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辫子的演变
清朝服饰之:清代妇女发饰

清朝服饰之:清代妇女发饰大概演变流程:清入关前辫长盘髻清初小两把头清中期高髻、平头清晚期一字头入关前辫长盘髻统治清代的满族原生活于我国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自然环境造就了他们渔猎、耕种、采摘的生活方式。
为了行动快捷,便于骑射,满族男女都有辨长盘髻的习惯。
即将头发集于头顶编一长辨,盘一圆髻。
当时无论身份高低,贫富贵贱,发式统一。
最开始仍然还保留着原民族的特点,除发式十分有特点外,服饰也突出了满族特有的韵味。
到了清初流行梳两个横长髻,形似小姑娘梳的两个抓髻,戴上钿子十分稳固。
摘下钿子,这种抓髻式的发髻也可作家常打扮。
因为这种发式,平分左右,各扎一把,宫内后妃称其为“小两把头” 。
慈安“小两把头”的特点,是用本人头发梳成,无法戴份量重的金银首饰。
这种发型主要从实用出发,是无论贵族女子还是平民满族女子都梳的发型。
随着清朝统治的巩固,经济发展,后妃发式也出现了由小到大,由实用型向着美容、美饰的审美型发展。
到了乾隆盛世的黄金时代,清代宫廷处在特殊的位置上,全国各地的名贵首饰源源不断地贡进清宫,大大刺激了宫廷后妃追求美饰的心理。
但是,要这些份量可观的金、银、玉、珍珠、宝石的首饰戴在头上,“小两把头”发髻就显出许多不足之处。
于是,一种新的梳头工具——发架应运而生,而发式也随之有了改变。
发架有木制的,也有铁丝拧成的,形似横着的眼镜架。
梳头时,先固定头座,再放上发架,把头发分成左右两把,交叉绾在发架上。
中间横插一长扁方(插在发架的两个孔内),然后用针把发稍和碎发固定牢,戴什么样的首饰都捉得住。
两把头后面的耳边的垂发,梳成扁平状,末端用发带束起,微微上翘,形似燕尾。
整个发髻象个待飞的燕子。
这时候高髻开始流行了。
高髻(燕尾、叉子头):清代高髻都以假发掺和衬垫梳理而成,如康熙、乾隆年间流行的牡丹头、荷花头、钵盂头即属此类。
其样式豪华,高高耸立达七寸余,犹如盛开的牡丹、荷花。
脑后梳理成扁平的三层盘状,并以簪或钗相固定,髻后作燕尾状,钵盂头则形如覆盂。
简析清朝国人的发型演变

简析清朝国人的发型演变濮阳外国语学校:王元长内容摘要:【从清王朝前后近三百年的历史中可以看出,发型变化不仅是一个民族的发型问题,而且承载着政治变革和社会变迁重大内容,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统治权力、社会制度、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的发展变化。
殊不知脑门越来越亮,眼界越来越窄;辫子越来越长,见识越来越短。
大清国人发型的演变,见证了整个清王朝的兴衰,见证了近代中国迈向现代文明的艰难历程。
见证了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不懈奋斗。
】从清王朝前后近三百年的历史中可以看出,发型变化不仅是一个民族的发型问题,而且承载着政治变革和社会变迁重大内容,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统治权力、社会制度、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的发展变化。
清朝入关前,中国历代全是“束发而冠”。
1644年清顺治帝入主北京,遂于1644颁发“剃发令”,因引起汉人的强烈不满和反抗,很快公开废除此令,所以清初朝贺时分成满汉两班,满员自是剃发留辫,身着满装,汉员仍是束发冠带而朝。
满汉官员在发型、服饰上各循旧制,彼此相安。
偏偏有个明末遗臣别出心裁,上折奏请改制曰:“陛下平定中国,万事鼎新。
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
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从陛下也。
