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第六章 明清茶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 国 茶 文 化
第六章 明清茶文化
三、清代茶文化
清代茶文化既是传统茶文化的终结,也是现代 茶文化的开始。 • 清还沿袭着明代茶文化。规模宏大的宫廷茶 宴更是显现了皇家饮茶的庄严和气派,为历 代所不及。 • 清代茶文化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茶在民间的 普及,成为民间礼俗的一个组成部分。 • 清代虽然传统茶文化日趋衰落,但是,清代 醉心于茶的人们仍然坚守着茶饮精神
中 国 茶 文
第六章 明清茶文化
– 紫砂壶上出现铭文。
• 时大彬:“书法闲雅,在《黄庭》、《乐毅》帖间,人 不能仿,赏鉴家用以为别。” • 闻龙《茶笺》曰:东坡云:“蔡君谟嗜茶,老病不能饮, 日烹而玩之,可发来者之一笑也。”孰知千载之下有同 病焉。余尝有诗云:“年老耽弥甚,脾寒量不胜。”去 烹而玩之者几希矣!因忆老友周文甫,自少至老,茗碗 薰炉,无时暂废。饮茶日有定期,旦明、晏食、禺中、 晡时、下舂、黄昏凡六举,其童仆烹点不与焉。寿八十 五,无疾而卒。非宿植清福,乌能毕世安享。视好而不 能饮者,所得不既多乎?家中有龚春壶,摩挲宝爱,不 啻掌珠。用之既久,外类紫玉,内如碧云,真奇物也, 后以殉葬。 • 吴宽在《谢李贞伯送瓦茶炉》:“埴功成上短筵,茶 香酒暖尽相便。送来陶鼎风斯下,移近寒屏火始然。巧 匠刻铭依古制,才人联咏费新篇。却怜吴地官窑遍,深 幸遗材出万砖。”
– 诏令进一步破除了传统束缚,推动了芽茶和叶茶的蓬勃发展。
• 采用了育苗移栽的方法。 • 制茶炒青技术发展逐渐超过了蒸青方法。 • 黄一正的《事物绀珠》辑录的“今茶名”有97种,绝大多数属 于散茶。
中 国 茶 文
第六章 明清茶文化
(二)饮茶方式的转变 • 散茶饮用在明代成为主要的饮茶方式。 • 文震亨《长物志》“简便异常,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味矣”。 • 瀹茶法。
中 国 茶 文
第六章 明清茶文化
• 《清稗类钞》丰富记载清代茶事。
– 《清稗类钞》由清末民初人徐珂编著。 – 在采录数百种清人笔记的基础上,又通过参考大量报章记载 篡辑而成。 – 反映清人的思想和日常生活,记载清代茶事,仅陈彬藩所编 著《中国茶文化经典》就辑录有54则之多,如 “端茶送客”、 “请上坐泡好茶”、“茶礼”、“合合茶”、“新妇端茶敬 客”、“叶仰之嗜茶酒”、“茶癖”、“烹茶须先验水”、 “以花点茶”、“祝斗岩咏煮茶”、“李客山与客啜茗”、 “杨道士善煮茶”、“静参品茶”、“吴我鸥喜雪水茶”、 “宋燕生饮猴茶”、“邱子明嗜工夫茶”、“某富翁嗜工夫 茶”、“顾石公好茗饮”、“孙月泉饮普洱茶”、“以松柴 活火煎茶”、“茶肆品茶”、“茗饮时食肴”、“长沙人食 茶” 。
中 国 茶 文 化
第六章 明清茶文化
一、明代茶文化
