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曲只应天上有的下一句是什么

合集下载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的意思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的意思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的意思“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古诗作品《赠花卿》第三四句,其全诗文如下: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注释】⑴花卿: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花敬定,曾平定段子璋之乱。

卿,当时对地位、年辈较低的人一种客气的称呼。

⑵锦城:即锦官城,此指成都。

丝管: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泛指音乐。

纷纷:繁多而杂乱,形容乐曲的轻柔悠扬。

⑶天上:双关语,虚指天宫,实指皇宫。

⑷几回闻:本意是听到几回。

文中的意思是说人间很少听到。

【翻译】锦官城里的音乐声轻柔悠扬,一半随着江风飘去,一半飘入了云端。

这样的乐曲只应该天上有,人间里哪能听见几回。

【赏析】《赠花卿》这首绝句,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对它的主旨,历来注家颇多异议。

有人认为它只是赞美乐曲,并无弦外之音;有人则认为它表面上看是在赞美乐曲,实际上却含讽刺,劝诫的意味。

说是语含讽刺,耐人寻味的是,作者并没有对花卿明言指摘,而是采取了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

字面上看,这俨然是一首十分出色的乐曲赞美诗。

“锦城丝管日纷纷”,锦城,即成都;丝管,指弦乐器和管乐器;纷纷,本意是既多而乱的样子,通常是用来形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的,这里却用来比状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乐曲,这就从人的听觉和视觉的通感上,化无形为有形,极其准确、形象地描绘出弦管那种轻悠、柔靡,杂错而又和谐的音乐效果。

“半入江风半入云”也是采用同样的写法:那悠扬动听的乐曲,从花卿家的宴席上飞出,随风荡漾在锦江上,冉冉飘入蓝天白云间。

这两句诗,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了乐曲的那种“行云流水”般的美妙。

两个“半”字空灵活脱,给全诗增添了不少的情趣。

乐曲如此之美,作者禁不住慨叹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天上的仙乐,人间当然难得一闻,难得闻而竟闻,愈见其妙得出奇了。

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

次北固山下古诗每句赏析

次北固山下古诗每句赏析

次北固山下古诗每句赏析“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李白于公元744年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有几个主要概念,一是赞美北固山的美丽以及诗人对这里的怀念,二是怀念许多在这里出走的爱人,三是表达诗人自己坚定的信念以及支持振兴中国的希望。

以下是就此古诗每句赏析:一句:空山松子收不完,这句诗描述了北固山的美丽景色,也反映出诗人的思乡之情。

它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思念,它也表达了诗人对这里的亲近感。

二句:穷巷乞叟终无识。

这句诗揭示了当时的社会面貌:穷人生活苦难,没有人能够给他们帮助,无论他们多么努力,也都难以改善自身的生活状况。

三句:客心两行泪,匣里无私苦。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忧伤的心情,他自己也在痛苦中,也看到了许多贫困人民的痛苦。

诗人还表达了他深深的怀念,他怀念那些留在这里而他已经不知何去何从的爱人们。

四句:行行重行行,山歌不休歇。

这句诗描写了诗人漫步在北固山的场景。

当诗人行走在北固山的美丽景色中时,山歌似乎很难停止,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思念之情。

五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句诗描述了北固山美丽区域的气候情况,诗人用东边日出、西边雨来描述这里风景秀丽的景色,用无晴却有晴来表达这里气候宜人的特性。

六句: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念之情,诗人想念着自己的爱人,但他却不知道自己的爱人是在哪里,只能对这里的大自然沉浸在思念之中。

七句: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这里风景的赞美,也表达了诗人希望许多人都能够听到这首曲子,以此来感受北固山的美丽。

八句:断竹灯影动隐衣,向晚愁常开玉钥。

这句诗描述了北固山晚上的景象,断竹灯影摇曳,向晚的愁思溢满天地,这表明诗人的心境也受到了这里的美景的影响。

九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忧伤的心情,他在北固山看到了这些美景,同时也看到了许多留在这里而他不知何去何从的爱人,这让他令人心碎。

