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介绍

跨文化交际介绍
跨文化交际介绍

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新学科,人们对它的研究性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等,在理论上,仍在不断探索之中。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边摸索边总结,而不必急于寻求某种定论。

概括说来,专门研究跨文化交际中的矛盾与问题,并探索如何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学科就是跨文化交际学。

鉴于“跨文化交际学”是“舶来品”,有必要先对本学科的名称由来做些说明。

“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研究”或“跨文化交际学”的英语名称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偶尔还见有Tran cultural communication的说法。Kato(1985:8)对intercultural与cross-cultural先有如下解释:

In many cases,IC an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re understood as being the same.However,Gudykunst and Kim(1984)differentiated between them in their preface,maintaining that the former was a comparison of some phenomena across cultures and the latter was interaction between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es.The study of IC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20 includ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这里Gudykunst和Kim认为,Intercultural强调“文化比较”,而cross-cultural只是指“交往”(interaction),也就是说,前者相当于“跨文化交际研究”,而后者相当于“跨文化交际活动”。可是接下来,Kitao(同上)又有这样的说明:

IC includes inter-racial communication(communication between different races),inter-ethnic communication(communication between different ethnic groups),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arison of two different communication styles)and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显然,这里的cross-cultural并不是简单的“交往”,而又成为一种“文化比较”了。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和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既可以指“跨文化交际活动”,也可以指“跨文化交际研究”,究竟是指前者还是指后者完全取决于一定的上下文;至于intercultural与cross-cultural的细微差别可以忽略不计,行文中该用哪个除了考虑上下文修辞需要外,完全是个人偏好之事。不过,胡文仲(1992:6;1994;1)曾提到,早期有人称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但现在多用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此外,与跨文化交际相关的两个国际性组织均用intercultural:The society for Intercultural Education,Training and Research与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

国内学者在介绍国外跨文化交际研究时,先是用语不一,现在已趋一致。何道宽1983年向国内介绍国外跨文化交际研究时其文章的标题是“介绍一门新兴学科——跨文化的交际”,同年他在另一篇介绍文章中(1983:108)谈到:“欧美国家叫…跨越文化的交

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也有人叫…文化之间的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1985年胡文仲的介绍文章则题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与外语教学”。直到1994年,王宗炎(1994:14)在其介绍“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一文中还提到:“世界上有许多国家和民族,各自构成一个具有特定的语言和文化的群体。这些群体的成员互相交往或对话,这就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简称…文化间交际',有人也叫做…多文化交际?或…跨文化交

际?。”胡文仲在选编《跨文化交际学选读》(1990年版)过程中,与出版社编辑商讨书名的定夺,最后觉得应在“跨文化交际”后加个“学”字,听起来才像一门学科。目前,“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研究”以及“跨文化交际学”的叫法已被普遍接受。

接下来再来探讨跨文化交际学的学科性质。

国内外学者对跨文化交际学的学科性质都比较明确,即它的“多学科性”、“跨学科性”、“交叉学科性”、“边缘学科性”。那么这门学科都与哪些学科有关系呢?各家之说,大同小异,换言之,并非看法完全一致。鉴于本小节具有“史料”性质,这里我就不厌其烦,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引录如下,并稍加评析:

The origin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IC)can be traced to cultural anthropology.Communication specialists became interested in the subject of communication among members of different cultures.(Kato,1985:4)

Kit,认为人们先是对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成果感兴趣,进而探讨文化与交际的关系。

比较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比较文化包括文化的一切领域。归纳起来有比较哲学、比较语言学、比较文学、比较法学、比较政治学、比较神话、比较民俗学以及地区研究、考察探险、旅游见闻等。狭义的比较文化就是本文要着重介绍的跨文化的交际。它是研究人们在跨越文化时的言语交际(verbal communication)和非言语交际的学科,是一门人际交际(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的学科……“跨文化的交际”是人类学、社会学和交际学的中间学科和应用学科。(何道宽,1983:71)

何道宽将跨文化交际学视为一种狭义的比较文化,特别指明该学科的应用性。

跨文化交际学具有多学科性,对它影响最大、与它关系最密切的有四个学科,即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社会语言学和传播学。(胡文仲,1992;7)

“社会心理学”和“社会语言学” 的提法比“社会学” 具体,胡文仲在这里只提“传播学”而未提“交际学”,并非疏忽,而是因为communication在英语中既有“传播”又有“交际”等多种意思。

与这门学科接壤的学科很多,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人类学、社会(语言)学、社会心理学、文化学,以及哲学、民族交际学等等。(贾玉新,1992:52)

跨文化交际学之所以是一门交叉学科,具有多学科性,是因为广义的文化无处不在,无所不包;跨文化交际学之所以可以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是因为它在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时,有它自身的研究重点,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中(包括面对面交谈,书面交流,非言语交际,对行为遗迹的反应等)会是什么样,为什么会那样,如何避免出现消极不利的后果。跨文化交际学不是孤立地研究某一民族、某一群体的文化,而是专门研究文化接触、碰撞、摩擦、冲突、渗透及有效交际的策略。总之,抓住“文化”与“交际”这两个关键词,就能明确跨文化交际学的学科性质。通过文化研究,尤其是比较文化的研究,人们可以发现并有可能解释交际行为的多样性与同一文化圈内交际行为的相对统一性;另一方面,文化是

抽象的,是一个隐性系统,通过具体描述某个群体的交际行为或生活方式,最有可能揭示该群体的文化特征。文化背景决定人们的交际行为,交际行为反映交际者的文化背景。因此,跨文化交际学从本质上讲是一门探讨文化与交际相辅相成之关系的学科。由于探讨文化与交际的关系主要是为了解决跨文化交际中的矛盾与问题,因而跨文化交际学在很大程度上又是一门应用学科。

二、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内容

跨文化交际学的具体研究内容,可先从它的研究领域及其时空范围来分析。

跨文化交际研究涉及交际的整个领域。从交际行为类型看,可将跨文化交际分切为言语交际与非言语交际两大块。从人类活动范围看,可专门研究不同文化中家庭成员的关系,师生关系,雇主与雇员的关系,顾客与店主的关系,熟人、朋友之间,陌生人之间的交际方式等等。从人际交往的语用规则看,可专门比较不同文化在称呼、问候、致谢、道歉、称赞、请求、告别等方面的差异。

