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灵公不君上课教案

晋灵公不君上课教案
晋灵公不君上课教案

《晋灵公不君》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衡阳县一中 肖敏

教学目标:

一、并全面理解本文所反映的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思想观念;

二、理解赵盾、晋灵公等人形象;

三、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颜渊》

二、结合儒家“君臣之道”分析课文内容及人物形象

(一)1、《晋灵公不君》这篇文章塑造的“君”是谁

2、晋灵公的做法符不符合“君道”晋灵公的“不君”,表现在哪些事情上 (从原文中筛选信息,用自己的话概括)

厚敛雕墙

弹人观辟 杀厨示朝

进谏不纳

患谏贼之 伏甲嗾獒

他对晋灵公滥杀宰夫直言敢谏 盛服将朝,

尚早,坐而假寐,不忘恭敬 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

、不符合“臣道”的一面:

亡不越境

反不讨贼

(三)1、除了赵盾之外,还有塑造了哪几个“臣” 敬君 敬业 敬民 古之良大夫 弑其君

2、你最欣赏谁你认为谁的出场最精彩这些人物有何特点(结合原文说.学生自由回答.)

明确:鉏麑: 是非分明舍生取义义仁信

提弥明: 勇猛善战讲究策略忠义

灵辄: 遵循孝道知恩图报孝义

士季: 心忧国事直言敢谏忠仁

(四)小结:他们的身上体现了儒家倡导的仁义忠信孝, 虽着墨不多,却光彩照人。《左传》作为儒学经典,体现了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

三、解答疑惑,引导学生了解春秋笔法

(一)在上一阶段的分析中在,大家还有一些疑惑未解开。

(学生可能存在的疑惑)

1.赵穿杀了赵盾,为何董狐写下“赵盾弑其君”

2.董狐冤枉了赵盾,孔子为何称赞为“古之良史”

3.赵盾对董狐的书法无力辩解,孔子为何说“古之良大夫”

4.如何理解赵盾“为法受恶”

我把你们的疑惑从一个点来切入, 从“赵盾弑其君”这句话来探究,我相信能把你心中的谜团解开.

深入探究:谈谈你对“赵盾弑其君”的看法,这样对赵盾公平吗

原文这看起来不公,但文章结尾孔子对董狐的做法都是认可的:“董狐,古之良吏也”。孔子认为赵盾是国之良臣,对他寄予同情,却又认为他背负“弑君”的罪名是“为法受恶”,并不算冤枉。

“为法受恶”什么是“法”

“法”:书法,记事原则。

一种什么样的记事原则

就是前文所讲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蕴含的儒家的君臣之道啊!

赵盾的做法为何不符合君臣之道

在董狐和孔子看来,“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赵盾作为晋国正卿,有责任也有义务对弑君之臣声讨,但赵盾没有。故应对晋灵公之死承担责任,所以记做“赵盾弑其君”是合乎礼法的。

董狐写“赵盾弑其君”,就是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来写的,体现的正是史学家一种可贵的秉笔直书的传统.这样的写法叫“春秋笔法”.

(二)介绍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即按照一定的义例,通过选择特定称谓或在叙述时使用某些字眼,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地表明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道德评判,以达到征实和劝惩的目的。

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

既包括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直书的一面,

也包括“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为亲者讳”的曲笔的一面。

(三)《晋灵公不君》哪些地方体现了“春秋笔法”

明确:“春秋笔法”包括据事直书和不隐晦事实真相。

1、直书:“晋灵公不君”中“不君”就鲜明表达作者对晋灵公的态度,“不君”即不行君道,秉笔直书,观点鲜明。

董狐以“赵盾弑其君”的罪名写进史书中,一个“弑”,大胆直书,表明董狐的对赵盾的不认同。

2、曲笔:作者列举晋灵公不行君道的三件事后,写了士季进谏后,晋灵公并没有真心悔改,作者用“犹不改”三字刻画晋灵公的我行我素、肆无忌惮。一个“犹”字暗示晋灵公最终被赵穿杀死完全是咎由自取;后宣子又“骤谏”,一个“骤”字写出了赵盾的忠诚执着;提弥明“趋登”,一个“趋”字表明了提弥明的果敢机智,也含蓄的说明赵盾的知人善任;对于整个事件,作者借用孔子的话作了简明而是非分明的评价:“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良”字与“惜”字表达了作者对赵盾的赞颂与惋惜之情……

其言之精微,其义之深远,正所谓“一字寓褒贬。”

这些就是“春秋笔法”在本文的真实体现。

四、拓展延伸:春秋笔法现实意义:

1、在当今法治社会,大家如何看待春秋笔法

2、“春秋笔法”虽有一定局限性,但董狐作为晋国史官,在赵盾已掌权的情况下,仍记下“赵盾弑其君”体现了他什么样的精神

五、课堂总结

六、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四

2、阅读:《郑伯克段于鄢》

《郑伯克段于鄢》

初1,郑武公2娶于申3,曰武姜4,生庄公及共叔段5。庄公寤生6,惊7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8。爱9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10,公弗许11。[2]

及庄公即位12,为之请制13。公曰:“制,岩邑14也,虢叔死焉15。佗邑唯命15。”请京16,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17。祭仲18曰:“都城过百雉19,国之害也20。先王21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23,中五之一24,小九之一25。今京不度26,非制也27,君将不堪28。”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29”对曰:“姜氏何厌之有30!不如早为之所31,无使滋蔓32,蔓难图33也。

蔓草犹34不可除,况35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36,子姑37待之。”[2]

既而38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39。公子吕40曰:“国不堪41贰,君将若之何42欲与大叔43,臣请事之44;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45。”公曰:“无庸46,将自及47。”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48,至于廪延49。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50。”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51。”[2]大叔完聚52,缮甲兵53,具卒乘54,将袭55郑。夫人将启之56。公闻其期57,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58以伐京。京叛59大叔段,段入60于鄢,公伐诸鄢61。五月辛丑62,大叔出奔共63。[2]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64,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65;称郑伯,讥失教也66;谓之郑志67。不言出奔,难之也68。[2]

遂寘69姜氏于城颍,而誓之70曰:“不及黄泉71,无相见也。”既而悔之72。颍考叔73

为颍谷封人74,闻之,有献75于公,公赐之食76,食舍肉77。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78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79,请以遗之80。”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81!”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82”公语之故83,且告之悔84。对曰:“君何患焉85若阙86地及泉,隧而相见87,其谁曰不然88”公从之。公入而赋89:“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90!”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91。”遂为母子如初92。

君子93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94。《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95。’其是之谓乎96!”[2]

