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山石雕刻技法及作品

寿山石雕刻技法及作品
寿山石雕刻技法及作品

寿山石雕刻技法及作品

一、圆雕

圆雕又称立体雕,是从前、后、左、右、上、中、下等各个方位雕刻物体的方法。所雕作品逼真如实物,特别富有立体感。

寿山石的圆雕始于南北朝,近年在福州地区不断出土的南北朝时期的殉葬品“人兽俑”等,便是最原始的寿山石圆雕作品。之后寿山石雕仍以圆雕为最主要方法,特别是清代,长盛不衰,清初的许多寿山石雕刻大师都是圆雕大师,如杨玉璇有《僧人卧像》、周尚均有《弥勒》、魏开通有《伏虎罗汉》,这些圆雕杰作举世闻名,至今为北京故宫博物院所收藏。

因为圆雕最近于实物的主体,所以圆雕所要选择“石材”,都应该有如按实物比例的厚度。然后按比例“打坯”。圆雕是很讲究“打坯”的,特别是大型的圆雕作品,甚至要离开寿山石材,在泥土上“打坯”,完成并修订“泥稿”后,才正式在石材上“打坯”。选择石材的厚度是保证雕品有如实物的先决条件,然后在选好的石材上“打坯”。“打坯”的目的是保证雕品的各个部件既能按实物的比例,更能比实物传神。圆雕要特别注意的是各个方位统一、和谐和融合。比如说雕人物,前方位雕的人物头部是男人,后方位就也应该是男人,而且大小要一

致。再比如说前方位的衣着是长衫,后方位的衣着就不能是短袖,而且衣摺、流线等都应该和谐、融合。

圆雕一般从前方位“开雕”,因为前方位是最主体的方位。主体成功了,作品就成功了一半;主体要是雕不好,雕好其他部位也就没有价值。

古代的圆雕多以单件实物为对象,如仙、佛、猪、羊、马等小雕件放在案头把玩;也可以作为小雕件,当扇坠、链坠等装饰物。近代创造了以人物、山水等相结合的大型“立体雕”。《长征组雕》、《闽西组雕》以及郭功森的《武夷风光》、林亨云的《海底世界》等都是成功的大圆雕作品,宜于在大厅里摆设。

二、钮雕

钮雕是专指印章上部印钮的雕刻,起装饰印章作用。其雕法居于“圆雕”的范畴,有其丰富的立体感。但它另有特点:1.物像小。限于印章的规模,一般都在10立方厘米以下。2.不表现物像的下方。这是与“圆雕”最大的异点。“圆雕”从各个方位表现物像,而钮雕就差“下方位”。“下方位”被印章的方柱所替代。3.钮雕的内容多以动物最主,特别是古代的动物,显得古雅不凡,如:螭、狮、龙、凤、虎、辟邪、饕餮、麒麟、驼、鳌、龟、熊、蝙蝠等。因此称“兽钮”,石雕口诀说:

“啼狮,笑凤,落颏龙。”所刻的古狮脸要瞪圆眼,咧大嘴,仿佛在啼吼,始能表现其威严。所刻的凤应该表现柔和温顺的性格,笑容满面,象征吉祥和美好。所刻的龙,口要张得特别大,似乎落了下颏,始能表现其张牙舞爪的凶猛。近代钮雕内容扩大至花果人物,更见得丰富多彩。

钮雕的历史始于周代,其时简单,浑朴,甚至只钻一个孔,称“印鼻子”,用来穿绳系结,便于携带。以后文人和雕刻师把“印鼻子”改造成“钮”。古代的印章属达官贵族专用,按级别分玉玺、金印、银印、铜印;所刻的印钮也按级别有所不同。如皇帝用的玉玺,螭虎钮,皇后用的金玺,也是螭虎钮,诸侯王公用的金玺,驼钮,皇太子、列侯、丞相、太尉、三公、左右将军用的金印,龟钮,食二千石的官用银印,龟钮,食二百石以上的官用铜印,象钮。古代印章多为金属所制,雕钮不容易。据考,石印的历史始于秦汉,如五六十年代在湖南长沙一带就出土有40余枚西汉滑石印,多鼻钮、台钮、桥钮及龟钮,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但元代王冕以花乳石作印章石后,文人雅士才开始用石印,更重视石钮的艺术。明代思想家李贽就有两枚印章,刻有单狮钮。现代印章刻钮之风尤甚。凡较优质的寿山石章,几乎每章必刻钮。刻钮之后就特别有欣赏和收藏价值。

印钮与印石的交界面为印台。印台有平台和自然台。有雕边和没有雕边之分。平台一定要把台铲平。所谓“边”,即在台

下印石面的上方

四周。常见雕边花纹有断纹、双不断纹、龙形纹、水波纹等10余种。在技术上要求线条直,地底平。自然台就是自然形,把钮头刻在上面。有的钮头之外,再在石的四面作围堵,雕镂龙凤图形。另有一种平头钮,刻的是图案,称“博古钮”,其图案大多是古代爬虫类的变形。

三、镂雕、链雕

镂雕和链雕是圆雕中的部分绝技雕法。镂雕也称镂空,它是把石材中没有表现物像的部分掏去,但要在石材中保留原石材能表现物像的部分。如古代雕龙,在掏空龙口腔的同时,要保留口腔里的一颗“珠”。这颗“珠”,是原材料的一个部分,雕刻者用细刀,小心翼翼地通过小

小的“龙嘴”,往里面凿,凿出一颗“珠”来。这颗“珠”剥离原石材使它滚动自如,但却要比“龙嘴”大,不至于滚出“龙嘴”,1955年福州寿山石雕名艺人陈敬祥创作的《求偶鸡》也是寿山石镂雕的典型作品。他用一块寿山石材雕了一个鸡笼,然后通过鸡笼小小的空格,伸刀到笼里去,利用原石又雕了一只鸡,栩栩如生,被北京人民大会堂所收藏。以后福州寿山石雕艺人多学习陈敬祥的《求偶鸡》镂雕法,成为寿山石艺的象征。

施行镂空雕刻的石料,必须质细性纯,尤其是镂空的部分,

更不应有裂纹和高密度的砂隔,不然容易造成断裂。“镂空”使用的工具,除一般雕刻刀具外,还需要特制长臂凿、扒剔刀、铲底刀、勾型刀,以及小锯刺等专用刀具。

“镂空”常与圆雕或其他技法相结合,成为作品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镂刻内部景物的用刀受到很大的限制,只有依靠扩大人刀方向的办法来弥补操作上的困难,故镂空景物的设计要求,最好是多面透空。一般来说,透空的方向愈多,空洞愈密,镂刻就愈易,效果也愈佳。

镂空雕刻的顺序是“先外后内”,应待外层景物及其他衬景的打坯,凿坯工序全部结束之后,才行镂空。以鸟笼为例,雕刻步骤如下:

