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数学 全等三角形专题练习(解析版)

八年级上册数学 全等三角形专题练习(解析版)
八年级上册数学 全等三角形专题练习(解析版)

八年级上册数学 全等三角形专题练习(解析版) 一、八年级数学轴对称三角形填空题(难) 1.在直角坐标系中,O 为坐标原点,已知点 A (1,2),点 P 是 y 轴正半轴上的一点,且△AOP 为等腰三角形,则点 P 的坐标为_____________.

【答案】5(0,5),(0,4),0,

4?? ???

【解析】

【分析】

有三种情况:①以O 为圆心,以OA 为半径画弧交y 轴于D ,求出OA 即可;②以A 为圆心,以OA 为半径画弧交y 轴于P ,求出OP 即可;③作OA 的垂直平分线交y 轴于C ,则AC =OC ,根据勾股定理求出OC 即可.

【详解】

有三种情况:①以O 为圆心,以OA 为半径画弧交y 轴于D ,则OA =OD =22125+=;

∴D (0,5);

②以A 为圆心,以OA 为半径画弧交y 轴于P ,OP =2×y A =4,

∴P (0,4);

③作OA 的垂直平分线交y 轴于C ,则AC =OC ,

由勾股定理得:OC =AC =()2212OC +-,

∴OC =54

, ∴C (0,54

); 故答案为:5(0,5),(0,4),0,

4?

? ???.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对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勾股定理,坐标与图形性质等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能求出符合条件的所有情况是解此题的关键.

2.如图,点O是等边△ABC内一点,∠AOB=110°,∠BOC=α.以OC为一边作等边三角形OCD,连接AC、AD,当△AOD是等腰三角形时,求α的角度为______

【答案】110°、125°、140°

【解析】

【分析】

先求出∠DAO=50°,分三种情况讨论:①AO=AD,则∠AOD=∠ADO,②OA=OD,则

∠OAD=∠ADO,③OD=AD,则∠OAD=∠AOD,分别求出α的角度即可.

【详解】

解:∵设∠CBO=∠CAD=a,∠ABO=b,∠BAO=c,∠CAO=d,

则a+b=60°,b+c=180°﹣110°=70°,c+d=60°,

∴b﹣d=10°,

∴(60°﹣a)﹣d=10°,

∴a+d=50°,

即∠DAO=50°,

分三种情况讨论:

①AO=AD,则∠AOD=∠ADO,

∴190°﹣α=α﹣60°,

∴α=125°;

②OA=OD,则∠OAD=∠ADO,

∴α﹣60°=50°,

∴α=110°;

③OD=AD,则∠OAD=∠AOD,

∴190°﹣α=50°,

∴α=140°;

所以当α为110°、125°、140°时,三角形AOD是等腰三角形,

故答案为:110°、125°、140°.

【点睛】

本题是对等边三角形的考查,熟练掌握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分类讨论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3.如图,已知正六边形 ABCDEF 的边长是 5,点 P 是 AD 上的一动点,则 PE+PF 的最小值是_____.

【答案】10

【解析】

利用正多边形的性质,可得点B关于AD对称的点为点E,连接BE交AD于P点,那么有PB=PF,PE+PF=BE最小,根据正六边形的性质可知三角形APB是等边三角形,因此可知BE 的长为10,即PE+PF的最小值为10.

故答案为10.

4.如图,已知每个小方格的边长为1,A、B两点都在小方格的格点(顶点)上,请在图中找一个格点C,使△ABC是等腰三角形,这样的格点C有________个。

【答案】8

【解析】

【分析】

分别以A、B点为圆心,AB为半径作圆,找到格点即可(A、B、C共线除外);此外加上在AB的垂直平分线上有两个格点,即可得到答案.

【详解】

解:以A点为圆心,AB为半径作圆,找到格点即可,(A、B、C共线除外);以B点为圆心,AB为半径作圆,在⊙B上的格点为C点;在AB的垂直平分线上有两个格点.故使

△ABC 是等腰三角形的格点C 有8个.

【点睛】

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解题的关键是画出图形,利用数形结合解决问题.

5.如图,在△ABC 中,P ,Q 分别是BC ,AC 上的点,PR ⊥AB ,PS ⊥AC ,垂足分别是R ,S ,若AQ PQ =,PR PS =,那么下面四个结论:①AS AR =;

②QP //AR ;③△BRP ≌△QSP ;④BR

QS ,其中一定正确的是(填写编号)

_____________.

【答案】①,②

【解析】

【分析】

连接AP ,根据角平分线性质即可推出①,根据勾股定理即可推出AR=AS ,根据等腰三角形性质推出∠QAP=∠QPA ,推出∠QPA=∠BAP ,根据平行线判定推出QP ∥AB 即可;在Rt △BRP 和Rt △QSP 中,只有PR=PS .无法判断△BRP ≌△QSP 也无法证明BR

QS .

【详解】

解:连接AP

①∵PR⊥AB,PS⊥AC,PR=PS,

∴点P在∠BAC的平分线上,∠ARP=∠ASP=90°,

∴∠SAP=∠RAP,

在Rt△ARP和Rt△ASP中,由勾股定理得:AR2=AP2-PR2,AS2=AP2-PS2,

∵AP=AP,PR=PS,

∴AR=AS,

∴①正确;

②∵AQ=QP,

∴∠QAP=∠QPA,

∵∠QAP=∠BAP,

∴∠QPA=∠BAP,

∴QP∥AR,

∴②正确;

③在Rt△BRP和Rt△QSP中,只有PR=PS,

不满足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故③④错误;

故答案为:①②.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角平分线的性质与勾股定理的应用,熟练掌握根据垂直与相等得出点在角平分线上是解题的关键.

6.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 A,B 的坐标分别是(1,5)、(5,1),若点 C 在 x 轴上,且 A,B,C 三点构成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则这样的 C 点共有_____________个

【答案】5

【解析】

【分析】

分别以A、B为圆心,AB为半径画圆,及作AB的垂直平分线,数出在x轴上的点C的数量即可

【详解】

解:由图可知:点 C 在 x 轴上,且 A,B,C 三点构成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则这样的 C 点共有5个

故答案为:5

【点睛】

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掌握“两圆一线”找等腰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7.已知等边△ABC中,点D为射线BA上一点,作DE=DC,交直线BC于点E,∠ABC的平分

线BF交CD于点F,过点A作AH⊥CD于H,当EDC=30 ,CF=4

3

,则DH=______.

【答案】2 3

【解析】连接AF.

∵△ABC是等边三角形,

∴AB=BC,∠ABC=∠ACB=∠BAC=60°.

∵DE=DC,∠EDC=30°,

∴∠DEC=∠DCE=75°,

∴∠ACF=75°-60°=15°.

∵BF平分∠ABC,

∴∠ABF=∠CBF.

在△ABF和△CBF中,

AB BC

ABF CBF

BF BF

?

?

∠∠

?

?

?

∴△ABF≌△CBF,

∴AF=CF,

∴∠FAC=∠ACF=15°,

∴∠AFH=15°+15°=30°.

∵AH⊥CD,

∴AH=

1

2

AF=

1

2

CF=

2

3

.

∵∠DEC=∠ABC+∠BDE,

∴∠BDE=75°-60°=15°,

∴∠ADH=15°+30°=45°,

∴∠DAH=∠ADH=45°,

∴DH=AH=

2

3

.

故答案为

2

3

.

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证明三角形全等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注意辅助线的作法.

8.如图,D为ABC

?内一点,CD平分ACB

∠,BD CD

⊥,A ABD

∠=∠,若8

AC=,5

BC=,则BD的长为_______.

【答案】1.5

【解析】

【分析】

延长BD交AC边于点E,根据BD⊥CD,CD平分∠ACB,得到三角形全等,由此求出AE 的

∠=∠,求出BE 的长即可求得BD.

长,再根据A ABD

【详解】

延长BD交AC于点E,

∵BD⊥CD,

∴∠BDC=∠EDC=900,

∵CD平分∠ACB,

∴∠BCD=∠ECD

又∵CD=CD

∴△BCD≌△ECD

∴BD=ED,CE=BC=5,

∴AE=AC-CE=8-5=3,

∠=∠,

∵A ABD

∴BE=AE=3,

∴BD=1.5

【点睛】

此题考察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延长BD构建全等三角形是证明此题的关键.

