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女”服饰的由来

合集下载

福建惠安:崇武古城

福建惠安:崇武古城

福建惠安:崇武古城说到崇武古城,知道的人可能不多,但说到惠安女,可能知道的人就比较多了。

这是居住在福建省惠安崇武一带的一个特殊的族群,她们的服饰有着鲜明的特色,就像我们小时候念的儿歌一样,“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

由于居住海边,惠安女常年带着橙黄色斗笠,佩带小翠花头巾,将脸尽可能地遮住以防海风侵蚀。

上身穿着紧身窄小的露脐上衣,下身通常是黑色或者蓝色的宽大裤子,肚脐处扎着银饰腰带。

如今的女人们穿露脐装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但在以前不分男女一律灰衣灰裤军装和工装的年代里,这种装束曾被无数人嘲讽过,但她们仍然坚持将这种传统保存了下来,现在回想起来真是不容易。

只可惜如今的崇武年轻女性似乎不再如此穿戴了,不知逢年过节会不会装扮一番。

惠安女除了服饰奇特,古时候这一带的婚俗也相当奇特。

小时候听长辈们说惠安女结婚后是不能住夫家的,结婚后三天就得回娘家长住,夫婿只能在传统节日里才可以将自己的妻子接回家中小住几日,然后必须如期送回娘家,直到惠安女怀孕后,才能够搬回夫家长住,而一直未能怀孕的女人只能一直居住娘家。

印象中的惠安是个挺重男轻女的地方,男人一般不怎么干家务事,只是读书或者出海,所有的重活累活大都是女人们干的。

惠安女的吃苦耐劳令人惊叹,小时候住在鼓浪屿,就经常看到惠安女在扛石头,打石头,挖海蛎,力气超强。

我的祖籍就是惠安,以前小时候经常暗自庆幸没有出生和生长在惠安,不然也许我就是她们中的一员了。

惠安的石雕特别出名,很多当地人都会打石雕,打出的石雕都栩栩如生。

崇武古城被誉为“南方的北戴河”,是我国一处保存得比较完好的明代石头城,也是海防史上一个比较完整的史迹。

城墙全部由白色花岗岩垒成,城围长2467米,城基高5米,墙高7米,内砌跑马道二或三层。

这是北城门拾阶而上城墙,边走边欣赏跑马道与两边的风景。

半山腰处的观音像,宛如一位母亲的背影,翘首盼望远航归来的渔船。

崇武一带有着优质的沙滩和港湾石头是惠安的精魂,站在古城墙头放眼望去,石头房子高高低低,错落有致。

惠安女服饰文化初探

惠安女服饰文化初探
范 宁
( 中央民族 大学 文学与新 闻传播学院 ,北京 10 8) 00 1
[ 摘要 ]惠安女是福建 沿海惠东族群 的女 性 ,特殊的 自然环境和人 文历 史造就 了惠安女 奇特 的服饰 ,本文将具体论述 惠
安女服饰 的基 本形制和 审美 ,并对其形成 的原 因作初步的探 索,并结合现实分析 惠安女服饰的传承现状。
装 ,当今的惠安女子没有这样的装式 ,但是 当今 的服饰也是从这种样式 发展演变而来 。大袂衫与 清代女子传统的大袂衫相差不离。上衣带领右衽
大 襟 ,长 过 膝 ,胸 腰 部 宽 ,袖 长 及 腕 ,宽 袖 口 。 领 口到 腰 线 缝 7副铜 纽 扣 ,后来 改 为 布 纽 扣 。后 来 衣 长度 逐 渐缩 短 ,一 直缩 短 到臀 部 ,其 他 改 变 不 多 ,只是 袖 口稍缩 。2 0年 代 后期 ,上 衣 的滚 边 由原来 的 大襟 滚 变得 更 加 复 杂 ,滚 边 的 面 积 逐 渐 增 加 ,甚 至 占整 个衣 料 的 四分 之一 。
边 。 中式 纽 根 ,领 前 、肩 胛 、 袖 笼 和 腰 间 ,共 9 粒 。衣 服 因布 料不 同而分 冬春 和秋 夏穿 着 。 3缀做 衫 。 明显 的对 “ 袖 衫 ”作 了各 部 位 的 . 接 收缩 。衣 沿 的 弧 度 增 大 ,臀 围 的宽 度 加 阔 ,往 外
折痕 ,看上去整齐美观 。当代 的惠安 服饰 将裤子 做 了改进 ,首先是裤管 的宽度缩小 ,衣料也做 了 改变 ,会采用一些工业原料 的裤子 ,不易起褶子 , 穿起来 了没有折痕 ,相对传 统的大折裤看上去稳
[ 关键词 ]惠安女服饰 ;形制 ;形成 ;审 美
中 图 分类 号 :G1 7 2 文 献 标 识码 :A 文 章编 号 : 10 — 5 3 2 1 )6 0 5 — 5 0 8 8 6 ( 0 10 — 0 9 0

