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孔坚简介
漫谈俞孔坚创建中国景观设计学(二)

漫谈俞孔坚创建中国景观设计学(二)2007年7月16日零点左右,有人在“景观中国网友”发贴指责:他老人家在国外乱叫,将中国古典园林批得一无是处。
这位网友说的“老人家”就是俞孔坚。
他其实是年轻人,1963年出生于浙江金华市的一个小村庄。
类似的嘲笑、指责据说不少,我们且不评说。
俞孔坚1997年头戴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桂冠回国作了大量调研之后,首先抓住铺天盖地的“城市化妆运动”和仿古园林建设作为研究对象和突破口进行工作。
由于敬恭桑梓之心过甚,他采取矫枉过正的方法和言论就难免显得唐突、显得锋芒毕露,让很多人不易接受。
其实他的目的极单一、极明确,那就是要为自己的祖国创立一门新鲜的、他认为最为急需的应用学科:景观设计学。
笔者以为,这是爱国家、爱人民的表现,是想为这个时代多做些益事。
即便言辞过激,相信世人最终会理解他、原谅他。
当代景观设计学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主席佩里·霍华德在2007年第1期《城市环境设计》杂志上撰文说,景观设计学这个词是1828年提出来的,整整过了40年才作为专业术语被应用。
从1909年到1920年,美国官方有纪录称景观设计学是一种为人们装饰土地和娱乐的艺术。
到了20世纪50年代,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的章程里写明景观设计学的定义是安排土地,并以满足人们的使用和娱乐为目标。
1975年协会章程改得较为宽广而全面:景观设计学是设计、规划和土地管理的艺术,通过文化和科学知识来安排自然与人口元素,并考虑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反过来环境将创造有利于人们的生活。
到了1983年协会宪章修订定义措辞,称景观设计学是一个通过艺术和科学手段来研究、规划、设计和管理自然与人口的专业。
这个段落中可以明显的看到:(1) 景观设计学是年轻的学科,连定义都在不断修改、完善;(2) 这个学科的包罗范围正在一步步地放大,然后又高度归纳到土地与人口这样一个大命题上。
在阐述景观设计学的内容时,佩里·霍华德说,它涵盖了景观的保护、发展和适当的使用、可行性研究、工程的成本计算等等。
景观大师俞孔坚资料

设计思想
根据总体规划的生命细胞 概念和总体景观规划提出了双 螺旋的概念中央水体是主体双 螺旋结构的区域。强调水生态 环境的营造。配置水生——沼 生——湿生——旱生的植物群 落景观。便捷的步行道网络穿 越其中,使人能够充分利用水 际景观从而实现了人与人人与 自然之间的充分配对和交流, 从而使科技人员具有最佳的创 新意境
总体景观布局特征
? 延续总体规划中的由园区东南角步行广场直 插中央水体的做法,并使其成为一个主要的 景观轴线
? 借鉴北京城市中央的北海一中海一南海布局 形式,中央水体的景观设计将整个大水体用 步行桥分成三个部分,便捷的步行道网络穿 越其间,使人能充分享用水际景观三是整个 水体由南向北逐步由规整向自然过渡,南水 体采用倒三角形式南侧和东北侧按 8m模数布 置水际种植池,从入口广场出发的斜向轴线 在穿越这些种植池时形成很多锐角。中间水 体为过渡区域,北水体则以自然为主,水体 周围布置较宽的浅水区种植各种水体植物。 木质栈桥穿越其间再点缀以木建筑。总体风 格以简洁大方为主。
? 生态设计。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纷 繁复杂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体系, 是动态的平衡系统,有其自身的演 替规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人为无法 设计和模拟的。
? 景观美学和人本思想:力图突破传 统的园林美学观念,强调景观功能 ,为人的日常生活而设计,满足人 们室外活动和交流对空间和室外家 具的要求。并仔细推敲尺度,比例 和材料。
种植设计
根据生命园的具体地理条件并结合北京的气候特点,在水面及近水处选择 适生的水生植物,主要为芦苇、水葱、香蒲、大话萱草等;岸边选择耐水湿的 乔木,主要是水杉、立柳等,其它乔木有华山松、云杉、银杏、紫穗槐等。靠 水一侧乔木层下不设置灌木层,保持视线的通透。
? 地形地貌:该场地位于北京平原区上,西北部沙河,清河,温榆河的冲洪积 平原上。地形坡度很小,没有明显的起伏但存在数条1~2m深的水沟。
景观大师——俞孔坚资料

设计思想
根据总体规划的生命细胞 概念和总体景观规划提出了双 螺旋的概念中央水体是主体双 螺旋结构的区域。强调水生态 环境的营造。配置水生——沼 生——湿生——旱生的植物群 落景观。便捷的步行道网络穿 越其中,使人能够充分利用水 际景观从而实现了人与人人与 自然之间的充分配对和交流, 从而使科技人员具有最佳的创 新意境
-----俞孔坚
大师简介——生平
俞孔坚---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教授,博士生导