十句:明朝故人稀,楚歌东风哀。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明朝统治下社会现实的厌恶之情,诗人知道这个时代没有什么能够令人满意,他发出了悲凉的楚歌,来哀叹这中国的悲惨命运。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释义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释义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出自唐代杜甫的《赠花卿》
解释:这样的乐曲只应该天上有,人世间芸芸众生哪里能听见几回?
赏析:诗人以天上的仙乐相夸,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语含讽刺,含蓄婉转地展现出“天上”与“人间”的矛盾。

原文:
杜甫杜甫《赠花卿》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译文:
锦官城里每日音乐声轻柔悠扬,一半随着江风飘去,一半飘入了云端。

这样的乐曲只应该天上有,人世间芸芸众生哪里能听见几回?注释:
花卿: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花敬定。

锦城:即锦官城,此指成都。

丝管: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泛指音乐。

纷纷:形容乐曲的轻柔悠扬。

天上:双关语,虚指天宫,实指皇宫。

几回闻:本意是听到几回。

文中的意思是说人间很少听到。

二年级语文下:赠花卿(杜甫)

二年级语文下:赠花卿(杜甫)

二年级语文下:赠花卿(杜甫)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全诗主要赞美了乐曲的无比美妙。

共有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地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仙乐相夸,是遐想。

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致。

本课教学中,教师紧紧抓住乐曲美,从而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美,在教学中美美地欣赏,美美地诵读。

学生学习古诗,不仅仅是积累,更是沟通--是学会带着自己的情意与古诗沟通。

教师通过讲故事,以学生生活中喜欢的方式了解古诗含义,激发学生读的兴趣。

在有初步的感悟之后,让学生欣赏美妙的乐曲,从而体会诗人的心情,这也是学生与古诗、与诗人的情感与沟通。

此外,古诗教学中读是基础,悟是关键,因此古诗教学就是读悟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认识丝管--欣赏乐曲--音乐擂台,带着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了解知识,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欣赏美,体会美。

教学目标:1、会认卿、锦、管两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描写的乐曲的美妙,及诗人对它的赞美。

教学重难点:朗读古诗,熟读成诵,在诵读中体验作者的情感。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准备:乐器挂图教学过程:一、出示乐器,导入课题1、(挂图出示)各种乐器,有琵琶、笛、箫、笙,你们认识这些乐器吗?2、这些就是丝管乐器。

它们能演奏出美妙的乐曲,我们唐朝大诗人杜甫就在当时驻扎在成都的一名唐军将领花卿的府上,听到弹奏出来的美妙乐曲,不禁写下了一首诗《赠花卿》。

你们想读读吗?出示古诗。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1、先自己读读古诗吧,遇到不会读的字,可以用自己学过的方法解决。

2、指名认读生字,再读准赠、卿、纷三个字。

3、游戏巩固。

4、指名读古诗,并正音。

5、教师范读,看看你知道了什么?6、反馈:指名说。

学生理解多少就说多少。

把相应的诗句读一读。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你们知道吗?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呢!三、再读古诗,体会古诗韵昧1、师讲故事:唐朝大诗人杜甫常常到各地游览。

