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汤类方
第十四章 一、小柴胡汤方

第十四章·柴胡汤类方一、小柴胡汤方【方剂组成】柴胡24克,黄芩9克,人参9克,半夏12克,炙甘草9克,生姜9克,大枣(擘)4枚【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柴胡苦平,《神农本草经》谓: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
可见是一疏气行滞的解热药,而有治胸胁苦满的特能,方中用为主药,佐以黄芩除热止烦,半夏生姜逐饮止呕,复以人参、大枣、甘草补胃以滋津液。
病之所以传入少阳,主要是胃气失振、气血外却。
补中滋液,实是此时祛邪的要着。
徐灵胎谓“小柴胡汤之妙在人参”,确是见道之语。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伤寒论》第37条: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注解:见麻黄汤条。
《伤寒论》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注解:太阳伤寒或中风,均常于五六日时传入半表半里而发少阳病。
往来寒热,即指寒往则热来,热往则寒来,寒和热交替出现的样子。
胸胁苦满,即胸胁甚满之意。
嘿同默,嘿嘿不欲饮食,即精神郁闷常默默然而不欲食也。
心烦喜呕,谓心中烦躁而且欲呕,或邪热较轻则但胸中烦而心不烦,胃中无饮并亦不呕。
或干于胃则渴,或干于肠则腹中痛,或干于肝脾则胁下痞硬,或干于心肾则心下悸、小便不利,或邪未犯里故不渴、表还未罢而身微热,或干于肺则咳,宜小柴胡汤主之。
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四者,为小柴胡汤的主证,或以下均属不定的客证,主证治则客证自已,故无论客证如何,均宜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论》第97条:血弱、气尽、膜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
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
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注解:伤寒病初作,则邪气交争于骨肉,此即太阳病在表的一段病理过程,若精气已不足拒邪于外,则退而卫于内,以是体表的血弱气尽、腠理遂开,邪因乘虚进入半表半里,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因而胸胁苦满,这就进入少阳病的病理阶段了。
中医药同名方学习资料:小柴胡汤16方

中医药同名方剂学习资料——小柴胡汤小柴胡汤中医药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医学中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不同来源的中医药方剂16种“小柴胡汤”的组成和用法,以供大家参考。
来源:《伤寒大白》卷二。
组成:柴胡、黄芩、广皮、甘草、半夏、人参。
功效:少阳潮热,发于寅卯二时,先有微寒而热,有汗,脉弦。
来源:《云歧子脉诀》。
组成:柴胡半两,黄芩半两,五味子半两,制半夏半两,白芍药2钱半,人参2钱半,桑白皮2钱半。
功效:肺伤咳嗽气促,冷汗自出,背膊劳强,夜卧不安,脉象按之不足,举之有余。
用法:每服1两,水2盏,加生姜7片,煎至7分,去滓,食后温服。
来源:《喉科紫珍集》卷上。
组成:柴胡8分,甘草5分,元参1钱5分,黄芩1钱,制半夏1钱,桔梗1钱。
功效:少阳受病,头角、两耳前后结肿,耳鸣筋痛,寒热呕吐,烦躁。
用法:水煎服。
来源:《症因脉治》卷二。
组成:柴胡、黄芩、广皮、甘草。
功效:吐血兼少阳经见证者。
来源:《石室秘录》卷一。
组成:柴胡1钱,黄芩1钱,半夏1钱,陈皮5分,甘草1钱。
功效:咳嗽头痛、眼目痛、口舌生疮等轻证。
来源:《万氏家抄方》卷六。
组成:柴胡、黄芩、人参、半夏、陈皮、知母、当归、地骨皮、白芍。
功效:痘后往来潮热。
用法:水煎服。
来源:《口齿类要》。
组成:柴胡1钱,黄连1钱半,半夏1钱,人参1钱,甘草(炙)5分。
功效:肝胆经风热侮脾土,唇口肿痛,或寒热往来,或日晡发热,或潮热身热,或怒而发热胁痛,甚者转侧不便,两胁痞满,或泻利咳嗽,或吐酸苦水。
