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女服饰文化

合集下载

福建特色文化(惠安女)

福建特色文化(惠安女)


她们戴上斗笠, 她们戴上斗笠,有点像黎族人和京 族人。她们短小的上衣, 族人。她们短小的上衣,特别像云 南西双版纳的傣族服饰。 南西双版纳的傣族服饰。惠安女喜 欢穿青色的上衣,黑色的裤子, 欢穿青色的上衣,黑色的裤子,从 色彩上看, 色彩上看,和云南水族的服装几乎 是一样的。 是一样的。逢年过节妇女们都梳蝴 蝶型的发式, 蝶型的发式,因为蝴蝶是古代百越 族崇拜的图腾, 族崇拜的图腾,那么惠安女和古代 百越族有什么关系呢? 百越族有什么关系呢?人们众说纷 确实是有人这样说, 纭。确实是有人这样说,这种根据 主要是有两个方面。 主要是有两个方面。一个就是在这 个地区从1951之后的十几年间,发 之后的十几年间, 个地区从 之后的十几年间 现了一些少量的古代百越民族生活 的痕迹, 的痕迹,在惠安女生活的大山乍村 的山上也曾发现一处所谓的新石器 时代的遗址。这些东西据考古分析, 时代的遗址。这些东西据考古分析, 在两千多年前, 在两千多年前,在福建这里生活着 古代百越族人,主要是闽越人。 古代百越族人,主要是闽越人。

惠安女特殊服饰,可分为崇武城外、 惠安女特殊服饰,可分为崇武城外、 山霞和小岞、净峰两个类型, 山霞和小岞、净峰两个类型,不同 的是,前者斗笠较大、 的是,前者斗笠较大、厚、重,边 沿稍有弯曲;后者斗笠较细、 沿稍有弯曲;后者斗笠较细、薄、 后者也蒙上头巾, 轻、小。后者也蒙上头巾,但头巾 上缀有红色小花蕾, 上缀有红色小花蕾,中青年妇女多 把双辫子折在头顶的两侧, 把双辫子折在头顶的两侧,包上头 巾似有梭角的感觉。 巾似有梭角的感觉。手上也提有黄 色竹篮。 色竹篮。在头顶前方还别着一至三 把塑料梳子, 把塑料梳子,未婚青年妇女头发还 留有刘海。 留有刘海。惠安女头戴的斗笠涂上 黄漆,具有防日晒雨淋作用。 黄漆,具有防日晒雨淋作用。花头 巾为四方形, 巾为四方形,一般是白底上缀绿或 蓝色小花, 蓝色小花,或是绿或蓝底上缀小白 折成三角形包系头上, 花,折成三角形包系头上,有挡风 防沙、御寒保暖和保护发型等作用. 防沙、御寒保暖和保护发型等作用

大岞与小岞惠安女服装造型比较研究

大岞与小岞惠安女服装造型比较研究

大岞与小岞惠安女服装造型比较研究惠安是福建省的一个小县城,素有“小岞”之称。

大岞则是福建省的一个大城市,人口众多,经济发达。

尽管两地距离不远,但由于地域、经济和人文环境的差异,惠安女服装的造型与大岞女服装的造型有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就这两地女服装的造型进行比较研究。

