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第23课导学案
第23课文明的冲撞与交融导学案(附参考答案)

第23课⽂明的冲撞与交融导学案(附参考答案)第23课⽂明的冲撞与交融导学案时间:_____周星期____;_____⽉_____⽇班别______姓名_________座号_______知能导航填⼀填,整体把握学习⽬标1.⼈类的交往有和两种⽅式。
区域⽂明之间的冲突,⽐较典型的是和。
2.希波战争是希腊和波斯从公元前492~449年进⾏的战争,希腊取得和战役的胜利,公元前4世纪亚历⼭⼤⼤帝东征开启了时代,与相结合,使得当时的飞跃发展。
3.阿拉伯数字原由发明。
13世纪的意⼤利威尼斯商⼈把在中国的见闻⼝述成为《》,也叫《》。
学法导读看⼀看,名师教你提⾼学习效率本课讲述了古代东西⽅⽂明之间的暴⼒冲撞与和平交流,以及由此产⽣的影响。
希波战争、亚历⼭⼤东征突出表现为古代区域⽂明之间的冲撞和交融;阿拉伯数字的传播和马可·波罗来华的史实,说明了和平交往有利于世界⽂明和先进⽂化的传播与发展。
本课理论性较强,建议使⽤⽐较法、讨论法,从古代⽂明扩展中认识⽂明交往的⽅式、规律和意义。
要把握三个⽅⾯的内容:⼀是⼈类⽂明⾃产⽣以来,就形成了各具特⾊的区域⽂明;世界各个区域⽂明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不平衡性造就了多元性,多元性要求有共容性。
⼆是⼈类⽂明发展的过程是各区域⽂明之间冲撞和交流的过程;暴⼒冲撞与和平交流是古代⽂明交往的两种⽅式;它们共同贯穿于⼈类历史发展的始终,相互交织建构了不同⽂明交往的乐章。
其中,和平交流是世界⽂明交往中永恒的主题。
三是⽂明交往的结果是⽂明的整合,其基本规律是由分散到整体,由区域到全球。
通过⽂明的冲撞与交融,认识世界⽂明发展的不平衡性、多元性和共容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的⽂化传统;树⽴学习异族⽂明的观念,逐步形成⾯向世界、⾯向未来的国际意识;感悟现代⽂明的整合,需要在世界多元⽂明之间进⾏平等和耐⼼的对话。
同步导练做⼀做,感悟历史学习的奥妙活动探究:感悟“⽂明的交往”背景材料:在历史的长河中,⼈类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明,感悟这些⽂明的多元性和共容性,有助于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培养理解、尊重和吸收其他民族⽂化精华的开放⼼态。
第23 课 构建科学殿堂的巨匠 导学案