9.在下列结论中:①有三个角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②有一个外角是12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③有一个角是60?,且是轴对称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④有一腰上的高也是这腰上的中线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

【答案】①②③④

【解析】

【分析】

依据等边三角形的定义,含有一个600角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判断即可.

【详解】

有三个角是60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故①正确;外角是1200时,邻补角为600,即有一个内角是60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故②正确;轴对称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且含有一个600角,因此是等边三角形,故③正确;一腰上的高也是中线,故底边等于腰长,所以此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故④正确.

故此题正确的是①②③④.

【点睛】

此题考查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熟记方法才能熟练运用.

∠=_______度.10.如图,正五边形ABCDE中,对角线AC与BE相交于点F,则AFE

【答案】72.

【解析】

【分析】

根据五边形的内角和公式求出EAB ∠,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计算即可.

【详解】

解:∵五边形ABCDE 是正五边形,

(52)1801085EAB ABC ?

?

-?∴∠=∠==

BA BC =

36BAC BCA ?∴∠=∠=

同理36ABE ∠?=,

363672AFE ABF BAF ∴∠∠+∠?+??===.

故答案为:72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正多边形的内角与外角,掌握正多边形的内角的计算公式、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二、八年级数学轴对称三角形选择题(难)

11.已知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3,点P 为等边三角形内任意一点,则点P 到三边的距离之和为( )

A .32

B .332

C .32

D .不能确定

【答案】B

【解析】

已知,如图,P 为等边三角形内任意一点,PD 、PE 、PF 分别是点P 到边AB 、BC 、AC 的距离,连接AP 、BP 、CP ,过点A 作AH ⊥BC 于点H ,已知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3,可求得高线AH 332S △ABC =12BC ?AH =12AB ?PD+12BC?PE +12

AC ?PF ,所以

1 2×3×AH=

1

2

×3×PD+

1

2

×3×PE+

1

2

×3×PF,即可得PD+PE+PF=AH=

3

3

2

,即点P到三角形三边

距离之和为3

3

2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根据三角形的面积求点P到三边的距离之和等于等边三角形的高是解题的关键,作出图形更形象直观.

12.点A的坐标是(2,2),若点P在x轴或y轴上且△APO是等腰三角形,这样的点P 共有()个

A.6 B.7 C.8 D.9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要使△AOP是等腰三角形,可以分两种情况考虑:当OA是底边时,作OA的垂直平分线,和坐标轴出现2个交点;当OA是腰时,则分别以点O、点A为圆心,OA为半径画弧,和坐标轴出现6个交点,这样的点P共8个.

【详解】

如图,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

当OA是底边时,作OA的垂直平分线,和坐标轴的交点有2个;

当OA是腰时,以点O为圆心,OA为半径画弧,和坐标轴有4个交点;以点A为圆心,OA为半径画弧,和坐标轴出现2个交点;

∴满足条件的点P共有8个,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坐标与图形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根据OA为腰或底两种

情况分类讨论,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进行解决.

13.如图,ABC ?中,60BAC ∠=?,BAC ∠的平分线AD 与边BC 的垂直平分线MD 相交于点D ,DE AB ⊥交AB 的延长线于点E ,DF AC ⊥于点F ,现有下列结论:

①DE DF =;②DE DF AD +=;③DM 平分EDF ∠;④2AB AC AE +=,其中正确的是( )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 ①由角平分线的性质可知①正确;

②由题意可知∠EAD=∠FAD=30°,故此可知ED=12AD ,DF=12

AD ,从而可证明②正确;

③若DM 平分∠EDF ,则∠EDM=90°,从而得到∠ABC 为直角三角形,条件不足,不能确定,故③错误;

④连接BD 、DC ,然后证明△EBD ≌△DFC ,从而得到BE=FC ,从而可证明④.

【详解】

解:如图所示:连接BD 、DC .

①∵AD 平分∠BAC ,DE ⊥AB ,DF ⊥AC ,

∴ED=DF .

∴①正确.

②∵∠EAC=60°,AD 平分∠BAC ,

∴∠EAD=∠FAD=30°.

∵DE ⊥AB ,

∴∠AED=90°.

∵∠AED=90°,∠EAD=30°,

∴ED=12

AD . 同理:DF=

12

AD . ∴DE+DF=AD .

∴②正确. ③由题意可知:∠EDA=∠ADF=60°.

假设MD 平分∠EDF ,则∠ADM=30°.则∠EDM=90°,

又∵∠E=∠BMD=90°,

∴∠EBM=90°.

∴∠ABC=90°.

∵∠ABC 是否等于90°不知道,

∴不能判定MD 平分∠EDF ,

故③错误.

④∵DM 是BC 的垂直平分线,

∴DB=DC .

在Rt △BED 和Rt △CFD 中

DE DF BD DC ???

==, ∴Rt △BED ≌Rt △CFD .

∴BE=FC .

∴AB+AC=AE-BE+AF+FC

又∵AE=AF ,BE=FC ,

∴AB+AC=2AE .故④正确.

综上所述,①②④正确,

故选:C .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角平分线的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掌握本题的辅助线的作法是解题的关键.

14.如图,△ABC 中,AB =AC ,且∠ABC =60°,D 为△ABC 内一点 ,且DA =DB ,E 为△ABC 外一点,BE =AB ,且∠EBD =∠CBD ,连DE ,CE. 下列结论:①∠DAC =∠DBC ;

②BE ⊥AC ;③∠DEB =30°. 其中正确的是( )

A .①...

B .①③...

C .② ...

D .①②③

【答案】B

【解析】

【分析】 连接DC,证ACD BCD DAC DBC ∠∠?=得出①,再证BED BCD ?,得出BED BCD 30∠∠==?;其它两个条件运用假设成立推出答案即可.

【详解】

解:证明:连接

DC ,

∵△ABC 是等边三角形,

∴AB=BC=AC ,∠ACB=60°,

∵DB=DA ,DC=DC ,

在△ACD 与△BCD 中,AB BC DB DA DC DC =??=??=?

, ∴△ACD ≌△BCD (SSS ),

由此得出结论①正确;

∴∠BCD=∠ACD=

1302

ACB ∠=? ∵BE=AB ,

∴BE=BC ,

∵∠DBE=∠DBC ,BD=BD , 在△BED 与△BCD 中,BE BC DBE DBC BD BD =??∠=∠??=?

, ∴△BED ≌△BCD (SAS ),

∴∠DEB=∠BCD=30°.

由此得出结论③正确;

∵EC ∥AD ,

∴∠DAC=∠ECA ,

∵∠DBE=∠DBC,∠DAC=∠DBC,

∴设∠ECA=∠DBC=∠DBE=∠1,

∵BE=BA,

∴BE=BC,

∴∠BCE=∠BEC=60°+∠1,

在△BCE中三角和为180°,

∴2∠1+2(60°+∠1)=180°

∴∠1=15°,

∴∠CBE=30,这时BE是AC边上的中垂线,结论②才正确.

因此若要结论②正确,需要添加条件EC∥AD.

故答案为:B.

【点睛】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以及等边三角形的性质,通过已知条件作出恰当的辅助线是解题的关键点.

15.如图所示,在等边△ABC中,E是AC边的中点,AD是BC边上的中线,P是AD上的动点,若AD=3,则EP+CP的最小值为()

A.2 B.3 C.4 D.5

【答案】B

【解析】

由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得,点B,C关于AD对称,连接BE交AD于点P,则EP+CP=BE最小,又BE=AD,所以EP+CP的最小值是3.

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轴对称的性质,求一条定直线上的一个动点到定直线的同旁的两个定点的距离的最小值,常用的方法是,①确定两个定点中的一个关于定直线的对称点;②连接另一个定点与对称点,与定直线的交点就是两线段和的值最小时,动点的位置.