用法: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来源:《圣惠》卷九。
组成:柴胡2两(去苗),黄芩1两,赤芍药1两,半夏半两(汤洗7遍去滑),枳实半两(麸炒微黄),人参1两(去芦头),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上为散。
功效:伤寒病6日,其病深结在脏,三阴三阳俱受病。
用法: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来源:《伤寒大白》卷二。
组成:柴胡、黄芩、广皮、甘草、川芎、天麻、半夏。
中医方剂小柴胡汤

《伤寒论》
第一部分 组成 第二部分 功用及主治 第三部分 病机分析 第四部分 方解及临证加减
第一部分 组成
柴胡半斤(24g) 黄芩三两(9g) 人参三两(9g) 半夏洗(12g) 甘草炙三两(9g) 生姜切,三两(9g) 大枣擘,十二枚
第二部分 功用及主治
功用:清胆热,调气机,益正气;和解少阳。 主治:伤寒少阳证;妇人中风,热入血室;疟疾、黄疸等病而见少阳证者; 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即表情沉默,不欲言语),不欲饮食, 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苔薄黄,脉细弦或沉紧。
第三部分 病机分析
[证治机理]少阳经脉循胸布胁,位于太阳、阳明表里之间。伤寒邪 犯少阳,病在半表半里,邪正相争,邪胜欲入里并于阴,正胜欲拒 邪出于表,故往来寒热;邪在少阳,经气不利,郁而化热,胆火上炎 ,而致胸胁苦满、心烦、口苦、咽干、目眩;胆热犯胃,胃失和降 ,胃气上逆,故默默不欲饮食而喜呕。若妇人经期,感受风邪,邪 热内传,热与血结,血热瘀滞,疏泄失常,故经水不当断而断、寒 热发作有时。治疗大法:邪在表者,当从汗解;邪人里者,则当吐下。 今邪既不在表,又不在里,而在表里之间,则非汗、吐、下所宜, 故唯宜和解之法。
辨证要点:根据胸胁苦满,或胁痛,心烦,表情沉默,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或细为用方审 证要点。
正确使用小柴胡汤,既是主治少阳胆热气郁证的基础方,又是主治热入血室证(发热,恶寒,经水适 来或适断,少腹急结,经水夹血块,心烦,急躁,胸胁苦满,或昼日明了,夜则谵语,如结胸状,如疟 状,如见鬼状,舌红,苔黄,脉弦迟)、产后郁冒证(头昏,目眩,胸闷不舒,呕不能食,大便硬,头 汗出,或手足冷,苔薄,脉弱)、胆郁发黄证(身黄目黄,小便不利而黄,或腹痛,胃脘满闷,口苦, 呕吐,胸胁苦满,舌红,苔薄黄,脉弦数)的基础方。
大柴胡汤——精选推荐

⼤柴胡汤⽅歌:⼋柴四枳五⽣姜,芩芍三两⼆⼤黄,半夏半升⼗⼆枣,少阳实证下之良。
相关条⽂:(1)太阳病,过经⼗余⽇,反⼆三下之,后四五⽇,柴胡证仍在者,先与⼩柴胡。
呕不⽌,⼼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柴胡汤,下之则愈。
(2)伤寒发热,汗出不解,⼼中痞鞕,呕吐⽽下利者,属⼤柴胡汤。
(3)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柴胡汤。
(4)伤寒后脉沉,沉者,内实也,下之解,宜⼤柴胡汤。
(5)伤寒六七⽇,⽬中不了了,睛不和,⽆表⾥证,⼤便难,⾝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承⽓、⼤柴胡汤。
(6)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解,宜⼤柴胡汤。
(7)病腹中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承⽓、⼤柴胡汤。
(8)病⼈⽆表⾥证,发热七⼋⽇,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宜⼤柴胡汤(9)伤寒⼗余⽇,热结在⾥,复往来寒热者,属⼤柴胡汤证。
⽅组:柴胡(半⽄)黄芩(三两)芍药(三两)⼤黄(⼆两)半夏(半升,洗)⽣姜(五两,切)枳实(四枚,炙)⼤枣(⼗⼆枚,擘)煎服⽅法:上⼋味,以⽔⼀⽃⼆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
温服⼀升,⽇三服。
⼀⽅加⼤黄⼆两。
若不加,恐不为⼤柴胡汤。
⼤柴胡汤应⽤案例20则1、陕西省张树伟医⽣案例:患者:王某某性别:⼥年龄:52岁初诊⽇期:2015年8⽉9⽇临床症状:重症椎间盘突出,右下肢疼,不能趴着睡,不能仰卧睡,只能侧⾝睡,整晚上疼的不能⼊睡,已经⼀个⽉了。