有一天,杜甫来到花敬定的府上,在花卿的府上,那悠扬动听的乐曲,从花卿家的宴席上飞出。

表达热爱音乐的唯美句子

表达热爱音乐的唯美句子

表达热爱⾳乐的唯美句⼦1. 描写⾳乐的优美句⼦宛如阳春⽩雪,天籁之⾳,真是此曲只应天上有,⼈间难得⼏回闻啊!绕梁三⽇,余⾳不绝.欢快洒落在⼼窝⾥,宛如⼀些活泼轻盈的精灵,在为⼼灵进⾏⼀次洗礼. 歌声余⾳绕梁,三⽇不绝. 细细听来,⼀种深沉却飘然出世的感觉会理科占据认得⼼头,仿佛⼀切尘嚣都已远去,只有这天籁之⾳. 让⼈陶醉在优美的⾳乐旋律⾥⽽"沉醉不知归路". 宛如"⼜绿江南岸"的春风,悄声⽆息如"随风潜⼊夜"的春⾬,润物⽆声更如朗照松间的明⽉,清幽明净. 让⼈深在浮世中,却有皓⽉当空,清风徐徐之感这⾸歌声⾳悠扬婉转,纯洁好听. 温暖明净的歌返璞归真的童乐优美的灵魂,优美的歌谣拥有阳光般温暖美好的歌曲清纯不⼀般的歌天籁之⾳⽓势恢弘的歌。

2. 形容⾳乐的优美句⼦有哪些1、⾳乐是⽐⼀切智慧、⼀切哲学更⾼的启⽰,谁能渗透我⾳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寻常⼈⽆以⾃拔的苦难。

2、琴声⾥有⼀幅鲜明美丽的风景画,幽泉⾃⼭涧叮当流出,汇成⼀泓碧⽟般的深潭,⽔潭⾥荡起⼀层层细碎的涟漪,⽔中播曳着⼀轮⾦黄的明⽉。

3、此时听到的歌声,飘散着稻麦的芳⾹和泥⼟的⽓息,听到歌声,仿佛尝到了农家的新⽶饭和⾃酿的包⾕酒。

我凝神静听。

歌声飘起,动⼈的旋律变成⼀道道绚丽的晚霞,欢快的⾳符幻成⼀只只⼩鸟,飞向远⽅,然后⼜飞回来,栖息在我的⼼巢之中。

4、从琴上,仿佛流出了潺潺的⽔声。

响起了牧童的笛⾳,天地间的万赖都发出了和谐的鸣唱歌。

5、打开酷我⾳乐盒,欣赏着⼀⾸以⼀⾸优美的乐曲,那优雅的曲调让我平静,那飞快的旋律让我旋转,那流⾏的歌曲让我激情,那⾼昂的曲调让我兴奋。

6、⾳乐是热情洋溢的⾃由艺术,是室外的艺术,象⾃然那样⽆边⽆际,象风,象天空,象海洋。

绝不能把⾳乐关在屋⼦⾥,成为学院派艺术。

7、优雅的琴⾳配合着歌调。

就像清露滴在花朵上⾯⼀样。

8、优美的灵魂,优美的歌谣。

9、琴声像潮⽔般地奔腾⽽出。

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难得几回闻

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难得几回闻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参加工作十几年来,每次在和学生鉴赏各个地区的优秀民歌、戏曲时,总会有学生发出感慨:“老师,我们这儿有没有动听的音乐?”“如果这首歌是我们崂山的该多好?”有时我会搪塞几句:“《沂蒙山小调》不是我们山东的吗?”“柳腔、茂腔我们这儿也有人会唱。

”其实,我的心里也一直在郁闷:“为什么我们崂山就没有能让我们的学生引以为豪的音乐呢?”直到2007年的一天,在报纸上看到“崂山道教音乐”成功申报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报道,作为土生土长的崂山人,我开始关注崂山的音乐文化,并且也在音乐课堂上尝试着:让我的学生们在爱家乡风景的同时也能爱家乡的音乐。

一、合理介绍家乡音乐,潜移默化融入课堂为了引发学生们的自豪感,激起他们对崂山古乐的喜爱,我搜集了大量“崂山道教音乐”的相关资料,从中摘录最精彩的篇章让学生们了解。

