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劳强度设计》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第一章 疲劳强度设计

第一章 疲劳强度设计

则曲线上E点的纵横坐 标之和等于材料在E点循 环特征为r时的疲劳极限σr
r rm ra
E( rm , ra ) (1.1 4)
四、极限应力图 2.σm—σa极限应力图
等寿命曲线的解析:
从原点O作射线OE,其
与横坐标的夹角为α,则有
E( rm , r
两种图形: 1. σm—σmax(σmin)极限应力图(Smith图)图1.1-6 横坐标—平均应力σm 纵坐标—最大应力或最小应力
不同循环特性在曲线上的 极限应力点:
四、极限应力图/smith图
不同循环特性在曲线上的极限应力点:
A 对称循环 r=-1
m 0 , a max min
m rN
N
C
典型的碳素钢的疲劳曲线 当N≥N0后,曲线趋于水平,疲劳极限不随N的
增 加而降低, N0为基本应力循环次数。
三、σ-N(S-N)曲线和材料的疲劳极限
3.有限寿命疲劳极限和疲劳设计 疲劳设计分为无限寿命疲劳设计和有限寿命疲劳设
计 无限寿命疲劳设计—要求零件在无限长的使用期内 ( N≥N0 )不发生疲劳破坏,以材料的无限寿命疲劳 极限σr作为极限应力进行强度计算。
r min , 1 r 1 max
应力不对称程度
表1.1-2 几种典型的变应力
序号 循环名称 循环特征
1
静应力
r=+1
2 对称循环
r=-1
3 脉动循环
r=0
4 非对称循环 -1<r<+1
应力特点
σmax=σmin=σm , σa=0 σmax=-σmin=σa , σm=0 σm=σa=σmax /2 , σmin=0 σmax=σm+σa , σmin=σm-σa

《疲劳强度设计》教学大纲

《疲劳强度设计》教学大纲

《疲劳强度设计》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8241026课程名称:疲劳强度设计英文名称:Design of Fatiligue Strength开课学期:第7学期学时/学分:总学时/学分(30 /1.5) 讲课学时30(其中实验学时:)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开课专业: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工程力学专业选用教材:疲劳强度徐灏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主要参考书:1.结构疲劳强度吴富民编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19852.疲劳理论与设计张理苏编吉林工业大学 19853.疲劳强度设计徐灏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4.结构疲劳强度设计与失效分析王学颜宋广惠编兵器工业出版社 19925.疲劳设计准则 [英]T.V达根等著国防工业出版社19826.结构中的断裂与疲劳控制 [美]罗尔夫等著机械工业出版社1985执笔人:聂毓琴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疲劳强度设计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

它涉及材料,力学和设计三个学科领域。

飞机,船舶,汽车,矿山机械,冶金机械,动力机械,起重运输机械,石油钻进设备,以及铁路桥梁等,其主要零件和结构件,大多在循环变化的载荷作用下工作,疲劳是其主要的是失效形式。

因此,疲劳强度对于设计各类承受循环载荷的机械和结构,成为重要的研究内容。

进行疲劳强度设计,需要有材料的疲劳性能数据。

但有时虽然认为选择了合适的材料,制成零件后,使用中仍有可能发生意外的疲劳断裂事故。

这可能是由于设计者在某方面的疏忽,或偶然的过载,或零件制成后使用条件有了改变所致。

这些现象都说明,材料的疲劳强度不等于零件的疲劳强度,所以设计理论是重要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对构件的强度疲劳问题具有明确的基本概念,必要的基础知识,比较熟练的计算能力,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初步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对构件的强度疲劳问题具有明确的基本概念,必要的基础知识,比较熟练的计算能力,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初步的实践能力。

熟练掌握各章节的主要内容:1. 材料的疲劳性能,材料的循环特性曲线构件的无限寿命设计;2. 构件的无限寿命设计,累积损伤的寿命设计,累积损伤理论;3. 构件的有限寿命设计,材料疲劳裂纹的扩展性能,件的破损-----安全设计;4. 低周疲劳设计,局部应变集中方法,构件的疲劳强度可靠性设;5. 随机疲劳强度,腐蚀疲劳。