患者语⾳低微,看起来⾮常虚。
⾆苔厚腻,⼝⼲,⼤便不利,纳差,脉浮⼤有⼒。
本来想扎针会有效,但是患者在很多医院⾥扎了很多次,针⼑、银质针、神经阻滞都做了,⾝体极度虚弱,所以,只能考虑⽤中药了。
因患者⼝⼲,脉浮⼤,⾆苔厚腻,便⼲,考虑⼤柴胡汤证(伤寒⼗余⽇,热结在⾥,复往来寒热者)。
⽅剂:⼤柴胡汤合桂枝茯苓汤处⽅:柴胡120克黄芩45克⽩芍45克半夏60克枳实60克⼤黄30克桂枝20克茯苓20克丹⽪20克桃仁20克⽣姜75g ⼲枣12枚剂量:三剂(每⽇⼀剂 ⽔煎服)煎服⽅法:⽔开煎30分钟,分三次饭后服。
大柴胡汤解读

大柴胡汤解读【方名】大柴胡汤【出处】《金匮要略》【分类】和解剂-和解少阳【组成】柴胡(15克)黄芩(9克)芍药(9克)半夏(9克)生姜(15克)枳实(9克)大枣(4枚)大黄(6克)【功用】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主治】少阳阳明合病。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心下满痛,大便不解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
(本方常用于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少阳阳明合病者。
)【用法】水煎2次,去渣,再煎,分两次温服。
【禁忌】斟酌。
【方解】本方系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芍药而成,亦是小柴胡汤与小承气汤两方加减合成,是和解为主与泻下并用的方剂。
小柴胡汤为治伤寒少阳病的主方,因兼阳明腑实,故去补益胃气之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芍药以治疗阳明热结之证。
因此,本方主治少阳阳明合病,仍以少阳为主。
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表明病变部位仍未离少阳;呕不止与郁郁微烦,则较小柴胡汤证之心烦喜呕为重,再与心下痞硬或满痛、便秘或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等合参,说明病邪已进入阳明,有化热成实的热结之象。
在治法上,病在少阳,本当禁用下法,但与阳明腑实并见的情况下,就必须表里兼顾。
《医方集解》说:“少阳固不可下,然兼阳明腑实则当下。
”方中重用柴胡为君药,配臣药黄芩和解清热,以除少阳之邪;轻用大黄配枳实以内泻阳明热结,行气消痞,亦为臣药。
芍药柔肝缓急止痛,与大黄相配可治腹中实痛,与枳实相伍可以理气和血,以除心下满痛;半夏和胃降逆,配伍大量生姜,以治呕逆不止,共为佐药。
大枣与生姜相配,能和营卫而行津液,并调和脾胃,功兼佐使。
总之,本方既不悖于少阳禁下的原则,又可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使少阳与阳明合病得以双解,可谓一举两得。
正如《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所说:“斯方也,柴胡得生姜之倍,解半表之功捷;枳芍得大黄之少,攻半里之效徐,虽云下之,亦下中之和剂也。
”然较小柴胡汤专于和解少阳一经者力量为大,名曰“大柴胡汤”。
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小柴胡汤,是一种方剂,属中药类,源自《伤寒杂病论》。
其功效主要是和解少阳,和胃降逆,扶正祛邪。
一、来源汉代张机(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治中》。
二、组成柴胡(24g);黄芩(9g);人参(6g);半夏清,(9g);甘草炙,(5g);生姜切,(9g);大枣擘,(4枚)。
三、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四、主治1、少阳病证。
邪在半表半里,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
2、妇人伤寒,热入血室。
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或疟疾,黄疸等内伤杂病而见以上少阳病证者。
五、加减1、呕逆加生姜、陈皮。
2、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蒌。
