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1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一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教材第34、第35页“做一做”的内容及练习八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观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观察能力,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重点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

每组一袋各种形状的物体,图形卡片,课件,投影片等。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导语:同学们,我们每组都有一个装满东西的袋子,这是智慧爷爷送给你们的礼物,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吗?把袋子里的东西倒出来看一看。智慧爷爷还提了一个要求,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二探究新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分组活动,老师巡视指导,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2)小组汇报分的情况。(可到实物投影上分,让大家都看到)

问:你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根据学生的回答可能分出以下几组:一组是方方的;一组是直直的,像柱子;一组是圆圆的球。

(3)揭示概念。

老师拿出位置、大小和颜色不同的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概念,并板书名称。(如教材第34页)

2.摸一摸,感知特征。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2)汇报、集体交流。

通过摸、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说:长方体是长长的,有平平的面。正方体是方方的,也有平平的面。圆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两头是圆的、平平的。球是圆乎乎的。(如果学生说出长方体有6个面等,

应给予肯定和表扬,但不要求学生必须说出来)

3.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概念。

(1)由实物画出图形。

投影出示实物图“牙膏盒”等,引导学生说出它的形状是长方体,然后画出长方体的图形。

用同样的方法出示“魔方”“茶叶筒”“足球”等实物,画出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

(2)记忆想象。

①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先让学生辨认,然后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贴在黑板上,最后再拿出相应的实物。

②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四种图形的样子。(老师说一个学生想一个)

③让学生闭上眼睛摸出老师说的四种不同形状的实物。(可小组每人摸一次)

④先让学生闭上眼睛,老师给他一种实物,让学生摸并判断它的形状。

⑤出示位置、大小和颜色不同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让学生辨认。

⑥区别、辨认长方体和正方体。

男生闭眼,老师同时移动长方体和正方体,让男生说说哪个动了,哪个没动。男生可能回答:长方体在动,正方体没动。这时女生证明,长方体、正方体都在动。从这个活动中让学生感知长方体的面不一样,有时大,有时小。正方体的每一个面都相同,都一样大。

(3)让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教材第35页“做一做”的第1题。

让学生拿出长方体、圆柱和球,放在桌面上,玩一玩,使学生发现:圆柱能前后滚动,球可以任意滚动,而长方体不能滚动,只能平移。

2.教材第35页“做一做”的第2题。

游戏:看谁摸得准

(1)每组一人说物体的形状,其他同学按指定要求摸,看谁摸得准。

(2)还可以老师说物体的形状,学生摸。

3.练习八的第1题。

让学生首先说出实物图的形状,再与下面的图形相连,老师巡视,并集体订正。

4.练习八的第2题。

投影出示练习八的第2题的图形,问:这个物体是由什么图形组合而成的?各用了几个?让学生数数,填在括号里。

最后集体交流、订正。

5.练习八的第3题。

同桌之间互动,一个同学说特征,另一个同学说图形名称。也可以老师说特征,学生说图形名称。

四思维训练

1.找朋友。

①②③④⑤⑥⑦

2.长方体有( )个,正方体有( )个。圆柱有( )个,球有( )个。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1~3.略

4. 412 4

5.略

思维训练

1.略

2. 312 2

板书设计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不易滚动。它有6个平平的面,而且每个面的大小

都一样。

长方体是长长的、方方的,不易滚动,它有6个面,相对的面相等。

圆柱是上下一样粗细的,它的两头是圆形的、平平的,如果平放在桌子上

能滚动,立在桌子上不能滚动。

球是圆圆的,它没有平平的面,放在桌子上可以任意滚动。

课后反思

1.在操作活动中,初步认识了立体图形。接着让学生在学具中辨别,在生活实例中辨别。通过老师精心安排的回忆、观察和操作等多种途径,激发学生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使空间观念在大量直观感知中逐步形成和发展。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创新精神。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能够激发起学生创新的火花。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对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通过生与生思维的碰撞,一个方法比一个方法更有新意,一个结论比一个结论更加精彩。

备课参考

教材与学情分析

教材第34页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举出了许多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实物。先进行简单的分类,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然后抽象出其一般的几何形体,给出几何名称。教材第35页“做一做”安排了两个题,是要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感受、认识立体图形的特征,使学生在头脑里形成清晰的表象,能够在现实生活中辨认出这些立体图形,并能进行表述。

课堂设计说明

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物体的形状,充分感知立体图形的特征。在学生已经充分感知了物体的特征并建立了几何形体的清晰表象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触摸在头脑中再现物体,并根据已有几何形体的知识及表象进行辨认。令学生在听到几何形体的名称后,在头脑中就应有清晰、形象的表象,然后通过触摸在众多物体中辨认出某一形状的物体。在掌握各种几何形体的特征以后,举出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体会数学的应用。