词语注释

1.初:当初,这是回述往事时的说法。

2.郑武公:名掘突,郑桓公的儿子,郑国第二代君主。

3.娶于申:从申国娶妻。申,春秋时国名,姜姓,河南省南阳市北。

4.曰武姜:叫武姜。武姜,郑武公之妻,“姜”是她娘家的姓,“武”是她丈夫武公的谥号。

5.共(gōng)叔段:郑庄公的弟弟,名段。他在兄弟之中年岁小,因此称“叔段”。

6.寤(wù)生:难产的一种,胎儿的脚先生出来。寤,通“啎”,逆,倒着。

7.惊:使动用法,使姜氏惊。

8.遂恶(wù)之:因此厌恶他。遂,连词,因而。恶,厌恶。

9.爱:喜欢,喜爱。

10.亟(qì)请于武公:屡次向武公请求。亟,屡次。于,介词,向。

11.公弗许:武公不答应她。弗,不。

12.及庄公即位:到了庄公做国君的时候。及,介词,到。即位,君主登上君位。

13.制:地名,即虎牢,河南省荥(xíng)阳县西北。

14.岩邑:险要的城镇。岩,险要。邑,人所聚居的地方。

15.虢(guó)叔死焉:东虢国的国君死在那里。虢,指东虢,古国名,为郑国所灭。焉,介词兼指示代词相当于“于是”“于此”。

16.佗邑唯命:别的地方,听从您的吩咐。佗,同“他”,指示代词,别的,另外的。唯命,只听从您的命令。

17.京:地名,河南省荥阳县东南。

18.谓之京城大(tài)叔:京地百姓称共叔段为京城太叔。大,同“太”。王力、朱骏声作古今字。《说文》段注:“太从大声,后世凡言大,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如大宰,俗作太宰,大子,俗作太子,周大王俗作太王是也。

19.祭(zhài)仲:郑国的大夫。祭:特殊读音。

20.都城过百雉(zhì):都邑的城墙超过了300丈。都:《左传·庄公二十八年》“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指次于国都而高于一般邑等级的城市。雉:古代城墙长一丈,宽一丈,高一丈为一堵,三堵为一雉,即长三丈。

21.国之害也:国家的祸害。

22.先王:前代君王。郭锡良《古代汉语讲授纲要》注为周开国君主文、武王。

23.大都不过参(sān)国之一:大城市的城墙不超过国都城墙的三分之一,参,同“三”。

24.中五之一:中等城市城墙不超过国都城墙的五分之一。“五分国之一”的省略。

25.小九之一:小城市的城墙不超过国都城墙的九分之一。“九分国之一”的省略。

26.不度:不合法度。

27.非制也:不是先王定下的制度。

28.不堪:受不了,控制不住的意思。

29.焉辟害:哪里能逃避祸害。辟,“避”的古字。

30.何厌(厌)之有:有何厌。有什么满足。宾语前置何:疑问代词作宾语定语。之:代词,复指前置宾语。

31.为之所:给他安排个地方,双宾语,即重新安排。

32.无使滋蔓(zī màn):不要让他滋长蔓延,“无”通“毋”(wú)。

33.图:除掉。

34.犹:尚且。

35.况:何况。

36.多行不义,必自毙:多做不义的事,必定自己垮台。毙,本义倒下去、垮台。汉以后才有“死”义。

37.姑:姑且,暂且。

38.既而:固定词组,不久。

39.命西鄙北鄙(bǐ)贰于已:命令原属庄公的西部和北部的边境城邑同时也臣属于自己。鄙:边邑也,从邑,啚声,边境上的城邑。贰:两属。

40.公子吕:郑国大夫。

41.堪:承受。

42.若之何:固定结构,对它怎么办之,指“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这件事。

43.欲与大(tài)叔:如果想把国家交给共叔段。与,给予。

44.臣请事之:那么我请求去事奉他。事,动词,事奉。

45.生民心:使动,使民生二心。

46.无庸:不用。“庸”、“用”通用,一般出现于否定式。

47.将自及:将自己赶上灾难,杜预注:“及之难也。及:本义追赶上。

48.收贰以为己:把两属的地方收为自己的领邑。贰,指原来贰属的西鄙北鄙。以为,“以之为”的省略。

49.廪(lǐn)延:地名,河南省延津县北。

50.厚将得众:势力雄厚,就能得到更多的百姓。众,指百姓。

51.不义,不昵(nì),厚将崩:共叔段对君不义,百姓就对他不亲,势力再雄厚,将要崩溃。昵:同昵(异体),亲近。

52.完聚:修治(城郭),聚集(百姓)。完,修葺(qì)。

53.缮甲兵:修整作战用的甲衣和兵器。缮,修理。甲,铠甲。兵,兵器。

54.具卒乘(shènɡ):准备步兵和兵车。具,准备。卒,步兵。乘,四匹马拉的战车。

55.袭:偷袭。行军不用钟鼓。杜预注:“轻行掩其不备曰袭”。本是贬义,后逐渐转为中性词。

56.夫人将启之:武姜将要为共叔段作内应。夫人,指武姜。启之,给段开城门,即作内应。启,为动用法。

57.公闻其期:庄公听说了偷袭的日期。

58.帅车二百乘:率领二百辆战车。帅,率领。古代每辆战车配备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二百乘,共甲士六百人,步卒一万四千四百人。

59.叛:背叛。

60.入:逃入。

61.公伐诸鄢:庄公攻打共叔段在鄢邑。诸:之于,合音词。

62.辛丑:干支纪日。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sì)午未申酉戌(xū)亥。二者相配,用以纪日,汉以后亦用以纪年。即二十三日。

63.出奔共:出逃到共国(避难)。奔,逃亡。

64.不弟:不守为弟之道。与“父不父,子不子用法相同。”《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意思是说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

65.如二君,故曰克: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克,战胜。

66.称郑伯,讽失教也: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讥,讽剌。失教,庄公本有教弟之责而未教。

67.谓之郑志: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志,意愿。

68.不言出奔,难之也:不写共叔段自动出奔,是史官下笔有为难之处。

69.寘:“置”的通用字。放置,放逐。

70.誓之:为动,对她发誓。

71.黄泉:地下的泉水,喻墓穴,指死后。

72.悔之:为动,对这事后悔。

73.颍考叔:郑国大夫,执掌颍谷(今河南登封西)。

74.封人:管理边界的地方长官。封:聚土培植树木。古代国境以树(沟)为界,故为边界标志。

75.有献:有进献的东西。献作宾语,名词。

76.赐之食:赏给他吃的。双宾语。

77.食舍肉:吃的时候把肉放置一边不吃。舍,舍的古字。

78.尝:吃过。

79.羹:带汁的肉。《尔雅·释器》:“肉谓之羹。”

80.遗(wèi)之:赠送给她。

81.繄(yī)我独无:我却单单没有啊!繄:句首语气助词,不译。

82.敢问何谓也:冒昧地问问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呢敢:表敬副词,冒昧。

83.故:原故,原因和对姜氏的誓言。

84.悔:后悔的心情。

85.何患焉:您在这件事上忧虑什么呢焉:于是。

86.阙:通“掘”,挖。

87.隧而相见:挖个地道,在那里见面。隧,隧道,这里用作动词,指挖隧道。

88.其谁曰不然:那谁能说不是这样(不是跟誓词相合)呢其,语气助词,加强反问的语气。然,代词,代庄公对姜氏发的誓言。

89.赋:赋诗,孔颖达疏:“谓自作诗也。”

90.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走进隧道里,欢乐真无比。

91.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yì):走出隧道外,心情多欢快。中、融:上古冬韵,今押韵。外,泄:上古月韵,今不押韵。

92.遂为母子如初:从此作为母亲和儿子象当初一样。

93.君子:道德高尚的人。

94.施及庄公:施,延及。延及庄公。

95.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匮,尽。锡,通赐,给与。

96.其是之谓乎:其,表推测语气,之,结构助词,助词宾语前置。[3]