”顺治皇帝听了颇受感动,于是1665年再次颁布“剃发令”:“若规避惜发,巧辞争辩者,决不轻贷。
”汉族人民为保护民族的发型进行了此起彼伏的斗争。
不知有多少人为了发型而掉了脑袋。
但最终在清朝统治者的暴力镇压下屈服。
剃发蓄辫而成的“Q字发型”成了中国男人二百多年的专利。
国人对剃发蓄辨由抵触、到接受并最终看作是天朝大国之荣耀、民族之尊严。
殊不知脑门越来越亮,眼界越来越窄;辫子越来越长,见识越来越短。
清朝正剃发蓄辫的时候,17、18世纪的欧洲,追求理性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的启蒙运动兴起;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工业革命开始;资产阶级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政治体制不断创新;殖民扩张方兴未艾。
欧洲就像一轮朝阳喷薄欲出,霞光万丈。
而此时的清王朝,虽然一举摆脱明末清初大动荡后满目疮痍的局面,建立了世界强大的康乾帝国,成为东方最强大的王朝,但是中国最终没能跨越封建体制,政治上封建专制不断强化,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钳制思想,摧残了文化;经济方面:小农经济封闭落后,重农轻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始终处于萌芽状态;外交上,面对日益开放的世界,面对西学东渐的局面,清王朝迅速地关上了那扇破旧的大门。
高中语文阅读清朝辫子

高中语文阅读清朝辫子清朝是一个与辫发纠缠在一起的朝代。
单是男人头上盘旋的一条辫子,其存废留制就与清王朝的政治命运紧密相连。
明末清初易代之际,由满、汉战争而引发的“剃发”“留发”的发式之争,虽然最后以清王朝的军事胜利而告终。
然而为挑战清王朝剃发令,很多民众起义也都发布了留全发令。
“起义”与“蓄发”结合的历次反抗,发展到近代时期以太平天国为顶峰。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曾颁布“蓄发令”,辫发被太平天国赋予阶级性、民族性等多重含义,成为农民起义军反抗统治者的口号和目标。
戊戌维新期间,康有为进呈《请断发易服改元折》以“辫发长重,行动则摇,误缠机器,可以立死。
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
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辩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
且垂辫既污衣,而篱发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
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遭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
”为言,力主“断发”。
辫子是一束头发,然而他又维系着家家户户同王朝和传统的一种历史联系,因此剪辫子与否不啻是一种严肃的政治抉择。
剪辫与否本身不会给社会生活带来多大影响,但在近代中国它显然又带有观念变革的意义。
孙中山割辫子于广州起义失败之后,显示了一个革命先行者同王朝的决裂。
黎元洪割辫于武昌起义的枪口逼迫之下,显示了一个旧官僚在推拽之下的政治转折。
袁世凯割辫于就任民国大总统前夕,显示了一个“名义上是共和主义者,但内心却是专制君主”的人舍鱼而取熊掌的权衡。
辛亥革命最大的结果是创立民国,但是民国并没有名副其实,因为中国缺乏一个能支撑民国的社会基础。
所以我说辛亥革命达到了三个实质性成果,第一是剪辫,我虽然说他在XXXX年还有很多人没有剪,但毕竟大部分人剪了,留辫子已经是少数,剪掉辫子是多数的,所以剪辫子应该说是实现了.第二是易帜,旗换了,黄龙旗换成了别的旗。
