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文学课件黄遵宪

合集下载

近代文学课件黄遵宪(精)

近代文学课件黄遵宪(精)

艳 艳 如 莲 花
春从何处去,鸠亦尽情啼。
天下尤为小,何为眼底山。
“近世诗人,能镕铸新思想入旧风格者, 当推黄公度”; “公度之诗,独辟境界, 卓然自立于二十世纪诗界中,群推为大家”。
——梁启超
黄遵宪的诗“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 (《人境庐诗草自序》),广泛反映了诗人 经历的时代,具有深厚的历史内容。反帝卫 国、变法图强是他诗歌的两大重要主题。
《哀旅顺》一诗,体现黄遵宪的诗歌主张和 艺术特色。黄遵宪主张“以言志为体,以感 人 为用”,其精神在于:善于学习传统,弃其 糟 粕,取其精华;取材必须广泛,述事务求充 实;达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的境 界。《哀旅顺》一诗,正是基于这种精神, 以光绪二十年(1894)冬,日军进兵旅顺 口,守军相继溃败,旅顺失陷这一历史背景 大篇幅描写旅顺口形势之壮险,诗末突然说
工诗,喜以新事物熔铸入诗, 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 黄遵宪有《人镜庐诗草》、 《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 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
拜曾祖母李太夫人墓
郁郁山上松,呀呀林中鸟,松有荫孙枝,乌非反哺雏。 我生堕地时,太婆七十五。明年阿弟生,弟兄日争乱。 太婆向母怀,伸手抱儿去,从此不离开,一日百摩抚。 亲手裁绕罗,为儿制衣裳。糖霜和面雪,为儿作餦餭。 发乱为梳头,脚腻为暖汤。东市买脂粉,靧面日生香。 头上盘云髻,耳后明月珰。红裙绛罗襦,事事女儿妆。 牙牙初学语,教诵《月光光》。一读一背诵,清如新炙簧。 三岁甫学步,送儿上学堂。知儿故畏怯,戒师莫严庄。 将出牵衣送,未归踦闾望,问讯日百回,赤足足奔忙。 春秋多佳日,亲戚尽团聚,双手擎掌珠,百口百称誉。 我家七十人,诸子爱渠祖,诸妇爱渠娘,诸孙爱渠父。 因裙便惜带,将缣难比素。老人性偏爱,不顾人笑侮。 邻里向我笑:老人爱不差,果然好相貌,艳艳如莲花。 诸母背我骂:健犊行破车,上树不停脚,偷芋信手爬。 昨日探鹊巢,一跌败两牙,噀血喷满壁,盘礴画龙蛇。 兄妹昵我言:向婆乞金钱。真倾紫荷囊,滚地金铃圆。 爷娘附我耳:幼婆要加餐。金盘脍鲤鱼,果为儿下咽。 伯叔牵我手,心知不相干,故故摩儿顶,要图老人欢。

黄遵宪 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黄遵宪 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 参考答案:①务从实录、全面准确的写作宗旨; • ②详今略古、详近略远的编写原则; • ③史论结合的编纂方法。
(3)从文中看,作为清政府驻新加坡总领事, 黄遵宪的主要功绩是什么?请简要论述。(6分)
区间:到任后,他详察南洋各岛情形,体察侨民疾苦, 并着手改善侨胞待遇。当地英国殖民者设立的华民政务 司“名为护卫华人,实则事事与华人为难”,甚至敲诈 勒索。黄遵宪一面与英国殖民主义者斗争,一面将《大 清律例》中有关财产各条抄出,并译成英文,要求总督 交给华侨聚居地承审官“一体遵办”,以保护华侨的财 产。同时,黄遵宪还提倡发展华文教育,改会贤社为图 南社。他亲任社长,拟定学规,每月设定课题,鼓励南 洋诸生学习中国文化,研究地方礼俗,关心民事民瘼。
4、黄遵宪认为,在当时的形势下,外交谈判 应该坚持“诚恳”、“坚贞”、“含忍”三 项原则,请选择其中一项,并结合全文,谈 谈你的看法。(8分) • 谈判态度要诚恳。①不说对方所提的方案 无理,只说难以实现;②不说自己所提的 方案一定可行,只说请对方考虑;③不能 感情用事,贻误全局。
4、黄遵宪认为,在当时的形势下,外交谈判 应该坚持“诚恳”、“坚贞”、“含忍”三 项原则,请选择其中一项,并结合全文,谈 谈你的看法。(8分) • 谈判态度要诚恳。①不说对方所提的方案 无理,只说难以实现;②不说自己所提的 方案一定可行,只说请对方考虑;③不能 感情用事,贻误全局。
• 参考答案:①详察南洋各岛情形,查访侨民疾苦, 改善侨胞待遇;②与当地英国华民政务司斗争, 以《大清律例》保护华侨财产;③改会贤社为图 南社,积极发展华文教育。
4、黄遵宪认为,在当时的形势下,外交谈判 应该坚持“诚恳”、“坚贞”、“含忍”三 项原则,请选择其中一项,并结合全文,谈 谈你的看法。(8分) 内容理解型探究题