1.刻制外部景物及鸟笼外形。

2.用毛笔画出鸟笼的各部位结构,并标出鸟笼内禽鸟和景物的位置、动态。

3.选用适当规格的钻具,从各个角度向里层钻孔,再用长臂凿串通,削除里层多余石料。每刀削除的石层都应小于镂空孔,才便于清除。逐步凿出里层禽鸟、景物的初坯。4.用扒剔刀、铲底刀以及小锯刺等专用刀具从格孔伸入笼内,精细修饰内部景物,力求清晰。操作时要特别小心,宜用竖刀,向纵深使劲,谨防刀柄挡伤外景。在内景全部完工后,再进行外景的修光。

链雕是用一块石材镂空雕刻一整条活动石链的雕法。该法始于玉雕。石质不比玉质坚韧,故雕石链就更难,稍有不慎,就链断石毁。据载

清朝初年,寿山石雕已开始应用链条技法装饰印钮。乾隆皇帝的“三链章”便是例子。“三链章”为整块寿山田黄石雕成,有3条活动的石链,连接3颗印章。石链一环扣着一环,每一环皆活动自如,巧夺天工。今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近代表现技法日趋完备,有时在一件作品中,链环多达数百圈,环径小则与黄豆相近,令人惊叹。如林廷良的《九宝连环章》。

凡制作链条的石料,必须经过严格挑选、鉴定,应是细腻而性坚,质纯而格少。在相石构思时,首先要安排好链条的位置,使链条巧妙避过裂纹与砂格。在雕刻时,链条可与其他景物同时打坯,但不要急于穿孔脱环。待作品修光完成之后,再慢慢进行脱环。

脱环是一项非常细微、难度极高的工作,先用小型钻具顺着每环的内廓并排钻孔,每孔之间略留距离,然后再用特制的小链刀或针钻,顺

序脱环。为防止已脱链环破损,每一环,最好即用“可回性打样膏”加以固定,待整条链环刻成后,将胶合部分用温水泡浸脱落。四、浮雕

浮雕是在石面凸起物像的一种雕刻技法,它与圆雕最大不同的主要是只从前面的方位(或兼顾到左、右方位)表现物像的“半立体感”。后面的方位或贴在石壁上,或根据石料层情况,简略雕刻。要凸起物像,自然要铲去非物像的部分。如果铲去非物像部分的深度浅薄,那凸起的物像也浅,称“浅浮雕”;反之则称“高浮雕”。“高浮雕”就十分接近“圆雕”。

历史上浮雕是继圆雕之后出现的一种装饰性的雕刻技法,多刻于石壁或木柱的表面,如刻于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的

洛阳龙门石窟古阳洞佛龛的石楣上。寿山石的浮雕始于明、清时期的寿山石砚四周和印章的方柱四面。清乾隆时的寿山石巨玺方柱四面就有福州名雕师周尚均雕刻的浮雕博古和

夔龙图案。近代福州寿山石浮雕高手林寿堪、王雷霆等雕有《天堑变通途》、《山村新貌》等,也是用高浮雕或浅浮雕的技法,名闻遐迩。

浮雕最好选择色层分明的薄形石料,利用外层石色雕刻景物,以里层石色作为衬底,形成自然套色。若将里层石色再刻薄意衬景,更加精妙。其制作过程:通过相石,分析石色的分布情况及色层深度,然后确定作品的题材和构图。设计画面要有中国绘画的风格。景物的层次重叠

应视色层之深浅而定。构图宜丰满,衬底出露面积不可过大或过于集中。设计定稿后,以尖刀顺着景物的轮廓“线勒”一遍,再用平口手凿或卡凿削除画面空间部分,谓之“刮底”。

待达到预定深度或里层石色

显露后,再进行刻制。刻制景物主要使用手凿和小型钻具,在高起的景物层上雕刻出画面的层次,力求使所表现的物像在结构上富有立体感,最后再用修光刀具进行“修饰”。五、

薄意

薄意是比浅浮雕更要“浅”的一种寿山石雕法,因雕刻层薄,

而且富有画意,所以称“薄意”。它比浮雕更有画意,又比图

画更富有“雕”的立体感。因此说它是介于绘画与雕刻之间的

独特艺术,此法始创于清朝初年的周尚均。周尚均先是在印台四周刻浅浮雕锦褥纹和环边不断纹或其他图案,开创了薄意艺术的先河。以后有潘玉茂继承其遗法,直到清朝末年,西门林清卿专攻薄意艺术,成为特别有成就的薄意雕法大师,被称为“西门清”,誉满榕城。

继林清卿之后,有王炎铨、王雷霆、江依霖、林文举等人,组成一个很有影响力的“西门薄意”派。此派主要的作品,有

林清卿的《柳鹅》、《秋山行旅》,王炎铨的《夜游赤壁》,王雷霆的《寒江垂钓》,林文举的《大观园》等。东门派艺人

也学习“薄意”雕艺,如林友琛、林寿堪、郭懋介等人,别具

风格。于是“薄意”雕法得到更大的发展,甚至是为全国之一帜。

薄意是寿山石刻的专用艺术。特别是像田黄石之类的原石珍品,有“易金三倍”之说,其价值以锱铢计,因此不忍其石屑

损失,《寿山石

刻史话》说:“能够多留一点原石的本质,空白多,加工的地位省一点,也可以突出寿山石本质的文采。”

薄意因为刻浅如画,所以也称“刀画”,即在石材上以刀代笔作画。金石家潘主兰说:“薄意者技在薄,而艺在意。言其薄,而非愈薄愈佳,因未能如纸之薄也;言其意,自以刀笔写意为尚,简而洗脱且饶有韵味为最佳,耐人寻味以有此境者。”“最适合质佳而材小的田黄石、水晶石以及山坑冻石的艺术装饰,特别是自然章印台的装饰。如果是有皮的掘性灵石,或是有薄色层的优质灵石,其艺术效果,尤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薄意雕刻首先要选择优质石材,如田黄石、鹿目田、荔枝冻等,有皮者尤佳。其次是相石,认真研究石材裂痕的走向,表皮利用、疤点处理等等。第三是清石,根据腹稿设计,作甄别去留,完善雕件。第四是作画,即用笔在石材上画稿。第五是勾勒,以尖刀代笔,在画笔线上,浅勾勒线条定位。第六是雕刻。第七是核稿,即校对效果,有皮者用水,无皮者以粉末核之。最后为磨光。

六、镶嵌

镶嵌雕又称屏雕,属于小件浮雕的范畴,要紧的是选择各种颜色的石片,根据预先设计的图画进行分解,刻成浮雕。然后嵌饰于漆器屏

风、挂联或器皿之上。制作程序分为设计、雕刻和粘贴3个步骤。

设计包括“器具造型”和“雕刻画面”两个部分。二者应做到统一协调,相互衬托。粘贴石刻的板面一般应略低陷于外框。底板的漆料,宜选择深暗的色调。雕刻画面的绘制,多取人物故事、花鸟蔬菜及博古器皿等为题材。布局宜疏不宜密,穿插宜简不宜繁。设计时既要使景物便于分解刻制,又要达到构图完整,符合画理。

