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_谢海涛

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_谢海涛
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_谢海涛

第1期[总第94期]

2010年3月

教育与现代化

Education and Modernization

No .1Mar .,2010

文章编号:1007-3051(2010)01-0042-04

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

(合肥学院艺术设计系,安徽合肥 230601)

收稿日期:2009-10-05

作者简介:谢海涛(1963—),男,安徽宿州人,合肥学院艺术设计系主任,副教授.

基金项目:“十一五”国家课题子课题“德国设计专业办学模式中国化问题研究———从合肥学院艺术设计系与德国WO RKS HO P 合作阐析中德设计专业教学评价体系的差异性”(项目编号:FI B070335-A 14-02).

摘 要:本文介绍合肥学院艺术设计系对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本土化改造的办学经验,并就艺术设计教育中特色学科的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实践教学的强化等方面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艺术设计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与方向。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国际化中图分类号:G 642 文献标识码:A

Reform in the Training of Art Design Professionals

XIE Hai -tao

(H efei University ,Hef ei ,Anhu i 230601)

A bstract :T his paper repo rts H efei Univ ersity s succe ss in adapting advanced fo reig n teaching metho ds to local needs ,constructing unique art design prog ram s ,deve loping effec tive training plans ,inno vating teaching me tho ds ,and st reng thening practice -based lear ning .T he future directio ns o f refo rm and dev elo pment in a rt design educa tion are also discussed .

Key words :art design educatio n ;refo rm of teaching me tho d ;internatio nalization

艺术设计学科融汇了科学、艺术、技术、市场、生态等交叉学科领域的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实用性。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所带来的技

术工具的变化,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能力的需求也在发生着改变。过去单一死板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一、当前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业设置比较随意

艺术设计是目前的热门专业。为了广揽生源和追求学科门类的齐全,许多本科及高职类院校在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过程中,并没有对自身的办学能

力进行严格把关,而是以经济效益为依据,匆匆上马,其造成的后果是高校专业趋同,缺乏特色。就现实情况来看,当前很多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在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都大同小异,不仅未能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以及自身的办学能力形成特色,而且不同程度存在学生就业层次低和办学后劲不足的问题。

2.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清晰

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是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协调一致的关键一环。它要求教育者应直接根据市场需求定位专业教育目标,否则就会出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问题。当前国内高校艺术设计教育虽都提倡人才培养目标要依据社会需求制定,但执行情况并不理想,流于形式的做法普遍存在。由于对社会需求的真实状况缺少深入的调查研究,不少院校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都比较模糊,难以适应社会需要。

3.课程体系结构不尽合理

传统的课程体系依据“填鸭式”教学模式设定,各课程之间彼此孤立,缺少有机联系。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脱节严重,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训练不能保持同步。传统艺术设计教育过于强调学科本位,不仅科目过多、缺乏整合,而且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学生无法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自己的知识结构,不能在各门课程之间以及理论与实践之间融会贯通,从而最终影响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

4.教学方法单一、落后

当前许多艺术设计教育仍在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来进行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不注意搜集学生的反馈信息,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主要以外在手段迫使学生学习,比如布置过多的作业,安排频繁的考试等等。在实际效果上,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目标,而且严重制约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无法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5.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设计专业是典型的应用型专业,实践能力是对设计专业人才的最基本要求。现在许多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都把实践课纳入教学计划中,也采取了相应的学分制,但实践课一般都被安排在假期,缺乏学校的组织和专业指导监督,形式自由松散,实践效果差。这种实践课“使原有的课题渐渐转变为假想课题,分析问题的实际情境和处理信息都是纸上谈兵,设计仅仅存在于图纸上,失去了实践意义。对材料、市场、设计的功能性和价值性都没有做出实际调查,就算有调查也往往停留在表面层次,不够深入,采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大都是已经被社会淘汰了的,研究引用的大量数据不再是原有数据。”[1]

二、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合肥学院艺术设计系按照学校“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依托中外合作的良好基础,围绕安徽省和合肥市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以市场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为导向,构建优势明显的“应用型”专业学科结构体系,同时积极响应教育部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号召,以培养具有终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社会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富有时代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对德国先进的办学模式进行本土化改造,这一改革举措有效解决了当前国内艺术设计专业普遍存在的诸多问题,为艺术设计学科建设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1.以市场为导向,构建特色专业

艺术设计学科的发展要有一个准确的定位、科学的规划,同时也要根据社会的需求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发展自己的特色,为此,必须不断进行改革探索。合肥学院是一所地方性本科高校,考虑到“地方性”是其办学定位之一,学院目前开设的艺术设计和工业设计两个专业,都是针对安徽省和合肥市艺术设计与工业设计人才缺乏的现状而建,而正在筹划中的动漫专业也是基于动漫产业在安徽省及合肥市良好的发展势头进行构建,其基本思想就是充分利用合肥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这一资源平台,着力培养发展动漫产业急需的艺术人才,努力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2.德国先进人才培养方案的本土化

人才培养方案决定了艺术设计能否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是一项需要进行细致深入研讨的重要工作。合肥学院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是在中外合作的基础上完成的。艺术设计系自建系以来,就与德国汉诺威应用科技大学保持密切的合作办学关系,目前执行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在2007年该校霍恩教授来学院挂职副院长时期制定的。期间,艺术设计系教师与霍恩等多位德方

·

43

·

谢海涛·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

专家,就应用型本科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问题,人才培养计划、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的内涵、课程具体设置、课程教学的目的、形式、方法等诸多问题与教学细节进行了逐项探讨。最终把德国设计专业先进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结合本系实际情况予以本土化。通过几年的不断调整和完善,同时借鉴德国模块化办学经验,强调以设计为中心,在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形成了科学合理且具有国际化特征的课程设置体系、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性教学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其主导思想是基础课围绕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创新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设置;专业课程以模块化课程为中心,同时导入表现技法、电脑设计、模式制作等多方向课程,通过有机编排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设计水平和创意能力。同时,在课程建设方面加大对实践教学的改革力度,增加“认知性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对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3.教学模式的国际化改革