从研究时间说,我认为,跨文化交际学应以现代交际为其研究中心。这是由跨文化交际学的实践性所决定的。跨文化交际学的根本目的是要提高现代人在现代交际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对已经消亡的历史文化现象一般不再涉及。比如,中国封建社会的女子缠足,臣子对天子的下跪等,在当今社会中已不复存在,丝毫不影响现代人的跨文化交际,因而不可能成为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点对象。当然,跨文化交际学在研究现代交际过程中,为了阐明文化差异之来龙去脉,有时很有必要追溯历史。但追溯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说明现在,也就是说,先注重当代问题,而后才针对问题去进行一番历史考查。

从研究空间说,跨文化交际学以各国文化及其交际习惯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不过,由于研究者的阅历及目的不同,因此在实际研究中,有的涉及多国文化,以探讨跨文化交际的一般规律;有的专门选择两个特定的国家、特定民族或特定群体进行对比,以满足跨文化交际的特殊需要。前者相当于美国人所说的culture-general training(泛文化培训);后者则接近于美国人所进行的culture-specific training(定文化培训)。

关于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核心问题,我个人觉得,可以用3个英文词语来概括:what(是什么),why(为什么),how(该如何)。

what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行为上存在有哪些差异。

why是指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异。

how是指面对这些差异,该如何沟通信息,达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

What : What differences are there in the behaviors of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Why: Why do the differences exist?

How: How should the communicators deal with the differences so as to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successfully?

对影响普通交际的诸因素,我们前面已经作过一些归纳。跨文化交际学关注的是特定的群体文化对特定群体交际方式的影响。国内外学者对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各种因素有过不少阐述,各种分类法有的大同小异,有的却相去甚远,比较混乱。例如,波特就曾对自己的分类法作过修正。请看胡文仲(1990:34)对波特等人的分类法所作的评述:

作者提出影响跨文化交际的8个变项是:态度、社会组织、思维模式、角色的规定、语言、空间的使用与组织、时间观念以及非语言表达。这8个变项基本上包括了人们研究跨文化交际的主要方面。在1988年第五版读本中,Porter及Samovar 将八项合并为三个方面:一是观察事物过程:其中包括信念、价值观念、态度、世界观及社会组织。二是语言过程:其中包括语言及思维模式。三是非语言过程:包括非语言行为、时间的观念及空间的使用。比较这两种分类方法,似乎后一种更富有概括性,但也有人把社会组织从第一方面中分离出来,独立地作为另一方面。至于每一方面,每一变项中应包括的具体内容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颇为不同。

波特与萨莫瓦于1991年修订再版的《跨文化交际学选读》仍沿用后一种分类法。我赞同胡文仲的分析,即后一种分类法要比前一种分类法更富有概括性。但我以为这后一种分类法似乎仍缺少一种“层次感”,所以我想采用一种“因果结构分析法”,对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核心内容作一新的描述,供学术界同行批评讨论。

从理论上讲,要对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内容作一比较清晰的分类,最好是分清表与里、因与果、先与后的关系。正如萨莫瓦与波特(1991;VIII:)指出的,交际活动始于发话者的编码,但这一思想活动的结果,在交际过程中,总要体现于言语或非言语行为。因此,我们可先划出言语行为与非言语行为两大块。这两大块可体现跨文化交际中的表层差异。进而我们可探究为何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差异,这就进入了跨文化交际学的深层文化比较。深层文化是因,表层行为差异是果;先有深层文化的不同,后有表层行为的差异。信念、价值观、世界观、语言系统、思维模式、社会组织等等属深层文化结构。当然人们还可进一步探究为什么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信念,为什么会有这种或那种思维模式等等。这就要从历时角度,从历史传统中去追根溯源了。但从共时角度看,完全有理由先将表与里作一粗略的划分。比如,有关时空问题,我们可将时空观念归入深层结构,而什么时间做什么事,以及如何利用空间又属表层结构。现试将我对跨文化交际学研究的内容图示如下:

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的因果关系及其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还可用下面的图示表示:

任何分类系统都是人为的。世间万物纷繁复杂,一个事物的属性取决于它的参照物。参照物不同,事物的属性也不同,因此并不是什么东西都可以随意一刀切的。比如,美国人比较注重个人“领地”不受他人干扰(空间观念,属深层结构),因此美国办公室里的办公桌,一张张相隔较远,或用挡板隔开(空间利用方式,属表层结构),很少出现中国常见的两张或四张小桌拼成一块,工作人员面对面的办公格式。这种美国式的空间安排,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办公人员各司其职,少有交头接耳的现象,于是空间安排本身又成为制约办公人员言行的一种因素。又比如,一个人说话可伴有某种手势,这时言语行为与非言语行为同一时间出现于同一个人身上,对研究者说来,自然要做一番综合分析。同样,从共时角度看,深层结构,是表层结构的因,但从历时角度看,深层结构I又是深层结构I的果。分类的科学性永远只是相对的。在实际研究中,从方便与需要出发,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内容,作这样或那样的组合与分析都是很正常的。

需要说明的是,前面所列的深层结构I中的各项内容,并不总是孤立地影响人们的交际行为,而往往是各种因素互有关联,对人们交际行为产生综合影响。上面的图示只勾勒出跨文化交际学的核心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各层次各方面的具体内容留待下一章讨论。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跨文化交际学必然要探讨本学科的研究方法等等,但我想,读者会同意,此类问题还是留待下文详叙为好。

三、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意义

1.有利于消除交际障碍

各民族文化有其产生的土壤、发展的历史和群体认同的现状。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历史背景决定了不同的文化现状。不同的文化现状意味着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行为准则。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不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有时根本无法准确地解析对方的信息。无法准确地译码,交际就会出现障碍(misunderstanding or breakdown of communication)。

2.有利于防止交际摩擦

交际摩擦(conflict) 是交际障碍的升级。交际障碍的结果轻则双方无法沟通信息,交流思想,重则引起严重误会,导致冲突,酿成不良的后果。

3.有利于拓宽视野、促进文化交流

(1)跨文化交际研究能促进文化交流。它帮助我们全面了解异国文化,决定异国文化中有哪些成分可为我所用。

(2)跨文化交际研究还有助于我们反省自身文化,将本民族文化置入世界环境中,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对比,从而发现本民族文化要健康发展还需要补充什么养分。

跨文化交际论文题目

1.英文原声电影赏析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2."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语用失误研究 3."公示语翻译中的语用失误探析 4.国内广告语言语用失误研究现状与分析 5."全球化语境下跨文化交际失误语用归因 6."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类型及对策研究 7."基于礼貌原则的跨文化语用失误分析 8."跨文化言语交际中的语用负迁移 9."浅析化妆品广告中的语用预设 10."中西方饮食文化的比较研究 11."中美时间观之对比 1 2."浅析汉英问候语中的文化差异 13."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差异探析 14."英语身体语的交际功能研究 1 5."浅谈英汉身势语的表意功能之差异 16."目标语文化的理解与跨文化交际 1 7."中西文化差异对中国学生英语学生的影响 18."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误读