惠安女服饰——精选推荐

惠安女服饰——精选推荐

惠安女服饰申报者:惠安县文化馆负责人:陈世雄类别:民俗代码:11属地:福建批次:第一批项目名称:惠安女服饰分页区域: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东部海岬区域的崇武、山霞、净峰、小岞等乡镇。

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惠安县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突出部,介于泉州湾与湄洲湾之间,东濒台湾海峡,地理座标界于北纬24°49′~25°15′、东经118°37′~119°05′之间。

土地面积668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41公里,有海湾47处,浅海滩25处,港口11处,岛屿54个,人口92万人,辖16个乡镇291个行政村。

地势一面依山,三面环海,西北高,东南低,呈马蹄形层状倾斜,即由西北的低山过渡到东南的丘陵和台地,而以丘陵地为主。

惠安女服饰主要分布在惠安东部沿海的崇武、山霞、净峰、小岞等乡镇,因此又称为惠东女服饰。

崇武大岞、山霞、净峰、小岞均处在环海的半岛上,是一种海岬的位置。

地理上的隔绝性,过去交通(道路)方面的阻隔,大大减少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它的某些土著文化痕迹得以保留下来,也才形成惠安女服饰民俗文化的独立性。

历史渊源:惠安女服饰分布的区域属于历史上交通闭塞,经济水平低下,文化教育十分贫瘠的地方,因此,历史上少有文人对其加以记载。

故现仅能根据国内外历史学家、民俗文化专家的考证,对其历史渊源理出一条比较清晰的脉络。

首先,惠安女服饰是古代百越遗俗与海洋文化、中原文化碰撞交融的服饰民俗文化遗产。

1、惠安女服饰有着古代闽越族的遗存信息。

从崇武大岞山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地表采集到的陶片纹饰如篮纹、绳纹、斜线纹、云雷蚊和附加堆纹等,在惠安女服饰中频繁出现。

2、惠安女服饰色彩框架的形成源自原始的族徽和图腾崇拜。

惠东人群是来自古百越民族的一个支流,是闽南十八峒、蝴蝶峒的后裔,蝴蝶是其原始的族徽和崇拜对象,惠安女服饰因此在服饰色彩的追求上有着蝴蝶的艳丽华贵,也有蝴蝶图形的种种纹样及头饰中的蝴蝶造型等。

3、惠安女服饰色彩的形成,海洋生活是它的第一依据。

惠安女简介300字

惠安女简介300字

惠安女简介300字
惠安女是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的一种传统女性服饰,也被称为“花衣女”。

惠安女服饰独特,通常在上身穿着红色或黑色的紧身圆领上衣,胸前挂着绣花胸罩,下身穿着黑色的宽松裤子,脚上穿着黑色的绣花鞋。

惠安女服饰上的绣花图案多以花卉、鸟类、鱼类等为主题,富有闽南特色。

惠安女是闽南地区的一种传统女性形象,她们通常以勤劳、勇敢、朴素、开朗著称。

在闽南地区,惠安女经常参与传统的渔业、农业等活动,并且在家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惠安女独特的服饰也成为了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传承。