人教版选修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今别离(其一)黄遵宪》(一等奖课件) (10)

人教版选修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今别离(其一)黄遵宪》(一等奖课件) (10)
1. 诗歌选取哪些意象来表现离愁? 2. 本诗用哪些词突出“快”,有何用
意? 3. 主旨是什么? 4. 这首诗主要运用的写作手法?
1.本诗中选取哪些意象来表现离愁别绪
“一刻既万周”的转轮、钟、轻气球等. 开头“别肠转如轮”把传统的离别情感
与火车的车轮转动加以联系,颇具新意。
这是一首近代诗歌,在表现离情别绪方面与 古代诗歌有什么不同?
飞。 垂杨复何心,从风飘絮来。 天涯浮云皎月意,不尽绝思还空帷。
知人论世
同为清代诗人,同为离别诗,为何内容如 此迥异,这再一次证明了“知人论世”的重 要性。黄遵宪要求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 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而王闿运是晚清 拟古派,二人主张不同。
所以我们在欣赏、吟咏诗歌时,应深入了 解他们的生平、为人以及所生活的环境和时 代。这样有助于我们走进诗人的内心,把握 诗歌的主旨情感。
2.本诗用哪些词突出“快”,有何用意?
“转”、“驰”、“动”、“速”、 “快乘”等词渲染出现代交通工具的优 势,超乎寻常的快速度。
这样写同更突出内心不愿分离的愁苦.
3.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对比手法:“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车舟载离 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明知须臾景,不许稍 绸缪。”
河北易县中学
赵艳丽
今别离(其一)
黄遵宪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 益增心中忧。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车舟载离别,行止有自由。今日舟与车, 并力生离愁。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虽有万钧柁, 动如绕指柔。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望影倏不见, 烟波杳悠悠。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作者简介

第1单元《今别离》ppt课件

第1单元《今别离》ppt课件
38、天助自助者,你要你就能。 39、我自信,故我成功;我行,我一 定能行 。 40、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 容易: 被习惯 所掩盖 ,被时 间所迷 离,被 惰性所 消磨。
41、从现在开始,不要未语泪先流。 42、造物之前,必先造人。
43、富人靠资本赚钱,穷人靠知识致 富。 44、顾客后还有顾客,服务的开始才 是销售 的开始 。 45、生活犹如万花筒,喜怒哀乐,酸 甜苦辣 ,相依 相随, 无须过 于在意 ,人生 如梦看 淡一切 ,看淡 曾经的 伤痛, 好好珍 惜自己 、善待 自己。
战争。西方列强用炮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强迫清政府 签订了一 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的领土主权开始
丧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中国社会逐步沦 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民族矛盾的加深,使阶级矛 盾更加尖锐。黄遵宪出生后第三年,爆发了中国历史上 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太平天国 政权存在了 年,太平军纵横 个省,沉重打击了清王朝
32、任何业绩的质变,都来自于量变 的积累 。 33、空想会想出很多绝妙的主意,但 却办不 成任何 事情。 34、不大可能的事也许今天实现,根 本不可 能的事 也许明 天会实 现。 35、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 短的路 ,不迈 开双脚 也无法 到达。
36、失败者任其失败,成功者创造成 功。 37、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 境绝望 的人。
• 别肠转如轮“把传统 的意境与火车的车轮 转动加以联系便颇新 异。在过去,诗人笔 下的是“一日一万 周”,而现在却是 “一刻即万周”,则 是对于现代速度传神 的描绘,这在传统诗 文中是没有的。这样 的诗一下子把传统的 时空观念打破了,人 的视野拓宽了,思维 也变得焕然一新。
• “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
60、生活本没有导演,但我们每个人 都像演 员一样 ,为了 合乎剧 情而认 真地表 演着。 61、所谓英雄,其实是指那些无论在 什么环 境下都 能够生 存下去 的人。5、心情 就像衣 服,脏 了就拿 去洗洗 ,晒晒 ,阳光 自然就 会蔓延 开来。 阳光那 么好, 何必自 寻烦恼 ,过好 每一个 当下, 一万个 美丽的 未来抵 不过一 个温暖 的现在 。

