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社会学理论

合集下载

消费社会学的主要理论视角

消费社会学的主要理论视角

消费社会学的主要理论视角【作者简介】夏建中,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北京 100872夏建中(1952—),男,江苏省镇江市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欧盟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城市社会学和社区。

【内容提要】消费社会学研究近年来成为发达国家社会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国内的相关研究则相对薄弱。

就消费社会学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来看,该分支社会学在研究理论方面的主要视角有玛丽·道格拉斯的消费的文化意义、鲍德里亚的物品消费的制度与符号、凡勃伦的炫耀性消费、布丢的区隔与文化资本等。

文章认为,现代社会的大众消费包含的社会意义,即形成“我们”的共同生活方式,从而维持与整合群体特征和认同感,以及展现某种“标志”和培养阶层归属意识的功能,应当成为消费社会学关注的重点。

【关键词】消费/消费文化/消费社会学由于消费社会的迅猛发展,消费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不仅对生产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而且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的表现形式,以致影响或反映出社会分层和社会结构的特点和变化。

不少学者认为,自19世纪以来长期统治社会学的诸如强调生产作为社会秩序和社会冲突以及社会意义的那些工业社会的核心问题,在后工业社会和消费社会已经不是社会的主要问题,至少,与消费有关的休闲、时尚、旅游、体育以及生活方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所以,自1980年代以来,在发达国家,消费社会学得到了迅速发展。

(一)虽然消费社会学的研究是近晚发展起来的,但对于消费这种重要的人类活动很早就有人研究。

这方面的理论可能最早存在于各种宗教教义和各种文化的早期文本中,世界上所有大的宗教都对诸如贪婪、奢侈、自私、嫉妒和欲望等有基本的道德判断,民族志的文本中也充满了各种力图教育人们抑制欲望、控制嫉妒的说教。

以这些道德遗产为基础,关于消费的现代学术话语大多有一个基本的潜台词,即欲望对于社会是有害的,真正的需要必须与虚假的奢侈区别开,那些不受约束的现代物质主义,在道德上是站不住脚的,对社会是有破坏性的。

消费社会学的主要理论视角

消费社会学的主要理论视角

主要理论视角
3、品牌象征视角:品牌象征视角消费过程中品牌所代表的意义和价值。认为 品牌不仅是商品的标识,还代表着消费者的社会地位、价值观、生活方式等。品 牌象征理论视角有助于理解品牌在消费者选择中的重要性,以及品牌在构建消费 者认同和社会关系中的作用。
参考内容
一、新城市社会学的概念和定义
一、新城市社会学的概念和定义
主要理论视角
主要理论视角
1、符号交换视角:该视角消费过程中消费者与商品的符号交换关系。认为商 品不仅具有使用价值,还具有符号价值,即商品所传递的社会地位、身份、文化 等象征意义。符号交换理论视角有助于理解消费行为的动机和意义,以及商品在 消费者社会身份建构中的作用。
主要理论视角
2、商品化视角:商品化视角消费过程中商品的转化和交换价值。认为商品在 消费过程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和价值,这些意义和价值反过来又会影响消费者的 行为和观念。商品化理论视角有助于理解消费商品在市场中的传播和接受程度, 以及商业资本在塑造消费文化中的作用。
1、社会交换理论
1、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是新城市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在城市 社会中的行为是一种交换过程,他们通过交换来获取所需的资源、信息和支持。 这种交换不仅包括物质交换,也包括情感、信任和地位等方面的交换。在社会交 换理论中,关系网络和社交互动是两个核心概念,它们共同作用并影响城市社会 的结构和功能。
新城市社会学主要研究的是城市社会学领域中的新现象、新问题和新趋势。 其中,“新”并不只是指时间上的新颖,更重要的是指这些理论和研究方法上的 创新。因此,新城市社会学是一个相对较宽泛的概念,它既包括对城市社会结构、 功能、变迁等问题的研究,也包括对城市社会学理论和方法的新探索。

