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与认同_对消费社会学的一个分析框架的探索

合集下载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6)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6)

1510-全国-社会学概论总分:100一、单选题(共30题,共30分)1、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两个核心概念是()(1分)A:社会和自然B:秩序和进步C:结构和稳定D:发展和变迁2、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来自()(1分)A:法国B:美国C:德国D:英国3、刘易斯·A·科塞的代表著作是()(1分)A:《社会行动的结构》B:《社会理论的结构》C:《冲突的社会功能》D:《工业社会的阶级和阶级矛盾》4、法兰克福学派所主张的理论道路是()(1分)A:社会批判理论B:激进主义理论C:社会有机体理论D:后现代主义理论5、《区隔》一书的作者是法国社会学家()(1分)A:米歇尔·福柯B:尤尔根·哈贝马斯C:皮埃尔·布迪厄D:艾尔弗雷德·舒茨6、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中,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是()(1分)A:个案研究B:文献法C:实验法D:统计调查7、定性分析资料整理的三个步骤是()(1分)A:审查、分类和汇总B:汇总、分类和审查C:审查、汇总和分类D:分类、审查和汇总8、人口的双重属性是()(1分)A: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B: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C:政治属性和经济属性D:结构属性和过程属性9、从文化传播开始的两种文化之间互相沟通、采借、冲突与融合的过程称为()(1分) A:文化整合B:文化交流C:文化合作D:文化结构10、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地区、某一群体特有的文化被称为()(1分) A:附属文化B:边缘文化C:副文化D:亚文化11、人在成年以后的社会化被称为()(1分)A:初级社会化B:重新社会化C:继续社会化D:反向社会化12、米德将自我分为()(1分)A:两个部分B:三个部分C:四个部分D:五个部分13、根据角色追求的目标,可以将社会角色划分为()(1分)A: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B: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C:目的性角色与过程性角色D: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14、在合作的类型中,大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社会实践属于()(1分)A:指导性合作B:制度化的传统合作C:契约式合作D:自发性合作15、在社会互动的理论中,用表演和比喻来说明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互动理论是()(1分)A:日常互动论B:拟剧论C:符号互动论D:常人方法学16、由父母和多对已婚子女以及孙(外孙)子女组成的家庭被称为()(1分)A:联合家庭B:主干家庭C:重组家庭D:核心家庭17、以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为标准,群体可以分为()(1分)A: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B: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C:内群体和外群体D:大群体和小群体18、在组织过程中,组织成员从两个以上的行动方案中进行选择决断,以期最优化地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称为()(1分)A:组织设计B:组织沟通C:组织控制D:组织决策19、在解释集体行为的理论中,斯梅尔瑟提出的是()(1分)A:搭便车理论B:价值累加理论C:资源动员理论D:乌合之众理论20、人们在转换工作过程中的失业被称为()(1分)A:摩擦性失业B:结构性失业C:周期性失业D:残余性失业21、在消费的社会学理论中,韦伯提出的是()(1分)A:消费文化论B:消费社会论C:生活风格理论D:炫耀性消费理论22、在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中,扇形理论的提出者是()(1分)A:伯吉斯B:霍伊特C:林顿D:哈里斯23、在世界城镇化演进模式中,政治主导型城镇化被称为()(1分)A:墨印模式B:北欧模式C:欧美模式D:南美模式24、城市市区人口尤其大城市市区人口郊区化、大城市外围的卫星城镇布局分散化的城镇化被称为()(1分)A:过度城镇化B:反城镇化C:逆城镇化D:低度城镇化25、在城市群研究中,琼·戈特曼提出的是()(1分)A:城市群理论B:组合城市理论C:区域整体发展理论D:城市集中发展理论26、以血统、血缘和职业为标准,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群体和社会集团的社会等级制度,被称为()(1分)A:等级B:种族C:阶层D:种姓27、根据毛泽东撰写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的分析框架,新中国成立前的阶级阶层结构可划分为()(1分)A:五个阶级B:六个阶级C:七个阶级D:八个阶级28、拒绝社会提供的目标。

一个分析框架

一个分析框架

“一个分析框架”资料合集目录一、当代中国城市业主的法权抗争——关于业主维权活动的一个分析框架二、消费与认同对消费社会学的一个分析框架的探索三、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模式比较研究一个分析框架四、“阶层地权”农村地权配置的一个分析框架五、多重逻辑下的制度变迁一个分析框架六、优化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一个分析框架当代中国城市业主的法权抗争——关于业主维权活动的一个分析框架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业主的法权抗争问题逐渐凸显。

