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赏析2013
2.8亿《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如何欣赏

2.8亿《元青花⿁⾕⼦下⼭图罐》如何欣赏类型:瓷器青花罐规格:⾼27.5cm,径宽33cm⽣产时间:元代制造单位:景德镇窑⼝产品的功能:陈设或存放书画收藏单位:现为英国古董商埃斯肯纳兹先⽣⼀、品鉴:此罐⾼27.5cm,径宽33cm,素底圈⾜,直⼝短颈,唇⼝稍厚,溜肩圆腹,肩以下渐⼴,⾄腹部下渐收,⾄底微撇;器型整体为青花纹饰。
1、材料:由瓷⼟加⾼岭⼟“⼆元配⽅”合成,胎⾻较⽩,稍含灰,⼿感沉重,致密坚硬。
2、造型:直⼝短颈,溜肩圆腹,腹部下渐收,⾄底微撇,此采⽤分段制胎,然后再⽤胎泥粘合⽽成,粘接处器表突起,给⼈以不平之感,外壁接痕经打磨,但内壁接痕仍清晰可见,器物颈部内侧略加切削,内壁均不修削,器内的底、腹、⼝等处接痕明显。
3、装饰:青花纹饰,分四层,⼀层颈部饰⽔波纹,⼆层肩部饰缠枝牡丹,三层腹部为“⿁⾕⼦下⼭”主题纹饰,四层下部为变形莲瓣纹内绘琛宝,俗称“⼋⼤码”。
主题画⾯描述了孙膑的师傅⿁⾕⼦在齐国使节苏代的再三请求下,下⼭搭救被燕国围困的齐国名将孙膑和独孤陈的故事。
整个青花纹饰呈⾊浓艳,画⾯饱满,疏密有致,主次分明,浑然⼀体。
⼈物刻画流畅⾃然,神韵⼗⾜。
4、青花釉料:元青花的成功,离不开当时从西亚波斯国家进⼝的钴料。
这种进⼝钴料,即苏⿇离青,成分是低锰、⾼铁,含硫和砷,⽆铜和镍,所绘青花纹饰呈⾊浓艳深沉,与明清青花不同,与当时国产料也有巨⼤差别,呈⾊有如下特征(1)、呈鲜丽的靛青⾊,略含程度不同的紫⾊,有些呈⾮常幽雅的紫罗兰⾊;(2)、有浓淡⾊阶,勾勒线条较深,填⾊青料较浅。
青料积聚处有蓝⿊⾊或蓝褐⾊斑点,釉⾯下凹并哑光;(3)、青料都较细匀,线条边缘稍有晕化。
有些呈⾊浓重,有放射状流散,见蓝⿊⾊结晶或结晶线。
5、采⽤垫砂⽀烧⽅法,烧成后即形成所谓的砂底。
砂底的边缘常出现粘砂或铁质斑点,少量器物由于胎⼟内含有铁质,在器物露胎部位经烧结呈氧化铁红⾊,俗称“⽕⽯红”。
⼆、制造背景我国元代,随着疆域的扩展以及对外交往需要,对外输出较之宋代更有所扩⼤,瓷器在这⼀时期不仅没有受到抑制,相反,更加得到重视。
从河北保定窖藏出土元青花看元代青花瓷器造型特征及纹饰特点

AppreciatION 鉴赏编辑|薛续友1964年一个貌似普通的日子,原保定市建筑公司在永华南路小学进行一项普通的建筑施工——挖地基。
然而,当地基挖到一米来深的时候,一件不太普通的事情发生了:1个工人一铲子下去,一个竖穴出现了,工人们发现里面竟然是一批瓷器。
随后,经过考古人员专业清理,这个并非墓葬的竖穴内共出土瓷器11件。
其中青花瓷6件:青花釉里红贴花开光盖罐一对、八棱青花海水龙纹带盖梅瓶一对、八棱青花玉壶春瓶1件、八棱青花执壶1件。
其他瓷器5件:菱花口白釉龙纹盘1件、菱花口瓜棱白釉酒杯1件,还有宝石蓝釉加金彩匜、宝石蓝釉加金彩酒杯、宝石蓝釉加金彩盘各1件。
除此之外还有绿松石山子2件、彩绘玻璃瓶1件、从河北保定窖藏出土元青花看元代青花瓷器造型特征及纹饰特点雷 静八棱青花海水龙纹带盖梅瓶AppreciatION 鉴赏玉片数十片,等等。
此次发现和1980年在江西高安出土的元代瓷器一并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元代青花瓷最重要的两次发现。
但1964年保定元代窖藏文物的出土,是国内首次发现的成批至正型元青花,为国内研究提供了非常珍贵的资料,具有开创性意义。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瓷器所用钴料习惯上按来源分为进口料和国产料。