西方消费社会学主要理论视角

西方消费社会学主要理论视角
马克思的劳动异化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与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有着内在的关联。 认为商品结构中的物的关系掩盖了人的关系,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转化为物与物或者“现金交易关系”,强调物化导致意识形态的操纵能力的增长。 异化从生产领域走向消费领域。 “物化”是资本主义的普遍现象。所有关系、所有价值和所有劳动都是由商品形式所决定。 人们对物的追求窒息了他们对现实和未来的思考。
01
历史与当代遗产
古典与现代
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
马克思关于消费的本质: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曼德尔(1983:455)指出,由于时代的原因,马克思不可能直接讨论消费社会问题,但他实际上已经预见到消费社会的产生以及人们不能逃脱对商品的偶像崇拜的命运,比如一个人为了买一件名牌包包和衣服,省吃俭用(两栖消费) 商品拜物教:在宗教世界中,人脑所幻想出来的东西(上帝、神、鬼),本身是不存在的,但却成为支配人们行动的力量。商品的神秘性也与此类似,商品是“人手的产物”,本来应该为人所支配,现在却反过来支配人。人的异化:随着资本主义劳动异化,劳动者生产得越多,他能够消费的就越少。广告充当着消费者和他的需要之间的皮条客,激起他的病态的欲望,窥伺他的每一个弱点。
三、浪漫伦理论
坎贝尔 《浪漫伦理与现代消费主义精神》 追溯了文学、绘画、音乐和大众文化中的浪漫主义运动与现代消费之间的关联。 旅游体现出最典型的浪漫伦理
四、文化全球化论
凯斐兹
贝尔克
詹姆斯
斯克莱尔
社会
市场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全球化
消费行为
文化
总结:消费社会的研究范式?
从“社会分析”到“符号解读”。 “社会分析”范式:将消费社会视为现代性的后果,视为资本主义社会劳动领域中的异化向消费领域的渗透。 “符号解读”范式:热衷于符号学方法,将消费社会视为与现代社会截然决裂的后现代社会,强调人们的行动越来越为各种消费“符码”、“影像”、“诱惑”等所控制,社会走向崩溃和解体,工业意识形态彻底失落,无深度文化无孔不入。消费主义引起“主体死亡”和“社会的终结”,走向了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

消费社会学 读书笔记

消费社会学 读书笔记

《消费社会学》读书报告在消费社会学一书中,尼古拉·埃尔潘回顾了法国、英国、德国和美国社会学家有关消费的经典分析,重点探讨了三种理论,试图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对消费者行为进行分析。

第一个理论是年轻一代对物质生活的向往逐渐被热爱自然、崇尚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热衷于各种社会交往活动所取代。

第二个理论是着重探讨环境污染、交通堵塞、人流拥挤以及暴力犯罪。

第三个理论强调消费者在上产各自的生活方式的过程中的互相依赖关系。

本书共有六章,消费社会学的研究主要围绕三个轴心展开,第一个轴心以家庭生活为特征,在本书中体现为第一第二章,分别探讨低收入家庭和有闲阶级的家庭消费生活;第二个轴心是关于大众消费的争论,在本书中体现在第三章和第四章;第三个轴心是探索在工业产品的广泛传播与工业产品的集体使用之间,体现在书中第五章和第六章关于节庆商品和与消费相关的集体价值观的变迁的研究。

我想从有闲阶级和炫耀消费、无意识消费、消费的合法性这几个方面结合作者书中的主要观点谈谈我的看法。

一、有闲阶级和炫耀消费有钱和有闲是根据个人愿望和品位进行消费的两个条件。

有闲阶级指有资产,不需要拥有固定职业,生活休闲以社交娱乐为主的阶级。

有闲阶级在心理上与劳动阶级不同,他们处处要显示自己的优越地位,他们不仅要过着有闲的生活,而且要通过生活方式方面的炫耀来显示自己的阔气。

消费高档商品对于有闲阶级、上流社会的人们来说,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向下层的老百姓展示他们高不可攀的私生活,这具有一种广告作用。