惠安女的“特色服饰”

惠安女的“特色服饰”

惠安女的“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衫、浪费裤”【资料】惠安女是福建泉州惠安县惠东半岛海边的一个特殊的族群,她们以奇特的服饰,勤劳的精神闻名。

惠安女,从狭义上来说其实是惠东女,主要分布在福建惠安东部崇武、山霞、净峰和小岞四个镇。

据当地人说,几百年前,她们由中原移居于此,因海边生活为防风而佩带花色头巾和橙黄色的斗笠,花巾上还有编织的小花和五颜六色的小巧饰物;上身穿着紧窄短小的衣服,露出肚脐;下身穿着特别宽松肥大的裤子,腰带是扎在肚脐下面。

黄斗笠、花头巾、露脐袄、肥脚裤,被戏称为“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衫、浪费裤”。

2012年6月23日,端午节,我一个人在惠安的小岞、大岞两个渔村闲逛,置身于花花碌碌的女人堆中,突然觉得自己是多么的朴素呀^_^。

对于外来人来说,能见到惠安女聚集的地方,首选菜市场,当天是端午节假期,很多惠安女回娘家,正好让我拍个够。

菜市场里,摆摊的,买菜的,基本上都是街坊邻居,清一色是女性,除了卖猪肉的还真没见几个男的。

买卖的都轻声慢语,竟无丝毫嘈杂之感,也许见多了长短镜头,他们对被拍摄也不会很抗拒,当然了,咱还是用长焦蹲点拍摄吧。

惠安女分有大岞、小岞,大岞在惠安的东部,所以又称惠东女,同样是“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衫、浪费裤”,但两个地方的服饰各有风采,各有特色,细细看,区别还是蛮大的。

(以下关于服饰的文字资料来源于对惠安女服饰颇有研究的曾梅霞的个人网站,特此鸣谢)(一)封建头惠安女用裁成边长二尺的正方形的头巾,折成三角形包系头上,紧扣下巴,用别针固定,遮住了脸的大部份, 使脸形呈瓜子脸,露出五官,黄斗笠戴很低,躲避男人的视线,故称为“封建头” 。

实际上,惠安女打扮,历来重视腰及腰以上部分,而腰以上的装饰,又以头饰最为突出,花样繁多,一个地区的女人,居然花那么多心思在头部装饰上,实属罕见。

——黄斗笠——斗笠是惠安女服饰最显现的部分,竹编,如盘,尖顶,主体色彩是纯黄色的,非常鲜艳,具有防日晒雨淋作用。

惠安女

惠安女
惠安女
惠 安 女 形 象 大 使 曾 梅 霞
惠女服饰
黄斗笠 花头巾 蓝短衫 银腰链 黑旷裤
视频
有“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衫,浪费裤 ”之 戏称。
服饰与劳作
黄斗笠—防日晒、遮雨 花头巾—冬日保暖、防御风沙;夏天有吸 汗... 美观 蓝短衫—应劳作需要,易于在山里、海边作 业 黑旷裤—易干
2006年惠女服饰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勤劳
善家务
下海、耕田、开公路、修水利、锯木、扛 石头、拉板车
多才艺
雕石、织网、裁衣和经商做买卖,敬公婆、 教子女 所做的包含粗活、重活、细活—— 全能媳 妇 图片
歌曲
惠女修建水库
——激情燃烧的生命赞歌 •
1958年,因男性大多外出谋生,惠女响应号召参与修建 乌潭水库。据统计,当时参与修建水库有四万多人,其中 惠女占了85%,最高年龄达到70多岁,当中还大多是抛下 孩子,延迟婚期的...... 其工作包括:挖土、挑土、打夯、推车、锯木、打石、驾 船,以及抢险 。 一天挑土804担! 车载千斤一天推行248里! 5分钟内一个人点燃47眼炸药! 为堵决口漏洞在水中浸泡一昼夜 ,最长甚至长达三天
勤劳、勇敢、做事踏实;为人真诚,低调、不张扬, 家庭观念强、、、
塑造因素:
1、自然经济环境因素:惠安地贫人稠,海 域面积广阔,为了家庭生计,惠安男人 或出海捕鱼,或外出劳作,而惠女也因 此担起各种重担。 2、思想上:过去的思想是封闭和狭隘的, 从小被灌输三从四德、忍辱负重、为 人低调谨慎,一切以家庭为重思想
惠安
惠安县,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中部, 惠安县,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中部,泉州湾 和湄洲湾之间 雕艺之乡” 渔业强县”等之称。 有“雕艺之乡”、“渔业强县”等之称。 地理位置