本文将通过分析业主维权活动的成因、现状,法律基础及社会影响,来探讨当代中国城市业主的法权抗争。

业主维权活动的成因主要包括土地使用权期限、房地产商违约、业主权益受损等因素。

在现有的土地制度下,土地使用权是有期限的,这使得业主在购买房产时无法永久拥有土地使用权。

一些房地产商在开发过程中存在违约行为,如未能按约定期限交房、房屋质量不符合约定等,导致业主的权益受损。

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业主不得不进行维权活动。

关于业主维权活动的现状,随着业主维权意识的提高,维权活动呈现出越来越活跃的趋势。

业主通过各种方式,如集体维权、网络维权等,来表达对房地产市场不规范行为的不满和对自身权益的。

这些维权活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对推动房地产市场的规范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在法律层面,业主维权活动的法律基础主要包括物权法、合同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

业主可以通过这些法律法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例如,根据物权法,业主对所购买的房屋享有所有权,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在遇到房地产商违约时,业主可以依据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赔偿或解除合同。

业主维权活动对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业主维权活动有助于促进房地产市场的规范化发展,防止房地产市场的混乱和无序。

业主维权活动有助于维护城市秩序和社会稳定。

如果业主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如物业纠纷、社区安全等。

业主维权活动还有助于提高业主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权利保护意识,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参照群体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分析

参照群体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分析

参照群体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分析引言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消费行为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之一就是参照群体。

参照群体即指个体在做出决策时,会参照他们所在的社会群体的标准和价值观。

参照群体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课题,其影响程度和方式多种多样。

本文将从心理学和社会学角度对参照群体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探讨这种影响对市场营销和消费者行为的启示。

参照群体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1. 社会认同理论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倾向于与他们认同的群体保持一致,以获得认同感和社会认可。

消费者在做出购买决策时,会受到所在社会群体的影响,从而选择符合群体标准的产品和服务。

当一个人身处一个追求时尚潮流的年轻人群体中,他们可能会更倾向于购买符合这一潮流的产品,以获得社会认同感。

2. 群体压力群体压力是指个体在群体中感受到的压力和影响,从而导致其做出与群体一致的行为。

当参照群体中的成员对某种产品或服务有共同的偏好时,个体可能会受到群体压力,从而更倾向于选择符合群体标准的消费行为。

当一个人所在的群体对某家品牌的产品持有高度评价时,他可能会受到群体影响而选择购买该品牌的产品,即使他本人并不是该产品的忠实粉丝。

3. 社会比较社会比较是指个体在做出决策时会参照他人的行为和状况,以评价自己的情况和行为。

在消费行为中,社会比较会促使个体参照他人的消费水平和方式,从而调整自己的消费行为。

当一个人看到身边的朋友都在购买豪华品牌的产品时,他可能会被社会比较所驱使,从而增加自己的消费以保持和他人的一致性。

参照群体对市场营销和消费者行为的启示1. 定位目标群体了解参照群体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对市场营销来说十分重要。

企业需要明确自己的目标群体,并了解其所在的参照群体,以便更好地针对其需求和偏好进行营销。

当企业明确了所要吸引的目标群体倾向于追求潮流,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与潮流相关的广告和产品,以更好地吸引目标群体的注意力和购买欲望。

2. 塑造群体认同感企业可以通过塑造群体认同感来影响消费者行为。

社会学中的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

社会学中的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

社会学中的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现象的学科,通过分析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关系,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的运作方式。

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是社会学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社会的基本面貌。

本文将探讨社会学中的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并探索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指社会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互动方式。

它包括人们所属的各种社会组织、社会机构和社会角色等。

社会结构反映了社会成员之间的地位、职责和权力关系,以及社会组织的层次和组成。

1. 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是指由人们在特定目的下建立的各种组织形式。

例如政府、学校、企业、教会等都是具有明确组织结构和职能的社会组织。

这些组织通过规定人们的角色和职责,协调人们之间的行动,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2. 社会机构社会机构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为实现特定功能而形成的一种稳定的组织形式。

家庭、婚姻、教育、经济等都是典型的社会机构。

这些机构通过规定人们的行为规范,调节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3. 社会角色社会角色是指人们根据自己在社会机构中扮演的位置和地位而具有的一种行为规范。

例如父母、教师、员工等都是人们在社会机构中所扮演的角色。

社会角色决定了人们的责任和义务,以及与他人之间的互动方式。

二、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指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包括亲属关系、友谊关系、经济关系等。