两者最重要的区别在于钴料中铁和猛的含量不同:进口料俗称为苏麻离青,这种料的特征是低锰高铁,用这种料烧成的器物青花发色较浓艳青翠,料浓处可以看到金属结晶斑,呈铁锈色,凹陷明显,通常被称为铁锈斑,用这种进口料烧制的元青花一般我们称其为“至正型元青花”;而国产料的特征是低铁高锰,烧成的器物青花发色比较灰暗、浅淡,也没有进口料那种铁锈斑的特点,这种料烧成的元青花我们称其为“延祐型元青花”。
保定窖藏出土的这批元青花瓷器处处透着至正型元青花的特点,色泽艳丽,绘图工艺精细,青花纹饰笔画有些晕散,浓淡相互映衬,变化自然,最浓处成为黑色并深入胎骨,并发出黑色闪银光的铁锈斑。
用手抚摸釉面,黑色深入胎骨处感觉凹陷。
现就保定窖藏出土的这几件元青花涉及的器形及纹饰做一简述。
浅谈元代青花瓷的艺术特征

浅谈元代青花瓷的艺术特征-美术论文浅谈元代青花瓷的艺术特征徐世云元朝是中国古代陶瓷发展的一个高峰阶段,在这一阶段中,青花瓷的数量质量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本文从元青花瓷的定义、艺术特征、历史意义等几个方面,阐述这一时期青花瓷的特点。
一、关于“元青花”的定义青花瓷(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又称白地蓝花瓷,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
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
青花是指应用钴料在瓷胎上绘画,然后上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呈现蓝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器。
这里的“青”和“花”两个字值得注意,青是色彩属性,花是装饰效果。
“花”含义简洁,即以线条为主构成绘画形象的彩绘瓷,而不是全器罩蓝的色釉瓷或仅以蓝色作为色块、斑点装饰的“点彩瓷”、“花斑瓷”。
青是以钴料作为着色剂,钴的色相是蓝色。
蓝色又为何成为青色?古语中,青即靛青,为青色颜料。
蓝即蓼蓝,是一种可以提炼颜料的草。
靛青是从蓼蓝里提炼出来的,但是颜色比蓼蓝更深。
正如古文《荀子·劝学》所言:“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但我们常常会因为青、苍、碧、绿、蓝这5个字而被混淆视觉。
青即是蓝色,苍是深蓝,碧是浅蓝。
青天也称碧落或碧空,唐朝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里写道:“上穷碧落下黄泉。
”青草也叫碧草。
但先秦文献《考工记·画绘之事》中称“东方谓之青”。
如今,元代文献中“青白花瓷”等概念是不是指“青花”似乎也不是很重要了,重要的是元代为后人留下了那么多经典雅致的青花瓷器,可谓“百年风雅一峰青”!二、元代青花瓷的艺术特征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大一统封建王朝,结束了此前宋、金长期对峙分裂的局面,为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创造了条件。