疲劳强度理论课件

疲劳强度理论课件
的抗断裂能力。
疲劳强度通常以应力或应变的最 大值表示,单位为应力或应变单
位。
疲劳强度的影响因素
材料性质
不同材料的疲劳强度存在差异,与材料 的弹性模量、屈服点、抗拉强度等机械
性能有关。
环境条件
温度、湿度、腐蚀介质等环境因素对 疲劳强度有一定影响,例如高温环境
下材料的疲劳强度会降低。
应力集中
零件结构上的缺口、孔洞、台阶等引 起的应力集中,会降低疲劳强度。
通过分析汽车关键零部件如发动机、底盘和车身的应力分布和疲劳特性, 可以预测其疲劳寿命和可靠性。
此外,疲劳强度理论还用于优化汽车零部件的设计和制造工艺,以提高其 耐久性和可靠性,降低维修成本和提高车辆整体性能。
THANK YOU
疲劳强度理论课件
目录
• 疲劳强度理论概述 • 疲劳损伤累积理论 • 材料疲劳强度 • 疲劳寿命预测 • 疲劳强度的提高方法 • 疲劳强度理论的应用
01
疲劳强度理论概述
疲劳强度的定义
疲劳强度:材料在循环应力或应 变作用下,抵抗疲劳断裂的能力

疲劳强度是材料的一种机械性能 ,反映了材料在交变载荷作用下
其中,D为累积损伤,n为实际循环次数,N为疲 劳寿命。
基于损伤的疲劳寿命预测
总结词:基于损伤的疲劳寿命预测是通过分析材料内 部微观结构损伤的演化过程,预测结构的疲劳寿命。
输标02入题
详细描述:该方法关注材料内部微观结构的变化,如 位错、空洞和裂纹的形成和扩展,通过建立损伤演化 模型来描述疲劳过程中的微观结构变化。
线性累积损伤理论适用于低周疲劳和应力水平较高的高周疲劳。
非线性累积损伤理论
01
非线性累积损伤理论认为,疲劳 损伤的累积是非线性的,随着循 环次数的增加,疲劳损伤的增长 速度会逐渐减缓。

《材料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材料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材料力学》课程教学大纲学分:4.5 总学时:72 理论学时:62 实验/实践学时:10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材料力学》是车辆工程的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共72学时,4.5学分,考试课。

《材料力学》是由基础理论课过度到设计课程的技术基础课。

它是变形固体力学的基础,又是有关专业后续课程的需要。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变形固体力学基本概念,掌握分析工程中强度、刚度、稳定性问题的基本方法,提高工程计算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它与其它课程共同完成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的任务。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学习本课程后,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1.掌握构件强度、刚度、稳定性的基本概念,掌握杆件四种基本变形及组合变形的定义,能熟练判定杆件的变形种类。

2.掌握用截面法求杆件内力的基本方法,能熟练地求解任一指定截面的内力,并能绘制杆件的内力图。

3.熟悉等截面杆件横截面上应力的分析方法(基本变形):实验-假设-变形几何关系、物理、静力平衡;能熟练求解四种基本变形有关的应力计算、分布及危险点判定和强度计算。