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结构中相互联系的桥梁,它反映了人们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

1. 亲属关系亲属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由血缘和婚姻关系所构成的。

亲属关系包括父子关系、兄弟关系、夫妻关系等。

亲属关系是人们最早建立的社会关系,对人们的身份认同和情感支持具有重要意义。

2. 友谊关系友谊关系是人们基于共同兴趣、目标和价值观等因素而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

朋友之间的信任、支持和互助是友谊关系的重要特征。

友谊关系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偶像的商品化过程--传媒中的消费文化

偶像的商品化过程--传媒中的消费文化

偶像的商品化过程——传媒中的消费文化彭锦武汉大学社会学系 湖北武汉(430072)E-mail:pengjin1985dream@摘要:消费文化是消费社会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传媒的发展承担了消费文化传播中中介的功能,而一个重要的特色就是利用“消费偶像”, 集中展现他们的消费习性、个人爱好、社交活动和娱乐消遣,根据大众对上流社会生活的向往和模仿心理实现传媒对消费的导向作用。

但是,在“消费偶像”对商品进行代言的过程中,内部本身就发生社会阶层的分化,被生产厂商和广告公司看作一群有特殊利用价值的“商品”,用这些“商品”向大众宣传他们的消费习性。

在面向公众以前,“消费偶像”已经实现了自身的商品化过程。

关键词:消费偶像 传媒 消费文化1.引言大众传播已经成为继推销员之后最好的促进消费的方式,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有一档节目《家庭购物俱乐部》,将传播对消费的促进作用演绎得淋漓尽致。

有观众这样说道:“我第一次收看《家庭购物俱乐部》的时候,连续三个小都无法离开自己的座位。

我坐在那里,目瞪口呆。

项链、耳环、瓷鸟、微波炉……目不暇接,把我深深迷住了。

”[1]而这样的传播方式更多的是倚靠大家已经耳熟能详的明星,让他们宣扬一种消费的导向,从而实现消费的模仿和认同的积淀。

新近的研究认为,在明星代表厂商进行消费宣传时,他们自己本身已经被商品化,供厂商和广告商挑选合适的明星进行产品的代言,形成商品化的视觉文化。

本文将对这一现象,从经济社会学中消费行为的角度进行研究,揭示偶像的商品化过程中文化对消费的巨大促进作用。

2.传媒中的消费文化2.1文献回顾消费是一种过程,包括物质生活、文化、交往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是经济社会学关注的领域之一。

在中国,从社会学的视野对消费过程的研究主要有三个范式[2],第一个是“应用社会学”范式。

它指的是传统的、包含在消费行为学中的、对消费的应用社会学研究范式,其主要解释性概念工具是传统社会学的概念,包括“家庭”、“社会阶层”、“社会群体”、“参照群体”、“文化”、“亚文化”等等[3]。

大学生消费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大学生消费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大学生消费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一、调查目的和背景在当代社会中,大学生是消费的重要群体之一。

他们的消费观念和行为方式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本次社会实践调查旨在了解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以及消费态度,以便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

我们随机选择了xx大学的500名大学生作为样本对象,并通过线上问卷的方式进行数据收集。

三、调查结果分析1. 大学生的消费观念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消费的观念逐渐趋向理性和多元化。

83%的受访者认为消费应当合理规划,并且57%的受访者乐于储蓄。

这表明大学生对于理性消费和积累财富的意识在增强。

2. 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就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而言,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主要消费领域为学习用品、日常生活用品和娱乐活动。

其中,学习用品的消费占比最高,占据了调查样本的45%。

这一结果体现了大学生对于学习的重视程度。

3. 大学生的消费态度大学生对于消费态度多元化,但有一个共同点:珍惜资源与环境保护。

调查显示,75%的受访者认为节能减排和环保购物是重要的消费态度。

这表明大学生对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消费有着较高的意识。

四、调查结论通过本次社会实践调查,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大学生的消费观念趋向理性和多元化,意识到合理规划和储蓄的重要性;2. 大学生的主要消费领域是学习用品与日常生活用品,体现了他们对学习和生活质量的关注;3. 大学生珍惜资源、倡导环保消费,关注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以上结论对于相关部门的决策制定和社会教育都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在未来,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和行为能够更加理性和可持续,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五、建议与展望针对调查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加强大学生的消费教育,提高他们的理财和消费规划能力;2. 提供更多贴近大学生需求的消费产品和服务,满足他们的多样化消费需求;3. 加强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的宣传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绿色消费观念。