传统的“目的式教学”模式一般按照教师讲课———布置作业———学生制作———交作业———评定成绩的程序进行,教师与学生、教与学之间缺乏互动,更无法真正做到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艺术个性,显得单调、乏味,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相距甚远。针对上述情况,合肥学院艺术设计系同德国汉诺威应用科技大学艺术设计与媒体系进行了多次Wo rksho p的学术交流,并借鉴德国应用型高校的教学经验,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2]改革后的教学模式采用“过程式教学”与“N+2考核”相结合进行。所谓“过程式教学”即按照教师讲解专业基础理论、前沿信息———教师设计课程模块———学生收集资料完成教学模块内容要求———学生随堂交流、教师点评———学生结合所有模块内容,完成本课程的综合作业———课题结题陈述———教师点评(实行多位教师综合评分)的程序进行;所谓“N +2考核”是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具有鲜明特色的考核制度,“N”是指课程进行过程中考核项,艺术设计专业的考核项包括课堂讨论、课堂测验、课堂陈述、课题训练、成型实验、实际操作、调研报告、实地考察、论文撰写等多种形式,任课教师从中任选三项,“2”是指期末考试与课堂笔记。改革后的教学模式的实际运作分为四个阶段进行:

(1)课题提出阶段。本阶段又分两个阶段:

①启发式授课阶段。打破传统的“输入式教学”,确立启发式的“情景教学”。借鉴历届中德w o rksho p合作项目的教学经验,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与编排上实现了从“理论讲解为中心”的教学到以“案例分析为中心”的教学。强调“设计实训”教学平台给学生营造一种主动的、探索性的学习环境,实训平台结合各类设计竞赛和教师科研工作,对学生开展相关课题训练,激发学生兴趣和潜能。这样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加强了教学互动,提高了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给予了学生更大的思维想象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掌握面对任何课题都能理性地思考为谁设计、设计什么、怎样设计的问题。本阶段的最终目标是启发学生的设计思维,在结束本阶段时,给学生布置一道有现实意义的设计思维开发的课题,让学生形成极强的主动探索要求。

②市场调研阶段。本阶段是前一阶段的具体延续,在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同时,做到有放有收。每位学生带着布置的课题,走进社会做市场调研,目的是让学生在动手设计前有充分的现实依据作为设计的基础,做到“有的放矢”,避免了以前闭门造车,凭空捏造的形式主义。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社会、市场真正需要的。本阶段必须提交一份带有具体数据的“市场调研报告”,待报告通过后,才能进行图形的草图设计阶段。

(2)课题制作完成阶段。经过大量草图方案的积累,最后确定正稿,并根据设计的需要,用不同的材料制作完成。作业制作过程中,制作手法不加限制,手工制作、电脑辅助都可以。目前更多的学生是通过电脑辅助制作来完成的。教师并不单一地支持某种制作方法,排斥另一种方法,而是鼓励学生能够“人脑”和“电脑”交叉使用,朝“多元媒体”方向发展,这样才能得到全方位的锻炼。

(3)课题设计说明书阶段。每位学生须完成一本设计说明书,较为详细地介绍整个设计的过程,并为最后的陈述阶段做好准备。使学生养成善于总结,善始善终的良好习惯。

(4)展示陈述阶段。完成上述阶段的所有工作后,每位学生必须分开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当众陈述个人的设计、制作感受。任课教师邀请多位教师共同评定学生作业,同学也可以在陈述时互相提出建

·

44

·谢海涛·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

议,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事实证明,通过以上四个阶段的训练,并结合相辅相成的考核方式,可以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艺术个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并能主动地与社会、市场相结合,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际设计能力和适应能力,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设计人才完成了关键一步。

4.更新教学观念,强化实践教学

创新实践能力是应用型人才的灵魂。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在理论讲授基础上,通过课外实验、实习、社会实践等环节加以强化。为了改革传统艺术设计教学模式中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学院依据中外合作的办学经验,制定并执行了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采用“常规的认知实习+非常规实习”模式进行。

(1)常规认知实习。为了实现应用型高校的培养目标,合肥学院对一般高校普遍采用的本科四学年八学期制进行改革,在第二与第三学年之间增加了为期12周左右认知实习学期,从而变八学期制为九学期制。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从事该专业工作需要的专业知识、素质和能力,明确专业学习目的,明晰自我发展目标,进行个性化学习设计。认知实习学期是艺术设计系实践教学体系的常规实习部分。这一阶段除严格遵照学院有关规定,制定详细的实习大纲、实习指导书和实习计划,慎重选择实习基地外,还结合国外办学经验确立了“集中、分散、集中”的认知实习模式,实习效果良好。

(2)非常规实习。非常规实习主要指定期与不定期的国际合作实践教学。其中最成熟的国际合作实践教学是学院艺术设计系与德国汉诺威应用科技大学设计与传媒系每年一届的中德w orkshop项目合作交流。Wo rksho p本义为车间、工作场,引伸为一种短期实践形式。该项目以合肥学院艺术设计系为承办单位;以“学习、交流、包容、共勉”为主导宗旨;以汉诺威应用科技大学设计与传媒系每年定期派师生来合肥学院,与艺术系师生共同商榷每届w orkshop设计主题,并在为期两周的时间内围绕设计主题进行学术交流、参观调研、设计实践为主要形式。项目自2001年开始,迄今已连续举办八届,自2008年起,这一项目扩大为中德韩三方合作。所有参加w orkshop的学生都在教授们的指导下顺利地完成了产品效果图、设计图纸和实物模型制作,并完成最终的作品展示和设计陈述活动,作品全部收录到《w o rkshop交流项目作品集》之中。通过w o rksho p合作,艺术设计系师生不仅收获了大量的实践经验,而且学习了德国的先进办学理念,实现了教学观念上的突破,提升了教学水平。

三、艺术设计教育改革重点及方向

基于合肥学院艺术设计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经验,结合当前教育部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要求,笔者认为今后一个时期艺术设计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与方向如下:

1.强化市场意识,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艺术设计教育应坚持与时俱进,通过不断寻找其与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相结合的切入点,使艺术设计教育与社会需要紧密联系。要适时重构课程体系,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2.融入国际潮流,努力提升学生使用现代设计语言的能力。艺术设计教育必须在保持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同时,使用国际通用的设计语言。现代设计语言包括现代设计理论、现代设计观念、现代设计思维方法及现代设计形式表达等。现代设计语言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艺术设计教育者需要及时了解和掌握现代设计动态和趋势。对现代设计语言的采用,是中国设计走向世界,得到世界文化认可的前提。[3]

3.拓宽教育视野,全面提高学生借鉴、吸纳异域文化精华的能力。任何国家的民族文化,都是在与异域文化的不断交流融合中发展起来的,几乎每一次文化的飞跃发展,都来自对异域文化的吸收。因此,艺术教育应注意从异域文化的逐渐吸收中形成自己的特征,使中华文化的内涵更见丰盈、成熟和壮大。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文化艺术也必然进入全球化的进程,教育者必须从教学实践中树立这种信念,在与世界文化的沟通交融中,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张荔.综合类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课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6).