师 ,美国哈佛大学景观设计与城市规划兼职教授( Visiting Professor),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院长 ,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首席设 计师 。 1963年出生于浙江金华; 1987年获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系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5年; 1995年获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学位,主攻景观规划和 城市设计; 1995-1997年任职于美国SWA集团。 1998—至今 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著名景观设 计师。
道路系统设计
中央水体景观的道路系统设计主要考虑以步行道为主,兼顾临时机动车通行。水体 两侧从南到北用步行道连接,在这两条步行道之间布置两座钢桥加强横向联系。U型 路两侧的非机动车道和中央水体景观中的步行道通过集中绿地中的步行道连接。这样 中央水体景观的道路和全园道路连为一体,形成网状步行系统。主要步行道路宽为3m, 采用花岗岩铺面。
•
•
每一个功能体之间以及园区与外界都有用于通道,形成车流、人流、货流和 信息流网络
每个功能区之间以及园区与外界都有隔离的边界,它们既是内与外的界定, 又是联系与交流的界面
思考
• 尊重自然。俞孔坚的设计强调对原有自然生态和植被的尊重,哪怕是 最野的本地草木,也是值得保护和利用的。在爱心广场设计中,同样 有着原始保留的桃林和梨林,所以我认为完全有必要将其保留 • 要使我们系统能正常运行并且内部不发生矛盾,我们应当把握一个先 整体后局部,步步为营的设计步骤,这样我们的系统建立起来才科学 合理 • 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要使我们的系统能正确建立我们应当充分理 解设计对象的归属性并且利用这个归属性让我们的设计具有特异性
景观设计大师介绍及作品分析教案

第18页/共24页
第19页/共24页
启发
俞孔坚作为当代中国景观设计行业的领军 人物,其思想理念能够给人很多启发,归 纳如下:
设计是去解决问题,不是再去创造问题。创新是指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维的 创新。
景观设计行业必须与时俱进,要符合现代人的需求。 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景观设计必须承担起更加重大的责任——协调人
第4页/共24页
留美期间,俞孔坚以“土地为本,顺应生态”的研究思路,继续专研景观设 计学和景观生态学。师从Carl Steinitz等大师,首次接触地理信息系统,并深 受Ian McHarg的影响,使俞孔坚从一般传统意义上的园林走向了大地——完
《 整意义上的景观。期间发表论文 Infinity in bottle ground: understanding th 》 《 Chinese garden 1993 Cultural variations in landscape preference: comparisons 》 《 among Chinese sub-groups and Western design experts 1995 Security patterns 》 in landscape planning with a case in south China 1995
第5页/共24页
北大/土人期间,创办北大景观设计研究院和土人景观设 计公司,跨越学界、商界。俞孔坚尖锐地批判国内轰轰 烈烈的城市化运动、城市化妆运动,通过对当代中国城 市化建设和精神文化缺失的反思,明确定位当代景观设 计学的使命:重建“天地—人—神”和谐,是人类生存 的艺术。提出“反规划策略”,构建EI保障城市生态安 全,重建人与土地的精神联系。发表相关论文《谨防城 市建设中的“小农意识”和“暴发户意识”》《国际城 市美化运动之于中国的教训》《生存的艺术:定位当代 景观设计学》等,并进行了多个项目实践。
关于中国工业遗产保护的建议

关于中国工业遗产保护的建议作者:俞孔坚发表:《景观设计》2006(4):70-71编者按:今年4月18日,由国家文物局主持,在无锡召开了首届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亲自到会作报告,会上通过了《无锡建议》,标志着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工作正式提到议事日程。
作为《无锡建议》的主要起草人之一,俞孔坚及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从1999年就开始了工业遗产的研究和保护实践,其中完成了广东中山粤中造船厂的改造利用工作(岐江公园),该工程先后获得全美景观设计师协会设计荣誉奖和第十届全国美展金奖;此后,他又主持了沈阳冶炼厂旧址设计,苏州太和面粉厂改造设计、北京燕山煤气用具厂旧址利用设计、上海2010年世博园中心绿地设计前期研究以及最近的首都钢铁厂搬迁的前期研究工作。
从众多的成功和失败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借鉴国际工业遗产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案例,特别是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宪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工业遗产保护的建议”。