人教版选修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今别离(其一)黄遵宪》(一等奖课件) (3)

人教版选修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今别离(其一)黄遵宪》(一等奖课件) (3)
• 黄遵宪,(1848--1905) 清末诗人。字公度,
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光绪举人、外交家、 政治家 、 教育家 ,历任驻日、英参赞及旧金, 历任驻日、英参赞及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后 官湖南长宝盐法道、署按察使。参加戊戌变法, 奉命出使日本,未行而政变起,罢归。论诗主张 “我手写吾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 之境”,倡导“诗界革命”。其诗长于古体,形 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对帝国主义侵略和 清统治集团的腐朽颇多暴露,体现出改良政治的 要求。所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 《日本杂事诗》等。
诗歌赏析
1 .从题材上来说,这是一首什么诗? 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 是一首游子思妇诗,抒发的是一种离情别
绪。
2.这是不同?
• 古人写离别常用“断肠”一语。像柳永的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宵风残月”常用极哀的 景,渲染极凄清的意境。而这首诗却选用轮船和 火车为意象,给人新奇的感觉。而且,里面有大 段的篇幅赞赏新式交通工具。“虽有万钧柁,动 如绕指柔。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去矣 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 球。”这也使离别的情愁显得不那么浓、悲。 在 对离别时的描写上也不一样。古人喜欢对离别时 的场面进行精雕细刻。对于那一短暂时刻的景、 情充分的表现。而《今别离》“明知须臾景,不许 稍绸缪。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写出的是 一种离别的匆匆。
明确:
离别词。表达词人依依惜别,想 象离别后自己孤独凄凉浓浓的 愁绪.
2.词人描写了哪些意象?分别有什么 作用?
寒蝉 长亭 兰舟 暮霭 酒 杨柳 月分 析词中意象所蕴涵的意义,寒蝉是 悲凉的同义词,长亭乃离别之伤心 地,船更令人有漂泊之惆怅,暮霭渲 染了凄迷暗淡的黄...

黄遵宪教学课件 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黄遵宪教学课件 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黄遵宪诗歌解读三 】
登黄鹤楼
矶头黄鹄日东流,又此阑干又此秋。
酣睡他人同卧榻,婆娑老子自登楼。 能言鹦鹉悲名士,折翼天鹏慨督州。
洒尽新亭楚囚泪,烟波风景总生愁。
【黄遵宪诗歌解读四 】



海水一泓烟九点,壮哉此地实天险 。 炮台屹立如虎阚,红衣大将威望俨 。 下有深池列巨舰,晴天雷轰夜电闪 。 最高峰头纵远览,龙旗百丈迎风飐 。 长城万里此为堑,鲸鹏相摩图一啖 。 昂头侧睨视眈眈,伸手欲攫终不敢 。
• 1894年冬回国,曾在两江总督府办理教案。后 加入强学会,助汪康年、梁启超创办《时务 报》。1897年夏至湖南襄助新政。1898年六月 充任使日本大臣,因京中政变,被放还乡里, 1905年三月病逝。著有《人境庐诗草》、《日 本杂事诗》、《日本国志》,今人辑其诗文为 《黄遵宪集》。《人境庐诗草》计十一卷,为
谓海可填山易撼,万鬼聚谋无此胆 。 一朝瓦解成劫灰,闻道敌军蹈背来 !
此诗作于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 )。《人境庐诗草笺注》 谓 “ 原稿本无此诗,盖戊戌回乡以后所补作 ” 。1894年(光 绪二十年 )冬,日军向旅顺进攻,清守军相继溃败,旅顺遂被 日军占领。旅顺,又称旅顺口,在辽宁省辽东半岛的最南端。它 背山面海,水深港阔,地势险要,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军港。诗中 极写旅顺形势的险要,充满自豪感;然当战争一开始,竟一日不 守。诗人对国土沦陷的哀伤和对清政府腐败无能的愤怒,溢于言 表。
我看重 《日本杂事诗》与《日本国志》,其
次乃是《人境庐诗草》。”
典诗学传统转换的创新意识,也更趋明确,更趋
活跃。步入生命晚年的黄遵宪,成为梁启超倡导
的文学界革命的支持者和实践者,也正是在文学
界革命的推动下,黄遵宪别创诗界的视野得到了

今别离ppt

今别离ppt

须臾:短暂. 绸缪:这里是形容缠绵,不 离别之情. 倏:疾速,忽然. 留滞:路途阻塞.
创作背伦敦任驻英使馆参赞 乐府杂曲歌辞《今别离》旧题,分别歌咏了火车、轮 电报、照像等新事物和东西半球昼夜相反的自然现象 人巧妙地将近代出现的新事物,与传统思妇游子题材 一体,以别离之苦写新事物和科学技术的昌明,又以 物和和科技技术之昌明,表现近代人在别离观上的新 本诗是第一首。