3、渴者去半夏,加花粉。
4、若不渴,外有微热,去人参,加桂枝,覆取微汗。
5、咳嗽去参、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
6、虚烦加竹叶、粳米。
7、齿燥无津加石膏。
8、痰多加栝蒌、贝母。
9、腹痛去黄芩,加芍药。
10、心下痞,去大枣、加牡蛎。
11、心下痛,加青皮、芍药。
12、)心下悸,小便不利,去黄芩,加茯苓。
13、本经头痛加川芎。
14、发黄疸加茵陈。
六、方义1、胆为清净之府,无出无入,其经在半表半里,不可汗吐下,法宜和解。
邪入本经,乃由表而将至里,当彻热发表,迎而夺之,勿令传太阴。
2、柴胡味苦微寒,少阳主药,以升阳达表为君。
黄芩苦寒。
以养阴退热为臣。
半夏辛温,能健脾和胃,以散逆气而止呕。
人参、甘草,以补正气而和中,使邪不得复传入里为佐。
邪在半里半表,则营卫争。
故用姜、枣之辛甘,以和营卫为使也。
七、变化方1、本方以前胡代柴胡,名小前胡汤(崔氏),治同。
2、本方加陈皮、芍药,名柴胡双解散,治同。
3、本方加芒硝,名柴胡加芒硝汤。
4、本方加桂枝,名柴胡加桂枝汤,治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
外证未去者。
5、本方除黄芩、甘草,加桂枝、茯苓、龙骨、牡蛎、铅丹、大黄,名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身重不可转侧。
2小柴胡汤方剂学解读

类方比较
病因
小柴胡汤
伤寒之邪
蒿芩清胆汤
湿热之邪
病机
气郁化热 津停成痰 正气不足
气郁(轻) 痰热(重) 无正气不足(纯实证)
LO配R伍EM
柴胡+黄芩 半夏+生姜 参姜草枣
青蒿+黄芩 温胆汤 碧玉散Fra bibliotek病因病机
病位
头(巅顶两侧)、耳目、甲状腺、乳房、 胸胁、少腹、绕阴器
小 妇人热入血室 变证
柴 胡
伤寒少阳证
本证
少阳 肝胆三焦
汤 疟疾、黄疸 异证 传
变
气郁:胀满痛-口苦、咽干-化热 津停:痰湿饮-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
心:心烦、少寐、癫痫狂 肺:咳喘哮(肝气犯肺) 脾:痛泄 胃:呕、嗳气、不欲食 肾:男科、妇科
方解
主入肝胆少阳三焦① 善于清三焦之郁热且不伤正②
黄芩-3两
参、姜、草、枣 仲景补益团队① 益气健脾和胃(太阴)②
柴胡-重用半斤 ①主入少阳肝胆三焦 ②外可透邪且不伤正 ③内可疏肝理气解郁
半夏、生姜 ①仲景小半夏汤 ②化痰、和胃、降逆、止呕
临床应用
1 妇人经期、妊娠、产后感冒主打方 发作性、有时间规律的疾病(过敏性、季节性等) 2
中医药同名方学习资料:柴胡汤100方

中医药同名方剂学习资料——柴胡汤柴胡汤中医药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医学中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不同来源的中医药方剂100种“柴胡汤”的组成和用法,以供大家参考。
来源:《圣济总录》卷三十七。
组成:柴胡(去苗)1两半,五味子1两,桔梗(炒)1两,熟干地黄(焙)1两,白茯苓(去黑皮)1两,麦门冬(去心,焙)1两,紫菀(去苗)1两,人参1两,地骨皮1两,黄耆(锉)1两,白术1两,桂(去粗皮)1两,牡蛎(研粉)1两,半夏(去滑,汤洗7遍)3分,甘草(炙)3分。
制法:上为粗末。
功效:寒热往来,夜卧盗汗,四肢无力,饮食口苦,上气咳嗽。
用法: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半分(拍碎),大枣3枚(擘破),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来源:《圣济总录》卷六十。
组成:柴胡(去苗)半两,甘草(炙)1分。
制法:上锉细。
功效:黄疸。
热疸。
用法:以水1碗,白茅根1握,同煎至7分,去滓温服。
来源:《圣济总录》卷六十。
组成:柴胡(去苗)1两,茵陈蒿1两,升麻3分,龙胆3分。
制法:上为粗末。
功效:黄疸,通身并黄。
用法: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加地黄汁1合搅,食后温服。
来源:《圣济总录》卷五十七。
组成:柴胡(去苗)1两半,鳖甲(去裙澜,醋炙,锉)1两半,郁李仁(汤浸,去皮尖,捣碎)1两半,芍药1两半,大黄(锉,炒)1两半,桃仁21枚(汤浸,去皮尖双仁,炒),诃黎勒皮1两,半桂(去粗皮)1两。
制法:上除郁李仁外,锉如麻豆大,再同和匀。