该建议的一些核心内容最终体现在4月18日在无锡召开的首届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上通过的《无锡建议》。
征得作者同意,在本刊公开发表俞孔坚教授给国家文物局《关于保护和利用工业遗产的建议》的全文,以便在专业领域能获得更广泛的讨论。
必须说明的是,这里发表的《关于中国工业遗产保护的建议》是在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TICCIH)2003年发表的《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宪章》基础上,同时根据中国工业遗产的具体情况起草的。
只代表俞孔坚教授的个人意见,欢迎业内专家参考和讨论。
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文明程度的提高,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在不断增强,大量的古代文化遗产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然而,大规模的城镇建设,使大量具有重要历史、社会和文化价值的近现代工业文化遗产已经或正在被大量拆毁,留下千古遗憾。
为工业活动设计和建造的建筑、构筑物、生产工艺与工具、工业生产所在的城镇以及景观,以及相关的非物质遗产,与古代的文化遗产一样,都是中国文化遗产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土人”的俞孔坚

∙∙他是哈佛大学设计学院的博士;他是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的当家人;他是业界知名的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首席设计师;他就是自称“土人”的俞孔坚。
“一百个国家大剧院、一千个央视大楼、一万条世纪大道、十万座巴洛克式的市政广场、千百万个用以展示政绩的、移植堆积大树而形成的中央公园,都只能使我们的城市景观,离平民越来越远,离科学与民主越来越远,离现代化越来越远,离和谐的人地关系越来越远。
”——俞孔坚俞孔坚的办公室很大,几张大桌子上都堆放着许多图纸,房间中央还有一棵不小的榕树,树叶随意散落在树下,此情此景,非但不使人觉得凌乱,反而感到一股清新的自然气息扑面而来,果然不愧为著名的景观设计师。
这么一个留过洋、思想设计前卫的人却自称“土人”,我们的谈话自然地从他的“土人”情结开始。
“土人”——土地和人。
这里包含着一种很强的民族感。
很多人留学回来,起各种洋名,从研究所、事务所到自己都套上个洋名字。
俞孔坚深感愤慨:“当我看到这么多外国人来设计我们自己的土地,又看到这么多中国人起个洋名字的时候,就觉得自己要叫‘土人’。
我们的口号,就是‘高举民族旗帜’。
”同时,“土人”反映了一种自信,中国人可以比外国人和所谓的“洋人”做得更好。
“这并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一种专业理想,自己的土地要由自己来设计。
外国人可以到中国来做设计,中国人也可以走出去。
”决不轻言放弃俞孔坚是浙江金华老家的第一个大学生,怀揣着母亲交给他的一包家乡的泥土进入了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系。
大学的生活很艰苦。
俞孔坚一个月只有4斤米、12块钱,天天吃白菜、馒头;一到夏天就想把冬天的衣服卖掉,晚上想起猪头肉就流口水。
与他比起来,城里的同学不但穿得光鲜、洋气,而且外语也很好;他一张嘴说外语就脸红。
在自卑的同时,俞孔坚学习非常刻苦,早晨最早起来看书,一个学期后,外语成绩就在班上名列第一。
然而,在大学分班时俞孔坚受到了一次很大的打击,可以说,正是这次打击决定了他的人生方向。
俞孔坚给部级领导干部的讲座——通向生态与人文理想共49页word资料

2019年第十一期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城市景观之路——通向生态与人文理想》的演讲。
俞教授是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所长、首席设计师。
先后应邀在英国、美国等八个国家以及国内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讲学。
发表专著与论文百余种,设计作品及个人先后多次获得国际和全国性的奖项。
俞教授是少壮派的专家,是我们××部长讲座以来最年轻的一位学者,而且有独立的见解,曾经主持和参与了五十余项较大的国际国内城市规划设计,被聘为建设部城市规划高等教育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生态学会城市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职,担任《城市规划》等学术期刊编委。
俞先生提倡“天地—人—神”和谐的设计理念。
俞孔坚教授演讲实录解放前有一本漫画叫做《三毛流浪记》,在座各位都很清楚。
