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急诊护理临床效果
重型颅脑损伤急诊护理效果观察

重型颅脑损伤急诊护理效果观察目的研究重型颅脑损伤急诊的护理效果,总结出护理重型颅脑损伤急诊的最佳护理方法。
方法选取了2011年1月~2013年7月来我院接受重型颅脑损伤治疗的患者28例,对其在护理的过程中的基本情况进行的回顾和总结。
将患者在住院治疗时期的治疗效果记录在案,之后根据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的缺损评分(NIHSS)的具体变化情况进行评价,将治愈、显效和有效的患者均记为临床护理效果满意病例。
结果对本次实验的28例重型颅脑损伤急诊患者进行全面护理之后有26例患者显示为临床护理效果满意,本次实验临床护理效果的满意率为92.9%(26/28),其中治愈46.4%(13),显效42.9%(12),有效3.6%(1),无效3.6%(1),死亡3.6%(1)。
结论在对重型颅脑损伤急诊患者进行治疗诊断时,医师以及护理人员需要保持镇静,及时知晓患者的病情状况,对颅脑损伤的患者判断其患病的程度以及其颅内压强的状况可以根据意识的深浅进行判断;需要保证患者呼吸顺畅,若发现有异物堵住患者呼吸道,需要护理人员及时帮助患者清除。
标签:重型颅脑损伤;急诊;护理效果重型颅脑损伤作为一种常见的疾病,其危险性非常高,一般情况下患者的发病都较为突然,并且病情会出现不稳定的现象,容易病情加重,患者的死亡率都较高。
了解颅脑损伤时会发生的一些基本情况,提高护理水平,已达到减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并尽可能的降低之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1]。
本实验选取2011年1月~2013年7月间我院重型颅脑损伤治疗的患者28例,护理的基本情况进行回顾和总结,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月~2013年7月我院接受重型颅脑损伤治疗的患者28例,护理的过程中的基本情况进行的回顾和总结。
本实验选取的患者基本诊断上都符合临床上对重型颅脑损伤的诊断标准,并且均通过了CT以及MRI 的证实。
本实验选取的患者未出现其他脏器官方面的严重损伤,就诊时候的GCS (格拉斯哥昏迷计分法)显示3到6分。
急性重症颅脑损伤病人急诊护理临床效果

急性重症颅脑损伤病人急诊护理临床效果摘要】目的:对急性重症颅脑损伤的病人实施急诊护理的临床效果做研究。
方法:选自2019年1月至2020年05月来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临床治疗为急性重症颅脑损伤100名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他们住院的先后顺序,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病人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病人实施急诊护理,对两组病人护理前后的临床治疗效果、急救时间和护理满意度作对比研究。
结果:通过对两组病人治疗后,两组病人病情均得到了恢复,实验组病人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病人临床治疗效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病人急救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病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急性重症颅脑受损的病人实施急诊护理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在抢救过程中的治疗效果,对减少病人的抢救时间,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有着积极的影响,因此急诊护理值得在急性重症颅脑受损临床治疗中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急诊;护理;临床颅脑受损大多数是因为病人的头皮受到挫伤,从而病人颅骨受到骨折并且挫裂了脑组织造成出血情况的发生[1]。
如果针对颅脑受损病人不及时进行治疗,极有可能病人出现颅脑血肿、脑缺血等情况,导致病人出现呕吐、头疼等一系列症状,甚至对病人生命也能造成不良的影响[2]。
而针急性重症颅脑损伤病人,更应该尽快进行抢救工作。
本文为了进一步研究针对急性重症颅脑损伤病人实施急诊护理的临床效果做研究,选取了2019年1月至2020年05月来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临床治疗为急性重症颅脑损伤的100名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具体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自2019年1月至2020年05月来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临床治疗为急性重症颅脑损伤的100名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他们住院的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病人:男性病人28名,女性病人22名,共50名,年龄18岁至58岁,平均年龄(31.58±10.35)岁,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分为3分至8分之间,其中硬膜外血肿13例、硬膜下血肿12例、颅脑挫裂伤11例和颅脑开放性损伤14例;实验组病人:男性病人25名,女性病人25名,共50名,年龄20岁至60岁,平均年龄(32.12±10.62)岁,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分为3分至8分之间,其中硬膜外血肿13例、硬膜下血肿14例、颅脑挫裂伤10例和颅脑开放性损伤13例。
急救护理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急救护理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摘要:目的探讨急救护理干预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1月 - 2014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患者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护理,观察组采用急救护理干预措施。
比较两种护理措施对于患者急救事件、急救预后、急救护理满意度、意外事件发生情况及并发症等的影响。
结果观察组患者急救时间、急救预后、急救护理满意度、患者发生意外情况及并发症等,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急救护理能有效缩短颅脑损伤患者急诊抢救时间,显著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最大限度地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关键词:急救护理;颅脑损伤;应用效果颅脑外伤是由于外界力量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头部而导致的颅脑损伤,当前,因为交通事故、高处坠落、高空坠物等因素造成的颅脑外伤情况增加明显。
重型颅脑损伤是病情非常严重的一种颅脑外伤,不仅病情复杂多变,而且,病死率及致残率非常高,并发症也比较多,对临床急救来说,是极大的挑战。
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过程中,科学合理的急救护理干预显得尤为重要。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2年1月 - 2014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对照组3例,男2例,女1例;年龄3 - 74岁,平均年龄(51.72±7.02)岁;其中,交通事故伤1例,高处坠落伤1例,工伤事故1例;接诊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 - 5分1例,6 - 8分1例,入院时呼吸、心跳停止1例。
观察组患者3例,男2例,女1例;年龄11 - 69岁,平均(47.52±6.78)岁;其中,交通事故伤2例,工伤事故1例;接诊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 - 5分1例,6 - 8分1例,入院时处于濒死状态1例。
优质护理对急诊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效果观察