(一)茶类的新发展 • 明朝初期贡茶依旧采用福建团饼茶。 • 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二十四年九月十六日诏令,《明太祖实录》: 建宁岁贡上供茶,听茶户采进,有司勿与。敕天下产茶去处, 岁贡皆有定额。而建宁茶品为上,其所进者必碾而揉之,压以 银板,大小龙团。上以重劳民力,罢造龙团,惟采茶芽以进。 其品有四,曰探春、先春、次春、紫笋。置茶户五百,免其徭 役,俾专事采植。既而有司恐其后时,常遣人督之,茶户畏其 逼迫,往往纳赂,上闻之,故有是命。
中国茶文化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发展学院
中 国 茶 文
第六章 明清茶文化
• 元代茶文化是承宋
汉族知识分子丧失了仕进之路,许多人沦 为社会下层。 宋朝遗民皆醉心于茶事,借此表现清节, 磨砺意志。 茶文化发展至元,又出现了返朴归真的迹 象,不但散茶冲泡渐趋流行,饮茶环境也从 华丽的茶室向自然界转移,饮茶日益向自己 的本来面目回归。
• 胡文焕《茶歌》中也有“岂但自解宿酒酲,要使苍生 尽苏息”这样的句子。
中 国 茶 文 化
第六章 明清茶文化
(2)明人对饮茶的氛围与意境也讲求雅。这主 要表现在对茶舍、茶具、茶人以及情绪的要 求上。 • 田艺蘅《煮泉小品》专有“宜茶”一章,还 对饮茶环境及茶人做了规定:
– 茶如佳人,此论虽妙,但恐不宜山林间耳。……若 欲称之山林,当如毛女麻姑,自然仙风道骨,不浼 烟霞可也。必若桃脸柳腰,宜亟屏之销金帐中,无 俗我泉石。
• 陆树声《茶寮记·六·茶侣》说:
– “翰乡墨客,缁流羽士,逸老散人,或轩冕之徒超 轶世味者。”
中 国 茶 文
第六章 明清茶文化
• 许次纾《茶疏·论客》曰:
– “宾朋杂沓,只堪交钟觥筹;乍会泛交,仅须常品 酬酢。惟素心同调,彼此畅适,清言雄辩,脱略形 骸,始可呼童篝火,汲水点汤。” – “斋之外,别置茶寮,高燥明爽,勿令闭塞。”
中 国 茶 文
第六章 明清茶文化
• 郑暄《昨非庵日篡》有类似描述
– 余家深山之中,每春夏之交,苍藓盈阶,落花满径, 松影参差,禽声上下。午睡初足,汲山泉煮茗啜之。 随意读《周易》、《国风》、《左氏传》、《太史 公书》及陶杜诗、韩苏文数篇……四月有新笋、新 茶、新莞豆、新含桃,绿荫一片,黄鸟数声。乍晴 乍雨,不暖不寒,老妇非雅非俗,半醉半醒,尔时 如从鹤背飞下。三商而眠,高春而起,静院明窗, 罗列图史、琴樽以自娱。有兴则泛小舟,吟啸览古 于江山之间,渚茶野酿,足以消忧,莼稻蟹,足 以适口。又多高僧隐君子、佛庙绝胜家,有林园、 珍花、奇石、曲池、高台、鱼鸟,留连不觉日暮。
• 从明朝开始,饮茶成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 要组成部分,而且与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等结合起来,产生了 深入而广泛的影响。
中 国 茶 文
第六章 明清茶文化
《茶谱》——朱权。《茶谱》共16则,约2 000字,分品茶、收茶、 点茶、熏香茶法、茶炉、茶灶、茶磨、茶碾、茶罗、茶架、茶 匙、茶筅、茶瓯、茶瓶、煎汤法、品水诸章。 • 朱权(1378—1448年) 明宁王,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
