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第六章 明清茶文化
第六章 茶文化基本知识

• 文化:送礼、收藏、表演—获得额外的收获、
• 与提升
1.茶在生产上的应用
• 谋生、生产—获得生存的必需 • 种茶—茶场、茶园、茶农 • 制茶—茶厂、工人
茶园—郁郁葱葱 茶叶生产的第一车间
一般1人可管理 开采茶园4-5亩。
茶厂—清洁卫生,茶叶品质的保证
• 治病、保健、美容—获得身体的健康 • 治病:茶爽含片—咽喉消炎, • 茶色素—降脂消食、降压
• 保健:提高免疫力,保持体内代谢平衡 • 美容:茶粉面膜、茶汁面膜—祛斑、嫩肤、滑爽 • • 茶粉 + 蜂蜜 + 珍珠粉 滑肤 保湿 细嫩
资料记载:
• 在我国各种医书中,记细粉末,即冲即饮。
3.配方保健茶:除茶叶为主分外,还配以花、中草药 等,一起泡饮。 4.泡饮茶:用沸水冲泡茶叶,饮汁留渣。 5.待客茶:客来泡茶,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三)药用
1.外用: * 以鲜茶叶捣汁涂抹,可治皮肤癣疾。 * 以鲜茶叶捣碎敷外伤创面,可尽快痊愈。对 消除血瘀肿痛效果较好。 * 以老茶树根,煮汁擦洗,可治风湿骨痛病。 * 以茶熬浓汁,浸涂烫伤部位,可消肿止痛, 防止感染。 2.内服:如治哮喘茶、止咳茶、治感冒茶等。 如:白僵蚕30克、茶末30克,沸水冲泡,临卧 温服,可治哮喘,消炎止咳。
• 著书立说,流芳百世: • 唐代:陆羽《茶经》 • 现代:陈宗懋《中国茶经》
本次上课内容到此结束!
下课!
与泡茶相配套的茶具:
“碗泡口饮”,即一套三件头:盖碗
“壶泡杯饮”,瓷茶壶、茶杯,
“明泡”在饮茶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促进宜兴紫砂茶壶时兴起来:造型多变化, 并可画可雕,品茶玩壶派生出来。 *促进多种茶类出现:发明白茶、乌龙、红茶、 黑茶和花茶。 *品质因素区别增多:明清时在绿茶基础上相 继增加色香味形的评比。
清朝的茶叶与茶文化

清朝的茶叶与茶文化清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茶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
清朝时期,茶叶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茶文化亦得到了深入的发展和传承。
本文将探讨清朝的茶叶与茶文化,展示清朝时期茶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清朝时期的茶叶品质和产区清朝时期,中国的茶叶种类繁多,品质也极为优良。
其中最为著名的茶叶包括龙井、碧螺春、普洱等。
龙井茶是清朝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绿茶,产于浙江杭州一带。
其精美的外形、清新的香气和独特的口感,使其成为清朝时期皇室和文人雅士青睐的茶叶。
碧螺春则是产于福建泉州的一种名茶,其特点是色泽翠绿、香气高长,清幽凉爽,深受民众喜爱。
普洱茶则是云南的特产茶叶,以其独特的陈化风味闻名世界。
清朝时期,普洱茶的饮用方式和土壤条件对茶叶品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清朝时期的茶文化发展清朝时期是中国茶道发展的黄金时期,茶与文化的结合更加紧密。
清朝皇室广泛推广并倡导茶文化,尊茶重道的理念深入人心。
皇帝和贵族们常常以品茗的方式传达统治者的权威和威严,同时茶艺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宫廷文化。
茶艺表演在清朝时期也开始受到重视。
皇帝和贵族们喜欢观赏茶艺表演,这些表演包括了泡茶、倒茶、品尝茶等环节。
茶艺表演成为了一种娱乐方式,也展示了清朝的文化底蕴和贵族社交生活的高雅。
同时,茶艺表演的发展推动了茶道礼仪的规范化。
茶叶的美学价值也在清朝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许多文人雅士以茶艺为媒介进行交流,共同探讨茶叶的品质和茶道的精髓。
