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历史散文概念
第二讲 先秦散文概说

文章汪洋恣肆,并采用寓言故事形 式,想象丰富。《庄子》在哲学、 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鲁迅曾 称赞庄子的作品“汪洋辟阖,仪态 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这里是节录《庄子》内篇第一篇 《逍遥游》的前半篇。逍遥游,即 超然物外、无拘无束、绝对自由地 生活在社会上。它是庄子不满黑暗 现实的羁绊而提出来的一种生活方 式与社会理想。
庄子的思想源出老子,他从消极和 唯心主义方面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魏晋以后,并称老庄。庄子与老子 一样,否定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把 所谓“道”看成宇宙的本体,又把 “道”与人们的主观精神合而为一。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 一。”《庄子· 齐物论》)这显然 是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随时随地设譬取喻,如用积水负舟 来喻说大鹏高飞培风,用外出备粮 来喻说智之大小以讥刺二虫等等。 其比喻丰富多彩,贴切自然,增强 了文章的说服力。庄子此文虚实相 间,充分表明了其种种譬喻为现实 而设,讽喻世人。
但有现代学者认为是战国时期学者 依据春秋时期各国史官记录的原始 材料整理编辑而成的。 《国语》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全 书凡二十一卷(篇),分八国(周、 鲁、齐、晋、郑、楚、吴、越)记 事,记事时间,起自西周中期,下 迄春秋战国之交,前后约五百年。
相较《左传》,《国语》所记前后 事件大多不相连属,且偏重记言, 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名篇如《召 公谏厉王弭谤》、《勾践灭吴》等。 【《战国策》】: 又名《国策》、《国事》、《长书》 等,约成书于秦代,其文章大都出 自战国中晚期各国史官之手,记载 各国有关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 的史实。
【《老子》】语录体,全书共八十 一章,上篇称为《道经》,下篇称 为《德经》,合称《道德经》。现 代学者大都认为,此书并非老子手 定,而是战国前期道家学派编纂而 成,大体代表了老子的思想。
先秦历史散文三种体例

先秦历史散文三种体例先秦时期,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着完整的政治体系和文化传统的朝代——夏朝,出现了三种散文体例,分别为“说”、“论”、“赋”。
“说”是最早出现的散文体例,它表现为政治家或统治者对某一事件或问题发表意见或提出建议。
“说”通常用于记录政治家或统治者的言论,是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评价。
例如,《尚书·大禹谟》中记载了传说中的夏朝第一位君主——大禹的言论。
“论”是比“说”更加深入和抽象的散文体例,它主要是对人生哲理、政治和道德的思考。
“论”通常用于探讨道德问题,是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例如,《论语》中收录了孔子的言论,是关于道德哲学的思考。
“赋”是最后一种散文体例,它是对自然环境、历史事件或人物的描写。
“赋”通常用于记录历史事件或人物,是对自然环境和历史的描写。
例如,《楚辞·国风·桃夭》中描写了楚国的自然风光和历史经过。
这三种散文体例在先秦时期都很流行,并且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说”体例主要用于记录政治家或统治者的言论,帮助我们了解当时政治局势和思想流派。
“论”体例则是对人生哲理、政治和道德的思考,帮助我们了解当时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
“赋”体例则是对自然环境、历史事件或人物的描写,帮助我们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
总的来说,先秦时期的这三种散文体例对于我们了解这个时期的历史、文化和思想都很有帮助。
它们不仅记录了当时的政治、哲学思想,而且描写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自然环境。
这些文章不仅是我们了解先秦时期的重要资料,而且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在先秦时期,这三种散文体例在政治、文化和思想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说”体例主要用于记录政治家或统治者的言论,帮助我们了解当时的政治局势和思想流派。
例如,《尚书·大禹谟》中记载了大禹的言论,这些言论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局势,而且也提供了对于统治者如何处理国家大事的建议。
“论”体例则是对人生哲理、政治和道德的思考,帮助我们了解当时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
先秦时期历史散文总结

先秦时期历史散文绪论❖先秦时期的散文,基本上就是哲学、政治、伦理、历史方面的论说文与记叙文。
❖一、甲骨卜辞与铜器铭文就是先秦散文的萌芽❖卜辞,记事简单,大多就是零散的句子,只就是记事散文的萌芽。
❖铜器铭文,也称金文,大都直陈其事,很少修饰,内容也有局限性,有不少颂扬求福的套语,因此其文学价值一般不高二《尚书》就是中国古代散文形成的标志❖《尚书》就是我国第一部散文集,就是一部官方历史文献集。
❖《尚书》即“上古帝王之书”。
❖《尚书》所录,为虞、夏、商、周各代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献,都就是用语录体写的官方文告,大部分就是号令。
❖卜辞与《周易》就是巫官之作,记录的就是对神的祈祷与所谓神的启示;❖《尚书》就是史官之作,记录的就是王公的言辞与政令。