16.如图, 在△DAE中, ∠DAE=40°, B、C两点在直线DE上,且∠BAE=∠BEA,∠CAD=

∠CDA,则∠BAC的大小是()

A.100°B.90°C.80°D.120°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由已知条件,利用了中垂线的性质得到线段相等及角相等,再结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解.【详解】

解:

如图,∵BG是AE的中垂线,CF是AD的中垂线,

∴AB=BE,ACECD

∴∠AED=∠BAE=∠BAD+∠DAE,∠CDA=∠CAD=∠DAE+∠CAE,

∵∠DAE+∠ADE+∠AED=180°

∴∠BAD+∠DAE+∠DAE+∠CAE+∠DAE=3∠DAE+∠BAD+∠EAC=120°+∠BAD+

∠EAC=180°

∴∠BAD+∠EAC=60°

∴.∠BAC=∠BAD+∠EAC+∠DAE=60°+40°=100°;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中垂线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找着各角的关系利用内角和列式求解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7.如图,∠AOB=30o,∠AOB 内有一定点P,且OP=12,在OA 上有一动点Q,OB 上有一动点R。若△PQR 周长最小,则最小周长是( )

A.6 B.12 C.16 D.20

【答案】B

【解析】

作点P 关于OA 的对称点点E ,点P 关于OB 的对称点点F ,连接EF 分别交OA 于点Q ,交OB 于点R ,连=接OE 、OF ,

∵P 、E 关于OA 对称,∴OE =OP =12,∠EOA =∠AOP ,QE =QP ,

同理可证OP =OF =12,∠BOP =∠BOF ,RP =RF ,

∴OE =OF =12,∠EOF =∠EOP +∠FOP =2∠AOB =60°,

∴△OEF 是等边三角形,

∴EF =12,

∴C △PQR =PQ +PR +QR =EQ +QR +RF =EF =12.

故选B.

点睛:本题关键在于利用轴对称的性质确定△PQR 周长最小时点Q 、R 的位置,再结合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求出△PQR 的周长.

18.如图,ABC △中,60BAC ∠=?,ABC ∠、ACB ∠的平分线交于E ,D 是AE 延长线上一点,且120BDC ∠=?.下列结论:

①120BEC ∠=?;②DB DE =;③2BDE BCE ∠=∠.其中所有正确结论的序号有( ).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②③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求出∠ABC+∠ACB ,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出∠EBC+∠ECB ,然后求出∠BEC=120°,判断①正确;过点D 作DF ⊥AB 于F ,DG ⊥AC 的延长线于G ,根据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可得DF=DG ,再求出

∠BDF=∠CDG ,然后利用“角边角”证明△BDF 和△CDG 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可得BD=CD ,再根据等边对等角求出∠DBC=30°,然后根据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以及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出∠DBE=∠DEB ,根据等角对等边可

得BD=DE

,判断②正确,再求出B ,C ,E 三点在以D 为圆心,以BD 为半径的圆上,根据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圆心角的一半可得∠BDE=2∠BCE ,判断③正确.

详解:∵60BAC ∠=?,

∴18060120ABC ACB ∠+∠=?-?=?,

∵BE 、CE 分别为ABC ∠、ACB ∠的平分线,

∴12EBC ABC ∠=∠,12

ECB ACB ∠=∠, ∴11()1206022

EBC ECB ABC ACB ∠+∠=

∠+∠=??=?, ∴180()18060120BEC EBC ECB ∠=?-∠+∠=?-?=?, 故①正确. 如图,过点D 作DF AB ⊥于F ,DG AC ⊥的延长线于G ,

∵BE 、CE 分别为ABC ∠、ACB ∠的平分线,

∴AD 为BAC ∠的平分线,

∴DF DG =,

∴36090260120FDG ∠=?-??-?=?,

又∵120BDC ∠=?,

∴120BDF CDF ∠+∠=?,120CDG CDF ∠+∠=?.

∴BDF CDG ∠=∠,

∵在BDF 和CDG △中,

90BFD CGD DF DG

BDF CDG ∠=∠=???=??∠=∠?

, ∴BDF ≌()CDG ASA ,

∴DB CD =,

∴1(180120)302

DBC ∠=?-?=?, ∴30DBC DBC CBE CBE ∠=∠+∠=?+∠,

∵BE 平分ABC ∠,AE 平分BAC ∠,

∴ABE CBE ∠=∠,1302

BAE BAC ∠=

∠=?, 根据三角形的外角性质, 30DEB ABE BAE ABE ∠=∠+∠=∠+?,

∴DEB DBE ∠=∠,

∴DB DE =,故②正确.

∵DB DE DC ==,

∴B 、C 、E 三点在以D 为圆心,以BD 为半径的圆上,

∴2BDE BCE ∠=∠,故③正确,

综上所述,正确结论有①②③,

故选:D .

点睛: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角对等边的性质,圆内接四边形的判定,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圆心角的一半性质,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特别是③的证明.

19.如图,将△ABC 沿DE 、EF 翻折,顶点A ,B 均落在点O 处,且EA 与EB 重合于线段EO ,若∠CDO+∠CFO=108°,则∠C 的度数为( )

A .40°

B .41°

C .32°

D .36°

【答案】D

【解析】 分析:如图,连接AO 、BO .由题意EA =EB =EO ,推出∠AOB =90°,∠OAB +∠OBA =90°,由DO =DA ,FO =FB ,推出∠DAO =∠DOA ,∠FOB =∠FBO ,推出∠CDO =2∠DAO ,

∠CFO =2∠FBO ,由∠CDO +∠CFO =108°,推出2∠DAO +2∠FBO =98°,推出

∠DAO +∠FBO =49°,由此即可解决问题.

详解:如图,连接AO 、BO .

由题意得:EA =EB =EO ,∴∠AOB =90°,∠OAB +∠OBA =90°.∵DO =DA ,FO =FB ,∴∠DAO =∠DOA ,∠FOB =∠FBO ,∴∠CDO =2∠DAO ,

∠CFO =2∠FBO .∵∠CDO +∠CFO =108°,∴2∠DAO +2∠FBO =108°,∴∠DAO +∠FBO =54°,

∴∠CAB +∠CBA =∠DAO +∠OAB +∠OBA +∠FBO =144°,∴∠C =180°﹣(∠CAB +∠CBA )=180°﹣144°=36°.

故选D .

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学会把条件转化的思想,属于中考常考题型.

20.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1,2),B(3,2),连接AB ,点P 是x 轴上的一个动点,连接AP 、BP ,当△ABP 的周长最小时,对应的点P 的坐标和△ABP 的最小周长分别为

( )

A .(1,0),224+

B .(3,0),224+

C .(2,0), 25

D .(2,0),252+

【答案】D

【解析】 作A 关于x 轴的对称点N (1,-2),连接BN 与x 轴的交点即为点P 的位置,此时△ABP 的周长最小.

设直线BN 的解析式为y kx b =+,

∵N (1,-2),B (3,2),

∴232k b k b +=-??+=?

, 解得24k b =??

=-?, ∴24y x =-,

当0y =时,240x -=,

解得,2x =,

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专题练习(解析版)

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专题练习(解析版) 一、八年级数学轴对称三角形填空题(难) 1.如图,在锐角△ABC 中,AB=5,∠BAC=45°,∠BAC 的平分线交BC 于点D ,M ,N 分别是AD ,AB 上的动点,则BM+MN 的最小值是______. 【答案】5 【解析】 【分析】 作BH ⊥AC ,垂足为H ,交AD 于M 点,过M 点作MN ⊥AB ,垂足为N ,则BM+MN 为所求的最小值,再根据AD 是∠BAC 的平分线可知MH=MN ,再由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出结论. 【详解】 如图,作BH ⊥AC ,垂足为H ,交AD 于M 点,过M 点作MN ⊥AB ,垂足为N ,则BM+MN 为所求的最小值. ∵AD 是∠BAC 的平分线,∴MH=MN ,∴BH 是点B 到直线AC 的最短距离(垂线段最短). ∵AB=5,∠BAC=45°,∴BH== 5. ∵BM+MN 的最小值是BM+MN=BM+MH=BH=5. 故答案为5. 【点睛】 本题考查了轴对称﹣最短路线问题,解答此类问题时要从已知条件结合图形认真思考,通过角平分线性质,垂线段最短,确定线段和的最小值. 2.如图,ABC ?中,90BAC ∠=?,AD BC ⊥,ABC ∠的平分线BE 交AD 于点F ,