高中语文《晋灵公不君》教案1

《春秋笔法》之《晋灵公不君》 安化二中谭文淼 【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 2.掌握主要名词及重点词语的含义 3.掌握文章基本内容并全面理解本文所反映的儒家思想观念 4.掌握文章的写作特色 5.能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的含义。 2.理解文章叙事的“详而博”的特点。 【教学难点】 1.材料的富有魅力;情节的曲折,跌宕多姿 2.体会语言的简明,人物的传神。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孔子在《春秋》里写道“晋赵盾弑其君夷皋”,按《春秋》的义例,凡是被杀的国君称名,是因为国君无道,这里称晋灵公夷皋的名,就是贬斥晋灵公无道。“晋灵公不君”一文,开头就说“晋灵公不君”,定了贬斥晋灵公的调子,预示晋国要发生大乱,国家要失去稳定。晋灵公厚敛雕墙,违反儒家薄赋敛,轻徭役,藏富于民的思想。以弹子射人以为乐,杀宰夫,不敬大臣。赵盾因晋灵公荒淫无道,苦谏其勤政爱民,触怒灵公,因而险遭灵公谋害。后来,赵盾的弟弟赵穿谋杀了晋灵公,迎回赵盾执掌大权。晋国的太史董狐写下“赵盾弑其君”,让朝中大臣都知道。赵盾对董狐说:“弑君者是赵穿,不是我的罪。”董狐说:“你是相国,君主被害时你没有离开晋国,还是晋国之臣,后来又没有讨伐杀死国君的罪人,弑君的不是你是谁?”赵盾慨叹自己念着祖国,反自找忧患。孔子评论说:董狐是好史官,赵盾是好大臣。

赵盾因史官的纪史原则而受到了弑君的恶名。赵盾要是越出了国境,这一罪名就可免了。 1.文学常识简介 (1)《左传》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西汉初称《左氏春秋》。后又称《春秋左氏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 (2)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晋国第二十六君,在位14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3)赵盾,晋国的正卿(相当于首相),谥号宣子。 2.重点词语解释 (1)不君,不行君道。厚敛,加重赋税。以,连词,当译作来。 (2)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而:连词,可译作来。 (3)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夫人载以过朝。宰夫,厨子。过朝,经过朝廷。 (4)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中"莫之继也"怎样解释? 点拨:没有人继续您进谏了。“莫之继也即”“莫继之也”。莫:否定性的无定代词,“没有谁”。之:代词,指赵盾,等于说“您”。“之”在这里做“继”的宾语。 (5)君能补过,衮不废矣。补过,补救过失。衮,衮袍。这里指君位。 (6)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点拨:善事里没有哪个能比这个更大的了。 (7)公患之,使鉏麑(chú nń)贼之" 患:厌恶。之:代骤谏。贼之:杀赵盾。这里的"之"代赵盾。 (8)晋侯饮(yìn)赵盾酒饮:给酒喝。意动用法。 (9)公嗾夫獒焉"中的"嗾"、"夫"、"獒"的意思各是什么? 点拨:嗾(sǒu):呼唤狗的声音。夫:指示代词。那个。獒(áo):猛犬。 (10)“斗且出”中的“且”的解释? 点拨:且,连词,一边……一边。

高中语文《晋灵公不君》教案汇编

高中语文《晋灵公不君》教案汇编 导读:《晋灵公不君》教案之一 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 2、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等形象。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 2、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等形象。 3、晋灵公不君的表现。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第一节 一、导入: 春秋时的晋国有一个大臣叫赵盾,他明明没有参与谋杀国王晋灵公的叛逆行动,满朝文武都可以证明他的清白,但是晋国的史官董狐却在朝堂之上,在文武朝臣面前,竟理直气壮地告诉大家:“作为史官,我已经写下‘赵盾弑其君’。”此言一出,赵盾有冤难言,文武百官也爱莫能助,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要看看这千古奇冤倒底是怎么一回事。

二、作品简介: 《左传》(《春秋》三传之一):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西汉初称《左氏春秋》。后又称《春秋左氏传》。对“晋灵公不君”在《春秋》中只一笔带过,但在《左传》中,同样写这个史事件,就写得有情节,有人物,情节有因有果,人物有血有肉。所以《左传》叙事有“详而博”的特点,富有戏剧性的情节,有具体的人物活动,这种叙述风格成为后世楷模。 三、整体感知: 1、指定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师板书字词) 2、教师讲解重要词句。 3、学生参看注解理解词句。 4、教师检查学生对词句的掌握情况。 第二节 一、教师检查学生对词句的掌握情况: 二、理解课文: 1、文章标题“晋灵公不君”,纵观全文来看,晋灵公君“不君”反映在哪几件事上? (1)“厚敛以雕墙”,即向人民征收了很重的赋税来装饰宫墙,满足个人的奢侈欲望。(贪婪) (2)“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即从高台上射弹,看大臣们如何躲避弹丸,以此取乐。(荒唐)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晋灵公不君》精编教案三

《晋灵公不君》教案三 教学参考 1118 0755 《晋灵公不君》教案三 学习目标 1.熟读全文 2.掌握主要名词及重点词语的含义 3.掌握文章基本内容并全面理解本文所反映的儒家思想观念 4.掌握文章的写作特色 5.能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内容概要 1.内容梗概及文章主旨 孔子在《春秋》里写道“晋赵盾弑其君夷皋”,按《春秋》的义例,凡是被杀的国君称名,是因为国君无道,这里称晋灵公夷皋的名,就是贬斥晋灵公无道。“晋灵公不君”一文,开头就说“晋灵公不君”,定了贬斥晋灵公的调子,预示晋国要发生大乱,国家要失去稳定。晋灵公厚敛雕墙,违反儒家薄赋敛,轻徭役,藏富于民的思想。以弹子射人以为乐,杀宰夫,不敬大臣。赵盾因晋灵公荒淫无道,苦谏其勤政爱民,触怒灵公,因而险遭灵公谋害。后来,赵盾的弟弟赵穿谋杀了晋灵公,迎回赵盾执掌大权。晋国的太史董狐写下“赵盾弑其君”,让朝中大臣都知道。赵盾对董狐说:“弑君者是赵穿,不是我的罪。”董狐说:“你是相国,君主被害时你没有离开晋国,还是晋国之臣,后来又没有讨伐杀死国君的罪人,弑君的不是你是谁?”赵盾慨叹自己念着祖国,反自找忧患。孔子评论说:董狐是好史官,赵盾是好大臣。赵盾因史官的纪史原则而受到了弑君的恶名。赵盾要是越出了国境,这一罪名就可免了。 本文的主旨:本文从多个角度,以鲜活生动的材料集中突现了晋灵公的残暴和应得的下场,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三个典型事例,把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道理做了形象化的说明。 2.重点: (1)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的含义 (2)理解文章叙事的"详而博的特点, (3)材料的富有魅力;情节的曲折,跌宕多姿 (4)体会语言的简明,人物的传神。 重难点提示 一、文学常识简介 1.《左传》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西汉初称《左氏春秋》。后又称《春秋左氏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 2.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晋国第二十六君,在位14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3.赵盾,晋国的正卿(相当于首相),谥号宣子。 二、重点词语解释