以服装为例,2018秋冬大秀今年3月在伦敦、纽约和米兰落幕,这种大秀每年举办两次,可仅仅是这样短暂的时间,流行趋势就会发生变化。

某一种或某一类高档商品对有闲阶级的吸引力转瞬即逝,不论这样的潮流是有闲阶级自己选择的还是服装设计师们为他们选择的。

上流社会的人们被迫接受时尚的操纵,即使当下的服装风格与他们的气质和身材并不相符。

社会尤其不允许他们穿戴上一季的货品,即使这些服饰与他们十分相宜,并且依旧光鲜。

第十二讲 波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

第十二讲 波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

切入点:消费除了满足物质需要之外, 更有社会、文化上的意义
——马塞尔· 莫斯 ;印第安人的“夸富宴 ” ——维布伦(凡勃伦):《有闲阶级论》 “夸 耀性消费”、休闲、“替代性消费” 对物品的消费,并非满足个体物质需求, 而是为了区分人的社会名望和等级。
布尔迪厄:“品位”和“生活风 格”
高经济资本:工商业主 高文化资本,不具有高 美餐、进口车、传统美
1946 电视台10个
1969 电视台 673个
法国
戴高乐将军上台之际
(1958),全法国共有 100万台电视机。到他 退隐之时(1969),全 法国已经有1000万台电 视机了。法国这个国家 好像在做娱乐事业一般, 可是,昨天的戏院之国, 与今天的电视之国,却 完全是两码事。
欲望展开的时代

优美与壮美
优美与壮美之别:今有
一物,令人忘利害关系 而玩之不厌者,谓之优 美之感情;若其物直接 不利于吾人之意志而意 志为之破裂,唯由思想 冥想其理念者,谓之壮 美之感情。 —— 王国维
审丑
芙蓉姐姐、凤姐
最后,对社会的控制
大众文化并非传统的自下而上,自发的民 间文化,而是自上而下制造的。 大众传媒和商业的勾结,编制商商业逻辑 的、意识形态的符码,人们只保留了被动解 码的权利。 “消费社会也是进行消费培训,进行面向 消费的社会,一种新的பைடு நூலகம்会化的模式。”
非典型知识分子历程
我并非在一个知识环境 长大。父母连布尔乔亚都不 是,或者说是很低阶的布尔 乔亚,那不是个有文化的环 境。 为了补偿这一点,我在 高中阶段极度用功,那是在 我生命中,真正努力用功以 获取大量知识的一段时间。 ——《访谈录》
非典型知识分子历程

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

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

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
伦理学家泰罗•贝尔•鲍德里亚提出了消费社会理论,这
是当今社会学家进行论述的一个重要理论。

贝尔•鲍德里亚的
理论关注的不仅仅是社会中的物质消费,而是指社会中存在的
一种特殊的文化:一种消费文化。

消费文化的核心是鼓励人们以物质消费作为社会地位的表
现形式。

这种文化使人们感到通过消费来推动和追求社会地位,使人们拥有更多的物质消费物,从而获得社会赞誉与认可。


一方面,这种文化也使人们在消费心理、社会组织上有了新的
需求,从而构建出一套消费系统来满足这些需求。

以人们在就业市场上所体验到的不平等为例,鲍德里亚的
理论主张,这完全是因为消费文化的影响,它导致了一种个体
的经济增长以及一种以购买消费品为基础的特殊的社会组织方式。

业已贫穷的人们却又紧抓着消费,他们使自己负担得起更
多的超出其实际可以负担的财务的支出,从而维持他们的消费
需求和社会地位。

同样,消费文化导致了社会成员在消费中表达自身个性,
但同时这也会缩短社会间的差距,对所有人来说,都可以通过
消费来表达自我,不论内容具体是什么。

并且,贝尔•鲍德里亚在建构消费文化的分析上,认为这
种文化传达了负面的消极言论,它破坏人们对正常生活的期望,而鼓励人们对多有缺点和解释缺陷来追求异化。

贝尔•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加深了我们对消费文化影
响的认识,引起了社会上重视物质消费的重要性。