9."浅析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20."英语禁忌语的文化内涵异同研究 21."英语学习中的文化习得 2 2."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23."外语学习者的思辨能力与跨文化交际之成效 24."培养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之策略 25."英汉道歉语差异及原因 26."中西跨文化礼貌语差异探析 27."英汉语言中礼貌表达法之比较 28."英汉习惯用语的文化内涵探源 29."英语称赞语及其回应的异同研究 3 0."中美(西)家庭教育理念的差异及其对孩子的影响 31."中国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中的主要障碍研究 32."试析跨文化交际中角色互动的作用 3 3."本土文化与异国文化的冲突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34."跨文化交际中的时间观差异 35."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餐桌礼仪

6."关于提升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37."涉外婚姻中的中西文化冲突 38."论跨文化广告传播中食品商标的翻译439."多媒体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40."中西方儿童文学的差异 4 1."中西体育文化的差异及其受全球化发展的影响 42."中西传统休闲文化及其价值观的对比分析 43."简爱与林黛玉不同命运的文化透析 44."国际商务活动中礼貌原则的应用 4 5."论文化背景知识在外语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46."国际商务交际活动中的非语言交际 47."浅析英汉汽车商标的特点及其翻译 48."英汉隐喻差异的文化阐释 49."文化语境下的英汉植物词 50."文化语境下的英汉动物词 51."从体态语探析中西文化差异 52."浅析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 53."文化视野下英语谚语的比较

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章节答案

第一章 1 【单选题】(10分) 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历史上有一条连接东西方文明古国的通道被称之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得名是由()提出的。 A. 张骞 B. 汉和帝 C. 汉武帝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10分 2 【多选题】(10分) 广义上的“丝绸之路”除了包括陆上丝绸之路外,还包括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由()组成。 D. 北洋航线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10分 3 【多选题】(10分) “丝绸之路”曾作为连接中西方的重要通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发挥的作用主要是指()。 B. 军事作用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10分 4 【单选题】(10分) 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于()年粟特人将制造葡萄酒的技术传入中国。 B. 康熙九年 C. 崇祯十六年 D. 元和七年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10分 5 【单选题】(10分) 汉武帝时期,()为开拓“丝绸之路”立下了汗马功劳,被誉为“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 A. 卫青 B. 霍去病 D. 司马迁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10分 6 【多选题】(10分) 鸠摩罗什把佛教从西方引入中国,将大量经书翻译成汉语,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与()和玄奘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 B. 鉴真 C. 法显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10分 7 【单选题】(10分) ()17岁时跟随父亲和叔叔历时四年来到中国,与元世祖忽必烈建立了友谊。后由鲁斯蒂谦将其在中国见闻轶事整理并编着成游记,在欧洲广为流传,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

A. 查理·马特 C. 利玛窦 D. 阿基米德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10分 8 【多选题】(10分) 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巨大。中国历史上就曾修建过许多反映佛教文化的石窟,其中敦煌莫高窟与()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 A. 固原须弥山石窟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10分 9 【多选题】(10分) 利玛窦不仅将中国文化介绍到了西方,而且帮助中国人打开了视野,使中国人了解到了西方。正是由于他的到来,使中国人第一次接触到了()。 D. 西方哲学 正确答案是:A,B,C 查看答案解析 10 【多选题】(10分) “丝绸之路”加强了东西方的贸易往来。通过“丝绸之路”中国将()运输到东南亚、南亚、东非以及欧洲各国。

跨文化交际概论-课程各章节内容要点整理

第一章跨文化语言交际概述 第一节文化、语言和交际 一、关于文化的概念 (一)文化的内涵和特性 1、关于文化的内涵 概括地讲,文化即是人们所思、所言(言语和非言语)、所为、所觉的总和。在不同的生态或自然环境下,不同的民族创造了自己特有的文化,也被自己的文化所塑造。交际即文化,文化即交际,如果没有交际,文化是难以形成的。科学的提法是:“文化是冻结了的人际交流,而交际是流动着的文化。” 2、关于文化的特性 (1)文化由人们的内稳和外显的行为组成。 (2)文化是通过符号被人们习得和传授的知识。 (3)文化是群体行为规则的集合。 (4)文化与社会是潜在现实中两种类型或两个层面上的概念。 (5)文化是历史所衍生及选择的传统观念。 (6)文化和交际具有同一性。 (7)文化是动态多变的。 (8)文化具有选择性。 (9)文化是群体或民族中心主义的意识产物。 (10)文化是个非常复杂的系统。 (二)文化定势、群体文化、亚文化 1、文化定势和群体文化 世界上大多数社会中都可能存在着若干群体或社团,这些群体或社团对地域、历史、生活方式、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共享,使其成员形成并发展和强化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与其相关的交际文化。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范畴:一是全民族的文化,即整体的文化形象,二是具体的个性文化,即是按个人的社会情况或个人所属文化群体为基础的文化,有的学者把这种文化称之为群体文化或副文化。 2、亚文化与亚群体 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对文化分类的一种较为传统的做法是把文化分成主流文化和亚文化。亚文化是指存在于某一主流文化之中的一种非主流文化,某一少数群体的文化,这一文化中的行为模式区别于主流文化的行为模式。 二、关于语言的概念 (一)语言是交际工具 1、交际媒介 言语交际是人类社会中必需的另一种交换活动,交换的是信息、思想、情感。语言就是一个符号系统,一个人脑子里贮存了符号和符号的组合规则,他就可以和别人交际,传情达意,沟通信息。 2、符号功能 符号是用某种能感知的形式来代表某种事物或现象的结合体。符号由两个要素构成:一个是形式,必须是人们可感知的途径,如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等;另一个是意义,即这个形式所代表的事物或现象。形式和意义结合,就成了“符号”。人类语言是一种有声语言,用声音形式来表示意义,通过听觉途径来感知和理解话语。 (二)语言是思维工具 “思维”和“思想”不完全相同:思维是人们认识现实世界的过程;而思想是人们对现实世