对外扩张的同时,对外贸易也迅速发展,这使得包括瓷器在内的外贸商品需求量激增,给瓷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中国青花瓷始于唐而盛于明,其它各朝历久不衰。
到了元代,青花瓷生产品种繁多,出现了百花争艳的景象,这一时期的元青花不仅注入了时代的印迹,更显示出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元青花鉴定

元青花鉴定篇(1):关于元青花的简单鉴别方法首先是胎与釉。
真品总的观感为胎较粗重,釉为青白色,釉面的坚实感强烈。
表面呈现的是玉一般地光泽。
新品的胎地较细,釉色偏白,常在釉面上做水碱痕迹,也有经打磨后釉面出现缺失光泽的现象。
第二,原料与青花斑点。
元青花使用两种青花料,一种大型漂亮的青花瓷器,多为进口原料,色调蓝艳,有宝石蓝的感觉,带有黑褐色的斑点,有的微微带点锡光,手感微微下凹。
这种斑点是自然形成的。
另一种为国内墓葬出土或外销到东南亚的小件青花瓷,多使用国产料,色调蓝灰。
后一类仿品较少。
新仿制的元青花是现代配制的青花料,呈现出的黑褐色斑点比较密集,斑点颜色较浓重,侧视斑点处,釉上仿佛浮有一层薄薄的银灰色金属片。
从气韵上看没有达到元青花那样古雅深沉。
第三,纹饰风格。
元青花的纹饰自如,笔线有力,具有一种潇洒的力度美。
多层次绘画装饰的器物,纹饰紧凑和谐,留的地釉不多。
新制品笔线拘谨无力,有的画面纹饰较稀松,给人的感觉过于工细华丽。
第四,底部釉斑现象。
一般出现在大罐、大瓶的底部。
元代陶瓷工匠在施满釉后需将底部釉擦除,但又没有擦除彻底。
没有擦除的釉,即成为后人说的釉斑,是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
釉斑有大有小,或宽或窄,釉斑周围有的还有浅淡的火石红色。
现在的新产品,釉斑给人的感觉仿佛是使用毛笔类工具随便抹成的,很不自然。
第五,火石红与跳刀现象。
不一定每件器物底部都会出现,一般呈现浅淡的火石红色,仿佛刷过的泥浆色,表明有点油亮的光泽,旋纹及跳刀痕隐现。
现代的仿制品火石红色过于浓重,跳刀的痕纹路很深。
有的赝品底部还涂抹一些黑灰色的脏污表示器物的旧意,比较易于识别。
第六,元青花很少写款识。
目前只发现一对收藏在英国大维德基金会的雍正11年元青花云龙象耳大瓶,这是众所周知的。
而新制品中出现许多写有“大元国某某年制”的字样,以迷惑他人,要特别小心元代青花可分为大件器和小件器两种,典型的元青花瓷鉴别特征主要有七点一、元青花一般胎体厚重,上手感觉适中;二、器底无釉,多数器底有明显旋纹,个别有跳刀痕并黏有填砂。
元青花瓷器上的牡丹纹饰赏析

元青花瓷器上的牡丹纹饰赏析文/赵烑丽中国的青花瓷于宋代兴起,于元代成熟,于明清两代盛行。
因此,元代的青花瓷具有比较高的研究价值。
近几年来,学术界对于元青花的关注在逐渐递增,它以雅致清新的色彩、富丽繁华的图饰、雄浑质朴的造型,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意味蕴藉的审美感受,逐渐成为美术界和考古界研究的重点课题。
到现在为止,遗留并保存完好的元青花数量少之又少。
本文将对景德镇窑烧制的青花瓷器上的牡丹纹进行分析。
公元13世纪,蒙古族崛起,建立了元帝国,揭开了中西交通史的重要一页,海外贸易发达,青花瓷不但在国内外有广阔的市场,而且大量销往海外。
到14世纪以后,中国青花瓷器就通过贸易的渠道输往西亚、东南亚、南非、欧洲等地。
元青花瓷器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又是中西亚文化直接交流融合的结晶,代表中国瓷器烧造的较高水平。