[2]谢海涛.从中德艺术设计教育的差异看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J].装饰,2009,(1).

[3]黑川雅之.中西元男,渡边英夫.设计的未来考古学[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45·

谢海涛·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

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17

前言 一、专业简介 艺术设计专业于2004年开始招生,多年来,本专业不断致力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改革、教材建设、课程体系改革、师资建设等方面,均取得斐然成绩。造就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障。 二、方案编制依据文件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2.《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 9号) 3.《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 4.《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学〔2013〕3号) 5.《关于加快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意见》(XXX〔2012〕49号) 6.《XX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XXX〔2012〕49号文件推进现代职业教育 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鲁政办字〔2013〕126号) 7.《XXX职业学院关于制订2016级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 8.《艺术设计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三、方案编制的思路及要求 1.树立以人为本、加强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个性化教育的高职教育新观念,在 基础和专业的关系上注重培养学生有扎实宽广的基础;在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关系上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在当前和未来的关系上注重学生未来具有自学、探索、创新和创业后劲提升能力的培养。 2.在对艺术设计行业进行广泛社会调研的基础上,提升和确定该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完善形成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设计特色。

人才培养改革建议方案

人才培养改革建议方案 一、开展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意义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问题,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开展工学交替的实践活动,是教学计划安排的重要实践环节,是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不断探索中职人才培养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重大举措。 二、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的 开展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的,是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同探索并实践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三、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容及措施 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需要,由学校与合作企业共同制定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确定教学方法和手段,把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分解为三个阶段进行:第

一个阶段,即基本职业素养培养阶段、第二个阶段,即岗位核心能力培养阶段、第三个阶段,即岗位拓展能力培养阶段。 基本职业素养培养阶段。利用一年的时间,完成基本素养课程的学习。根据职业岗位要求与合作企业共同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进行培养。培养其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这个阶段的教学工作主要集中在校内由专职教师完成。 岗位核心能力培养阶段。根据职业岗位要求与合作企业共同分析企业岗位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共同实施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由企业提供具体工作项目、任务,推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的改革,完成岗位技能课程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岗位技能的培训,理论知识主要由专职教师承担,实训项目主要由企业的兼职教师承担,分别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交叉进行。继续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让其始终贯穿在各门课程教学当中。 岗位拓展能力培养阶段。本阶段完成技能实作、兴趣课程、修养课程、知识拓宽与提升课程等的学习。重点强化岗位核心技能、进一步挖掘职业兴趣、拓展岗位能力、提高发展潜力,通过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的形式实施。由企业的兼职教师加以主导,校内的专职教师辅助。继续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让其始终贯穿在顶岗实习的教学中。

2018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名称及代码 艺术设计专业,专业代码:650101 二、入学要求 高中阶段教育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 三、修业年限 实行弹性修业年限,学制三年(最长6年) 四、职业面向与职业岗位分析 1.职业面向 表1-职业面向一览表 2.职业岗位分析 表2-职业岗位分析表 五、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思想政治坚定、德技并修、全面发展,以服务广东省特别是珠三角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面向家具、家电、箱包、首饰、广告、包装、电商等企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综合素质,掌握产品造型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具有产品设计创新能力的设计师,以及能够从事广告、包装、网页设计的高端技能型创新创业设计人才。 (二)培养规格 1.素质。 (1)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感、国家认同感、中华民族自豪感;崇尚宪法、遵守法律、遵规守纪;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崇德向善、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质量意识、绿色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具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进行有效的人际沟通和协作,与社会、自然和谐共处;具有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2)职业素质:具有一定的创新意思和创业精神以及较高的产品设计提案的水平。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和人文素养,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健全的人格,能够掌握基本运动知识和一两项运动技能;具有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审美和人文素养,能够形成一两项艺术特长或爱好;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 2.知识。 (1)了解产品设计、产品模型制作的基础理论及职业技能相适应的专业技术知识。 (2)了解产品设计基础要素,掌握产品创新、开发和设计表达等技能。 (3)掌握产品材料性能、结构及加工方法。 (4)掌握产品结构及工程原理和人机工程等。 (5)掌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网页设计理论和技能。 (6)了解本专业的国内外最新发展动态。 3.能力。 (1)具有创新意思及创业精神的产品设计人才。 (2)具有较强的产品手绘草图、手绘效果图能力。 (3)具有使用电脑辅助设计的能力。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惠州学院2012年度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立项选题指南 本课题指南为选题的大体范围,申请者可以在本选题指南的指导下,根据学校和个人的实际情况确定申报选题。重点资助项目主要在立项项目中择优选择。 项目立项起始时间可从本年度项目实际研究的开始时间算起。教学研究项目的研究周期通常为一年,重点项目的研究周期可适当延长;教学改革项目可以按实际见效时间设计周期,通常为两年。 教学研究项目结项至少应提交项目研究报告和在正式刊物上发表的1篇以上相关教研论文(增刊除外);教学改革项目结项需要提交教学改革项目完成与绩效评价报告、在正式刊物上发表的1篇以上相关教改论文(增刊除外)。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切入点,是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重要方面,构建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强国的普遍经验。本类选题侧重于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综合研究与实践,突出创新特色与推广应用,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一流人才培养的优越环境或基地。重点研究我校现有人才培养的特点、问题,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资源配置,提出集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目标与层次结构、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等为一体的提出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参考选题方向包括: 1-1.我校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问题及对策研究 1-2.我校人才培养社会评价研究(毕业生社会需求及适应性情况) ※1-3.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研究与实践 ※1-4.基于职业化、专业化、个性化、多样化等某个视角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1-5.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与实践 1-6.多学科渗透交叉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1-7.中文专业写作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1-8.服装专业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模式研究 1-9.人才创新素质培养的实践与模式研究