道教音乐是我国民间音乐的组成部分,崂山是中华道教圣地,其道乐有独特之处。

崂山道乐经曲,多由上古民歌和民间号子演变而成,具有强烈的东夷文化气息。

后来,风行全国的“十方经韵”传入,融入了崂山道乐。

金代,全真道北七真来崂山传真布道,特别是邱处机三次来崂山,崂山道乐和十方道乐进行了广泛交流,逐渐形成了风格独特而又具有多样性的音乐文化遗存。

其中,既有在重大祭祀中演奏和唱诵的郊庙乐曲,又有清新幽远的欣赏性的音乐,还有生活气息浓郁丰富多彩的民歌民风,更有僧侣道人们做功课的课韵以及用于民间“走坛”的应风乐。

嗣后,崂山道乐分为“内山派”和“外山派”,特别是由于外山派道乐使用管弦伴奏,而且又直接参与各种民俗活动,促进了崂山地区民间吹奏乐的蓬勃发展。

许多民间老艺人多师承崂山道乐,致使许多道乐名曲在民间传流至今。

经过近几年崂山古乐团不断挖掘、整理、排练,崂山古乐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曲目方面,挖掘、整理了《交门之歌》《秋风辞》《崂山餐紫霞》《空洞步虚曲》《太清水月》《离恨天》《六问青天》《西宫辞》《竹枝词》等十几首曲目;舞蹈方面,创作编排了古乐舞,如双人舞《香玉》《东夷傩舞》《崂山餐紫霞》等;乐器方面,有编钟、编磬、瑟、篪、萧、鼓等古代乐器。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的意思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的意思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的意思“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的意思是:这样美妙的乐曲只应该是天上才有的,人间哪里有可能听到几次呢?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出自唐代杜甫的作品《赠花卿》。

作品原文:
《赠花卿》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白话译文:
锦城上空整日飘散悠扬的乐曲,荡漾在锦江波上和白云之间。

如此美妙音乐,只应神仙享用,世间平民百姓,一生能听几回?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原籍湖北襄阳。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被后人称为“诗圣”。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集于《杜工部集》。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诗约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

花敬定曾因平叛立过
功,居功自傲,骄恣不法,放纵士卒大掠东蜀;又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

杜甫赠此诗予以委婉的讽刺。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礼仪制度极为严格,即使音乐,亦有异常分明的等级界限。

据《旧唐书》载,唐朝建立后,高祖李渊即命太常少卿祖孝孙考订大唐雅乐,“皇帝临轩,奏太和;王公出入,奏舒和;皇太子轩悬出入,奏承和;这些条分缕析的乐制都是当朝的成规定法,稍有违背,即是紊乱纲常,大逆不道。

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

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浅谈古代诗词独具的艺术美感有关此课件的美学阐述中国古典诗歌的框架结构是就一首诗的宏观布局来看的,研究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何为诗的灵魂即框架的脊梁,有了灵魂才有整体的和谐。

这个灵魂就是主题思想的确立,即主旨、情趣、旨趣的融会贯通。

别林斯基说:“一部艺术作品的完整性要看概念来决定。

”本次课件主要是将古代诗词划分为四种美,分别为形式美、意境美、音乐美、色彩美来解析古代诗词。

形式美指的是诗歌的体裁形式,此次课件举的例子是《诗经·桃夭》,这是中国古典诗歌最为典型的“四言诗”,整篇诗词工工整整,就像盖楼房一样。

第一,诗中塑造的形象十分生动。

拿鲜艳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丽,实在是写得好,尤其是“灼灼”二字,真给人以照眼欲明的感觉。

写过《诗经通论》的清代学者姚际恒说,此诗“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并非过当的称誉;第二,短短的四字句,传达出一种喜气洋洋的气氛,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和美的家庭的追求;第三,这首诗反映了这样一种思想,一个姑娘,不仅要有艳如桃花的外貌,还要有“宜室”、“宜家”的内在美。

