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剧矛盾与冲突
戏剧冲突

陈毅市长的戏剧冲突
• 矛盾冲突是陈毅与齐仰之之间的矛盾冲突,即陈毅说服齐 矛盾冲突是陈毅与齐仰之之间的矛盾冲突, 仰之参加祖国医药事业的建设与齐仰之不问政治、 仰之参加祖国医药事业的建设与齐仰之不问政治、闭门治 学之间的矛盾冲突。(齐仰之固执、倔强、 。(齐仰之固执 学之间的矛盾冲突。(齐仰之固执、倔强、不讲情面的性 格源于对国民党腐败政治的愤恨, 格源于对国民党腐败政治的愤恨,他把与国民党腐败政治 绝缘”关系也移用到与新社会政治的关系中来,因而, 的“绝缘”关系也移用到与新社会政治的关系中来,因而, 陈毅与齐仰之之间的矛盾有着深刻的社会内涵。) 陈毅与齐仰之之间的矛盾有着深刻的社会内涵。) • 这场戏的矛盾冲突有一个产生、发展、转化、解决的过程。 这场戏的矛盾冲突有一个产生、发展、转化、解决的过程。 从剧情出发,可把这场戏分为哪几个部分? 从剧情出发,可把这场戏分为哪几个部分?并请概括每一 部分的内容。(提示:这场戏中的人物只有两个, 。(提示 部分的内容。(提示:这场戏中的人物只有两个,而且这 两个人物自始至终都在舞台上, 两个人物自始至终都在舞台上,因此不能以人物的上下场 来确定层次。 来确定层次。可联系陈毅在夜访过程中碰到的难题及这些 难题的解决来划分层次。)碰到了被拒门外、谈话限时、 。)碰到了被拒门外 难题的解决来划分层次。)碰到了被拒门外、谈话限时、 请齐出山这三个难题。这些难题都被陈毅巧妙妥善地解决 请齐出山这三个难题。 据此,这场戏可分为三个部分:( :(1) 了。据此,这场戏可分为三个部分:( )矛盾的产生 开头至“齐仰之请陈毅进屋” (开头至“齐仰之请陈毅进屋”)——解决了难以进门的 解决了难以进门的 矛盾;( )矛盾的发展(至“齐仰之又请陈毅坐 矛盾;(2)矛盾的发展( ;( 解决了谈话限时3分钟的矛盾;(3) 下”)——解决了谈话限时 分钟的矛盾;( )矛盾的转 解决了谈话限时 分钟的矛盾;( 解决(至幕闭) 解决了请齐仰之出山的矛盾。 化、解决(至幕闭)——解决了请齐仰之出山的矛盾。第 解决了请齐仰之出山的矛盾 三部分是全场的高潮。 三部分是全场的高潮。
论《牡丹亭》的人物格局和矛盾冲突设置

论《牡丹亭》的人物格局和矛盾冲突设置《牡丹亭》是中国古典戏剧巨著,由著名话剧家关汉卿先生所著,常被公认为中国古典戏剧的经典之作,也是关帝崇拜文化以及官僚势力斗争等传统元素渲染得最为完美的力作。
该剧以《长生殿》的故事为基础,运用关帝崇拜文化,刻画出社会要义庞杂、生死礼仪复杂的主题层面,在百余年的口碑发扬中牢牢占据着台前的位置。
“牡丹亭”这一戏剧的人物格局上分为贵族统治者关帝、平民百姓官大夫、女扮男装的主人公桃白酒三个角色,他们属于不同阶层,拥有不同社会地位和使命。
虽然在戏剧正文中支配并存在着多样化的关系,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关帝对于官大夫和桃白酒的待遇差异,而官大夫和桃白酒则在智与仁的矛盾中穿行着。
关帝既以神灵之道行政,又以人为所用,表达了宗教神话与现实交融的故事要素;官大夫则既执行着关帝的政法,又因关帝的高位才能调停大夫与桃白酒的矛盾,他维护民权之斗、以智取义的形象也深深打动了观众;而桃白酒则形象放射出不朽的爱情观、勇气以及善良,他淋漓精致的实现以誓死效忠亲爱之恩、活命体恤亲友之义所激发出的情感,这一人物无论在情理故事的梗概上,还是表现上都是最为鲜明的。
通过对这三位主要人物的描写,作者把它们的各自理念带入剧情处处,这使得剧中蕴藏着多样的冲突矛盾。
从表面上看,桃白酒在关帝和官大夫之间展开了力量的斗争,形象地展示出平民百姓面对官僚势力的无奈和不平;但深一层来说,作者企图通过桃白酒对智者官大夫的敬仰和尊重,对关帝权威的信仰,向观众提出以智与仁结合的理念,以此着力宣扬以理智权威和以仁义官权的传统思想。
从关帝拒绝让官大夫祭放关帝神威的场景,到桃白酒以一口私心求婚精妙典雅、活命体恤亲友之义的宣泄,再到最后的话分外锋芒十足,各色人物的台词中都充满着针锋相对的矛盾冲突,这些有趣的矛盾都让《牡丹亭》更加生动有趣,也更好的表现了智与仁之光的底色。
总而言之,在超前的文化文本《牡丹亭》中,人物格局上的主力军和矛盾冲突的设置,提出了宗教神话与现实交融、以智取义与以仁义官权的思想,它对社会传统思想的思考让后世无数次考古、解读,作为古典戏剧的经典之作,《牡丹亭》作为一部艺术的储物,精湛的表演手法及人物集体形象的天衣无缝的构建,至今依然让人赞叹不已,尊崇不尽。