AG 平分DAC ∠.给出下列结论:①BAD C ∠=∠;②EBC C ∠=∠;③AE AF =;④//FG AC ;⑤EF FG =.其中正确的结论是______. 【答案】①③④ 【解析】 【分析】 ①根据等角的余角相等即可得到结果,故①正确;②如果∠EBC=∠C ,则 ∠C=12 ∠ABC ,由于∠BAC=90°,那么∠C=30°,但∠C 不一定等于30°,故②错误;③由BE 、AG 分别是∠ABC 、∠DAC 的平分线,得到∠ABF=∠EBD .由于 ∠AFE=∠BAD+∠FBA ,∠AEB=∠C+∠EBD ,得到∠AFE=∠AEB ,可得③正确;④连接EG ,先证明△ABN ≌△GBN ,得到AN=GN ,证出△ANE ≌△GNF ,得∠NAE=∠NGF ,进而得到GF ∥AE ,故④正确;⑤由AE=AF ,AE=FG ,而△AEF 不一定是等边三角形,得到EF 不一定等于AE ,于是EF 不一定等于FG ,故⑤错误. 【详解】 ∵∠BAC=90°,AD ⊥BC , ∴∠C+∠ABC=90°,∠C+∠DAC=90°,∠ABC+∠BAD=90°, ∴∠ABC=∠DAC ,∠BAD=∠C , 故①正确; 若∠EBC=∠C ,则∠C= 12 ∠ABC , ∵∠BAC=90°, 那么∠C=30°,但∠C 不一定等于30°, 故②错误; ∵BE 、AG 分别是∠ABC 、∠DAC 的平分线, ∴∠ABF=∠EBD , ∵∠AFE=∠BAD+∠ABF ,∠AEB=∠C+∠EBD , 又∵∠BAD=∠C , ∴∠AFE=∠AEF , ∴AF=AE , 故③正确; ∵AG 是∠DAC 的平分线,AF=AE , ∴AN ⊥BE ,FN=EN , 在△ABN 与△GBN 中,

(完整word版)八年级数学全等三角形难题集锦

1. 如图①,在△ABC中,∠ACB=90°,AC=BC,过点C在△ABC外作直线MN,AM⊥MN于点 M,BN⊥MN于点N. (1)试说明:MN=AM+BN. (2)如图②,若过点C作直线MN与线段AB相交,AM⊥MN于点M,BN⊥MN于点N(AM>BN),(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说明理由. 【答案】(1)答案见解析;(2)不成立 【解析】试题分析:(1)利用互余关系证明∠MAC=∠NCB,又∠AMC=∠CNB=90°,AC=BC,故可证△AMC≌△CNB,从而有AM=CN,MC=BN,即可得出结论; (2)类似于(1)的方法,证明△AMC≌△CNB,从而有AM=CN,MC=BN,可推出AM、BN 与MN之间的数量关系. 试题解析:解:(1)∵AM⊥MN,BN⊥MN,∴∠AMC=∠CNB=90°. ∵∠ACB=90°,∴∠MAC+∠ACM=90°,∠NCB+∠ACM=90°,∴∠MAC=∠NCB. 在△AMC和△CNB中, ∵∠AMC=∠CNB,∠MAC=∠NCB,AC=CB,∴△AMC≌△CNB(AAS),∴AM=CN ,MC=NB. ∵MN=NC+CM,∴MN=AM+BN; (2)图(1)中的结论不成立,MN=BN-AM.理由如下: ∵AM⊥MN,BN⊥MN,∴∠AMC=∠CNB=90°. ∵∠ACB=90°,∴∠MAC+∠ACM=90°,∠NCB+∠ACM=90°,∴∠MAC=∠NCB. 在△AMC和△CNB中, ∵∠AMC=∠CNB,∠MAC=∠NCB,AC=CB,∴△AMC≌△CNB(AAS),∴AM=CN ,MC=NB. ∵MN=CM-CN,∴MN=BN-AM. 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关键是利用互余关系推出对应角相等,证明三角形全等.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专题练习:因式分解

专题练习:因式分解 学好数学的秘密 1、学完多思考 2、多做练习题 3、善于总结规律 学好数学的秘密 1、学完多思考 要想学好数学一定要多思考。主要是指养成思考的习惯,学会思考的方法。独立思考是学习数学必须具备的能力。同学们在学习时,要边听课边想,边看书边想,边做题边想,通过自己积极思考,深刻理解数学知识,归纳总结数学规律,灵活解决数学问题,这样才能把老师讲的、课本上写的变成自己的知识。 2、多做练习题 要想学好初中数学,必须多做练习,我们所说的“多做练习”,不是搞“题海战术”。只做不思,不能起到巩固概念,拓宽思路的作用,而且有“副作用”:把已学过的知识搅得一塌糊涂,理不出头绪,浪费时间又收获不大,我们所说的“多做练习”,是要大家在做了一道新颖的题目之后,多想一想:它究竟用到了哪些知识,是否可以多解,其结论是否还可以加强、推广等等。 3、善于总结规律 我们会发现在日常的数学学习中,很多同学是不是同一种类型的题目总是反复错,经常错?这种问题的出现,就是学生缺乏总结规律的习惯,一种类型的题目反复错,经常错,说明你还没有掌握做这种题目的规律,你不仅要做错题笔记,而且还需要将你错的这种类型的题目都拿出来总结归纳,要善于总结规律,将同种类型的题目多比对,多总结,总结出一种属于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然后再遇到这类问题时利用总结的规律和方法去解决。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衡阳中考)下列因式分解中正确的个数为( C) ①x3+2xy+x=x(x2+2y); ②x2+4x+4=(x+2)2; ③-x2+y2=(x+y)(x-y). A.3个B.2个C.1个D.0个 2.(广东中考)把x3-9x分解因式,结果正确的是( D) A.x(x2-9) B.x(x-3)2 C.x(x+3)2D.x(x+3)(x-3) 3.(台湾中考)下列四个选项中,哪一个为多项式8x2-10x+2的因式( A) A.2x-2 B.2x+2 C.4x+1 D.4x+2 解析:8x2-10x+2=2(4x2-5x+1)=2(x-1)(4x-1),有因式2(x-1),即2x-2 4.若实数x,y,z满足(x-z)2-4(x-y)(y-z)=0,则下列式子一定成立的是( D) A.x+y+z=0 B.x+y-2z=0 C.y+z-2x=0 D.z+x-2y=0 解析:左边=[(x-y)+(y-z)]2-4(x-y)(y-z)=(x-y)2-2(x-y)(y-z)+(y-z)2=[(x-y)-(y-z)]2,故(x-y)-(y-z)=0,x-2y+z=0 5.(宜宾中考)将代数式x2+6x+2化成(x+p)2+q的形式为( B) A.(x-3)2+11 B.(x+3)2-7 C.(x+3)2-11 D.(x+2)2+4 二、填空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6.(泸州中考)分解因式:3a2+6a+3=__3(a+1)2__. 7.(潍坊中考)分解因式:2x(x-3)-8=__2(x-4)(x+1)__. 8.(呼和浩特中考)把多项式6xy2-9x2y-y3因式分解,最后结果为__-y(3x-y)2__.

