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学的发展

合集下载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亦称机械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二种形态。

以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和认识论问题的哲学学派。

以17、18世纪西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为典型。

它承认世界是物质的,在反对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斗争中起过积极作用。

例如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布斯认为,哲学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物体是不依赖于人们思想的东西,它是世界上一切变化的基础。

世界上除了具有广延的物体之外,不存在其它任何东西。

从这一观点出发,他论证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批判了宗教神学和笛卡儿的二元论。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还包含某些辩证法因素。

但是,机械性、形而上学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而且在历史领域仍然是唯心主义观点。

它把一切运动归结为机械运动,用力学的观点解释一切现象;否认自然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否认事物内部因矛盾而引起的发展变化,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实质上是不变的,即使有变化,也不过是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没有质变,也没有飞跃;离开人的社会性,不了解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把认识看作是直观的、消极的、被动的反映,把抽象的理性、天性、情感等属于社会意识的现象当成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而出现的,是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随着社会历史和科学的发展,它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代替。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它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既同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相对立,又同一切旧唯物主义有原则区别,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地、高度地统一。

这种统一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个体系之中,体现在对于客观世界,对于主观世界、对于二者关系的理解之中。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现实世界是物质的世界,同时它又处在相互联系、运动发展之中;人的思想、意识是高度复杂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存在的反映,这种反映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辩证的过程,它依赖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5.《谈谈辩证法问题》

5.《谈谈辩证法问题》
对于客观的辩证法说来,相对中有绝对。对于主观主义 和诡辩论说来,相对只是相对的,是排斥绝对的。
《谈谈辩证法问题》
(3)两种发展观的价值 形而上学的发展观是僵死的、平庸的、枯燥的。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是活生生的。只有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才 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才提供理解 “飞跃”、“渐进过程的中断”、“向对立面的转化”、旧东 西的消灭和新东西的产生的钥匙。
《谈谈辩证法问题》 如何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 内在动力。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 第四,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谈谈辩证法问题》
《谈谈辩证法问题》
三、主要内容
1.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1-7) (1)列宁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指出 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 证法的实质。
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 是辩证法的实质(是辩证法的“本质”之一,是它的基本的特点 或特征之一,甚至可说是它的基本的特点或特征。)
《谈谈辩证法问题》
(二)名词解释 1.对立统一规律 2.辩证法 3.形而上学 4.认识论 5.个别 6.一般
(三)经典名句解析 1.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
是辩证法的实质。
《谈谈辩证法问题》
2.任何个别都是一般 。 3.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4.人的认识不是直线(也就是说,不是沿着直线进行的),而是 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这一曲线的任何 一个片断、碎片、小段都能被变成(被片面地变成)独立的完整 的直线,而这条直线能把人们(如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话)引 到泥坑里去,引到僧侣主义那里去。

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

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

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 理性思维的探索和困境今天的我们可以站在无数先哲的肩上回望两千多年来的西方哲学,我们会发现,整个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其主体就是形而上学发展的历史,而且时至今日,现当代西方哲学发展中我们仍然能看到明显的形而上学的印迹。

我们能看到西方哲学中的形而上学历经两千多年的发展、演变,到了黑格尔这里似乎走到了尽头,黑格尔已经完成了形而上学的任务,形而上学随即衰落,逐渐退出了西方的哲学舞台。

然而,实际上我们认为形而上学并没有消亡,从现当代西方哲学仍不忘对其的批判我们就能得到很好的佐证。

那么西方哲学中的形而上学究竟为何,何以历经千年仍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其任务真的已经完成了么,如此这样的问题需要我们的思考。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西方哲学中的形而上学是什么——虽然我们至今无法给出一个十分准确的定义——我们大概可以“心领神会”地了解一下,所谓形而上学,就是超越了事物存在形式的思想理论,是从客观物质世界中抽象出来的学问,这完完全全是人类理性思维的产物,但我们不能因此认为它是完全唯心的,实际上形而上学的根基依然是人们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