❖自汉以来,《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在历史上很有影响❖就文学而言,《尚书》就是中国古代散文形成的标志,其中部分篇章有一定的文采,如《盘庚》3篇,就是盘庚动员臣民迁殷的训词,全文中心突出,比喻生动,富于感情色彩,从中可见盘庚的胸怀、胆略与神情。
❖再如《周书》中的《无逸》、《顾命》等篇❖《尚书》以记言为主,文风古朴,被韩愈称之为“佶屈聱牙”,但它已初步形成我国散文洗炼精审、言简意赅的特点。
❖《尚书》之后,散文分别向着偏重于论说的诸子散文与偏重于记述的历史散文两方面发展。
❖三先秦历史散文兴盛的原因❖ 1 传说古时王者设有史官,“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大事记于策,小事记于简。
❖ 2 “诸侯建邦,各有国史”。
❖ 3 统治者重视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作为借鉴,这就是历史散文兴盛的政治原因。
❖4“私学”的出现、士阶层的发展、百家争鸣的局面、社会制度的变革等促进了散文的兴盛四重要史书简述1 《春秋》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春秋”本就是周王朝与各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来特指经过孔子修订的鲁国的编年史。
《春秋》主要记录鲁隐公元年(前722)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的大事。
先秦散文的定义

先秦散文的定义先秦散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文体之一,是指在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前)创作的散文作品。
与先秦散文的定义相对应的是先秦诗歌,这两者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着不可分割的地位。
先秦散文的特点是:一、形式多样。
先秦散文的形式包括散文、章句、笔记、随笔等多种表达方式,其灵活性非常高。
二、内容广泛。
先秦散文的主题包括政治、哲学、历史、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涉及面广泛而深入。
三、言简意赅。
先秦散文在表达方式上,注重言简意赅,力求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将复杂的思想和感情表达出来。
四、情感真挚。
先秦散文在情感上追求真挚、深沉,能够打动人心。
先秦散文的代表作品有《庄子》、《论语》、《孟子》等。
这些作品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对于后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例如,《庄子》以其玄奥的哲学思想和优美的文学表达,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论语》则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典籍。
先秦散文的发展离不开古代社会的背景和人们的需求。
在先秦时期,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人们对于生活和社会问题有着强烈的思考和关注。
同时,先秦时期的政治、哲学和文化也十分繁荣,为先秦散文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背景。
先秦散文的研究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读先秦散文,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内容,进一步认识到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
先秦散文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种重要的文体,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特点。
通过研究先秦散文,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为今后的研究和传承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先秦历史散文

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中国古代历史意识的萌发要早于其他民族,上古时期即有所谓“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的区分。
先秦历史散文是先秦史官制度的产物,除了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以外,历史散文的搜集成书大多是在口传历史的基础上经史官整理加工而成。
就其发展过程而言,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大致如下:早期的《尚书》完全是史官所著录的三代时期的王室的诰命、誓言和其它大事,就其文体而言,有誓、命、训、诰、歌、典等体,多为当时言辞的记录,是记言之史的开端。
之后的《春秋》则以编年体的形式纲目式地记录历史大事件,从文体上观察,具有书面语的简明与谨严特征,显然保持着史官笔录的体式,可以说是记事之史的开端。
战国初年成书的《左传》、《国语》也是在大量口传历史及史官记录的基础上经加工整理而成,但已经不是严格意义上官方著作。
至于《战国策》,则主要是战国策士的游说之辞或书信的汇编,属于私人著作的范畴。
从历史散文发展的总体趋势来看,其文本的官方色彩逐渐减弱,私家著述的特征逐渐加强。
先秦历史散文有以下几个特点:1 、越往后,作品所表的官方意识形态特征越谈。
2 、古史“记言”、“记事”的区别,在《尚书》、《春秋》还十分明显,而后就逐渐不分了。
3 、越后的作品文学色彩越浓,史学的严格性相对减弱。