首先,从颜色上来看,惠安女服装注重以柔和的浅色为主,如粉红色、淡蓝色等。

这种颜色的服装给人一种温柔、娴静的感觉,适合惠安女性温婉的气质。

而大岞女服装则更注重鲜艳的颜色,如红色、橙色等,给人一种活力、热情的感觉。

这种颜色的服装适合大岞女性外向的性格。

其次,在款式上,惠安女服装更加注重简约、朴实,以展示女性的自然之美。

常见的惠安女服装款式有褶裙、长裙等,以及一些传统的民族服饰。

而大岞女服装则更加注重时尚、个性,常见的款式有修身连衣裙、短裙等,以及一些国际时装的设计元素。

这种款式的服装适合大岞女性追求时尚的品味。

最后,在配饰上,惠安女服装的配饰较为简单,以一些小巧的耳环、项链为主。

这种简约的配饰能够更好地衬托出惠安女性的娴静气质。

而大岞女服装的配饰则更加丰富多样,常见的有大型耳环、时尚手链等。

这种丰富的配饰能够更好地展现大岞女性的个性和时尚品味。

综上所述,大岞与小岞惠安女服装造型有着明显的差异。

惠安女服装注重柔和的浅色,注重简约、朴实的款式,配饰较为简单;而大岞女服装则注重鲜艳的颜色,注重时尚、个性的款式,配饰丰富多样。

这种差异反映了两地女性的地域、经济和人文环境的差异。

每一种服装造型都有其独特的美丽之处,都能够展现女性的不同魅力。

无论是大岞还是小岞,每个女性都有权利选择适合自己的服装造型,展现自己的个性和美丽。

惠安女服饰造型的基本特征。

惠安女服饰造型的基本特征。

惠安女服饰造型的基本特征。

惠安女服饰造型的基本特征源于闽南地区的文化背景和地理环境,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

以下是有关惠安女服饰造型的基本特征的相关参考内容。

一、服饰种类
惠安女服饰多种多样,包括旗袍、褂子、长衫、裙子等。

其中,旗袍是惠安女比较常穿的一种传统服饰,它的特点是修身合体,贴身包裹,能够展现女性身体曲线。

褂子是明清时期的常见服装,它轮廓简洁流畅,采用对襟式或斜襟式设计,也十分适合惠安女的身材特点。

二、颜色搭配
惠安女服饰的颜色搭配以素雅为主,深浅搭配比较明显。

通常以黑白灰为主调,搭配深红、深绿等暗色调,不过也偶尔会用到艳丽的红色、绿色等,表现女性的青春活力和热情。

三、织造工艺
惠安女服饰织造工艺精湛,多使用木棉和丝绸等天然纤维,手工织造或刺绣等手工工艺常常应用。

服饰上常使用的缎子、绉子、绸子、麻子等织物,采用不同花色织成花纹,形式各异,剪裁工艺独特,不仅凸显了女性柔美的曲线,而且赋予了服饰令人赏心悦目的美感。

四、细节处理
惠安女服饰上的细节处理非常注重,包括上衣领子和袖口、长裙的裙子褶、腰带等都需要精心处理,以便呈现出优雅的细腻质感,从而凸显女性温柔雅致的气质。

以上是有关惠安女服饰造型的基本特征的相关参考内容。

惠安女服饰的特点在于注重细节处理,强调手工工艺,呈现出素雅和优雅的风格。

而且,惠安女服饰是一种世代传承的文化遗产,也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惠安女的“特色服饰”

惠安女的“特色服饰”

惠安女的“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衫、浪费裤”【资料】惠安女是福建泉州惠安县惠东半岛海边的一个特殊的族群,她们以奇特的服饰,勤劳的精神闻名。

惠安女,从狭义上来说其实是惠东女,主要分布在福建惠安东部崇武、山霞、净峰和小岞四个镇。

据当地人说,几百年前,她们由中原移居于此,因海边生活为防风而佩带花色头巾和橙黄色的斗笠,花巾上还有编织的小花和五颜六色的小巧饰物;上身穿着紧窄短小的衣服,露出肚脐;下身穿着特别宽松肥大的裤子,腰带是扎在肚脐下面。

黄斗笠、花头巾、露脐袄、肥脚裤,被戏称为“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衫、浪费裤”。