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环境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代码:Y050437 二、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主要适应现代服务业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以能做、能说、能合作为主要特征的生存与发展能力,通过各类知识的学习,拥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岗位素质,掌握通识能力及艺术设计基础应用能力、艺术设计创意与编排能力、艺术设计综合表现能力的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拓展能力,能适应艺术设计相关行业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学制 全日制三年 四、毕业条件 凡通过学院思想品德鉴定,并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修满本专业相关课程,并且成绩在达到及格分60分及其以上,取得“三能证书”,鼓励学生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经审核后准予毕业。 凡在三年中未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可延长学习年限,最长为两年。 凡未达到毕业条件的学生,按照学院学籍管理的相关规定处理。

五、主干课程范围 (一)专科层次:Photoshop、版式设计(coreldraw)、 AutoCAD、3ds max、设计构成、版式设计、草图大师(SketchUp)、环境艺术设计概论、室内外工程制图、环境手绘效果图技法(室内外)、家居空间设计、园林规划设计、公共空间设计、装饰材料与装饰构造、建筑动画漫游、建筑模型设计与制作、景观艺术设计、公园设计综合实训、环境设计综合实训。 课程描述: Photoshop:《Photoshop》是计算机图形图像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本课程是学习平面设计软件,进行设计制作的基础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这一设计软件为专业设计学习奠定基础。《Photoshop》教学课程的任务是通过学习和实践,使学生掌握Photoshop软件的功能,熟悉他们的界面,掌握菜单、控制面板的使用方法能够熟练掌握Photoshop软件的使用,能够利用Photoshop对位图进行输入、编辑、输出、创作。并能应用这一软件独立完成一定的、完整的平面图形图像设计。 草图大师( (SketchUp):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主要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设计数字图形建模的能力.要求学生掌握数字建模的基础知识,了解建模的使用方法,了解图形建模的造型手段和创意法则,创意表现;熟练地利用SketchUp软件进行数字图形的创意设计。 Coreldraw: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主要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设计数字图形的能力.要求学生掌握数字图形的基础知识,了解以矢量图存在的数字图形和以点阵图存在的数字图形,学会计算机失量图形软Corel DRAW的使用方法,了解数字图形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我校预防医学专业于2007 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至今已向社会输送400 余名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现有在校生400余名。 本专业经过13年的不断探索,为适应社会经济对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的需求,遵循教育部、卫生部制定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中相关要求,借鉴兄弟院校办学经验,并结合我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学生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我校预防医学专业以“培养适应现代化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具备初步创新精神、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能在疾病控制、卫生防疫、环境卫生、食品卫生监测等机构从事疾病预防与控制和卫生事业管理或在科研、教育部门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的专门人才”为目标,按照“加强实践、突出特色”的思路,不断改革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培养方案。总结近年来的工作,本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及实施效果如下: 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 (一)优化培养方案,构建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预防医学专业经过十余年的发展,通过每年的专业实习检查和学生座谈,结合各实习单位的建议和学生的反馈意见,参照《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中相关课程要求,制定符合我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的培养方案并不断完善。经过培养计划的修订,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更加准确,课程体系更加完善,行业特色更加突出。 (二)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1.开展实验教学改革 为了使学生建构系统、全面的专业知识体系,专任教师开展了“整合构建预防医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实践研究”。如《环境卫生学》课程将原有四个分散的与水质检测相关的实验,整合为一个设计性实验,由学生事前做好实验设计,利用两天时间完成从水样采集到水质分析和消毒的全过程实验,将片段式的知识点融合,极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技能水平;《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将乳类粗脂肪、蛋白质含量测定及其卫生质量检验整合为一个综合性实验,使学生系统性掌握乳类的卫生质量及营养价值检测方法及相关指标的国家标准。

谈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谈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艺术设计系刘国莲 带着少年时代的渴望与梦想,怀着对百年名校的仰慕与神往,我们有幸踏进清华大学这个梦中的殿堂。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一流学府深厚的文化底蕴,领略了大师们博大精深的学者风范,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维,更新了理念,对本职工作和现实生活都有很大的启示启发。结合评估专家的评审意见,参照兄弟院校的办学经验,我对所属部门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广泛调研和深层思考,下面就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谈谈自己的收获感受。 创新是艺术设计的生命和灵魂。比尔·盖茨曾宣称“创意具有裂变效应,一盎司创意能够带来无以数计的商业利益、商业奇迹”。现代文化创意产业急需大批的创新型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即熟悉行业背景、企业规范和市场运作流程,具有较强创意思维能力、设计表现能力、熟练掌握现代数字化设计与制作技术的应用复合型艺术设计专业人才。 我院艺术设计专业是近几年由美术教育专业延伸而来的,由于发展历史短,经验积累少,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尚未实现有效对接,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一定提升空间:一是尚未形成系统、科学、完善的艺术设计课程体系。课程的结构、设置、比重、编排、衔接以及实践实训教学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根据行业岗位需求进行调整完善,如纯美术基础课程向艺术设计所需要的美术基础课程的过渡、“三大构成”的比重、软件技术的应用、实训课程的实施、职业素质及综合素养的培训(演讲沟通技巧、商务礼仪、办公软件使用、职业规划)等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空间。 二是实践教学缺乏开放性,实训项目单一,未能真题真做,停留在闭门造车、纸上谈兵的状态,与职业岗位、行业需求有些脱节错位。设计师资的引进和美教师资的转型没有及时到位,现有教师缺乏一线实践设计经验。 三是专业学习面有些狭窄封闭,专业设置有待进一步拓宽。 因而当务之急是紧跟时代步伐,构建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及运行机制,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在实践教学领域突破创新,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搭建良好的平台,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复合型的优秀艺术设计人才。 教育部于2006年颁布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其中明

