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概念走进学生的生活

让数学概念走进学生的生活

作者:马转平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校长》2007年第04期

新修订的《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概念,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小学生学习数学概念,常常要借助具体的事实和已有的经验,从获得的知觉、表象等感性材料中概括出数学概念。因此,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应贯穿于数学概念教学的全过程。具体应抓好引、讲、练、用四个环节。

一、“引”就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入概念

概念的引入是概念教学的第一步。成功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数学教学中若能联系学生日常生活,选用学生熟悉的具体事件,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具体实例相联系,逐步引入新概念,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探求新知的欲望。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中分数的意义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幼儿园阿姨分饼给小朋友,把2个同样大的圆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又把6堤同样大的饼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学生运用整数除法的知识,很快就回答出来了。接着又问:“阿姨把1个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把1个饼平均分成3份,每份又是多少?”这些来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大都亲身经历或看见过,已有一定的感性的认识,但要回答教师的提问,却还是找不到恰当的语言进行表达,这时他们已明显地感觉到,靠原先学到的知识无法回答老师的提问,顿时产生渴求新知识的心理,见时机已到,我揭示内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的数——分数。

这样引入概念,自然而不显唐突,同时学生感到是一种需要,因而能更加认真地投入到概念的学习。

二、“讲”就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讲解概念

在学生获得比较丰富的感性知识后,教师要及时引导他们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等思维活动,剔除非本质特征,抽取本质属性,帮助学生建立正确、清晰的概念。

例如减法性质:a-b-c=a-(b+c),内容抽象算理难懂,为突破这一难点,我按照教材内在联系和学生生活实际重新组织教材进行如下教学:小东去文具店买一支铅笔和一把小刀,一支铅笔的价钱是2角5分,一把小刀的价钱是2角。小东付出1元钱,售货员应找给小东多少钱?课中我设计一个让学生当售货员卖文具的情境,让学生在买和卖的过程中,能用两种思路进行计算:

(1)从1元钱中减去铅笔的钱数,再减去小刀的钱数,即是剩下的钱数。列式:100—25—20=55(分)。

(2)从1元钱中减去铅笔与小刀的总钱数即是剩下的钱数。列式:100-(25+20)=55(分)。

接着组织讨论:①100-25-20是求什么?100-(25+20)又是求什么?②两种不同的算法结果怎样?③说明两道式子有什么关系?从而得到100-25-20=100-(25+20)。由于中年级学生已有钱币在实际计算中运用减法运算性质的生活经验,在这基础上学生就不难概括出: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一个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和,即a-b-c=a-(b+c)。

这样讲解,学生获得的感性材料十分充分,所形成的表象也就更加鲜明,因而有利于抽象概括出概念的本质属性。

三、“练”就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巩固概念

学生形成的数学概念,不能只停留在背诵概念的定义上,还要通过必要的训练,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以达到牢固掌握概念的目的。如“吨的认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教学中,当学生初步认识“吨”是用来计量较重物品的重量,认识“1吨=1000千克”时,我及时引导学生列举自己熟悉的事例,使概念具体化:“日常生活中,计量哪些东西的重量是用吨作单位的?”问题一提出,学生便积极思维,努力检索自己大脑中已有的生活素材,不一会儿学生相继说出:一车水泥的重量用吨作单位;一堆石头的重量用吨作单位;一辆坦克的重量用吨作单位;工厂生产化肥的重量也用吨作单位……这样训练,学生感知了一定数量的事物后,就能比较深刻地理解“吨”这个较大重量单位的实际意义。如果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仅凭教师的描述讲解,是达不到良好效果的。

四、“用”就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运用概念

数学教学应重视挖掘教材中与生活实际有联系的因素,尽可能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数学概念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在判断选择正确的数学问题的答案时,要依据概念进行分析和推理,去伪存真,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运用概念解答问题的能力,而且受到了解决问题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辨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