2012年6月23日,端午节,我一个人在惠安的小岞、大岞两个渔村闲逛,置身于花花碌碌的女人堆中,突然觉得自己是多么的朴素呀^_^。

对于外来人来说,能见到惠安女聚集的地方,首选菜市场,当天是端午节假期,很多惠安女回娘家,正好让我拍个够。

菜市场里,摆摊的,买菜的,基本上都是街坊邻居,清一色是女性,除了卖猪肉的还真没见几个男的。

买卖的都轻声慢语,竟无丝毫嘈杂之感,也许见多了长短镜头,他们对被拍摄也不会很抗拒,当然了,咱还是用长焦蹲点拍摄吧。

惠安女分有大岞、小岞,大岞在惠安的东部,所以又称惠东女,同样是“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衫、浪费裤”,但两个地方的服饰各有风采,各有特色,细细看,区别还是蛮大的。

(以下关于服饰的文字资料来源于对惠安女服饰颇有研究的曾梅霞的个人网站,特此鸣谢)(一)封建头惠安女用裁成边长二尺的正方形的头巾,折成三角形包系头上,紧扣下巴,用别针固定,遮住了脸的大部份, 使脸形呈瓜子脸,露出五官,黄斗笠戴很低,躲避男人的视线,故称为“封建头” 。

实际上,惠安女打扮,历来重视腰及腰以上部分,而腰以上的装饰,又以头饰最为突出,花样繁多,一个地区的女人,居然花那么多心思在头部装饰上,实属罕见。

——黄斗笠——斗笠是惠安女服饰最显现的部分,竹编,如盘,尖顶,主体色彩是纯黄色的,非常鲜艳,具有防日晒雨淋作用。

惠安女服饰文化和婚俗文化

惠安女服饰文化和婚俗文化

惠安女服饰文化和婚俗文化福建泉州市惠安县位于台湾海峡西岸、福建省东南沿海突出部,介于泉州湾与湄洲湾之间。

惠安东部的传统民俗文化很有特色,引起了海内外专家的注重。

惠安东部的民俗文化主要表现在奇特的服饰文化和奇异的长住娘家婚俗文化方面,所以,又称为惠安女民俗文化。

惠安女民俗文化之所以引起海内外专家的注重,在于惠安女民俗文化保留着“原汁原味”的传统,使得她在现代社会显得分外耀眼夺目,激起海内外学者研究的热情。

带着同样的热情,我们对保留了浓厚传统民俗特色的惠东地区的崇武、净峰、小蚱、山霞等乡镇实行调研。

经过调研,我们对其民俗文化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和理解。

一、惠安女服饰文化的产生和变迁(一)惠安女服饰文化的实用价值和美学价值惠东地区的崇武、净峰、小岞、山霞等乡镇,在服饰的样式、色彩、装饰等方面即使还是有一定的差异,但是,总体风格、实用价值和美学价值还是非常一致的。

1.惠安女服饰文化的实用价值。

惠安女服饰主要由斗笠、头巾、上衣、腰带、裤子等款项组成。

从惠安女服饰的款项以及样式来看,其劳动的实用价值非常显著。

惠安女劳动的主要方式是下海赶小海,协助出海归来的丈夫搬运海鲜。

惠安女的服饰很适合这种劳动方式:夏天,斗笠能够遮挡炎热的太阳,雨天,斗笠能够遮挡雨水;海边风大沙大,头巾能够挡风防沙、御寒保暖和保护发型;短上衣和短袖口干活时不易被海水弄湿,也有利于干活利索;宽裤脚有利于在海滩上挑担快步行走、不怕海水浸湿、不怕海浪打湿。

可见,惠安女服饰是惠安女在长期的劳动中根据劳动方式的需要设计和持续改进最后形成并长期保留下来的,是惠安女勤劳智慧的产物。

2.惠安女服饰文化的美学价值。

惠安女服饰的整体造型美观、色彩协调,奇而不俗、艳而有韵,是汉民族服饰中最具视觉冲击力的个性服饰。

惠安女服饰的形成不但是惠安女勤劳智慧的产物,而且是惠安女对美和幸福的追求的产物,体现了惠安女特有的审美情趣,那是惠安女对大自然的独到的理解以及与大自然和谐统一的表露。