学者们应当
进一步深入揭示消费文化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以确保社会公平,建设社会主义公众生活方式,进而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理论研究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理论研究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理论研究鲍德里亚是法国社会学家,他的消费社会理论影响了许多研究人员和学者的思想。

消费社会理论是指现代社会主要的特征是物质文化,人类的关系和方式基于商品交换的规律。

这种理论主张,在当代社会,人类生活越来越依赖于消费而不是生产。

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使社会学者对人类社会的本质、未来方向和挑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首先,鲍德里亚提出了‘模拟’的概念。

在现代社会,模拟是指虚拟的或表面上的现实,其模拟品是实际存在或原本存在的事物的复制或变异。

卡拉OK和虚拟现实技术就是对这个概念的体现。

卡拉OK就是通过演唱歌曲,让人们感受到自己在登台演唱的快乐和成就感,而虚拟现实技术则是将人们置身于一个虚拟的世界中,让他们感受到似乎是真实的体验。

通过这些虚拟的交互方式,社会成员可以获得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得到的感受。

其次,鲍德里亚强调了消费与意义之间的联系。

他的理论中,意义不是本质上与某种物体有关的,并不是通过情感和观察来决定的。

相反,意义是通过与不同物体的交易行为产生的,买卖关系决定了生产和消费行为的意义,和每个对象所代表的独特的符号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

第三,鲍德里亚认为消费的实质不是获得实际产品,而是社会理念和形象。

这就是所谓的‘附加价值’。

例如,为了购买某种奢侈品,许多人不断地从事财富积累和消费的努力,而真正的产品价值却只是其中一部分。

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奢侈品的物质价值在持续的时光中变得越来越不平凡,但消费愈发增长。

鲍德里亚进一步指出,当理念或形象被完全消费掉时,消费者的幸福感也会迅速降低。

例如,购买汽车可以带来快乐和满足感,但对于一些人来说,这种高傲的满足感只是短暂的。

他们需要不断地购买新的东西来保持这种感觉,直到幸福感消失。

所以,鲍德里亚认为,消费者经常在附加价值中追求他们所渴望的东西,但许多人并不了解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最后,鲍德里亚在他的‘消费社会’理论中指出,商品的意义取决于它所代表的价值类型。

鲍曼消费社会理论研究

鲍曼消费社会理论研究

摘要相较于之前整个社会对生产的巨大关注,当下人们的视线更多地聚焦在消费的主题上。

随之而来的何时消费、怎样消费才能得到体验价值的最大化,这成为每一个人都面临的紧迫问题。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消费主义和消费社会的问题引起了鲍曼的关注,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上,鲍曼构建了自己自己的消费社会批判理论。

齐格蒙特•鲍曼的消费社会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给现代社会带来的巨大转变。

当社会从生产型转变为消费型,人们的生产和消费也进入新状态。

消费为生产创造动力,消费成为一种再生产。

在消费层面,“消费主义”已经席卷世界。

消费者在市场和欲望的诱导下,快速的消耗商品,丢弃废物。

从生产层面上来看,人们在先前工作伦理的训诫下,以努力工作为荣,进入消费社会后,在消费美学的怂恿下,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变成一场游戏,只追寻快乐至上。

这场取代基于消费对现代生活的操控,工作伦理渐渐失去原有的约束效力,消费成为了人们争相追求的目标。

不得不说,消费美学不仅带来了无处不在的危机,也使美学在商业化的催动下变得世俗。

但是,消费美学并没有丧失审美追求,其仍然坚持自己原有的艺术追求和价值理论。

鲍曼从“工作”和“消费”两个层面来审视消费社会。

整个消费社会对人们的控制受市场的作用呈现出一种“单景监狱”的方式;在消费美学与“单景监狱”的共同作用下,“新穷人”备受煎熬,他们作为生产的最底层,没有足够的消费能力,无法逃脱被现代社会排斥甚至抛弃的命运。

最后,本文以批判的的态度对鲍曼的消费社会理论作出客观评析,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角度深度剖析了鲍曼对生产问题的忽视、以及其悲观的消费观。

同时,这一理论为我们理解当下消费问题和消费者境况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肯定了他对异化和流动的现代性理论的丰富、对消费者主体地位认识的深化。