画稿确定后,将其分解为若干部分,分别绘成分解图。然后根据设计的要求,选择相适应质料与色彩的石片。选材时要有整体观念,合理配料,要注意通过自然石色的对比作用,使画面更加耀目多彩。

刻制时,先将分解图纸贴于石片上,按图锯坯。凡遇到与前景交接之处,要留出适当的余石,这样才能使成品衔接紧密。雕刻方法与高浮雕略同,不过分解而已,但景物隆起边沿、侧面,要稍向内斜,使作品更富空间感和立体感。

刻成的分解浮雕石片,经过光蜡处理后即可进行组合粘贴。常用的粘合剂有面漆糊和树脂粘剂两种。面漆糊适合于大块面及不透明石质部分的粘合;树脂粘剂适用于白色或透明景物的粘合。景物雕件按图稿逐件粘贴于器物板面上,粘贴完毕并经过检验后,应平置凉干。若以面漆糊粘贴,则需放置阴房内,数天后方可取出陈列。

七、微雕

微雕是在小颗寿山石材上雕刻细微的画面或文字。寿山石微雕的历史在清朝末年。其时薄意派雕刻师林清卿常在所刻作品的草丛、石缝中,以极细的笔划刻上自己的姓名和制作年月。以后有人在印章方柱的四边,也以极细微的文字,雕刻古人诗词作为边款。至20世纪60年代,所刻的文字愈来愈小,内容也愈来愈多。方寸之中竟可刻王羲之的《兰亭序》全文,或是佛教《金刚经》全文。80年代,陈忠森以微中求精,进一步发展了“微雕”艺术。他的作品“微”到需用高功率的放大镜才能看得清楚。比如说王羲之的《兰亭序》全文,竟能在一颗1立方厘米、比大豆大一些的田黄石一个平面上全部刻完。所以他说是“艺在微”。微雕的技艺全在于“微”,愈是细微,其价值就愈高。当代著名书法家启功称赞他的微雕“细如蚊脚,游刃纵横,技进正未艾也”。其次微雕也十分讲究画面和章法的艺术,这就是“意在精”。微雕的雕刻师首先应该有很深的书法功底,虽然微雕细微到无法用肉眼辨认,但在放大镜下仍然十分精美,如大幅的书法精品。陈忠森除了微雕书法外,还创新微雕国画。他的微雕作品《百只熊乐园图》在美国“世界艺术中心”参赛,获第三届金鸡奖的惟一“特别金奖”,轰动一时。另一个微雕家陈以德在一粒径为12厘米寿山石佛珠面的三分之一,竟刻有观音佛像及《心经》的全文,令人叹为观止。90年代,游嘉瑞开辟了“案头摩崖石刻”的寿

山石书法微雕新品种。寿山石的案头摩崖,本来就小巧玲珑、千姿百态,再配以微雕的书法艺术更具有欣赏的价值,而人见人爱。近年福州组织有微雕研究会,有会员10多人,其中李一鸣的微雕书法作品曾获日本“特别奖”,此外还有陈冬生、陈明德、张平、杨世膺、刘镛奇、林右熹、林钦松等也卓有成就。微雕特别讲究的是选材。其石材要绝对质地精纯,含不得有半点沙隔和有半丝裂纹,因为半个沙点就可能要刻10多个汉字。其次应该备有特殊的细刀,既要尖细,又得锋利。第三,应该有特别精熟的书法和国画功底。雕刻的时候可进行“意刻”。第四,临场要屏息凝神,集中意念,毫厘千钧,一气呵成。第五,运刀要稳、准、狠。八、篆刻

篆刻的艺术始于秦。秦定小篆为文之后,于是篆文便成为印章印面所雕刻的内容,以后世代相袭,成为独特的一门雕刻艺术。但古代篆刻皆以玉和金属为材。直至元王冕始以花乳石材刻印。于是也就揭开了寿山石篆刻的历史。寿山石石质晶莹,硬度适中,易于奏刀,因此其篆刻就比金、玉容易,而且画面活泼,更难能可贵的是,金属篆文沾上含汞的丹砂、印泥后,日久朱文渐成黑迹,黯然失色,而寿山石刻篆文其朱文永远都是灿烂新鲜的。

寿山石篆刻始于元代的王冕,行于明代的文彭和何震,盛于清代。清代丁敬等人以切刀力追古意,风格雄健,风靡江浙,自成“浙派”(或称西泠派)。又邓石如以书入画,将刀法与笔法

融为一体,一变秦汉印艺风貌,人称为“邓派”(或称皖派)。至清末,赵之谦吸取当时出土的秦汉泉、洗等铭文入印,别开生面。民国时吴昌硕在汉印及前人的基础上熔诗、书、画、印为一体,浑朴灵劲,气势磅礴。又黄牧甫直追秦汉,取法权量、诏版,刀法锐利,有直率、稳健、刚劲、秀雅之风。此外还有湖南的齐白石,福州的陈子奋等都是篆刻名家。现代寿山石篆刻名家也不乏其人,如福州的有潘主兰、周哲文、林健、刘石开、王永钊等等。

自古至今,篆刻艺术为上自帝王将相,中有文人雅士,下至庶民百姓所推重。历代皇帝的玉玺和御宝都是以篆文刻成的,如乾隆皇帝的“三链章”,就是篆书,分别刻有“乾隆宸翰”、“乐天”、“惟精惟一”等3枚。明代泉州人南京刑部主事、云南姚安知府李贽,他的印文“李贽”、“卓吾”也是篆书,今分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和泉州博物馆,成为寿山石篆刻最早的收藏品。清末民族英雄、福州人林则徐的私人印章“臣林则徐”4字,也是篆刻。民国时的林森,他有许多篆刻图章,如“子超”、“凤港渔翁”、“林森”、“青芝老人”等等。书画名家更是视篆刻如宝。凡一幅书或一幅画,必钤以篆刻印章。诗、书、印、画,缺一不可。这里说的印便是篆刻。

篆刻分为阳刻和阴刻两种。阳刻即白底朱文,笔画往往纤细

流利;阴刻即朱底白文,笔画粗犷苍劲,更富有原始铭文的韵味。阳刻和阴刻成双结对地采用,相得益彰,特别耐人寻味。

篆刻特别要讲究篆书。篆书有大篆、小篆等20多种,此外还有“变篆”。要采用哪一种篆书,都要根据印面的布局需要,以朱白相间,出神人化者为妙。因此篆刻者都应该有很好的篆书功底,同时应该熟悉书法的章法。雕刻时同样要审石、打稿、开雕等程序。但为了保留古朴、有力的刀法,可以不必修光,反见生动和自然。