在我国古代的瓷器上,植物纹饰种类特别多,但是在所有纹饰中,牡丹花则是东方的象征。
中国自古以来就对牡丹情有独钟,许多诗人都用诗来表示对牡丹的喜爱,多数画家也经常以牡丹为题材在画纸上表达各式各样的牡丹。
自古,牡丹就有“百花之王”、“国色天香”之称。
正如唐代诗人刘禹锡在《赏牡丹》中提到“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人们把牡丹看做幸福美好、繁荣昌盛的象征。
同时在瓷器中开始广泛运用牡丹纹。
一、元青花牡丹纹饰概述青花瓷器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是中国文化朴素审美哲学的自然体现,她以特有的色调、质地形成了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其中牡丹纹构成了青花瓷装饰重要元素之一。
在青花瓷器纹饰发展进程中,元代瓷器上牡丹纹纹饰以其形式多样、变化丰富而闻名,它的历史文化地位可见一斑。
纵观青花瓷器纹饰的发展进程,元青花瓷牡丹纹图样丰富、变化多端,表现出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对于后世明清的纹饰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牡丹纹,就是以自然界中的牡丹花为原型,创作出牡丹装饰纹样,包括折枝牡丹和缠枝牡丹。
说到牡丹纹在瓷器上的描绘,最先涉及到的就是陶瓷绘画。
元青花瓷的特点与鉴定

元青花瓷的特点与鉴定元代青花瓷器属于高温釉下彩瓷。
它是用钴料彩绘于制成的瓷胎上,再加罩一层透明釉料,以高温一次烧成的。
大量的考古出土品证明,元青花的蓝色稳定、沉静,图象纹饰清晰、华美,白色透明釉纯净、润泽。
元代青花瓷器是一种成熟的釉下彩瓷,是元代彩瓷的代表。
元青花瓷的成功烧制已经有七百年的历史。
由于元青花瓷在选料、配方、工艺技术和造型与装饰、审美等方面均有重要成就,使它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并对尔后青花瓷以至整个彩瓷的工艺技术与陶瓷美学产生了积极影响。
然而,近代人对元青花的认识却一直停留在十分模糊的状态。
最近二三十年来,随着考古调查发掘的更多展开以及大规模的动土工程和各种挖掘出土等,不仅考古及文博单位拥有一批新发现的元青花瓷器,在民间也有一定数量的元青花,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只是由于民间收藏的元青花,并不具备准确的出土时间、地点的“标签”。
近些年来,收藏家们手里的元青花和市场上流通的元青花,都可说是“鱼龙混杂”。
它们给元青花瓷的收藏、鉴定和市场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这种从未有过的“元青花现象”,要求我们理清对元青花的认识。
元青花瓷的鉴别,已有不少人做过工作,提出了许多看法和意见,总结出了不少有益的经验。
国内较早者有上世纪六十年代孙瀛洲的《元明清瓷器的鉴定》一文,新近的代表性著作是中国国际收藏协会发布的《元代瓷器鉴定评估标准》等①。
国外新近发表的《伊朗国家博物馆的元青花》和《托普卡帕宫博物馆的中国瓷器藏品》两文②,在元青花瓷的鉴定方面,也讲出了一些比较中肯的意见,都十分值得借鉴。
《元代瓷器鉴定评估标准》的“总则”中说:“鉴定元青花瓷器,应该以元代瓷器的时代特征及构成要素为依据,对当时的历史文化与贸易背景等进行全面分析,然后再进行综合评定”。
述无疑是正确的。