绘画、书法和诗词艺术中经常出现茶叶的意象,茶与文化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独特的茶文化。
三、清朝时期的茶叶贸易清朝时期,作为一个茶叶大国,中国茶叶的贸易规模巨大。
茶叶主要通过丝绸之路和海上贸易进出境,出口到世界各地。
其中,英国是茶叶的主要进口国之一,通过“茶叶贸易公司”和“南洋公司”等机构,开展了大规模的贸易活动,茶叶因此成为中国与英国之间的文化纽带。
清朝对茶叶贸易进行了一系列的监管措施,以确保贸易的公平和正常进行。
明清茶文化的发展与影响

明清茶文化的发展与影响茶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既是一种饮食文化,也是一种社交文化,更是一种美学文化。
明清时期,茶文化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文化、经济和社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明清茶文化的历史背景明清时期是中国茶文化迅速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经历了许多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
首先,明朝末年的黄巢起义和南明时期的各种战乱,使得茶树的种植地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其次,明清两朝的贸易开放政策,促进了茶叶与其他商品的贸易,使得茶叶走向了世界。
此外,明清时期的文化氛围非常浓厚,茶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
二、明清茶文化的类型明清时期的茶文化主要包括茗茶、砖茶、茶器、茶艺、茶诗、茶盏、茶壶等。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茶器和茶艺。
茶器是指制茶和饮茶所用的器具,茶艺则是一种社交文化,通过泡制出一杯独具匠心的好茶,来表现主人的品味和修养。
茶器方面,明清时期新创制了很多类型的茶具,如紫砂壶、扁壶、大碗、小碗、茶盘等。
其中,紫砂壶是中国茶文化中的代表作之一,它造型美观、功能实用,深受广大茶客的欢迎。
茶艺方面,明清时期的茶艺非常注重精致和技巧。
例如,瓷碗端在手上时,应当用四指和拇指持住碗底,中间用掌心托住碗身,依照固定的方法沿着碗口倾斜,让先后扑入的头两口茶汤逆潮而流,迥留碗壁间;在泡茶之前,要先用艾草抹干器具,再用热水烫干,保证整个泡茶过程的干净和卫生。
三、明清时期的茶道文化茶道是指茶艺的一种严谨和礼仪性的表现形式。
明清时期,茶道逐渐流传到民间,成为中国茶文化的核心之一。
茶道最初在日本出现,由于其给人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因此在中国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茶道不仅是一种饮茶方法,更是一种精神上的修养。
茶道强调的是内在的精神层面与外在的形式上的完美结合。
茶道的细致、规范和礼仪上的确切要求,使之成为一种精神文化和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表达中华民族文化深沉内涵的典型。
四、明清时期茶文化的影响明清时期的茶文化发展对中国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国明清时期的茶文化呈现的特点

我国明清时期的茶文化呈现的特点第一篇:我国明清时期的茶文化呈现的特点我国明清时期的茶文化呈现的特点中国古代茶文化的发展史上,元明清也是一个重要阶段,无论是在茶叶的消费和生产,还是在饮茶技艺的水平、特色等各个方面,发着令人陶醉的文化魅力。
特别是茶文化自宋代深入市民阶层(大小城市的茶馆、茶楼),各种茶文化不仅继续在宫廷、宗教、文人士大夫等阶层中延续和发展,茶文化的精神也进一步植根于广大民众之间,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极为丰富的“茶民俗”。