4.掌握组合变形构件强度分析方法-叠加法,了解其原理和使用条件,熟练掌握组合变形构件的强度计算问题。

5.掌握各基本定理、定律及假设(剪应力互等定理、剪切虎克定律、广义虎克定律、强度理论等),并能熟练应用。

6.掌握并能熟练求解基本变形构件的变形、位移问题,并能进行相关的刚度计算。

7.掌握一点应力状态的表示方法,能熟练地从受力构件中取原始单元体,并能用解析法、图解法求解相关问题。

8.掌握静不定问题的基本概念,掌握用变性比较法求解一次静不定问题。

9.掌握压杆稳定的基本概念,并能熟练地进行稳定计算。

10.熟悉动载荷问题的分析方法,并能熟练求解相关问题;掌握交变应力的基本概念,会进行疲劳强度计算。

11.掌握与平面图形有关的几何量(静矩、形心、惯性矩等)的基本概念及计算,了解形心轴、主惯性轴等概念。

12.初步掌握静载下材料机械性能的测试方法、电测实验原理及测试方法。

疲劳强度课件.ppt

疲劳强度课件.ppt
m in m ax
7
6
7
1
6
7
7
8
1
6 8
2
8
情况二:作用下未达到此破坏,且,则将所有疲劳试验数据,……用最 小二乘法进行拟合,可在双对数坐标下你合成直线。
B 成组实验法 在不同应力水平等级上作成组试验,可以 得到P—S—N曲线,由于应力水平越低,疲劳 寿命离散性越大,所以低应力水平试样要比高 应力水平试样多一些。 疲劳极限采用升降法确定,具体方法如下:
i1 i
i i i i
m
ni
i
i
三 疲劳寿命计算
1 高周疲劳计算——名义应力法 步骤: (1)先将实例的应力—时间历程整理成载荷谱块, 计算一个谱块的疲劳累积损伤。 k k
n 1 m d i n i i Ci i 1 N 1 i
k——n级载荷谱中能够产生疲劳损伤的总级数
2 构件发生疲劳破坏时经历的载荷块数为:
k——应力大于 1 的载荷级数 m——应力 0 1 时的载荷级数 2 低周疲劳寿命预测 局部应力——应变法。计算裂纹形成寿命(P40~P44) (1)循环应力——应变曲线。 关系
( ) a e p
E K '
1 a a n '
——循环强度系数 n ' ——循环应变硬化指数 1 还可以写成: n ( )'
W W W . . .W 1 2 m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由于第i级载荷 i单独作用下一直到构件破坏 的循环次数为 N (i 由S-N曲线可知),故: w 1: w = n i : N I 即: W i n i W
N
i

“六卓越一拔尖”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机械设计教学改革探讨

“六卓越一拔尖”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机械设计教学改革探讨

“六卓越一拔尖”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机械设计教学改革探讨作者:曹波朱鹏程张华姚智华来源:《专用汽车》2024年第01期基金项目:安徽省省级“六卓越一拔尖”工程项目“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22zybj025);安徽省省级质量工程项目“专业认证视域下高校本科教学管理方法研究”(2022jxgl017);《机械设计课程思政》(Xj2023040);安徽科技学院“校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机电与汽车工程”(Xj202088);安徽科技学院项目“新工科背景下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Xj2022210)摘要:在“六卓越一拔尖”人才培养计划下,分析了安徽科技学院当前机械设计课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应的改革措施和意见。

对安徽科技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近三届本科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统计,由数据结果说明,推行改革后的新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及实践创新能力,能显著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达到当前新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

关键词:“六卓越一拔尖”;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设计;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712 收稿日期:2023-07-20DOI:1019999/jcnki1004-02262024010321 前言“六卓越一拔尖”计划的实施旨在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企业社会的需求,使企业能够较快较好的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使高校培养的人才满足时代的需求[1-3]。

這就需要教师摒弃部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不断的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形成以企业社会需求新型培养模式[4-5]。

安徽科技学院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于2008年正式设立并进行招生,经过多年建设,成为学校招生和就业的窗口专业,形成了以电子技术为核心、实践实训为保障的课程体系。

作为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单位,安徽科技学院一向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人才培养方法和培养模式积极围绕着国家、区域发展形势和学校人才培养大政方针进行着改革与进步。

00407788疲劳强度教学大纲.

00407788疲劳强度教学大纲.

《疲劳强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疲劳强度英文名称:Fatigue Strength课程编号:00407788课程学时:36课程学分:2课程性质:选修适用专业:工程力学、车辆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材料工程预修课程:材料力学大纲执笔人:王生武一、课程目的与要求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飞机、车辆、现代机械等高速运转设备的疲劳可靠性愈来愈受到重视,甚至成为现代机械设计制造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同时也成为力学、机械以及材料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本课程的目的是,为现代机械、交通装备等高速运行设备的设计、制造工作中的疲劳强度设计与疲劳寿命评价奠定重要的基础理论并提供主要手段和方法。

