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斗笠、银腰带、蓝上衣、宽黑裤
惠安女
• •

惠安女是福建泉州惠安县惠东半岛海 边的一个特殊的族群,她们以奇特的 服饰,勤劳的精神闻名海内外。 惠安女,从狭义上来说其实是惠东女, 主要分布在福建惠安东部崇武、山霞、 净峰和小岞[Xiǎo Zuò]四个镇,是地 地道的汉族。她们的服饰,也深深地 影响着周边的乡镇,如东岭、东桥和 辋川等。山水秀丽,海阔天空,有 “中国八大最美的海岸线”之一的崇 武海岸,有半月湾、西沙湾、青山湾 等中国顶级度假胜地,近代高僧弘一 法师曾赞美道“山石玲珑,世所罕见, 民风古朴,犹存千年来之装饰,有如 世外桃源。” 据当地人说,几百年前,她们由中原 移居于此,因海边生活为防风而佩带 花色头巾和橙黄色的斗笠,花巾上还 有编织的小花和五颜六色的小巧饰物; 上身穿着紧窄短小的衣服,露出肚脐; 下身穿着特别宽松肥大的裤子,腰带 是扎在肚脐下面
• 银手链,把折叠整齐的小花帕一半缀于腰侧衬衫 口袋,一半露在外面;手中则提着精美的小竹篮 子等。在旧社会,新婚和没有生育的妇女蒙着黑 纱,这是为了躲避见到陌生人和自己丈夫用的遮 羞布。这种黑纱只有睡觉的时候才摘下来,甚至 在夫妻睡觉关灯时,才摘掉,它使一些夫妻在路 上相遇,丈夫都没有认出对方是自己的妻子。此 外,年长的惠安女还有在门牙两侧各镶一颗金牙 做装饰的习俗,现已不再盛行。 • 金斗笠和五彩缤纷的头巾依然如故,仍然是一道 独特的风景,那种奇特的格调和韵味依然经久不 衰。
• 惠女服饰,可分为崇武城外、山霞 和小岞、净峰两个类型。她们整体 调和,浑朴大方,富丽堂皇。不同 的是,前者斗笠较大、厚、重,笠 面和尖顶有小弧度,尖顶有小棕色 漆红;后者斗笠较细、薄、轻、小, 笠面和尖顶平切,尖顶没有镶红棕 片。前者头巾多为蓝底白花和绿底 白花;后者也蒙头巾,但多为红底 白花,中青年妇女多把双辫子折在 头顶的两侧,包上头巾似有梭角的 感觉;手上也提有竹篮。从整体上 看,惠女服饰的色调柔和庄重,自 上而下色调逐渐加重,给人以沉稳 感。由于不论春夏秋冬,她们总是 把头包得严严实实,却让肚皮露在 外头,裤子又特别的宽大,民间戏 称之为“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衫, 浪费裤。”
• 习俗 • 惠安女的婚俗非常奇特,这在电影《寡妇村》《双镯》有所展示, 看上去有点令人难以理解和接受。婚嫁那天,新娘身着黑衣裤——当 地人称为黑凤凰衣,打着黑伞,由娘家的亲朋好友陪送过来,男方并 不派人前去迎接。据说新婚第一夜,新娘是不能上床的,只能站在床 边过夜。她们结婚三天以后就要回娘家长住,直到这一年的除夕夜, 丈夫才可以将妻子接回家住一个晚上,第二天又必须把妻子送还娘家。 • 此后,只有等到较大的传统节日来到时,比如春节的时候,清明 的时候,还有中元节,就是七月十五,还有冬至和农忙的时候丈夫方 可将妻子接回小住一到二日,如此反复,直到妻子生了孩子,方可名 正言顺地长往婆家与丈夫共同生活。其实,惠安女形成这种一个长住 娘家的习俗,并非无中生有。因为男人长期在外捕鱼,打工,女人在 家从事副业和农业,从而形成了惠安女长住娘家的习俗。长住娘家的 习俗,过去给许多惠安女带来不幸,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旧习俗有 了许多变化。