明清时已经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应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微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
不得不提一提元代,虽然元代由于历史的短暂与局限,没能呈现文化的辉煌,但在茶学和茶文化然继续唐宋以来的优秀传统,并有所发展创新。
元代已开始出现散茶。
饼茶主要为皇室宫廷所用,民间则以散茶为主。
由于散茶的普及流行,茶叶的加工制作开始出现炒青技术,花茶的加工制作也形成完整系统。
汉蒙饮食文化交流,还形成具蒙古特色的饮茶方式,开始出现泡茶方式,即用沸水直接冲泡茶叶。
这些为明代炒青散茶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这是其一。
一、明代明代饮茶风气鼎盛,是中国古代茶文化又一个兴盛期的开始,其特色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形成饮茶方法史上一次重大变革。
历史上正式以国家法令形式,废除团茶的是明太祖朱元璋。
他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九月十六日下诏:“罢造龙团,惟采茶芽以进。
”从此向皇室进贡的只要芽叶形的蒸青散茶。
皇室提倡饮用散茶,民间自然蔚然成风,并且将煎煮法改为随冲泡随饮用的冲泡法,这是饮茶方法上的一次革新,从此改变了我国千古相沿成习的饮茶法。
这种冲泡法,对于茶叶加工技术的进步,如改进蒸青技术、产生炒青技术等,以及花茶、乌龙茶、红茶等茶类的兴起和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由于泡茶简便、茶类众多.烹点茶叶一大嗜好,饮茶之风更为普及。
明清时期的茶文化与文人雅集

明清时期的茶文化与文人雅集明清时期是中国茶文化和文人雅集发展的重要时期,茶文化与文人雅集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
茶与文人雅集的结合,既使茶文化得到了深入的发展,也使文人雅集得到了更高的境界。
茶文化在明清时期得到了极大的推崇和发展。
在这个时代,人们开始将茶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来追求。
从品茶的方式、器具的设计到品茶的仪式,都展现了人们对茶文化的追求和对茶的热爱。
嘉靖、万历时期,茶具逐渐从朴实的器物向精致的艺术品转变,茶壶、茶杯、茶盒等器具的制作工艺不断提高,装饰花纹也变得精美细腻。
人们通过品味茶的味道、欣赏茶具的工艺和品茶的仪式,感受到茶带来的宁静和美好,这种品茶的方式渗透到了文人雅集中。
文人雅集是明清时期文化艺术的集中体现,茶成为了文人雅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文人雅集中,茶被视为一种精神的载体,被用来表达情感和交流思想。
文人雅集常常在园林、庭院或书房等静谧雅致的环境中举行,茶席上品味茶汤,凝神静思,与好友共同交流心得。
茶的温和、清香的香气让人们感到宁静,有助于情绪的抒发与思考。
茶文化使得文人雅集的氛围更加凝练高雅,每一次的雅集都如同一场艺术盛宴,让人们在品茶的同时,沉浸在文化的氛围中。
茶文化与文人雅集在艺术创作方面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茶文化以其独特的韵味和美感,成为文人雅集的灵感来源,激发了文人们的艺术创造力。
茶的气质和仪式感使得文人们在创作中能够更加深入地体验自然与人文。
清代画家张大千就将茶与绘画相结合,他将笔墨融入茶汤中,用茶之墨,茶之宣纸,茶之画匣,茶之桌椅,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茶文化艺术形式。
这种茶文化与绘画的结合,使得文人们在茶香中迸发出新的艺术灵感。