结合我国的消费现状,鲍曼的消费伦理为分析和解释当代社会现象提供了理论借鉴与实践依凭。

关键词:齐格蒙特·鲍曼;消费社会;工作伦理;消费美学;体制与阶层ABSTRACTCompared with the huge attention paid to production by the whole society, people’s attention is now more focused on the theme of consumption. When it comes to consumption and how to consume to maximize the value of the experience, this has become an urgent issue for everyone. Since the 1980s, the issues of consumerism and consumer society have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Bauman. In addition to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previous people, Bowman has constructed his own criticism of consumer society.Zygmunt Bauman’s theory of consumer society reveals the great changes brought by the development of capitalism to the modern society. When the society changes from production type to consumption type, people’s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also enter a new state. Consumption creates power for production and becomes a kind of reproduction. At the consumption level, “consumerism” has swept the world. Under the guidance of market and desire, consumers consume goods and discard wastes rapidly. In terms of production, people have always been proud to work hard under the admonition of work ethics. After entering the consumer society, encouraged by the consumer aesthetics, people’s work and life like a game, without rules, only pursuing happiness. This replacement is based on the control of consumption on modern life, and the work ethic gradually loses its original restraint effect. Consumption has become the goal people are striving for.It must be said that consumeraesthetics not only brought ubiquitous crisis, made aesthetics secular under the impetus of commercialization. However, consumer aesthetics has not lost its aesthetic pursuit, and it still adheres to its original artistic pursuit and value theory.Bauman examines the consumer society at two levels: “work”and “consumption”. The consumer society’s control of people is affected by the market and presents a “single-view prison”approach; the consumer aesthetics and “single-view” surveillance under the common action, the “new poor”suffers a lot. As the lowest level of production, they do not have enough consumption power to escape the fate of being rejected or even abandoned by modern society.Finally,this paper makes an objective comment on Baumann’s theory of consumer society with a critical attitud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t economics, this paper analyzes Bauman’s neglect of production and his pessimistic view of consumption.At the same time, this theory provides a new theoretical basis for u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consumption problem and consumer situation.Bauman enriches the theory of alienation and flow of modernity, and deepen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subject status of consumers.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nsumption in China, Bauman’s consumption ethics provides theoretical reference and practical basis for the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of contemporary social phenomena.KEY WORDS:Zygmunt Bauman; consumer society; work ethics; consumer aesthetics; system and class目录引言 (1)一选题意义 (1)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3)三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5)第一章鲍曼消费社会理论的生成 (6)第一节资本与消费的全球化蔓延 (6)第二节思想理论基础 (7)一马克思主义资本批判理论 (8)二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 (9)三福柯的“全景敞视主义” (10)第二章欲望主导下的消费社会 (13)第一节消费社会的降临 (13)一消费社会的阶段界定 (13)二鲍曼与现代消费 (14)第二节欲望下的消费形态 (16)一市场和欲望的诱惑 (16)二追求时尚与快速更替 (17)三过度与废弃 (19)第三章消费美学与社会秩序 (21)第一节意识形态评判标准:从工作伦理到消费美学 (21)一工作伦理的约束 (21)二美学评判的世俗化生活 (22)第二节消费社会的美学批判 (23)一工作与消费的地位转换 (23)二声势渐弱的工作伦理与传统美学 (24)三消费美学的利弊分析 (26)第三节消费体制与阶层 (28)一从“全景监控”到“单景监狱”的监控 (28)二一种新的消费阶层——新穷人 (30)第四章鲍曼消费社会理论的评析 (32)第一节鲍曼消费社会理论的批判 (32)一消费决定论荒谬之处——对生产的忽视 (32)二过于悲观的消费理念 (34)第二节消费社会理论的理论意义 (35)一对异化和流动的现代性理论的丰富 (35)二对消费者主体地位认识的深化 (36)第三节消费理论的现实意义及启示 (36)结语 (39)参考文献 (40)致谢 (42)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3)引言一选题意义(一)理论意义从理论层面上说,消费社会的批判理论是鲍曼流动的现代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批判中,我们不难看出,消费给现代社会带来了持久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费社会学理论一、消费时尚的内涵、特征、分类(一) 内涵:时尚是什么?1、凡勃伦对时尚的定义:时尚消费某种意义上是种炫耀性消费, 炫耀消费者的品位、经济能力, 炫耀其紧跟时代潮流, 炫耀其地位不比别人低。