艺术设计专业(幼儿美术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艺术设计专业幼儿美术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 艺术设计 二、专业代码 671010 三、招生对象 普通高中毕业生,职高、中专毕业生 四、学制与学历 三年制,专科 五、就业方向 1.入职岗 (1)幼儿学前教师岗位; (2)幼儿保育员岗位; (3)儿童营养师岗位等; (4)蒙特梭利教育岗位; (5)早教开发教师岗位; (6)幼儿美术教师岗位; (7)幼儿音乐教师岗位; (8)幼儿舞蹈教师岗位; 2.发展岗 (1)幼儿园园长; (2)高级儿童营养师; (3)儿童玩、教具设计师; (4)幼儿培训机构教师; (5)早教教师; (6)亲子教师;

六、培养目标与规格 (一)培养目标 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诚信、敬业的职业道德,培养能在学前教育机构从事教育、保育和研究工作等相关行业适用、够用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掌握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具备教育教学的专业技能技巧,达到高职专科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适应学前教育机构、幼儿园、早教机构等相关行业生产,从事学前教育行业的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 1.基本规格 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专业基本素质; 具有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勇于创新和集体主义精神; 具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具有敢于拼搏、建功立业的实干精神; 具有有较强的法律意识; 了解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达到《大学生健康体质标准》,具有健康体魄。 2.业务规格 (1)深厚的绘画功底和美术鉴赏能力; (2)舞蹈编排能力; (3)声乐和乐器伴奏能力; (4)游戏编排和策划能力; (5)较强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3.知识结构 掌握学前教育理论和艺术、健康、社会、语言、科学五大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 4.能力结构 (1)了解教育的基本理论与方针政策,掌握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 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组织学前儿童进行教学活动的技术能力;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研报告(精)

酒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查报告 目前,中职学校在人才培养结构、办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方面还比较机械、保守。从课程层面看,传统课程重理论、轻实践,忽视知识与具体工作任务的联系,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从市场供需层面来看,酒店教育受教育 传统模式及世俗偏见的影响与酒店业的需求严重脱节。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酒店教育,注重研究酒店业市场,加强与酒店的沟通、合作,借鉴国外酒店教育的经验, 科学办学定位、人才定位,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理念,构建适应时代发展、市场需求的酒店教育模式。 、建立以就业核心能力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环节。在顶岗实习的 基础上,实现轮岗定岗、五星定位。 酒店行业是服务性行业,酒店企业的从业者是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工作人员,酒店和酒店产品是及时消费品,所接受的是面对面的服务,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消费者。因此,酒店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就直接体现为服务质量,这就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操作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能。由于专业的实践性强,酒店企业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摆在第一位,而且要提升实际操作能力的标准,以五星级酒店的标准制定实训方案。酒店服务与管理的技能训练、酒店礼仪规范尤其重要。前厅管理与 服务能力、客房管理与服务能力、餐饮管理与服务能力、康乐管理与服务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非常重要。食品营养与卫生方面的知识、酒店市场营销、酒店财务 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会展概论、形体训练、计算机应用及实习、普通话的 训练、英语听说的训练等实践环节都非常重要。我们以集中训练和分散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要求学生积极主动的对上述的主要课程进行训练,掌握主要的操作要 领。 完善专业实习及社会实践,引导学生通过志愿者、义工、临时工等方式进行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设置专门学分。五星级酒店的实习实践是为了让学生更好 的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学生们在工作中所学到的实际经验必须在回到课堂教 学中以研讨会或者论坛的形式加以巩固。实习的学生们在工作环境中所学到的东 西经过进一步的消化吸收将来在他们进入最终社会时将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技能。 二、引导职业导向,拓展其它技能,培养兴趣多样化。

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一、专业名称及专业代码 (一)专业名称:艺术设计专业(视觉传达与传媒方向) (二)专业代码:670101 二、基本学制与招生对象 (一)学制:三年,根据获得学分情况提前或延缓毕业。 (二)招生对象:高中毕业生/三校生:中专、技校、职高 三、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视觉传达与传媒设计职业领域生产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从事视觉传达与传媒设计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本专业领域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从事平面设计岗位、印刷设计岗位、影视后期设计岗位、文案策划岗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四、人才培养规格 (一)毕业生的就业职业范围和工作岗位(使用规格): 1.服务面向:学生毕业后主要去平面设计、传媒类企业设计第一线,从事平面设计、传媒等方面的岗位的设计工作和管理工作。 2.就业岗位(群): 主要工作岗位:平面设计岗位,包装设计岗位,美术设计岗位,数字影视拍摄岗位,影视后期输出岗位,数码印刷输出岗位等。 相关工作岗位:广告策划岗位,广告文案岗位,企业形象策划设计岗位,影视后期编辑设计岗位等。 发展工作岗位:视觉创意总监岗位,美术指导岗位,生产部经理岗位等。 (二)职业能力结构分析 基本职业能力(含专业单项技能与知识、专业综合技能与知识)和关键能力(含社会能力、方法能力、职业道德、通用知识等) 1、基本职业能力 专业单项技能与知识:具备视觉传达与传媒设计人员必备的人文社科知识及审美修养,具备必需的计算机相关应用知识与技能。具备艺术设计专业基础造型和形态设计相关知识,具备艺术设计创作、设计、制作的相关专业知识,具备相关辅助艺术设计的电脑软件及输入输出设备的使用知识。 专业综合技能与知识: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可以掌握专业技术基础知识,能熟练应用计算机办公系统办公,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能解决一般的设计输出设备的故障;掌握一定的外语知识,具有一定的外语交流能力,能阅读、翻译本专业的外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方案 一、计算机应用专业行业背景及需求分析 国家“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文件的出台,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纲要“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确立,宝鸡市“关于加快关天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以及眉县关于引进高端技术产业,兴建信息化产业园区五年规划蓝图的绘制,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目前,学历教育提供的人才数量远远满足不了需求。教育部关于紧缺人才的报告称,我国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每年将增加100万,陕西省2011年计算机职位需求3万多个。伴随我县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将达到数千人。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我县信息产业建设,我校将重点建设计算机专业,培养大量优秀的技能型人才,以应对人力资源岗位空缺的不利局面。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总体建设目标 (一)专业建设目标 加强校企合作,全面构建“校企对接、能力本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体系,推行并完善以“任务驱动法”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两年建设期内,主要完成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完善。 同时,学校围绕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为中心,构建双线齐进的教学模式,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实施“订单式”培养,突出实践应用特色,促进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及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结合行业资格准入政策,实施毕业生的“一书多证”制度,以区域市场为导向,以行业为依托,以“双师”素质教师为保证,把计算机应用专业建成培养目标定位准确,专业理论知识够用,实践教学体系完善,产学研结合紧密,具有鲜明中职特色的示范专业。 (二)课程建设目标 与合作企业共同组建专业团队,加强校本教材、实训教材开发,建设核心课程2门,特色课程2门。完成相关实习实训教材编写。 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在已有的课程教学改革和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更新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跟踪最新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改革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网络实验室和教学环境条件的建设,加强课程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争取达到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建设水准。 (三)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一方面到企业聘任兼职教师,另一方面选派教师到合作企业参加专业技能培训,打造一支业务素质过硬、实践操作能力突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并利用2年时间,培养出1名平面设计和1名网络技术专业带头人,4名核心骨干教师7名双师型教师、4名兼职教师。 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分析学校原有计算机专业教师的现状,师资队伍建设将以巩固提高现有教师队伍为主,引进高水平人才为辅的策略,同时聘请本专业优秀的校外兼课教师。将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建设始终放在专业办学的首位,树立“专业办学,师资为先”的理念。力争组建一支专兼职的专业师资队伍,逐步建立起专业水平较高、教学经验丰富、科研成果显著、专业方向明确、中青骨干为主、结构层次合理的高素质校内专任师资队伍。同时不断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培训,逐年派遣师资到产学合作企业进行专业调研或技术实践,或参加专业性的技术研讨会,或参加技术培训学习,进一步加强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的力