茶文化与文人雅集还在文化交流和社交关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茶作为一种传统的饮品,常常是与人交流时的载体。
文人雅集是社交、交流、学术互动的场所。
文人们在品茶的同时,也不断进行思想的碰撞和交流,分享各自的心得和见解。
茶的气质使得交流更加平和、和谐,促进了人们的相互理解与沟通。
茶文化PPT课件全文

“茶”字的起源,最早见于我国的《神农本草》一书,它是世界上 最古的第一部药物书。
我国茶圣一-唐代陆羽于公元758年左右写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茶叶专 著《茶经》,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栽茶、制茶、饮茶、评茶的方法
和经验。 中国饮茶起源众说纷纭:追溯中国人饮茶的起源,有的认为起于上 古,有的认为起于周,起于秦汉、三国、南北朝、唐代的说法也都
白牡丹
产地:主产地在福建省政和县 制作工艺 外形:叶张肥嫩,叶态伸展,
毫心肥壮,色泽灰绿,毫色银 白,毫香浓显,清鲜纯正,滋 味醇厚清甜,汤色杏黄明净 功效:具有祛暑、通血管、明 目、抗辐射、解毒之功效
茶具茶具Biblioteka 义范围:茶杯、茶 壶、茶碗、茶盏、茶碟、 茶盘
制作材料和产地不同而分 为陶土茶具、瓷器茶具、 漆器茶具、玻璃茶具、金 属茶具、竹木茶具和玉石 茶具等几大类。
离洗壶,以备再用。
茶道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 茶文化的灵魂,是指导茶文化 活动的最高原则。
茶道 是通过品茶活动来表现一 定的礼节、人品、意境、美学 观点和精神思想的一种饮茶艺 术。它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 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
中国茶道有三义:饮茶之道、 饮茶修道、饮茶即道。
饮茶礼仪
饮茶的姿势——站姿
饮茶的姿势——坐姿
端坐椅子中央,双腿并拢,上身挺直,双肩 放松,头正,下颌微敛,舌头抵上颚, 眼乎视或略垂视,面部表情自然。女性 右手在上,双手虎口交握,置放胸前或 面前桌沿;男性双手分开如肩宽,半握 拳轻搭于前方桌沿。全身放松,调匀呼 吸、集中思想。如果作为来宾被让于沙 发就座,则女性可正坐,或双腿并拢偏 向一侧斜坐,双脚可以交叉,双手如前 交握轻搭腿根;男性可双手搭于扶手上, 两腿可架成二郎腿,但双脚必须下垂且 不可抖动。
茶文化第六章明清茶文化

– 茶与茶具在某种程度上摆脱了茶与茶具外在物质上 的紧密联系而转为精神上的相互关联。
中 国 茶 文 化
第六章 明清茶文化
– 紫砂壶上出现铭文。
• 时大彬:“书法闲雅,在《黄庭》、《乐毅》帖间,人 不能仿,赏鉴家用以为别。”
– “凡鸾俦鹤侣,骚人羽客,皆能志绝尘境,栖神物外,不伍 于世流,不污于时俗。”
– “饮毕,童子接瓯而退。话久情长,礼陈再三,遂出琴棋。 故山谷曰‘金谷看花莫谩煎’,是也。卢仝吃七碗,老苏不 禁三碗,予以一瓯足可通仙灵矣。使二老有知,亦为之大笑。 其他闻之,莫不谓之迂阔。”
(2)饮茶与自然环境的完全融合。
• 陆树声《茶寮记·六·茶侣》说:
– “翰乡墨客,缁流羽士,逸老散人,或轩冕之徒超 轶世味者。”
中
第六章 明清茶文化
国
• 许次纾《茶疏·论客》曰:
茶
– “宾朋杂沓,只堪交钟觥筹;乍会泛交,仅须常品 酬酢。惟素心同调,彼此畅适,清言雄辩,脱略形
骸,始可呼童篝火,汲水点汤。”
文
– “斋之外,别置茶寮,高燥明爽,勿令闭塞。”
• 从明朝开始,饮茶成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 要组成部分,而且与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等结合起来,产生了 深入而广泛的影响。
中 国 茶 文 化
第六章 明清茶文化
《茶谱》——朱权。《茶谱》共16则,约2 000字,分品茶、收茶、 点茶、熏香茶法、茶炉、茶灶、茶磨、茶碾、茶罗、茶架、茶 匙、茶筅、茶瓯、茶瓶、煎汤法、品水诸章。
• 来真茶渐少,假茶日多;即使真茶,若贪饮无度,早 晚不离,到了后来,未有不元气暗损,知道了。