雕刻初级教程

第一讲;磨尖刀。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要是不会磨制自己的雕刻工具,就想学雕刻,那是笑话,刚买来的工具中的各种刀具都是粗加工的,咋样磨制成雕刻需要的刀具呢? 我们就从最简单的尖刀开始吧,一套刀具中起码要准备大小不同的尖刀头两把(一般需要更多)。 首先要准备好厚板玻璃,然后将320的水磨砂子沿中间折成4等分,正反多折几次或用刀子割开,取四分一铺在玻璃板上,注意,玻璃板要干净,表面要平整干净。这就是用来磨刀

的磨刀板了,也可以用磨刀石代替(不过磨刀石用久了,就会凹凸不平,反而不如这个好用) 先把刀胚的这个面,贴在玻璃上来回的磨, 平面对平面贴在玻璃的平面上仔细的研磨

磨的时候刀子要抓稳,不能左右晃动,磨完以后刀的这个面是一个平整光洁的平面

再磨制其他两个面

大家记住,所有的寿山石刮刀都是单面的刀,如果磨成双面的,那是不能使用的。基本刀胚都把需要磨制的面车好了,尖刀只要照着磨光洁就行,记得所有的刮刀都必须手磨,如果刀发烫了,就停一会儿,因为刀头的钢是有回火的,所以禁止用机器来磨。否则过热导致退火,刀子就报废了,第一回磨的时候会比较费力,以后就比较简单了。 磨制好以后应该拿刀锋对光线看,如果刀锋有反光,这就是不合格的,刀锋不能有任何反光。记得千万不要用手摸刀锋,这些刀子的刀锋都是极锋利的,当你发觉不对的时候,你的手已经开了口子了。 问题: 1.请问磨刀时,运行的方向是否会影响刀峰的平整度? 都可以,不过磨最后几下的时候,刀锋不能向前磨,贴紧后,向后拉,如果刀锋向前,刀锋就会被砂纸磨损了。另外加点水磨效果会更好。 2.寿山石所有刮刀和推刀都是单面刃的,只有单面的才会锋利,双面刃的只有凿刀上才有。

玉雕技艺中的十大特点

玉雕技艺中的十大特点 玉器由原始的打制、简单的琢磨直至精雕细刻,传承数千年。。玉雕技艺由最开始的小件如清代、民国时期的烟嘴、手镯等简单的小件,发展为建国后70年代制作中等件,80年代至90年代制作大型玉雕作品。其工艺特点有因料施艺、废料巧作,剜脏去绺、化瑕为瑜、巧用巧色、浮雕、圆雕、镂空透雕、镶嵌组装等工艺,形成玉雕之工艺特点。 一、圆雕: 又称“园身雕”,属三维立体雕刻。前后左右各面均须雕出,观赏其物不分正面、侧面,可以从四周上下任何角度欣赏,器如实物,只是比例差异而已,有实在的体积。圆雕工艺应用最广的品种是素活类和人物类。北玉圆雕工艺闻名全国,器身与器盖比例合适,配件精致,修饰华丽、富贵。通体作品形同实用器物,然而却是一件精致的工艺品。 二、内雕: 内雕是较复杂的工艺。在一块玉料上雕刻里外二层或三层景物,玉雕业称之为“绝活”。从民国时期至建国初期,由于工具条件所限和玉雕工艺尚不娴熟,内雕技艺一直空白。20世纪70年代后,玉雕艺人探索内雕技艺,并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其作品有李洪才设计的“俏色蝠蝠篓”。篓内雕有两只蝠蝠翘首外望。另外的作品为球形物体,内有三层或四层,层层雕景或纹饰,并可转动欣赏,堪称玉雕绝技。 三、因料施艺: 因料施艺是玉雕中首要的工艺。玉雕为工艺创作,无定形。玉雕需想象,并注于玉石之上,无涂改性。每部作品均需从料性、颜色、形状等出发,最大限度地利用玉料,尤其在人物、花鸟、花卉、动物创作中更是因料设计,独辟蹊径。玉雕工艺悠久,其因料施艺之工艺日臻合理。历史上只以小件为主,制品单一,数量有限。随着工艺的进步,技艺的提高,因料施艺的技能越来越高,作品更丰富多彩。其玉雕形状、作品大小、色彩合理利用等均为因料施艺而获得最佳的效果。 四、剜脏去绺: 脏、绺是玉器制品中之大忌。剜脏即把玉中的杂质去掉,使玉更纯洁、明亮。玉雕大件难以找到通体皆无一杂质的玉料,要尽其所能剜脏,余其形状,根据其特征设计作品,最大限度地用料。在作品的制作过程中,玉体或再次或多次显露杂质,或黑色或白点或米粒状杂质等,尤其是在正面的主要部位,这是设计人员最难处理的问题,均要尽力处理掉或“遮住”。玉制作品很多因剜脏而改变作品的原定结构,既去掉脏斑又使其结构造型趋于合理,煞费玉雕者之苦心。 五、废料巧用: 废料巧用其目的为珍惜玉料资源,降低作品成本,创造出与成品料同等价值或高出成品玉料价值的玉雕工艺品,尤其在充分利用不可再生的玉资源,“废料巧用”更是难能可贵。 六、俏色巧用: 俏色巧用为玉雕琢工艺的一大特点,为玉雕界普遍应用。玉色以绿色为主,

寿山石雕刻名家

寿山石雕刻名家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共十一位,三位已故。) 周寶庭 男,(1906.5.14—1989.7.14)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壽山石雕名藝人。小名依季,又號異臂,福州人。師從名藝人林友清、鄭仁蛟。創立“周派",技法既有東門尖刀深刻,剔透靈巧,又有西門圓刀薄意,古樸典雅,擅長仕女與印鈕、古獸雕刻。 周寶庭 ,1906年5月14日出生於福州市郊東門後嶼鄉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5歲時,他父親把他送到壽山石雕“東門派"名藝人林友清處學藝,4年滿師後因不滿足於已掌握的技術,至25歲又拜夀山石雕名匠鄭仁蛟為師。鄭仁蛟經常帶他到“集古齋"等古董店雕刻仿古印鈕,臨終還以平生技術結晶《古獸圖稿》相贈。周寶庭感激不盡,再加上他天資聰穎、勤奮好學,不但把師傅那一套技術全學到家,而且人物、動物、山水、花鳥等雕刻題材樣樣精通,尤其擅長于仕女與古獸的雕刻。他雕刻的古獸,能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加以創新,使其更具生命力;他雕刻的人物,善於保留原料特質,構圖飽滿、古樸典雅、富有神韻,且刀法以渾樸見長。 解放後,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認真研究壽山石雕東、西門兩大流派的藝術特色中。大膽地在東門派精巧靈通的基礎上,吸收西門派古樸淳厚的優點,形成自己刻工精細、刀法嚴謹、構圖新穎、意境深邃的藝術風格。1955年,他又積極回應國家號召,帶頭組織一個18人的“後嶼石刻生產小組",將自己的住房騰出來作為工廠,並親自擔任技術指導和產品檢驗工作,還讓妻子出來燒水煮飯、搞好後勤。1956年,福州西門石刻生產合作社成立時,他又擔任工務主任,並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也首次榮獲福州市“名藝人"稱號。 1961年,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國人大委員長朱德、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董必武來閩視察並到福州石雕廠參觀時,周寶庭受到接見。董老在參觀工廠裡擺出來的數十件壽山石雕精品時,反復端詳、揣摩他雕刻的那件《九螭虎穿環》,說是“群螭屈曲盤旋,穿環靈動自然,圓滑晶瑩,古樸可愛,難得可貴"。 “文化大革命"期間,周寶庭被當作工藝美術界壽山石雕的“反動技術權威"遭到批判,但他仍然以廠為家、一心一意撲在工作上,從不荒廢自己的專業,為繼承和發揚祖國優秀傳統