第一节《尚书》《逸周书》与《春秋》一、《尚书》(一)、释名《尚书》意为“上古之书”,春秋战国时称《书》,到汉代改称为《尚书》。
儒家尊之为经典,故又称为《书经》。
(二)、《尚书》的流传《尚书》的是夏商周时期原始的历史文献的汇编,其编辑流传过程比较复杂,《周易》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墨子》一书多次征引《夏书》。
《尚书·多士》云:“殷先人有典有册。
”可知在殷商时期已经辑成了《尚书》的初本。
起初其中各部分可能是单独流传的,今传本《尚书》的结集经历了较长的时期,其最终形成可能在西周后期。
《左传》、《国语》所记春秋时期人物屡屡称引《尚书》以为说理之据,已经目之为经典。
简述先秦历史散文的特点

简述先秦历史散文的特点先秦历史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部分,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21年)的历史与人物。
它以叙事的方式表达历史事件,展现了先秦时期的社会风貌、政治制度、思想观念等方面的特点。
先秦历史散文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先秦历史散文注重史实的真实性。
它以准确的历史资料为基础,力求真实地还原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
在散文中,作者会引用史书中的记载,或者根据各种史料进行考证,力求还原历史的真相。
这种注重史实的特点使得先秦历史散文具有了较高的历史价值,成为后世研究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先秦历史散文注重叙事的生动性。
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作者会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表达来增强散文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例如,在描述一场战争时,作者会详细描写战争的过程、参战双方的勇敢和智慧,以及战争带来的惨烈和伤亡。
这种生动的叙事方式使得读者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的激情和震撼。
先秦历史散文注重思想的表达。
在先秦时期,儒家、道家、墨家等各种思想流派相互竞争,各有千秋。
先秦历史散文通过描写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思想观念,反映了当时社会思想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例如,作者会通过描写孔子、老子等历史人物的言行举止,展现他们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观。
这种思想的表达使得先秦历史散文不仅具有历史的价值,还具有哲学和文化的意义。
先秦历史散文注重文学的艺术性。
散文是一种文学形式,它追求语言的美感和文艺性。
先秦历史散文在叙事的基础上,注重运用修辞手法和文学技巧,使文笔更加优美、流畅。
例如,作者会运用比喻、夸张、对仗等修辞手法,使散文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这种注重文学艺术的特点使得先秦历史散文成为古代文学的瑰宝,被后世文人所推崇和传承。
先秦历史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注重史实的真实性、注重叙事的生动性、注重思想的表达和注重文学的艺术性等特点。
它不仅是历史的记录和反映,还是文学的艺术创作,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先秦历史散文概述

引言:先秦历史是中国历史的重要时期,涵盖了从公元前771年的西周末年到公元前221年的秦朝结束。
这段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起点之一。
先秦历史散文是对这一时期重大事件、人物以及思想的叙述和描绘,突出了其特殊性和影响力。
本文将从概述、政治、社会、文化和思想等五个方面,详细阐述先秦历史散文的重要性和特点。
正文:一、概述1. 先秦历史散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2. 先秦历史散文以其叙事性和艺术性受到广泛关注,这些散文作品多以历史事件或人物为载体,揭示了当时政治、社会、思想等方面的情况。
3. 先秦历史散文体裁丰富多样,既有纪传体的散文如《春秋左氏传》,也有寓言故事如《庄子》等。
二、政治1. 先秦历史散文中描绘了当时的诸侯国家和各种政治斗争,如齐桓公的成功改革以及晋国的权臣之争。
2. 邻国之间的战争和征伐也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常见主题,如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活动以及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略家如孙子的兵法。
3. 先秦历史散文通过对政治制度、统治者和政治事件的描绘,反映了当时政治的复杂性和变革的局面。
三、社会1. 先秦历史散文展现了当时社会阶层的分化和社会制度的演变,例如奴隶制度的废除和封建制度的形成。
2. 先秦历史散文中还刻画了当时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一些人物的家族世系、生活习俗等。
3. 社会制度变迁引发的社会问题也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重要内容,如封建制度带来的社会不公平和民众反抗的故事。
四、文化1. 先秦历史散文呈现了当时的文化氛围和传统价值观,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墨家思想等。
2. 先秦历史散文中还描绘了一些重要文化活动和传统习俗,如乐舞、祭祀和礼仪等。