《晋灵公不君》教案

高中经典文化研读 《晋灵公不君》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 2.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等形象。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晋灵公不君》的学习 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春秋时的晋国有一个大臣叫赵盾,他明明没有参与谋杀国王晋灵公的叛逆行动,满朝文武都可以证明他的清白,但是晋国的史官董狐却在朝堂之上,在文武朝臣面前,竟理直气壮地告诉大家:“作为史官,我已经写下‘晋赵盾弑其君’。”此言一出,赵盾有冤难言,文武百官也爱莫能助,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要看看这千古奇冤倒底是怎么加回事。 本文文学常识简介 1.介绍《春秋》与《左传》。 《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史,内容简约,只是大事年表式记载。(见教材P28) 《左传》(《春秋》三传之一):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西汉初称《左氏春秋》。后又称《春秋左氏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叙事有“详而博”的特点,富有戏剧性的情节,有具体的人物活动,这种叙述风格成为后世楷模。 对“晋灵公不君”在《春秋》只一笔带过,但在《左传》中,同样写这个史事件,就写得有情节,有人物,情节有因有果,人物有血有肉。 2.文中所写事件涉及到哪些人? 一君(晋灵公),四臣(谏臣赵盾、士季、叛臣赵穿、史臣董狐),三甲士(xx,提弥明;灵辄) 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晋国第二十六君,在位14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赵盾,晋国的正卿(相当于首相),谥号宣子。

二、初步感知全文 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请一些学生读相关段落,师板书字词) 难认字: 蹯翳食之箪橐与为公介为法受恶自诒伊 通假字 ①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辟-避 ②宣子田于首山田-畋 ③子为正卿,亡不越竟竟-境 ④反不讨贼反-返 ⑤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阙-缺 ⑥我之怀矣,自诒伊戚诒-贻 2.齐读全文。 三、结合注释自读课文,重点词语解释 1.不君,不行君道。厚敛,加重赋税。以,连词,当译作来。 2."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而:连词,可译作来。 3."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夫人载以过朝。宰夫,厨子。过朝,经过朝廷。 4."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中"莫之继也"怎样解释? 提示:没有人继续您进谏了。"莫之继也"即"莫继之也"。莫:否定性的无定代词, "没有谁"。之:代词,指赵盾,等于说"您"。"之"在这里做"继"的宾语。 5."君能补过,衮不废矣。补过,补救过失。衮,衮袍。这里指君位。 6."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提示:善事里没有哪个能比这个更大的了。 7."公患之,使鉏麑(chú nń)贼之" 患:厌恶。之:代骤谏。贼之:杀赵盾。这里的"之"代赵盾。8."晋侯饮(yìn)赵盾酒" 饮:给酒喝。意动用法。 9."公嗾夫獒焉"中的"嗾"、"夫"、"獒"的意思各是什么? 提示:嗾(sǒu):呼唤狗的声音。夫:指示代词。那个。獒(áo):猛犬。 10."斗且出"中的"且"的解释? 提示:且,连词,一边……一边。 11."提弥明死之"中"死之"的解释? 提示:死之:为之死,即为赵盾而死。 12."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中的"免之"的解释? 提示:免之,使赵盾免于受害。 13."赵盾弑其君"中"弑"的解释? 提示:弑,古代下杀上,如臣杀君,子杀父,都叫弑。

【免费下载】晋灵公不君 教案及翻译

《晋灵公不君》教案 学习目标 1.熟读全文 2.掌握主要名词及重点词语的含义 3.掌握文章基本内容并全面理解本文所反映的儒家思想观念 4.掌握文章的写作特色 5.能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内容概要 1.内容梗概及文章主旨 孔子在《春秋》里写道\'晋赵盾弑其君夷皋\',按《春秋》的义例,凡是被杀的国君称名,是因为国君无道,这里称晋灵公夷皋的名,就是贬斥晋灵公无道。\'晋灵公不君\'一文,开头就说\'晋灵公不君\',定了贬斥晋灵公的调子,预示晋国要发生大乱,国家要失去稳定。晋灵公厚敛雕墙,违反儒家薄赋敛,轻徭役,藏富于民的思想。以弹子射人以为乐,杀宰夫,不敬大臣。赵盾因晋灵公荒淫无道,苦谏其勤政爱民,触怒灵公,因而险遭灵公谋害。后来,赵盾的弟弟赵穿谋杀了晋灵公,迎回赵盾执掌大权。晋国的太史董狐写下\'赵盾弑其君\',让朝中大臣都知道。赵盾对董狐说:\'弑君者是赵穿,不是我的罪。\'董狐说:\'你是 相国,君主被害时你没有离开晋国,还是晋国之臣,后来又没有讨伐杀死国君的罪人,弑君的不是你是谁?\'赵盾慨叹自己念着祖国,反自找忧患。孔子评论说:董狐是好史官,赵盾是好大臣。赵盾因史官的纪史原则而受到了弑君的恶名。赵盾要是越出了国境,这一罪名就可免了。 本文的主旨:本文从多个角度,以鲜活生动的材料集中突现了晋灵公的残暴和应得的下场,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三个典型事例,把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道理做了形象化的说明。 2.重点: (1)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的含义 (2)理解文章叙事的\'详而博的特点, (3)材料的富有魅力;情节的曲折,跌宕多姿 (4)体会语言的简明,人物的传神。 重难点提示 一、文学常识简介 1.《左传》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西汉初称《左氏春秋》。后又称《春秋左氏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 2.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晋国第二十六君,在位14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3.赵盾,晋国的正卿(相当于首相),谥号宣子。 二、重点词语解释 1.不君,不行君道。厚敛,加重赋税。以,连词,当译作来。 2.\'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而:连词,可译作来。 3.\'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夫人载以过朝。宰夫,厨子。过朝,经过朝廷。

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究《晋灵公不君》课程教学设计

《晋灵公不君》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高中选修《中华文化经典研读》第三单元《晋灵公不君》,教材第25-2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课文明确晋灵公不君和赵盾为“古之良大夫”的表现。 2.引导学生从儒家“礼”的角度看待文中各个人物。 3.理解董狐“书法不隐”和赵盾“为法受恶”的内涵。 教学重难点:了解“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教学步骤: 一、经典纵览,导入新课 我们今天来学习《左传》这部经典中的《晋灵公不君》这篇课文。什么是《左传》,它是春秋三传之一,请同学们齐读下面这段介绍: 《春秋》三传:由于《春秋》言辞隐晦,表述过于简约,给后人学习带来诸多不便。为了更好地阐释《春秋》经文的微言大义,很多学者为其著文诠释,以补原书之不足。其中只有《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流传至今,被称为“《春秋》三传”。 也就是说,《左传》是《左氏传》的简称,是用来解释《春秋》的。那么《春秋》又是一部怎样的经典呢?请同学们齐读: 现存《春秋》,从鲁隐公记述到鲁哀公,历十二代君主,计二百四十四年,它基本上是鲁国史书的原文。相传《春秋》之书经由孔子编撰,司马迁《报任安书》中有“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之说。 也就是说,《春秋》是一部史书,经由孔子之手编撰。 二、自读经典,赏析人物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晋灵公不君》这篇课文中的事件,在《春秋》中就有叙述: “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 1.大家在这个句子中读到了什么信息? 时间(秋九月乙丑),人物(晋赵盾、晋君夷皋),事件(弑)。大家知道这个“弑”的意思么?(杀?——以下犯上,臣杀君,子杀父)。 赵盾是谁?大家回忆一下昨天学过的内容,课文注释第9:晋国的正卿(相当于相),谥号宣子。 2.赵盾贵为一国之相,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晋灵公被杀,他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分别找出赵盾和晋灵公做的事情,并用四字词语概括。(2分钟)赵盾: A.骤谏灵公 B.盛服将朝 C.善待灵辄 你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赵盾——敬君、敬业、爱民、恪守臣道 孔子认为:赵盾——古之良大夫 晋灵公: A.厚敛雕墙 B.弹丸观辟 C.杀宰过朝 D.假言纳谏 E.患谏贼之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晋灵公不君》精编教案