《有闲阶级》2、齐美尔认识时尚是:时尚只是一部分人的时尚,整体始终处于通往时尚的道路上,时尚不失永恒的,而是短暂变化的。

《时尚哲学》3、坎贝尔的时尚:他认为时尚是现代浪漫伦理的体现,是人们追求新奇体验的结果。

而且任何新奇感都有生命周期,一开始是新奇的,很快就变得没那么新奇,最后则变得另人厌倦。

于是需要用新的时尚来代替旧的时尚《求新的渴望》4、彼得里亚:时尚就是对符号的消费。

5、国内对时尚的定义也很多,这里说说周晓红对时尚的定义时尚是在大众内部产生的一种非常规行为方式的流行现象,具体的说是在一定时期内相当多的人对特定的趣味、语言、行为等各种模型的随从和模仿总之,人们对时尚理解的侧重点不同,有的侧重在模仿、有的侧重在分化、有的侧重在行为等。

尽管对时尚的定义各不相同,但是都认为时尚都具有这样的一些社会特征:(二)时尚的特征:1、新奇性与反传统:时尚的东西往往具有新奇性,表现在商品的各个方面,如款式、色彩、包装等方面,时尚具有反传统性,因为时尚的东西往往是对传统的创新。

2、差异性:不同的人群、不同行业有不同的时尚风格。

3、地域性:通俗的讲在某地区流行的东西在另一个地区不一定流行4、循环性:曾经被偏爱的时尚可能无人问津,然而过段时间以后,这些被遗忘的东西可能在市场上重新出现并流行。

如海魂衫、回力鞋等5、短暂性:齐美尔说过时尚不可能成为永恒,它永远是在变化中,比如发型“前几年流行直发,所以那个时候一个风的拉直,后来又流行卷发,现在看看,在座的女生有多少是卷发?(三)种类:1、按内容划分:可分为以下三种:(1)物的时尚,如某种服装、某种食品的流行。

比如服装流行的蕾丝、沙沙、皮草等(2)行为时尚,如美容、养生、搓麻将、背包旅行等(3)思想时尚,即某种思想或意识形态的流行;如消费主义、及时行乐主义的盛行。

(4)人物时尚,指对某些特殊人物( 明星、名人) 的特别( 甚至过分) 关心、崇拜、追随、模仿。

如张国荣、迈克杰克逊等还有其他划分标准:流行的范围、速度、时间等二、时尚发展的机制1、根本动力:经济增长带来的丰裕社会是时尚消费的根本动力。

物品多样化,商品的可替代性增加,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

2、消费心理的转变:从需要到欲求。

农业社会和早期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人们追求的是对基本生存需要的满足,即对劳动产品使用价值的满足。

但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进入到一个丰裕社会,人们由对需要的满足转向对欲望的满足。

3、催化剂:现代广告传媒系统,如果说经济增长和欲求的产生是形成时尚消费的内因,那么,广告传媒系统就是最终把时尚推到人们面前的外部手段。

现代社会,广告无孔不入、无处不在,我们生活在被广告包围的世界中,广告也激起了人们消费的欲望。

时尚杂志,《瑞丽》、《昕薇》、《车友》等等对我们消费导向是十分明显的。

三、时尚的社会学理论齐美尔的阶级分野论:时尚是阶级的时尚, 是阶级分野的产物, 不同的阶级拥有不同的时尚。

齐美尔认为, 时尚最初产生于少数上层精英, 他们把时尚当作一种地位符号, 通过它把自己与较低的社会阶级区分开来。

1、时尚的社会动机:齐美尔把模仿和区隔动机分别归属于不同的阶级:上层---区隔的动机---创造时尚下层---模仿的动机---仿效2、时尚的社会功能:对个体而言:(1)一方面是追求个性化,另一方面是寻求群体归宿感;(2)作为一种心理补偿机制,不能通过自身能力到达个性化的个体提供补偿机制。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女性比男性对时尚更加的敏感、关注,因为女性的社会处境是理论上的性别平等,但实质是不平等的,这种现象表现在家庭、职业、政治领域等方面,她们在这些领域不能实现,从而把注意力转移到时尚领域。