美术设计与制作人才培养方案

平遥现代工程技术学校 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名称】美术设计与制作 【专业代码】142200 【招生对象】初中毕业生 【基本学制】三年 一、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根据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教学标准(试行)》,对美术设计与制作技能人才的要求,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 本专业坚持立德树人,面向文化创意行业企事业单位,培养从事广告、会展、网页、多媒体产品、影视动画等设计制作工作,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 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以下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技能: 1.职业素养 (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自觉遵守行业法规、规范和企事业单位规章制度。 (2)热爱生活和自然,热爱美术设计事业,书树立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职业理想。 (3)具有刻苦钻研、与时俱进、团结协作的精神和继续学习的能力。

(4)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习惯和品质。(5)掌握必须的现代信息技术,具有较好的人文素养,具备一定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6)树立正确的文艺观和审美观,自觉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2.专业技术技能 (1)掌握美术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初步的艺术审美和美术鉴赏能力。 (2)掌握素描表现形体的基本造型技能。 (3)掌握色彩表现的基本造型技能。 (4)掌握速写快速记录及表现形体的基本技能。 (5)掌握图案设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具备初步的图案设计能力。(6)掌握平面、色彩、立体构成的基础知识,具备装饰画的绘制能力。(7)掌握1-2种主要绘画的技法,具备初步的绘画创作能力。 (8)掌握1-2种常用的图像处理软件应用技术,具备设计二维图像的能力。 (9)掌握三维图像软件的应用技术,具备初步制作的动画能力。(10)具备收集、选取艺术创作素材的能力。 (11)具备1-2个工种中级职业资格证书要求具备的能力。 专业(技能)方向——视觉传达 1.掌握字体、手绘POP、板式设计的表现技法,具备平面广告设计的能力。 2.掌握1种以上版式设计软件,具备绘制矢量图的能力。 3.初步具备广告设计与制作的能力。 4.掌握vi设计的表现技法,初步具备企业视觉形象的设计能力。

美术设计与及制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美术设计与及制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名称】美术设计与制作 【专业代码】 【招生对象】初中毕业生 【基本学制】三年 一、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根据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教学标准(试行)》,对美术设计与制作技能人才的要求,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 本专业坚持立德树人,面向文化创意行业企事业单位,培养从事广告、会展、网页、多媒体产品、影视动画等设计制作工作,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 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以下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技能: 1.职业素养 (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自觉遵守行业法规、规范和企事业单位规章制度。 (2)热爱生活和自然,热爱美术设计事业,书树立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职业理想。 (3)具有刻苦钻研、与时俱进、团结协作的精神和继续学习的能力。 (4)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习惯和

品质。 (5)掌握必须的现代信息技术,具有较好的人文素养,具备一定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6)树立正确的文艺观和审美观,自觉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2.专业技术技能 (1)掌握美术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初步的艺术审美和美术鉴赏能力。 (2)掌握素描表现形体的基本造型技能。 (3)掌握色彩表现的基本造型技能。 (4)掌握速写快速记录及表现形体的基本技能。 (5)掌握图案设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具备初步的图案设计能力。 (6)掌握平面、色彩、立体构成的基础知识,具备装饰画的绘制能力。 (7)掌握1-2种主要绘画的技法,具备初步的绘画创作能力。(8)掌握1-2种常用的图像处理软件应用技术,具备设计二维图像的能力。 (9)掌握三维图像软件的应用技术,具备初步制作的动画能力。 (10)具备收集、选取艺术创作素材的能力。 (11)具备1-2个工种中级职业资格证书要求具备的能力。专业(技能)方向——视觉传达

美术绘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美术绘画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负责人:_______________ 二〇一八年四月

一、专业(专业代码)与专门化方向 专业名称:美术绘画 专门化方向:摄影、数码后期制作、广告设计 二、入学要求与基本学制 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基本学制3年。 三、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文化素养,掌握对应职业岗位必备的知识与能力,能胜任摄影、数码后期制作、广告设计、室内设计等艺术设计、服务与管理一线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技术技能型美术绘画设计人才。 四、职业(岗位)面向、职业资格及继续学习专业 五、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 1.综合素质 (1)热爱祖国,初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