同时,为从事有关的研究打下重要的基础。

要求要求学生理解掌握金属疲劳破坏的表象规律和本质机理,掌握影响结构和零部件疲劳强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掌握疲劳强度设计和疲劳寿命的基本分析方法,从力学、机械和金属材料的角度基本掌握提高疲劳疲劳强度的主要手段和方法。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第一章绪论 2学时§1-1 疲劳破坏的定义及实例介绍§1-2 疲劳强度学在现代工业中的应用§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特点§1-4 疲劳研究的历史及疲劳破坏的分类第二章疲劳破坏的机理 8学时§2-1 疲劳破坏现象§2-2 疲劳破坏的机理§2-3 疲劳强度的载荷描述§2-4 材料的疲劳试验与S-N疲劳曲线第三章疲劳强度的影响因素 12学时§3-1 平均应力的影响与疲劳极限图§3-2 材料的强度与参与英里的影响§3-3 缺口效应§3-4 尺寸效应、表面加工状况的影响§3-5 其它影响第四章疲劳强度设计 12学时§4-1 引言§4-2 无限寿命设计§4-3 有限寿命设计§4-4 随机载荷下疲劳强度设计考试 2学时三、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徐灏.疲劳强度,机械工业出版社,1991年2.赵少汴,王忠保.抗疲劳设计——方法与数据,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年、3.霍立兴.焊接结构的断裂行为与评定,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

机械设计疲劳强度经典课件实用教案

机械设计疲劳强度经典课件实用教案
将这些点联成曲线即为持久(chíjiǔ)极限曲 线。
第30页/共48页
第三十一页,共49页。
σa
0
疲劳(píl方法:
P’
C
由对称循环,脉动
循环和静载荷,取
得A,C,B三点。
P
用折线(zhéxiàn)ACB
代替原曲线,偏于安
σm
O
σa
σb
全。
折 线 AC部分的倾角为γ,斜率为
直 线 AC上的点都与持久极限σr相对应,将这些点的坐标记为σrm和σra于是AC的方程可写为(由斜率和截距)
第31页/共48页
第三十二页,共49页。
B
σm
材料(cáiliào)的与零件的极限应力线图
σa
L

E
G
P
C KF
EK:疲劳极限
KJ:屈服(qūfú) 极限
σa
O σm
I Hσs
J
B σm
(chíjiǔ)极限也就得到提高. 表面质量对持久极限的影响用表面状态系数β表示
表面状态不同的零件的疲劳极限 表 面磨光的标准试件的疲劳极限
1
第24页/共48页
第二十五页,共49页。
第25页/共48页
第二十六页,共49页。
综合影响系数的引入
为有效应力集中系数, 为尺寸系数, 为表面状态系数 综合(zōnghé)考虑上述三种影响因素,零件在r=-1下的持久极 限为
第32页/共48页
第三十三页,共49页。
A'G'直线(zhíxiàn)的方程为: CG'直线(zhíxiàn)的方程为:
yσ为试件受循环弯曲应力时的材料常数 ,其值 由试验( shìyàn) 及下式 决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疲劳强度设计》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8241026课程名称:疲劳强度设计英文名称:Design of Fatiligue Strength开课学期:第7学期学时/学分:总学时/学分(30 /1.5) 讲课学时30(其中实验学时:)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开课专业: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工程力学专业选用教材:疲劳强度徐灏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主要参考书:1.结构疲劳强度吴富民编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19852.疲劳理论与设计张理苏编吉林工业大学 19853.疲劳强度设计徐灏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4.结构疲劳强度设计与失效分析王学颜宋广惠编兵器工业出版社 19925.疲劳设计准则 [英]T.V达根等著国防工业出版社19826.结构中的断裂与疲劳控制 [美]罗尔夫等著机械工业出版社1985执笔人:聂毓琴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疲劳强度设计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

它涉及材料,力学和设计三个学科领域。

飞机,船舶,汽车,矿山机械,冶金机械,动力机械,起重运输机械,石油钻进设备,以及铁路桥梁等,其主要零件和结构件,大多在循环变化的载荷作用下工作,疲劳是其主要的是失效形式。

因此,疲劳强度对于设计各类承受循环载荷的机械和结构,成为重要的研究内容。

进行疲劳强度设计,需要有材料的疲劳性能数据。

但有时虽然认为选择了合适的材料,制成零件后,使用中仍有可能发生意外的疲劳断裂事故。

这可能是由于设计者在某方面的疏忽,或偶然的过载,或零件制成后使用条件有了改变所致。

这些现象都说明,材料的疲劳强度不等于零件的疲劳强度,所以设计理论是重要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对构件的强度疲劳问题具有明确的基本概念,必要的基础知识,比较熟练的计算能力,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初步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对构件的强度疲劳问题具有明确的基本概念,必要的基础知识,比较熟练的计算能力,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初步的实践能力。