第三就是改历,以前是农历,现在是阳历了,农历虽然还在用,双历并存。
中国古代发型发展史

中国古代发型发展史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代妇女的发型与发饰都异常丰富而精美,成为中国文化中特殊而绚烂之一笔。
中国的发文化与中国人对美的追求是密切相关的。
中国人对发的审美情趣是中国发文化之重要内涵,也是推动中国发文化发展的特殊动力。
发置于人首,是为人体美的关键之处,从所使用的发饰来看,朝廷所禁用的材质几乎全部存在。
这充分说明,朝廷的禁令也不能泯灭人们对美的追求,而正是人们对美的不懈的追求使得中国发文化不断向前发展,成为人类发文化中的瑰宝。
1.原始社会时期原始社会早期,人类尚不存在审美观念,同时也缺乏美化自我的能力。
故而,男女老幼都披散着头发,任凭其自然生长,还未萌发修饰头发的念头,发型与发饰就更无从谈起了。
直至原始社会后期,我们的祖先才渐渐萌发了追求美的意识,修饰头发的实践使得各种发型与发饰被创造出来。
头发由自然披散演变到束发盘起,并用小树枝固定,这树枝便成为簪子的起源。
传说炎帝时,男女分工已经很明确,男主外,女主内,这为妇女追求美观的发型创造了物质条件。
当时,妇女的发型主要有三种,即披发、椎髻和编发。
披发。
披发亦称“散发”,是我国最古老的发型之一。
我国青海柳湾出土了一个彩绘人像陶壶,壶上描绘了一个赤裸的妇女,其头发呈披散状,是典型的披发发型。
披发这种古老的发型在时间和空间上皆得到了广泛的传承。
就时间上而言,直至建国以前,我国独龙族妇女仍然披发,前额齐于眉毛,左右齐于耳朵,后面披散在肩上,长则以刀截之。
就空间上而言,披发在我国许多地方皆存在。
如云南出土了一件西汉的青铜器,上面就有滇族妇女披发的图象。
椎髻。
椎髻又称“椎结”,意为将头发结成椎形的髻,也是我国古老的发式之一。
《汉书?陆贾传》后颜师古注曰:“椎髻者,一撮之髻,其形如椎。
”魏学洢《核舟记》亦有关于“椎髻”的记载,曰:“居右者椎髻仰面。
”髻是中国古代真正意义上的最早的发型,它的出现是中国发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
髻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为挽发成髻,头发自行缠绕,没有束发的头饰。
透析辫子斗争背后的历史根由

透析辫子斗争背后的历史根由作者:李慧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08期近三百年来,中国人围绕辫子问题展开过数次激烈乃至惨烈的斗争,为许多中外学者所好奇和感慨。
本人试图从辫子的发展史和辫子的斗争史两方面入手,对近代的辫子历史作一番深入考究。
一、清朝辫式的由来及辫制的形成中国自古民族成分复杂,各族间衣着服饰风格相异,同时又经常互相影响,但这并不妨碍不同民族间自身标志性特点的留存。
从诸多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原汉族一般为蓄发束发,而古代北方民族发俗多为髡发与辫发或披发相结合。
例如契丹的发俗就为“髡发左衽”,男子一律剃头,前额留两绺头发,分垂两耳之前或之后。
与契丹辽人不同的是,女真金人素有编发传统。
《晋书·东夷传》有“肃慎氏俗皆编发”的记载,他们通常留的两绺头发是在脑后左右,此中“肃慎”即为女真族的前身。
发式作为一个民族的外在象征之一,通过行政的方式在族内长久沿袭很正常。
但是满族入主中原之后却不惜用暴力流血的极端手段强行将本民族的发式推行全国,实在匪夷所思。
很多学者主要从政治策略的角度来分析,如南开大学的李喜所教授认为清朝统治者把剃发留辫作为顺民的标志,反抗这种政策就是反对清朝的统治。
这种解释固然指出了关键所在,但是似乎还不够全面。
清兵入关之初,不少汉族地主官绅早已向满人屈服示好,却一度因剃发令引发了不少冲突。
统治者若仅要通过将某种物象标志化来确立自身权威,完全可以有其它选择,实在不必要在头发上面如此执着。
可见,我们还需要为清朝辫制的形成另找一个原因。
历史上的北魏,在孝文帝实行汉化改革之后,很快就因为内部的腐朽而被推翻。