• 惠女服饰的色彩与样式和中国许多少数民族的服装,有很 多相似的地方。例如:她们戴上斗笠,有点像黎族人和京 族人;她们短小的上衣、腰饰,特别像云南西双版纳的傣 族服饰;惠安女喜欢穿青色的上衣,黑色的裤子,从色彩 上看,和云南水族的服装几乎是一样的; 还有彝族的百 褶裙、绣花翘头鞋、帽子、挎包、手镯、手环;壮族、布 依族的百褶裙、布依族的袖子、瑶族的纹样等等抖很相似。 另外,惠安女的黑纱、头巾还有点像穆斯林的装束,宋元 时期,泉州是东方第一大港,蕃商云集,其中就有大量的 阿拉伯、波斯等穆斯林客商,至今,惠安尚存有一个回族 乡。逢年过节时,妇女们都梳蝴蝶型的发式,这类似古代 百越族的族徽或图腾,这或许证明了惠安女与百越族也有 着某种联系。崇武人种有蒙古族血统,所以惠东妇女的服 饰颜色有蒙古族喜爱的颜色——绿色、黑色、蓝色,如澄 江汉族包头巾等。


惠女服饰颜色艳丽,衣裤除太青兰、苹果绿、黑色以外,还有白底柳条花纹 或上下绿白拼接而成的。冬春季多蓝、黑色,夏季多苹果绿、白地柳条线或 两色套装。上身穿的是斜襟衫(截衫),又短又窄,衣身、袖管、胸围紧束, 衣长仅及脐位,肚皮外露,衬托出女性身段的曲线美;袖长不到小臂的一半 且紧束,袖口滚接二环节,一环为黄或金黄色,一环花布;上衣下摆弧度为 椭圆形,向外弯展至袖拢,使腰间五彩塑料丝裤带和银裤链显耀示人,又可 避免劳动时弄脏衣沿衣袖。其花纹图案大都是不规则的细点、细纹、细块等。 下身裤子多是黑色的,也有深蓝色的。裤筒甚为宽大,裤头只到脐下。裤式 腰围小、臀围大,裤筒为30厘米,大筒裤的裤脚则有的宽达40厘米,因其宽 阔,故移步迎风摇曳飘荡,风韵飘逸,也便于生产劳作,海水打湿、汗水浸 渍,风一吹很快就干了。 中老年妇女穿的是大筒裤,裤脚宽约36厘米,裤头为臂部的一倍宽,年轻妇 女多穿裤管宽大的西装裤,用黑色线布或尼龙布制成,只在婚礼、葬礼、回 夫家或外出做客时,才穿传统的宽绸裤。妇女婚装则用全套黑色丝绸衣服, 式样与平日相同,但无绣饰,显得典雅端庄。黑、蓝基调上所缀绣饰,打破 服装的呆板格局;色彩不佻不乱,至为和谐,艺术效果强,有独特的审美情 趣。袖套则多为从事劳动的青年妇女所用,一般为黑、黄、蓝三色,袖套上 配有悦目的色彩线条和图案,与上衣相配,更有新意。袖套除了干活时可以 保护衣袖以外,还有夏天防晒(惠女服饰衣袖较短)、冬天御寒的作用。
• 整体来说,惠女服饰包括三个“三角形”,这三个“三角形”分别是 棕黄色的斗笠、包裹在头上的花巾、上窄下宽的上衣。惠女服饰在设 计上还有一个小细节很有意思,一般惠女上衣的上下部分往往由两种 不同颜色的布缝合而成,细看,你会发现下部同一颜色的两块布不是 平行的,而是左高右低,詹师傅说这是男左女右的意思,上衣又叫 “桃仁衣”,扣上布纽的那部分叫“夫头”,穿衣时将“夫头”从左 到右拉过去,寓意惠安女胸怀开阔,能包容一切。 • 惠女服饰在穿着上也是很有讲究的,夏天的上衣一般是素雅的白底碎 花,而冬装则多为庄重的蓝色。无论冬夏,惠安女都保持穿着两件套 的习惯,这其中体现了她们不怕风雨不畏寒暑的精神。在惠安独特的 婚丧习俗上,惠女服饰在穿着搭配上也很有学问:在很多人眼中,新 娘出嫁时要穿吉祥的颜色,而惠安女出嫁时穿的是全套黑色的惠女服 饰,意味姑娘已经“成人”了。惠女服的裤子向来是经典的黑色,宽 松的长裤为长期在海上劳作的惠女提供了便利。腰上的银链更是点睛 之笔。詹师傅介绍了关于佩戴腰链的习俗:未婚的惠女是不戴腰链的, 而丧夫的惠女会因为自卑而不佩戴腰链,只有等到儿孙发达后才会重 新戴上腰链,这也体现了惠安女生来低调朴质的品性。