最新八年级上册数学练习册答案

级上册数学练习册答案 【篇一】 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一) 一、选择题.1.C2.B 二、填空题.1.1692.203.73 三、解答题.1.822.3.01 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二) 一、选择题.1.D2.C 二、填空题.1.142.1529.625 三、解答题.1.(1)84(2)83.2 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三) 一、选择题.1.D2.C 二、填空题.1.4.42.873.16 三、解答题.1.(1)41(2)492002.(1)A(2)C 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四) 一、选择题.1.D2.B 二、填空题.1.12.30%3.25180 三、解答题.1.(略)2.(1)151520(2)甲(3)丙 【篇二】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一) 一、选择题.1.D2.D 二、填空题.1.AD=BC(答案不)2.AF=EC(答案不)3.3

三、解答题.1.证明:∵DE∥BC,EF∥AB∴四边形DEFB是平行四边形∴DE=BF 又∵F是BC的中点∴BF=CF.∴DE=CF 2.证明:(1)∵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B=CD,AB∥CDCD∥∥CDCD∴∠ABD=∠BDC 又∵AE⊥BD,CF⊥BD∴⊿ABE≌⊿CDF. (2)∵⊿ABE≌⊿CDF.∴AE=CF又∵AE⊥BD,CF⊥BD∴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二) 一、选择题.1.C2.C 二、填空题.1.平行四边形2.AE=CF(答案不)3.AE=CF(答案不) 三、解答题.1.证明:∵∠BCA=180°-∠B-∠BAC∠DAC=180°-∠D-∠DCA 且∠B=∠D∠BAC=∠ACD∴∠BCA=∠DAC∴∠BAD=∠BCD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2.证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O=CO,BO=DO 又∵E、F、G、H分别为AO、BO、CO、DO的中点∴OE=OG,OF=OH∴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 【篇三】 极差、方差与标准差(一) 一、选择题.1.D2.B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 全等三角形专题练习(解析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全等三角形专题练习(解析版) 一、八年级数学轴对称三角形填空题(难) 1.△ABC与△DEF是两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BAC=∠D=90°,AB=AC=6.现将 △DEF与△ABC按如图所示的方式叠放在一起,使△ABC保持不动,△DEF运动,且满足点E在边BC上运动(不与B,C重合),边DE始终经过点A,EF与AC交于点M.在△DEF 运动过程中,若△AEM能构成等腰三角形,则BE的长为______. 【答案】363 【解析】 【分析】 分若AE=AM 则∠AME=∠AEM=45°;若AE=EM;若MA=ME 则∠MAE=∠AEM=45°三种情况讨论解答即可; 【详解】 解:①若AE=AM 则∠AME=∠AEM=45° ∵∠C=45° ∴∠AME=∠C 又∵∠AME>∠C ∴这种情况不成立; ②若AE=EM ∵∠B=∠AEM=45° ∴∠BAE+∠AEB=135°,∠MEC+∠AEB=135° ∴∠BAE=∠MEC 在△ABE和△ECM中, B BAE CEN AE EII C ∠=∠ ? ? ∠=∠ ? ?= ? , ∴△ABE≌△ECM(AAS), ∴CE=AB6, ∵AC=BC2AB=3

∴BE=23﹣6; ③若MA=ME 则∠MAE=∠AEM=45° ∵∠BAC=90°, ∴∠BAE=45° ∴AE平分∠BAC ∵AB=AC, ∴BE=1 BC=3. 2 故答案为23﹣6或3. 【点睛】 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掌握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如图,在锐角△ABC中,AB=5,∠BAC=45°,∠BAC的平分线交BC于点D,M,N分别是AD,AB上的动点,则BM+MN的最小值是______. 【答案】5 【解析】 【分析】 作BH⊥AC,垂足为H,交AD于M点,过M点作MN⊥AB,垂足为N,则BM+MN为所求的最小值,再根据AD是∠BAC的平分线可知MH=MN,再由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出结论. 【详解】 如图,作BH⊥AC,垂足为H,交AD于M点,过M点作MN⊥AB,垂足为N,则BM+MN 为所求的最小值. ∵AD是∠BAC的平分线,∴MH=MN,∴BH是点B到直线AC的最短距离(垂线段最

八年级数学下册全等三角形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数学下册全等三角形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数学下册全等三角形知识点归纳 定义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称为全等三角形.(注: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中的特殊情况) 当两个三角形完全重合时,互相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互相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互相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由此,可以得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 (2)全等三角形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 (3)有公共边的,公共边一定是对应边; (4)有公共角的,角一定是对应角; (5)有对顶角的,对顶角一定是对应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及推论1、三组对应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称SSS或“边边边”),这一条也说明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原因. 2、有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或“边角边”). 3、有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SA或“角边角”). 由3可推到 4、有两角及其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AS或“角角边”)

5、直角三角形全等条件有:斜边及一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HL或“斜边,直角边”) 所以,SSS,SAS,ASA,AAS,HL均为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定理. 注意:在全等的`判定中,没有AAA和SSA,这两种情况都不能唯一确定三角形的形状. A是英文角的缩写(angle),S是英文边的缩写(side). 性质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 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上的高对应相等. 3、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平分线相等. 4、全等三角形的对应中线相等. 5、全等三角形面积相等. 6、全等三角形周长相等. (以上可以简称: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相等) 7、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SS) 8、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 9、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SA) 10、两个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 等.(AAS) 11、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HL)运用1、性质中三角形全等是条件,结论是对应角、对应边相等.而全等的判定却刚好相反. 2、利用性质和判定,学会准确地找出两个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边与对应角是关键.在写两个三角形全等时,一定把对应的顶点,角、边的顺序写一致,为找对应边,角提供方便.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全册全套试卷专题练习(word版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全套试卷专题练习(word版 一、八年级数学三角形填空题(难) 1.有公共顶点A,B的正五边形和正六边形按如图所示位置摆放,连接AC交正六边形于点D,则∠ADE的度数为() A.144°B.84°C.74°D.54° 【答案】B 【解析】 正五边形的内角是∠ABC=() 52180 5 -? =108°,∵AB=BC,∴∠CAB=36°,正六边形的内角 是∠ABE=∠E=() 62180 6 -? =120°,∵∠ADE+∠E+∠ABE+∠CAB=360°,∴∠ADE=360°– 120°–120°–36°=84°,故选B. 2.如图,在△ABC中,∠C=46°,将△ABC沿着直线l折叠,点C落在点D的位置,则∠1﹣∠2的度数是_____. 【答案】92°. 【解析】 【分析】 由折叠的性质得到∠D=∠C,再利用外角性质即可求出所求角的度数. 【详解】 由折叠的性质得:∠C'=∠C=46°, 根据外角性质得:∠1=∠3+∠C,∠3=∠2+∠C', 则∠1=∠2+∠C+∠C'=∠2+2∠C=∠2+92°, 则∠1﹣∠2=92°. 故答案为:92°.

【点睛】 考查翻折变换(折叠问题),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熟练掌握折叠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3.如图,AD是△ABC的中线,CE是△ACD的中线,S△ACE=3cm2,则S△ABC=_____cm2. 【答案】12cm2. 【解析】 【分析】 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得△ACE的面积是△ACD的面积的一半,△ACD的面积是△ABC 的面积的一半. 【详解】 解:∵CE是△ACD的中线, ∴S△ACD=2S△ACE=6cm2. ∵AD是△ABC的中线, ∴S△ABC=2S△ACD=12cm2. 故答案为12cm2. 【点睛】 此题主要是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得三角形的中线把三角形的面积分成了相等的两部分. 4.若(a﹣4)2+|b﹣9|=0,则以a、b为边长的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_______. 【答案】22 【解析】 【分析】 先根据非负数的性质列式求出a、b再根据等腰三角形和三角形三边关系分情况讨论求解即可. 【详解】 解:根据题意得,a-4=0,b-9=0,

八年级上册青岛版《数学配套练习册》答案

青岛版数学练习册八年级上册参考答案1.1 1.略. 2.DE,∠EDB,∠E. 3.略. 4.B 5.C 6.AB=AC,BE=CD,AE=AD,∠BAE=∠CAD 7.AB∥EF,BC∥ ∠ADB=∠AEC. 4.∠1=∠2 5.△ABC≌△FDE(SAS) 6.AB∥CD.因为△ABO≌△ CDO(SAS).∠A=∠△ABE≌△ACD(SAS). 第2课时 ∠ADE=∠ACB;(2)∠E=∠B. 4.△ABD≌△BAC(AAS) 5.(1)相等,因为△ABE≌△ CBD(ASA);(2)DF=EF,因为△ADF≌△CEF(ASA).6.相等,因为△ABC ≌△ADC(AAS). 7.(1)△ADC≌△AEB;(2)AC=AB,DC=EB,BD=EC;∠ABE=∠ACD,∠BDO=∠CEO,∠BOD=∠COE. 第3课时 °4.BC的中点.因为△ABD≌△ACD(SSS).5.正确.因为△DEH≌△DFH(SSS). 6.全等.因为△ABD≌△ACD(SSS).∠BAF=∠CAF. 7.相等,因为△ABO≌△ACO(SSS). 1.3第1课时