笔者直接触摸元青花瓷,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
尔后,中国文物海外展览工作的需要和在工作中的有利条件,有更多接触历代陶瓷,包括元青花瓷的机会。
鉴别元青花瓷器15个绝招

鉴别元青花瓷器15个绝招鉴别元青花瓷器15个绝招一、看釉质:元青花瓷器上的釉质厚重而有光泽,呈现出深浅相间的现象,表明釉质是经过多次施釉。
二、看工艺:元青花瓷器的花纹非常精细,微妙而不失章法,其中著名的青花穿珠图案尤为绚丽,能够分辨出其中的技术难度和精细程度。
三、看釉色:元青花瓷器的釉色通常由黑色、蓝色、绿色、白色、红色、黄色等组成,其中蓝色和绿色为主,色彩鲜艳可人,极富艺术感染力。
四、看胎质:元青花瓷器的胎质细腻绵软,柔软细密,折射出一种精致的质感,表明它们的制作精细而精良。
五、看烧制情况:元青花瓷器的烧制情况也是鉴别元青花瓷器真伪的重要标志,真品在烧制过程中胎体完好无损,釉面细腻光滑,形成一种异常天然的现象。
六、看底部:元青花瓷器的底部通常会有字样,其中包括“元代”字样,一般来说,带有“元代”字样的元青花瓷器都是正品,其他字样则可能是假冒伪劣产品。
七、看烧裂情况:元青花瓷器在烧制过程中会出现裂纹,但这种裂纹不会影响整体的质量,而且有一定的规律性,比如有时会出现“灰色纹”等现象,这也是正品的特征之一。
八、看烧印:元青花瓷器通常会有烧印,通常是烧制者的名字,或者“元代”字样,这是正品元青花瓷器的重要标志。
九、看釉质深浅:元青花瓷器的釉质深浅有规律,深处的釉质一般是蓝色,浅处的釉质一般是绿色,而且釉质由深到浅都是有一定规律的,从这一点上也能够分辨出真假。
十、看釉质质地:元青花瓷器的釉质质地一般是细腻柔软,不容易出现脆性,而且表面光滑,具有一定的光泽,这也是正品元青花瓷器的重要标志之一。
十一、看釉质颜色:元青花瓷器的釉质颜色一般是深沉而有光泽,釉质颜色不是非常鲜艳,而是淡雅而有质感,如果釉质颜色是非常鲜艳的,则可能是假货。
十二、看细节:元青花瓷器的细节表现出极大的精致性,一些复杂的图案也是一个细节表现,品质优良的元青花瓷器,可以看出图案的虚实细节,它们可以显示出烧制者的技艺水平。
十三、看烧制年代:元青花瓷器的烧制年代可以从底部的字样来判断,如果有“元代”字样,则表明是真品,其他字样则可能是假冒伪劣产品。
分析元代青花的审美特征

分析元代青花的审美特征首先,元代青花的纹饰主题主要有自然景观、人物故事和文人雅士等。
自然景观题材的青花瓷器常以青花为主色调,采用流畅的笔触勾勒出山水、花草、水波等元素,形成富有层次感的意境。
这些作品给人以一种自然、恬静、清新的感受。
另外,一些青花瓷器上也出现了文人雅士的形象,他们姿态轻松自如,如行走于山水之间,又或者是乘船游湖,给人以闲适随意之感。
其次,元代青花的技法特点主要有拉丝、钩锦、渐变以及湿地等。
拉丝是一种常用的技法,通过勾勒线条的粗细、长短以及曲直程度,增加了作品的变化和个性化。
钩锦技法是元代青花独有的一种技法,通过画线的方式,勾勒出精细的图案和纹饰,使作品更具立体感。
渐变是元代青花瓷器中常见的一种技法,通过勾勒的波浪线条,渐变的饰纹和颜色过渡,形成层次感和流动感。
湿地是一种用于涂抹胎土的技法,能使胎土达到较好的黏附性和匀质性。
再次,元代青花在色彩运用上有着独特的表现方式。
元代青花常以蓝色为主色调,但与宋代青花相比,元代青花更为浑厚,色调更深沉。
通过在作品中添加多层次的蓝色,使细节更加丰富,整体效果更为饱满。
此外,元代青花还采用了大面积的背景填色,使作品的整体效果更为饱和。
最后,元代青花在造型风格上也有其独特之处。
元代青花瓷器的造型多样,既有宴会器皿之类的大器,也有日常生活用品如碗、盏等小器。