详解古今玉雕工艺流程与技法 陈新庆

浅述古今玉雕工艺流程与技法 作者:陈新庆 中国琢玉工艺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以精湛的技艺和优美的造型著称于世,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瑰宝,享有“东方艺术”之美誉。琢玉大师们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把玉料的玉质、玉色与工艺技术、民族特色融于一体,琢于一体,琢成的玉器精品无疑是中国文化的传承之物,同时也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宝贵财富。 1 古代玉雕中的攻玉与解玉 中国制玉工艺方法起源于先祖的生产劳动。在生力极其落后的古代,古人是如何加工玉器的呢《礼记学记》中有“玉不琢,不成器”。《诗经卫风淇奥》中更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诗句,其中就有琢玉技术的描绘,这里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所指的是琢玉的工艺程序。切就是把玉料解开,磋就是对玉料进一步的成形修整,琢就是雕琢花纹和成器,磨即是抛光。《诗经》讲述了如何琢玉同时又更为形象贴切地比喻君子修身要像加工玉器一样。那么古人又是用什么材料对玉石进行切、磋、琢、磨的呢《诗经小雅鹤鸣》有“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它山之石,可以为错”的诗句。这里被用来“攻玉”的“它山之石”,一般指两种材料,一类是“错”,即磨玉用的粗石,另一类是“攻玉”用的解玉砂,用于粗加工和精加工。 而后者最常用。 根据有关考古资料显示,我国某些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便有玉器出土。早期的所谓玉石包括的种类比较多,有些是我国现代所称的软玉,摩氏硬度6~6.5;有些是水晶、玛瑙等,摩氏硬度7。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虽然出现了金属工具,可是前者硬度仅为3后者硬度为5.5,难以雕刻硬度较高的玉石。显然,为了攻玉,我们的祖先早在旧石器时代就认识到了等于和大于玉石硬度的研磨材料——解玉砂。 《天工开物》曾具体描述攻玉时的某些情形。玉工剖玉时,以水盆盛砂,一边用脚踏动铁制圆盘旋转,一边添加拌水的解玉砂,一点一点把玉划断。无论是大块还是支解的碎块,量材加工大器或小件饰物,都需经锯出外形、琢出雏形、雕刻线纹、修整表面、钻孔抛光等工序。磋磨成型及钻孔用杆钻(金属或木质)或管钻(竹管)沙浆不断旋转钻进而成,雕刻用解玉砂,抛光则用皮革和木质物。我国新石器时代用不同粒度的解玉砂在开料、造型、研磨、雕琢、抛光、钻孔等方面均已显示出较高的制玉水平。章鸿钊先生在《石雅》中最早对国内解玉砂进行科学定名。指出民国初期所用的解玉砂有两种,一种是红砂,其色赤褐,产于邢台,验之即为石榴子石;一种是紫砂或紫口砂,其色青暗,验之即为刚玉。这两种矿物一般呈大小不等的结晶颗粒,现代主要制成砂轮、砂布、砂纸及充当研磨砂,优质者可作钟表、精密仪器的宝石轴承,透明色艳且粒大者本身就是工艺宝石。由于它们硬度高、耐磨性强,故含石榴石、刚玉的原岩经风化、剥蚀、搬运后,常以矿床形式富集为工业矿床。在生产实践中,人类不仅逐渐揭示了解玉砂的矿物属性,而且发展为可以人工制造。目前,高级铝土矿制成的人造刚玉,已大量替代天然刚玉。人工合成的超硬磨料如碳化硅、金刚石、氮化硼等则有更高的生产效率,并且其粒度多达数十种之多,可满足不同材料,不同精度的研磨需求。

寿山石常见名词和问题释疑

寿山石常见名词和问题释疑 砂和肉 砂就是寿山石矿石的围岩,有各种岩石,但大多为花岗岩.硬度比寿山石硬得多,所以被称为砂.* 肉就是寿山石矿石中一般雕刻的部分,也就是常说的寿山石.也有多种成分叶腊石,地开石,伊犁石等等. 砂随寿山石石种不同也不同,所以可以作为鉴别寿山石的一个依据,当然是在这个寿山石有砂的情况下就这张图可以看出,下面不透明的部分是砂,上面有漂亮色泽和质地的是肉. 在这个二号矿上,肉是这部分的,其他自然全部是砂了

二号矿的砂是寿山石围岩中,最坚硬的一种,色彩多是带各种颜色的浅灰色。 砂(围岩)随寿山石石种不同也不同,所以可以作为鉴别寿山石的一个依据,当然是在这个寿山石有砂的情况下. 这里最典型的是,以前一些无流水纹的杜陵石和高山的鉴别,其中一个手段就是鉴别他们的砂,总的来说,他们的围岩是颜色类似,构成也类似,都是表现为由水晶砂构成,但最大的区别是杜陵的围岩水晶砂很密集,而高山系石头的水晶砂会稀疏一些。

杜陵的砂 而高山系石头会有棉砂(杜陵很少会有)

而且一些高山系的石头,砂中的水晶砂密度没有杜陵高,也没有杜陵的砂坚硬。如下面这个黄色鸡母窝石。

一些砂的名称 砂,指石头中大块的围岩。 砂丁,就是寿山石中包裹的零散围岩颗粒或硬质包裹体,由于很小所以被称为砂丁,也跟随寿山石品种的不同,出现不同的砂丁,因此砂丁也可以作为寿山石石种的一个鉴定依据. 芙蓉的砂丁多是一种棉砂。 而高山系和杜陵系的常见的是水晶砂丁,水晶砂丁其实是石英晶体,和沙滩的砂子是一种东西。 本图是杜陵的白色水晶砂丁