我们以为西方哲学中的形而上学的发展、演变大约经历这样几个阶段。

1、 形而上学的源始和最初形态。

当我们谈及西方哲学的发展历史时,我们一般都会说到泰勒斯,学者们把他称作“哲学史上第一人”,他说“水是万物的始基”。

事实上也是这样,泰勒斯代表了西方最早的哲学,即人们最早尝试认识世界的本质的古希腊自然哲学。

那时候的哲人们已经不满足与客观物质世界的存在表象,开始思考世界源于何及其本质。

他们把世界的本质认为是这样那样的“质料”,比如“水”,比如“火”,比如“元素”,等等。

他们认为这些“质料”在时间上存在于世界其他物质之先,万物即来源于此。

这就是最早的西方哲学。

然而我们以为,这并不是最早的形而上学,也并不是形而上学的历史根源。

我们以为,在西方哲学历史中,向形而上学迈出第一步的是巴门尼德,是他提出了人类的理性思维抽象出的第一个不以物质形式为表象的概念——“存在”。

数学与形而上学的起源

数学与形而上学的起源

数学与形而上学的起源【摘要】数学与形而上学是人类思维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它们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

数学的起源源于人类对周围世界的观察和总结,而形而上学的起源则可追溯到人们对宇宙和现实的探讨。

随着时间的推移,数学与形而上学逐渐交融在一起,相互影响。

古代哲学家也对数学和形而上学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讨,形成了各自的理论体系。

而在现代,人们对数学与形而上学的研究也愈发深入和复杂,不断拓展着人类的认知边界。

数学与形而上学虽然有着不同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但它们之间也有着共同点,共同促进着人类思维的发展。

未来,数学与形而上学的发展将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共同推动人类思维的进步。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数学与形而上学的起源、交融以及对人类思维的影响与未来发展。

【关键词】数学、形而上学、起源、交融、古代哲学家、现代研究、共同点、未来发展1. 引言1.1 数学与形而上学的起源数学与形而上学都是人类思维的产物,对于探究世界、揭示事物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结构、空间以及变化的学科,而形而上学则是关于存在、本质、属性以及实在的哲学学科。

数学与形而上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早期。

数学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如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希腊。

这些文明在解决土地测量、时间计算、商业交易等实际问题中逐渐形成了数学的基础概念和方法。

古代数学家如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德、阿基米德等人通过推理和证明建立了数学的体系,奠定了现代数学的基础。

形而上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们对存在、真理、现象之间关系的探讨。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提出了形而上学的概念,认为超越物质现象的世界是真实存在的。

形而上学关注的是本体论、宇宙观和存在方式等问题,是哲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数学与形而上学在古代哲学家的思考中有着密切的联系。

柏拉图认为数学中的真理和理念是永恒不变的,与形而上学中的理念相似;而亚里士多德则将逻辑和形而上学联系在一起,认为数学和形而上学都是思维的产物。

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历史发展

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历史发展

形而上学和辩证法在哲学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其起源和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在古希腊哲学中,形而上学和辩证法都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形而上学最早出现在柏拉图的著作《理念论》中,但“辩证法”作为一种谈话或辩论时揭露和克服对方议论中的矛盾以取得胜利的艺术,在更早的时代就已存在。

例如,苏格拉底和智者派都曾使用辩证法作为探求真理的方法。

在中世纪,宗教哲学成为了主流,形而上学在哲学上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这一时期的哲学家们主要关注宗教信仰和神学问题,对于形而上学的研究相对较少。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对自然和世界进行理性的探索,辩证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思想家们开始通过观察和实验来研究自然现象,并试图揭示其背后的规律和原理。

这种理性探索与观察的过程促进了辩证思想的发展。

在近代哲学中,康德之后,黑格尔赋予了辩证法以新的含义,即辩证法不只是一种方法,同时也是适用于一切现象的普遍原则,是一种宇宙观。

黑格尔认为,辩证法可以揭示出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推动人类知识的进步。

总之,形而上学和辩证法在哲学史上有着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历史背景。

它们在不同的时期被哲学家们用来探究世界和自然,推动了人类知识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希腊形而上学的发展脉络

希腊形而上学的发展脉络

希腊形而上学的发展脉络希腊形而上学的发展脉络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的开端——伊奥尼亚早期的自然哲学学派。

