放大量脑脊液,使脑组织松驰,该入路已经成为基底节区脑出血的首选入路。

岛叶表面覆盖大脑中动脉分支形成的血管网,毗邻内囊、丘脑等重要结构,一但损伤这些重要结构将造成严重影响,故熟悉该入路的解剖特点对减轻术中对重要结构的损伤,促进患者康复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Alber L.Rhoton.Jr著.颅脑解剖与手术入路(刘庆良主译)[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8-56.
[2]赵继宗主编.神经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404.
[3]王忠诚主编.神经外科学[M].湖北: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829.
[4]刘诤,王峰,孙涛,等.超早期小骨窗经侧裂-岛叶入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J].天津医药,2010,38(12):1041-1043.
[5]高行德,张怀兵,姜宁,等.经外侧裂-岛叶与颞叶上回入路清除基底节区出血的疗效对比分析[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5,12(4):296-29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