这些器物的造型简洁大方,线条流畅,给人以美感和实用性的结合。
此外,元代青花也大量采用莲花口、龙纹耳、荷叶纹和鸟兽纹等元素,以及青花加彩、浮雕等装饰手法,使作品更加独特、生动。
总之,元代青花以其独特的纹饰主题、技法特点、色彩运用和造型风格等,呈现出独有的审美特征。
它的自然、清新、恬静的景观、富有层次感的纹饰、深沉浑厚的色彩以及简洁大方的造型,都成为元代青花被人们推崇和喜爱的重要原因。
无论从艺术角度还是文化角度,元代青花都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重要篇章,对后世的瓷器制作和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纹饰题材
主体纹饰: 植物类
动物类
人物纹 佛教艺术 辅助纹饰: 波浪 变体莲瓣 回纹 卷草纹 钱纹 蕉叶纹
元青花·艺术特色
元青花瓷的装饰
人物纹
元青花·艺术特色
元青花瓷的装饰
• 青海收藏唐代唐卡与土耳其藏元青花纹饰对比
元青花·艺术特色
元•青敦花瓷煌的佛装教饰 壁画与元青花纹饰对比图
叁 元青花•艺术特色
元青花·艺术特色
元青花瓷的胎体 元青花瓷的青料 元青花瓷的釉层 元青花瓷的造型 元青花瓷的装饰 元青花瓷的款识
元青花·艺术特色
元青花瓷的胎体
• 元代景德镇瓷器的胎料制备不同于五代和宋代景 德镇青(白)瓷的单一瓷石原料的方法,而是采 用了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新工艺
• “二元配方”=瓷石+高岭土 • “三元配方”=增加一点比例的三宝蓬釉石 • 胎色不甚洁白,胎质略显疏松 • 多数器物底部露胎不施釉
• 敦煌佛教壁画与元青花纹饰对比图
元青花·艺术特色
元青花瓷的款识
现藏英国博物馆的原属大维德艺术基金会的一对至正十一年青花象耳 瓶,属于专门写在供器上的供养款式,有供养人姓名及具体年代
江西萍乡市博物馆收藏的元青花双凤纹高足杯,杯内心书一青花“福” 字。吉语款由元代一直延续到明清两代,在民窑青花瓷中极为普遍。
发花
色草
浓 艳
纹 为
带 结
主
晶
斑
胎 质 粗 松
扬州出土的青花瓷残片
黑石号沉船 青花瓷残片
青花瓷·起源
最早的所谓“青花”体现——唐青花
贰
元青花•概述
元青花·概述
元代时期瓷器
元代(1271—1368) 短短九十八年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
期,特别是青花高温釉的烧制成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为明清瓷都景德镇的形成奠定基础。 元青花瓷器是元代景德镇青花瓷器的专称。 在元代蒙古人尚白、尚蓝习俗的推动下,元青花于元代中 后期异军突起,并影响波及亚非广大地区。 学者们现在一致同意元青花烧造于元代中晚期,前后不会 超过50年,甚至很可能只有二、三十年的历史。
元青花·艺术特色
元青花瓷的青料
(一)进口钴料
苏麻离青 低锰、高铁,含硫砷,无铜镍 发色浓艳青翠 有铁锈斑
(二)国产钴料
国产青料 低铁、高锰 发色蓝灰或蓝黑 呈色较灰暗
最新研究表明: 元青花发色不同不是青料性质的问题,而是由于
青料的不同质量所造成的。精美产品均采用上等青料 或细料,制作粗率的器物用的是下等青料或粗料。
「 元 青 花 赏 析 」
•
目录
青花瓷起源 元青花概述 元青花艺术特色 元青花珍品欣赏
壹
青花瓷•起源
青花瓷·起源
【青花瓷器】
青花瓷器,又称 白地青花瓷器,它 是用含氧化钴的青 料,在瓷器胎体上 描绘纹饰,再罩上 一层透明釉,经高 温烧制而成.