这个历史的教训为后来的少数民族统治者所借鉴,辽、金、元三朝再未实行过这种全方面的汉化政策。
后金政权建立之初,皇太极一统中原的蓝图早已规划完成,对于以后的统治问题,不少汉族官僚提出沿用汉制的建议。
但是这个建议被皇太极否决。
他多次强调保留本族衣俗的重要性,甚至下令对擅自束发者从重治罪。
清朝辫子——精选推荐

如今在清装辫子戏影视剧中,男人一律梳着“阴阳头”,就是把头发的前半部分剃掉,后半部分辫成粗长的发辫。
港台清装剧和大陆清装剧还略有不同,前者剃掉的部分较少,后者剃掉的部分较多,大概三分之一左右。
但这并不是真相,而是搞错了!甚至大错了,违背历史的真实。
满清男人真正的发型是什么式样?不是如今清装辫子戏影视剧中加以美化的造型,而是所谓“金钱鼠尾”辫——是把四周头发全部剃得精光,只在头顶中心处留有金钱(直径1寸或3厘米)一般大小的一小撮头发,编结成又细又长的发辫,垂下来形如“鼠尾”,还要能穿过铜钱的方孔才算合格,所以它的名称叫做“金钱鼠尾”。
就是说,满清(前期、中期)男人标准的辫子式样,原来是如同老鼠尾巴一样细细的!绝不像近几年以来电视剧辫子戏里面那样粗大。
辫子根部也只有铜钱那么一小撮,根本谈不上茂密。
其他大部分头发全都要剃光了算。
这种稀奇古怪的发型:“发根如铜钱大小、老鼠尾巴粗细”,是多么丑陋的形象啊!如今再喜欢出风头的大腕大牌明星们,也未必愿意做如此稀奇古怪的发型。
怪不得清装影视剧中对于辫子要加以美化了!“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清朝的那几部开国史料,伴随着攻城略地,少不了“剃发”这个关键词。
剃发令的起源,据郑天挺先生考证开始于后金天命四年(1619年)[参看郑天挺《探微集》]此后清朝的几部开国史料,伴随着后金军队攻城略地的记载,往往少不了“剃发”这个专门词:天命六年(1621年),后金攻下辽阳,“生擒御史张铨,其余官民皆剃发降”。
不久辽东各地大小城池尽入金人手中,“官民皆剃发降”。
天聪三年(1629年)后金攻至汉儿庄城外,明副将标下官李丰“率城内民剃发出降”。
同一年,后金军进攻遵化,明中军臧调元被擒投降,“遂令剃发”。
天聪四年(1630年),后金军降沙河驿,“招降城中人,皆令剃发”。
[以上见清太祖、太宗《实录》]顺治四年(1647年),满清政权在广州颁行的易服剃发令中竟然说:“金钱鼠尾,乃新朝之雅政;峨冠博带,实亡国之陋规。
从古至今发型大整理

中华民族繁衍千百万年以来,造就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为世界文明进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从而享有“文明古国”的美誉。
极为丰富且具有悠久传统的中国历代发式,在整个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占据着闪光的一页。
畅翔于我国浩瀚的史籍、文物之中,有关发式及其装饰品的记载,浩如烟海。
这一切为我们今天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发式造型及演变,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参考资料。
远古的旧石器时代,人类还过着极为简陋的穴居生活,由于当时没有发明锐利的器具,所以当时的人类都是留着长发,任其自然生长,十分零乱,出于劳动和生活的方便,把长长的头发,用石头相对砸断、变短,保持自然垂落状态。
新石器时期,人类掌握了生产工具的制作和使用。
距今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人们出于劳动时较为方便的需要,将一贯的披发过渡到了挽髻。
以后又出于交际和审美的意识,开始懂得了梳理头发。
近年我们从山东墓葬中的象牙梳等文物中所见到的梳发工具,就是历史的佐证。
自夏、商起至西周时期,统治阶级已经完善了一整套的冠服制度。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水平。