唐宋明清茶叶的发展及品饮方式

章
鎏金摩羯纹银盐台
鎏金银镡子
鎏金银茶托
系链银头箸
鎏金流云纹长柄银匙章 Nhomakorabea宋代点茶
此法即宋代斗茶所用 饼茶碾碎成粉末,置碗中,以沸水冲点入碗,。注水时,一手执茶瓶, 一手抓特制的茶筅,不断搅动茶汤,使茶汤成乳液状,表面泛起白色泡 沫,水乳交融,渐起沫饽,潘潘然如堆云积雪即可。 茶的优劣:以饽沫出现是否快,水纹露出是否慢来评定。沫饽洁白,汤 水晚露而不散者为上。因茶乳融合,水质浓稠,饮下去盏中胶着不干, 称为“咬盏”。
章
明代茶文化
(二)饮茶方式的转变 散茶饮用在明代成为主要的饮茶方式。 从明朝开始,饮茶成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而且与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等结合起来,产生了深入而广泛的影响。
《茶谱》 《茶谱》共16则,约2 000字,分品茶、收茶、点茶、熏香茶法、 茶炉、茶灶、茶磨、茶碾、茶罗、茶架、茶匙、茶筅、茶瓯、茶 瓶、煎汤法、品水诸章。 朱权(1378—1448年) 明宁王,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 (1)茶—— “有裨于修养之道”的一种方式。 (2)饮茶与自然环境的完全融合。 (3)清饮之风
茶唐 宋
明
艺清 茶 文 化
章
七字诗 茶(唐 元稹)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唐代煮茶
唐人直接将茶置釜中煎煮,通过煮茶、 救沸、育华产生饽沫以观其形态变化。通 常要经过三个步骤。
清饮之风。
主张保持茶叶本身的色、香、味以“遂其自然之性”。 创造了自饮茶以来所未有的“茶灶”。茶灶以藤包扎, 后改用竹包。惠山竹炉又称“苦节君”,表示逆境守节 的意思。 朱权在茶具上多有省俭,黜金银不用而代之以竹、木、 石等物,使茶又回到了清俭的轨道上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随着明初饮茶方式的改变,茶具也发生了较大的变 化,明中期后紫砂茶具因为适合散茶冲泡,很快发 展起来。
• 明代茶文化的特征。
– 明代饮茶强调与环境的契合 – 紫砂茶具的出现及向文人化方向发展的意义。
中 国 茶 文
第六章 明清茶文化
(一)追求饮茶的器具之美 – 紫砂茶具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并最终形成了一门独 立的艺术。
中 国 茶 文
第六章 明清茶文化
(二)品饮方式的艺术性 (1)对饮茶自然环境的要求。 • 周应治《霞外麈谈》中的一段描述最为典型
– 余家深山之中,每春夏之交,苍藓盈阶,落花满径,门无剥 啄,松影参差,禽声上下。午睡初足,旋汲山泉,拾松枝, 煮苦茗啜之。随意读《周易》、《国风》、《左氏传》、 《离骚》、《太史公书》及陶杜诗、韩苏文数篇。从容步山 径,抚松竹,与犊共偃息。于长林丰草间,坐弄流泉,漱 齿濯足。既归竹窗下,则山妻稚子作笋蕨,供麦饭,欣然一 饱。弄笔窗间,随大小作数十字,展所藏法帖墨迹画卷纵观 之。兴到则吟小诗,再烹苦茗一杯。步出溪上,邂逅园翁溪 友,问桑麻,说粳稻,量晴较雨,探节数时,相与剧谈一饷。 归而倚杖柴门之下,则夕阳在山,紫绿万状,变换顷刻,恍 可入目。牛背笛声,两两来归,而月印前溪矣。
• 文震亨《长物志》:“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 又无熟汤气。” • 冯可宾《岕茶笺 》:“茶壶,窑器为上,锡次之。…… 茶壶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 得趣。何也?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阁。”
– 紫砂壶适应了崇尚自然、古朴的同时,对茶、水、 器、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又增加了惟美审美心理。 – 茶与茶具在某种程度上摆脱了茶与茶具外在物质上 的紧密联系而转为精神上的相互关联。