• 詹国平是现在为数不 多的惠女服饰制作者 之一。他从18岁上 山下乡那时起,就一 边参加劳动一边自学 制作惠安女服饰,后 来又拜了师傅,做起 了专业的裁缝,可当 时,许多惠安女子都 会做女红,所以他所 接的业务主要是给别 人做裤子,直到后来, 制作传统的惠安女服 饰慢慢成为詹师傅谋 生的手艺。在詹师傅 的惠女服饰展览馆内, 陈列着许多惠女服饰, 有流行于清末的年轻 妇女服饰,也有现在 演变后的惠女服饰。
“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衫,浪费裤。”
净峰/小岞一带的惠安女
崇武/山霞一带的惠安女
净峰/小岞一带的婚饰
崇百度文库/山霞一带的结婚盛装
净峰/小岞便装、发饰
崇武/山霞一带老年妇女的打扮
崇武/山霞一带的少女装(40-50年) 净峰/小岞一带的圆头髻(清末民国)
净峰/小岞一带的婚后便装(清末—20年代)
崇武/山霞一带的婚后打扮(清未—40年代)
惠女服饰
• 头披花头巾、戴金色斗笠,上穿湖蓝色斜 襟短衫,下着宽大黑裤。花头巾的花大多 是小朵的蓝色花,衬以白底,显得活泼、 亮丽;头巾紧捂双颊,只露眉眼和嘴鼻, 衬出惠女含蓄和恬静的美。惠安女子的特 色服饰在汉族女子服饰中独树一帜, 是中 国传统服饰精华的一部分,被誉为“巾帼 服饰中的一朵奇葩”,具有较高的实用艺 术价值和民俗文化研究价值。
大岞海防女子民兵哨所的女民兵
9名惠女民兵24小时轮班执勤
崇武古城
• 崇武古城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的突出部、 泉州湾和湄州湾之间、惠安县境东南24公 里的崇武半岛南端,濒临台湾海峡,亦称 “莲岛”,始建于1387年,是一处集滨海 风光、历史文物、民俗风情、雕刻艺术于 一体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被誉为“天 然影棚”、“南方北戴河”。崇武古城是 中国仅存的一座比较完好的明代石头城, 也是中国海防史上一个比较完整的史迹, 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头饰则花样繁多,不同场合、不同年龄的头饰有明显区别。头上的装饰主要是头巾和斗笠。花头巾 为四方形(约66厘米),头巾上有不同的颜色和小朵花纹图案,白底上缀绿或蓝色小花,或蓝底、 绿底上缀小白花,或红底上缀白绿花,戴上头巾时多缀上大小不同、式样各异的塑料花,折成三角 形包系头上,有挡风防沙、御寒保暖和保护发型的作用,更能美化脸部,与黄斗笠搭配,十分和 谐。 每条头巾的花纹均不相同,但都比较清晰、淡雅、悦目。