惠安女服饰

惠安女服饰

—惠安女婚俗奇特
婚嫁那天,新娘身着黑衣裤,打着黑伞,由 娘家人陪送过来,男方家不派人前去迎接。新婚 之夜,新娘不能上床,只能站在床边过夜。次日 清晨,须返回娘家,直到这年除夕夜,丈夫才可 将妻子接回家住一晚,第二天又必须把妻子送还 娘家。直到妻子生了小孩才可名正言顺的与公婆、 丈夫生活在一起。
THANKS
惠安文化
——惠安女服饰
“封建头、民主肚、 节约衣、浪费裤”。
—惠安女为何偏偏要露出肚皮来呢?
传说,有一次皇帝南巡要路过此地,地方官吏 为显其所辖庶民十分富足,于是下令打制银腰带 系于女人裤腰上,同时弄短上衣以便让银腰带显 露出来。此后,佩银腰带作为财富象征一直流传 下来。Βιβλιοθήκη 惠安女服饰 —— 腰间银链 :

惠安女

惠安女

一百年前的清代末期到20世纪20年代,惠安女穿的上衣,腰胸宽大,衣摆长至膝盖,腰间系条百褶裙,这种服装在古代没有什么奇特的地方。当时的裤管就很宽大,和现在的裤样相似,中国各地农村的男女都穿这种汉族人常穿的裤子,那时妇女的头上没有戴斗笠和头巾,戴的是这种重达10多公斤的头饰。出门时蒙上黑纱的,是新婚和没有生育的妇女,为了躲避见到陌生人和自己丈夫用的遮羞布。这种黑纱只有睡觉的时候才摘下来,甚至在夫妻睡觉关灯时,才摘掉,它使一些夫妻在路上相遇,丈夫都没有认出对方是自己的妻子。到了20世纪40年代、民国时期,惠安女服饰的风格有一次大的变化。原来过膝的上衣下摆,逐渐缩短到臂部,但是还没有短到露出肚脐。这时妇女的头饰已变成用黑布包头,不戴花头巾,也不戴斗笠。惠安女的服饰有了更明显的变化,那是在1949年之后,她们的上衣越裁越短。这是谁发明创造的呢?据说这种变化来自1958年的大跃进。当时全县青壮年妇女集中起来修建鸟坛水库。正是在艰苦的劳动中,为了遮风挡雨,惠安的妇女不得不学习其它地区的妇女,戴起了头巾和斗笠,不料这一戴就再也摘不下来了,成为吸引人们注目的风景线。
如今时代进步了,外界文化的影响使惠安女的着装已悄悄发生了变化。年轻的惠安女上衣不再是短到露出肚脐,裤子也不再是宽大的灯笼状,只是金斗笠和五彩缤纷的头巾依然如故,仍然有一道独特的风景。新一代的惠安女,多数已上过学,接受了新思想、新事物,从落后、保守的生活方式中解脱出来;不少的年轻妇女从渔村走向都市,经商的、从事运输的,外出打工的,走着各自的新生活之路。
惠安女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其形成、发展过程一直是中外人类学、民俗学专家关注的课题。其来源有种种传说,目前尚无定论。据史料记载,清代中后期,惠东妇女上穿黑色或紫色长袖挖襟衫,下穿黑色大折裤。衣长、胸、腰背宽阔,下沿稍呈弧形外展,与清代流行的“大夫衫”(长式挖襟衫)类似。不同的是袖口偏窄,袖子接长,故名“接袖衫”又名“卷袖衫”接袖的用意十分有趣,为的是让新娘入洞房时提起长袖以遮掩一脸羞红;过了3日,才在长袖一半处翻卷逢住固定。到了清末“接袖衫”各部分略为收缩,衣沿弧度加长,臂围宽度加阔并向外弯展,腰围处的中式纽攀减少,两个连在一起,袖口绕蓝布边。领围上刺绣图案由简变繁,领根下方形色布改为三角形。胸、背中线两侧缀做两块方形黑色、深褐色绸布,其四边各镶接一块三色形色布,改称“缀做衫”。裤子为“大折裤”又名“大筒裤”,俗称“汉装裤”。裤一般用黑色布,也有用蓝色的。裤脚宽约1.2尺,裤头约2尺,缝一道5寸的蓝色布边。其样式从清代中后期至今没有多大变化,惟质料由旧时用粗布,今天改为通用黑绸布。惠东女服饰,历来重视腰以上部分,特别以头饰最为突出,花样繁多,不同场合、不同年龄的头饰有明显区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服饰的由来
“惠安女”——有着一个古老而神秘的传说,对于现代人来说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她们是属于什么民族?她们的服饰是否有着什么来由吗?她们的背后是否有藏着鲜为人知的秘密呢?
在这里,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惠安女”的儿子,我将为大家揭示“惠安女”服饰背后隐藏着的一段可歌可泣的传说,并为封建社会当时的她们敢于抗拒父母包办婚姻的勇气而喝彩!
小时候听老一辈人讲,在北宋时期,惠安县小岞乡有个姓李的员外,家有多个千金,数排行第三的女儿出落得最为漂亮,且待字闺中。