《晋灵公不君》教案 教学参考 0831 1302 《晋灵公不君》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 2.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等形象。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教学设想 本单元主要学习史学著作及史学思想。编写内容由经典原文、相关读物、大视野三部分组成。“经典原文”《晋灵公不君》是《左传》中的著名篇章,文不甚艰,故事生动,剪裁得当,叙事流畅,人物形象饱满,性格鲜明,较鲜明地体现了所谓的“春秋笔法”。教学时,可把课文的叙事艺术与对“春秋笔法”的辩证认识作为教学的重点。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由回忆学过的历史著作开始,简介《左传》《史记》文学常识。 1.《左传》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西汉初称《左氏春秋》。后又称《春秋左氏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 2.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晋国第二十六君,在位14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3.赵盾,晋国的正卿(相当于首相),谥号宣子。 二、初步感知全文。 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请一些学生读相关段落,师板书字词) 难认字:蹯翳食之箪橐与为公介为法受恶自诒伊 通假字 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辟避宣子田于首山田畋 子为正卿,亡不越竟竟境反不讨贼反返 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阙缺我之怀矣,自诒伊戚诒贻 2、齐读全文。 三、结合注释自读第一段,生质疑,师生释疑。关于课文的几个问题(难点) 1.《晋灵公不君》一文从哪几个方面集中写出晋灵公的残暴和应得的下场

的? 提示:本文从多个角度,以鲜活生动的材料集中突现了晋灵公的残暴和应得的下场。第一部分以典型的事例写晋灵公的苛政、奢侈、残暴,及虚言接受士季的劝谏。第二部分写晋灵公不但不改正错误,反而对劝谏他的赵盾连续下毒手。第三部分写灵公被赵穿所杀,赵盾身背弑君之名。 2.以儒家的观点如何认识《晋灵公不君》中赵盾这个人物? 提示:赵盾按臣道,做到了“敬”。他尊敬国君,对国君最忠,这表现在他的直言敢谏。赵盾对晋灵公滥杀宰夫是谏诤了,且由此引起晋灵公谋害。这不能说不是直言敢谏,尽了忠君之职。所谓“敬”,还有一个内容,就是敬业,对工作重视认真。赵盾在职守上是做到了宵衣旰食。为了上朝,他起得很早,以至坐而假寐,并且是盛服等待,这是敬业,所以鉏麑这个杀手,也不能不感叹说,赵盾是“不忘恭敬”。在这里赵盾确是做到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了。 赵盾对老百姓是其养民也惠了吗?是的!当其打猎遇到灵辄饿得很时,就给了他吃的,知道其家中还有老母,舍不得吃时,就叫他吃完,又带上一袋饭和肉回家。这不能不说养民是恩惠的。 从以上种种表现看,赵盾确乎是按臣道而行的一个良臣。 3.例说明本文的材料富有魅力。 提示:唐人刘知己《史通》评《左传》说:“著述罕闻,古今卓绝”。清人章学诚也说《左传》“叙事之文其变无穷……”如本文写晋灵公的荒淫无道,一是写他厚敛以雕墙极度荒淫,一是写他的残暴,有对宫外百姓的“从台上弹人,而观其避丸也”;有对宫内宰夫的“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夫人载以过朝”。这样的材料实属“罕闻”,把晋灵公的昏聩、残暴与狰狞彰显而出,表现力极强。 4.举例说明本文的叙事“详而博”。 提示:本文所叙之事概括说来仅是《春秋》所述“晋赵盾弑其君夷皋”一句,但此事之来龙去脉,即赵盾为何弑其君,该不该弑其君,晋灵公又怎样被弑,究竟是不是赵盾所弑等等,仅凭此一句很难弄得明白。本文细细道来,讲述得明明白白,让读者知晓了事情的全过程。这是其“详”;文中不仅叙述了晋灵公的种种荒淫无道的行径,叙述了赵盾与士季进谏的经过,讲了晋灵公如何遣使鉏麑暗杀赵盾以及借宴请之机谋杀赵盾,还叙述了赵盾因何背负弑君之名等等。这是其“博”。一“详”一“博”,不仅大大增强了文章内容的丰富性,是非的可判断性,而且把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具象地表现了出来。 5.举例说明本文情节曲折,跌宕多姿的艺术特色。 提示:紧张动人的情节赋予本文以强烈的故事性和戏剧性。其中士季与赵盾商议进谏所预示的危险,鉏麑行刺一段对鉏麑心理矛盾的刻画,提弥明搏獒场面之惊险,赵盾身背弑君之名的无力辩解等等,这些情节的叙述和描写,有悬念,有虚实,有动感。或令人惊悚,动人心魄;或诱人体味,发人深省。环环相接,此起彼伏,耐人寻味。确有变化莫测,情趣横生之妙。此种曲折踪跌宕,还体现在叙事笔法的灵动上,正如清人文章学家章学诚在《章氏遗书》中所概括的:“盖其为法则有以顺叙者,以逆叙者,以类叙者,以次叙者,以牵连而叙者,断续者,错综叙者,假议论以叙者,夹议论而叙者,先叙后断,先断后叙,且叙且断,以叙作断。预提于前,补缀于后。两事合一,一事合两,

晋灵公不君教案

晋灵公不君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及武士们等人物形象 2.学习本文中所体现的叙事艺术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和自由辩论等方法让学生学会由浅入深地探究人物形象及文化思想和叙事艺术,品味春秋笔法蕴含的文化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史学家那种秉笔直书的实录精神 导入课文:<<左传>>不仅是一部优秀的史学著作,同时也是中国叙事文学的代表作.今天带上你们的好心情,跟我出发一起去探讨它的叙事艺术及其文化内涵 一.<<尚书>>记言,<<春秋>>记事,<<左传>>则记言记事也写人,这篇文章塑造了很多的人物形象,那么主要人物是谁?(晋灵公、赵盾)他们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不君,古之良大夫也)现在我们一起来分组探讨两个题目.见幻灯片 1.晋灵公的“不君”,表现在哪些事情上? 2.赵盾作为“古之良大夫”,又从哪些事情上可看出来? 师建议:分组朗诵课文,边读边用笔划记信息.