当年三毛离开农村,向往城市—大上海,远远看到城市,过了河,向往城市里什么呢?有米饭吃,有好生活过。
但他真正到了上海以后,发现这个城市原来是这么的乱,比他想象的要差的多:警察到处抓人,不但吃不饱肚子,还经常有皮肉和精神之苦。
这是《三毛流浪记》所描绘的当时对城市的憧憬以及城市的现实。
而我们现在正是大量的人经历了类似三毛的经历。
大量的农民离开农村,涌入城市,但他们所向往的这个城市会是什么样子图-1 飞机上看杭州郊区:几乎看不到一块完整的土地。
图-2 杭州城区:“天堂”都地狱这般,何况其它城市?杭州湾是这样,长江三角洲是这样,珠江三角洲是这样。
两大危机:民族身份与人地关系与中国城市有关的第一大危机是当代中国民族身份的危机。
我们到底是谁。
第二个就是人地关系的危机,就是我们能不能在这个地球上继续待下去。
2.1 民族身份危机所谓的民族身份就是梁启超所说的中华民族与文化“以界他国而自立于大地”的个性与特性。
当代中国我们要重新回答这个问题。
历史上没有这个问题,我们民族的身份很明确,我们是黄种人,我们有康熙大帝,有乾隆大帝,有故宫,有长城,这都象征着这个民族是中华民族,是个封建帝国,身份是很清楚的。
设计师俞孔坚和“反规划”(浙江金华)

设计师俞孔坚和“反规划”(浙江金华)俞孔坚注定和泥土结下了不解之缘。
1980年,出生在浙江金华的他考取了北京林业大学园林专业。
临行前,母亲为他从村前树林里取了一捧土,用红纸包好放进他的行囊。
从此,这捧来自家乡的泥土就一直伴随俞孔坚的人生之旅。
毕业后,俞孔坚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又留校任教、晋升教授。
在林大呆了五年后,他通过了TOEFL考试。
1992年,俞孔坚远赴美国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主攻景观规划和城市规划专业。
俞孔坚自称“土人”,其实这个留洋归来的中国第一个景观设计师有一堆耀眼的头衔: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中心主任、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所长...作为业界一位颇有影响力的人物,他强调设计要尊重自然、尊重人性、尊重地方文脉,强调天、地、人的和谐统一。
当被问到为什么以“土人”自居时,俞孔坚说:“土人至少包含了四层意思。
其一,指土地和人;其二,针对洋人而言。
我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理论和方法,但反对崇洋;其三,我对脚下的土地有一种特殊的眷恋,这种眷恋在我的设计中随处可见,也是我的作品中最受重视和肯定的华采之处;其四,土人的称谓缘于我的母亲。
她为我从家乡风水林采来一捧上,我带着这捧土到北京、到哈佛,到世界各地又再回到祖国,它是我灵魂的皈依。
”1997年,34岁的俞孔坚回国进入北京大学,创立了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中心和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开始了他“土人理念”的渗透与实施。
近几年,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不仅为国内外完成了几十项大型项目的规划设计,还向数百名城市建设的管理者和决策者广泛传播国际先进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开发思想。
“反规划”与城市生态建设“反规划”的提出,缘于传统城市规划编制方法的弊端。
传统的城市规划总是先预测近中远期的城市人口规模,然后根据国家人均用地指标确定用地规模,再依此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和不同功能区的空间布局,这一传统途径有许多弊端,包括:第一、法定的“红线”明确划定了城市建设边界和各个功能区及地块的边界,甚至连绿地系统也是在一个划定了城市用地红线之后的专项规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硬化的河道
2、建设理念
永宁公园是一个关于浙江黄岩永宁江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案例。设计 永宁公园 者本着“与洪水为友”的态度和设计理念,把昔日一个以防洪为单一功 能的水泥硬化河道,通过大量应用乡土物种进行河堤的防护建设,在滨 江地带形成了多样化的生境系统,使之成为充满生机的现代生态与文化休 憩地——永宁公园 永宁公园; 该项目将城市雨洪管理、乡土生物保护、居民的 永宁公园 日常休憩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化,用最经济的途径, 创造出健康优美的人居环境。
4、 结语 黄岩永宁公园于2004年1月全部竣工完成,为黄岩区滨江世纪工程项目 之一。 公园占地44亩,长3公里。以现代、简约为基调,以生态为特 色,以水为主体,环水构建楼阁、绿坡、树阵、竹林,集生态保护、人文 观赏、休闲健身功能于一园,具强烈的时代色彩和乡土风情。公园分生态、 景观两大园区。生态区突出自然元素,绿坡茂林、江堤湿地、栈桥流水、 鹅卵石滩、梯级水瀑、水杉树阵和盒中景观共同构成园区自然风貌。 景 观区以现代、简约的几何形建筑为主,由主题雕塑《创造》以及水晶迪厅、 渔人码头、亲水平台等景观组成。公园人文景观非常丰富,知名文化学者 余秋雨先生为《创造》写颂,并为公园内新景点“名人足迹园”题字;中 国书协常务副主席刘炳森、副主席聂成文分别为公园题名、为《创造》雕 塑题字;北京大学俞孔坚博士和黄岩知名文化人士,为公园现代钢结构景 观盒刻石配诗。