对社会而言:仅仅把时尚作为阶级区隔的一个表现方式,并没有对时尚的其他社会功能给与重视。

3、时尚的变迁机制:齐美尔用“模仿与创新”来解释时尚的变迁。

这种模与区分是不同阶级的逻辑。

较高阶层是区隔动机所支配,希望通过时尚与较低阶层拉开距离;而较低阶层受模仿动机支配,试图模仿高阶层来提伸自己的地位。

模仿的结果模糊了不同阶级之间在时尚上的差异。

此时, 精英阶级就会放弃旧的时尚, 创造出新的时尚, 以便继续在时尚领域把自己和较低的社会阶级区分开来。

因此, 上层精英和下层大众之间模仿与反模仿、区分与反区分的斗争是时尚演进的动力机制。

不断的模仿、区分导致时尚的变迁。

布鲁默的集体选择:布鲁默批评了齐美尔的滴流理论, 认为这种理论能够解释17 至19 世纪欧洲的时尚, 但无法说明20世纪60 年代的状况。

布鲁默认为, 与其说时尚是阶层之间的符号区分与反区分、或行为的模仿与反模仿的结果, 不如说是一种基于集体品味而做出的集体选择的产物。

1、时尚机制的特点:(1)时尚的历史延续性意味着当前出现的新时尚不但与旧时尚有关, 还与下一步即将出现的时尚有关;(2) 现代性-时代精神;(3)集体品味:趣味与集体趣味是布鲁默的核心概念。

趣味与个体的经验有关, 形成于互动过程中; 品位是个体选择的依据,在最初阶段大众品位是含糊需要指导的,买手们已经通过样式选择与建议,勾画出大致轮廓,大众品位慢慢形成。

时尚就是一个集体品味的形成与表达的过程。

2、时尚与社会领域:(1)时尚领域的扩张:时尚对于哲学、医学、科学领域有用。

当今社会科学离不开时尚。

(2)时尚的社会角色:A.时尚引入规范,稳定社会:它通过集体选择机制, 缩小了时尚的选择范围, 不但为社会引入了秩序, 而且也降低了人们进行选择时有可能遭遇到的困惑和难度。

B.时尚不断摆脱束缚,持续创新:对“入时”的强调可以使个体摆脱过去的束缚, 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行为, 以适应当下的社会C.时尚为将来有序做准备,再造共同审美有机体:通过竞争机制和集体选择, 时尚不断变化,为将来的时尚做准备,再造共同审美有机体。

齐美尔认为, 精英阶层放弃某种时尚导致该时尚的死亡,布鲁默则把时尚的消亡归因于与该时尚不相容的新集体品味的形成。

3、布迪厄的社会区分论布迪厄的文化社会学研究的主要领域是消费,特别是文化生产和消费文化方面。

文章介绍了布迪厄对时尚的一些看法,指出在他的时尚研究中没有涉及物质文化的重要性,仅仅局限于象征生产,但从象征性生产这个方面的论述又缺少对大众时尚的分析,也没有分析大众时尚对高级时尚的影响了。

1)四种不同类型的人A/B/C/D2)不同类型的人有不同的趣味:因而消费者的趣味因而是分阶层的,趣味是阶级条件在消费者身上的内化和显现,是一种身体化的性情倾向,一种阶层客观条件在个体心理上沉淀出来的习性3)趣味表现为生活风格,即一组统一的、独特的偏好。