优质护理对急诊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效果观察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急诊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运用不同护理服务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随机抽取的80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设置为研究组,将随机抽取的80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纳入到对比组,分别实施优质护护理服务和常规护理服务。
将两组患者的护理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相比于对比组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护理服务的研究组患者具有显著的优势。
结论:临床在抢救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时辅助优质全面的护理干预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优质护理服务不但能够使患者的处置和住院以及检查时间得以缩短,同时还能够促进抢救成功率的进一步提升,患者及其家属对优质护理服务较为满意。
关键词:优质护理;急诊重度颅脑损伤;护理效果重度颅脑损伤指的是暴力在患者头部直接或间接产生作用,损伤患者的颅脑组织。
该病的特点是较差的预后,病情进展快,病情危重凶险,具有较高的死亡率。
基于此,应对患者实施早期准确的诊断以及及时有效的治疗,对于挽救患者生命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此可见,对于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在给予患者常规急救治疗的同时,还要辅助能够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手术治疗效果的护理干预措施。
在有关报道中提到,将优质护理服务应用在急诊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临床护理服务工作中,能够使患者的临床康复速度得以加快,而且还能够减少患者发生残疾的可能。
现对不同护理服务对于急诊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产生的效果进行如下分析和报道。
1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患者一般资料(表1)。
表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s)组别(n)男/女年龄(岁)受伤到就诊时间(min)研究组(n=80)46/3440.32±3.6460.32±10.63对比组(n=80)48/3239.56±3.2560.98±10.01t0.1250.3690.968P0.3050.4600.0681.2方法对比组:运用常规护理服务。
即在患者入院之后开放静脉通路,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实施严密地监测,对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对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既往病史进行了解,给予患者吸氧,使其呼吸处于通畅的状态。
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急诊护理的临床效果

降温 , 必 要 时 可 进 行 化 学 降 温 ;④ 呼 吸 道 的护
理, 医 护人 员 对 患者 进行 拍 背 , 一 定 时 间 内翻身 ,
展, 护理水 平也 随之 提高 , 同时 护理人 员也 在不 断
接受 培训 , 在技 术上 和方案 上均 做 出极 大 的努力 , 这些 进步 与努 力对治 疗急性 重 症颅脑 损伤 具有 积 极的 效 果 _ 3 J 。 本 研 究 对 即将 进 行 治 疗 的 急 性 重症颅 脑损 伤 患者 实 施 了急诊 护 理 干 预 , 效 果极
组 实施 急诊 护 理 : ① 对 病 情 的检 测 , 可分 为对 颅 内压 的测 定 、 瞳孔状 态 的测定 、 患者 主观 意识 的测
定 和肢 体感 知 的测 定 ;② 对脑 脊 液外 漏 的护 理 ,
2 结 果
2 . 1 护理后 昏迷 、 植 物人 、 死 亡和 烦躁 不 安情 况
有效 , 指有 2 ~5 例 的伤残 , 神经 功能损 伤一 般 ;④
8年 , 平均 ( 4 . 9±1 . 2 ) 年; 实验组中, 女 8例 , 男
l 2例 , 年龄 4 9 ~7 7岁 , 平均 ( 6 3 . 4±1 5 . 1 ) 岁, 病 程1 ~l 0年 , 平均 ( 5 . 3±1 . 8 ) 年 。2组 患者 在 护
・
1 1 0・
J誊用临 医 药零志
o u ma 1 o f C1 i n i c a 1 Me d i c i n e i n Pr a c t i c e
2 0 1 5 年 第 1 9 卷 第1 2 期
’ 一 ’
观察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院前急救护理的效果