熟练掌握各章节的主要内容:1. 材料的疲劳性能,材料的循环特性曲线构件的无限寿命设计;2. 构件的无限寿命设计,累积损伤的寿命设计,累积损伤理论;3. 构件的有限寿命设计,材料疲劳裂纹的扩展性能,件的破损-----安全设计;4. 低周疲劳设计,局部应变集中方法,构件的疲劳强度可靠性设;5. 随机疲劳强度,腐蚀疲劳。

三、各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疲劳强度在工业中的地位,疲劳强度发展史,疲劳的分类;2.明确疲劳破坏的三个阶段,疲劳断口。

教学内容疲劳强度在工业中的地位,疲劳强度发展史,疲劳的分类,疲劳破坏的三个阶段,疲劳断口。

第二章金属的循环应力和应变(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循环硬化和软化;2.理解循环加载的迟滞回线,循环应力-应变曲线的测试方法,金属循环应变机理。

教学内容循环加载的迟滞回线,循环硬化和软化,循环应力-应变曲线的测试方法,金属循环应变机理。

第三章疲劳图(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1.理解材料的S-N曲线,频率曲线和概率密度函数,统计分析的基础知识,正态分布;2.掌握P-S-N曲线,3.熟练掌握疲劳极限图,以及相关寿命曲线图。

教学内容材料的S-N曲线,频率曲线和概率密度函数,统计分析的基础知识,正态分布;P-S-N 曲线,疲劳极限图,等寿命曲线图。

第四章疲劳积累损伤理论(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疲劳损伤的概念,2.熟练掌握线性疲劳累积损伤理论,3.掌握非线性疲劳累积损伤理论,4.明确双线性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疲劳损伤的概念,线性疲劳累积损伤理论,非线性疲劳累积损伤理论,双线性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第五章影响疲劳强度的因素(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1. 理解应力集中;2. 了解应变集中的影响,包括尺寸的影响,表面加工情况的影响,载荷频率的影响,工作应力波形的影响。

教学内容应力集中和应变集中的影响,尺寸的影响,表面加工情况的影响,载荷频率的影响,工作应力波形的影响。

第六章疲劳试验(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1. 了解高周疲劳试验;2. 掌握S-N曲线;3. 掌握高周疲劳试验方法;4. 低周疲劳试验;5. 明确掌握带过渡圆弧的试样应变幅度的修正;6. 掌握低周疲劳试验方法;7. 明确掌握径向应变与轴向应变的转换;8. 了解裂纹扩展试验;教学内容高周疲劳试验,S-N曲线,低周疲劳试验,带过渡圆弧的试样应变幅度的修正,径向应变与轴向应变的转换,裂纹扩展试验。

第七章常规疲劳强度设计(4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1. 熟练掌握单向应力作用下的疲劳强度设计,2.了解单向应力作用下的疲劳寿命估计,3.掌握复合应力作用下的疲劳强度设计,4.了解复合应力作用下的疲劳寿命估算。

单向应力作用下的疲劳强度设计,单向应力作用下的疲劳寿命估计,复合应力作用下的疲劳强度设计,复合应力作用下的疲劳寿命估算。

第八章随机疲劳(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随机过程,2. 明确随机载荷的统计处理,3. 了解随机载荷作用下的疲劳寿命估算。

教学内容随机过程,随机载荷的统计处理,随机载荷作用下的疲劳寿命估算。

第九章局部应力-应变法估算裂纹形成寿命(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1. 了解估算疲劳寿命的两种方法,2. 理解局部应力-应变分析,3. 掌握应变-寿命曲线,4. 掌握裂纹形成寿命估算和评述。