杜陵系和马背,房拢岩这两个质地很类似杜陵的石种都有紫红色的水晶砂丁,高山没有这种紫红的水晶砂丁,所以这也是一个鉴别的依据。 杜陵的紫红色砂丁。 而高山则有他们特殊的砂丁,黑针。在寿山石高山,芙蓉系等石头中常见一种黑色小包裹体,俗称"黑针"他的颗粒很微小的时候,并不太影响刀感,呈现黑色,有的时候会有金色反光,这就是为什么称为黑金沙,如果其颗粒较大的时候,会呈现明显方形特征,并有铜状金属光泽,很多朋友以为这是铜矿石,其实并不是铜矿石,这是方铁矿的晶体.这种晶体很坚硬,大粒的会导致雕刻刀崩裂。细小的黑金沙,比较多石种都常见,如高山系大多石种,一些芙蓉。 此图为高山系坑头石的细小黑针,带有一定方向性的分布是坑头石的特征。

寿山石雕艺人林谦培事迹

xx 石雕艺人xx 事迹 xx 石雕艺人xx 林谦培,清代同治、光绪间福建寿山石雕艺人。字继梅。福建侯官县人。 擅雕刻印纽、博古及圆雕人物,海兽尤为专长。喜以神话、仙佛作习题材,具 北魏遗风。人物体型微胖,头大身短,衣褶流畅简练,饰以线刻锦纹,须发开 丝染墨,画眉点睛,刀路清晰,卷曲纹理,有条不紊,备极传神。在继承杨 璇、周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和弟子林元珠创始了寿山石雕“东门流派”艺术风格。林谦培被尊为“东门流派”鼻祖。东门派主要分布在福州东郊,都采石之自然形态雕作人物。晚年积平生得意之作,拓描成谱。 xx 石雕传承人xx 林亨云,1930 年出生,福建福州人,自幼爱好雕刻艺术,早年从事木雕工艺,师从陈发坦,70 年代由塑造佛像进而从事木雕、牙雕、寿山石雕的创作研究,擅长人物、动物圆雕,以尤擅雕刻北极熊及金鱼著称。他创作的众多作品中,习题材以动物为主,将木雕、牙雕技法运用到石雕中,他屡次应邀赴美 国、新加坡等国进行学术交流,其作品亦屡次在全国各种大展中获奖,其中 《海底世界》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珍品金杯奖。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玉石雕刻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福州市工艺美术特级名艺人。代表 作品有:木雕《熊》、寿山石雕《海底世界》、《金鱼》、《北极熊》等。 因家庭贫困,加之对雕刻艺术的热爱,13 岁时,林亨云就踏上了从艺之路。一开始跟着舅舅学习龙眼木雕。“刚开始学的时候,买进来的木头在雕刻之后仍以同样的价格卖出去,就为了用卖出去的钱再换新的材料,用来练手。”为了使雕刻作品惟妙惟肖,少年时的林亨云留意观察身边各种小动物的习性和体态,一边看一边模仿。经过十几年的刻苦钻研,20 多岁时,林亨云就蜚声艺坛。当时艺术界如此评价青年林亨云:“以擅刻动物著称,他所雕刻的熊,比例准确,形象逼真。”1970年,40 岁的林亨云开始研究寿山石雕艺术。从此,用艺术赋予石头生命,成为他毕生的追求。 林亨云一生经历丰富,石雕艺术自成一体,别具风格。他的特点在于不仅 掌握了石雕传统技法,而且吸收了木雕、牙雕的艺术长处。

玉石雕刻加工详细步骤

玉石雕刻详细步骤制作过程 古人云:玉不琢不成器。虽然目前玩玉原石者大有人在,且已分出玩肉与玩皮等族,但作为欣赏主体的玉件成品占有的市场份额还是高居首位。一块玉料原石雕成器件,就被赋予了明确的人文审美观,同时也为华夏子民所喜闻乐见。 玉石雕刻是一门很专业的技能,许多对此不了解的朋友还以为是类似石匠的锤锤打打,当看到了整个的操作过程,才知道全然不是那么回事。那么,一块玉料要经历哪些过程才会成为玉器的呢? 从大体上分,玉雕的过程可分为雕刻和打磨两个大的部分。 雕刻 当一块玉料到了雕刻的厂家,首先经历的是“相玉”,也就是观察分析玉料的成色、料质、绺裂、瑕疵等情况,决定制作什么?如何制作?有点类似于初步的设计。 决定如何制作后,大块的玉料可能会被要求切开。这就是“开料”。这时通常会用直径600mm以上的大锯片。现在玉石雕刻的工具基本都是采用电镀法制造的人造钻石粉工具。切割用的是压制的铁心圆片,在建筑行业里这类工具叫“水片”。 另一类工具是磨琢用的,形状及材质同牙医所用的钻牙器械是一样的。

开料后一般有个“整形”的过程,也就是将玉料整出需要的外形。对于籽料如果没有明确的瑕疵、绺裂,一般就不必整形了。 接下来是设计。由于玉料经切开整形后可能与预先的判断不符,这是的设计定稿才是决定性的。玉器分五大类:花鸟、人件、器皿、动物、天然瓶。而时下流行的手把件、挂件属于小件,分类在五大类之外。在雕刻技法上的分类有:圆雕(立体雕法)、浮雕、皮雕、镶嵌。两种分类法是互相包含的关系:五大类运用各种技法;各种技法可以单独或共同使用于五大类。 构思设计完成后就真正进入了雕刻部分。在此首先介绍一下雕刻机:雕机分为横机与软轴机两种。横机南北方大致相同,就是一台横卧的小型车床,工人双手捧着玉料进行操作。

中国历代玉雕技法研究

中国历代玉雕技法研究 中国玉器的文化历史古老而又漫长,博大而又精深,深远而又缓慢,是映现着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之一。追寻其演变的内在规律和外部特征,是进入研究中国历代玉雕技法的重要途径。将玉雕历史分为七个时期,并对每个时期做了详细的描述和总结。 标签: 玉器;玉雕;工艺 古语有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而中国玉雕工艺是中国独有的艺术技艺,它经历了数千年的延续和发展,创造出了数不胜数的艺术精品,是世界独一无二的瑰宝,享有“东方艺术”的美誉。中国的玉雕工艺的历史非常悠久,由旧石器时代玉石器到新时期时代玉器时期,已经开始慢慢由以简单的石器为主发展过渡到以雕有纹饰的石器为主的新石器时期。石器的发展导致了玉器的出现,随着历史的前进,玉雕工艺也不断的进步,并开始走向繁荣,走向成熟,走向世界的工艺雕刻的前沿。 把中国历代的玉雕技法大体分为七个时期,分别是:新石器时期,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宋元时期,明清至近代时期。 1新石器时期——简单玉雕时期 河姆渡文化玉器:距今6800-7000年左右,玉器原料多以当地的沉积岩,火山岩和变质岩为主,但因制作水平不高,工艺不完善,欣赏工艺能力较低,所以多为光素无纹。多以玉璜,玉坠等小件饰品为主。 红山文化玉器:距今6000-5000年左右,玉器原料多为蛇纹石玉,多以通体磨光,采用圆雕,浮雕,钻孔,线刻等已开始日渐成熟。多以龙有关的各种动物图案为题材。 良渚文化玉器:距今5000-4000年左右,玉器原料多为阳起石系列玉石为主,常见到浮雕兽面,采用减地浮雕和压地浮雕,有的两种间使,工艺繁复,令现代人叹为观止。文饰繁密细致,和谐工整。出现了云雷纹、鸟纹、蛙纹等繁密精细的装饰花纹,其中以多种形态出现的神人、兽面复合图像最为重要。 龙山文化玉器:距今4000-3500年左右,玉器原料多为有颜色的和田玉和山东的玉石矿等。开始延续了良渚文化玉器的雕刻技法,工艺开始得到改善。以鸟形或鸟头形玉饰,玉斧、玉锛[bēn]、玉刀、玉凿、玉璇玑等为主的玉器。 2商周时期——玉雕工艺时期