1.从原文中筛选信息,用原文回答 2.用自己的话概括性格特点 生回答后小结如下,见幻灯片 厚敛以雕墙 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 犹不改 公患之,使鉏麑贼之 晋侯饮赵盾酒,公嗾夫獒焉 贪婪荒唐残暴不君 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不忘恭敬 而患之,将谏.宣子骤谏 宣子未出山而复 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 敬君敬业敬民 古之良大夫 二.除了这两个主要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之外,还有武士虽着墨不多,却光彩照人,他们是鉏麑,提弥明,灵辄,你最欣赏谁?你认为谁的出场最精彩?结合原文说.学生自由回答. 思考:塑造这些人物有何作用? 分解:先让学生分析这些人物是什么典范或代表?见幻灯片 鉏麑:义仁信

晋灵公不君 教案

《晋灵公不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知识。 2、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的形象。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教学设想 本单元主要学习史学著作及史学思想。编写内容由经典原文、相关读物、大视野三部分组成。“经典原文”《晋灵公不君》是《左传》中的著名篇章,文不甚艰,故事生动,剪裁得当,叙事流畅,人物形象饱满,性格鲜明,较鲜明地体现了所谓的“春秋笔法”。教学时,可把课文的叙事艺术与对“春秋笔法”的辩证认识作为教学的重点。“相关读物”所选《史通》是中国史学理论名著,节选部分论述史书的“直书”原则,列举了大量事例说明直书的难能可贵,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 必修一学过《烛之武退秦师》和《史记》的一些作品,对《左传》的叙事艺术有初步的了解,需要系统梳理知识。 “春秋笔法”秉笔直书的文化内涵相对陌生一些,需从阅读指南入手难点突破。

这个单元的学习,以教师讲解和学生自学相结合,强调文言文的朗读,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尤其是文言词语的积累,要能跨过语言的障碍,把握作品所反映的思想本质和深刻内涵。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认真阅读课文及注释,做得读得顺,能翻译,并思考全文写了哪些意思,作者是如何表现的? 一、导入: 由回忆学过的历史著作开始。如《左传》、《史记》 文学常识简介: 1、《左传》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西汉初称《左氏春秋》。后又称《春秋左氏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左转》和《春秋》的关系,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是它是解释春秋的一部史书。另一种认为它是单独的著述,与春秋无关,原因有三:一是两者记载的时间下限不同。前者纪事起于公元前722年,终于前464年。后者记载自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共二百四十二年间的史事。二是《左传》中的有些内容在《春秋》中并无记载,而《春秋》中的有些记载在《左传》中又没有解释;三是

人教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晋灵公不君 教案

《晋灵公不君》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知识。 2、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的形象。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教学设想 本单元主要学习史学著作及史学思想。编写内容由经典原文、相关读物、大视野三部分组成。“经典原文”《晋灵公不君》是《左传》中的著名篇章,文不甚艰,故事生动,剪裁得当,叙事流畅,人物形象饱满,性格鲜明,较鲜明地体现了所谓的“春秋笔法”。教学时,可把课文的叙事艺术与对“春秋笔法”的辩证认识作为教学的重点。“相关读物”所选《史通》是中国史学理论名著,节选部分论述史书的“直书”原则,列举了大量事例说明直书的难能可贵,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 “大视野”所选翦伯赞《怎样研究中国历史》是同类文章较浅近的,文章对古代史书的体裁、史学的发展历程、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等问题,都有深入浅出的解说。 高三学生有一定量的文言知识积累,可通过工具书和注解理解文意。语法句式等现象需要点拨。

必修一学过《烛之武退秦师》和《史记》的一些作品,对《左传》的叙事艺术有初步的了解,需要系统梳理知识。 “春秋笔法”秉笔直书的文化内涵相对陌生一些,需从阅读指南入手难点突破。 这个单元的学习,以教师讲解和学生自学相结合,强调文言文的朗读,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尤其是文言词语的积累,要能跨过语言的障碍,把握作品所反映的思想本质和深刻内涵。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认真阅读课文及注释,做得读得顺,能翻译,并思考全文写了哪些意思,作者是如何表现的? 一、导入: 由回忆学过的历史著作开始。如《左传》、《史记》 文学常识简介: 1、《左传》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西汉初称《左氏春秋》。后又称《春秋左氏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左转》和《春秋》的关系,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是它是解释春秋的一部史书。

《晋灵公不君》教学设计(高二选修)

学习目标 1.熟读全文 2.掌握主要名词及重点词语的含义 3.掌握文章基本内容并全面理解本文所反映的儒家思想观念 4.掌握文章的写作特色 5.能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的含义 2理解文章叙事的"详而博的特点, 3材料的富有魅力;情节的曲折,跌宕多姿 4体会语言的简明,人物的传神。 内容梗概及文章主旨 孔子在《春秋》里写道"晋赵盾弑其君夷皋",按《春秋》的义例,凡是被杀的国君称名,是因为国君无道,这里称晋灵公夷皋的名,就是贬斥晋灵公无道。"晋灵公不君"一文,开头就说"晋灵公不君",定了贬斥晋灵公的调子,预示晋国要发生大乱,国家要失去稳定。晋灵公厚敛雕墙,违反儒家薄赋敛,轻徭役,藏富于民的思想。以弹子射人以为乐,杀宰夫,不敬大臣。赵盾因晋灵公荒淫无道,苦谏其勤政爱民,触怒灵公,因而险遭灵公谋害。后来,赵盾的弟弟赵穿谋杀了晋灵公,迎回赵盾执掌大权。晋国的太史董狐写下"赵盾弑其君",让朝中大臣都知道。赵盾对董狐说:"弑君者是赵穿,不是我的罪。"董狐说:"你是相国,君主被害时你没有离开晋国,还是晋国之臣,后来又没有讨伐杀死国君的罪人,弑君的不是你是谁"赵盾慨叹自己念着祖国,反自找忧患。孔子评论说:董狐是好史官,赵盾是好大臣。赵盾因史官的纪史原则而受到了弑君的恶名。赵盾要是越出了国境,这一罪名就可免了。 本文的主旨:本文从多个角度,以鲜活生动的材料集中突现了晋灵公的残暴和应得的下场,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三个典型事例,把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道理做了形象化的说明。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文学常识简介 1.《左传》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着作。西汉初称《左氏春秋》。后又称《春秋左氏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 2.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晋国第二十六君,在位14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3.赵盾,晋国的正卿(相当于首相),谥号宣子。 二、重点词语解释 1.不君,不行君道。厚敛,加重赋税。以,连词,当译作来。 2."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而:连词,可译作来。 3."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夫人载以过朝。宰夫,厨子。过朝,经过朝廷。4."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中"莫之继也"怎样解释 提示:没有人继续您进谏了。"莫之继也"即"莫继之也"。莫:否定性的无定代词,"没有谁"。之:代词,指赵盾,等于说"您"。"之"在这里做"继"的宾语。 5."君能补过,衮不废矣。补过,补救过失。衮,衮袍。这里指君位。 6."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提示:善事里没有哪个能比这个更大的了。 7."公患之,使鉏麑(chúnń)贼之"患:厌恶。之:代骤谏。贼之:杀赵盾。这里的"之"代赵盾。 8."晋侯饮(yìn)赵盾酒"饮:给酒喝。意动用法。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晋灵公不君》精编教案二

《晋灵公不君》教案二 教学参考 0831 1311 《晋灵公不君》教案二 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 2.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等形象。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晋灵公不君》的学习 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春秋时的晋国有一个大臣叫赵盾,他明明没有参与谋杀国王晋灵公的叛逆行动,满朝文武都可以证明他的清白,但是晋国的史官董狐却在朝堂之上,在文武朝臣面前,竟理直气壮地告诉大家:“作为史官,我已经写下‘晋赵盾弑其君’。”此言一出,赵盾有冤难言,文武百官也爱莫能助,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要看看这千古奇冤倒底是怎么加回事。 本文文学常识简介 1.介绍《春秋》与《左传》。 《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史,内容简约,只是大事年表式记载。(见教材P28) 《左传》(《春秋》三传之一):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西汉初称《左氏春秋》。后又称《春秋左氏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叙事有“详而博”的特点,富有戏剧性的情节,有具体的人物活动,这种叙述风格成为后世楷模。 对“晋灵公不君”在《春秋》只一笔带过,但在《左传》中,同样写这个史事件,就写得有情节,有人物,情节有因有果,人物有血有肉。 2.文中所写事件涉及到哪些人? 一君(晋灵公),四臣(谏臣赵盾、士季、叛臣赵穿、史臣董狐),三甲士(xx,提弥明;灵辄) 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晋国第二十六君,在位14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赵盾,晋国的正卿(相当于首相),谥号宣子。