生活风格是在消费选择中体现出一致性的表达性行为。

故而,生活风格是趣味的体现,更是社会位置和阶层认同的表现符号。

如同样是运动休闲,是选择高尔夫还是选择羽毛球。

4)消费本质上是一种与社会阶层相关联的文化活动,是趣味或风格的显现。

趣味是一种资源。

凭借这种资源,各个不同的群体或阶层建立社会区分和身份认同。

趣味因此具有分层的效果。

5)正是由于不同的人群和阶层具有不同的习性和性情气质,决定了不同的群体和阶层具有不同的趣味。

6)通过消费展现我们的趣味,也就是在某种程度上显现了我们的社会位置。

社会分层和文化分层之间具有某种程度的内在一致性。

7)不同人群阶层有不同的惯习,决定了他们的趣味差异。

所以趣味体现社会位置,体现经济与文化资本;而不同资本形态的占有者展开有关趣味的“合法性等级”斗争。

既然趣味具有社会区分的作用,那么,如何来凭趣味以评定人们的社会位置的高低呢?这就涉及趣味的合法性问题。

具有高经济资本的人们会把昂贵的文化消费(如打高尔夫球)看作是高品位的。

具有高文化资本、但经济资本匮乏的人们(如教师)则会力图突出一种便宜但高雅的文化活动(如登山、跑步和步行)的合法性。

4、波德里亚的符号消费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传统“生产主导型”社会转向“消费主导型”社会逐渐形成世界趋势,消费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消费主导型社会应运而生。

a)消费社会的典型特征:从物的消费到符号消费✧符号化商品的美学原则代替了昔日货币理性消费✧商品的具有“三种属性;---使用价值、交换价值、符号价值✧消费不再被视为使用价值向交换价值的转化,而是被视为交换价值向符号价值的转变“要成为消费的对象,物品必须成为符号”。

消费的实质,“不在于我们所消化的事物、不在于我们身上穿的衣服、不在于我们使用的汽车、也不在于影像和信息的口腔或视觉实质,而是在于,把所有以上这些【元素】组织为有表达意义功能的实质;它是一个虚拟的全体,其中所有的物品和信息,由这时开始,构成了一个多少逻辑一致的论述。

如果消费这个字眼要有意义,你们它便是一种符号的系统化操控活动”消费是一种符号活动突破了需要的增长的历史瓶颈,而具有无限增长的可能性,因为符号是可以操纵的。

B)消费社会中“符号”是怎么样构建的?时尚商品的符号价值和意义是如何生产出来的?时尚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符号价值,而符号价值直接影响到时尚消费者群体归属感的表达和身份认同的构建:(1)强调符号中介人是生产和消费的联结点, 他们在商品的符号价值和意义生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商品的使用价值生产是由生产商实现的, 而符号价值则主要通过时尚的文化中介人来创造。

符号中介人充当了生产和消费的联结点, 他们扮演了商品符号价值的生产者和传播者的角色, 并进而影响到消费者的身份认同(2)商品符号价值的中介人是一个抽象概念,他们主要由:服装设计师、化妆师、时尚杂志、广告等组成。

(主要指传媒系统)C)符号消费的实质在于社会身份的建构人们消费的过程就是一个重新编码的过程,对不同物品消费拥有的特权暗示着种种不同的符号,这些符号使每个人的身份得以重新建构,这种建构后的身份使新的社会等级取代了旧的不同阶级区分。

作为社会分类和区分的过程,物和符号在这里不仅作为对不同意义的区分,按顺序排列于密码之中,而且作为法定的价值排列于社会等级。

四、我国时尚消费现象我国现在的社会状态能够被称为“消费社会”吗?我们认为是不能的,确切的说,直到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才迈入一个“时尚的时代”。

即在人们的生活中出现了一些时尚消费的行为。

这里我们就来看看我国的一些时尚消费现象。

1、时尚的生活方式出现:由于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变大,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去追求一种身心愉悦的生活方式。

比如:酒吧、书吧、网吧、聊吧、碟吧、打高尔夫、练瑜伽、spa等2、正在崛起的中产阶层成为了时尚领域的主力军,最求时尚又具备一定的条件:经济基础、有闲、有时尚意识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