李员外与浙江温州的一个朝廷府官在生意上有着相当的厉害关联。

这府官家有两个儿子都尚未成家,老大是痴呆,但老二可就一表人才、风度翩翩。

有一天府官就向李员外透了个风声,要求李员外把他的第三千金许配给他的大儿子。

这李员外是知道府官的大儿子是痴呆儿,就面露难色,这不就是要我把女儿往火坑里推吗?李员外就向府官回话说,要是许配给他的二儿子那就是一桩美好的姻缘。

这不是废话吗?如果是嫁给小儿那还用我一个堂堂的府官亲自向你一个不入流的商人提亲吗?但是府官从李员外的回话中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就是表面上假装答应,等把新娘接来了再让痴呆儿入洞房,后,对李员外再在言行上说于一定的狠话。

这下李员外可就骑虎难下了,如果答应,就是眼睁睁地把女儿往火坑里推,如果不答应,一辈子打拼下的家业就要因为生意上的破产而灰飞烟灭。

最后,为了顾及大局只能痛心地答应了府官的提亲。

李员外的三女儿不知道从哪听说父母将要把她嫁给一个痴呆儿,说什么也不愿意,整天是以泪洗脸,寻死觅活的,在最为严重的是准备跳海自杀。

哦,忘了告诉大家,惠安小岞是一个半岛,与惠安崇武半岛隔海相望,行成一个海湾。

有一句俗语“大岞通小岞,走得日要落”就是最好的写照。

再说府官听说未来的儿媳整天寻死觅活的,怕煮熟的鸭子又飞了,就赶紧派家丁连夜开船下来抢亲。

因为是在晚上,就用麻袋套住李员外三女儿的头,用麻绳绑了,二话不说就回了温州老家拜了堂,入了洞房。

从此,李员外的夫人也是天天以泪洗脸,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因为伤心过度就与世长辞。