中国城市居民的阶层认同与消费行为

中国城市居民的阶层认同与消费行为

阶级 。 以通 过其 存 在 ( s e g, 样 的 , 被 感 知 (sb i e- 可 i i )同 tb n 其 i en pr t g cie ) 界 定 ; 过 其 在 生 产 关 系 中的 位 置 , evd 来 通 同样 的 , 过 其 消 费 通
( 这 种 消费 不 必 为 了 象 征 而 是 炫 耀 性 的 ) 界 定 ( 管 前 者 支 配 但 来 尽 着 后 者 ) ” B ude , 9 4 :4 3 转 引 自刘 欣 , o 3 根 据 这 种 理 。 ( ori 18 p 8 , u 20 )
经 济 与 法
中国城 市居 民的阶层 认 同与消 费行为
复旦 大学社会学 系 张培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引 言
第 二 种 路 径认 为 消 费构 建 阶 级 ,消 费行 为 本 身 可 以作 为 界 定
改 革 开 放 以 来 , 国经 济 飞 速 发 展 , 场 体 制 逐 渐 完 善 。人 们 中 市 的 消 费形 式 也 从 国家 配 给 转 变 为 市 场 交 易 , 其 是 在 城 市 中 , 们 尤 人
充 分享 有 了对 消 费 品 的 自主 选 择 权 。 学术 研 究 领 域 , 内 的 学 者 在 国 也 日益 关 注 消 费 的 问 题 。 关 消 费 的研 究 涉 及 到 经 济 学 、 理 学 、 有 心
社 会 阶 层 的 标 准 。 费 的 意 图不 在 于商 品 的物 质 性 , 消 而在 于商 品所
象 征 的人 的关 系或 差 别 性 ( 丙 中 ,9 8 p 4 。 伯 就 曾 认 为 特 殊 高 19 :6 )韦
的生 活方 式 和 行 为 惯 例 可 以用 于标 示 身份 群 体 (tu ru ) 李 s ts o p ( a g

符号与认同身着优衣库联名服饰的青年

符号与认同身着优衣库联名服饰的青年

第34卷第3期 2021年02月Vol.34 No.3February 2021艺术科技符号与认同:身着优衣库联名服饰的青年骆成诚,陆卫群(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贵州贵阳550025)摘要:日本品牌优衣库联名系列服饰在近几年受到了广大年轻人的欢迎,在优衣库品牌文化的影响下,年轻人的消费观、审美观等正在发生变化。

本文以符号消费理论和身份认同理论作为分析当前中国存在的优衣库品牌联名服饰深受年轻群体喜爱的现象的框架,探讨优衣库这一品牌深受青年群体喜爱的原因和消费优衣库品牌联名服饰的行为所反映的社会学意义。

本文认为,当下青年群体对优衣库这一品牌的喜爱反映了消费者对该品牌文化的认同,消费该品牌的联名系列服饰是一种对商品符号价值的消费。

关键词:符号消费;认同;优衣库;青年;联名服饰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3-0195-021 问题的背景和由来优衣库在2018年与艺术大师KAWS(考斯)合作设计的T恤引来大众的疯抢,甚至出现为了抢衣服而斗殴的现象。

2020年11月13日,优衣库与设计师Jil Sander (吉尔·桑达)的合作系列“UNIQLO+J”回归,也引发人们的疯狂购买。

优衣库2002年进入市场,真正被普罗大众熟知是源于优衣库“试衣间”事件,优衣库在此前一直因为设计过于简洁被年轻人吐槽,但近几年来,走在大街上却随处可见身着优衣库服饰的年轻人,现在走进优衣库可以看见最主要的消费者也是年轻人。

从2017、2018和2019快时尚品牌排行榜来看,优衣库三年连续位居第一[1-3]。

于是难免让人疑惑,优衣库进入中国市场这么多年,为什么在近几年出现青年群体涌入优衣库消费的现象,这种现象背后体现的究竟是怎样的消费观念的变化?仔细分析青年群体购买的优衣库单品中的类别,可以发现优衣库联名系列服饰占据了青年群体购买的优衣库商品中的大部分,因此应当从哪个角度理解青年群体对于优衣库联名系列商品的热爱成为又一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1期消费与认同———对消费社会学的一个分析框架的探索王 宁 Abstract:Based on a brief literature review,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issue of theintegration of the paradigm of“consumer behavior”and that of“consumer culture”.It issuggested that“identity”,a basic sociological concept,can function as a conceptualframework in bridging the two paradigms.Consumption both provides substantial mate2rials in creating and managing identity,and acts as signs and symbols in communicatingthe identity.Thus,consumption is both a social action of orderly making use of materialresources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identity(i.e.,consumer behavior),and a sign systemthat signifies and communicates identity(i.e.,consumer culture).Therefore,theparadigm of consumer behavior and of consumer culture can be integrated in terms of thesociological paradigm of identity.问题的背景与由来关于消费的经济学研究由来已久,而消费者行为学则是在20世纪初随着市场营销学的兴起而形成的。