浅谈玉器雕刻的俏色巧雕

浅谈玉器雕刻的俏色巧雕 说起玉器的俏色巧雕,就不得不先说说玉石原料的皮和色了。玉料刚开采出来的时候并不像人们后来看到的那样洁白无瑕,温润透亮,在未加工前,作为一种天然矿物,往往在玉质外有 一层石质包裹物,俗称玉皮,这层玉皮质地远不如内里的玉 肉细腻致密,但往往由于玉皮具有各种鲜艳的颜色,往往被 玉雕艺人保留下一部分,通过自己的巧妙构思,将皮色融入 玉雕作品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巧雕的作品。 巧雕是指在不同的玉料中做分色雕刻。可以理解成巧色玉、巧做玉。巧雕,又称俏色雕,是玉工利用玉石的颜色、 皮色,纹理,使之融合到创作题材之中,起到画龙点睛作用 的一种技法。 它要求玉工利用玉石的天然色泽纹理,施以适合题材的雕琢,创作出独一无二的作品。使作品的造与颜色达到完美 的艺术效果。巧雕是玉石工艺独有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玉石 行业难度极高的绝活。 自古以来雕玉之前,是要先去除玉皮、夹石、绺裂和色泽不好的部分,才能施以工艺。但是用玉皮的颜色作为玉器的巧色来点缀玉器,增加玉器的观赏性、艺术性,早在秦汉已有。而现今由于人们对玉石的喜爱,造成了玉石原料被无止境的开采,玉石原料越来越稀缺,作为一种能够很大程度保留玉石原有体积分量

的雕刻工艺,俏色巧雕被更多更广泛的应用于玉石雕刻之中,在现代绝大部分的玉雕作品中,都能看到俏色巧雕的影子,这已经成为了现代玉器玉雕的主流。 在近日举行的纽约佳士得拍卖会上, 一件清代和田白玉俏色翠玉瓜,把件配随 形紫檀盒,估价10万至15万美元,成交 价为142.65万美元。籽料圆雕藤柄瓜形, 旁巧雕翠绿小瓜,黑皮巧作瓜叶,瓜下褐 沁刻成蝴蝶。俗话说,千种玛瑙万种玉。 斑斓多变的玉器通过巧妙地雕刻往往令人 耳目一新,像这件和田白玉利用一侧的绿沁雕出一颗果实,加上原有的皮色,从整体到局部令人叹为观止。这件玉器曾经是著名收藏家许汉卿的旧藏。从收藏名家的玉器珍藏来看,俏色巧雕藏品的珍罕往往是考验眼力的重要标准。 除了利用玉石的皮色俏色外, 玉石本身可能多种颜色共存,为了 不破坏玉石原料的完整性和体积, 或是为了让玉雕本身更具欣赏价 值,玉雕师傅也会利用着多种颜色进行俏色。右图为一件翡翠弥勒,玉雕师傅巧妙地将墨翡部分雕刻成了袈裟,使一件厚度比较薄的挂件极具立体感。

寿山石雕的工艺技法

寿山石雕的工艺技法. 1、“相石”设计 寿山石雕艺人在创作动刀之前,总要对着待雕刻的石料仔细揣摩一番,这就叫“相石”。“相石”在创作过程中是极重要的一个步骤,通过“相石”揣摩推敲,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 的效果。 2、雕刻艺法 1)雕刻寿山石工序大致分为: 打坯——运用雕刻工具,将原料的多余大块面切除,使其适合于作品题材的需要并在粗坯的基础上,继续雕琢景物的各部结构,达到表现作品的基本造型和内容。 凿坯——凿坯时先粗后细,由表及里,通过凿坯,使作品所表现的景物如人体的结构、衣饰、动物的毛发、肌肉、山峦的皱法,树木、花卉的枝叶,瓣蕊以及配景的细节等,都应该 达到基本清晰精确。 修光----修光是雕刻的最后修饰过程,依*不同的刀向和刀法,刻划出景物的气质和精神。 2)寿山石雕刻技法: 浮雕----浮雕按景物刻划的厚度分为“高浮雕”和“浅浮雕”两种,通过浮雕的应用,使 作品表现的物象在结构上更有立体感。 镶嵌----其保留了高浮雕艺术风格,将刻成浮雕石片直接粘贴于器物板面之上,形成一幅 景物明显突起的画面。 镂空----又名透雕,是介于圆雕与浮雕之间的雕刻法,它可分单面、双面、三面、四面、六面和里外多面镂空雕法,一般都在浮雕的基础上,放洞透空镂雕背景,衬托主题。 链条----链条雕刻是玉雕经常采用的一种技法,寿山石雕偶有应用,起始装于印钮,后也应于作品上。其制作难度大,需胆大心细,熟练掌握石性与技巧,才能获得成功。 3、揩光上蜡 寿山石雕刻品在雕刻完成后,还需要经过精心磨光,才能充分显现出寿山石的特质和天然色泽,使作品外表光润明亮,磨光可用砂纸、木贼草、冬稻茎、竹签、桐油瓦灰砖等,磨光分 粗磨、细磨和“揩光”三道过程。 粗质寿山石在磨光或罩色处理后,需要上一层薄蜡,以保持石质的稳定,上蜡所用的原料是以四川白蜡65%和东北软蜡35%渗合溶化而成的中性蜡块。 上蜡前,先将石雕加热至100—150℃,用毛刷蘸溶化了的蜡液薄涂外表,待均匀后缓缓降温冷却,再用软质麻布细心揩擦,直至焕发光泽,石雕经过上蜡,虽然色泽纹理得到充分表露,但石质经加温往往逊其温润,故名贵石料不宜上蜡。 4、技法 1)圆雕 圆雕又称立体雕,是物体在雕件上的整体表现,观赏者可以从中看到物体的各个方面。从研究古代的寿山石雕获知,与殷、商、周、秦、汉。唐的百雕一样,圆雕也是寿山石雕最古