第23 课 构建科学殿堂的巨匠一、教学目标:1、了解牛顿、达尔文和爱因斯坦等人的主要成就。
2、学习科学家刻苦钻研的精神及为科学、真理而献身的精神。
二、自学与交流:1、完成表格2.牛顿在科学巨著___________________中,阐述了运动的三大定律和______________,建立起经典力学的完整体系——牛顿力学。
3.1859年,达尔文发表了20多年时间写成的科学巨著《 》。
完整地确立了______________。
按照这一理论,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是进化而来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爱因斯坦的______________是人类文化宝库中极为重要的成果。
5.称为“现代科学之父”的是 ;被称为“现代物理学的泰斗”的是 。
三、合作探究1、①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
---- ___________ ②完成工作的方法是爱惜每一分钟。
---- ____________③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
--- ____________ 思考:这三句话体现了三位科学家什么样的精神?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右图回答问题:(1)这幅图是有关一个大科学家的故事,请问主人公是谁?人们对他的称谓?(2)他看到了什么现象?并且发现了什么?(3)这幅图展示的主题,对你有什么启示?3、(1)你知道这幅漫画讽刺的是谁吗?他是哪国人?(2)这幅漫画向我们暗示了这位科学家的什么观点?苹果为什么会掉在(3)19世纪末这种学说介绍到中国的思想家是谁?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有什么影响?3、你认识这个人吗?他的主要贡献是什么?为了打败法西斯,曾经建议造原子弹,战后反对核军备竞赛,直到去世。
面对这样一个事实,你认为科技发明和社会进步之间是什么关系?我们应该怎么办?四、巩固练习1、在一些武侠小说里,总有这样的情景描写:这人轻功了得,站在一支飞镖上迅速的向前进,久久不落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马说》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马的品质、作用或文章寓意相关的主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模拟古代选马的场景,让学生体会文章中的寓意。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马说》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马说》主要内容包括:文章主旨和写作背景的了解,重点词汇、成语的掌握,特殊句式的分析,文章结构的把握,以及对作者思想感情的领会。《马说》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马的特点、用途及其在我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旨在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另外,在实践活动环节,虽然学生们积极参与,但有些小组在讨论时显得有些偏离主题。这可能是因为我在引导讨论时,没有给出明确的讨论方向。为了提高课堂效果,我需要在以后的活动中,更加明确讨论的主题和目标,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表现得非常积极,他们提出了很多有见地的观点。这说明学生们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我感到非常欣慰。但同时,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发言不够积极,可能是由于性格原因或者是对话题不够感兴趣。针对这一问题,我计划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多设计一些有趣的话题,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活动的内容。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马在古代社会的作用和寓意”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十三课导学案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十三课导学案课题: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备课:蒋碧云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
(2)认识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
(3)以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为例,说明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学习重点:日常生活的变化。
学习难点:就业制度的变化和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建立。
学习过程:一、课前小测:(温故知新)A: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制定了“”战略,确立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B:邓小平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教育要面向、面向、面向。
建国后,在“”、“”方针的指导下,文艺领域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
二、新知探究(在书上相应地方画记并背记)(一)日常生活的变化1.新中国刚成立时,人们的服装还保留着时期的式样。
改革开放以来,服装的、花色、逐渐多样化。
2.改革开放以来,食品日益丰足,饮食结构发生变化,主食消费的比例,肉食、和消费的比例逐渐增加。
3.在居住方面,居住面积比以前了,室内的和装饰大大改观。
交通通讯方面,电话、日益普及,坐飞机、买私车不再稀罕。
4.如今,人们日常消费开始进入追求的阶段。
人们的生活进一步得到充实。
参加各种文娱、健身活动的越来越多。
(二)就业制度的变化5.企业打破了“”,职工不再吃“大锅饭”,正在废除。
6.和劳动合同制逐步实现。
7.大学毕业统分制度已经取消,建立了,采用制度。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建立8.1998年,国务院颁布《》,在全国城镇建立的职工医疗保险制度。
9.我国还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兴办了各种。
三、整合提升10、材料一 195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部发行全国通用粮票,规定凭票供应粮食。
材料二在计划经济的时代,物质严重匮乏,为缓和供应的紧张,保持物价的稳定,国家对生产和供应加以控制,大到钢铁,煤炭、粮食、布匹,小到毛巾、肥皂,都是按计划生产和销售的。
材料三 1960年,粮票进入餐馆,到1962年上半年,北京……凭票证供应的商品达102种。
八语 下第23课 导学案

23.《马说》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2.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3.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
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4.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2.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
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相关链接】1.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
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集》。
2.写作背景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
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
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3.文体简介“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
【自主预习案】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祇.()骈.()槽枥.()食.马()粟.()邪.()奴隶..()执策.()2.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骈.死于槽枥之间______________(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_______________(3)执策.而临之_____________(4)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_________(5)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3.指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第23课 《孟子三章》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预习导学案(含答案)

第23课《孟子三章》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预习导学案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重点)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重点)3.正确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益。
(难点)一、知作者、明背景1.作者介绍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合称“孔孟”,被尊为“亚圣”。
他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
宣扬“仁政”“王道”,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劝告统治者重视人民,阐述了儒家重民思想。
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
著作有《孟子》。
2.写作背景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
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就是宣扬“仁政”“王道”,“民贵君轻”的思想。
3.作品背景《孟子》是记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个人修养、伦理道德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等合著的,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孟子的文章自成风格,其文思想深刻,说理透彻,气势充沛,开合自如,长于论辩,有很强的说服力。
《孟子》体例属先秦散文当中的对话体。
对话体散文《孟子》是语录体散文(《论语》)向专题性论文(《庄子》)过渡的一种文学形式。
它通过对话展开辩论说理,相当于今天的议论文。
孟子以发扬孔子学说为己任,勇敢地担当起思想界拨乱反正的重担,顽强地击败了一个个强大的敌手,终于使“邪说者不得作”。
所以说,孟子的才干和思想也是在激烈的斗争中磨炼出来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他对自身及对人们的自身要求;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则是他人生经验的一部分。
4.关于“四书”、“五经”和“六艺”。
八年级下册历史北师版第23课教案范文