二、初步感知全文 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请一些学生读相关段落,师板书字词)难认字: 蹯翳食之箪橐与为公介为法受恶自诒伊 通假字 ①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辟避 ②宣子田于首山田畋 ③子为正卿,亡不越竟竟境 ④反不讨贼反返 ⑤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阙缺 ⑥我之怀矣,自诒伊戚诒贻 2.齐读全文。 三、结合注释自读课文,重点词语解释 1.“不君,不行君道。厚敛,加重赋税。”以,连词,当译作来。 2.“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而:连词,可译作来。 3.“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夫人载以过朝。” 宰夫,厨子。过朝,经过朝廷。 4.“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中“莫之继也”怎样解释? 提示:没有人继续您进谏了。“莫之继也”即“莫继之也”。莫:否定性的无定代词, '没有谁'。之:代词,指赵盾,等于说'您'。'之'在这里做'继'的宾语。 5.“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补过,补救过失。衮,衮袍。这里指君位。 6.“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提示:善事里没有哪个能比这个更大的了。 7.“公患之,使鉏麑(chú nń)贼之” 患:厌恶。之:代骤谏。贼之:杀赵盾。这里的“之”代赵盾。 8.“晋侯饮(yìn)赵盾酒” 饮:给酒喝。意动用法。 9.“公嗾夫獒焉'”中的“嗾”、“夫”、“獒”的意思各是什么? 提示:嗾(sǒu):呼唤狗的声音。夫:指示代词。那个。獒(áo):猛犬。 10.“斗且出”中的“且”的解释? 提示:且,连词,一边……一边。 11.“提弥明死之”中“死之”的解释? 提示:死之:为之死,即为赵盾而死。 12.“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中“免之”的解释? 提示:免之,使赵盾免于受害。 13.“赵盾弑其君”中“弑”的解释? 提示:弑,古代下杀上,如臣杀君,子杀父,都叫弑。 14.古今异义词 “宣子骤谏”的“骤”、“鉏麑贼之”的“贼”、“见灵辄饿”的

《晋灵公不君》的教案

晋灵公不君 教案背景: 晋灵公生前荒淫无道,朝纲败坏,残酷的剥削人民,大肆的陷害劝谏之臣,引起了臣民的反抗,最后被赵盾之弟赵穿杀死,成为后人不齿的昏庸之主。 教学目标: 1.在通译全文的基础上梳理故事情节,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虚)词及句式。2.分析主要人物(赵盾、晋灵公)的性格特点,学会从多角度分析人物(董狐以及武士们)形象。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教材分析: 1、要想明晰晋灵公的人物形象和正卿赵盾何以“弑君”的真相,必须简略了解一下自晋文公到晋灵公之间的历史风貌,做到心中有数。 2、孔子的学说中”礼“是很重要的一个范畴,《左传》中对很多事情都是用”礼“和”非礼“来评价的。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权臣掌权,以礼义为标准的叙史以失去威严。正因如此,孔子才更赞赏董狐的做法,后世也继承了“写实”的风格。 3、所谓的“为法受恶”模糊了历史真相,给后世造成了不必要的误解。 教学方法: 1、研读法(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做好关于“晋文公到晋灵公执政期间简史”的课前预习) 2、讨论法(快速梳理故事情节,分析讨论主要人物形象) 3、合作研究(如何理解赵盾的“为法受恶”?和“春秋笔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通译全文,掌握重点实(虚)词用法 课前预习: 让同学们使用百度搜索,查找“晋文公到晋灵公年间的资料” https://www.360docs.net/doc/641871315.html,/view/36d2370f7cd184254b3535c3.html 2、关于官职“六卿”(正卿)的解释,明确正卿(赵盾)当时已完全具备了左右君权、废立公侯的权力。:https://www.360docs.net/doc/641871315.html,/view/57616.htm 学习目标: 1、查找工具书,掌握“骤、贼、饿、书法”等重要实词的用法,明确重点虚词“而、以、之”的几种用法。 2、通译全文,找出晋灵公的“不君”的表现有哪些。 自学指导:

《晋灵公不君》教案2

1.熟读全文 2.掌握主要名词及重点词语的含义 3.掌握文章基本内容并全面理解本文所反映的儒家思想观念 4.掌握文章的写作特色 5.能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的含义 (2)理解文章叙事的"详而博的特点, (3)材料的富有魅力;情节的曲折,跌宕多姿 (4)体会语言的简明,人物的传神。 内容梗概及文章主旨 孔子在《春秋》里写道"晋赵盾弑其君夷皋",按《春秋》的义例,凡是被杀的国君称名,是因为国君无道,这里称晋灵公夷皋的名,就是贬斥晋灵公无道。"晋灵公不君"一文,开头就说"晋灵公不君",定了贬斥晋灵公的调子,预示晋国要发生大乱,国家要失去稳定。晋灵公厚敛雕墙,违反儒家薄赋敛,轻徭役,藏富于民的思想。以弹子射人以为乐,杀宰夫,不敬大臣。赵盾因晋灵公荒淫无道,苦谏其勤政爱民,触怒灵公,因而险遭灵公谋害。后来,赵盾的弟弟赵穿谋杀了晋灵公,迎回赵盾执掌大权。晋国的太史董狐写下"赵盾弑其君",让朝中大臣都知道。赵盾对董狐说:"弑君者是赵穿,不是我的罪。"董狐说:"你是相国,君主被害时你没有离开晋国,还是晋国之臣,后来又没有讨伐杀死国君的罪人,弑君的不是你是谁?"赵盾慨叹自己念着祖国,反自找忧患。孔子评论说:董狐是好史官,赵盾是好大臣。赵盾因史官的纪史原则而受到了弑君的恶名。赵盾要是越出了国境,这一罪名就可免了。 本文的主旨:本文从多个角度,以鲜活生动的材料集中突现了晋灵公的残暴和应得的下场,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三个典型事例,把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道理做了形象化的说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疏通文意

一、文学常识简介 1.《左传》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西汉初称《左氏春秋》。后又称《春秋左氏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 2.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晋国第二十六君,在位14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3.赵盾,晋国的正卿(相当于首相),谥号宣子。 二、春秋笔法 释义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 据说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后世作者为了阐述孔子的思想,撰写了专门的著作以解释《春秋》的内在涵义,特别是其中涉及礼的一些细节。 这种作法被称为微言大义,或者春秋笔法,被中国古代的传统所褒扬。 孔子撰《春秋》,在语言平面上“不露山水”,但在表达平面上,自能见其“微言大义”,后人就称这种手法为“春秋笔法”。所谓“不露山水”,实指不显露那些不宜明说或不愿直说本意的语句,宜与名家画山水一样,“妙在含糊,方见作乎”,或旁敲侧击,或含义模糊,或闪烁其词,或含蓄委婉,或意在言外,或从旁烘托,或虚掩伪饰,或上下暗示,总之不露本意。当然也有涉及本意的,则往往从轻从宽,或隐隐约约,未见庐山真面日,或扑粉涂脂,顿使恶语变美言。 三、重点词语解释 1.释题灵:谥号。《逸周书?谥法》、郑樵《通志》均有记载,谥法是给予谥号的标准,用一些固定的字,赋予特定的涵义,用以指称死者的美德、恶德等。表扬: 经纬天地曰文,布义行刚曰景,威强叡德曰武,柔质慈民曰惠,圣闻周达曰昭,圣善闻周曰宣,行义悦民曰元,安民立政曰成,布刚治纪曰平,照临四方曰明,辟土服远曰桓,聪明睿知曰献,温柔好乐曰康,布德执义曰穆。 批评: 乱而不损曰灵,好内远礼曰炀;杀戳无辜曰厉。 同情: 恭仁短折曰哀,在国遭忧曰愍,慈仁短折曰怀。 后世谥号除皇帝外,多用二字:忠武侯(孔明),文忠公(欧阳修),武穆王(岳飞)、文正公(范仲淹)。 不君,不行君道。 2.厚敛,加重赋税。以,连词,当译作来。“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而:连词,可译作来。 3.“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夫人载以过朝。”宰夫,厨子。过朝,