萌
繁
发
缤
芽
盛
展
纷
于
于
于
于
唐
元
明
清
唐 青花瓷的萌芽期
圆器: •碗、盘、杯、碟等圆形器皿 •阳模印坯 •直接成型,修坯脱模
元青花·艺术特色
元青花瓷造型方面鲜明的时代特点:
1. 大者甚大、小者甚小 2. 创新器型多 3. 基本造型的变化样式多 4. 八棱形和扁形器物多 5. 带座的器物多
元青花·艺术特色
元青花瓷的造型
罐类: 大罐(高形、矮形、八棱形)60cm 小罐(敛口四系方形、撇口双系瓜 棱形、唇口双系鼓腹式、唇口溜肩 圆腹双系式等)7~8cm 鼓式盖罐
瓶类: 梅瓶、玉壶春瓶、蒜头瓶、兽耳 瓶、戟耳瓶,另有富时代特色的 四系扁瓶及塔式盖瓶等, 梅瓶附盖,盖内有一管状子口, 与瓶口牢牢套住。
八棱器为元时创新品种。 壶类:
执壶
碗类: 高足碗(有敞口、敛口) 大碗,口径达40厘米以上。 高足杯,高仅为10厘米左右,又有 靶杯之称。 大碗口径一般都在30厘米以上。
元青花·概述
然而,明初的曹昭在其所著《格古要论》中却说元朝 “有青花及五色花者,且俗甚”,说明当时元青花被汉人 士大夫看作是一种不入眼之物。
半个多世纪以来,元青花再次成为中国古代陶瓷世界 里最响亮的名字之一,其独特的艺术面貌令人倾倒,不少 作品甚至成为当今世界艺术宝库中耀眼的明珠。
元青花·概述
2012年10月19日至2013年1月20日 上海博物馆一楼第一展厅 幽蓝神采——元青花瓷器大展
扁壶
盘类: 大盘(口径45厘米以上) 中盘(口径一般为30厘米左右) 小盘(口径15厘米左右) 折沿花口形多见。
元青花·艺术特色
元 青 花 梅 瓶
·
元青花·艺术特色
元 青 花 玉 壶 春 瓶
·
元青花·艺术特色
元 青 花 罐
·
元青花·艺术特色
元 青 花 大 盘
·
元青花·艺术特色
元 青 花 高 足 碗
• 元青花不仅是令人心醉神往的一个瓷器品种,更是在藏市高度受到 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但民间收藏还是谨慎不能妄想,因为经验告 诉我们——越是珍稀的文物,收藏中陷阱往往越大。
·
元青花·艺术特色
元 青 花 扁 方 壶
·
元青花·艺术特色
元 青 花 觚
·
元青花·艺术特色
元 青 花 匜
·
元青花·艺术特色
元青花瓷的装饰特点
1. 精者甚精、粗者甚粗 2. 纹饰布局疏密并存 3. 喜用云肩、开光等分块装饰手法 4. 图案设计变化多端 5. 绘画笔法自由利落 6. 纹饰题材广泛,以传统型为主
元青花·艺术特色
பைடு நூலகம்
元青花瓷的装饰
装饰技法 •主流:单纯的彩装饰
(白地蓝花、篮地白 花、青花加釉里红) •彩装饰与胎装饰结合
(青花加印花、青花 加刻花、青花加贴花) •彩装饰与釉装饰结合
(青花与蓝釉 仅有一 例)
构图方法 分为饱满和疏朗两类。 饱满:全器覆盖;通体以 卷枝纹或海水纹为地,突 出白色的花纹;在地纹上 作开光 疏朗:民间供器及殉葬品
元青花·艺术特色
元青花瓷的釉层
• 继承景德镇传统配釉方法:釉灰+釉石 • 改进:青白釉中增加了釉石,减少了釉灰 • 元青花的釉属于钙碱釉 • 与宋代青白釉相比: 增加了厚度,光泽更柔和 • 在器物的漏釉、缩釉露胎处容易产生火石红
元青花·艺术特色
元青花瓷的造型
琢器: •瓶、罐、壶、炉之类的立件 •阴模印坯 •分节印坯,粘接成完器
外销瓷,伊朗阿特比尔神宫等。书写或钻刻阿拉伯文元青花器物上的 印章式款为波斯文,推断是签名,有可能是工匠对自己作品的留名。
元青花·艺术特色
元 青 花 瓷 的 款 识
肆 元青花•珍品欣赏
元青花·珍品欣赏
青花莲池杂宝纹莲瓣形盘 元 高5.6cm 口径29.cm 足径9cm 上海博物馆藏
一点小小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