统治阶级愈益注重自身的仪容。
而发式及其装饰尤为显著。
及至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兴起,百家争鸣,社会思潮趋于活跃,衣冠服饰亦呈百花齐放之态。
秦汉时期,各类发式及其装饰日趋讲究。
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隋唐年代,政治开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生活充裕。
此时的妇女发式及装饰可谓达到了历史上的登峰造极之势。
自宋明始,社会发展步入低谷,人们的思想渐趋保守,发式及装饰也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自低俗作品请删除年鸦片战争起,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风渐进,延续二千余年的封建习俗受到了很大的挑战。
辛亥革命后,各种束缚人们的禁锢被逐步解开,民风民俗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人们的发式妆饰也随之变化和开放。
民国初年,西洋文化艺术逐步渗透,民间的发式及装饰受其影响,朝着明快、简洁的方向发展。
年轻妇女除部分保留传统的髻式造型外,又在额前覆一绺短发,时称“前浏海”。
古代发髻发展历程

古代发髻发展历程古代发髻是中国古代女性的传统发型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发展历程。
以下将简要介绍古代发髻的发展历程。
在古代,女性的发髻并非一开始就流行,而是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古代先民最初是以绑发束发为主,将头发整齐地束起,以方便日常活动。
随着社会的演变和文化的发展,人们逐渐开始在束发基础上进行发型的装饰。
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的西汉时期,发髻开始在女性之间流行起来。
当时的发髻多呈现高高扎起或盘在脑后的形态,以显示女性的尊贵和高贵。
这一发型在宫廷和达官贵人中尤为流行,并且在头饰的装饰上加入了各种珠宝和装饰品,使发髻更加华丽。
随着时间的推移,发髻的形态和样式也发生了变化。
在东汉时期(公元25年至220年),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至589年),大多数女性的发髻更倾向于低扎和盘在脑后的方式,以呈现出温婉和自然的感觉。
这一时期的发髻多样性增加,不同的发型和发饰成为流行。
随着唐代(618年-907年)的来临,发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唐朝时期的发髻多呈现为高高扎起和盘在头顶的形态,以体现女性的雍容华贵。
当时常常采用发髻造型来展现贵妃和公主的身份和地位,所以发髻的造型更加复杂多样,常常搭配着华丽的头饰和装饰品。
宋代(960年-1279年)时期,发髻的发展开始朝着简约和谦逊的方向演变。
宋代女性的发髻大多为低扎和盘在脑后,造型较为简单,以体现女性的温柔和贤淑。
明清时期(1368年-1912年),发髻的发展达到了巅峰。
明代女性的发髻造型更加宽大和雄伟,注重珠宝和装饰品的统一性,起到彰显地位和美丽的作用。
清代女性的发髻则更注重秀丽和典雅,常常使用髻钗来装饰发髻。
综上所述,古代发髻是中国古代女性发型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高扎到低扎的发展历程。
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发髻造型和装饰品,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和文化风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朝辫子的演变