八年级下册历史北师版第23课教案范文海阔凭你跃,天高任你飞。
愿你信心满满,尽展聪明才智;妙笔生花,谱下锦绣第几篇。
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知足,要使自己学一点东西,必需从不自满开始。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八年级下册历史北师版第23课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八年级下册历史北师版第23课教案1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
冯云山在紫荆山区布革命活动。
金田起义。
永安建制。
太平军的胜利进军。
定都天京。
《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及意义。
太平军北伐和西征的概况。
北伐失败的原因。
在教师启发下,学生通过对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进行评价,从而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教师讲述太平军胜利进军和定都天京的经过,学生总结太平军胜利进军的原因,从而培养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天朝田亩制度》的分析,使学生感受其强烈的反封建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符合社会价值和道德行为标准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通过对北伐军征战过程的讲述,使学生感受到北伐军将士不畏强敌直至全部牺牲的惨烈悲壮,从而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爱憎观、道德观、英雄观的教育。
教学建议1.教材分析:知识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时的中国,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使原有的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中外反动势力的相互勾结,决定了太平天国在承担反封建任务的同时,必须担负起反侵略的历史重任,这是过去的农民战争所没有的。
地位分析:本节课讲授的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鸦片战争和五口通商之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已经侵入了中国,中西之间的激烈碰撞,原有的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这对太平天国运动从发动形式到整个进程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太平天国运动因其明确的革命纲领和奋斗目标,把中国农民战争推到了峰。
重点分析:⑴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的过程是重点。
作为初中历史教学,对于高中学生必须分析的类似太平天国兴起的原因这样的问题,并不适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特点。
而像金田起义、定都天京这样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同时可以描摹出鲜活的历史人物的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23课《马说》教案

5.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
(2)分析课文的论证方法;
(3)联系实际生活,运用课文中的道理。
二、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学习《马说》,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掌握重点词汇、成语和句式,学会运用古代文化知识进行思考与交流。
2.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分析课文论证方法,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形成独立见解。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马说》的基本概念。这篇文章通过对比千里马和普通马,阐述了选拔和使用人才的重要性。它是古代文化中关于人才观念的一个重要体现。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文章中提到的千里马,因为没有遇到伯乐而被埋没,这个案例展示了人才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正确的选拔和使用帮助解决问题。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发现和培养身边的人才”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2)重点词汇、成语和句式的学习:本课中有许多生动形象的词汇和成语,如“脱颖而出”、“驰骋”等,以及典型的文言文句式,如“夫”、“盖”等。教师需重点讲解这些词汇、成语和句式的用法。
举例:讲解“脱颖而出”一词,说明其原意是指才能全部显露出来,后来引申为出色地显露才能。同时,分析“夫”在句中的作用,表示发语词,引起下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3课文明的冲撞与交融【认定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
1.说出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等基本史实。
2.知道马可·波罗来华、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等史实,探讨世界各民族各地区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
3.列举古代文明之间交往方式的类型,说出他们之间的区别。
【自主学习】请你阅读课文后,自主完成下面问题
【共同探究】1.古代文明之间的交往有哪两种主要的类型?二者之间有何区别?
2.为什么说暴力冲突也是文明交往的重要形式?
【拓展练习】
2.(2011·牡丹江中考)和平交往是人类社会交往的主流。
下列不属于人类和平交往的是
A.鉴真东渡
B.玄奘西游
C.亚历山大东征
D.马可·波罗来华
3.(2011·乌鲁木齐)世界古代史上,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先后兴起了一个个有影响的大帝国。
在下列帝国中,按兴起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拜占廷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 B.罗马帝国、拜占廷帝国、亚历山大帝国
C.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廷帝国 D.拜占廷帝国、罗马帝国、亚历山大帝国
4.(2009·烟台中考)西欧有一句谚语:“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克人的手”。
据此,你认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充当使者的是()
A.马其顿人B.阿拉伯人C.中国人D.法兰克人5.(2009·太原中考)反映古代中西文明交往的史实是()
A.大化改新B.北魏孝文帝改革C.鉴真东渡D.马可波罗来华6.(2010·青岛)不管世界各国的文字多么不同,阿拉伯数字却不需要翻译,人们都能认
得。
其实阿拉伯数字并不是阿拉伯人首创,它的创造者是()A.古代苏美尔人 B.古代印度人C.古代埃及人D.古代犹太人
7.(2009·河池中考)13世纪时,有一位意大利人到中国生活了17年,他认真考察各地的风土人情和物产。
他的东方经历和见闻记述在一书中,此书是()A.《荷马史诗》B.《天方夜谭》C.《战争与和平》 D.《马可·波罗行纪》8.(2011·广西南宁)(7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到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安息帝国、贵霜帝国和汉帝国一起,练成了一条从苏格兰高地到中国海、横贯欧亚大陆的文明地带,从而使各帝国在一定程度上能相互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1)材料一中“汉帝国”通过什么途径与欧亚大帝国连成一条“文明地带”?其开拓者是谁?(2分)
(3)坚持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文化的多元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永恒主题。
结合上述材料思考,我们该如何将这种“和而不同”的文化态度落实到行动中去?(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