《雷雨》的戏剧冲突200字

《雷雨》的戏剧冲突200字
《雷雨》是由曹禺创作的一部著名话剧,它展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的种种矛盾和冲突。
该剧主要围绕着家庭、爱情和社会等方面展开,其中的戏剧冲突贯穿始终。
首先,家庭冲突是《雷雨》中的重要戏剧冲突之一。
故事中的吴家兄弟吴大爷和吴小姐与他们的父亲吴妈妈之间存在着世代隔阂和家庭矛盾。
吴大爷和吴小姐对传统家庭观念的束缚感到厌倦,他们渴望追求自由和个人幸福,与父亲的意见产生了冲突。
其次,爱情冲突也是《雷雨》中的重要戏剧冲突之一。
吴大爷与李雷的爱情故事是该剧的核心情节。
他们深爱着对方,但受到了家庭和社会的种种阻碍,如阶级差异、传统观念以及世俗道德的束缚,这使得他们的爱情充满了痛苦和挣扎。
此外,社会冲突也贯穿于整个剧情中。
剧中展现了封建社会与新思潮之间的冲突。
吴大爷和吴小姐代表了新一代的思想和追求,他们对封建礼教和旧有制度持有批判的态度。
与之相对的是李雷的父亲李公公和吴妈妈等人,他们代表了保守的封建势力,与吴大爷和吴小姐形成了对立。
总的来说,《雷雨》中的戏剧冲突涉及到家庭、爱情和社会等多个层面。
这些冲突不仅展现了个人与家庭、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变革。
这些冲突的交织与碰撞,使得《雷雨》成为一部引人深思的经典作品。
《雷雨》主要戏剧冲突分析

《《《《《《《《《《《《
《雷雨》是一部著名的中国戏剧,由鲁迅创作。
这部戏剧的主要戏剧冲突是主人公阮玲玉和她的丈夫李鸿章之间的矛盾。
阮玲玉是一位有着高尚人格的女性,她对生活有着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她渴望获得自由和尊严,希望能够独立生活。
然而,她的丈夫李鸿章是一个传统的、封建的男人,他不能理解和尊重阮玲玉的理想。
他认为妻子应该顺从和服从丈夫,并且拒绝让阮玲玉独立生活。
这使得阮玲玉和李鸿章之间出现了冲突。
在戏剧的进程中,这种冲突不断升级,最终导致阮玲玉的死亡。
这场冲突体现了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即阮玲玉代表的高尚人格和李鸿章代表的传统封建价值观。
这场冲突也体现了当时中国社会中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和权利问题。
话剧《雷雨》中的人物矛盾冲突

话剧《雷雨》中的人物冲突作家曹禺创作的话剧《雷雨》被誉为中国现代话剧极为成功的作品之一。
《雷雨》描写了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崩溃,作者成功的塑造了一个个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
例如:封建、专制、伪善的具有浓厚色彩的反动资本家家长——周朴园;善良、贤惠、温柔,但又敢爱敢恨的下层劳动妇女——鲁侍萍;本性热情,渴望自由而又压抑和摧残,最终被畸形的爱毁掉理性的女性——周繁漪;最给人力量和希望、疾恶如仇的使者——鲁大海;被罪恶感缠绕的无法自拔而又在不觉中陷入新的罪恶的公子哥——周萍:纯洁、善良、具有赤子之心的青年——周冲。
然而,一部好的话剧光有鲜明的人物形象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强烈的矛盾冲突,因为剧情就是在不同性格和不同的冲突中逐步向前发展的。
有冲突才会有戏剧,人物冲突是戏剧行动的推动力量。
下面,我将从七个方面来阐述话剧《雷雨》中的人物冲突。
周朴园和繁漪:两人是老夫少妻,彼此毫无爱情。
因为利益,周朴园才娶了繁漪。
周朴园是封建社会的代表人物,封建家长和资本家的姿态,古板,刻薄,自私,周朴园强迫繁漪吃药并并认为繁漪神经有问题;而繁漪受过新式教育,性格刚强,追求自我和现代新式情感,注重内心的渴求,虽然身受压迫,有反封建的精神,但是在她逼迫四风离开周家时,她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中却隐藏着虚伪自私的个人主义因素。
两人的冲突体现在两种文化和思想的碰撞。
周朴园和鲁侍萍:周朴园是有钱少爷,而鲁侍萍是可怜的贫苦丫头。