论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差异

论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差异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10-02-27 11:49:00 ] 作者:李鸿娜编辑:studa090420 论文关键词:非语言交际身体行为时空安排 论文摘要: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占整个交际过程的70%。非语言交际是语言行为以外的所有交际行为.它对语言交际具有辅助作用;此外,了解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上的差异也能提高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 在对跨文化交际过程的研究中,人们往往只侧重于语言的内容,而忽视了交际过程中的非语言行为。其实,意义不仅通过话语和语言,也通过非语言交际体系来传递。这些非语言交际体系包括人的身体语言、目光接触、体距、服饰、触摸和身体气味等,它们在人们面对面交际中伴随着语言为来帮助传递信息,他们在成功交际中的重要性已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诫如 David Abercrombie所说:“我们用发音器官说话,但我们整个身体交谈”。萨莫瓦认为:“绝大多数交际研究专家认为,在面对砥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语言行为,其它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人们的行为构成了非语言交流的各个部分。由此可见,交际能力是由语言交际能力和非语言交际能力两部分组成,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完成交际过程。 1.非语言交际的范围 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交流大致包括身势(bodylanguage)、时间与空间安排 (spatial and temporal arrangements)等方面。身势语又包括目视表情(faeial expression)、姿态(posture)、手势(gesture)、眼神(oculesics)、接触(contact) 等。 1.1身体行为 身体行为庄沟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样的动作、手势、表情、眼神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会有完全不同的理解。以下是几种分类: 1.1.1目光 与面部表情:在人际交往中。面部表情能真实地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情感及其心理活动与变化。表情包括脸色的变化、肌肉的收展以及眉、鼻、嘴等动作其所传达的信息要比语言来得巧妙、丰富,而且复杂得多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习俗对眼神的运用也有差异。英美人交谈时,双方正视对方,在他们看来,这是正直与诚实的标志。英美人有句格言:Never trust a person who can’t look youi e eyes.( 要相信不敢直视你的人)与他人交谈或向他人打招呼时,应目视对方.如果不看着对方,会被认为是羞怯、缺乏信心或不尊重他人。目光注视对方,应自然、稳重、柔和,不能死盯住对方某部位,或不停地在列疗身上上下打量,这是对人很不礼貌的行为。如,在美国,一般情况下。男士是不能盯着女士看的;日本人对话时,目光要落在对方的颈部.四目相视是失礼的;阿拉伯民族认为,不论与谁说话,都应看着对方、中国人在交谈时,双方不一定要不时地正视对方,甚至有的人还有意避免不断的目光接触,以示谦恭,服从或尊敬。 1.1.2体态语 体态语指传递交际信息的表情和动作。英语中有 bodylanguagebodv movelllen!s,汉语有体态语、身体语言等。体态语和有声语言一样也是文化的载体,在跨文化交际中会因文化差异而引起误解。表达意义相同的体态语因中英文化的差异而有所差别。例如,在中国和其他很多国家,总是“摇头不算点头算”,但在尼泊尔,保加利亚和希腊等国却恰恰相反.琏“点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障碍分析

An Analysis of Cultural Barrier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stract: This pap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ries to analyze the cultural barriers caused by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generalizes the types of surface barriers and underlying barriers , and then puts forward a few suggestions on how to clear t he barriers by furthering learners’ understanding of the implicit culture. Key word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ultural barriers; Teaching and learning 0 引言 对于文化,不同学科的学者针对各自的学科特性有不同的解说。至今,人们对文化的定义已达近200种。但仔细分析后,又可以发现这些定义之间存在着不少共同点。概括起来,可分为表层文化和深层文化两个层次。前者指的是一个社会群体在人际交往中的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如风俗习惯、道德风尚、语言风格、礼仪礼貌、言谈举止的行为规范等。后者指的是精神本质层面,如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情感方式等。深层文化制约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并通过表层文化表现出来,因而,每个民族几乎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容和方式。正是因为这种文化的民族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在一种文化中成长的人们对另一文化的接受,从而形成文化障碍,给语言学习和跨文化交际带来种种困难,甚至导致交际失败。笔者试图对英语学习中的表层文化障碍和深层文化障碍的几个主要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对策,以期对英语学习有所帮助。 1 表层文化障碍的主要表现 1. 1 对具有文化内涵的词语的不同理解 词汇的文化内涵具有很强的民族性, 每一种语言的词汇随时间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其意义或扩大或缩小,同时有些词由于经常使用逐渐积累了一些联想的意义,都可以称为词汇的文化内涵[1 ] 。在不同的语言中,词的文化内涵呈现出不同的情况。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实际上只有部分词汇完全对应,而另一部分词汇虽有局部对应的解释,但在词义或文化内涵上不完全相同。 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动物一直与人类保持着密切联系并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这种依赖与亲密的关系使得人类对动物产生喜爱、同情、厌恶、恐惧等错综复杂的情感,人们也常常借助动物来寄托和表达人的感情,所以英汉两种文化中都有许许多多与动物相关的词汇。下面是一些例句,划线部分是动物名称,括号内是其在英语中所具有的文化内涵。 1) Just look at the way he treats his wife! He is a beast . (凶残的人) 2) Bill is taking his bird to t he pictures tonight. (女朋友) 3) Don’t listen to her gossip ; she is a cat . (心地恶毒的人) 4) I am not a chicken. I just don’t want to offend anybody. (懦夫、胆小鬼) 5) She likes to stay at home , but her husband is a bit of a gay dog. (爱玩的人) 6) Why did you put your finger in the fire , you silly donkey ! (傻瓜,固执的人) 7) In t he city I was nothing , but t here in the countryside I was considered a big fish. (大人物) 8) Don’t t rust him , he’s an old fox. (很狡猾的人) 9) The lions at her party included two famous authors and a musician. (大人物) 10) Come here, you little monkey. What have you done (调皮鬼) 11) Don’t be a pig , Jimmy ; leave some cake for your brother . (贪婪、肮脏或没礼貌的人) 12) She has face like an angle, but he is really a terrible wolf . (凶残的人)

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

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 第一章单元测试 1、李希霍芬 2、东洋航线西洋航线南洋航线 3、贸易作用外交作用文化交流作用 4、贞观十四年 5、张骞 6、不空真谛 7、马可?波罗 8、天水麦积山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大同云冈石窟 9、西洋音乐西方油画机械钟表 10、瓷器茶叶丝绸 第二章单元测试 1、美国 2、牛仔鸡尾酒快餐 3、熊猫京剧长城 4、丝绸之路四大发明 5、语言饮食宗教 6、江南民居川西民居北京四合院书院建筑 7、巴洛克式建筑罗马式建筑哥特式建筑洛可可建筑 8、雕梁画柱飞檐斗拱亭台楼阁 9、伦敦圣保罗大教堂梵蒂冈圣保罗大教堂 10、洛可可式建筑 11、粤菜湘菜川菜鲁菜 12、勺子筷子盆子碗 13、红茶白茶黑茶绿茶 14、二锅头黄酒 15、豫剧黄梅戏京剧评剧 16、扬琴古琴 17、茶花女卡门图兰朵 18、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 19、澳大利亚 20、BDCEA 第三章单元测试 1、全选 2、傅聪傅敏 3、Skype Twitter 4、文化背景年龄年龄 5、受众面广不受时空限制