中青年妇女的发型相对简单,在头上留一 束头髻,俗称“中扑”,“中扑”前部横二三把弯型塑料梳子,“中扑”分两股合“边髻仔”编两 条辫子,在头顶横置一条,用别针固定,戴上花头巾;而夏天则梳“剪头髻”,或把辫子分散在脑 后,或用假发散于脑后两侧,不戴花头巾,整个头饰简单易梳,朴素大方,颇符合其家庭主妇因劳 作力求简便的需求。未婚青年妇女头发则还留有刘海,头巾与两髻秀发、额前刘海配搭既和谐又自 然。圆形尖顶的斗笠则涂上黄漆,具有防日晒雨淋的作用。斗笠是竹子编的,斗笠上装饰四个绿色 塑料扣子,笠里同样装有四个扣子用以固定两条带子,带子很长,沿脸上花头巾边缘扎于颚尖上, 余下的部分则挂于笠下特备的红绒丝环中,带子多为白色,并以红、白、绿等色绒线绣有各种图案。 斗笠两侧的边缘缀有几朵绢花、塑料花、绒花等,有的还在斗笠里面夹上香纸、画片、卡片等等。 年轻姑娘一般每人都有几顶黄斗笠,中年妇女的斗笠则基本类似,饰物较少。由于头巾捂住双颊下 颔,把脸包得只露出眼、鼻、口狭小的一部分,而斗笠又戴得很低,熟人也很难一下子认出斗笠下 的人是谁。 早年有些妇女头戴前伸黑头罩,上作双角兽状,鬓插三支剑形银簪。年老的妇女一般在脑后梳一发 髻,近似长方形,然后套上发网,压平,左右各插一个别子,上方和中部各插一支梅花,再围上一 条五尺长的黑巾,在发髻边缠绕两圈,留着绣有绿色花纹的两端于身后,用饰着五朵花的别针固定, 并插上大塑料花,使整个发型既庄重大方,又不失秀丽纤巧。惠安女蓄发为髻的花样很多,其中最 令人赞叹的是“簸箕髻”和“短棍髻”。“簸箕髻”以竹片范圆框,鱼骨为架,直径约2尺许,高 戴头上,将头发摊开,团团敷满,分绺扎牢,然后再插些银指钗为点缀,形如簸箕,又似佛菩萨的 毫光。由于“簸箕髻”的梳洗,起码需三四个帮手,耗费半日,所以要两三个月才能梳洗一次,美 则美矣,却太繁复费时,故今已不多见。
• 北城门横眉石刻“威镇海邦”传为戚继光 所书,妈祖宫后的“马蹄石”传为1651年 (清顺治八年)郑成功驻此抗清时遗留。 城外3公里处的大岞山“岞山八景”之一的 “龙喉晓烟”有惠安第一胜景的美誉,又 有记述古城史事的文人诗家摩崖石刻, “狮石晚照”的狮石台曾经是戚继光操练 水兵的指挥台,还有大岞山新石器时代文 化遗址。
• 裤带上的银裤链也是惠女服饰的 重要内容。穿上宽筒的黑裤时, 通常都用四至八条编织带扎紧裤 头,这些编织带一般都是用色彩 鲜艳的塑料丝编织,多为红色和 蓝色,图案精巧,总宽约7至9厘 米,颜色分外醒目;已婚妇女则 多加上银裤链,悬挂在臀部上, 把腰部、臀部构成的曲线美衬托 出来。银裤链先前只有一两股, 最多也只三股,后来逐渐加多, 增加到五股、七股不等,最多的 达九股,以多股为佳。那些银裤 链一般是结婚时男方送给女方的 聘礼,银裤链越重越体面。

惠女水库建于洛阳江大罗溪上,坝址位于泉州市洛江区马甲镇彭殊村,1958 年7月动工,由当时惠安县的红旗(城关)、东红(黄塘)、上游(惠南)、 飞跃(惠东)四个公社联合兴建,1960年3月竣工。当时的晋江县罗溪乡乌 潭兴建大型水利工程——乌潭水库,即现在的“惠女水库”。
大岞民兵哨所
• 大岞民兵哨所是全国惟一一座担负海防巡逻任务,着惠安 女服饰的女民兵哨所,共有10人,除了哨长是男性外,其 余9名都是女性,平均年龄只有22岁,平均兵龄却有4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