务,为人民服务; (2)具有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爱岗敬业、诚信协作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养成文明行为和热爱劳动的习惯; (3)具备必须的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文艺基础知识、美术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拓展所需知识; (4)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自觉锻炼身体,有良好的卫生习惯; (5)具有正确的文艺观和审美观,能够在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中不断陶冶情操,提高素养; (6)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掌握基本的就业和创业知识。 2.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以下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和产业文化素养)、专业知识和技能、专业能力: (一)职业素养 1、具有科学、系统、辩证的人生观与社会观。 2、具有广博的科学知识与深厚的文化内涵。 3、具有灵活的头脑和创造性的思维。 4、具有敏锐的艺术鉴赏力、洞察力以及良好的艺术修养。 5、具有商业经营意识和品牌营销理念。 6、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与他人团结协作共同完成工作。 7、具有良好的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公共关系处理的能力。 8、具备独立制定工作计划、收集资料、采集信息及获取新知识等工作方法能力。 (二)专业知识和技能 1、理解并掌握平面基础知识。 2、掌握平面设计中关于创意、美术基础知识、透视、色彩运用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以及设计技巧和方法。 3、掌握招贴、字体、包装、品牌以及各种版面设计的基础知识与行业规范。 4、了解印刷材料、印刷设备与印刷工艺的基础知识。 5、了解广告材料、广告设备与设计输出的基础知识。 (三)专业能力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研报告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研报告 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研报告 长春市农业学校 国家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研报告 长春市农业学校二O—二年三月 1 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研报告 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研报告 畜牧兽医专业人才需求预测与专业建设调研工作长春市农业学校畜牧兽医示范专业建设项目组负责,其目的是为我校畜牧兽医示 范专业建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提供依据。通过社会调研,正确把握 吉林省畜牧兽医专业人才需求的状况和趋势,从而对畜牧兽医专业 的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构建等方面提出可行性建 议。 总论 1、调研的指导思想 畜牧兽医专业调研指导思想是:以国家中长期发展刚要为指导,以吉林省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为目标,以吉林省农业支柱产业为依托,以吉林省、长春市畜牧兽医行业企业对中职人才需求以及就业岗位对知识、能力和素质需求为内容,对吉林省、长春市畜牧兽医行

业、企业、院校、毕业生、在校生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调查,为顺利完成畜牧兽医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搜集具有实用性、指导性、前瞻性的客观资料,推动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提高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满足行业企业发展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同时也高质量地完成项目建设任务。 2、调研的思路 畜牧兽医专业服务面广,涉及养殖、加工和服务业的多个领域,同时,从事本行业的企、事业用人单位的规模、性质、主要岗位等有很大差异,全面调查有一定难度。为了保证调研结果的正确性和科学性,确定如下调研思路。 2 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研报告 宏观背景调研和微观需求调研相结合:通过宏观背景的调研了解吉林省畜牧兽医主体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以及与之相适用的人 才总需求;微观调研以企业为主体,了解企业目前现有人才成长经 历及未来发展的实际需求状况。 畜牧兽医人才的总体需求调研与中职畜牧兽医人才需求的调研相结合:畜牧兽医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把握中职畜牧兽医专业 人才的需求和定位必须全面了解畜牧兽医行业对畜牧兽医人才的需 求结构。 畜牧兽医人才需求调研与中职教育现状调研相结合:中职教育培养目标要符合畜牧兽医行业岗位对人才能力及职业技能的要求,

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部分高校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无法跟上时代发展步伐,人才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优化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重要课题。下面在进一步认识和明确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内涵及其人才培养定位的基础上提出若干优化措施,希望对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有所帮助。接下来本人为你带来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化是新世纪研究环境艺术设计的一个热门话题,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具备自身的特征及规律,不仅要强调科学化、结构化、综合化的课程体系,还要求具备专业精深度。因此,高校在培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时应充分尊重学生发展规律,结合实践训练与综合知识等特征合理定位其人才培养,以适应专业的客观要求,不断优化人才培养。 环境艺术具备自身内涵,它依托环境而存在,是一种通过作品来强调和环境的融合、依存关系的一种艺术形式,重视表达作者的艺术观念,通过空间体型、材质肌理、比例尺度以及光影色彩等表现出作品在环境氛围里的融合。现代教育迅猛发展,它不仅受到各个学科自身发展的推动,还使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专业的教育,并对各学科产生反作用,使各

学科更加完善,在持续的推陈出新中划分新的学科门类。从当下国内各个高校的招生情况可以看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已经是一门最热门的专业,学生录取数量逐年攀升。高校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大量本科毕业生投向社会市场,在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同时大大刺激了其他与环境艺术设计相关的 学科的发展。 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人才的数量取决于社会发 展要求,社会需求是优化培养专业人才的直接动力、必要条件。尽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国内还很年轻,但发展态势是生机盎然、朝气蓬勃的,环境艺术设计当下已经成为一个令人倾心的行业,该专业也被戏称为有前途、有钱图。在这样的形势下,高校迎来了发展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最佳机遇。当下,社会所需求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主要包括三部分,即从建筑学专业转去从事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从美术专业转去从事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由具备接受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人员担任,但不管是质量还是数量都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在某种程度上,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会对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实际职业能力产生直接影响,且这同时也是社会判断该专业人才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之一,重视培养和提升人才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对优化高校环境艺术设 计专业人才质量非常有效,而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化也取决于社会需求。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实施方案

2014年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实施方案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学院省级高职品牌师范院校动员暨工作安排会议精神,认真做好《郑州信息科技职业学院河南省职业教育品牌示范院校建设方案》中关于2014年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的相关工作,高质量完成《建设任务书》中2014年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相关任务,特制定本方案。 一、组织机构 项目组组长:梁尔涛 成员:王记生张艳丽王卓亚廉洁刘杰李海安 项目组下设六个分项目组,分别是: 1.人文财经系项目组(组长:张艳丽) 2.艺术系项目组(组长:李海安) 3.机电工程系项目组(组长:王卓亚) 4.信息工程系项目组(组长:刘杰) 5.建筑工程系项目组(组长:廉洁) 6.基础部项目组(组长:王记生) 二、建设任务 (一)根据《建设任务书》中的相关内容,2014年本项目组主要拟完成以下两项工作: 1.以工学结合为指导思想,结合不同专业特点,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主要包括:一、从学院宏观层面上,探索构建“2412”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校期间,两年完成必要的理论知识教学,完成课程分散实训、课程综合实训、专业综合实训四个实践教学环节,最后一年顶岗实习,获取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两种证书。二、工科专业重点探索“三位一体”和“三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学校、企业和学生三位一体,岗课结合、校企结合、双证结合三结合。三、文、管、艺术类专业重点探索“教—学-—做”一体化,做中教与做中学等人才培养模式。 2.引入行业企业标准,重新设计专业建设标准和课程体系。项目建设期内,学院将邀请行业、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参与专业建设标准制定和课程体系设