观察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院前急救护理的效果目的:探讨针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开展院前急救护理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104例,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52里。
对照组不采用院前急救,干预组增加院前急救护理措施。
结果:干预组患者的首次救治时间明显降低,生存率明显提高,死亡率明显下降,其ADL分级I级、Ⅱ级和Ⅲ级的比率明显提高,而Ⅳ级和V級的比例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采用院前急救护理可有效提高治愈效果,促进生活能力恢复。
标签:急性颅脑损伤;院前急救;护理颅脑损伤是由暴力作用于头颅而引起的损伤,包括头部软组织损伤、颅骨骨折和脑损伤。
其中脑损伤后果严重,应特别警惕。
急性颅脑损伤具有病情严重、发展迅速、患者致残率较高的特点,如果患者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或观察护理不当,均会直接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危及患者生命[1]。
因此,为有效抢救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提高颅脑损伤患者的生存率,我院针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进行了院前急救护理干预,疗效满意,现报导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材料选择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本院收治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104例,其中男61例,女43例,年龄15~73岁,平均年龄(43.67±10.23)岁。
其中车祸伤46例,殴打伤32例,高处坠伤26例。
将104例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2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对照组患者不采用院前急救,直接迅速送往医院进行救治。
干预组则采用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①快速采取有效的院前急救措施。
当医护人员到达抢救现场后,首先要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尽量使其恢复正常呼吸,为患者建立有效的循环,以解除急性脑受压[2]。
②及时吸氧,保持呼吸通畅。
取患者平卧位,使其气道开放,迅速清除口鼻腔内的呕吐物及分泌物,将头偏向一侧。
分析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急诊护理的临床效果

分析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急诊护理的临床效果发表时间:2018-12-17T09:20:15.547Z 来源:《药物与人》2018年9月作者:任春菊[导读] 分析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接受急诊护理的临床效果。
【摘要】目的分析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接受急诊护理的临床效果。
方法筛选我院2016年10月到2018年3月救治的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5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办法,观察组给予患者全面的急诊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接受全面急诊护理后护理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应用全面的急诊护理措施能够明显提高护理总有效率,护理质量更优,临床效果良好。
【关键词】急诊护理;急性重症颅脑损伤;临床效果作为常见的脑外科急重症之一,急性重症颅脑损伤往往发病迅速、变化快,病情不稳定,极易导致患者突发意外事件而再次受到伤害,因此该病临床致残率和死亡率都处于较高水平。
临床对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要求较高,除掌握全面的颅脑损伤基本特点外还应加强对急诊护理操作能力,对患者接受救治有积极意义。
本研究中对参与患者分组实施护理,分析急诊护理的临床应用效果,先对具体内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6年10月到2018年3月救治的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50例,随机平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
所有患者通过MRI检查和CT检查,已确诊系急性重症颅脑损伤。
对照组男15例、女10例,年龄27-71岁,平均(58.5±11.2)岁,受伤时间平均为(8±1.5)h;观察组男16例、女9例,年龄28-72岁,平均(58.8±10.9)岁,受伤时间平均为(7.5±1.4)h。
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获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急诊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急救中的应用