小学一年级数学高思学而思考试题

数学测试题 班级:姓名: 1、用巧妙的方法计算下面的题目: 41+19-31-9= 11+46+54+89= 19+24+51= 28-27-26+25+24-23-22+21+20-19-18+17+16= 19-17+15-13+11-9+7-5+3= 2、写出图中各钟表所示时间(精确到分钟) (请注意下面三个钟表显示的均为下午的时间,请用24小时制表示) 3、小红从家出发时是7:20,到学校时间后预习20分钟后开始上课,8:40下课,每节课是40分钟,问从小红家到学校需要多长时间? 4、梦想之队于1月7日上午8:06分开始探险,经过58个小时45分钟之后回到营地。请问梦想之队回到营地的时间是1月几日几时几分呢?(请用24小时制时间表示) 5、下列图形中是轴对称图形的在括号里画“√”。 6、下列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分别画出它们称轴。

7、右图是从镜中看到的一串数字,这串数字应为 8、 9、观察下面的等式,比较○与□的大小,并在“”处填入“<”“>”或者“=” 19-□=12-○□-10=○-28 □+10=○+17 □○□○□○ 10、下面的等式中,相同的图形代表相同的数字,不同的图形代表不同的数字,请比较给出的两个图形大小,并在“”处填入“<”“>”或者“=” 如果:△=○+○+○○+△=□+□那么:□○ 如果:○=△+△□-○= △+△+△那么:□○ 如果:□+○=12 □+△=15 那么:△○ 11、请将0、1、2、3、4、5这六个数字分别填入下面的空格,使等式成立。 □+□=□+□=□+□□-□=□-□=□-□ 12、把图中的硬纸片沿虚线折起来,便成为一个正方体,这个 图1

《正方体的展开图》教案

教学目标: 1. 剪出正方体的展开图,通过操作,认识正方体的展开图。 2. 尝试将6个正方形的组合图形折成正方体,并逐步认识到:不是所有6个正方形的组合图形都能折成正方体的。 3. 能够正确判断正方体的展开图。教学准备:每位小朋友准备正方体纸盒和由六个正方形组成的组合图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 (出示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各种纸盒)这些是什么形体?你能否将正方体全部找出来? 2. 正方体有什么特点?(同桌互相说一说) 二、探究正方体的展开图 1. 多媒体演示,将一个正方体剪开。得到的是一个什么图形?它有什么特点?(由六个相同正方形组成的组合图形。)揭示课题,板书:正方体的展开图。 2. 让孩子们动手剪:沿着正方体的棱剪,最后将它平摊就得到正方体的展开图。学生作品展示:(所有不同的形状都展示出来)为什么它们的展开图都不一样呢?(因为剪法不一样)想象一下:这些展开图重新折成正方体的情景。 3. 还有不同的展开图吗?一共有多少种呢?全班交流。 三、从展开图来辨别是否能折合成正方体 1. 继续操作 (1)拿出学具纸折一折,下列展开图都能折合成正方体吗?(出示图片) (2)汇报。 2. 你能不能用眼光来判断呢?(书第二题) 教师准备好教具,当学生有争议时,演示给学生看。

四、练习:(出示展开图) 1. 下列哪些图形可以折成正方体?判断,然后取出学具折一折,体验从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转换。 2. 出示下列图形,再配上两个正方形,怎样放置就能折成一个正方体? 五、聪明题 补上缺少的一个面,使展开图可以折成正方体。 THANKS !!!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 -可编辑修改-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 2.理解长方体各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4.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长、正方体的空间观念。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图上这些是什么图形?学生说。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这些都是平面图形,而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都是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2.请你说说你带来的物体,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 3.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形?(高楼、衣柜、冰箱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长方体的,魔方这种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认识长方体立体图。 1.出示一个长方体。提问:从不同角度观察,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不论从哪个角度观察,最多只能同时看到3个面。 (这就是长方体的直观图,看不到的面我们用虚线表示。) 2.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请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长方体上这种平平的面,我们把它叫做长方体的面。(板书:面) (2)请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 两个面相交的这条线,我们叫它叫做棱。(板书:棱) (3)请摸一模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 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板书:顶点) 活动一: 知道了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我们一起来探讨长方体的特征。 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演示) 这些面有什么特征?(演示) (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演示)长方体共有12条棱。 棱的长度有什么特点?(演示)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长方体有几个顶点?(演示) 活动二: 拿出做好的长方体的框架。思考: (1)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我们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习惯上,长方体的位置固定后,把左右方向的棱叫做长,把前后方向的棱叫做宽,和底面垂直的棱叫高。 实际上长方体的长、宽、高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一般情况把底面中较长的一条棱叫做长,较短的一条棱叫做宽,垂直于底面的棱叫做高。 (2)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 12条棱可以分成4组长、宽、高。 (3)练习:

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展开图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二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展开图》教学设计及反思 镇江市孔家巷小学许勇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例3及相应的“练一练”、练习三第6、7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正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能在展开图中找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相对的面,能判断一些平面图形折叠后能否围成长方体、正方体。 2、初步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相互转换,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3、进一步感受图形学习的乐趣,增强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相对的面在不同展开图上的分布情况,发现其中的规律。 教学对策: 课前学具、教具的准备工作要充分,课中要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想象。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具(可展开);学生准备若干个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及课本第121、123页上的图形 教学过程: 一、猜猜想象,导入新课 1、谈话:我们前两节课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谁借助模型给大家再介绍一下?(指名学生说说,全班交流) 除了同学们介绍的这些,长方体和正方体还有什么特征呢? 2、猜猜想想。 投影出示三幅正方体的展开图,提问:看图想一想,这些图形是怎么得来的,你怎么知道的。 3、揭示课题: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内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研究正方体展开图。 谈话:刚才大部分同学都认为这些图形是把正方体展开得来的,到底是不是呢?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好吗? 出示例3的正方体展开图:请大家拿出自己准备的正方体,你能够沿着这个正方体的棱把这个正方体纸盒剪开,得到这个图形吗? 要求:剪的时候要沿着棱剪,并且各个面要互相联在一起。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一)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二)认识立体图形,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教具:长方体框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墨水瓶盒等,课件 学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以前学过什么图形?谁来说说 (学生说) 不错,那谁来说以说它们当中哪些图形是平面图形?哪些是立体图形?(边叙述,边出示幻灯片) 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这些图形中的两个——长方体和正方体 (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 (二)新授 1、老师今天带来了长方体(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展示正方体)。 2、还记得我们以前认识图形的一些方法吗?谁愿意来给老师说说? (学生说: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数一数……) 我们今天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老师要看一下你们都用了哪些方法?

现在请仔细观察你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想一想,它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我请。。。。。。 (学生说) 3、说的真好,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由面、棱、顶点三个部分组成的,那谁来指指长方体的面是哪一个部分? (请一个学生上台来说) 拿出你们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摸摸看。 谁来指指长方体的棱是哪一个部分? (请一个学生上台来说) 拿出你们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摸摸看。 那长方体或正方体的顶点又是指哪一个部分?请同桌互相指指看看。 (同桌互相指顶点) (课件出示) 数学上我们把长方体或正方体平平的部分叫做面,把两个面相交的线段叫做棱,我们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今天我们就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 首先研究长方体,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讨论要求。 (学生读要求) 现在每排的4个同学为一个小组,分组讨论,并将讨论的结果填写在老师发放的表格中。(教师板书) 好、停,哪个组派一名同学来汇报长方体的特点。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汇报的真棒!你们同意他们小组的讨论结果吗?同意的请举手。看来其他小组也和他们的讨论结果一样。(不同意的小组请把你们的讨论结果跟大家汇报一下) 六个面。 你怎么知道是六个面,用的什么方法?

小学一年级学而思数学试题

一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四 1、口算(16分) 36+40= 71-6= 31+8= 5+37= 64-40= 5+47= 100-20= 59+7= 26+8= 6+52= 63-10-7= 48-2+5= 20+40+6= 59-7+8= 24-3+8= 39-4+9= 2、用竖式计算(12分) 81-39= 50-42= 7+33= 38+54= 二、填一填(35分) 1.3个一和5个十合起来是( ),100里面有( )个十。 2. 从十开始,十个十个数,70前面的一个数是( ),90后面的一个数是( )。 3、在 填上“=”“<”“ >”。 元角 9角9分元 4、比73少30的数是( ),( )比25大30,74比( )大40。 5、和70相邻的两个数是( )和( )。

6、写出三个个位上都是4的两位数,并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7、将下列的人民币从小到大排列。 2元9角、5元、8角9分、6分、1元1角、7角 8、1张50元可以换( )张20元和( )张10元; 2张5角和2张1角合起来是( )元( )角。 9、写出17到33之间的双数( )。 三、画一画(4分) 1、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 2、分成3个三角形 四、填表(6分) 五、想一想(27分) 1、下车7人后,车上还剩38人,车上原来有多少人 2、学校有75个皮球,借走一些后还剩40个,借走多少个 3、一只书包28元,一件衣服54元。 (1)衣服比书包贵多少元

(2)妈妈买一件衣服和一只书包付80元,够不够 不够 4、图(略) 玩具手枪15元,玩具娃娃20元,玩具熊38元,玩具汽车36元(1)一把手枪和一个娃娃一共多少元 (2)最贵的物品比最便宜的贵多少元 (3)小方买一个小熊,找回12元,他付了多少钱 (4)小青付了50元,找回14元,他买了()。 算式是: (5)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时间不多,赶快检查吧! 六、我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每题5分,共30分) 1、

长方体正方体复习(提高)