鲁侍萍为周朴园生两个儿子,周萍和鲁大海。
当周朴园为了娶有钱有门第的小姐时,将刚生产的侍萍及当时病弱的鲁大海赶出周家。
虽然周朴园口口声声爱着鲁侍萍,可是当他认为鲁侍萍会危害到他的名声地位时,便毫不犹豫地斩断他们之间的过往。
看来周朴园最爱的始终是他自己。
当周朴园一旦“发现”面前的“下人”四风的母亲是侍萍之后,他过去为了所谓“弥补我的罪过”而装扮出来的虚伪面貌,在现实面前立刻现出了原形:为了维持他的名誉和地位,他想用钱来封住侍萍的嘴,并且决定立刻辞退鲁贵和四凤。
论《雷雨》话剧的矛盾冲突

论话剧《雷雨》的矛盾冲突很喜欢曹禺的剧作《雷雨》,感觉剧情很是纠结,让人投入后无法自拔,在这话剧中充满了人物间不可避免的冲突,在特定的环境中,过去和现在的矛盾交汇、连贯在一起,使人物的形象“立”了起来。
并紧凑地写出了三十年来的变迁,展现了两代人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
从根本上反映出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上层社会的腐朽罪恶。
《雷雨》的艺术成就之一就是他围绕着周朴园塑造了众多真实、鲜明的人物典型。
这些人物都是具有复杂性的人。
在剧中,他们复杂的心理,交织着错综复杂的情感,人物及其之间的矛盾错综复杂,作者都处理得线索分明。
作品以周朴园为中心,在错综复杂的尖锐冲突中展开剧情,各有其独特的思想感情与经历,但他们的命运有都和周朴园相牵连。
在众多的矛盾冲突中,有两条起主导作用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周朴园与繁漪的冲突是明线,周朴园与鲁侍萍、鲁大海的关系是暗线。
这两条线索同时并存,彼此交织,互为影响,交相钳制,使剧情紧张曲折,引人入胜。
使戏剧的冲突在这些人物中得到集中的体现。
现在我将就周朴园与侍萍、繁漪、鲁大海之间的矛盾冲突,谈谈自己的看法一、周朴园和鲁侍萍的矛盾冲突:在《雷雨》中,侍萍处于一个重要的地位。
她的悲剧命运同繁漪的悲剧命运比较起来,具有别一种性质和意义。
她所遭受的是被蹂躏的痛苦,是一个奴隶的痛苦。
她本是一个最受损害最受屈辱的妇女。
她为了孩子,饱尝着人间的辛酸和苦难,把所有的屈辱和血泪深埋心底,甚至能够忍受着同鲁贵这样一个不知羞耻、趋炎附势的人生活在一起。
她自己被遗弃以及三十年挣扎的痛苦经历中,认清了周朴园的真面目。
在第二幕一上场,侍萍就认出了周朴园,而周朴园却没有认出侍萍。
虽然她看透了周朴园,却因为本性的善良,仍希望周朴园能够认出她,对周朴园还抱有幻想,当看到周朴园向她打听三十年前的往事时不难看出他对侍萍的牵挂,也能猜想出那朵梅花后面的点点滴滴的往事。
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

“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戏剧冲突是戏剧的灵魂,是戏剧主题的基础和情节发展的动力,是社会生活矛盾在戏剧艺术中的集中而概括的反映。
戏剧冲突即表现人与人之间矛盾关系和人的内心矛盾的特殊艺术形式。
同时也是戏剧中矛盾产生、发展、解决的过程,由戏剧动作体现出来。
戏剧冲突在戏剧作品中的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如伏尔泰认为:每一场戏必须表现一次争斗;黑格尔把“各种目的和性格的冲突”看作是戏剧的“中心问题”;法国戏剧理论家布伦退尔在《戏剧的规律》中,则明确把冲突作为戏剧艺术的本质特征;此后很多理论家同意布伦退尔的观点,遂形成了解释“戏剧的本质”这一命题的一种观念──冲突说。
在中国戏剧理论和批评中长时间流行一种说法: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表现方式戏剧冲突是构成戏剧情境的基础,是展现人物性格,反映生活本质,揭示作品主题淡定重要手段。
①外部冲突。
可能表现为某一人物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冲突。
②内部冲突。
也可能表现为人物自身的内心冲突。
戏剧冲突的这两种方式,有时各自单独展开,有时则交错在一起,相互作用,互为因果。
③还可能表现为人同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也需要戏剧化。