7、叔侄关系 8、自然形成无需刻意建立恒久不变 9、宰相肚里能撑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退一步海阔天空 10、全选 11、面试出席婚礼谈判 12、全选 13、合理的 14、包容的精神 15、机智幽默 16、清晨晚10点半以后 17、于约定时间前去朋友家做客 临时起意邀请朋友过来用餐 朋友婚礼赠送礼金 18、主人为客人夹菜相互劝酒客套表示谦虚 19、注重个人隐私把家视为私人的空间 20、于约定时间后五到十分钟到达准时到达 第四章单元测试 1、情景语境文化语境 2、是否已婚收入财产 3、百年好合 4、外语能力语用能力文化背景知识 5、口语交际书面语交际 6、含蓄隐晦间接 7、表情空间沉默 8、低语境国家 9、日本墨西哥 10、老乡观念强邻里关系紧密战友关系紧密对家族观念强 11、参与模式 12、全选 13、互动频繁可以当面争执 14、. 健康婚姻年薪 15、全选 第五章单元测试 1、非语言交际 2、音量的大小语速的快慢语速的轻重 3、品牌标识交通标识 4、口头形式文字形式 5、言谈 6、商务政务

跨文化交际概论

跨文化交际概论 第一章跨文化交际概述 第一节文化、交际和语言 (一)文化的定义 1.文化 “文化”这个词古已有之,但它的含义与现代的理解不一样,指与“武力”相对的文德教化。如汉代刘向《说苑指武》中说:“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夫下愚不移,纯德之所不能化,而后武力加焉。”又如晋代束广微《补亡诗由仪》:“文化内辑,武功外悠。”《文选》李善注:“言以文化辑和于内,用武德加以外远也。”后来“文化”一词被日语借入,到近代又被日语用来作为英语culture的对译词。再后来“文化“作为日语借词又被现代汉语吸收,于是“文化”就同英语的culture有了直接的词源关系,并衍生出“文明”、“教育”等含义。文化属于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人性具有的共性就使得人们能共享这些财富。然而正如孔子所说的“性相近,习相远”,人性固然相通,但“习相远”导致了文化的差异。因此,克服文化差异所产生的障碍就显得很重要,这意味着在达到有效交际之前,我们必须了解别人的文化。 在文化学或文化人类学中,“文化”一词通常指人类社会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全部活动方式以及活动的产品。就这一概念的核心内涵而言,它的意义是明确的,然而在实际研究中,专家们给的定义却五花八门。美国人类学家克鲁伯曾搜罗并列举了西方近现代160多位学者对“文化”所下的不同定义,并从下定义的方法角度进行了分类和研究。在众多的关于文化的定义中,文化人类学家泰勒和马林索夫斯基两人的定义比较受人推崇。泰勒认为“文化”是一个符合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获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马林诺夫斯基把文化看作一种具有满足人类某种生存需要的功能的“社会制度”,是“一群利用物质工具而固定生活于某一环境中的人们所推行的一套有组织的风俗与活动的体系。”前者着眼于文化的整合性和精神性,后者着眼于文化的功能性和制度性。 着眼于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另外两位学者关于文化的定义或许更准确,更直接。社会语言学家戈德朗夫指出,文化是“由人们为了使自己的活动方式被社会的其他成员所接受,所必须知晓和相信的一切组成。作为人们不得不学习的一种有别于生物遗传的东西,文化必须由学习的终端产品“知识”组成。本尼迪克特认为,文化是“通过某个民族的活动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和行动方式,一种使这个民族不同于其他任何民族的方式”。这两个定义都强调了文化的民族性,前者突出了民族内部的规范,后者突出了民族之间的差异。概括地将,文化就是人们所觉、所思、所言、所为的总和,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下,不同的民族创造了自己特有的文化,也被自己的文化所塑造。 一般认为,“文化”作为一个专门概念,可以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理解着眼于精神方面,指社会的意识形态,风俗习惯,语用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组织。但是,精神或意识并不可能脱离人类物质生产的社会实践凭空产生或独立存在,而是在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中产生出来的。在这一社会实践中,人类既创造了物质财富,改善了自身赖以生存的客观物质条件,也创造了精神财富,形成了人类独有的意识形态,思维能力和生活方式,使自身摆脱了“自然人”状态并获得了不断进步。在使人类生活超脱动物性并区别于动物生存的一切因素中,精神方面和物质方面始终纠结为一体,互为因果,密不可

跨文化交际语用错误举例

跨文化交际语用错误举例

跨文化交际语用错误举例 【篇一:跨文化交际语用错误举例】 周刊2007年第33期先,人们认为,任何语境中词汇单位的正确意义,一般应当是最符合该语境的那个意义。就某种意义而言,这也就是说,对词语的正确解释即是给整个语境贡献最少的那个解释。换言之,正确的理解最大限度地依赖于语境,而不是最大限度地依赖于孤立的词语。我们如果根据词语的运用范围,即根据词汇单位所处语境的种类来研究词汇意义,便能清楚看到上述原则的重要意义。”(谭载喜,p148)我们如果脱离了词语的上下文语境,只根据只字片语而想当然地按照自己的主观臆念得出结论,恐怕往往会与原文作者本义相悖。 参考文献:〔1〕ApproachestoTranslation〔M〕.PeterNewmark,2001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CambridgeInternationalDictionaryofEnglishWithChi-neseTranslation〔M〕.英汉双解剑桥国际英语词典.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3〕CollinsDictionaryofTheEnglishLanguage〔M〕,PatrickHanksEditor,CollinsLondon&Glasgow.〔4〕LongmanDictionaryofContemporaryEnglishNewEdition(English-Chinese)〔M〕.TheCommercialPress&AddisonWesleyLongmanChinaLimited.1998.〔5〕TheNewOxfordDictionaryofEnglish〔M〕.Ed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__胡文仲版