长 方体正方体复习 拓展提高: 1.长方形中的四个角剪去,做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盒子。这个盒子的容 积是多少 2.一本数学书的长14厘米,宽10厘米,厚1厘米。如果要把这本数学 书的书皮包起来,至少需要多大的纸 3.一个磁带盒的长是14厘米,宽11厘米,厚3厘米。现有4盒,按图(1)、图(2)摆放的方式进行包装,哪种包装方式更节约包装纸为什么还有其他的包装方式吗试再画出一种并与前两种进行比较。 (1)(2) 4.司需要一种长方体包装箱,它正好能装36个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商品。①请你为该公司设计出符合要求的包装箱(包装箱厚度及接头不计),填入表中。(4分) 长(分米) 宽(分米) 高(分米) 所需包装硬纸 (平方分米) 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第四种 ②分析表中数据,你能发现什么 5.一个底面积是36平方厘米的正方体形容器,水面高5厘米,把一个小球沉浸在水里,水满后还溢出5克,求小球的体积是多少(1立方厘米的水重1克) 6.小新家有两块长5分米宽3分米的玻璃,和两块长4分米宽3分米的玻璃,他爸爸想做一个玻璃鱼缸,还要配一块什么样的玻璃。做成的鱼缸最多能装水多少升。 7.一间教室长9米,宽6米,高4米,要粉刷房顶和四壁,扣除门窗和黑板面积共26平方米,若每平方米用涂料千克,粉刷这间教室需要涂料多少千克 8.把一根长1米的材料平均截成4段后,表面积增加了36平方厘米,原来这根木料的体积是多45 35 5 5

少(原来木材为长方体形状) ※9.用一张边长20厘米的正方形纸,裁剪粘贴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纸盒(不考虑损耗及接缝),要使它的容积大于550㎝3。请你在下面画出剪裁草图、标明主要数据,并回答下面问题:(1)你设计的纸盒长是()厘米,宽是()厘米,高是()厘米。 (2)在下面计算出纸盒的容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长方体与正方体必须掌握的几种题型 一、高的变化引起表面积的变化。 1、一个长方体,如果高增加2厘米就成了正方体,而且表面积要增加56平方厘米,原来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2、一个长方体,如果高减少2厘米就成了正方体,而且表面积要减少56平方厘米,原来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3、一个长方体,如果长减少2厘米就成了一个正方体,而且表面积要减少56平方厘米。原来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4、一个长方体,长a分米,宽b分米,高h分米,如果高减少3分米,这个长方体表面积比原来减少()平方分米体积比原来减少()立方分米 二、段的变化 1、一个长方体长2米,截面是边长3厘米的正方形,将这个长方体木料锯成五段后,表面积一共增加了多少平方厘米 2、将一个长3米的长方体木料平均截成3段,表面积一共增加了平方分米,这根木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三、切 1、一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是48平方厘米,将它平均分成两个小长方体,每个小

正方体展开图教(学)案

教案

本节课是安排在第二单元“长方体的认识”之后、又在“长方体的表面积”之前的一个学习容,在本章教材的编排顺序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知识的链条结构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学生不断展开与折叠的操作活动,认识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从而加深对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的认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也为后面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等知识作好铺垫。教材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基础,特别强调动手操作和展开想象相结合的学习方式。首先通过把长方体、正方体的盒子剪开得到展开图的活动,引导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由于学生沿着不同的棱来剪,因此得到的展开图的形状也可能不同,让学生充分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不同的展开图,体会到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探究问题,会有不同的结果;然后,教材安排了判断“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能围成正方体、长方体”的活动,这个容对学生的空间观念要求比较高,有些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者应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折叠的过程和折叠后的图形来帮助学生建立表象,再通过动手“折一折”活动来验证猜想,让学生在反复的展开和折叠中,体验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相互转化过程,感受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建立展开图中的面与长方体或正方体中的面的对应关系,渗透转化和对应的数学思想,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多角度探究问题的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并且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不断体验发现与成功的喜悦。 教材的意图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探索知识的方法和策略,鼓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索和研究数学知识,这样做的意义就在于将学生的独立思考、展开想象、自主探索,交流讨论,分析判断等探索活动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不断获得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学情分析】 1.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在第一学段直观地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计算,在这个基础上又进一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但对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还不能有机地联系起来,因此,在教学中要通过操作和想象,让学生亲身经历和充分体验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建立展开图中的面与长方体、正方体的面的对应关系。

正方体和长方体提高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提高题 (1)王老师做了一个长方体教具,长是6厘米,宽是3厘米,高是4厘米,这个长方体教具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用一根48厘米长的铁丝焊接成一个正方体模型,这个正方体模型的棱长是多少厘米? (3)一个正方体木块,把它锯成两个完全一样的长方体后,每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原来正方体的表面积小32平方厘米。求原正方体的体积。 (4)一个长方体的长和宽相等,都是4厘米。如果将高去掉2厘米,这个长方体就成为一个正方体,原来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5)将200升水倒入一个长1米,宽5分米,高6分米的鱼缸内,水面离鱼缸口有多少?