主旨



欲与君追随 是一首游子思妇诗,抒发的是一种离情别绪。 反映了近代西方科学知识范畴里的物象和生活现 已经开始参与中国近代的诗歌意象更新。
写作特色


全篇集中突出了一个“快”字。转、驰、载、动、速 等动词的接连运用,渲染出现代交通工具的一种显著 超乎寻常的快速度。在现代快速度下,人的生活必然 现出相应的快节奏。 这首诗的焦点在于揭示现代交通制度转型在时空制度 中的关键作用及其对离别体验的深刻影响,透露出诗 现代交通工具的权力的深切优虑。地球上不同位置间 产生或大或小的时差,这在今天自然是平常事,但在 宪时代,却是巨大的时空裂变。时空制度转型是现代 型的一部分,它给原来习惯于古代时空制度的中国人 了全新的时空裂变体验——相思错位。
“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目睹飞驰的双轮,诗人有何
“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 忧”,目睹飞驰的双轮, 眼见时空的快速变换,人 内心的忧愁在滋长。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别知须臾景,不许稍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现代火车和轮船具有古时不可能有的快速度,因此会 生人的离愁别绪。“钟声”显然是现代的,是现代时间的 “须臾”、“及时”用“顷刻”三个时间词语的高密度重 正突出了现代时间的迅捷变换特性,而时间的迅捷变换当然 出空间上的变化体验。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两句,凝练地表达了全 本题旨:现代交通工具的快速度产生出一种神奇的“力”, 致时空高度压缩,加倍地增生人的离别体验。