消费者行为学把消费者当作生活在社会关系中的真实的人来研究,因而为社会和人文学科的各个分支的介入埋下了伏笔。

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以前,消费者行为学的研究基本上是经济学和心理学的地盘,那么,80年代以来,经济学和心理学的“帝国霸权”地位受到了挑战,社会学和人类学也成为研究消费者行为的显学(Belk,1995)。

社会学与消费者行为学的联姻,使消费社会学成为一门成功的应用社会学学科。

此外,一些在高校社会学系的社会学家(如帕森斯和斯梅尔瑟)也在50、60年代从结构—功能主义角度对消费进行了社会学研究(富永健一,1984:61-71),并且同样是以服务于经济系统的良性运行为目标。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社会学家不再满足于充当消费者行为学和市场营销学的附庸,而是要建立一门同消费者行为学有所分工的、以高校社会学系为体制依托的独立的学科。

这种情况的出现反映了西方社会20多年来的深刻变化。

也就是说,西方社会已经从传统的以“生产”为中心的社会转变到以“消费”为中心的社会。

消费不但对经济的作用和贡献加大,而且在社会和文化生活中也从原来的“边缘角色”变成了“时代的主角”。

社会学家们开始意识到传统的范式已不能对当代社会的变化做出完全令人信服的解释(Bauman,1987)。

于是,一些社会学家开始尝试以“消费”或“消费文化”为研究范式,对当代消费社会的性质进行探讨(Bau2 drillard,1988;Bourdieu,1984;Bauman,1987),并着手建立消费社会学。

例如,由英国社会学协会主办的《社会学》杂志就在1990年出了一集由沃德主编的有关消费社会学的专刊(Warde,1990)。

英国的萨尔霍德(Salford)大学、兰卡斯特(Lancaster)大学和基里(K eele)大学社会学系也在90年代中叶定期组织了一系列消费社会学研讨会,并初步形成了消费社会学的理论体系(Edgell,Hetherington and Warde,1996)。

一批社会学家,包括凡勃伦(Veblen,1994)、法兰克福学派、布迪厄(Bourdieu,1984)、布西雅(Baudrillard,1988)、鲍曼(Bauman,1987),宋德斯(Saun2ders,1986),等等,都为它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外,人类学家(以道格拉斯为代表)在消费人类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如:Douglas and Isherwood,1979;Appadurai,1986,Miller,1987;Mc2Cracken,1988),也对消费社会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经过多年努力,当代西方的消费社会学形成了三个主要“板块”。

第一个是传统的、包含在消费者行为学中的、对消费的应用社会学研究,其主要解释范畴是“家庭”、“社会阶层”、“社会“参照群体”、“文化”、“亚文化”,等等(所罗门,1999;Schiffman and Kanuk,1997;Peter 群体”、and Olson,1998;彭华明,1996;汪和建,1993:169-183;朱国宏,1998:95-117)。

它的“学科目标”是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王宁,1999)。

为此目的,消费者行为的研究是可操作化的,从而使研究的结果有助于市场营销。

第二个“板块”是“消费的生产”。

它包括两个部分。

一是由英国社会学家宋德斯所倡导的、用于取代城市社会学的集体消费社会学,其注意的焦点在于消费的制度形式,即社会化形式(公共消费)和市场化形式(私人消费)的关系(Saunders,1986; Saunders and Harris,1990;Warde,1990)。

它的学科目标是消费的制度形式与消费者的个人自由和福利的关系问题。

另一部分则是法兰克福学派对战后消费主义的批判(这一学派对国内有较大影响,参见陈学明等,1998)。

第三个“板块”是“消费文化”学派(参见Featherstone, 1991;Lury,1996;黄平,1997),其奠基人物是布迪厄(Longhurst and Savage,1996)和布西雅(参“生活风格”和“文化资本”等范“品位”、见李文,1998;高丙中,1998)。