(6)把两块棱长2分米的正方体木块粘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7)一根长42分米的铁丝做一个正方体框架,这个正方体框架的棱长是多少分米? (8)将三个棱长是5厘米的小正方体木块拼接成一个大的长方体,拼接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9)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之和相等,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6分米、4分米、26分米,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10)一个长2分米,宽4分米,高5分米的长方体木块,这个木块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11)一种长方体卫生箱,长4分米,宽2.5分米,高2分米,做这样一个卫生箱至少用多少平方分米的木板? (12)一个正方体玻璃容器的棱长是15厘米,这个玻璃容器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13)用 1.04米长的铁丝做一个长方体模型,这个长方体模型的长12厘米,宽8厘米,高是多少厘米? (14)一个长方体油箱,容积是20升,这个油箱的底面是个边长为20厘米的正方形。油箱的高是多少厘米?

数学课《长方体、正方体平面展开图》教案

数学课《长方体、正方体平面展开图》教案 Teaching plan of the plan of the plane expansion of cuboid and cube

数学课《长方体、正方体平面展开图》教案 前言:本文档根据题材书写内容要求展开,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适用于组织或个人。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不同的展开图,加深对正方体、长方体特点的认识。 2、经历展开与折叠的活动过程,在想象、操作等活动中,初步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3、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一种转化的思想,及研究方法的学习,体会学科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出示漂亮的大礼品盒,引发学生研究兴趣)想做漂亮的礼品盒么?打算怎样研究? 2、提出研究的方法并揭示课题:展开与折叠 二、自主探究活动之一

1、引发猜想,唤起思考: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后会得到什么形状的图形? 2、学生动手操作,初步探究; (1)初步感知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教师提出“展开”的要求: ①沿棱剪开,不能剪散 ②边剪边想,相对的面跑到哪里去了? ③把相对的面用相同的符号标出来。 教师巡堂,并与学生一起“展开”长方体和正方体。 (2)初步感知“展开”与“折叠”的关系。 四人小组交流,教师相机(展开活动)提问:“为什么把展开的图形又折叠回去呢?” (3)请学生把长方体、正方体各种不同的形状的展开图展示在黑板上。 3、揭示概念,探究特征: (1)揭示展开图的概念:

象这样由立体图形展开后得到的平面图形就叫做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2)探究长方体、正方体展开的特征: 观察黑板上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感悟: ①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图各小图形的特点 ②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图的不唯一的特点 三、自主探究活动之二 1、(出示做一做1)下面哪些图形沿虚线对折后能围成正方体?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教材分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人教实验版数学第十册的内容。教材以学生常见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彩图为切入点,语言表述不多,给教师留下了充分的创造性地利用教材的机会。教学中可采用观察彩图和实物、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并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教材还注重了知识的整体性,把长方体和正方体放在同一节中呈现,有利于对学生分析、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 学生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较丰富的生活经验,这些感性经验是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正是让学生的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经验的过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在这一过程中,能使学生体会到认识事物和归纳事物特征的方法,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 设计理念: 1、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心理安全的状态下学习。 2、以活动为主,把学生“学数学”变成为“做数学”,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 3、注重学生的内心体验。“体验”是学生内心知识的形成过程,它是课堂的灵魂,是教学的手段也是教学目的之一。 4、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变教师是“主导者”为“引导者”。 教学目标: 1、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联系生活经验,感受数学价值。 3、通过观察、操作、合作交流,增强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并对知识进行内化。 4、培养探索精神、合作意识,并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一兜实物和模型。学生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形的实物及萝卜、小刀。 教学流程:

一、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走在街上,一眼就能认出自己的朋友,这是因为你的朋友有他自己的特征。比如说:我,细高个儿,戴着金丝眼镜,有两颗虎牙,30岁左右。你能不能也给我介绍一位朋友,他与别人不同,可以是你的同学、老师、你不说他的名字,我们也能听出来。 生:他,胖胖的,肩宽腰圆,小眼睛,走起路来一晃一晃的…… 生:…… 师:同学们描述得还真不错,抓住了人的不同特点。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两位新朋友——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课题) 【通过师生对话,可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心理安全的状态下进入学习活动。先以“我”为例来介绍一个人的特点,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要介绍一个人,就要抓住他的特点,而抓住事物的特点,正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关键。】 二、教学过程 ㈠自学教材,初步感知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点呢?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把课本中的内容采用你自已喜欢的方式读一遍,看能不能找到答案。我提个要求:读完后,你要说说,你了解到了哪些知识?会产生什么疑问?有什么想法?(学生自由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对长方体和正方体并不陌生,理解课本文中的内容对我们这里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成问题,因此我对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了主体地位,同时也很好地运用了教材。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体现了对学生个性的尊重。】 师:你们可以先自己想一想,也可以两人或四人交流一下,课本中讲到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学生有的在想,有的在讨论。) 师:同学们通过看书知道了什么?可以随便说,有什么疑问也可以提。(学生自由发言)