急诊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急救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急诊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急救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
方法选取重症颅脑损伤患者42例,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遵循随机分配的分组原则,每组患者各21例,为对照组患者提供常规的护理服务,为观察组患者提供专门的急诊护理服务,对照组患者患者的护理效果。
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治疗与护理后,APACHE Ⅱ评分指标呈现出了下降趋势,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该指标的评分数值更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为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提供专门的急诊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疾病预后,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关键词:急救;颅脑损伤;急诊;护理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通常预后十分凶险,若未及时进行治疗很可能威胁到患者生命。
为了能够为患者争取到更多的治疗时间,提高救急工作的有效性,需要为患者提供质量更高的护理服务。
本次实验选取重症颅脑损伤患者42例,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为两组患者提供护理服务,对比不同护理方式下患者的护理质量,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实验所选取的42例研究样本中,女性患者14例,男性患者28例,年龄最大75岁,年龄最小25岁,平均年龄34.71±4.81岁。
其中包含硬膜下血肿患者9例、颅骨骨折患者3例、脑干损伤患者3例、脑挫裂伤患者6例、硬膜外血肿患者8例、重度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13例。
将全部研究样本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遵循随机分配的分组原则,每组患者各42例。
两组患者在损伤类型、年龄以及性别三个方面的指标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1.2.1对照组护理人员为对照组患者提供常规的护理服务。
1.2.2观察组(1)院前急救阶段认真评估患者各项有关资料,填写成疾病疾病评估报告,根据评估报告落实抢救工作。
联系相关科室,提前5分钟为患者准备好转送平床。
患者入院后正式实施事先制定好的急救预案,经由绿色通道将患者转送至相关科室。
护理人员与对主治医师的接诊工作进行配合,了解患者受伤时间、受伤严重程度等方面的情况,重点观察患者神志是否清醒,是否存在肢体活动障碍以及呕吐等并发症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急诊护理临床效果
发表时间:2017-11-29T14:07:59.553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20期作者:张琳琳
[导读] 在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护理中采用急诊护理其护理效果良好,使抢救时间和住院时间大大缩短。
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山东泰安 271000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急诊护理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49例。
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患者采用急诊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观察和比较。
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救治时间、住院时间、住院死亡率、抢救死亡率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护理有效率83.67%高于对照组51.02%,P<0.05。
结论在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护理中采用急诊护理其护理效果良好,使抢救时间和住院时间大大缩短。
关键词: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急诊护理;临床效果
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是临床脑外科的一种多发病,疾病特点为病情多变,起病急,病情严重,并对患者的脑组织会造成损伤。
在对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护理过程中,需要对疾病特点进行全面掌握,并加强急诊护理措施,缩短患者急诊时间和抢救时间,从而降低死亡率和病发率等[1]。
为对急诊护理在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探讨,本组就针对我院2015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采用急诊护理方式,经临床研究表明其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8月-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7例,女性51例;年龄26-77岁,平均年龄为(46.28±4.2)岁;病程1-9年,平均病程为(5.2±1.7)年。
按照随机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9)和观察组(n=49)。
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的比较中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研究价值和比较意义。
1.2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患者采用急诊护理,主要包括:①体征监测:观察患者是否发生单瘫或偏瘫症状,并对患者运动及肢体反射状况进行监测,同时监测患者的颅内压和意识状况,如患者出现剧烈头痛、喷射样呕吐和频繁恶心等症状,则需要根据呕吐物的量、性质及颜色来判定患者颅内高压情况[2]。
②高热护理:如患者体温持续升高则会对患者的中枢神经造成损害,并出现中枢性高热等情况,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应对患者给予亚冬眠疗法和物理降温方法,缓解患者的高热症状。
③呼吸道护理:对于部分患者在术后如意识不能及时回复,则会使患者的呼吸系统防御能力降低,从而造成咽部肌群深度麻痹,并造成神经反射性迟钝,口腔分泌物留置,进而引发肺部感染,因此护理人员需要每两小时对患者进行一次翻身,并采用雾化吸入治疗,使呼吸系统湿润[2]。
④躁动护理: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在临床治疗和护理过程中通常会存在躁动不安的现象,主要原因是由于脑水肿造成,因此需要给予镇静剂。
同时对于躁动不安的患者要避免对其肢体约束,避免使其颅内压提高,从而加重脑水肿症状,或加大了颅脑的消耗量[3]。
1.3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抢救时间、住院死亡率和抢救死亡率进行观察和比较。
在护理后,同时观察两组患者的病情,对其护理有效率进行比较。
其中治愈:患者无神经功能损伤,无伤残发生;显效:神经功能轻微损伤,并出现0-1级伤残;有效:神经功能一般损伤,有2-5级伤残;无效:神经功能损伤严重,伤残人数较多[4]。
1.4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本组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其中计数资料行X2检验,计量资料行t检验,P<0.05,表明组间差异显著,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各项指标状况比较:观察组患者在救治时间、住院时间、住院死亡率、抢救死亡率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详见表1:
2.2两组患者疗效比较:护理后,对照组患者治愈11例,显效14例,有效13例,无效11例,有效率为51.02%;观察组患者治愈18例,显效23例,有效4例,无效4例,有效率为8
3.67%,观察组患者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重症颅脑损伤通常是因外力作用下导致头颅损伤的情况,导致颅内骨折或颅内组织损伤,进而导致神经组织损伤和脑血管,使颅内压力升高,出现脑水肿或脑疝。
而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损伤、处于昏迷状态,体温升高,呼吸困难,双侧瞳孔扩大等,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如不能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则会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5]。
在对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护理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和护理措施,对病情进行有效控制。
在采用急诊护理后,其临床效果较为显著,减少了并发症发生,并克服了病情的发展和变化,病死率得到有效降低,在护理中护理人员应与患者保持适当沟通,采用规范化的护理干预措施,缩短住院时间和抢救时间,为患者争取最佳的治疗时机。
根据本组研究结果发现,急诊护理在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其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贺波. 纳美芬对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血清β-EP和NSE水平的影响[J]. 西南国防医药,2016,26(09):991-993.
[2]张进彦. 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急诊护理的临床效果[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12):110-111.
[3]吴耀利. 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急诊护理的临床观察与体会[J]. 中国卫生产业,2013,10(17):35+37.
[4]蔡榕,许湘. 院前急救在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21):136-137.
[5]陈凌云,阮华娟,肖碧玲. 安全护理对急性重症颅脑损伤鼻饲患者的影响[J]. 广东医学院学报,2012,30(01):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