– 据《明通鉴》卷十二记载,“太祖诸子,燕王善战,宁王善谋,又 在边友于最笃”。 – 请乞近郭灌城乡土田,明年,又论宗室不应定品级。帝怒,颇有所 诘,责权上书谢过。时年已老,有司多,以示威重。权日与文 学士相往还,托志羽中举,自号仙。——《明史》卷117,宣德 三年(1428年) – 予尝举白眼而望青天,汲清泉而烹活火。自谓与天语以扩心志之大, 符水火以副内炼之功。得非游心于茶灶 ,又将有裨于修养之道矣, 岂惟清哉? – 盖羽多尚奇古,制之为末,以膏为饼。至仁宗时,而立龙团、凤团、 月团之名,杂以诸香,饰以金彩,不无夺其真味。然天地生物,各 遂其性,莫若叶茶烹而啜之,以遂其自然之性也。予故取烹茶之法, 末茶之具,崇新改易,自成一家。
中 国 茶 文
第六章 明清茶文化
二、明代茶文化的特征 • 明代茶文化可分为两个时期。
– 文人精神状态的变化。
• 性灵派的代表人物袁宏道《与龚惟长先生书》:“目极 世间之色,耳极世间之声,身极世间之鲜,口极世间之 谭” • 茶在晚明,其实已经沦为文人士大夫的玩物,原来茶文 化中充溢着的积极因素几乎丧失殆尽。
中 国 茶 文
第六章 明清茶文化
• 朱权对后世茶饮的贡献主要表现在: (1)茶—— “有裨于修养之道”的一种方式。
– “凡鸾俦鹤侣,骚人羽客,皆能志绝尘境,栖神物外,不伍 于世流,不污于时俗。” – “饮毕,童子接瓯而退。话久情长,礼陈再三,遂出琴棋。 故山谷曰‘金谷看花莫谩煎’,是也。卢仝吃七碗,老苏不 禁三碗,予以一瓯足可通仙灵矣。使二老有知,亦为之大笑。 其他闻之,莫不谓之迂阔。”
中 国 茶 文
第六章 明清茶文化
• 明代以自然为茶的美,山、石、松、竹、烟、泉、云、 风、鹤等字频繁出现
– 空林柘火动新烟,试煮金沙石窦泉。瀹处风升蒙岭外,战来 云落幔亭巅。苍头讵可奄称酪,博士何劳更给钱。春暮备愁 花鸟困,不妨频傍瓦炉煎。——费元禄《清明试茶》 – 山月正依人,炉声初战茗。幽谷淡微云,谡谡松风冷。 ——蔡复一《茶事咏》 – 琅特立绕茅檐,清逼幽怀称养恬。风细佩声来静几,月高 鸾影落疏帘。碧窗烟细茶翻乳,曲径苔深笋迸尖。何日抱琴 容直造,倚阑吟啸一掀髯。——倪谦《竹轩为宋以林赋》 – 短簿池前树郁蟠,生公台下石孱颜。千年精气池中剑,一壑 风烟寺里山。井冽羽泉茶可试,草荒支涧鹤空还。不知清远 诗何处,翠蚀苔花细雨斑。——文征明《虎丘》
• 文震亨《长物志》:“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 又无熟汤气。” • 冯可宾《岕茶笺 》:“茶壶,窑器为上,锡次之。…… 茶壶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 得趣。何也?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阁。”
– 紫砂壶适应了崇尚自然、古朴的同时,对茶、水、 器、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又增加了惟美审美心理。 – 茶与茶具在某种程度上摆脱了茶与茶具外在物质上 的紧密联系而转为精神上的相互关联。
– 随着明初饮茶方式的改变,茶具也发生了较大的变 化,明中期后紫砂茶具因为适合散茶冲泡,很快发 展起来。
• 明代茶文化的特征。
– 明代饮茶强调与环境的契合 – 紫砂茶具的出现及向文人化方向发展的意义。
中 国 茶 文
第六章 明清茶文化
(一)追求饮茶的器具之美 – 紫砂茶具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并最终形成了一门独 立的艺术。