最新学而思-一年级数学

一、每种水果都表示一个数,你能知道这个数是几吗? — 6 = 15 = 12 —= 8 = + 12 = 35 = 25 —= 11 = 二、每个图形代表一个数,你能算出这个数是多少吗?? ( 1 ) △一7=5o+△=17 ( 2 )☆+☆=12 ☆一△=6 △=( ) o=( ) ☆=( ) △=( ) (3 )△一4=11 o+△=16 ( 4 )☆+☆=24 ☆一△=6 △=( ) o=( ) ☆=( ) △=( ) (5)5+o=12 △+o=10 ( 6 ) o 一☆=5 12一☆=8 o=( ) △=( ) o =( ) ☆=( ) ( 7 )5+o=12 △+o=10 ( 8 ) o 一☆=5 12一☆=8 o=( ) △=( ) o =( ) ☆=( ) (9 )△+△=18 △=( ) (10)口+口+△+△=14 ☆+ o =13 o =( ) △+△+口=10 △+ o =15 ☆=( ) △=( ) 口=( ) 三、每个图形代表一个数,你能算出这个数是多少吗? (1 )△+□=9 ○-△=1 △+△+△=9 △=()□=()○=()

(2 )△+ ○= 12 ○+ ☆= 8 △+ ○+ ☆= 21 △=( ) ○= ( ) ☆=( ) (3 )你+ 我= 7 你+ 他= 18 你+ 我+ 他= 24 你= ()我= ()他= () (4 )○+□=10,□+△=12,○+□+△=15。 ○=(),□=(),△=()。 (5 )△+○=9 △+△+○+○+○=25 △=()○=() 四、每个图形代表一个数,你能算出这个数是多少吗? (1)△+△+△+△=28 △=() △+△+□=20 □=()(2)○+○+○=6 ○=() △+△+△=12 △=()(3)△-○=1 △=() △+△-○=9 ○=() △+○-□=10 □=() 二、下图中每种水果各代表一个数,算一算,它们各代表几? += 7 += 10

正方体的展开图教学设计

正方体的展开图教学设计一

6.

正方体的展开图教学设计二 正方体展开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的展开图,会识别正方体的11种平面展开图,能在展开图中找到正方体相对的面,并会运用正方体展开图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实验、和多媒体演示,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探索正方体的展开图,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动手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实验活动中体验探索、与人合作交流、成功与提升的喜悦,培养学生敢于实践,勇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和合作交流意识,使学生获得集体合作成果的愉悦情感。 教学重点 正方体按不同的方式展开可得到不同的平面展开图。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相对的面在不同展开图上的分布情况,发现其中的规律。技术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一个正方体,一把剪刀 2、学生准备:制作棱长5厘米的正方体,剪刀 3、设备准备:计算机网络机房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教师:我们在上一节课中认识了常见立体图形的展开图,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教师幻灯片展示立体图形展开图)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用剪刀把桌上的正方体纸盒按任意方式沿棱展开,你能得到哪些不同的展开图?比比哪一小组的展开图更与众不同。 总结规律 第一类:中间四连方,两侧各一个,共六种。 第二类:中间三连方,两侧各有一、二个,共三种。 第三类:中间二连方,两侧各有二个,只有一种。 第四类:两排各三个,只有一种。 应用新知,培养能力: 方法总结:一般地有田字型,凹字型,一字型,7字型的都不是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活动二:将你的正方体展开图还原成正方体,将它相对的面标上不同的颜色后再展开,和你的小组成员进行观察,讨论,探索正方体展开图相对的面的规律。正方体展开图中相对的面(教师通过幻灯片展示规律,并与学生在黑板上找寻到的规律进行比较)方法总结:一般的有“I”型图或“Z”型图两端的正方形必为折成正方体的对面。应用新知,培养能力:例1、如果“你”在前面,那么谁在后面?练习1、“坚”在下,“就”在后,胜利在哪里?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精品课)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P10的例1、例2,完成随后的“练一练”。 【教材简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第一课,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立体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系统地研究它们的几何特征还是第一次。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从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同时也是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体积计算以及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推理等数学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 2.在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探索图形经验,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其数学思考。 3.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长、宽、高的价值,形成长方体、正方体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确定研究视角 1.引入:出示长方体直观图,并在长方体上剥离一个长方形。 2.谈话:比较长方体和长方形有什么不同? 3.过渡:研究长方形时我们研究了它的边和角,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研究长方体的特征,可以从哪几个方面着手? 引出:面、棱、顶点

介绍:两个面相交的线,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设计意图:本课是学生学习立体图形的起始课,研究方法的迁移和积累至关重要,通过唤醒学生研究二维平面图形的研究经验,引导学生自主确定三维立体图形的研究视角。】 二、探索长方体的特征 1.发现长方体“面”的特征 (1)借助长方体物品,你能发现长方体面有什么特征?你是怎么发现的?(四人小组交流) (2)集体汇报。 (3)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观察、测量、推理等方法,知道了长方体有6个面,6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特殊情况,相对的两个面为正方形时,其余的4个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 2.发现长方体“棱”和“顶点”的特征 (1)同桌两人合作搭一个长方体框架,边操作边思考: ①支架点需要几个?为什么? ②小棒选几种?每种几根?为什么? (2)集体汇报:搭成功的小组介绍成功经验,没搭成功的说说失败的原因,在搭的过程中感悟到了长方体棱有什么特征? (3)小结:通过搭一搭,我们知道了长方体共有12条棱,将12条棱按相对位置进行分类,可分成3组,每组的4条棱长度相等;长方体有8个顶点。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观察、操作、推理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发现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①出示长方体直观图,想象看不见的三条棱在哪儿? ②想一想,至少保留几条棱,还能想象出长方体原来的样子?追问:这三条棱有什么特点? ③相机教学:长方体相较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变化长方体摆放方向,请学生指长方体的长、宽、高。 ④变化长、宽、高,感受长方体大小的变化。 【设计意图:长、宽、高的认识不能只是停留在字面的机械记忆,通过想象至少保留几条棱还能确定原来长方体的样子和变化长方体的长、宽、高,帮助学生体会长方体长、宽、高的价值,即长、宽、高决定了长方体的形状和大小。】