功效:鼓胀坚块。
用法:每服4钱匕,水1盏半,煎至7分,去滓,加朴消少许,空腹温服,如人行4-5里再服。
来源:《圣济总录》卷五十四。
组成:柴胡(去苗)1两,黄芩(去黑心)1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栀子仁1两,石膏(碎)1两,羚羊角(镑)1两,生干地黄(焙)1两,芒消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效:下焦热结,大小便不通。
用法: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日2夜1。
来源:《圣济总录》卷五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心脏神经官能症。
4、 精神分裂症、夜游症。 5、 性功能障碍。 6、 慢性疲劳综合征。 经验参考 1、 本方可以看作神经精神镇静剂。 2、 方中铅丹,因其有毒性,如今用之较少,或用磁石、生铁落或代赭石代替。 3、 本方中虽有大黄,且用量不小,但并不强调有大黄证的出现。 4、 常用合方。
3、 四逆散证大多有比较明显的腹证。
4、 根据原文,四逆散需加减。
5、 常用合方。
6、 与大柴胡汤的区别。
7、 血府逐瘀汤。
四、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战争是十分残酷的,在惨烈地厮杀之后,有许多士兵经受不住强烈的精神刺激而出现精神 失常了,或胸闷烦躁,或抑郁多疑,或弃衣而走,或登高而歌,或喃喃自语,或胡言乱语, 或呆如木鸡,或整日如惊弓之鸟,惶惶不可终日。开始的时候,一些军医们还以为是伤寒 病,便使用了泻下的药物,但病情依然如故。张仲景在巡视时指出:“胸满,烦、惊,小便 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107 条)。主张使用以小柴 胡汤和小半夏加茯苓汤、桂甘龙牡汤的合方,因为胸满,张仲景去掉了甘草,他认为甘能 令人中满。使用这张配方以后,果然效果很好,许多士兵能安然入睡,情绪也稳定多了。 年轻的军医问道:此为何方?张仲景说:我的加减方,就叫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吧。
组成
柴胡四两(6~12g)、黄芩一两半(3-6 g)、生姜一两半(5 ~10g)、人参一两半(5 ~10g)、 桂枝一两半(5~10 g)、茯苓一两半(5~10 g)、半夏二合半(6~10 g)、大黄二两(5~10 g)、 龙骨一两半(5~10 g)、牡蛎一两半(5~10 g)、大枣 6 枚(6-12g)、铅丹一两半(3 g 或磁 石 10 g,或生铁落 10g)。
柴胡汤类方
一、小柴胡汤
在张仲景的病人中,还有许多棘手的患者,他们往往经过发汗、催吐、泻下的常规治疗, 但有的病人发热持续不退,有的病人发热时低时高,病情或进或退,也有的病人虽然不发 热,但依然怕冷怕热,对外界温度的变化十分不适应,有的病人变得消瘦。那些病人的临 床表现也变得比较复杂,有的表现为食欲不振,或恶心呕吐,或口苦咽干,或目眩,或腹 痛,或心悸,或咳嗽,或手足心热。有的病人在胁下出现肿大的脾脏,或在腋下或腹股沟 出现肿大的淋巴结。这种情况表明,疾病进入了迁延期和慢性期,就像战争中敌我双方处 在僵持和胶着状态,张仲景说,这是“血弱气尽,腠里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 胁下”,并用了一个具有方位性质的概念――“半表半里”“正邪分争”来说明这种状态。 也就是说,即疾病中邪正双方搏击的地点,既不在国境线上,也不在国都,而在中间地带。 这种态势,决定了治疗必须采取求和的战略,不可速战速决。用什么配方呢?张仲景的经 验,是用小柴胡汤。
方证
1、 寒热往来;
2、 胸胁苦满;
3、 心烦喜呕,或呕吐,口苦,默默不欲饮食;
4、 脉弦;或弦细,或弦滑,或沉弦。
5、 苔黄或黄白相兼,或淡黄,或黄腻。
应用
1. 发热性疾病。