清朝乾隆年间,忍了鼠尾巴一百多年的中国人对辫子做些改良,头顶留的头发有了一巴掌大,辫子也粗了许多。
那时期外国人大量来华,对这种发型称为“猪尾巴”,甚至成为外国人对中国男人的主要印象。
中国汉族成年男人自古以来都是束发的(这个古指的是周朝以后,从出土发掘的商朝玉俑看,商朝男人也是辫发的),束发,不仅是成年的标志,也是华夏民族文化的象征。
而到了清朝,男人都剃头留辫,成为一个时代最突出的历史影像,所以,我们把反映清朝故事的影视剧都称作“辫子戏”。
但是,那些影视剧里,清朝男人虽然留辫子,但他们留着“阴阳头”,只剃光了头上前半部分,在后面才梳成一条又粗又长的辫子,如同上图《少年天子》中邓超那样。
而在港台一些影视剧里,甚至头皮都不剃光,只是梳一根大辫子。
好多观众看了,说像港台影视那样的留法,那些男人都是死罪。
但大家不知道,就像《少年天子》那样留,多数时候其实也活不了。
一张中国人剃头编辫子的明信片
清朝男人的辫子,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样子。
顺治是满清入关第一位皇帝,那一时期,是对辫子要求最明确、最严格的时候。
当时,满清皇朝把肯不肯剃发留辫提到愿不愿意做顺民的高度来看待,这才有了“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俗谚。
且因为剃发令的颁布,在江南地区激起许多反抗,比如让韦小宝韦爵爷提起来都要骂声“辣块妈妈”的“嘉定三屠”,就是因为清朝蛮横地强制推行剃发令激起来的民变。
那一时期的辫子样式,有个专门的叫法:“金钱鼠尾”,“只留一顶如钱大,作辫,谓之金钱鼠尾”。
也有人说,留的辫子细长,要能从铜钱孔中穿出,所以才那么叫。
总之就是脑门心留一小
撮头发,然后梳一条小辫儿。
那形象,不是搞行为艺术的,还真不敢去挑战大众的审美。
反正我要是活在明末清初,肯定要反抗一下的。
实在不行,出家修道也在所不惜。
清朝统治者呢,对“金钱鼠尾”一方面是美化,顺治四年广州“易服剃发令”说“金钱鼠尾,乃新朝之雅政;峨冠博带,实亡国之陋规”;另一方面就是威胁,不挨剃刀,就挨屠刀。
明朝有个遗民说:“时剃头令下,闾左无一幸免,金钱鼠尾,几成遍地腥檀”。
而且,不剃要杀头,剃的不对也要杀。
也就在顺治四年,江南浒墅关有个叫丁泉的平民,因为“周环仅剃少许,留顶甚大”,尽管他“无奸宄之心”,但因为“违同风之化”,还是被“着就彼处斩”,连带着县官、家长、邻里也受了牵累。
周星驰演的《武状元苏乞儿》,苏乞儿披头散发,天理教教主赵无极以他没辫子责难他,苏乞儿从头发中挑出一条小辫,就那样敷衍过去了,实际上剃发和留辫是一体的,不可能蒙混过关。
好在赵无极自己的发型也不合规矩,大哥不用说二哥啦。
到了清朝乾隆年间,忍了鼠尾巴一百多年的中国人对辫子做些改良,头顶留的头发有了一巴掌大,辫子也粗了许多。
那时期外国人大量来华,对这种发型亲切地称为“猪尾巴”,甚至成为外国人对中国男人的主要印象——唉,非要分辨鼠尾巴和猪尾巴哪个好看,实在是超出了我的能力。
到了清朝晚期——就是苏乞儿生活的时代——发型又有变化,留的头发更多了,男人们都以拖一根又粗又长的大辫子为荣,很多人形容为“牛尾巴”,如同一般“辫子戏”中表现的那样。
到那时候,经过两三百年的熏陶,不管外国人怎么嘲笑,我们已经以辫子为美了,不让留还不高兴。
我们太原有位乡绅,满清灭亡后,因为辫子被革命党剪了,自己在日记里写:“上年五月被贼剪发半截,恨贼为乱难当,莫能寝其皮而食其肉,为此生之大憾。
”而鲁迅先生写的《风波》,七斤因为有人要剪辫子,吓得连城都不敢进了。
满清三百年,关于辫子的大略就是这样。
我之所以要说,倒也不是要挑人家辫子戏的刺,只是给大家还原一段史实。
影视剧真要按史实拍,我也不乐意看——脑补一下,《康熙微服私访记》《戏说乾隆》,两位万岁爷英明神武风流倜傥,或顾盼自雄之时,或泡妞掠美之际,一位鼠尾巴晃,一位猪尾巴摇,即使符合历史了,可我担心观众笑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