小学一年级学而思数学试题

小学一年级学而思数学 试题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数学期末试卷二 一、看谁算得又对又快:(20分) 5-4= 4-4= 2+2= 3-0= 2+3= 3-1= 0+5= 1+2= 1-1= 4+1= 5-3= 7-6= 0+0= 2+4= 7-4= 3+4= 6-5= 5+2= 6-1= 3+3= 34 ( ), 和7相邻的两个数是:( )和( )。 5、在○里填“+”或“-”。 7○0=7 2○3=5 0○0=0 4○2=6 6○5=1 6、在○里填“>”、“<”或“=”。 4○6 2○10 4+3○3+4 6+1○6-1 7-2○6-3 7、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1 4=□ □>5 □>□ □>5 >□ □+□=7 □-□=2 三、画一画 1、☆ ☆ ☆ ☆ ☆ ☆ ⑴画○,比☆多 班级 学号 姓名 得分

⑵画△,比☆少 ⑶画□,和☆同样多 2、 > > 4 5、接下去画:△○△○○△ △ 四、看图列式:(16 分,每题4分) 1、△△△△ △△△ 2、 ?个 ( )○( )=( ) ( )○( )=( ) 3、△△△ 4 △△△ ( )○( )=( ) ( )○( )=( ) ( )○( )=( ) 五、在○里填上< 、> 或= (1)1元○100分 (2)4角8分○50分 (3)1角1分○9分 六、 选作(每道小题 10分 共 20分 ) 1. 小刚送给弟弟4个练习本后,还比弟弟多2个练习本,原来弟弟比小刚少( )个练习本. 看题仔细思考并理解填出○△□各有多少个 萌萌同学如果能完成她将是全园最棒(bang )的,小同学。 ○+△+□=17 ……………① △

五年级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体积培优提高重难点

【教学目标】 1.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的认识; 2.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棱长、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的理解性记忆与运用;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1.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的理解性记忆与运用; 2.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1.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的理解性记忆与运用; 2.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容】 本讲容从我们熟悉的平面扩展到了三维立体空间,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同学生要记住知识是有限的,但想象力是无限的. ①长方体表面积: 若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a、b、c,那么可得: 长方体的表面积:S长方体=2 (ab+ bc+ ac); 如右图,长方体共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 八个顶点,十二条棱. 在六个面中,两个对面是全等的,即三组对面两两全等 ② 正方体的表面积:

我们也可以称其为立方体,它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 它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如果它的棱长为a,那么可得: 正方体的表面积:S正方体=6a?; 如右图,正方体共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全等的正方形), 八个顶点,十二条棱. 点 八\、 长、正方体的特征棱 面 长、正方体 概念 长、正方体的表面积公式 解决实际问题 板块一:长方体与正方体的棱长 例1 、填空 1.0.08 立方米=()升=()毫升 3.8 升=()升()毫升 6.47 升=()毫升=()立方分米415 平方厘米=()平方米 10020 立方分米=()立方米20 升=()立方米 9.08立方分米=()升=()毫升0.08立方米= ()毫升 例2 、填空 1)长方体有______ 个_面,都是________ 形_,也有可能相对的面是___________ 形_ , 相对的两个面的面积 ____________ 。__ 2)正方体有 _____ 个面,都是_________ 形_,面积都________ ,_正方体的长、宽、

正方体的展开图教案

《正方体的展开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充分的实践、探索、交流,使学生能将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剪开,展成一个平面图形;了解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棱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简单的立体图形;经历展开与折叠、模型制作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在操作、交流合作、师生互动中获得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高数学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充分经历操作实践、探索交流,获得成功的体验,使学生在意志力、自信心和理性思维等方面获得提升和发展。 二.教学重点 通过实践得出所有的正方体展开图。 三.教学难点 对正方体展开图的分类。 四.课前准备 各小组课前用剪刀将正方体纸盒按任意方式沿棱剪开,并将组内得到的展开图画在下面的空白处,观察能得到哪些不同的展开图?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们知道,每一门学科的诞生都来源于生活,而生活中的问题又是学科发展必不可少的源泉与动力,同理,数学来源于生活,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那么,请看这样一道生活中的数学题。 情景:元旦快到了,小红同学想给班里每一位同学准备一份礼物,由于人数众多,为了节省开支,她打算自己折正方体盒子作为包装礼盒,现小红想到了两种剪裁方案,请同学们思考: 问题1:两种方案都能折叠成正方体盒子吗?我们还能不能帮小红想到其他的剪裁方式?有什么规律?