惠安女服饰

惠安女服饰

—惠安女婚俗奇特
婚嫁那天,新娘身着黑衣裤,打着黑伞,由 娘家人陪送过来,男方家不派人前去迎接。新婚 之夜,新娘不能上床,只能站在床边过夜。次日 清晨,须返回娘家,直到这年除夕夜,丈夫才可 将妻子接回家住一晚,第二天又必须把妻子送还 娘家。直到妻子生了小孩才可名正言顺的与公婆、 丈夫生活在一起。
THANKS
惠安文化
——惠安女服饰
“封建头、民主肚、 节约衣、浪费裤”。
—惠安女为何偏偏要露出肚皮来呢?
传说,有一次皇帝南巡要路过此地,地方官吏 为显其所辖庶民十分富足,于是下令打制银腰带 系于女人裤腰上,同时弄短上衣以便让银腰带显 露出来。此后,佩银腰带作为财富象征一直流传 下来。Βιβλιοθήκη 惠安女服饰 —— 腰间银链 :

惠安女服饰的传承现状与创新设计

惠安女服饰的传承现状与创新设计

惠安女服饰的传承现状与创新设计惠安女服饰是福建惠安地区传统的女性服饰,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审美价值。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流行文化的冲击,惠安女服饰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惠安女服饰的传承现状和创新设计,以期为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参考。

惠安女服饰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颜色鲜艳、造型别致、配饰精美。

传统的惠安女服饰以蓝色、绿色和紫色为主,花纹图案丰富,富有层次感。

服装款式以短上衣、长裤和筒裙为主,线条流畅,简洁大方。

惠安女服饰的配饰也非常精美,如银手镯、银项链、绣花鞋等,增添了独特的民族风情。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惠安女服饰的传承现状并不乐观。

许多传统的服饰制作技艺和材料已经逐渐消失,传承人数量稀少且老龄化严重。

由于市场需求不高,惠安女服饰的生产和销售也面临很大的困难。

针对这一现状,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加大保护力度,通过政策扶持、传承人培养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等手段,提高惠安女服饰的地位和影响力。

在创新设计方面,惠安女服饰可以结合现代元素进行再创造。

例如,设计师可以尝试运用新型材料和工艺来制作惠安女服饰,提高其舒适度和耐用性;同时,也可以将传统元素与现代流行趋势相结合,推出符合年轻人审美的新款惠安女服饰。

还可以通过举办时装秀、推广活动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接受惠安女服饰文化,从而拓展其市场前景。

惠安女服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与创新对于保护中华民族的文化多样性和推动社会文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当前惠安女服饰传承面临的挑战,政府、企业和设计师应该共同努力,通过加大保护力度、拓展市场份额、创新设计理念等途径,确保惠安女服饰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能够得以延续和发展。

我们也应该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将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有机融合,使惠安女服饰在符合现代审美的保留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风格特点。

在未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的创新设计理念和现代技术应用在惠安女服饰的制作和推广中,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和参与到惠安女服饰的保护与传承中来。

惠安女的服饰和浔埔女的头饰

惠安女的服饰和浔埔女的头饰

惠安女的服饰和浔埔女的头饰福建泉州惠安沿海一带的妇女,素以吃苦耐劳、俭朴持家名闻遐迩,更以其奇异的服饰蜚声海内外。

惠安女子的特色服饰在汉族女子服饰中独树一帜,是中国传统服饰精华的一部分,被誉为巾帼服饰中的一朵奇葩,具有较高的实用艺术价值和民俗文化研究价值。

惠安女虽属汉族,但其服饰素以奇特著称,与传统汉族服饰迥然有别。

头披花头巾、戴金色斗笠,上穿斜襟短衫,下着宽大黑裤。

花头巾的花大多是小朵的蓝色花,衬以白底,显得活泼、亮丽;头巾紧捂双颊,只露眉眼和嘴鼻,衬出惠女含蓄和恬静的美。

“封建头民主肚,节省衫,浪费裤”由于不论春夏秋冬,她们总是把头包得严严实实,却让肚皮露在外头,裤子又特别的宽大,民间戏称之为“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衫,浪费裤”。

