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体温测量(基护)
基础护理技能之体温测量与记录

准备好体温计
1. 首先确保体温计的电池有足够的电量。 2. 将体温计消毒,以确保测量的准确性。 3. 检查体温计是否正常工作,如屏幕是否显示正确。 4. 准备一些消毒纸巾和透明保护袋来保护体温计。
正确测量体温
1. 患者应保持安静,不要吃东西、喝水或运动。 2. 在正确的部位测量体温,如腋下、口腔、耳朵或肛门。 3. 根据使用的体温计类型,正确放置体温计。如食指和大拇指夹住体温计尖端、放入口腔并紧闭嘴唇。 4. 等待足够的时间,通常在30秒到1分钟之间,以确保准确的测量结果。 5. 记录测量结果,并注意任何异常的体温值。
基础护理技能之体温测量 与记录
本节主要介绍体温测量与记录的基础知识,包括为什么要测量体温、如何准 备好体温计记录体温对于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以及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帮助医生判断患者 是否发热,提供准确的健康数据,并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
最准确的体温计类型
根据研究,直肠温度计被认为是最准确的体温计类型之一。研究还表明,额 温计在儿童和成人中也具有良好的准确性。
避免体温测量错误
• 确保使用前读取和遵守体温计的使用说明。 • 避免在体温测量前或测量过程中移动体温计。 • 使用适当的体温计部位和正确的测量方法。 • 测量过程中保持患者舒适和放松。 • 对于不同年龄段的患者,使用适合他们的体温计类型。
记录体温数据
为了简化体温数据的记录和跟踪,可以使用电子体温表格或记录本。确保记 录日期、时间、患者姓名、体温计部位和测量结果。
保护体温计的卫生
体温计是一种易于受到污染的医疗设备,因此应采取适当的措施来保护其卫 生。每次使用后,请清洁和消毒体温计,也可以使用一次性体温计套。
《急诊护理基础》课件:体温测量和评估

要患者正确放置体温计。
要最准确体温测量的患者。
确性比较低。
耳温测量器
耳温体温计使用红外线测量耳
朵温度,快速且准确。
不同临床情况下的体温测量注意事项
呼吸窘迫
皮肤状况 ️
对于呼吸窘迫的患者,应优先选择非侵入性
对于存在皮肤受损或烧伤的患者,需避免在
的体温测量方法。
受损部位进行体温测量。
颅内压增高 ⚠️
降温措施、口服或静脉输
可能引起脱水、中暑、热射
过度运动等有关。
液、解热药物等有助于降低
病等。
体温。
原因不明的发热及处理
临床表现 ✨
检查和诊断
护理干预 ⚕️
原因不明的发热可伴随长期持
需要进行详细病史收集、实验
提供患者和家属关于体温监测
续的体温升高,伴有全身不适
室检查和器械检查来确定发热
重要性的教育,帮助形成合理
症状。
病因。
的治疗期望。
《急诊护理基础》课件:
体温测量和评估
介绍急诊护理中关于体温测量和评估的基础知识,包括准确测量体温的重要
性和测量原理。
准确体温测量的重要性
1
关键指标 ️
2
病情评估
体温是急诊护理中监测患者状态的关
准确体温评估有助于护士评估患者病
键指标之一。
情的严重程度和输液治疗方案的调
整。
3
感染控制 ️
体温测量的准确性对于防控感染传播至关重要。
体温测量的基本原则
1
适当环境 ✅
2
正确仪器 ️
3
稳定时间 ⏲️
确保测量环境温度稳
选择合适的体温计类
确保体温计在测量时间
基护生命体征测量实训报告

一、实训目的本次实训旨在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掌握生命体征测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包括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的测量,了解正常生命体征的范围及其临床意义,从而为今后的临床护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训时间与地点实训时间:2023年X月X日实训地点:XX医学院护理实训室三、实训内容1. 体温测量2. 脉搏测量3. 呼吸测量4. 血压测量四、实训仪器与材料1. 电子体温计2. 脉搏计3. 呼吸柜4. 血压计5. 记录表格和笔五、实训步骤1. 体温测量- 选择合适的测量部位(口腔、腋窝或肛门)。
- 将体温计放置在测量部位,等待测量完成。
- 记录体温数值。
2. 脉搏测量- 选择合适的测量部位(桡动脉、颈动脉等)。
- 将手指轻轻放在测量部位,感受脉搏跳动。
- 记录脉搏次数。
3. 呼吸测量- 观察患者胸腹部的起伏。
- 记录一分钟的呼吸次数。
4. 血压测量- 选择合适的测量部位(上臂肱动脉)。
- 将血压计袖带缠在患者上臂,袖带下缘距离肘窝2-3厘米。
- 将听诊器放在袖带下缘,启动血压计。
- 记录收缩压和舒张压数值。
六、实训结果与分析1. 体温测量- 实训结果显示,患者的体温在正常范围内。
2. 脉搏测量- 实训结果显示,患者的脉搏次数在正常范围内。
3. 呼吸测量- 实训结果显示,患者的呼吸次数在正常范围内。
4. 血压测量- 实训结果显示,患者的血压在正常范围内。
七、实训总结1. 实训收获- 通过本次实训,我们掌握了生命体征测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了解了正常生命体征的范围及其临床意义。
- 我们学会了如何正确使用体温计、脉搏计、血压计等测量仪器,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
2. 实训不足- 在实训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同学对生命体征测量的方法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加强练习。
- 部分同学在测量过程中,操作不够规范,影响了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3. 改进措施- 加强对生命体征测量方法的学习和练习,提高操作熟练度。
- 规范操作流程,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基础护理学:体温测量法