④有些剧本在表现主人公同社会环境的冲突时,往往把环境“人化”,即把它戏剧化为主人公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冲突。
如《哈姆雷特》中主人公面对的社会环境是一座“牢狱”,而克劳迪斯及其周围的朝臣恰恰是社会环境的人化。
另外在有些剧作中,社会环境往往成为对人物发生影响的背景,给主人公造成一种外在的压迫感,象《琼斯皇帝》中准备造反的土人群众。
在荒诞派戏剧中,有时又把社会环境“物化”,即化为具有象征性的道具,造成“场面直喻”的效果,象《椅子》中堆满舞台的椅子,《阿麦迪或脱身术》中那具无限膨胀的尸体,等等。
在当代戏剧中,有人提出用“抵触”取代“冲突”的主张。
所谓“抵触”,指的是某一人物在处理同其他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时,并不采取断然对抗的行动,而是采取和平的方式,如退让、妥协、容忍等,因而就使矛盾不爆发为冲突。
戏剧鉴赏题专练之戏剧冲突作用-高考语文复习

戏剧鉴赏题专练之戏剧冲突作用一、戏剧冲突冲突(矛盾):是指剧中人物的情感、意志、主张、行为等受到外在因素的阻挠而无法实现的现象,也可能是人物内在前后不同的矛盾。
冲突是戏剧的核心,也是戏剧的灵魂,其作用:即是情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冲突中推进情节,在冲突中彰显人物,在冲突中展现主旨。
(作用)二、冲突分类依据阻碍剧中人物意志行为等无法实现的因素不同,可以细分为:人与人的冲突:这是所有冲突的基础;人与环境的冲突:特别是社会环境,大的社会背景中人物的命运;人物内在矛盾:人物前后意志、想法等出现了变化、转折等;三、作用:分析戏剧结构,把握其情节,概括其主题戏剧结构是由情节、幕场等戏剧要素构成的戏剧存在形态。
主要包括情节的安排、分幕分场的处理等内容。
戏剧由于受时间、空间的严格限制,所以剧本的艺术结构与其他文学样式相比尤显得重要。
戏剧结构类型分为回顾式、开放式、人像展览式三种。
戏剧情节,一般是指作品中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的各种关系所组成的生活事件、矛盾冲突的发展过程。
戏剧情节是由一个个场面连贯而成的。
场面是情节发展的基本单位,情节随着场面的次第转移而不断发展。
根据戏剧矛盾冲突的发展进程,一个剧本情节的构成可分为矛盾的开端、矛盾的发展、矛盾的激化(高潮)和矛盾的解决四个部分。
戏剧主题就是通过情节和矛盾冲突所表现出的戏剧的中心思想和灵魂。
阅读戏剧文学,首先要分析其结构,把握其情节,在此基础上要对其主题进行深入地挖掘和概括,以此来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四、专项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万先生与方女士戴涛不知道哪位名人说过,人与人的关系,距离远了太冷,靠得太近又有刺。
夫妻之间,可谓是最接近的,自然就容易生出些“刺”来。
比如这一对,女的姓方,当然是方女士;男的姓万,该称万先生。
方女士是某医院的麻醉师,因为她聪明好学,年轻轻的就在医院里有了名气。
于是,她就有种青年得志的感觉,手术后回到家里总喜欢在万先生面前畅谈今天又采用了什么什么麻醉新方法,效果又是如何如何的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戏剧矛盾与冲突
1209 马昕
戏剧的种类按艺术形式可以分为歌剧、舞剧、话剧。
按矛盾冲突性质和结果又可分为:喜剧、正剧、悲剧。
从戏剧艺术诞生时起,剧作家就用多种方式表现人所面临的各种矛盾。
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由于社会生活的变异性,由于剧作家观察、表现社会生活的角度和深度不同,作品中戏剧冲突的内容和表现方式都有所不同。
人们可以从作品的戏剧冲突中感受到特定时代、特定国家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的某些本质方面。
在戏剧理论中,很多人也曾在不同程度上强调戏剧冲突在戏剧作品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伏尔泰认为:每一场戏必须表现一次争斗;黑格尔把“各种目的和性格的冲突”看作是戏剧的“中心问题”;法国戏剧理论家布伦退尔在《戏剧的规律》中,则明确把冲突作为戏剧艺术的本质特征;此后很多理论家同意布伦退尔的观点,遂形成了解释“戏剧的本质”这一命题的一种观念──冲突说。