教学内容估算疲劳寿命的两种方法,局部应力-应变分析,应变-寿命曲线,裂纹形成寿命估算和评述。

第十章断裂力学方法估算裂纹扩展寿命(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1. 了解应力强度因子和断裂韧性,2.理解疲劳裂纹扩展速度,3.掌握裂纹寿命估算方法,4.熟练掌握影响裂纹扩展速度的因素。

教学内容应力强度因子和断裂韧性,疲劳裂纹扩展速度,裂纹寿命估算方法,影响裂纹扩展速度的因素。

第十一章环境对疲劳的影响(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1. 了解金属在低温疲劳下的单调特性;2. 掌握低温下材料的S-N曲线;3. 明确冷脆机理;4. 了解疲劳裂纹的扩展;5. 了解金属的高温强度;6. 明确蠕变机理;7. 熟练掌握高温疲劳的应力-应变关系;8. 掌握高温下材料的S-N曲线;9. 了解高温疲劳的裂纹的扩展,高温疲劳的寿命估算;10.了解热疲劳的试验方法;11.熟练掌握影响热疲劳的因素;12.掌握接触疲劳破坏的机理,影响接触疲劳强度的因素;13.掌握腐蚀疲劳的S-N曲线,腐蚀疲劳的裂纹的扩展教学内容低温疲劳,高温疲劳,热疲劳,接触疲劳,腐蚀疲劳,其他影响。

第十二章疲劳强度的可靠性设计(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1. 理解可靠性的基本概念,2. 掌握衡量可靠性的尺度,3. 会运用正态分布函数及其代数运算,4. 熟练掌握疲劳强度的可靠性设计方法,5. 明确掌握威尔分布,可靠性的置信水平。

教学内容可靠性的基本概念,何亮可靠性的尺度,正态分布函数及其代数运算,疲劳强度的可靠性设计方法,威尔分布,可靠性的置信水平。

第十三章提高零件疲劳强度的方法(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1. 掌握合理选材,2. 了解表面冷加工强化,3. 理解表面热处理强化,4. 会改进结构。

教学内容合理选材,表面冷加工强化,表面热处理强化,改进结构。

第十四章蒙特卡罗法及其在疲劳强度科学中的应用(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1. 了解随机数的产生和检验,2. 任意给定分布的随机抽样,蒙特卡罗法在疲劳强度中的应用举例。

教学内容随机数的产生和检验,任意给定分布的随机抽样,蒙特卡罗法在疲劳强度中的应用举例。

四、实验:1.实验目的与任务疲劳强度设计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一门学科。

只有模拟真实的荷载及环境,对被研制的设备或零部件进行实物试验,才能正确地评价它们的真实疲劳特征,验证疲劳设计的预期效果。

但是,由于整机试验只能抽极小的样机进行,而零部件的疲劳试验虽不如整机试验接近实际,却比用标准试样更接近工作情况,所以,重要零部件的疲劳试验是疲劳试验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零部件的疲劳试验中,要消耗大量的零部件试样,对于不同的设计方案,又要制作不同结构的试样,对于不同的设计方案,又要制作不同结构的试样,很不方便。

所以,一般多用结构简单、造价低廉的标准试样进行疲劳试验。

文献上给出的材料的疲劳性能数据,大多是用标准试样得到的。

如何把标准试样的疲劳性能数据用于零部件的设计,是疲劳强度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

实验课是本课程的实践环节,其作用是通过这样一组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加强《材料力学》的工程概念,了解这门课程与工程实际的紧密关系,培养、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

大量与《疲劳强度设计》相关的产品和科研成果作为《疲劳强度设计实验》实践教学的内容,通过参观图片实物、实验演示以及学生自己观察、分析和动手实践达到实验的目的。

2.实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疲劳实验,了解和掌握被研制的真实结构及其零件,在尽可能模拟真实的荷载及环境条件下进行广泛的实验研究和验证的方法。

3.实验教材或指导书《疲劳强度实验指导书》吉林大学校内讲义2005版。

《疲劳强度设计实验》五、考核方式:实验课成绩占本课程总成绩的10%。

对缺实验成绩者,本课程不予通过。

六、备注:学时:本课程的总学时为30学时,其中实验为2学时,占总学时的6.7%。

教学文件:《疲劳强度实验指导书》吉林大学校内讲义2005版。

教学形式:实验课采用开放演示教学方式。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以下无正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