3. 先秦历史散文通过对文化发展的描绘,展示了古代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五、思想1. 先秦历史散文中浓厚的人性思考和哲学思辨是其独特之处,如《庄子》中对自然与人性的思考,以及《孟子》中对仁义道德的讨论。
先秦历史散文的特点

先秦历史散文的特点
先秦历史散文是指先秦时期(公元前770年-秦朝建立前221年)的历史散文作品。
这些作品主要以记叙先秦历史事件、人物和政治制度等为主题,具有以下特点:
1. 严肃庄重:先秦历史散文通常以庄重的语言风格、严肃的态度和高尚的情感来描写历史事件和人物,力求准确地传达历史的真实性和重要性。
2. 记叙与评价相结合:先秦历史散文往往将历史事件的记叙与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相结合,既描述了历史事件的经过和结果,又对其中的价值和意义进行思考和评价。
3. 重视政治和道德:由于先秦时期社会政治动荡,历史散文往往关注政治权力的斗争和统治者的德行,强调政治和道德的重要性,旨在启示后人。
4. 借古讽今:先秦历史散文常常通过对过去历史事件的描述和评价来批评当时的社会现象和政治制度,借古讽今,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5. 善用典故:先秦历史散文善于利用历史典故和传说故事,以增加作品的文学性和艺术性,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总的来说,先秦历史散文具有严肃庄重、记叙与评价相结合、重视政治和道德、借古讽今和善用典故等特点,既具有历史性,又具有文学性,对后世历史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先秦历史散文概念
篇一:先秦历史散文
1、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中五之一”和“小(:先秦历史散文概念)九之一”,应该分别是“中,五之一”和“小,九之一”,“五之一”和“九之一”也是古汉语中的一种分数表示法,意思是五分之一和九分之一
2、子姑待之
姑:古是暂且;今是父亲的姐妹
3、可矣,厚将得众
厚:古是土地广大;今与“薄”相对
词类活用
1、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惊”,使(姜氏)受惊,使动;“名”,名词作动词,
命名,取名)
2、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度,本来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合乎法度
3、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
之,本来是代词,这里可以理解成活用作动词,放在能愿动词“欲”之后,义为“这样做”。
4、夫人将启之。
启之,特殊动宾关系,为之而启,为共叔段打开城门。
动词
5、段不弟,故不言弟
不弟,不象一个当弟弟的。
弟,做弟弟
6、既而悔之
悔之,特殊动宾关系,为之而悔。
动词
7、闻之,有献于公。
献,本来是动词,指献上,这里是用为名词,指献上的东西。
8.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隧,隧道,洞子,从“隧而相见”的行文来看,应该是用为动词,指挖隧道。
9.公入而赋
赋,名词作动词,指朗诵诗
文言文句式
(一)省略句:
1.省略主语
(1)生庄公及共叔段。
(2)爱共叔段,欲立之。
(3)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2.省略谓语
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唯命”,是“惟命是从”的省略,这里是省略谓语,
3.省略宾语
(1)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亟,屡次。
请,动词,后面省略了一个“之”,这个“之”指代的是立共叔段这件事。
(2)欲与大叔,臣请事之。
“与”字后面有省略,省略了一个“之”,指的是国君之位。
(二)被动句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除,这里表示被动,是没有任何标志的被动
倒装句:
1、宾语前置
(1)姜氏何厌之有?
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前置。
“何厌之有”就是“有何
厌”的意思,)
(2)敢问何谓也?
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问”字的宾语是“何谓”,何谓,所说的是指什么?
(3)君何患焉?
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君患何焉”
(4)其是之谓乎?
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是”代词,“之”提宾标志“是”“其谓是乎”
七、一词多义
?1虚词
?(1)焉:
?A姜氏欲之,焉辟害?(疑问副词,怎么,)
?b虢叔死焉,佗邑唯命(“于之”的合音,同时也是“于之”的合意。
)
?c君何患焉(焉,呢,语气词)
?D盘盘焉,囷囷焉(······的样子,形容词尾)
?2)为
?
?
?
?A孟尝君为相数十年(动词。
当,做)b为人所讥(介
词,被)c何辞为(句末语气词)D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介词,替)
?(3)诸
?A亮身率诸军攻祁山(众,各)
?b公伐诸鄢(之于)
?c子闻诸(之乎)
?4)、尔有母遗,繄我独无
?繄(yī),句首语气词,表示仅有、唯有的意思。
?(5)、敢问何谓也?
?“敢”,是一个谦词,意思是说,以我这么低的地位,不该这么大胆、冒昧地发
问。
?(6)、其谁曰不然。
?其,语气词,这里表示反问,意思是肯定。
实词
?(1)国
?A国不堪,君将若之何(国家)
?b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国都)
?(2)遗
?A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也,未尝君之羹。
请以遗之(赠送)
?b养虎遗患(遗失,遗留)
?(3)厌
?A姜氏何厌之有(饱,引申为满足)
?