体温因⼈、因时⽽不相同。
⼀般来说,⽼⼈略低些,⽽孩⼦则略⾼些。
在健康和安静状态下,体温的正常标准如下:
成⼈36-37℃⼝腔测略⾼些
⽼⼈⽐成⼈低1-2℃
孩⼦⽐成⼈⾼1-2℃
婴⼉37-37.5℃
体温测量法
测量体温⼀般通过腋下,⼝腔、肛门来进⾏,成⼈以腋下测温最普遍。
腋下测温时,先将体温计⽔银甩⾄35度以下,解开⾐钮,揩⼲腋下,然后将⽔银端放于腋窝中央略靠前的部位,夹紧体温计,另⼀只⼿也可握住测量的⼿肘部帮助固定。
腋下测温需10分钟,取出看明度数并作好记录。
怎样为孩⼦测体温?
对孩⼦采⽤肛门测量双较准确,如果通过腑下测量体温的话。
可以让孩⼦⾯背着坐在⼤⼈腿上,放⼊体温计后,可⽤双⼿从背后按住孩⼦双臂以夹住腋下的体温计。
孩⼦的体温⽐成⼈⾼1-2分,⽽当孩⼦剧烈运动或啼哭之后,体温会更⾼些。
所以给孩⼦测温,要注意选择在孩⼦⽐较安静的状态下进⾏,这样更准确些。
⼝腔和肛门测温
通过⼝腔和肛门测温⽐腋下测温度更接近体内温度。
⼝腔测温时,先要消毒体温计,将⼝表⽔银端斜放于⾆下,嘱病⼈闭⼝⽤⿐呼吸,勿⽤⽛咬体温计,3分钟后取出。
进⾷后庆隔30分钟后⽅可测量。
肛门测温最准确。
肛门测温需⽤专门的肛门测温计,使⽤时应在体温计头部涂些凡⼠林等润滑剂。
测温时要让病⼈,曲膝侧躺或仰卧露出臀部,将⽔银头端轻轻插⼊肛门2-3厘⽶,并帮着⽤⼿轻轻提着体温计的另⼀端。
3分钟后取出,擦净肛表并为病⼈擦净肛门,看清度数并作好记录。
2016护士考试基础护理辅导讲义:测量体温的方法

2016护士考试基础护理辅导讲义:测量体温的方法1.体温计的种类(1)水银体温计的种类:包括口表、肛表、腋表,分别用来测量口腔、直肠、腋下温度。
(2)其他:如电子体温计、可弃式化学体温计、红外线测温仪等。
2.测量方法(1)用物:体温计放入弯盘内(垫纱布)或体温篮内,消毒液纱布,记录本,笔和带秒针的表。
(2)操作方法:测量前,检查体温计是否完好,水银柱是否在35%以下。
备好用物携至床边,确认病人,给予解释,以取得合作。
根据病人病情选择合适的测量体温的方法:1)口腔测温法:①将口表水银端斜放于舌下热窝,即舌系带两侧;②嘱病人紧闭口唇含住口表,用鼻呼吸,勿用牙咬,不要说话;③3分钟后取出。
2)腋下测温法:①协助病人解开衣扣,擦干腋窝汗液,将体温计水银端放于腋窝深处,使之紧贴皮肤;②嘱病人屈臂过胸夹紧体温计,不能合作的病人应协助夹紧手臂;③l0分钟后取出。
3)直肠测温法:①协助病人侧卧、俯卧或屈膝仰卧位,露出臀部;②润滑肛表水银端,将其轻轻插入肛门3~4era;③3分钟后取出;④用卫生纸擦净肛门处。
体温计取出后,用消毒纱布擦净,准确读数,将体温计甩至35℃以下,放到消毒液容器内消毒,记录体温值;整理床单位,协助病人取舒适体位。
(3)注意事项1)测量体温前、后,应清点体温计总数。
手甩体温计时要用腕部力量,勿触及他物,以防撞碎。
切忌把体温计放入热水中清洗或放在沸水中煮,以防爆裂。
2)根据病人病情选择合适的测量体温的方法:①凡婴幼儿、精神异常、昏迷、El鼻腔手术以及呼吸困难、不能合作的病人,不宜测口腔温度;②凡消瘦不能夹紧体温计、腋下出汗较多者,以及腋下有炎症、创伤或手术的病人不宜使用腋下测温法;③凡直肠或肛门手术、腹泻,以及心肌梗死的病人不宜使用直肠测温法。
3)病人进食、饮水,或进行蒸汽吸入、面颊冷热敷等,须隔30分钟后测口腔温度;腋窝局部冷热敷应隔30分钟再测量腋温;灌肠、坐浴后须隔30分钟,方可经直肠测温。
体温的测量-基础护理