在中国戏剧理论和批评中长时间流行一种说法: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
戏剧冲突内涵
对戏剧冲突内涵的解释,众说纷纭。
黑格尔强调“各种目的和性格的冲突”。
布伦退尔把戏剧冲突的内容看作是意志冲突,即人的意志与神秘力量和自然力量之间的冲突。
J.H.劳森试图从社会学的角度发展布伦退尔的意志冲突说,把戏剧冲突的内涵引伸为社会性冲突。
他一再指出:人们都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生活着,社会环境不断对人们发生影响,人们从中获得印象,并产生“采取行动的欲望”──自觉意志;人的意志必须受到两方面的检验,其一,他对社会环境的认识是否正确,其二,他要采取的行动及其后果是否符合“社会必然性”。
人总是生活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之中,因而,人们所面临的各种矛盾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冲突,都具有社会性。
劳森所说的社会性冲突,正是赋予意志冲突以社会内容,强调剧作家在处理戏剧冲突时应反映社会关系的本质方面和社会必然性。
布伦退尔提出的意志冲突和劳森强调的社会性冲突,都只是从某个角度说明了戏剧冲突的内涵。
另外一些戏剧理论家们对此则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在具体的作品中,某一人物要与其他人物发生冲突,虽然总是包含着自觉意志的作用,人物之间冲突的尖锐程度,也往往取决于冲突中人物自觉意志的强度,但是,在很多剧作中,人物自觉意志形成的过程、意志与行动的关系,却往往显得复杂得多。
人物受特定情境的影响,往往要经历复杂的内心活动过程才凝结成意志,在意志形成之后也不一定就直接采取行动,从意志到行动的过程往往由于心理活动的复杂性而形成微妙多变的状况。
因此,尽管剧作家在处理戏剧冲突时不可避免地会涉及人物的自觉意志,然而,在冲突的实际过程中,它并不是单一的决定性力量。
据此,他们主张用性格冲突代替意志冲突。
也有人认为,劳森提出的社会性冲突虽然有其合理性,但剧作家所处理的并不是抽象的社会关系,而应该是具体的人际关系,或曰“个性心理关系”。
在具体
的作品中,剧作家也不能把社会性冲突直接构成戏剧冲突,而是需要通过具体的、有个性特征的性格冲突艺术地体现社会冲突。
在中国戏剧理论界,有人主张把性格冲突作为戏剧冲突的内涵。
这样,意志冲突与性格冲突作为两种不同的观念,曾经反复论争,未能统一。
戏剧冲突是构成戏剧情境的基础,是展现人物性格,反映生活本质,揭示作品主题的重要手段。
戏剧冲突在作品中的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①可能表现为某一人物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冲突,有人把这种方式称之为外部冲突。
②也可能表现为人物自身的内心冲突,有人把它称为内部冲突。
戏剧冲突的这两种方式,有时各自单独展开,有时则交错在一起,相互作用,互为因果。
③还可能表现为人同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也需要戏剧化。
有些剧本在表现主人公同社会环境的冲突时,往往把环境“人化”,即把它戏剧化为主人公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冲突。
如《哈姆雷特》中主人公面对的社会环境是一座“牢狱”,而克劳迪斯及其周围的朝臣恰恰是社会环境的人化。
另外在有些剧作中,社会环境往往成为对人物发生影响的背景,给主人公造成一种外在的压迫感,象《琼斯皇帝》中准备造反的土人群众。
在荒诞派戏剧中,有时又把社会环境“物化”,即化为具有象征性的道具,造成“场面直喻”的效果,象《椅子》中堆满舞台的椅子,《阿麦迪或脱身术》中那具无限膨胀的尸体,等等。
在当代戏剧中,有人提出用“抵触”取代“冲突”的主张。
所谓“抵触”,指的是某一人物在处理同其他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时,并