第一部分绪论:跨文化交际与跨文化交际学 第一章跨文化交际 一、什么是跨文化交际——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跨文化交际之所以在今天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主要原因是由于交通工具的进步与通讯手段的发展,使得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人能够频繁地接触和交往。L.S.Harms 认为,在世界范围内的交际经历了五个阶段:语言的产生;文字的使用;印刷技术的发明;近百年交通工具的进步和通讯手段的迅速发展;跨文化交际。近二十年来的交际是以跨文化为特征的。 二、对跨文化交际的不同理解:有的人认为每个人在文化上都是独特的,所以任何两个人之间的交际都是跨文化交际。有的人认为,不同国籍人们之间的文化差异与不同职业的人们之间的文化差异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只是程度上的差异。有的人认为,跨文化交际研究应该把重点放在亚文化系统的语篇系统方面。有的人认为,作大范围的国与国之间的对比对于改进跨文化交际益处不大,应该把眼光放在更具体的文化差异上。跨文化交际研究的范围应该也包括地区、职业、年龄、性别等方面的文化差异的探讨。文化通常不是指个人的行为,而是指一个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作者认为作跨国、跨种族、跨民族研究不仅应该是跨文化交际研究包括的内容,而且应该是放在首位的。至于地区、

阶级、阶层、职业、性别、年龄等不同层次的差异也应该给予关注。至于个人之间的差异的研究只是在我们把他们当做群体的代表时才有意义。在研究一个国家的文化特点时,我们的眼光首先应集中在它的主流文化主流文化上,其次才注意它的亚文化和地区文化的特点。主流文化-主流文化-亚文化-地区文化-小群体文化(不同年龄、职业、性别群体的文化) 三、第二章跨文化交际学 跨文化交际学在美国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与人类学、心理学、传播学关系密切) 1.首先在美国兴起。美国有来自各个国家的移民,有各自的文化系统和风俗习惯,逐渐在美国社会形成了多元文化的格局;美国与各国交往频繁。 2.Edwar Hall 《无声的语言》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认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使用时间、空间表达意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对时间、空间、交际的关系作了深入探讨) 3.1970 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在这一年,国际传播学会承认跨文化交际学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成立了跨文化交际学分会。1972 年,第一届跨文化交际学国际会议,日本东京。 4.70 年代,影响最大的书籍Samovar&Richard《跨文化交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差异带来的问题

人文天下 当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进行交际时,各种误解和问题在所难免。认知障碍、思维定势、民族中心主义是跨文化交际中主要的问题。因此,要做一个出色的交际者,我们必须与外来价值观、态度及感情密切沟通,与其他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有效地交流,以提高我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文化差异因素 1.1社会价值观的差异 中国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和西方人际关系的处理有明显的差异,在中国社会人与人的交往中,往往注重情义,而忽视法理。而在西方,人们更注重人的理性。例如,在国外,有一对夫妻因有事要把孩子放在一位中国人朋友家代为照管,事后这对夫妇给了这位中国人孩子照管费,这种行为在中国人的眼中是很不理解的,但西方人体现出一种你既然付出,就能得到的一种社会关系。 1.2思维方式的差异 由于种种历史、地理、人文因素的冲击和沉积,中国和西方的思维模式经历了不同的演变过程,形成了各自鲜明的特点。一种思维方式常常渗透在各个领域。 1.3文化差异 我国的群体性文化,很重视家庭亲友关系;而西方国家,崇尚独立、自主、自强、自立。中国人重视传统的君臣,父子,论资排辈。而在英美国家,长辈与晚辈间地位平等,多以朋友相处。中国的传统观念历来崇尚“四世同堂”“合家团圆”。而在英美国家,成年后的子女人住在家里依靠父母生活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他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去独立生活。同样,年龄大的父母即使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一般也不会拖累子女,而选择住进养老院,由社会关照。 2.文化差异带来的各种问题 2.1认知障碍 一个在美国学习的日本学生说:“在我去学校的路上,一个我不认识的女孩对着我笑了好几次,我有点吃惊。”这种情况是因为在日本的文化中,女孩子不对陌生人微笑,更不用说陌生的男人。然而,对于美国人来说,这种微笑并没有特别的含义,而是一种表示友好的方式。日本学生遇到这个问题是因为忽视了他遇到的人们的文化。他总是认为,尽管是无意识的,与他交流的对方持有与他相同的价值观、信念、行为和习惯。一旦所发生的情况与他预料的不同,他就会感觉很失落、沮丧甚至生气。这种问题就是认知障碍。 2.2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就像文化本身一样,它可以通过很多方式获得。首先,人们从父母、亲戚、朋友等处学到。那些从父母那里听到“那些犹太人控制着企业真糟糕”的人不自觉地就学到了思维定势。其次,思维定势因为有限的人际交往产生。如果我们遇见一个很富有的巴西人,就会认为所有来自巴西的人都很富有。再次,很多思维定势是媒体提供的。电视提供了很多民族扭曲的形象。这个问题在很多人身上就形成了思维定势。 2.3民族中心主义 民族中心主义是一种认为自己文化优于他文化的信条,我们在生活中很早就学到了民族中心主义,虽然是无意识的。因此,它可能是跨文化交际中最主要的问题。当然,很少人公开声称自己文化优于他文化,但是人们会无意识地做出基于他们自己的价值系统的判断。一些学者认为没有人能完全不受民族中心主义的影响。 3.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式 3.1求同存异 因为很多因素,各种文化确实是不同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相似或者相同之处。相反,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我们有很多能把人们联系起来的至关重要的特征。例如,我们共有一个星球。我们都渴望自由,尽管自由有不同的程度和不同的含义。 人们有很多共同点,也有受自己文化制约的不同之处。所以,如果我们要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就应该重视不同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我们如果能欣赏相同尊重文化间存在的不同,我们就可以更好地估计我们行为可能产生的结果,也就能更加容忍别人那些行为。 3.2加强语言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能力核心能力的培养就是语言能力的培养,语言能力不仅仅是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更注重语言使用的得体性。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受到社会诸多文化因素制约,要表达与理解一定语境中的话语,不但要遵循一定的语言、语法等语言规律还要按照一定的社会文化的准则形式。在交际中,要参照交际对象的年龄、身份、文化素质、购买需求等因素恰当地使用语言,营造出与交际对象相适应的气氛,从而有助于达到交际目的和提高交际能力。 4.结论 当来自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交流的时候,各种问题与误解时常发生。认知障碍、思维定势、民族中心主义是其中的一些。为了避免这些问题,提高跨文化交流,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措施,例如:求同存异、加强语言能力的培养、文化移情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出色的跨文化交际者。 参考文献 [1]张爱琳.跨文化交际.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4]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 [5]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6]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北京: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差异带来的问题 么海燕 (西京学院人文科学系710123) 摘要:当我们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时,经常出现误解和各种问题。认知障碍、思维定势、民族中心主义是跨文化交际中主要的问题。因此,鉴别和警惕这些问题很重要。另外,我们需要检查问题产生的原因,只有认识到原因,才能成为出色的跨文化交际者。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误解问题原因 287 现代营销