1~6(略).7.作∠AOB=∠α,延长BO,在BO上取一点C,则∠AOC即为所求.8.作∠AOB=∠α,以OB为边,在∠AOB的外部作∠BOC=∠β;再以OA为边,在∠AOC的内部作∠AOD=∠γ,则∠DOC即为所求. 第2课时 1.略. 2.(1)略;(2)全等(SAS). 3.作BC=a-b;分别以点B、C为圆心,a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A;连接AB,AC,△ABC即为所求. 4.分四种情况:(1)顶角为∠α,腰长为a;(2)底角为∠α,底边为a;(3)顶角为∠α,底边为a;(4)底角为∠α,腰长为a.((3),(4)暂不作). 第3课时 1.四种:SSS,SAS,ASA,AAS. 2.作线段AB;作∠BAD=∠α,在∠BAD同侧作∠ABE=∠B;AD与BE相交于点C.△ABC即为所求. 3.作∠γ=∠α+∠β;作∠γ的外角∠γ′;作△ABC,使AB=c.∠A=∠γ′,∠B=∠α. 4.作∠γ=180°-∠β;作△ABC,使BC=a,∠B=∠α,∠C=∠γ. 第一章综合练习 ∠ACB=∠DBC或∠A=∠D.5.△ACD≌△BDC,△ABC≌△BAC. 6.△ABC≌△CDE(AAS) 7.4分钟 8.△BOC′≌△B′OC(AAS) 9.略10.相等.△BCF≌△EDF(SAS).△ABF≌△AEF(SSS) 检测站 °4.∠BCD5.相等.△ABP≌△ACP(SSS),△PDB≌△PEC(AAS).6.略2.1 °;30°.

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专题练习(word版

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专题练习(word版 一、八年级数学轴对称三角形填空题(难) 1.如图,在菱形ABCD中,∠ABC=120°,AB=10cm,点P是这个菱形内部或边上的一点.若以P,B,C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则P,A(P,A两点不重合)两点间的最短距离为______cm. - 【答案】10310 【解析】 解:连接BD,在菱形ABCD中, ∵∠ABC=120°,AB=BC=AD=CD=10,∴∠A=∠C=60°,∴△ABD,△BCD都是等边三角形,分三种情况讨论: ①若以边BC为底,则BC垂直平分线上(在菱形的边及其内部)的点满足题意,此时就转化为了“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所有点连线的线段中垂线段最短”,即当点P与点D重合时,PA最小,最小值PA=10; ②若以边PB为底,∠PCB为顶角时,以点C为圆心,BC长为半径作圆,与AC相交于一点,则弧BD(除点B外)上的所有点都满足△PBC是等腰三角形,当点P在AC上时,AP -; 最小,最小值为10310 ③若以边PC为底,∠PBC为顶角,以点B为圆心,BC为半径作圆,则弧AC上的点A与点D均满足△PBC为等腰三角形,当点P与点A重合时,PA最小,显然不满足题意,故此种情况不存在; -(cm). 综上所述,PA的最小值为10310 -. 故答案为:10310 点睛:本题考查菱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学会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思考问题,属于中考常考题型. ∥,2.如图所示,ABC为等边三角形,P是ABC内任一点,PD AB,PE BC

PF AC ∥,若ABC 的周长为12cm ,则PD PE PF ++=____cm . 【答案】4 【解析】 【分析】 先说明四边形HBDP 是平行四边形,△AHE 和△AHE 是等边三角形,然后得到一系列长度相等的线段,最后求替换求和即可. 【详解】 解:∵PD AB ,PE BC ∥ ∴四边形HBDP 是平行四边形 ∴PD=HB ∵ABC 为等边三角形,周长为12cm ∴∠B=∠A=60°,AB=4 ∵PE BC ∥ ∴∠AHE=∠B=60° ∴∠AHE=∠A=60° ∴△AHE 是等边三角形 ∴HE=AH ∵∠HFP=∠A=60° ∴∠HFP=∠AHE=60° ∴△AHE 是等边三角形, ∴FP=PH ∴PD+PE+PF=BH+(HP+PE)=BH+HE=BH+AH=AB=4cm 故答案为4cm . 【点睛】 本题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和性质以及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掌握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已知A 、B 两点的坐标分别为 (0,3),(2,0),以线段AB 为直角边,在第一象限内作等腰直角三角形ABC ,使∠BAC =90°,如果在第二象限内有一点P (a , 12 ),且△ABP 和△ABC 的面积相等,则a =_____. 【答案】-8 3.

八年级数学全等三角形经典例题练习及解析

全等三角形单元 预习测试题 小题3分,共30分) 一、选择题(每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B.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C.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D.全等三角形的高相等 2.如图,△ABC≌△CDA,并且BC=DA,那么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A .∠1=∠2 B.AC= C A C.AB=AD D.∠B=∠D 第2 题第3 题第5 题第7 题 3.如图,AB∥DE,AC∥DF ,AC= D F ,下列条件中不能判断△ABC≌△DEF 的是() A .A B =DE B.∠B=∠E C.EF =B C D.EF∥BC 4.长为3cm,4 c m,6 c m,8cm 的木条各两根,小明与小刚分别取了3cm 和4cm 的两根,要使两人所拿的三根木条组成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则他俩取的第三根木条应为() A .一个人取6cm 的木条,一个人取8cm 的木条B.两人都取6cm 的木条 C.两人都取8cm 的木条D.B、C 两种取法都可以 5.△ABC 中,AB= A C,三条高AD,BE,CF 相交于O,那么图中全等的三角形有() A . 5 对B.6 对C.7 对D.8 对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①三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②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③两角、一 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④两边、一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A . 1 个B.2 个C.3 个D.4 个 7.如图,已知△ABC 中,∠ABC=45°,AC =4,H 是高AD 和BE 的交点,则线段B H 的长度为() A .B.4 C.D.5 8.如图,ABC 中,AD 是它的角平分线,AB=4,AC=3,那么△ABD 与△ADC 的面积比是() A .1:1 B.3:4 C.4:3 D.不能确定

八年级上数学期末专题复习

轴对称 14、加油站A和商店B在马路MN的同一侧(如图),A到MN的距离大于B到MN的距离,AB=7米,一个行人P在 马路MN上行走,问:当P到A的距离与P到B 的距离之差最大时,这个差等于______米. 15 、如图,△ ABC的边AB、AC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点P.连接PB、PC,若∠A=70°,则∠PBC的度数是______ 16、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30cm,一边长是12cm,则另两边的长分别是______ 17、如图,AA′、BB′分别是∠EAB、∠DBC的平分线,若AA′=BB′=AB,则∠BAC的度数为 18、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分别延长CA,AB,BC到A′,B′,C′,使AA′=BB′=CC′=AC,若△ABC的面积为1,则△A′B′C′的面积是______ (第十四题) (第十五题) (第十七题) (第十八题) 5、等边△ABC是边长为1,BD=CD,∠BDC=120°,E、F分别在AB、AC上,且∠EDF=60°,求△AEF的周长。 16、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延长BC至E,延长BA至F,使AF=BE,连结CF、EF,过点F作直线FD⊥CE于D,试发现∠FCE与∠FEC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17、已知:如图,△ABC中,∠C=90°,CM⊥AB于M,AT平分∠BAC交CM于D,交BC于T,过D作DE∥AB交BC 于E,求证CT=BE。 B A C D E F A C T E B M D

18、如图,已知△ABC 中,AD ⊥BC 于D ,∠C=35°,且AB+BD=DC ,求∠B 度数。 19、已知△ABC 中,∠A=90°,∠B=67.5°,请画一条直线,把这个三角形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请你选用下面给出的备用图,把所有不同的分割方法都画出来。只需画图,不必说明理由,但要在图中标出相等两角的度数) 20、如图1,已知△ABC 中,AB=BC ,∠ABC=90°,把一块含30°角的直角三角板DEF 的直角顶点D 放在AC 的中点上(直角三角板的短直角边为DE ,长直角边为DF ),将直角三角板DEF 绕D 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 (1)在图1中,DE 交AB 于M ,DF 交BC 于N 。①证明DM=DN ; ②在这一旋转过程中,直角三角板DEF 与△ABC 的重叠部分为四边形DMBN ,请说明四边形DMBN 的面积是否发生变化?若发生变化,请说明是如何变化的?若不发生变化,求出其面积; (2)旋转至如图2的位置,延长AB 交DE 于M ,延长BC 交DF 于N ,DM=DN 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3)旋转至如图3的位置,延长FD 交BC 于N ,延长ED 交AB 于M ,DM=DN 是否仍然成立?请写出结论,不用证明。 21、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D ∥BC ,E 为CD 的中点,连接AE 、BE ,BE ⊥AE ,延长AE 交BC 的延长线于点F . 求证:(1)FC=AD ;(2)AB=BC+AD . A B C 备用图① A B C 备用图② A B C 备用图③ C A B D A D C N F E B M 图2 A D C F E B M 图3 A D C N F E B M 图1