体温的测量-基础护理
体温的测量-基础护理
体温的测量相关内容:
(一)目的
1.测量、记录患者体温。
2.监测体温变化,分析热型及伴随症状。
(二)实施要点
1.评估患者:
(1)询问、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向患者解释测量体温的目的,取得患者的配合。
(2)评估患者适宜的测温方法。
2.操作要点:
(1)洗手,检查体温计是否完好,将水银柱甩至35度以下。
(2)根据患者病情、年龄等因素选择测量方法。
(3)测腋温时应当擦干腋下的汗液,将体温计水银端放于患者腋窝深处并贴紧皮肤,防止脱落。
测量5~10分钟后取出。
(4)测口温时应当将水银端斜放于患者舌下,闭口3分钟后取出。
(5)测肛温时应当先在肛表前端涂润滑剂,将肛温计的水银端轻轻插入肛门3~4厘米,3分钟后取出。
用消毒纱布擦拭体温计。
(6)读取体温数,消毒体温计。
3.指导患者:
(1)告知患者测口温前15~30分钟勿进食过冷、过热食物,测口温时闭口用鼻呼吸,勿用牙咬体温计。
(2)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可以指导患者学会正确测量体温的方法。
(三)注意事项
1.婴幼儿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意识不清或者不合作的患者测体温时,护理人员应当守候在患者身旁。
2.如有影响测量体温的因素时,应当推迟30分钟测量。
3.发现体温和病情不符时,应当复测体温。
4.极度消瘦的患者不宜测腋温。
5.如患者不慎咬破汞温度计,应当立即清除口腔内玻璃碎片,再口服蛋清或者牛奶延缓汞的吸收。
若病情允许,服富含纤维食物以促进汞的排泄。
生命体征的观察护理—体温的评估与护理(基础护理课件)

体温的生理性变化
影响 因素
年龄
生理与生活节律
性别
药物
运动 其他
体温的生理性变化
女性体温的周期性变化
4
体温的调节
体温的调节
(一)生理调节
产热 器官
脏器、骨骼肌
产热 因素
食物消化、骨骼肌运动、交 感神经兴奋等
体温的调节
散热 器官
主要是皮肤
散热 方式
辐射、传导、对流、蒸发
体温的调节
(二)行为调节 通过运动或改变外界环境的方式调节
稽留热
体温过高
常见于败血症
驰张热
体温过高
常见于疟疾
间歇热
体温过高
常见于流行性感 冒、肿瘤发热等
不规则热
体温过高
6.发热患者的观察护理
①病情观察 定时测量体温,注意发热的类型、程度及发 热过程;注意伴随症状、治疗效果的观察;注意病人饮 水量、尿量的观察及记录。 ②降温 物理降温、化学降温
体温过高
病人躁动不安、意识模糊、嗜睡甚至昏迷
体温过低
5.护理
①保暖 室温维持在22—24℃ ②生命体征的监测 持续监测体温的变化,至少每 小时1次 ③健康教育
正常体温
1 定体温的生理性变化
4 体温的调节
1
定义及特点
定义
体温是指人体内部的温度,人体新陈代谢和骨骼 肌运动等过程中不断产生热能的结果。
①体温中枢发育未成熟 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 ②低温环境 ③疾病或创伤 失血性休克、重度营养不良、极度衰竭 ④低温麻醉 药物中毒
体温过低
3.分度 轻度:32~35℃ 中度:30~32℃ 重度:30℃以下 致死温度:23 ~ 25℃
体温过低
基础护理学:体温测量方法及操作要点