• 文震亨《长物志》云:
– “构一斗室,相傍山斋,内设茶具,教一童专主茶 役,以供长日清谈,寒宵兀坐,幽人首务,不可废 者。”
• 明冯可宾《岕茶笺 》说:
– “无事、佳客、幽坐、吟咏、挥翰、徜徉、睡起、 宿醒、清供、精舍、会心、赏鉴、文僮。”
中 国 茶 文
第六章 明清茶文化
许次纾的《茶疏》: 饮时 心手闲适 披咏疲倦 意绪棼乱 听歌闻曲 歌罢曲终 杜门避事 鼓琴看画 夜深共语 明窗净几 洞房阿阁 宾主款狎 佳客小姬 访友初归 风日晴和 轻阴微雨 小桥画舫 茂林修竹 课花责鸟 荷亭避暑 小院焚香 酒阑人散 儿辈斋馆 清幽寺观 名泉怪石 宜辍 作事 观剧 发书柬 大雨雪 长筵大席 翻阅卷帙 人事忙迫 及与上宜饮时相 反事 不宜用 恶水 敝器 铜匙 铜铫 木桶 柴薪 麸炭 粗童 恶婢 不洁巾 各色果实香药 不宜近 阴室 厨房 市喧 小儿啼 野性人 童奴相哄 酷热斋舍 良友 清风明月 纸帐楮衾 竹床石枕 名花琪树
中 国 茶 文 化
第六章 明清茶文化
三、清代茶文化
清代茶文化既是传统茶文化的终结,也是现代 茶文化的开始。 • 清还沿袭着明代茶文化。规模宏大的宫廷茶 宴更是显现了皇家饮茶的庄严和气派,为历 代所不及。 • 清代茶文化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茶在民间的 普及,成为民间礼俗的一个组成部分。 • 清代虽然传统茶文化日趋衰落,但是,清代 醉心于茶的人们仍然坚守着茶饮精神
中国茶文化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发展学院
中 国 茶 文
第六章 明清茶文化
• 元代茶文化是承宋
汉族知识分子丧失了仕进之路,许多人沦 为社会下层。 宋朝遗民皆醉心于茶事,借此表现清节, 磨砺意志。 茶文化发展至元,又出现了返朴归真的迹 象,不但散茶冲泡渐趋流行,饮茶环境也从 华丽的茶室向自然界转移,饮茶日益向自己 的本来面目回归。
中 国 茶 文 化
第六章 明清茶文化
一、明代茶文化
(一)茶类的新发展 • 明朝初期贡茶依旧采用福建团饼茶。 • 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二十四年九月十六日诏令,《明太祖实录》: 建宁岁贡上供茶,听茶户采进,有司勿与。敕天下产茶去处, 岁贡皆有定额。而建宁茶品为上,其所进者必碾而揉之,压以 银板,大小龙团。上以重劳民力,罢造龙团,惟采茶芽以进。 其品有四,曰探春、先春、次春、紫笋。置茶户五百,免其徭 役,俾专事采植。既而有司恐其后时,常遣人督之,茶户畏其 逼迫,往往纳赂,上闻之,故有是命。
– 诏令进一步破除了传统束缚,推动了芽茶和叶茶的蓬勃发展。
• 采用了育苗移栽的方法。 • 制茶炒青技术发展逐渐超过了蒸青方法。 • 黄一正的《事物绀珠》辑录的“今茶名”有97种,绝大多数属 于散茶。
中 国 茶 文
第六章 明清茶文化
(二)饮茶方式的转变 • 散茶饮用在明代成为主要的饮茶方式。 • 文震亨《长物志》“简便异常,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味矣”。 • 瀹茶法。
中 国 茶 文
第六章 明清茶文化
• 《清稗类钞》丰富记载清代茶事。
– 《清稗类钞》由清末民初人徐珂编著。 – 在采录数百种清人笔记的基础上,又通过参考大量报章记载 篡辑而成。 – 反映清人的思想和日常生活,记载清代茶事,仅陈彬藩所编 著《中国茶文化经典》就辑录有54则之多,如 “端茶送客”、 “请上坐泡好茶”、“茶礼”、“合合茶”、“新妇端茶敬 客”、“叶仰之嗜茶酒”、“茶癖”、“烹茶须先验水”、 “以花点茶”、“祝斗岩咏煮茶”、“李客山与客啜茗”、 “杨道士善煮茶”、“静参品茶”、“吴我鸥喜雪水茶”、 “宋燕生饮猴茶”、“邱子明嗜工夫茶”、“某富翁嗜工夫 茶”、“顾石公好茗饮”、“孙月泉饮普洱茶”、“以松柴 活火煎茶”、“茶肆品茶”、“茗饮时食肴”、“长沙人食 茶” 。
• 陆树声《茶寮记·六·茶侣》说:
– “翰乡墨客,缁流羽士,逸老散人,或轩冕之徒超 轶世味者。”
中 国 茶 文
第六章 明清茶文化
• 许次纾《茶疏·论客》曰:
– “宾朋杂沓,只堪交钟觥筹;乍会泛交,仅须常品 酬酢。惟素心同调,彼此畅适,清言雄辩,脱略形 骸,始可呼童篝火,汲水点汤。” – “斋之外,别置茶寮,高燥明爽,勿令闭塞。”