时间一晃就过了三年,我们闽南有个风俗习惯是父、母亡,应更三年孝。

在父、母的第三个祭日这一天,也就是更孝已满三年了,可以脱下孝服,所有的子女都应该回来进行祭拜。

这一天,李员外的三女儿一身奇异的着装出现在她母亲的祭堂上,只见她头戴斗笠;头、脸用一块布给包裹着,只露出一双幽怨的眼睛;上身穿着短小的上衣,露出肚脐眼;下身穿着一条很宽松的裤子;裤腰上缠绕着一条足有几斤重的银裤链;崭新的衣服上东一块、西一块地打着补丁(也就是现在大家所说的‘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一进屋就拜倒在地上,嚎啕大哭,哭诉母亲的早逝、哭诉她悲惨的婚姻,哭得那可以说是肝肠寸断、催人泪下……等哭过了,儿时的同伴都争着问她,为什么穿着这样的打扮?
她的眼泪又像决堤的水,哗啦啦地流下来,她怨恨地回答:
“这种打扮是我自己为了回娘家特地想出来的,它代表着我的心声,揭示着我悲惨的婚姻状况。

头戴斗笠代表着我当时被抢亲时是被人用麻袋套着;用布包裹着脸代表着我是被人抢去成亲的,没有脸面见人;短小的上衣和宽松的裤子,代表着我当时是穿着肚兜和睡袍‘出嫁’的;衣服上的补丁代表着我‘出嫁’时衣服被扯烂的情形;银裤链代表着我当时是被人用麻绳绑着‘出嫁’的,这样的打扮就是为了纪念我当时‘出嫁’时是一种怎样的遭遇,这些都是表示我对父母包办的婚姻的一百个、一千个、一万个的不愿意!!!也是想向世人控诉父母包办婚姻的悲惨遭遇!
在当时惠安的局部地方有着根深蒂固的包办婚姻和娃娃亲的陋习,随着有这一事件的发生,那些深受包办婚姻毒害的女人们就效仿着这一着装进行打扮,慢慢地就蔓延到多个渔村,这种服饰它不是属于少数民族,也是属于汉族,是汉族服饰的一种特例。

回过头来看现在,随着崭新时代的到来,妇女解放了,现在的渔村姑娘们都已经脱离了那个魔魇的年代,都和我们一样都掌握着自由恋爱的权利。

“惠安女”服饰分有好几个体系和款式,未婚的、已婚的、尚未做母亲的及老人等不同年龄段的,都有相适应的服饰。

社会发展到现在,昔日的传统服饰
已经在她们身上悄悄地发生了改变,已经很难在现代青年身上看到往事的色彩。

现在的惠安女服饰已经悄然地揉进了现代服装的信息,主要是80年代后出生的女人们,她们上身还是着装传统服饰;下身穿牛仔裤;脚蹬名牌运动鞋,传统与现代相结合,透出一股崭新的风采!这一传统“惠安女”服饰尚在70年代以前出生的妇女们身上诉说着远古的悲哀!
看到这里,有的朋友就要问了,从电视上看到惠安女是那么地勤劳和贤惠,看到的不是在田地里劳作、就是在抬石头,是不是惠安的男人们都不干活啊?那就错了!其实大家看到的只是她们透出表面的一面而已,在她们的身上更存在着足以表率全国妇女的更深沉的一面!
在惠安小岞、大岞、崇武、湖街、连城等地方都是靠海,男人们为了养家糊口不是出海打鱼就是外出打工,家里的老的、少的以及田里的农活都得靠她们去操持。

在有空闲的时候,为了补贴家用,她们往往是去给别人做小工,帮忙做农活啊、抬石头(我们这里的房子大部分是用石头砌成的)、甚至有的还到建筑工地上当小工的…..总之,为了补贴家用,凡是她们做得动的活儿,她们都想去做,愿意去做,任劳任怨,从这些方面就概括了“惠安女”勤劳、朴实、贤惠的形象。

我作为“惠安女”的儿子,我为她们骄傲,为她们喝彩!并向她们祝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