基础护理学:体温测量方法及操作要点基础护理学:体温测量方法及操作要点操作要点:1、检查体温计完好性及水银柱是否在35检查体温计完好性及水银柱是否在35度以下。
度以下。
2、口腔测温口腔测温口表水银端置于患者舌下部位,闭口3分钟,取出。
口表水银端置于患者舌下部位,闭口3分钟,取出。
3、直肠测温直肠测温肛表用油剂润滑水银端后轻轻插入3—4厘米,3 肛表用油剂润滑水银端后轻轻插入3—4厘米,3分钟取出。
分钟取出。
4、腋下测温腋下测温先擦干腋窝下汗液,体温计水银端放腋窝深处,紧贴皮肤,屈臂过胸,加紧体温计,5~10分钟取出。
建议院外用此法。
先擦干腋窝下汗液,体温计水银端放腋窝深处,紧贴皮肤,屈臂过胸,加紧体温计,5~10分钟取出。
建议院外用此法。
5、用浸有消毒液的纱布擦净使用过的体温计看读数。
用浸有消毒液的纱布擦净使用过的体温计看读数。
注意事项:1、精神异常、昏迷、婴幼儿、口腔疾患、口鼻腔手术、呼吸困难、不能合作者不可采用口表测温。
精神异常、昏迷、婴幼儿、口腔疾患、口鼻腔手术、呼吸困难、不能合作者不可采用口表测温。
2、进食、吸烟、面夹部冷热敷后应间隔30进食、吸烟、面夹部冷热敷后应间隔30分钟方可用口表测温。
分钟方可用口表测温。
3、直肠疾病或手术后、腹泻、心梗患者不宜从直肠测温,热水坐浴、灌肠后须待30min直肠疾病或手术后、腹泻、心梗患者不宜从直肠测温,热水坐浴、灌肠后须待30min后行直肠测温。
后行直肠测温。
4、婴幼儿、精神病患者、躁动病患者测直肠温时护士需手持肛表,以防体温计段裂或进入直肠,造成意外。
婴幼儿、精神病患者、躁动病患者测直肠温时护士需手持肛表,以防体温计段裂或进入直肠,造成意外。
5、体形过于消瘦者不宜用腋表,患者淋浴后30体形过于消瘦者不宜用腋表,患者淋浴后30分钟方可测腋温。
分钟方可测腋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轻度:32℃—35℃中度:30℃—32℃
重度:30℃可有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 致死温度:23℃—25℃
3、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表现
4、处理
(1)收集资料
(2)去除病因,给予保暖措施
(3)密切观察病情
(4)心理护理
五、布置作业
课后目标测试题1、4、6题
教案
第页
周次
周
课次
次
课型
操作
授课时间
年月日至
年月日
说明
教师应根据不同课程、内容要求,创造性的设计教案,并要求涵盖下列内容: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二、重点与难点三、应用教具
四、教学过程五、布置作业
第二章 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体温的正常值及测量方法。
2、熟悉:体温的生理性变化;异常体温的观察及护理;高热患者常用降温方法。
5、活动后体温有升高
6、饮食:进热食物后升高
四、异常体温的观察及处理
体温过高
教案
第页
四、教学过程:
1、定义 体温过高又称为发热,由于各种原因使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
上移,产热增加,而散热减少,导致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
2、分类 以口腔温度为例,按照发热的高低将分为:
低热 —37.9℃中等热 —38.9℃
一、体温的产生及生理调节
体温的产生及体温的调节(自学)
二、正常体温及生理变化
正常体温 临床上测量体温常以口腔、直肠或腋下温度为标准
健康成人不同部位的平均温度
部 位
平均温度
口 腔
37.0℃
直 肠
37.5℃
腋 窝
36.7℃
三、生理变化
1、年龄 :小孩高,老人低
2、昼夜时间:清晨最低,下午最高
3、性格
4、环境温度
3、了解:体温计的种类及构造。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温的正常值及测量方法。
难点:体温的生理性变化;异常体温的观察及护理;高热患者常用降温方法。
三、应用教具:
多媒体、体温计
四、教学过程:
第二章 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
第一节 体温的观察与护理
体温、脉搏、呼吸与血压是生命维持的基本征候,是机体内在活动的客观反映,是衡量机体状况的指标,合称为生命体征。生命体征受大脑皮层的控制,正常状态下应该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内而且相互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和影响。
高热 —40.9℃过高热41.0℃及以上
3、临床过程
(1)体温上升期
(2)高热持续期
(3)体温下降期
4、热型
(1)稽留热
(2)弛张热
(3)间歇热
5、处理
(1)收集资料 (2)物理降温 (3)饮食调养 (4)保持清洁和舒适
(5)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6)安全护理(7)心理护理(8)健康教育
体温过低
1、定义 体温在35℃以下或体温不升称为体温过低。常见于早产儿及全身衰竭的危重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