中国诗歌真正讲格律是从唐代开始的。

在唐代以前,它还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此后,这种新的诗体,这种“格律诗”,以及后来的词、曲,在句速,在字速,在每句中的声调、字的声调,以及句末的押韵、句与句之间的对仗,全诗的这种结构规律上,都有了一定的格式。

所以格律诗就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基本形式,诗、词、曲都是如此。

诗歌有了一定的格律要求,读起来轻重缓急相间,长短有致,抑扬顿挫,韵调谐和,这就更加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和艺术美。

意境包含了诗人丰富的情感。

所谓意境,就是心与物、情与景的统一,就是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审美情趣与自然景物的贯通交融。

意境又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即以我观物,故物皆有我之色彩,亦即“情中景”;无我之境,即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亦即“景中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曲只应天上有的下一句是什么
“此曲只应天上有”的下一句是什么?下面告诉你!
此曲只应天上有的下一句是:
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的全诗:
《赠花卿》的赏析:
这首绝句,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对它的主旨,历来注家颇多异议。

有人认为它只是赞美乐曲,并无弦外之音;而杨慎《升庵诗话》却说:“花卿在蜀颇僭用天子礼乐,子美作此讥之,而意在言外,最得诗人之旨。

”沈德潜《说诗晬语》也说:“诗贵牵意,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杜少陵刺花敬定之僭窃,则想新曲于天上。

”他们的说法是较为可取的。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礼仪制度极为严格,即使音乐,亦有异常分明的等级界限。

据《旧唐书》载,唐朝建立后,高祖李渊即命太常少卿祖孝孙考订大唐雅乐,“皇帝临轩,奏太和;王公出入,奏舒和;皇太子轩悬出入,奏承和;……”这些条分缕析的乐制都是当朝的成规定法,稍有违背,即是紊乱纲常,大逆不道。

花卿,名敬定,是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曾因平叛立过功。

但他居功自傲,骄恣不法,放纵士卒大掠东蜀;又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

杜甫赠诗予以委婉的讽刺。

耐人寻味的是,作者并没有对花卿明言指摘,而是采取了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

字面上看,这俨然是一首十分出色的乐曲赞美诗。

“锦城丝管日纷纷”,锦城,即成都;丝管,指弦乐器和管乐器;纷纷,本意是既多而乱的样子,通常是用来形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的,这里却用来比状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乐曲,这就从人的听觉和视觉的通感上,化无形为有形,极其准确、形象地描绘出弦管那种轻悠、柔靡,杂错而又和谐的音乐效果。

“半入江风半入云”也是采用同样的写法:那悠扬动听的乐曲,从花卿家的宴席上飞出,随风荡漾在锦江上,冉冉飘入蓝天白云间。

这两句诗,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了乐曲的那种“行云流水”般的美妙。

两个“半”字空灵活脱,给全诗增添了不少的情趣。

乐曲如此之美,作者禁不住慨叹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天上的仙乐,人间当然难得一闻,难得闻而竟闻,愈见其妙得出奇了。

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

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

然而这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其弦外之音是意味深长的。

这可以从“天上”和“人间”两词看出端倪。

“天上”,实际上指天子所居皇宫;“人间”,指皇宫之外。

这是封建社会极常用的双关语。

说乐曲属于“天上”,且加“只应”一词限定,既然是“只应天上有”,那么,“人间”当然就不应“得闻”。

不应“得闻”而竟然“得闻”,不仅“几
回闻”,而且“日纷纷”,于是,作者的讽刺之旨就从这种矛盾的对立中,既含蓄婉转又确切有力地显现出来了。

宋人张天觉曾论诗文的讽刺说:“讽刺则不可怒张,怒张则筋骨露矣。

”(《诗人玉屑》卷九引)杜甫这首诗柔中有刚,绵里藏针,寓讽于谀,意在言外,忠言而不逆耳,作得恰到好处。

正如杨伦所评:“似谀似讽,所谓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也。

此等绝句,何减龙标(王昌龄)、供奉(李白)。

”(《好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