– 明屠隆《考槃余事 》曰:“凡烹茶,先以热汤洗茶,去其尘垢冷 气,烹之则美。” 由于洗茶的需要,在饮茶器具中又出现了茶洗, 《考槃余事 》中称为“沈垢”,释为“古茶洗”。 – 许次纾《茶疏》曰:“沙土即去,急于手中挤令极干,另以深口瓷 盒贮之,抖散待用。” – 明沈德符《野获编补遗》“今人惟取初萌之精者,汲泉置鼎,一瀹便 啜,遂开千古茗饮之宗。乃不知我太祖实首辟此法,真所谓圣人先 得我心也。陆鸿渐有灵,必称首服;蔡君谟在地下,亦咋舌退矣。”
• 文震亨《长物志》云:
– “构一斗室,相傍山斋,内设茶具,教一童专主茶 役,以供长日清谈,寒宵兀坐,幽人首务,不可废 者。”
• 明冯可宾《岕茶笺 》说:
– “无事、佳客、幽坐、吟咏、挥翰、徜徉、睡起、 宿醒、清供、精舍、会心、赏鉴、文僮。”
中 国 茶 文
第六章 明清茶文化
许次纾的《茶疏》: 饮时 心手闲适 披咏疲倦 意绪棼乱 听歌闻曲 歌罢曲终 杜门避事 鼓琴看画 夜深共语 明窗净几 洞房阿阁 宾主款狎 佳客小姬 访友初归 风日晴和 轻阴微雨 小桥画舫 茂林修竹 课花责鸟 荷亭避暑 小院焚香 酒阑人散 儿辈斋馆 清幽寺观 名泉怪石 宜辍 作事 观剧 发书柬 大雨雪 长筵大席 翻阅卷帙 人事忙迫 及与上宜饮时相 反事 不宜用 恶水 敝器 铜匙 铜铫 木桶 柴薪 麸炭 粗童 恶婢 不洁巾 各色果实香药 不宜近 阴室 厨房 市喧 小儿啼 野性人 童奴相哄 酷热斋舍 良友 清风明月 纸帐楮衾 竹床石枕 名花琪树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饮茶与自然环境的完全融合。
– “或会于泉石之间,或处于松竹之下;或对皓月清风,或坐 明窗净谈牖。乃与客清谈款话,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 出尘表。命一童子设香案,携茶炉于前,一童子出茶具,以 瓢汲清泉注于瓶而炊之。”
中 国 茶 文
第六章 明清茶文化
(3)开一代清饮之风。
– 团茶“杂以诸香,饰以金彩,不无夺其真味。然天 地生物,各遂其性,莫若叶茶,烹而啜之,以遂其 自然之性也。” – 主张保持茶叶本身的色、香、味以“遂其自然之 性”。 – 创造了自饮茶以来所未有的“茶灶”。茶灶以藤包 扎,后盛改用竹包。惠山竹炉又称“苦节君”, 表示逆境守节的意思。 – 朱权在茶具上多有省俭,黜金银不用而代之以竹、 木、石等物,使茶又回到了清俭的轨道上来。
中 国 茶 文
第六章 明清茶文化
(二)品饮方式的艺术性 (1)对饮茶自然环境的要求。 • 周应治《霞外麈谈》中的一段描述最为典型
– 余家深山之中,每春夏之交,苍藓盈阶,落花满径,门无剥 啄,松影参差,禽声上下。午睡初足,旋汲山泉,拾松枝, 煮苦茗啜之。随意读《周易》、《国风》、《左氏传》、 《离骚》、《太史公书》及陶杜诗、韩苏文数篇。从容步山 径,抚松竹,与犊共偃息。于长林丰草间,坐弄流泉,漱 齿濯足。既归竹窗下,则山妻稚子作笋蕨,供麦饭,欣然一 饱。弄笔窗间,随大小作数十字,展所藏法帖墨迹画卷纵观 之。兴到则吟小诗,再烹苦茗一杯。步出溪上,邂逅园翁溪 友,问桑麻,说粳稻,量晴较雨,探节数时,相与剧谈一饷。 归而倚杖柴门之下,则夕阳在山,紫绿万状,变换顷刻,恍 可入目。牛背笛声,两两来归,而月印前溪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