3. 反规划理论
“反规划”不是简单的“绿地优先”,更不是反对规划, 而是一种应对快速城市化和城市发展不确定性条件下如何进 行城市空间发展的系统途径;与通常的“人口-性质-布局” 的规划方法相反,“反规划”强调生命土地的完整性和地域 景观的真实性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反规划”是一种景观 规划途径,是一种强调通过优先进行不建设区域的控制,来 进行城市空间规划的方法论,是对快速城市扩张的一种应对。 “反规划”的过程是把城市中湖泊、湿地、溪流、森林等关键 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和文化遗产作为“不能动的区域”,优先保护 起来,然后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时序,进行城市的空间发展规 划。
3、设计战略—6大景观战略
(1)保护和恢复河流的自然形态,停止河道渠化工程
(2)一个内河湿地,形成生态化的旱涝调节系统和乡土生境,在防洪堤的 外侧营建了一块带状的内河湿地
(3)一个由大量乡土物种构成的景观基底:主要有芦苇、菖蒲、千屈菜、 芒草、水杉等
(4)水杉方阵——平凡的纪念 (5)景观盒——最少量的设计
俞 孔 坚
一、基本信息
俞孔坚,男, 1963年出生于浙江金华;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教授 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首席设计师 1987年获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系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5年; 1995年获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学位,主攻景观规划和城市设计; 1995-1997年任职于美国SWA集团。 1998—至今 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二、主要计理念——生态人文理念
俞孔坚首创景观设计学科,并以“土地设计”和“反规划”等超 前理论和卓越实践斐声海内外。
1、追求天地人神和谐:这里的神,指精神. 2、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十大景观战略
第一大战略:维护和强化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 第二大战略: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乡土生境系统 第三大战略:维护和恢复河道和海岸的自然形态 第四大战略:保护和恢复湿地系统 第五大战略:将城郊防护林体系与城市绿地系统相结合 第六大战略:建立社无机动车绿色通道 第七大战略:开放专用绿地,完善城市绿地系统 第八大战略:溶解公园,使其成为城市的绿色基质 第九大战略:溶解城市,保护和利用高产农田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十大战略:建立乡土植物苗圃
三、主要成就
1、红飘带-秦皇岛汤河公园(2007年):被评为世界建筑新七大奇 迹之一
2、沈阳建筑大学稻田校园(2005年)
3、中山岐江公园:在广东中山市粤中造船厂旧址上改建而成的主 题公园 ,是工业旧址保护和再利用的一个成功典范。
4、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
5、黄岩永宁公园
黄岩永宁公园
1、概述
永宁公园位于永宁江右岸,总用地面积约为21.3hm2。 永宁江孕育了 黄岩的自然与人文特色,堪称山灵水秀,自古以来为道教胜地,鱼米丰饶, 盛产黄岩蜜桔;现代则有“小狗经济”之源,模具之乡等美誉。然而,近几 十年来,人们并没有善待这条母亲河。由于人为的干扰,特别是河道硬化和 渠化,导致河流动力过程的改变和恶化,水质污染严重,河流形态改变,两 岸植被和生物栖息地被破坏,休闲价值损毁。永宁江公园对黄岩的自然、社 会和文化有很多的意义。如何延续其自然和人文过程,让生态服务功能与历 史文化的信息继续随河水流淌,是设计的主要目标。
(6)延续城市的道路肌理,最便捷地实现公园的服务功能
4、实现的社会服务功能
(1) 自然过程的保护和恢复: 长达2公里的永宁江水岸恢复了自然形态,沿岸湿地 系 统得到了恢复并完善;形成了一条内河湿地系统,对流域的防洪滞洪起到积极作用; 生物过程的保护和促进:保留滨水带的芦苇、菖蒲等种群,大量应用乡土物种进行河堤 的防护,在滨江地带形成了多样化的生境系统。整个公园的绿地面积达到;初步形成 了物种丰富多样的生物群落。 (2) 人文过程: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一个富有特色的休闲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