问题2:怎样剪裁最省纸张? (二)问题探究 问题1、2的探究: 对于生活中问题,如果我们能对其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将生活问题数学化,那么,我们就可以用数学的思维去解决它,从而得到我们想要的答案。请同学们拿出导学案,请各小组同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思维指导】: ①解决问题1得出的结论是什么?(请两位同学上前展示以上两个模板是否可 以折叠成正方体纸盒,从而引导学生体会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式一个相互的过程,并了解到不是所有6个正方形组合而成的平面图形都能折叠成一个正方体,启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探究其他正方体的展开图。) ②解决问题2还需要我们掌握哪些知识点? 通过对展开图的分析,将各个展开图进行合理的排列组合,启发学生要结合生活实际,选用合适的组合方式,已达到最优效果。 【自主探究过程】 教师组织各个小组将课前探究出的正方体展开图不重复的贴在黑板上,讲师进行讲评。 师:用过学生的展示,总发现正方体的展开图共有多少种? 师:对于这么多的展开图,形状各异,我们确实很难记忆,同学们有没有好的办法可以快速、便捷的对其识别,并且熟悉的在纸上画出来? 生:将其进行分类。 师:非常棒,生活中我们常常也对自己的物品进行分类,便于识别、管理,学习也不例外,我们用分类的思想可以解决很多繁琐的问题,请小组间进行讨论,对这11种展开图按照您觉得合理的方式进行分类,已达到速记的效果。 (学生积极讨论中..........) 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分类,并讲解分类的依据。 师:同学们都做的非常好,也很合理,老师在这里提出另一种分类方式,我们来一起探讨。 教师在ppt上展示分类,并对每一分类进行讲解,总结记忆口诀 【随堂练习】: 1.下列图形中,哪一个不是正方体包装盒的展开图() A.B.C.D.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让学生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行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3.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掌握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重点难点】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难点是体积和表面积两个概念的建立。 【教学指导】 1.注意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生探索图形的特征,丰富空间与图形的经验。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情境引入。通过对一些建筑物、生活用品形状的观察、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图形,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很多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学习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中物体的形状。表面积、体积和容积这些知识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经常接触到,教学中应创设问题情境, 2.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中,培养空间观念,建构新知。空间观念的培养应通过多种感官协同作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对长方体实物或模型进行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和空间位置关系,从而对长方体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在体积的教学中,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感受到物体所占的空间,不同物体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从而深刻地理解体积的含义。通过用小正方体来摆不同形状的长方体,来观察、猜测、归纳、推理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课时安排】建议共分11课时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课时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3课时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6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提高练习题3

长方体和正方体提高练习题 1、一个正方体的底面周长是16厘米,它的表面积是( )平方厘米,体积是( )立方厘米。 2、将三个棱长是4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立方厘米,表面积是()平方厘米。 3、把一个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分成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体,这两个长方体的体积之和是( ) 立方厘米,表面积之和是( ) 平方厘米。 4、把一个长6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木块锯成两个小长方体,表面积至少增加( )平方厘米,至多增加( )平方厘米。 5、把一个横截面的边长为5厘米,长为2米的木料锯成4段后,表面积比原来增加了( ) 平方厘米。 6、把一个长16厘米,宽6厘米,高8厘米的大长方体切成两个小长方体,这两个小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和最大()平方厘米。 7、一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是24平方分米,把它分成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 ' 8、一个长2米的长方体钢材截成三段,表面积比原来增加平方分米,这根钢材原来的体积是( )。 9、一个长方体,如果长减少2厘米,就成为一个正方体,这时,正方体的表面积是96平方厘米,原来长方体的体积是()。 10、一个长方体,如果高减少3厘米,就成为一个正方体。这时表面积比原来减少了96平方厘米。原来长方体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11、一种正方体的棱长是5厘米,用4个这样的正方体拼成一个大长方体。大长方体的表面积可能是( )平方厘米,也可能是( )平方厘米。 12、将一个表面涂有红色的长方体分割成若干个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其中一点红色都没有的小正方体只有3块。原来长方体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二、解决问题: 1、把110厘米长的铁丝焊成一个长方体框架,长是宽的2倍,宽是高的倍,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 2、一个长方体蓄水池,长12米,宽8米,高4米,如果将四壁和地面用4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瓷砖贴上,需要多少块 3、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11厘米、6厘米、4厘米,如果高增加3厘米,表面积增加多少平方厘米 ' 4、一个正方体木块,表面积是30平方分米,如果把它据成大小一样的8个小正方体木块,每个小木块的表面积是多少 5、要做一个正方形管口周长是28厘米,长2米的通气管子10根,至少需要铁皮多少平方米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