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惠女服饰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裤腰上的银链是惠安女服饰的重要内容。

穿上宽筒黑裤时,通常都用四至八条编织带扎紧裤腰,这些编织带一般是用色彩鲜艳的塑料丝编织,多为红色和蓝色,图案精巧,总宽约7至9厘米,颜色分外醒目;已婚妇女加上银裤链(区分已婚和未婚的标志),悬挂在臀部上,把腰部、臀部构成的曲线美衬托出来。

银裤链先前只有一两股,最多也只三股,后来逐渐加多,增加到五股、七股不等,最多的达九股,以多股为佳。

那些银裤链一般是结婚时男方送给女方的聘礼,银裤链越重越体面。

裤子多是黑色的,也有深蓝色的。

裤筒甚为宽大,裤腰只到脐下。

裤式腰围小、臀围大,裤筒为30厘米,大筒裤的裤脚则有的宽达40厘米,因其宽阔,故移步迎风摇曳飘荡,风韵飘逸,也便于生产劳作,海水打湿、汗水浸渍,风一吹很快就干了。

这可是位55岁当了奶奶的惠安女,也许是脑袋成天包得严严实实,所以太阳和海风都没能损伤她的皮肤,依旧那么白净。

惠女服饰是实用与美观的完美结合,宽裤便于涉海,打湿易干,短衫便于劳作,挑石、补网都很方便,又可避免劳作时弄脏衣沿、衣袖,黄斗笠可顶炎日,花头巾可御风沙,而头巾的花卉图案和颜色,是美的选择,增加了女性的风采和神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惠安女服饰文化
06装饰170600315 林铭
惠安女,素以吃苦耐劳而著称,但给人印象最深、名闻遐迩的是惠安女与众不同的服饰:黄头巾,蓝短衫,银裤链,大折裤,神秘迷人,在民族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

"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

"解放初留传至今的这首打油诗形象地勾画出了惠东女传统服装的特征惠安女的头部被头笠和头巾包裹得仅露出一张脸--"封建";而腰、腹部却暴露无遗--"民主"。

大筒裤的裤脚宽达0.4米--"浪费";而上衣却短得连肚脐也遮不住--"节约"。

于是,所谓思想的"封建"与"民主",衣料的"节约"与"浪费",在惠东女的身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一种内涵丰富、既矛盾又统一和谐的审美观。

惠女穿着的具有古老传统的服饰主要是:头披鲜艳的小朵花巾,捂住双颊下颌,上身穿斜襟衫,又短又狭,露出肚皮,下穿黑裤,又宽又大。

这种服饰在全国独具一格,尤引人注目。

具有很强的色彩感染力,被视为"中国服饰精华的一部分"。

惠安的女人以其服饰为美,但大都不清楚这种服饰是谁传承下来的。

一些学者观察发现惠安女服饰的色彩与样式和中国许多少数民族的服装,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例如:她们戴上斗笠,有点像黎族人和京族人。

她们短小的上衣,特别像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服饰。

惠安女喜欢穿青色的上衣,黑色的裤子,从色彩上看,和云南水族的服装几乎是一样的。

逢年过节妇女们都梳蝴蝶型的发式,因为蝴蝶是古代百越族崇拜的图腾,这也证明了惠安女与百越族有着某种联系。

这种根据主要是有两个方面。

一个就是在这个地区从1951之后的十几年间,发现了一些少量的古代百越民族生活的痕迹,在惠安女生活的大山乍村的山上也曾发现一处所谓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

这些东西据考古分析,在两千多年前,在福建这里生活着古代百越族人,主要是闽越人。

惠安女,确切地说并不包括所有惠安妇女,而是专指生长在惠安东部沿海农村的妇女,人们习惯称她们为惠东女。

惠东女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其形成、发展过程一直是中外人类学、民俗学专家关注的课题。