八年级上册青岛版数学配套练习册答案

青岛版数学练习册八年级上册参考答案 1.1 1.略. 2.DE,∠EDB,∠E. 3.略. 4.B 5.C 6.AB=AC,BE=CD,AE=AD,∠BAE=∠CAD 7.AB∥EF,BC∥ED.8.(1)2a+2b;(2)2a+3b;(3)当n为偶数时,n2(a+b);当n为奇数时,n-12a+n+ ;(2)∠ADB=∠AEC. 4.∠1=∠2 5.△ABC≌△FDE(SAS) 6.AB∥CD.因为△ABO≌△CDO(SAS).∠A=∠ 第2课时 ;(2)∠E=∠B. 4.△ABD≌△BAC(AAS) 5.(1)相等,因为△ABE≌△CBD(ASA);(2)DF=EF,因为△ADF≌△CEF(ASA). 6.相等,因为△ABC≌△ADC(AAS). 7.(1)△ADC≌△AEB;(2)AC=AB,DC=EB,BD=EC;∠ABE=∠ACD,∠BDO=∠CEO,∠BOD=∠COE. 第3课时 6.全等.因为△ABD≌△ACD(SSS).∠BAF=∠CAF. 7.相等,因为△ABO≌△ACO(SSS). 1.3第1课时 1~6(略).7.作∠AOB=∠α,延长BO,在BO上取一点C,则∠AOC即为所求.8.作∠AOB=∠α,以OB为边,在∠AOB的外部作∠BOC=∠β;再以OA为边,在∠AOC的内部作∠AOD=∠γ,则∠DOC即为所求.

第2课时 1.略. 2.(1)略;(2)全等(SAS). 3.作BC=a-b;分别以点B、C为圆心,a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A;连接AB,AC,△ABC即为所求. 4.分四种情况:(1)顶角为∠α,腰长为a;(2)底角为∠α,底边为a;(3)顶角为∠α,底边为a;(4)底角为∠α,腰长为a.((3),(4)暂不作). 第3课时 1.四种:SSS,SAS,ASA,AAS. 2.作线段AB;作∠BAD=∠α,在∠BAD同侧作∠ABE=∠B;AD与BE相交于点C.△ABC即为所求. 3.作∠γ=∠α+∠β;作∠γ的外角∠γ′;作△ABC,使AB=c.∠A=∠γ′,∠B=∠α. 4.作∠γ=180°-∠β;作△ABC,使BC=a,∠B=∠α,∠C=∠γ. 第一章综合练习 ,△ABC≌△BAC. 6.△ABC≌△CDE(AAS) 7.4分钟 8.△BOC′≌△B′OC(AAS) 9.略10.相等.△BCF≌△EDF(SAS).△ABF≌△AEF(SSS) 检测站 ,△PDB≌△PEC(AAS).6.略 2.1 1~3.略.;30°. 8.略 2.2第1课时 1~2.略,且AA′⊥MN,BB′⊥MN,CC′⊥MN.(2)5 cm8.(1)DE⊥AF;(2)略.

数学八年级上册 全等三角形(篇)(Word版 含解析)

数学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篇)(Word版含解析) 一、八年级数学轴对称三角形填空题(难) 1.我们知道,经过三角形一顶点和此顶点所对边上的任意一点的直线,均能把三角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 (1)如图,在ABC ?中,25,105 A ABC ∠=?∠=?,过B作一直线交AC于D,若BD 把ABC ?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则BDA ∠的度数是______. (2)已知在ABC ?中,AB AC =,过顶点和顶点对边上一点的直线,把ABC ?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则A ∠的最小度数为________. 【答案】130? 180 7 ? ?? ? ?? 【解析】 【分析】 (1)由题意得:DA=DB,结合25 A ∠=?,即可得到答案; (2)根据题意,分4种情况讨论,①当BD=AD,CD=AD,②当AD=BD,AC=CD, ③AB=AC,当AD=BD=BC,④当AD=BD,CD=BC,分别求出A ∠的度数,即可得到答案. 【详解】 (1)由题意得:当DA=BA,BD=BA时,不符合题意, 当DA=DB时,则∠ABD=∠A=25°, ∴∠BDA=180°-25°×2=130°. 故答案为:130°; (2)①如图1,∵AB=AC,当BD=AD,CD=AD, ∴∠B=∠C=∠BAD=∠CAD, ∵∠BAC+∠B+∠C=180°, ∴4∠B=180°, ∴∠BAC=90°. ②如图2,∵AB=AC,当AD=BD,AC=CD, ∴∠B=∠C=∠BAD,∠CAD=∠CDA, ∵∠CDA=∠B+∠BAD=2∠B, ∴∠BAC=3∠B, ∵∠BAC+∠B+∠C=180°, ∴5∠B=180°,

八年级数学全等三角形复习题及答案

初二数学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综合复习 切记:“有三个角对应相等”和“有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例1. 如图,,,,A F E B 四点共线,AC C E ⊥,BD DF ⊥,AE BF =,AC BD =。求证: AC F BD E ???。 例 2. 如图,在A B C ?中,BE 是∠ABC 的平分线,A D B E ⊥,垂足为D 。求证:21C ∠=∠+∠。 例3. 如图,在A B C ?中,A B B C =,90ABC ∠= 。F 为AB 延长线上一点,点E 在BC 上,BE BF =,连接,A E E F 和C F 。求证:A E C F =。 例4. 如图,AB //C D ,AD //BC ,求证:A B C D =。 例5. 如图,,AP C P 分别是A B C ?外角M A C ∠和N C A ∠的平分线,它们交于点P 。求证: BP 为M BN ∠的平分线。

例6. 如图,D 是A B C ?的边BC 上的点,且C D A B =,ADB BAD ∠=∠,AE 是ABD ?的中线。求证:2AC AE =。 例7. 如图,在A B C ?中,A B A C >,12∠=∠,P 为AD 上任意一点。求证:AB AC PB PC ->-。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 能使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 ) A. 两直角边对应相等 B. 一锐角对应相等 C. 两锐角对应相等 D. 斜边相等 2. 根据下列条件,能画出唯一A B C ?的是( ) A. 3A B =,4B C =,8C A = B. 4A B =,3B C =,30A ∠= C. 60C ∠= ,45B ∠= ,4A B = D. 90C ∠= ,6A B = 3. 如图,已知12∠=∠,AC AD =,增加下列条件:①A B A E =;②B C E D =;③C D ∠=∠;④B E ∠=∠。其中能使A B C A E D ???的条件有( ) A. 4个 B. 3个 C. 2个 D. 1个 4. 如图,12∠=∠,C D ∠=∠,,AC BD 交于E 点,下列不正确的是( ) A. D AE C BE ∠=∠ B. C E D E = C. D EA ?不全等于C B E ? D. E A B ?是等腰三角形

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全套试卷专题练习(word版

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全套试卷专题练习(word 版 一、八年级数学三角形填空题(难) 1.如图,在△ABC 中,∠C =90°,BC =8cm ,AC =6cm ,点E 是BC 的中点,动点P 从A 点出发,先以每秒2cm 的速度沿A →C 运动,然后以1cm /s 的速度沿C →B 运动.若设点P 运动的时间是t 秒,那么当t =___________________,△APE 的面积等于6. 【答案】1.5或5或9 【解析】 【分析】 分为两种情况讨论:当点P 在AC 上时:当点P 在BC 上时,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建立方程求出其解即可. 【详解】 如图1,当点P 在AC 上.∵△ABC 中,∠C =90°,BC =8cm ,AC =6cm ,点E 是BC 的中点,∴CE =4,AP =2t . ∵△APE 的面积等于6,∴S △APE = 12AP ?CE =1 2 AP ×4=6.∵AP =3,∴t =1.5. 如图2,当点P 在BC 上.则t >3∵E 是DC 的中点,∴BE =CE =4. ∵PE ()43=7-PE t t =-- ,∴S = 12EP ?AC =1 2 ?EP ×6=6,∴EP =2,∴t =5或t =9. 总上所述,当t =1.5或5或9时,△APE 的面积会等于6.故答案为1.5或5或9. 【点睛】 本题考查了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的运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运用,解答时灵活运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求解是关键. 2.如图,Rt △ABC 中,∠C=90°,∠BAC 的角平分线AE 与AC 的中线BD 交于点F ,P 为CE 中点,连结PF ,若CP=2,15BFP S ?=,则AB 的长度为_______.