2. 以胸胁苦满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3. 过敏性皮炎、荨麻疹、异位性皮炎、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等过敏性疾病。 4. 分布于“柴胡带”的疾病。 5. 以“默默不欲饮食”为代表的情绪低落或意欲低下性疾病。 6. 胶原型疾病、免疫性疾病。 7. 迁延难愈的支气管炎。 8. 免疫机能缺失或低下的疾病。 9. 淋巴系统疾病。 10.对称的感觉异常、出汗异常以及肤色异常等。 经验参考 1、 用本方应注意患者的体质状态。 2、 本方应用范围极为广泛。 3、 柴胡甘草是小柴胡汤的核心。 4、 本方中柴胡的用量有时要超常规使用。 5、 柴胡的副反应。 6、 小柴胡汤常合方应用。 二、大柴胡汤 在古代,消化道疾病相当多,尤其是或饥或饱,暴饮暴食,很容易导致消化不良。患者腹 痛难忍,呕吐,不能进食,大便不通,张仲景经常将这类疾病称之为“宿食”。宿食在军阵 中应该说是常见病。庆功宴上,壮士们大碗地喝酒,大块地吃肉,一醉方休。可是,入夜 以后,某壮士大呼腹痛,呕吐不止。某方士投以小柴胡汤不效,病情十分危急。张仲景赶 到,以手按上腹部,壮士连呼“胀死我也”。仲景说:“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 之,宜大柴胡汤”。用之,果然泻下数行,其痛即止。 大柴胡汤是古代的解痉消炎利胆泻下剂。 组成 柴胡半斤(10~25g)、黄芩三两(6~12g)、半夏半升(6~12g )、枳实四枚(6~12 g)、芍药 三两(6~12g)、大黄二两(5~10 g)、生姜五两(10~20g)、大枣 12 枚(10-20g)。 用法
痛,或便秘,或下利,或胸腹满闷,或食欲不振。张仲景抚摸着他们冰冷的手,所开的常 常是一种由四种药物研成的粉剂,服用后能减轻以上的症状。学生问此方何名?仲景说, 此方专治四肢逆冷,就叫四逆散。 组成 柴胡十分(6~20g)、芍药十分(6~20g)、枳实十分(6~20g)、甘草十分(6~10g)。 用法 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现代可将上药研细末,开水调服 5-10 克。每日三次。也可改用水煎剂,分三次温服。 方证 1、四肢冷,对疼痛敏感,对寒冷气温敏感,易紧张,易肌肉痉挛的柴胡体质; 2、胸胁苦满,腹痛腹胀、腹直肌拘急; 3、脉弦舌质坚老而暗,或舌有紫点。 应用 1、低血压。 2、忧郁症、更年期综合征、神经症。 3、肋间神经痛、肋软骨炎。 4、胃炎、胃溃疡、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饮食积滞性腹痛、十二指肠壅积症等。 5、慢性肠炎、情绪性腹泻。 6、泌尿系结石急性发作时。 7、急迫性尿失禁。 8、性功能障碍。 9、不安腿综合征。 10、痛经、经前期紧张综合症、闭经。 经验参考 1、 四逆散是古代的解痉止痛剂。 2、 四肢发冷,是四逆散的特征。
组成
柴胡半斤(10~25g)、黄芩三两(6~12 g)、半夏半升(6~12 g)、人参三两(6~12g)、甘草 三两(6~12 g)、生姜三两(6~12 g)、大枣十二枚(10-20g)。
用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水汤比为 4:1)。温服一升,日三 服。现代可采用两次水煎法,将两次煎出的药汁再上火煎煮浓缩,然后分三次温服。恶心 呕吐者,服药量不易过大。
用法
上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水汤比 2:1),纳大黄,切如棋子,更煮一两沸,去滓。 温服一升。现代可先煮龙骨、牡蛎、铅丹约 20 分钟,再加余药,大黄后下,分 2-3 次温服。
方证
1. 柴胡证,主要是胸胁苦满;
2. 精神神经症状,尤其是失眠、烦躁不安、易郁症、恐惧症。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多采用两次水 煎法,将两次煎出的药汁再上火煎煮片刻,然后分三次温服。 方证 1. 胸胁苦满,按之心下满痛,或腹痛拒按者; 2. 来寒热,特别是发热; 3. 或便秘,或腹泻,或呕吐,或黄疸,或头痛; 4.舌苔黄白且干燥,脉滑数。 应用 1、胆石症、胆囊炎、胆道蛔虫。 2、胰腺炎。 3、消化道溃疡急性穿孔。 4、胆汁反流性胃炎及食道炎。 5、高脂血症。 6、泌尿道结石患者急性发作时。 7、支气管哮喘。 8、高血压。 9、肥胖病。 经验参考 1、 大柴胡汤方证的识别要点。 2、 与小柴胡汤的比较。 3、 大柴胡汤的加减。 三、四逆散 前面讲过,在东汉时期,兵荒马乱,士兵惊恐劳役,百姓颠沛流离,不仅有肉体的过劳, 还有身心的辛苦,再加上生死离别,人间苦难不断。在张仲景的病人中间,就有那么一些 患者,面色青黄,四肢经常冰冷,情绪低落,他们或是不满战争而无可奈何,或是每日望 夫归来而愁眉不展,或思念病死的亲人而默默无言,久而久之,他们病了。或腹中阵阵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