布迪厄(1984)用“惯习”、畴来对消费,尤其是各社会阶层的文化消费进行社会学分析。

布西雅(1988)则从符号政治经济学和符号社会学的角度对消费社会的性质进行了全新而深刻的剖析。

这一“板块”的研究,大大加深了对消费现象的理解,填补了消费经济学和行为学留下的“黑洞”,并揭示了后现代“消费社会”的性质。

“消费文化”学派包括几个不同的视角:“快乐主义”、“后现代主义”和“女性主义”。

“快乐主义视角”发源于英国的“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

该中心一反法兰克福学派对“消费主义”所采取的“精英主义”(elitism)的批判立场,转而从“大众主义”(popularism)立场出发,对包括消费主义在内的大众文化进行了价值中立的分析。

“快乐主义视角”把消费主义看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寻求新奇的、想象性的快乐活动和浪漫伦理(Campbell,1987)。

“后现代主义视角”则源于布西雅(1988)和詹明信(Jameson,1987)等人。

他们认为,在后现代社“自由的”会,消费不再是工具性活动,而是符号性活动;消费越来越涉及失去了固定“所指”的、和“被解放了的”“能指”,成为“对符号进行操纵的系统性的行动”(Baudrillard,1988:22)。

这一消费文化观在英国学术刊物《理论、文化和社会》及其主编费哲斯通教授那里得到进一步的阐述和发挥(Featherstone,1991)。

“女性主义视角”则揭示了消费文化所隐藏的男权社会中男女不平等关系以及消费购物作为女性“反叛”的符号意义(Lury,1996:118-155)。

上述第一“板块”的研究范式是“消费的行为”(侧重可操作化的消费者购买行为及影响这种行为的社会学因素)。

第二“板块”的研究范式是“消费的生产”(侧重消费方式产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环境)。

第三“板块”的研究范式是“消费的文化”(侧重消费的符号意义、文化建构和感受过程)。

消费社会学的进一步发展有待于在这三个范式之间建立某种逻辑的、概念的联系。

为此,至少要进行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宏观”范式(“消费的生产”)和“微观”范式(“消费的行为”和“消费的文化”)的联系。

二是“微观”范式之间的联系,即“消费的行为”与“消费的文化”这两个研究范式的联系。

本文仅限于尝试推进第二方面的工作。

“消费者行为”范式和“消费者文化”范式之间已出现一些值得注意的沟通和整合现象。

例如,原来存在于“消费者文化”范式内的关于消费的“生活风格”的话题(参见高丙中,1998;Bocock,1992),也为以市场营销为导向的“消费者行为”教科书所采纳并操作化了(如:所罗门,1999:444-469)。

但是,这两个范式之间可以、也应该有更多的借鉴、沟通、联系和整合。

本文便试图探讨消费与认同的关系,从而揭示“认同”概念在沟通和整合“消费者行为”和“消费者文化”这两个范式之间的框架性作用。

本文认为,“认同”既包含行动或行为的一面(从而与“消费的行为”范式发生联系),又包含文化和符号的一面(从而与“消费的文化”范式发生联系)。

因而,可以把“认同”看成是具有更高的概括性和更广的解释覆盖面的“概念工具”或“分析框架”,并使它成为消费的“行为”范式和“文化”范式之间的“元话语”。

事实上,已有学者对消费与认同的关系进行了研究(Lunt and Liyingstone,1992)。

但是,他们并未明确意识到这一概念在上述两个研究范式之间所起的“框架”和“桥梁”作用。

同时,他们主要是用常识的、通常是心理学的“认同”概念来指导经验的研究,而不是在社会学含义上来使用“认同”概念。

其结果是限制了这一概念的社会学解释力。

为了克服这一局限,本文力图弄清楚:究竟什么是认同?它的社会学含义是什么?在社会学含义上,认同与消费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为此,本文将首先借鉴西方社会学家对“认同”概念的研究成果,阐明这一概念的社会学含义,然后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索消费与认同的关系。

本文的研究性质是分析性的,目的在于为消费社会学的经验研究提供分析性的概念工具。

“认同”作为社会学概念“认同”译自英文identity。

“认同”一词起源于拉丁文i dem(即“相同”,the same)。

对“认同”一词的英文含义,简金斯做了考察(Jenkins,1996:3-4),他发现,“认同”一词有两个含义。

第一,同一性,即A和B的相同或同一。

第二,独特性,它表现为在时间跨度中所体现出来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