初二上数学同步练习册参考答案2020

初二上数学同步练习册参考答案2020 平方根与立方根(§12.1 平方根与立方根(一)一、 1.B 2.A 3.B 二、1. , ±7 2. ±2, 3.-1; 4.0 1.从左至右依次为:±3,±4,±5, ±6,±7,±8,±9,±10,±11,±12,±13, 三、±14, ±15. 2.(1)±25 (2)±0.01 (3)(4)(4)(5)±100 (6) ±2 3.(1)±0.2 (2)±3 (3) 4.(1)a>-2 (2)a=-2 (3)a<-2. 方根与立方根(§12.1 平 方根与立方根(二) 1.D 2.A 3.C 一、1. 二、1. 1. 三、1.(1)80 (2)1.5 (3)(4)3;2.(1)-9 (2) (3)4 (4)-5 , 2. , 3.(1)25.53 (2) 4.11 4. 0 或 3.(1)2.83 (2)28.09(3)-5.34 (4)±0.47. 4. 正方形铁 皮原边长为 5cm. 平方根与立方根(§12.1 平方根与立方根(三) 1.D 2.A 3.C 一、1. 二、1. ,-3 2. 6,-343 (2)-8 3.-4 4) 4. 0,1,-1. (5)-2 (6)100; 三、1.(1)0.4 (3)( 2.(1)19.09(2)2.652(3)-2.098(4)-0.9016; 3. 63.0cm2;

4.计算得:0.5151,5.151,51.51,515.1,得出规律:当被开 方数的小数 点向左(右)每移动 2 位,它的平方根的小数点就向左(右)移 动 1 位. 由此可得实数(§12.2 实数(一)一、1.B 2.C 二、1. 略2. 3. x≥ . ≈0.05151, ≈5151. 三、1.(1)√(2)×(3)√(4)×(5)×(6)×(7)√(8)×; 2.有理数集合中的数是:, 3.1415,2,无理数集合中的数 是: , ,-5,0,,0.8 , ,0.1010010001…; 3.A 点对应的数是-3,,D 点对应的数是,E 点对应 B 点对应的数是-1.5, C 点对应的数是的数是 . 实数(§12.2 实数(二)一、 1.C 2.B 二、1. 三、1.(1),> 3.B 2.(1)(2)<(2)(3) 3.略 3. 5 . < 4. 7 ; 2.(1)7.01 (2)-1.41 (3)2.74 第 13 章整式的乘除 §13.1 幂的运算 (一) 一、1.C 二、1. 三、1.(1) 2.可实行 2.B 2. 6 ,8 (2) (3) (4) 3. 2 3.D 3. 9 (5) (6) 次运算 幂的运算( §13.1 幂的运算(二) 一、1.D 二、1. ,(2) 2.B 3.C 2. (3)2 3.

(完整)八年级上册数学全等三角形练习题

全等三角形[知识要点] 一、全等三角形 一般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判 定 边角边(SAS)、角边角(ASA) 角角边(AAS)、边边边(SSS) 具备一般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 (HL) 性 质 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对应中线相等,对应高相等,对应角平分线相等 ②全等三角形面积相等. 2.证题的思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找任意一边( ) 找两角的夹边( 已知两角 ) 找夹已知边的另一角( ) 找已知边的对角( ) 找已知角的另一边( 边为角的邻边 ) 任意角( 若边为角的对边,则找 已知一边一角 ) 找第三边( ) 找直角( ) 找夹角( 已知两边 AAS ASA ASA AAS SAS AAS SSS HL SAS 例1在△ABC中,AC=5,中线AD=4,则边AB的取值范围是( ) A.1

3.如图,把大小为4×4的正方形方格图形分割成两个全等图形,例如图1.请 在下图中,沿着虚线画出四种不同的分法,把4×4的正方形方格图形分割成两 个全等图形. 4.如图,△ABE和△ADC是△ABC分别沿着AB、AC边翻折180°形成的,若∠1:∠2:∠3=28:5:3,则∠a的度数为 5.如图,已知0A=OB,OC=0D,下列结论中:①∠A=∠B;②DE=CE;③连OE,则0E平分∠0,正确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6.如图,A在DE上,F在AB上,且AC=CE,∠l=∠2=∠3,则DE的长等于( ). A:DC B.BC C.AB D.AE+AC 7.如图,AB∥CD,AC∥DB,AD与BC交于0,AE⊥BC.于E,DF⊥BC于F,那 么图中全等的三角形有( )对 A.5 B.6 C.7 D.8 8.如图,把△ABC绕点C顺时针旋转35度,得到△A′B′C, A′B′交AC乎点D,已知∠A′DC=90°,求∠A的度数 9..如图,在△ABE和△ACD中,给出以下四个论断:①AB=AC;②AD=AE③AM=AN④AD⊥DC,AE⊥BE.以其中三个论断为题设,填入下面的“已知”栏中,一个论断为结论,填入下面的“求证”栏中,使之组成一个真命题,并写出证明过程 已知: 求证:

八年级数学全等三角形专题练习(word版

八年级数学全等三角形专题练习(word版 一、八年级数学轴对称三角形填空题(难) 1.已知A、B两点的坐标分别为(0,3),(2,0),以线段AB为直角边,在第一象限 内作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使∠BAC=90°,如果在第二象限内有一点P(a,1 2 ),且 △ABP和△ABC的面积相等,则a=_____. 【答案】-8 3 . 【解析】 【分析】 先根据AB两点的坐标求出OA、OB的值,再由勾股定理求出AB的长度,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即可得出△ABC的面积;连接OP,过点P作PE⊥x轴,由△ABP的面积与△ABC的 面积相等,可知S△ABP=S△POA+S△AOB﹣S△BOP=13 2 ,故可得出a的值. 【详解】 ∵A、B两点的坐标分别为(0,3),(2,0),∴OA=3,OB=2, ∴22 3+213 AB==, ∵△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BAC=90°, ∴ 1113 ?1313 222 ABC S AB AC?? ===, 作PE⊥x轴于E,连接OP, 此时BE=2﹣a, ∵△ABP的面积与△ABC的面积相等, ∴ 111 ??? 222 ABP POA AOB BOP S S S S OA OE OB OA OB PE ++ =﹣=﹣, 111113 3322 22222 a ??+???? =(﹣)﹣=, 解得a=﹣8 3 . 故答案为﹣8 3 .

【点睛】 本题考查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坐标与图象性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解题的关键是根据S △ABP =S △POA +S △AOB -S △BOP 列出关于a 的方程.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 在x 轴的正半轴上,点B 在y 轴的正半轴上, 36ABO ∠=?,在x 轴或y 轴上取点C ,使得ABC ?为等腰三角形,符合条件的C 点有__________个. 【答案】8 【解析】 【分析】 观察数轴,按照等腰三角形成立的条件分析可得答案. 【详解】 解:如下图所示,若以点A 为圆心,以AB 为半径画弧,与x 轴和y 轴各有两个交点, 但其中一个会与点B 重合,故此时符合条件的点有3个; 若以点B 为圆心,以AB 为半径画弧,同样与x 轴和y 轴各有两个交点, 但其中一个与点A 重合,故此时符合条件的点有3个; 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与x 轴和y 轴各有一个交点,此时符合条件的点有2个. ∴符合条件的点总共有:3+3+2=8个. 故答案为:8. 【点睛】 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可以观察图形,得出答案. 3.在锐角三角形ABC 中.32∠ABC=45°,BD 平分∠ABC .若M ,N 分别是边BD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