《晋灵公不君》教案

《晋灵公不君》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史学发展历程与“春秋笔法”,了解《左传》;掌握课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能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人物,探究文本背后的思想内涵以及这种思想对现代人的影响;通过细读文本,探究春秋笔法的写作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究“春秋笔法”的运用特点和文化内涵,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和正直无畏的精神。 学习重点: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分析人物。 学习难点:探究“春秋笔法”的运用特点和文化内涵。 学习过程 一、理一理 1.中国史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修史的传统非常悠久。中国现存最早的历史著作是《尚书》和《春秋》。《尚书》是历史文献集,《春秋》是编年体史书。这两部书后来成为儒家经典,列入经部。 中国的史学在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第一个高峰,出现了许多优秀历史著作,但这些史书大多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散佚了,流传至今的有《国语》《左传》《战国策》等。 两汉时期中国史学继续发展,《史记》和《汉书》是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两部史书。《史记》创立了纪传体史书体例,《汉书》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这两部书成为后代正史的典范。 两宋时期是史学的第三个高峰,无论是史籍的种类、数量和质量都超过了前代,且为元明所不及。这个时期最重要的历史著作是司马光主编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2.《春秋》与《左传》: 《春秋》:我国第一部,内容简约,只是大事年表式记载。 孔子修订《春秋》的原因: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君者而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孟子藤文公上》 孔子修订《春秋》的目的: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史记太史公自序》 《左传》(《春秋》三传之一):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叙事完备。相传为所著。西汉初称《》。后又称《》。《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左传》的内容十分丰富,举凡天文、地理、氏族、制度、人物、军事、外交、经济、礼俗以及鬼神、灾祥、卜筮之事无不记载,史料价值非常高。叙事有“详而博”的特点,富有戏剧性的情节,有具体的人物活动,这种叙述风格成为后世楷模。 对“晋灵公不君”在《春秋》只一笔带过,但在《左传》中,同样写这个史事件,就写得有情节,有人物,情节有因有果,人物有血有肉。 3.晋灵公及相关介绍: 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晋国第二十六君,在位14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灵:谥号。《逸周书·谥法》、郑樵《通志》均有记载,谥法是给予谥号的标准,用一些固定的字,赋予特定的涵义,用以指称死者的美德、恶德等。褒扬君主的谥号:经纬天地曰文,布义行刚曰景;威强叡德曰武,柔质慈民曰惠;圣闻周达曰昭,圣善闻周曰宣;行义悦民曰元,安民立政曰成;布刚治纪曰平,照临四方曰明;辟土服远曰桓,聪明睿知曰献;温柔好乐曰康,布德执义曰穆。批评君主的谥号:乱而不损曰灵,好内远礼曰炀;杀戳无辜曰厉。同情君主的谥号:恭仁短折曰哀,在国遭忧曰愍,慈仁短折曰怀。 二、读一读 1.正音、朗读,初步感知全文。 胹()熊蹯()寘()诸畚() 鉏()麑() 饮()赵盾酒公嗾()夫獒()焉请以遗()之倒戟()翳() 食()之箪()寘()诸橐()与()为公介自诒()伊戚 2.自读全文,画出人物。思考:本文主要描写了哪些人物? 主要人物有: 3.文章大概写了什么内容?

《高中经典文化研读——晋灵公不君》教案

《晋灵公不君》教案三 学习目标 1.熟读全文 2.掌握主要名词及重点词语的含义 3.掌握文章基本内容并全面理解本文所反映的儒家思想观念 4.掌握文章的写作特色 5.能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内容概要 1.内容梗概及文章主旨 孔子在《春秋》里写道“晋赵盾弑其君夷皋”,按《春秋》的义例,凡是被杀的国君称名,是因为国君无道,这里称晋灵公夷皋的名,就是贬斥晋灵公无道。“晋灵公不君”一文,开头就说“晋灵公不君”,定了贬斥晋灵公的调子,预示晋国要发生大乱,国家要失去稳定。晋灵公厚敛雕墙,违反儒家薄赋敛,轻徭役,藏富于民的思想。以弹子射人以为乐,杀宰夫,不敬大臣。赵盾因晋灵公荒淫无道,苦谏其勤政爱民,触怒灵公,因而险遭灵公谋害。后来,赵盾的弟弟赵穿谋杀了晋灵公,迎回赵盾执掌大权。晋国的太史董狐写下“赵盾弑其君”,让朝中大臣都知道。赵盾对董狐说:“弑君者是赵穿,不是我的罪。”董狐说:“你是相国,君主被害时你没有离开晋国,还是晋国之臣,后来又没有讨伐杀死国君的罪人,弑君的不是你是谁?”赵盾慨叹自己念着祖国,反自找忧患。孔子评论说:董狐是好史官,赵盾是好大臣。赵盾因史官的纪史原则而受到了弑君的恶名。赵盾要是越出了国境,这一罪名就可免了。 本文的主旨:本文从多个角度,以鲜活生动的材料集中突现了晋灵公的残暴和应得的下场,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三个典型事例,把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道理做了形象化的说明。 2.重点: (1)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的含义 (2)理解文章叙事的"详而博的特点, (3)材料的富有魅力;情节的曲折,跌宕多姿 (4)体会语言的简明,人物的传神。 重难点提示 一、文学常识简介 1.《左传》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西汉初称《左氏春秋》。后又称《春秋左氏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 2.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晋国第二十六君,在位14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3.赵盾,晋国的正卿(相当于首相),谥号宣子。 二、重点词语解释 1.不君,不行君道。厚敛,加重赋税。以,连词,当译作来。 2.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而:连词,可译作来。 3.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夫人载以过朝。宰夫,厨子。过朝,经过朝廷。 4.“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中“莫之继也”怎样解释? 提示:没有人继续您进谏了。“莫之继也”即“莫继之也”。莫:否定性的无定代词,“没有谁”。之:代词,指赵盾,等于说“您”。“之”在这里做“继”的宾语。 5.君能补过,衮不废矣。补过,补救过失。衮,衮袍。这里指君位。 6.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提示:善事里没有哪个能比这个更大的了。 7.公患之,使鉏麑(chú nń)贼之患:厌恶。之:代骤谏。贼之:杀赵盾。这里的"之"代赵盾。 8.晋侯饮(yìn)赵盾酒饮:给酒喝。意动用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