?
?
?b山不厌高,海不厌深(讨厌,引申为嫌)(4)爱A爱共叔段,欲立之。
(偏爱,疼爱)b不爱土地,重宝以致天下(吝啬)
兄弟至亲却最终兵戈相向,孰之过?
认为是姜氏偏私
?爱一个讨厌一个,就是有私心才导致这场战争的
?姜氏主要有以下的“罪状”:首先,是请制不成,然后请京,从祭仲的话可以看出京
的规模不符合制度
?又做共叔段的内应,为之启城门
认为是郑伯之过
?郑伯是个狡猾奸诈极度虚伪的人。
是他放纵他的弟弟共叔段反叛,并把他一步步推
向深渊。
从文中看出,郑国大夫屡次劝郑伯铲除他的弟弟,但郑伯却回答:“子姑待之”,他一直在等待共叔段走入自己设下的圈套,以达到铲草除根的目的。
另外,郑伯表面上对共叔段将城邑收为己有,他却没什么行动。
?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
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以为是共叔段之过
?理由是他不义。
从这几件事情可以看出来。
第一是他擅自违背国家法规,扩大自己
的守地
?然后他“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又“收贰以为己邑”,扩大了地盘,为反叛奠定了基础。
?最后“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想篡夺兄长的王位,这是大逆不道的行为郑伯克段这个事件向我们展示了从西周向东周过渡的
时候,实际上进入了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呢?
?礼崩乐坏
?儒家提倡:
?“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
?而通过刚才的分析看到,他们之间是母子兄弟的关系,但是又是完全错位的,为母
不慈,为兄不爱,为弟不悌。
西周以来的礼法规范在这里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郑伯的孝顺是另有目的的
?首先,郑伯拒绝了姜氏为共叔段请的“制”这个地方,但对于共叔段因为姜氏的请求
而得到“京”这个地方,却是说“姜氏欲之,焉辟害?”其实他不是没有办法,他可以象拒绝“请制”一样拒绝“请京”,但他没有这样做,就是因为他知道在当时由共叔段管
理“制”和姜氏“请制”是不符合礼乐制度的,不正确的。
他故意让世人认为他很仁义又孝顺,而姜氏氏不仁不义的,在这里,他一点也没有念及母子之情。
?认为庄公其实是伪孝的
?就当时的时局而言,内患已除,对自己王位的威胁已
经消除,但民心所向仍然是个
大问题。
老百姓会想,你对自己的弟弟和母亲都这样,会不会又是一个暴君纣王呢?恰好遇到颍考叔吃饭为母亲
留肉这个机会,庄公就萌生巧计,伪装成“孝子”来稳定民心。
并结合当时的历史角度来说,“孝纲”应十分盛行,后
来孔子推崇的思想“礼乐”也正是周礼沉定下来的。
孔子主张施仁政,可以看出,历史上成功的君王
应该以仁义来笼络人心,以德治国,则可安天下!在我们现代人看来,他的这个“计谋”的确十分完美:既给后世留下好名声,又有助于当时的政局稳定。
我们看到对前部分的礼崩乐坏的现象是贬的,对后面的庄公行孝的行为是褒扬的,但是《春秋》和《左传》里面实际是没有明白说出来,而是在把褒贬暗含在描写和叙事之中,我们通过分析看出来。
这样的一种在文笔中曲折地意含褒贬
的写法叫―――――?
?所谓“春秋笔法”,顾名思义,一种笔法而已,或者说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是孔
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
《春秋》,鲁国史书。
相传为孔子所修。
经学家认为它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后因以称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
历史上,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译文:《春秋》的记述,用词细密而意思显明,记载史实而含蓄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穷尽而无所歪曲,警诫邪恶而褒奖善良。
如果不是圣人谁能够编写?)微言大义
?我们说孔子左丘明用春秋笔法的方式对庄公和共叔段的不爱不悌作了贬斥,而对孝
作了褒扬,在这一贬一褒当中,其实反映了孔子的一种政治理想。
那就是“克己复礼”
晋公子重耳之亡
本文写出了重耳由一介幼稚无知、希图安逸、缺乏谋略的贵族公子,在经过种种挫折与磨难之后,终于成长为一个老谋深算、勇于创业、宽宏大量、不计前嫌、具有远大抱负的政治家的性格变化的过程。
晋灵公不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