跨文化交际理论

跨文化交际理论 一.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 1.“文化”的含义: ①“文化”二字最初没有联系在一起,它的意思是统治者通过观察天象,可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可以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 ②西方的“文化”引申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培养,泰勒认为,“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理。 ③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认为文化分为两种:狭义的文化指的是历史上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文化的分类:按内容分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四个方面。 3.文化的特性: (1)文化史人类独有的,是区别人类和动物的主要标志,文化史社会遗产,而不是生理遗传。 (2)文化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习得的。 (3)文化中的大部分是不自觉的,人总是自然而然地表现其文化色彩的。 (4)文化是人们行动的指南。 (5)文化是动态的,文化的形态与一定的历史时期相联系。 4.隐性文化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内容:时间观念,对空间的利用,成就感,交际模式,对环境的取向,家庭关系,上下级关系模式,对个人的看法,对竞争和合作的偏爱,谦虚的挂念,对规章制度的需要,对宇宙的看法,法律的观念,工作积极性,对领导的看法,社交频率,友谊的性质,控制感情的模式,依据年龄、性别、阶级、职业、亲属的关系,确定地位及相关角色。 5.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①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与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一种文化不可能没有与之相应的语言;抽取文化内容,语言也不能独立存在。 ②语言是用于记录文化的符号体系,是文化的主要载体。 ③语言和文化相互依附、促进和制约。 6.人类交际的主要手段:符号是人们交际时使用的主要手段,任何符号都可以用来交际。 7.组成交际行为的八个重要因素: ①信息源/行为源 ②编码 ③信息

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2019

本文内容详情如下: 1.1丝绸之路 1 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历史上有一条连接东西方文明古国的通道被称之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得名是由(D)提出的。 A、张骞 B、汉和帝 C、汉武帝 D、李希霍芬 2 “丝绸之路”曾作为连接中西方的重要通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发挥的作用主要是指(B)。 A、贸易作用 B、军事作用 C、外交作用 D、文化交流作用 3

“丝绸之路”加强了东西方的贸易往来。通过“丝绸之路”中国没将(B)运输到东南亚、南亚、东非以及欧洲各国。 A、瓷器 B、茶叶 C、香料 D、丝绸 4 古代丝绸之路不仅指陆上丝绸之路,还包括海上丝绸之路。对 5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人将四大发明传到欧洲;西方人将印度哲学、阿拉伯的历法和医术传入中国,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对 1.2东西方文化传播 1 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巨大。中国历史上就曾修建过许多反映佛教文化的石窟,其中下面那个不是敦煌莫高窟与(A)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 A、固原须弥山石窟 B、天水麦积山石窟 C、洛阳龙门石窟

D、大同云冈石窟 2 希腊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阿基米德的《方法论》手稿重写本经美国科学家研究终于在X射线下回复了原有内容。A A、对 B、错 3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大获成功,受到了汉武帝的称赞,被封为太中大夫。A A、对 B、错 4 马可?波罗著的《马可·波罗游记》记述了他在东方最富有的国家——中国的所见所闻,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后来这本书在欧洲非常畅销。错 5 公元3到13世纪,欧洲各国普遍使用羊皮纸书写文件,从14世纪起羊皮纸逐渐被中国的纸所取代,羊皮纸从此退出历史舞台。错

跨文化交际名词解释

目前,跨文化交际学已发展成为一门被国际学者们充分重视的集人类学、语言学、心理学、传播学、社会学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 4.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是由各国的历史传统以及不同的社会发展进程所产生的,表现在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从霍氏的各文化维度指标值中,可得出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是十分明显的,就是在同为东方文化圈的中国大陆、日本、中国香港、新加坡等也是较明显的。就如中日两国文化都是一种集体主义导向,但两种集体主义却有较大的不同。此外,除了民族、地域文化差异之外,不可否认,还有投资合作伙伴“公司文化”的风格差异。可以说,公司内文化差距越大,产生文化冲突与困惑的可能性与强度就会越来越大。霍夫斯坦特对文化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所谓“文化”,是在同一个环境中的人民所具有的“共同的心理程序”。因此,文化不是一种个体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社会经验、受过相同教育的许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不同的群体,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的人们,这种共有的心理程序之所以会有差异,是因为他们向来受着不同的教育、有着不同的社会和工作,从而也就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权力距离、不确定性避免、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男性度与女性度、长期取向与短期取向) 5、文化词 ,什么是文化词呢?文化词就是指蕴含社会文化意义的词语,文化意义就是指社会赋予词语的引申义、联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文化词与民族心理、风俗习惯和社会变革等密切相关,是词汇中最活跃的部分。文化词和其他词汇一起组成了语言的底座,与语言紧密相随,在语言中也随处可见。通过多年的对外汉语教学我发现,对留学生的文化词教学仅仅停留在词汇的表层意义上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汉语深层意蕴的渴求,文化词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是一个必须面对又很难把握的环节,甚至很多老师还没有认识到文化词教学其实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部分。 6、体态语 释义:又称“身体语言”。是用身体动作来表达情感、交流信息、说明意向的沟通手段。包括姿态、手势、面部表情和其他非语言手段,如点头、摇头、挥手、瞪眼等。也是由人的面部表情、身体姿势、肢体动作和体位变化而构成的一个图像符号系统,常被认为是辨别说话人内心世界的主要根据,是一种人们在长期的交际中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自然符号。但又与文化背景有一定关系。如在印度,点头表示不同意,摇头表示同意。体态语虽然是一种无声语言,但它同有声语言一样也具有明确的含义和表达功能,有时连有声语言也达不到其效果,这就是所谓的“此时无声胜有声”。 体态语具有揭示内在素质的功能。体态语研究结果表明,体态语具有交流思想、

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2019尔雅答案100分

。。。。。。。。。。。。。。。。。。。。。。。。。。。。。。。。。。。。。。。。。。。。。。。。。。。。。。。。。。。。。。。。。。。。。。。。。。。。。。。。。。。。。。。。。。。。。。。。。。。。。。。。。。。。。。。。。。。。。。。。。。。。。。。。。。。。。。。。。。。。。。。。。。。。。。。。。。 丝绸之路 1 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历史上有一条连接东西方文明古国的通道被称之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得名是由(D)提出的。 A、张骞 B、汉和帝 C、汉武帝 D、李希霍芬 2 “丝绸之路”曾作为连接中西方的重要通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发挥的作用主要是指(B)。 A、贸易作用 B、军事作用 C、外交作用 D、文化交流作用 3