这个学派认为必有一种单一的宇宙物质,万物产生于它又复归于它。

他们要解决的问题是:这种超越时间变化的单一物质——万物始基是什么?万物始基如何变成特殊事物,特殊事物又如何变成万物始基?这种自然哲学的最初形态就是世界本原学说,它是本体论的先导,它探讨世界统一性的原理,也就是揭示诸存在者之最基本的共同规定,即始基说。

泰勒斯首先提出水是万物的始基。

这一命题包含了用“一”之原则的思想去超越感性直观到的“杂多”。

但是这一命题中未能达到超越感性直观,即未能超越经验的范畴。

与泰勒斯同时代的安纳克西曼德,意识到了这一点,提出了“无限”是始基。

他不像泰勒斯那样认为世界是由一种物质构成,而是认为有无定形的、未分化的原始物质,无穷无尽地充满与空间。

他对始基的这种规定,比泰勒斯前进了一步,他倾向于摆脱具体的特殊感性事物为始基。

后来,安纳克西曼德的学生安娜西梅尼斯找到了“空气”作为万物的始基,他认为“空气”具有“无限”的特性。

他的这一规定回到了世界单一物质的规定,仍然无法跳出经验之范畴。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暴毙,他建立的地跨亚、欧、非的大帝国一分为三,希腊也掀起了反马其顿的浪潮,曾经做过亚历山大大帝老师的亚里士多德首当其冲,于是他逃离了雅典,次年在流亡中去世,他的手稿亦不知所终。

直到200年后,公元前一世纪,亚里士多德的手稿才被人们重新发现,最后被运到了罗马。

当时任职于罗马图书馆的罗得岛的安德罗尼柯熟悉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于是开始着手整理亚里士多德的手稿。

安德罗尼柯之所以名之为“自然学之后”,可能符合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我们只有研究了有关自然的所有学问之后才能研究第一哲学。

十分凑巧的是,在希腊语中meta-这个前缀不仅有“在……之后”的意思,亦有“元(基础)……”、“超越……”的意思,而这些含义恰好与亚里士多德“第一哲学”的意思是相近的。

史学概论

史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6*5=30)(1)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根本看法,主要指人们对社会的起源、社会生活的本质,以及历史总体运动和一般规律的理论性概括。

它是史学的灵魂,是史学理论的核心内容。

(2)循环史观: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发展观念。

循环史观发源于古中国、埃及、印度、两河流域,而在中国有着重大的发展和体现,该观念早在战国时就已经有了,如孟子中的“五百年必有王者兴”。

它认为事物的发展只有量的变化,而没有质的飞跃,周而复始地回到原来的出发点,对实际是有害的。

(注意:该题是由本人自己解答的)(3)兰克学派:指以德国历史学家兰克为代表的史学派别。

该学派提倡秉笔直书与如实客观,通过史料批判检验,由此再现历史;其历史编纂出的历史著述特点是偏重叙事、描述,并非分析、概括,而这些特点虽有极大的积极意义,但过于绝对地看待历史的客观性,否认史家对史料及史著的渗入,研究范围较狭窄,方法较单一。

(4)年鉴学派:是自1929年以来主持、编纂《经济与社会史年鉴》的几代历史学家,所形成的一个法国史学流派。

经历三个阶段,即创建以费希尔、布洛克为创始人,发展在布罗代尔时代,转型是1968年之后。

这些历史学家反对以兰克为代表的旧的史学传统,主张把新的观念和新的方法引人历史研究领域。

他们的理论不仅震撼了法国的史学界,而且深刻影响了整个现代西方史学的发展。

(5)乾嘉学派:是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思想学术领域中出现的一个学派。

主张将义理与考核相结合,以考核为手段去通晓文章、寻求义理。

乾嘉学派推崇汉代经说,遵循汉代经学研究,重视名物训诂、典章制度的传统。

代表人物有:戴震、段玉裁、王念孙。

(6)《廿二史札记》:是清代史学家赵翼的名著,是清代三大史学名著之一。

采用以史证史的方法,对历代正史作整体考察,对史著和历史现象、史实、事件、人物进行客观评价。

它总结历史变化规律,注意揭露历史上的弊政和当权者的罪恶。

(7)百衲本:书籍出版术语,是用同一种书的不同版片拼印或用一种书的不同版本拼配起来的书本。

形而上学的产生与发展

形而上学的产生与发展

形而上学的产生与发展
形而上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它以世界的本质存在和最根本原理为研究对象,是对存在本身更基本本质的哲学研究。