不采取断然对抗的行动,而是采取和平的方式,如退让、妥协、容忍等,因而就使矛盾不爆发为冲突。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冲突只是矛盾发展的一种特殊的、并不是唯一的形态,因此,提醒剧作家注意“抵触”这种形态,有助于表现各种矛盾发展的复杂多样性。
主要特征
1.尖锐激烈:在戏剧中,一些平淡的矛盾往往被组成有声有色的冲突,由于矛盾的双方都有足够的冲击力,冲突的最后爆发时格外强烈的。
2.高度集中:戏剧的冲突是在既定的时间和空间里表现社会矛盾。
3.进展紧张:戏剧冲突必须是扣人心弦,波澜起伏的,使观众一直处于紧张和期待之中。
4.曲折多变:戏剧冲突往往是曲折复杂,变化多姿的。
冲突类型
1,自然情况下造成的(灾难、命运)。
《战洪图》、《水下村庄》
2,自然情况下心灵方面所引起的(社会、文化)。
劳逊说:"戏剧的基本特征是社会性冲突--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个人或集体与社会或自然力量之间的冲突。
" 《雷雨》、《赵氏孤儿》他谈到了一“冲突律":1,冲突的社会性;2,冲突的自觉意志;3,意志的强度。
(《英台抗婚》)
3,心灵本身的分裂和矛盾(个体心灵)。
(《推销员之死》资料P33)
表现手段
戏剧动作
戏剧冲突的本源:作为生命体的戏剧。
①戏剧人类学认为:戏剧不仅仅只是审美,它被人类创造出来时,首先是为了自己生命的需要。
发生戏剧的古希腊《酒神祭》,它就是为了人的生产和农作物的生产丰收,才举行祭祀仪式,才有我们的戏剧。
这就是一种生活和生命的需要。
②人类的情感要表达、要宣泄,也就需要艺术。
这也是一种生命的需要。
生命的存在在于运动。
动作是运动的表现形式。
动作通过符号的形式体现出来:①形体;②语言;③情感。
(人类文化的两大符号系统:一,语言、文字;二,艺术。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相对立的动作即构成冲突。
什么是戏剧动作?戏剧动作是戏剧人物的活动形式。
"能把个人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表现出来的是动作,人的最深刻方面只有通过动作才能见诸现?quot;。
(黑格尔《美学》P278)戏剧动作的特征:(讲述《欲望城国》打印资料)①"动作出自于心灵,也只有在心灵的表现中才获得最大限度的清晰和明确。
"即动作的动因(黑格尔同上)②必须有特定的形体运动,即直观性。
(包括语言),必须有一定程度的表现力度。
演员是通过富有意义和活生生的运动来创造性格的。
③戏剧动作必须有流动性,必须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即戏剧动
作的贯穿性。
可理解为做什么(目的),为什么做(动机),怎样做(过程)。
类型
①纯粹外部动作:如情节剧中的许多动作,是为动作而动作,能引起观众兴趣,但不能激发观众的情感。
表现行为的过程,如程式动作中的趟马、圆场等等。
②性格化动作:即能说明人物性格的动作,能引起观众的兴趣,激发观众对人物的爱憎。
(话剧《母亲》中的葛健豪的小脚女人舞步。
)③推动剧情的戏剧动作。
(《秋天的花鼓》李向阳来请戏班子。
)④心理动作。
话剧通过语言和激烈的形体使它显现出来;戏曲通过唱做念舞表现出来。
在戏曲中,戏剧动作包括唱做念舞,要使人物行动起来,就要尽量地让人物唱做念舞。
冲突的结束
矛盾的解决,两种力量的调和。
寻找冲突解决的正确途径:
1,事件为事物发展的必然结果。
2,人物为性格发展的必然归宿。
3,出人意料。
4,向深层开掘。
表面张力
戏剧冲突的表面张力即紧张场面。
怎样创造戏剧的紧张场面?
1,让观众知道一些秘密而剧中的角色并不知道。
2,让观众感到角色是走在一条错误的路上。
3,设置时间的紧近感。
艺术是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离开了生活,艺术将成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戏剧表现生活的内容也丰富多样,人物也千姿百态,如果不能养成善于观察生活、细心体味生活的习惯,就难以塑造出有深度、有特色、有感染力的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