其来源有种种传说,目前尚无定论。

据史料记载,清代中后期,惠东妇女上穿黑色或紫色长袖挖襟衫,下穿黑色大折裤。

衣长、胸、腰背宽阔,下沿稍呈弧形外展,与清代流行的“大夫衫”(长式挖襟衫)类似。

不同的是袖口偏窄,袖子接长,故名“接袖衫”又名“卷袖衫”接袖的用意十分有趣,为的是让新娘入洞房时提起长袖以遮掩一脸羞红;过了3日,才在长袖一半处翻卷逢住固定领围上刺绣图案由简变繁,领根下方形色布改为三角形。

胸、背中线两侧缀做两块方形黑色、深褐色绸布,其四边各镶接一块三色形色布,改称“缀做衫”。

裤子为“大折裤”又名“大筒裤”,俗称“汉装裤”。

裤一般用黑色布,也有用蓝色的。

裤脚宽约1.2尺,裤头约2尺,缝一道5寸的蓝色布边。

其样式从清代中后期至今没有多大变化,惟质料由旧时用粗布,今天改为通用黑绸布。

惠东女服饰,历来重视腰以上部分,特别以头饰最为突出,花样繁多,不同场合、不同年龄的头饰有明显区别。

她们为何偏偏要露出肚皮来呢?这里有个传说:有一次皇帝南巡要路过此地,地方官吏为显其所辖庶民十分富足,于是下令打制银腰带系于女人裤腰上,同时弄短上衣以便让银腰带显露出来。

此后,佩带银腰带作为一种财富的象征一直流传下来。

如今时代进步了,外界文化的影响使惠安女的着装已悄悄发生了变化。

年轻的惠安女上衣不再是短到露出肚脐,裤子也不再是宽大的灯笼状,只是金斗笠和五彩缤纷的头巾依然如故,仍然有一道独特的风景。

新一代的惠安女,多数已上过学,接受了新思想、新事物,从落后、保守的生活方式中解脱出来;不少的年轻妇女从渔村走向都市,经商的、从事运输的,外出打工的,走着各自的新生活之路,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追寻着美好的梦。

惠安女特殊服饰,可分为崇武城外、山霞和小乍、净峰两个类型。

每个类型可在清末至三十年代、四十年代至五十年代、六十至八十年代以诸阶段来看其服饰的演变。

就现代惠安女来看,她们头戴黄色竹斗笠和花头巾,斗笠涂上黄漆,具有防日、防雨淋作用。

花头巾为四方形,一般是白底、绿或蓝色小花,或是绿或蓝底小白花,折成三角形包系头上,有避风沙、御寒保暖和保护发型等作用。

她们还常手提黄漆小竹篮。

惠安女身穿“节约衫”,比过去的“接袖衫”和“缀做衫”更富有装饰性。

即减去过去繁杂的拼接工艺,胸围、袖管收缩紧贴着胸部和手臂,充分衬托出妇女身上的曲线;衣袖长仅至小臂的一半,袖口滚接二环节,一环为黄或金黄色,一环花布;衣长仅至脐位,衣沿是大幅度的椭圆形,向外弯展至袖拢,使腰间五彩塑料丝裤带和银裤链显耀示人,又可避免劳动时弄脏衣沿衣袖。

布色在冬春季多蓝、黑色,夏季多苹果绿、白地柳条线或两色套装。

妇女婚装则用全套黑色丝绸衣服。

崇武一带的男子多出外谋生或出海打渔,惠安女自然成了建设家乡的主力军。

她们开公路、修水利、种田地、补渔网、敬公婆、教子女,里里外外一把手,真可谓全能媳妇,也自然成了勤劳的代名词。

惠安女因美丽、勤劳、贤惠和一身奇特服饰而著名,不仅成了崇武古城的一道独特民俗景观,更为崇武古城增添了难以言表的魅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