形而上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当时的哲学家们开始追寻万物本源,这是形而上学的发端。

随着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发展,形而上学逐渐成形。

在中世纪的教会哲学中,形而上学达到了顶峰。

但在近代,形而上学遭到了休谟、康德等人的攻击,逐渐走向衰落。

在现代和后现代哲学中,否定形而上学甚至哲学终结的呼声日益强烈。

总的来说,形而上学的发展历经了漫长的过程,从古代到现代,哲学家们对世界本质的探索和研究不断深入,推动了形而上学的演变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康德早已告诫我们,“世界上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有形而上 学”,而黑格尔甚至认为,“作为一个能思维的存在物,人是 一个天生的形而上学家。”因此,人既无法摆脱形而上学, 也无法终止形而上学之思,而我们对形而上学发展史的研 究正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形而上学的本质及其今后的发 展趋向,从而使我们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尤其是对现代性问 题的探索始终保持在哲学应有的高度上。
• •
形而上学并非仅仅是一种关于科学的陈旧而粗糙的看法,它更是一种理 解世界的基本方式。——罗伯特·所罗门《简明哲学导论》 传统哲学是形而上学,即关于超验存在之本性的理论,它力图从一种终 极存在、初始本源中去理解和把握事物的本性,以及人的本质和行为依 据。——杨耕 西方哲学“形而上”英文为metaphysics,字面意思可理解为“超存在”, 源自柏拉图的“理念”学说,认为“理念”是存在的本源,是完美的标 准,是存在之上的高于存在的存在。汉语中“形而上”,“形”就是存 在,可知“形而上”的含义了。其实所谓“形而下”的提法是有问题的, 与“形而上”相对的应该是“形”,“形”以下都属于存在范畴。
马克思主义实际上也借鉴了形而上学的思考方式,即实践是人的 存在方式,在人类范围内,实践类似于本体,马克思用实践完美 地解释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 形而上学关注宇宙本体,注目于上苍的绝对或抽象的物质,却恰 恰忘记了对人类世界的关怀;形而上学否定了人的能动性,主体 性,创造性。 • 马克思主义则关注人类世界,注目于现实及人的发展。肯定了人 的能动性,主体性,创造性。 • 马克思主义无疑是目前人类自己最好的哲学。
课本观点
• 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它只看到一个个孤 立的事物,而看不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只看到事 物的现状,不能看到事物的过去和将来,或只看到事物数量的变 化和场所的变更,看不到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只看到事物的某 个方面,看不到事物的整体;只看到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看不 到事物发展的内在根据。

• 在西方哲学中,形而上学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它的产生起源于 “存在”成为哲学研究的对象,以及“是什么”的问题成为哲学 研究的核心问题。
1. 柏拉图{在场形而上学}
• 笛卡尔、康德、黑格尔(理性形而上学) • 叔本华、尼采(意志形而上学){主体形而上学}
我思故我在————笛卡尔 严格来说我只是一个在思维的东西,也就是说,一个 精神,一个理智,或者一个理性。————笛卡尔 人是绝对理念的工具————黑格尔 人非工具————康德 世界是我的表象————叔本华 一个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是一座桥梁而非目的————尼采 上帝死了————尼采
海德格尔曾说过,现代哲学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可超越的。 以'在—世界—之中—存在'的方式生存,这个此 在之生存之基本规定乃是此在一般而言能够把握某 物的前提。连字符的写法是为了指出,这个结构乃是 统一的。 此在 在生存中不可能处于无世界的孤独状态中,作 为此在之存在方式的生存显现为“在—世界—之 中—存在”这样先天的结构。 人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