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

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 项目负责人:鲍贤俊?? 报告撰写人:吴国伟? 摘要:当我国职业教育步入体系建设的新阶段,为不断提升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推进中、高职教育的“立交桥”建设,不断完善本市“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本项目通过对“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的研究,构建了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中、高职一体化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为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连续性,以及中、高一体化衔接的课程设计提供了有普适意义或应用价值的参考案例。? 关键词: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课程衔接;方案设计 一、实验研究目标 作为本市首批中等职业教育课改特色实验学校,以及本市首批开展“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工作的职业院校,为不断提升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推进中、高职教育的“立交桥”建设,本项目借助本市中等职业教育课改实验这一平台,以“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为实验任务,以科学确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中、高职一体化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为主攻目标,以力求确保本市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朝着有利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方向发展,并力求为本市职业教育教改实践提供有普适意义或应用价值的参考案例。 二、实验研究过程与方法 本项目自2009年9月起开题,至2011年3月申请结题,研究过程大致可分为“课题调究、案例分析、报告形成、专家论证”等四个阶段。主要方法或步骤,可简要概括为:①收集“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的各类文献资料,熟悉现状背景;②开展“实验任务”的项目调研,明确重点难点;③制定“实验任务”的研究计划,确定设计思路;④组织“实验任务”的案例分析,提炼普适经验;⑤推出“实验任务”的阶段成果,开展改革试点; ⑥形成“实验任务”的试点方案,组织专家论证;⑦综合“实验任务”的论证意见,最后形成较完整的“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的研究成果。 三、实验研究成果 本项目按照市教委教研室明确的“实验任务”的立项要求,通过近两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完成的实验研究成果,由“项目研究报告、项目调研报告、项目试点方案”等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的“研究报告”由“项目结题报告、项目主题报告”组成。其中:《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集团化办学中、高职教育衔接研究》主题报告,分别于2009年12月和2010年11月,荣获上海市职教协会2009年度优秀论文“三等奖”和第二届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二等获”。第二部分的《上海市中、高职学生对中高职教育衔接认识的调研报告》,系本项目开展项目研究的支撑材料。第三部分的“试点方案”,分别由我校《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试点“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试点“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实施方案》、《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试点“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教学标准》、《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试点“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核心课程标准》等组成。以上项目研究成果,既是我校开展教改活动的实验案例,也可供本市相关职业院校在推进“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工作时参考。现遵循市教委教学研究室关于汇编“课改实验研究成果”的通知要求,就本项目“研究报告”的正文内容概述如下:(一)关于“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的研究背景 本项目主要从“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课题研究的综合元素”等三个方面加以分析,并重点从“课题研究的综合元素”这一背景分析加以切入,以力求在理论研究与实际操作两个层面较系统地把握“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的基本要求。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

陕西省机电技工学校 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

汽车检测与维修项目组 2016年3月 目录 引言 (3) 1.我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现状分析 (4)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现状 (4) 存在的主要问题 (5) 2.汽车维修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调查与分析 (6) 汽车行业发展调查 (7) 汽车维修专业领域人才需求分析 (7) 3.人才模式改革的总体思路与目标 (8) 基本思路 (8) 改革目标 (8) 4.办学模式的改革 (10) 办学模式改革的总体框架 (10) 办学模式改革的组织实施 (11) 5.课程模式改革 (12) 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 (12)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课程体系架构 (13)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改革 (14) 6.教学模式改革 (15) 教学组织与实施模式改革 (15) 教学手段与方法 (15) 7.教学设施与环境改革 (16) 建立适应新课程体系的多元实训模式 (16) 教学设备与设施配置 (17) 8.教师队伍建设 (17) 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思路 (17) 专业带头人的培养 (17) 骨干教师的培养 (17) 双师型教师培养 (18) 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18) 9.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创新 (18) 10.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预期效益 (19) 陕西省机电技工学校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 引言 为了使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更好地适应现代企业对汽车维修中、高层次技能

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在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的推动下,积极开展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调研分析,按照学校“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素质培养为核心的校企互动、产教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指导思想,确立以培养用人单位满意的品学兼优的汽车维修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构建汽车维修专业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适应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需要和汽车行业人才大量需求的需要,使职业教育真正成为社会生产力转化的中枢,为社会输送企业真正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从而实现职业教育宗旨,真正体现职业教学的价值。 结合行业人才需求、企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院校调研分析报告及我校现在开设的专业现状,特编制本方案,以期提升学校的软实力和办学水平,使学校的发展更具特色,竞争优势更加突出,使我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在渭南地区乃陕西省均具有较强竞争力。 1.我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现状分析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现状 我校汽车维修专业设立至今已近10年,是学校的特色专业,为长足、重点发展汽车维修类专业,学校于****年成立“汽修教研室”。汽修教研室现共有2个专业(层次及专业方向):汽车维修(中级工班)、汽车维修(高级工班),有高级工、中级工、短期培训等多层次培养模式。汽车维修专业已被确定为我校今后重点支持发展的专业。 学生情况 汽车维修专业开办至今,累积毕业生达****多人,目前在校生共***人。近两年在校生人数保持**%的增长幅度,就业率始终保持在**%以上。**%以上毕业生就业于本(外)地,主要在汽车制造、维修保养、美容配件等企业从事相关工作,大多数已成为企业汽车生产、维修服务工作岗位的主力军,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满意率达**%。近两年在参加的省市各类技能大赛中,共有**人次获得一、二、三等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