– 据《明通鉴》卷十二记载,“太祖诸子,燕王善战,宁王善谋,又 在边友于最笃”。 – 请乞近郭灌城乡土田,明年,又论宗室不应定品级。帝怒,颇有所 诘,责权上书谢过。时年已老,有司多,以示威重。权日与文 学士相往还,托志羽中举,自号仙。——《明史》卷117,宣德 三年(1428年) – 予尝举白眼而望青天,汲清泉而烹活火。自谓与天语以扩心志之大, 符水火以副内炼之功。得非游心于茶灶 ,又将有裨于修养之道矣, 岂惟清哉? – 盖羽多尚奇古,制之为末,以膏为饼。至仁宗时,而立龙团、凤团、 月团之名,杂以诸香,饰以金彩,不无夺其真味。然天地生物,各 遂其性,莫若叶茶烹而啜之,以遂其自然之性也。予故取烹茶之法, 末茶之具,崇新改易,自成一家。
中 国 茶 文
第六章 明清茶文化
• 明代以自然为茶的美,山、石、松、竹、烟、泉、云、 风、鹤等字频繁出现
– 空林柘火动新烟,试煮金沙石窦泉。瀹处风升蒙岭外,战来 云落幔亭巅。苍头讵可奄称酪,博士何劳更给钱。春暮备愁 花鸟困,不妨频傍瓦炉煎。——费元禄《清明试茶》 – 山月正依人,炉声初战茗。幽谷淡微云,谡谡松风冷。 ——蔡复一《茶事咏》 – 琅特立绕茅檐,清逼幽怀称养恬。风细佩声来静几,月高 鸾影落疏帘。碧窗烟细茶翻乳,曲径苔深笋迸尖。何日抱琴 容直造,倚阑吟啸一掀髯。——倪谦《竹轩为宋以林赋》 – 短簿池前树郁蟠,生公台下石孱颜。千年精气池中剑,一壑 风烟寺里山。井冽羽泉茶可试,草荒支涧鹤空还。不知清远 诗何处,翠蚀苔花细雨斑。——文征明《虎丘》
(2)饮茶与自然环境的完全融合。
– “或会于泉石之间,或处于松竹之下;或对皓月清风,或坐 明窗净谈牖。乃与客清谈款话,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 出尘表。命一童子设香案,携茶炉于前,一童子出茶具,以 瓢汲清泉注于瓶而炊之。”
中 国 茶 文
第六章 明清茶文化
(3)开一代清饮之风。
– 团茶“杂以诸香,饰以金彩,不无夺其真味。然天 地生物,各遂其性,莫若叶茶,烹而啜之,以遂其 自然之性也。” – 主张保持茶叶本身的色、香、味以“遂其自然之 性”。 – 创造了自饮茶以来所未有的“茶灶”。茶灶以藤包 扎,后盛改用竹包。惠山竹炉又称“苦节君”, 表示逆境守节的意思。 – 朱权在茶具上多有省俭,黜金银不用而代之以竹、 木、石等物,使茶又回到了清俭的轨道上来。
中 国 茶 文
第六章 明清茶文化
• 朱权对后世茶饮的贡献主要表现在: (1)茶—— “有裨于修养之道”的一种方式。
– “凡鸾俦鹤侣,骚人羽客,皆能志绝尘境,栖神物外,不伍 于世流,不污于时俗。” – “饮毕,童子接瓯而退。话久情长,礼陈再三,遂出琴棋。 故山谷曰‘金谷看花莫谩煎’,是也。卢仝吃七碗,老苏不 禁三碗,予以一瓯足可通仙灵矣。使二老有知,亦为之大笑。 其他闻之,莫不谓之迂阔。”
中 国 茶 文
第六章 明清茶文化
– 紫砂壶上出现铭文。
• 时大彬:“书法闲雅,在《黄庭》、《乐毅》帖间,人 不能仿,赏鉴家用以为别。” • 闻龙《茶笺》曰:东坡云:“蔡君谟嗜茶,老病不能饮, 日烹而玩之,可发来者之一笑也。”孰知千载之下有同 病焉。余尝有诗云:“年老耽弥甚,脾寒量不胜。”去 烹而玩之者几希矣!因忆老友周文甫,自少至老,茗碗 薰炉,无时暂废。饮茶日有定期,旦明、晏食、禺中、 晡时、下舂、黄昏凡六举,其童仆烹点不与焉。寿八十 五,无疾而卒。非宿植清福,乌能毕世安享。视好而不 能饮者,所得不既多乎?家中有龚春壶,摩挲宝爱,不 啻掌珠。用之既久,外类紫玉,内如碧云,真奇物也, 后以殉葬。 • 吴宽在《谢李贞伯送瓦茶炉》:“埴功成上短筵,茶 香酒暖尽相便。送来陶鼎风斯下,移近寒屏火始然。巧 匠刻铭依古制,才人联咏费新篇。却怜吴地官窑遍,深 幸遗材出万砖。”
中 国 茶 文
第六章 明清茶文化
二、明代茶文化的特征 • 明代茶文化可分为两个时期。
– 文人精神状态的变化。
• 性灵派的代表人物袁宏道《与龚惟长先生书》:“目极 世间之色,耳极世间之声,身极世间之鲜,口极世间之 谭” • 茶在晚明,其实已经沦为文人士大夫的玩物,原来茶文 化中充溢着的积极因素几乎丧失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