近代文学课件2013

近代文学课件2013
中国近代文学
(1840—1919)
绪的基本性质是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
反封建的民族民主文学。它与鸦片战争前后反对
腐朽的封建统治和反侵略爱国主义文学潮流,与
五四以后无产阶级领导的新的民族民主革命文学
相衔接,构成了中国文学近代化的统一过程。反
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文学,是近代文学、乃至近
①壬申——嘉庆十七年,公元1812年。 ②“天风”数句— —谓自己出生于山清水丽的杭州。③“曾是”句——谓自 己从小随父居北京。东华,谓东华门,地近清代内阁。 ④ 屠狗功名——谓功名鄙贱,不值一笑。《史记"樊郦滕灌列 传》载樊哙屠狗为业,《后汉书》亦载中兴二十八将中有 屠狗者。 ⑤雕龙文卷——指寻章摘句,写作诗文。《史记" 孟子荀卿列传》载驺奭zōushì “颇采驺衍之术以纪文”,“齐 人曰:谈天衍,雕龙奭。” ⑥乡亲苏小——用韩翃《送王 少府归杭州》“钱塘苏小是乡亲”句。苏小,即苏小小,南 齐时钱塘名妓,才貌绝世,倾动一时。西湖有苏小小墓。 ⑦罗袜音尘——用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句意,代指苏小等美人。 ⑧“渺渺”句——《九歌"湘夫 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苏轼《前赤壁 赋》:“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革命”。
3、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1905-1919) 是继续发展时期。代表作家有章炳麟、秋瑾、柳亚子、 曾朴等。“南社”出现;话剧产生。
三、近代文学基本特征 中国近代文学的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它的开
放性。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在封闭状态下孤
立发展的局面结束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碰撞、融合开始了。从此,中国文化和文学 的发展,被纳入世界文化、世界文学发展的 总体格局之中。这,给予中国文化和文学的 发展以重大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诗,喜以新事物熔铸入诗, 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 黄遵宪有《人镜庐诗草》、 《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 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
拜曾祖母李太夫人墓
郁郁山上松,呀呀林中鸟,松有荫孙枝,乌非反哺雏。 我生堕地时,太婆七十五。明年阿弟生,弟兄日争乱。 太婆向母怀,伸手抱儿去,从此不离开,一日百摩抚。 亲手裁绕罗,为儿制衣裳。糖霜和面雪,为儿作餦餭。 发乱为梳头,脚腻为暖汤。东市买脂粉,靧面日生香。 头上盘云髻,耳后明月珰。红裙绛罗襦,事事女儿妆。 牙牙初学语,教诵《月光光》。一读一背诵,清如新炙簧。 三岁甫学步,送儿上学堂。知儿故畏怯,戒师莫严庄。 将出牵衣送,未归踦闾望,问讯日百回,赤足足奔忙。 春秋多佳日,亲戚尽团聚,双手擎掌珠,百口百称誉。 我家七十人,诸子爱渠祖,诸妇爱渠娘,诸孙爱渠父。 因裙便惜带,将缣难比素。老人性偏爱,不顾人笑侮。 邻里向我笑:老人爱不差,果然好相貌,艳艳如莲花。 诸母背我骂:健犊行破车,上树不停脚,偷芋信手爬。 昨日探鹊巢,一跌败两牙,噀血喷满壁,盘礴画龙蛇。 兄妹昵我言:向婆乞金钱。真倾紫荷囊,滚地金铃圆。 爷娘附我耳:幼婆要加餐。金盘脍鲤鱼,果为儿下咽。 伯叔牵我手,心知不相干,故故摩儿顶,要图老人欢。
哀旅顺 黄遵宪
海水一泓烟九点,壮哉此地实天险。 炮台屹立如虎阚(kǎn),红衣大炮威望俨。 下有洼池列巨舰,晴天雷轰夜电闪。 最高峰头纵远览,龙旗百丈迎风飐(zhǎn,风吹使颤 动)。 长城万里此为堑(qiàn,护城河),鲸鹏相摩图一啖 (dàn,吃或给人吃;拿利益引诱人)。 昂头侧睨何眈眈,伸手欲攫终不敢; 谓海可填山易撼,万鬼聚谋无此胆。 一朝瓦解成劫灰,闻道敌军蹈背来
反映日本历史、现状、自然景色和风情 、 民俗的诗歌 。 “一卷诗兮一抔土,诗与土兮共千古。 ” “诗有灵兮土亦香,我愿与丽句兮永为邻。”
《人境庐诗草》集其毕生40年所撰600多 首古今体诗, 是中华民族在那个最屈辱时代的写照。 所作形式多变化,熔铸新用词汇, 描写亲历和耳闻的重大历史事件, 有“诗史”之称。
双双燕 题兰史《罗浮纪游图》 罗浮谁了,试招鹤呼龙,凭谁唤醒?尘封丹 灶,剩有星残月冷。欲问移家仙井, 何处觅、风鬟雾鬓?只应独立苍茫?高歌万 峰峰顶。 荒径,蓬嵩半隐。幸空谷无人。回首海波如 镜,忽露出,飞来旧影。又愁风雨合 离,化作他人仙境。
从上片的“只应独立苍茫”,和下片的“又愁风雨合离, 化作他人仙境。”我们可以感受到词人那关住局势,担心 美丽山川被帝国主义列强所吞并的忧患之情怀。语言清畅 素雅,不事雕琢,具有革新的意义。这与“诗界革命”观 是一脉相承的。
沈祥龙《论词随笔》说,“感时之作,必借 景以形之。”“不言正言,而言外有无穷感 慨”。
晚清沈祥龙《论词随笔》对词言的阐述主要 集中在三个方面:自然与雕琢,典雅与通俗,清空 与质实。近人唐圭璋《词话丛编》第五册收有 沈氏此书。该书篇幅虽短,只有六十二则随笔, 但对词言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1877 年1126 日傍晚, 黄遵宪随何如璋由上 海乘轮船启程, 一行 30 余人,最后 在神户登陆,开始了 在日本的外交活动
“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 黄遵宪
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 高祖、曾祖、祖父均从商。父鸿藻举人出身, 先后督办广西南宁、梧州厘务,署思恩府知 府。晚清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 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汉族客家人,广 东省梅州人,光绪二年举人,历充师日参赞、 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总领事, 戊戌变法期间署湖南按察使,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
《哀旅顺》一诗,体现黄遵宪的诗歌主张和 艺术特色。黄遵宪主张“以言志为体,以感 人 为用”,其精神在于:善于学习传统,弃其 糟 粕,取其精华;取材必须广泛,述事务求充 实;达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的境 界。《哀旅顺》一诗,正是基于这种精神, 以光绪二十年(1894)冬,日军进兵旅顺 口,守军相继溃败,旅顺失陷这一历史背景 大篇幅描写旅顺口形势之壮险,诗末突然说
艳 艳 如 莲 花
春从何处去,鸠亦尽情啼。
天下尤为小,何为眼底山。
“近世诗人,能镕铸新思想入旧风格者, 当推黄公度”; “公度之诗,独辟境界, 卓然自立于二十世纪诗界中,群推为大家”。
——梁启超
黄遵宪的诗“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 (《人境庐诗草自序》),广泛反映了诗人 经历的时代,具有深厚的历史内容。反帝卫 国、变法图强是他诗歌的两大重要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