“丝绸之路”加强了东西方的贸易往来。通过“丝绸之路”中国没将(B)运输到东南亚、南亚、东非以及欧洲各国。 A、瓷器 B、茶叶 C、香料 D、丝绸 4 古代丝绸之路不仅指陆上丝绸之路,还包括海上丝绸之路。对 5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人将四大发明传到欧洲;西方人将印度哲学、阿拉伯的历法和医术传入中国,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对 东西方文化传播 1 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巨大。中国历史上就曾修建过许多反映佛教文化的石窟,其中下面那个不是敦煌莫高窟与(A)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 A、固原须弥山石窟 B、天水麦积山石窟 C、洛阳龙门石窟

D、大同云冈石窟 2 希腊着名数学家、物理学家阿基米德的《方法论》手稿重写本经美国科学家研究终于在X射线下回复了原有内容。A A、对 B、错 3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大获成功,受到了汉武帝的称赞,被封为太中大夫。A A、对 B、错 4 马可波罗着的《马可·波罗游记》记述了他在东方最富有的国家——中国的所见所闻,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后来这本书在欧洲非常畅销。错 5 公元3到13世纪,欧洲各国普遍使用羊皮纸书写文件,从14世纪起羊皮纸逐渐被中国的纸所取代,羊皮纸从此退出历史舞台。错

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章节答案1_8

第一章1 【单选题】(10分) 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历史上有一条连接东西方文明古国的通道被称之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得名是由()提出的。 A. 张骞 B. 汉和帝 C. 汉武帝 D.李希霍芬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10分 2 【多选题】(10分) 广义上的“丝绸之路”除了包括陆上丝绸之路外,还包括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由()组成。 A.东洋航线 B.西洋航线 G南洋航线 D. 北洋航线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10分 3 【多选题】(10分) “丝绸之路”曾作为连接中西方的重要通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发挥的作用主要是指()。 A. 贸易作用 B. 军事作用

G外交作用 D文化交流作用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10分 4 【单选题】(10分) 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于( )年粟特人将制造葡萄酒的技术传入中国A,贞观十四年 B. 康熙九年 C. 崇祯十六年 D. 元和七年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10分 5 【单选题】(10分) 汉武帝时期,()为开拓“丝绸之路”立下了汗马功劳,被誉为“中国走向世 界第一人”。 A. 卫青 B. 霍去病 G张骞 D.司马迁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10分 6 【多选题】(10分) 鸠摩罗什把佛教从西方引入中国,将大量经书翻译成汉语,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与()和玄奘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 A. 不空 B. 鉴真 C. 法显 D真谛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10分

【单选题】(10分) ()17岁时跟随父亲和叔叔历时四年来到中国,与元世祖忽必烈建立了友谊。 后由鲁斯蒂谦将其在中国见闻轶事整理并编著成游记,在欧洲广为流传,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 A. 查理?马特 B. 马可□波罗 C.利玛窦 D. 阿基米德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10分 8 【多选题】(10分) 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巨大。中国历史上就曾修建过许多反映佛教文化的石窟,其中敦煌莫高窟与()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 A.固原须弥山石窟 B.天水麦积山石窟 C.洛阳龙门石窟 D.大同云冈石窟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10分 9 【多选题】(10分) 利玛窦不仅将中国文化介绍到了西方,而且帮助中国人打开了视野,使中国人了解到了西方。正是由于他的到来,使中国人第一次接触到了()。 A.西洋音乐 西方油画 C. 机械钟表 D. 西方哲学 正确答案是:A,B,C 查看答案解析

跨文化交际概论

跨文化交际概论 第一章 1.文化的定义:文化作为一个专门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理解着眼 于精神方面,指社会的意识形态,风俗习惯,语用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组织。广义的理解,文化包括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即指人类在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文化的特征:1.交际的符号性。2.民族的选择性。 3.观念的整合性。 4.动态的 可变性。 3.信息传播系统构成的七个环节:传播者,编码,信息,通道,接受者,解码, 反馈。 4.语言是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 5.跨文化交际: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同一 种语言(母语或目的语)进行口语交际。它包含以下几点:1.交际双方必须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2.交际双方必须使用同一种语言交际。3.交际双方进行的是实时的口语交际。4.交际双方进行的是直接的言语交际。 6.跨文化交际的学科背景:文化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言语交际学。 7.交际的本质属性是什么?交际的本质属性可以从三方面理解:1.有意识行为 和无意识行为。在交际过程中,任何性质的符号都可以用来交际,人们交流除了语言符号外,更多的是非语言符号,包括各类行为。人们的行为有些是有意识的,有些是无意识的。当这些行为一旦被注意到,客观上传递了信息,交际也就发生了。2.编码过程和解码过程。交际是一个编码和解码的过程,信息交流是一个编码和解码的心理活动。有效的沟通,只有在发出信息的人和接受信息的人共享一个或相似的语码系统时才能实现,也就是说交际双方使用同一种语言说话。3.语法规则和语用规则。交际活动中交际双方必须遵循某些规则,除了固定词法句法等语法规则外,还有具体的文化规范及其制约下的语用规则。 8.为什么说任何交际都是文化的交流或碰撞?“交际即文化,文化即交际”,两 者是相通的。符号专家将两者的关系概括为:文化是冻结了的交际,交际是流动着的文化。没有交际就难以形成文化,而文化就是在交际中得以存在和发展的。事实表明,只有同一文化的人们在行为规范方面具有共性,或交际双方共享某一文化规范,才能有效交际。跨文化交际是不同主流文化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当然要求双方互相理解或遵循对方的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交际达到预期目标。 9.全球一体化的时代特征与跨文化交际学科有什么关系?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 快,各个国家地区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无论哪种类型的交往,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大家必须沟通,这就是外交舞台特别精彩的原因。这些外交都是典型的跨文化交际。因为尽管科技拉近了人们之间的时空距离,但并未拉近人们的心理距离。不同的国家民族,由于不同的历史,不同的社会习俗,形成特定的文化背景,特定文化背景又形成不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这些因素给跨文化交际带来了潜在的障碍以及可能导致的文化冲突,都给人类带来了不必要的交往。跨文化交际学科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这个领域的研究无疑是为了适应这样一个日益发达的跨文化国际交往和人际交往的需要应运而生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