寿山石雕的鉴赏及价值评估

寿山石雕的鉴赏及价值评估 成功的作品是作者的文化水平、艺术修养、雕刻技艺和实践经验等诸多综合能力及水平的反映。美的表现是和艺术家所能获得的思想力量成正比的,寿山石雕艺术正是如此。 雕制成工艺品的寿山石有非常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寿山石的原石,因为它的质地、颜色、光泽和纹路等,也自有它的欣赏和收藏价值。 寿山石原石的收藏早在明朝初年以前就已经开始。因为明洪武年间 (1368~1398年),建于唐光启三年(887年)的寿山村“寿山广应院”被焚于火。火后在“广应院”的故址留有许多寿山石,以后被称为“寺坪石”。所以明?徐火勃的《游寿山寺》诗写:“草侵故址抛残础,雨洗空山拾断珉。”“断珉”指被“广应院”僧人收藏过的“寿山石”。但其时收藏“寿山石”原石可能不是为艺术欣赏,而是为了雕琢之后制造器具。明末,曹学铨发现并开始收藏田黄石,至清代,“寿山石热”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于是在收藏寿山石雕品的同时,也掀起收藏寿山石原石的热潮。寿山石原石除了可以加工成价值连城的寿山石工艺品外,其本身的质地、纹理、颜色以及所派生的文化都极具收藏的价值。比如说寿山石中的田黄石,因为有“易金十倍”的价值,收藏一块田黄石,便是一个资产的“保险箱”,也可以说是财产数量的象征。因此从古至今不断有“千金买田黄”或是“万金买田黄”的例子,但更多的收藏是为了艺术的欣赏。现代寿山石收藏家仍有许多热衷于原石的收藏。1982年,美国—个教授“万金买田黄”,便是买了一块2两重的田黄原石材。台湾有一个收藏家,专门收藏寿山石中的“芙蓉石”。中国画家齐白石有“百石富翁”的佳话。他则穷搜广采,收藏了一千颗,而且是质量上乘的“中国三大印石”之一的“芙蓉石”,被人戏称为“千石王子”。 寿山石雕品始见于南朝的石俑,但雕技粗糙,除了作石俑殉葬外,不见有收藏的例子。梁克家的《三山志》说,宋代寿山石开始大量开采,并用于雕刻,精美者作为贡品发运汴梁,成为宫廷的玩物。大者为达官贵人陈列于几案欣赏,小者则为文人雅士手中的玩赏品。宋代的寿山石雕艺术已经达到可以供玩赏的水平了。于是便有了“收藏”的历史。但大多数为宫廷及达官贵人所收藏。元末,开始用寿山石刻印,并因此有寿山石印钮艺术的产生,收藏寿山石印材和寿山石印钮,成为当时文人雅士的“专利”,并一直影响到现在,成为一种历史性的社会风气。 赏石方法 赏寿山石重在“三看” 寿山石雕十分注重依石造型,因而有“一相抵九工”之说。

玉雕详细步骤

玉雕详细步骤 玉石雕刻详细步骤制作过程 古人云:玉不琢不成器。虽然目前玩玉原石者大有人在,且已分出玩肉与玩皮等族,但作为欣赏主体的玉件成品占有的市场份额还是高居首位。一块玉料原石雕成器件,就被赋予了明确的人文审美观,同时也为华夏子民所喜闻乐见。 玉石雕刻是一门很专业的技能,许多对此不了解的朋友还以为是类似石匠的锤锤打打,当看到了整个的操作过程,才知道全然不是那么回事。那么,一块玉料要经历哪些过程才会成为玉器的呢, 从大体上分,玉雕的过程可分为雕刻和打磨两个大的部分。 雕刻 当一块玉料到了雕刻的厂家,首先经历的是“相玉”,也就是观察分析玉料的成色、料质、绺裂、瑕疵等情况,决定制作什么,如何制作,有点类似于初步的设计。 决定如何制作后,大块的玉料可能会被要求切开。这就是“开料”。这时通常会用直径600mm以上的大锯片。现在玉石雕刻的工具基本都是采用电镀法制造的人造钻石粉工具。切割用的是压制的铁心圆片,在建筑行业里这类工具叫“水片”。

另一类工具是磨琢用的,形状及材质同牙医所用的钻牙器械是一样的。 开料后一般有个“整形”的过程,也就是将玉料整出需要的外形。对于籽料如果没有明确的瑕疵、绺裂,一般就不必整形了。 接下来是设计。由于玉料经切开整形后可能与预先的判断不符,这是的设计定稿才是决定性的。玉器分五大类:花鸟、人件、器皿、动物、天然瓶。而时下流行

的手把件、挂件属于小件,分类在五大类之外。在雕刻技法上的分类有:圆雕(立体雕法)、浮雕、皮雕、镶嵌。两种分类法是互相包含的关系:五大类运用各种技法;各种技法可以单独或共同使用于五大类。 构思设计完成后就真正进入了雕刻部分。在此首先介绍一下雕刻机:雕机分为横机与软轴机两种。横机南北方大致相同,就是一台横卧的小型车床,工人双手捧着玉料进行操作。 软轴机是世界上普遍采用的雕刻机械,电动机通过可弯曲的软轴传动,工人一手持操作手柄, 一手扶或持玉料进行雕刻。

《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导学案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导学案 【知识目标】 1、赏析——王式廓《血衣》 2、赏析——毕加索《格尔尼卡》 【课前预习案】 1、美术作品是如何选材和艺术加工的(ABD)。(多选) A、深入生活 B、主观表现 C、凭空想象 D、因材施艺 2、优秀的美术作品,要选择有表现力的情节,精心设计的构图和对人物形象的深入刻画,环境氛围的渲染等艺术手段,表达画家对所描绘对象的独特感受。(√) 3、《血衣》的创作始于1954年,作品取材于画家王式廓解放初期在华北各地参加土地改革的斗争场面。 4、《格尔尼卡》的作者(B ) A安格尔B毕加索C达维特D达利 5、美术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是什么? 【课内探究案——知识要点】 一、用画笔描述历史 美术作品来源于生活,是社会生活在美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现实生活为美术创作提供了不竭的源泉,但美术作品不是机械地反映社会生活,而是经过画家的提炼、加工、能动地反映生活、因而美术作品又高于生活,并充实丰富了生活的内涵。 《血衣》这幅素描作品,画家以生命为代价对艺术的完整性作出了不懈的追求,他深入到生活中,为《血衣》的创作收集了大量的素材、他画了大量的农村老汉形象,可以说,他是在大量的农民肖像写生中,经过不断的加工,提练、酝酿了《血衣》的人物。 《血衣》作品取材于我国土地革命斗地主的场景,画面抓住一位悲痛欲绝的妇女,正举起血衣的瞬间。描绘了激愤的人海与起伏的山峦。在沉郁浑厚的黑白色调中汇成了震撼人心的控 诉。

二、用画笔控诉战争 1937年,德国法西斯炸毁了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激起现代美术大师毕加索的极大愤慨,因而立即创作了这一享誉世界的巨幅作品。作者运用阴冷的色彩,夸张、变形以及象征的手法,表现出法西斯暴行所制造的血型景象,刻画了无辜平民所遭受的灾难、死亡和痛苦,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三、“因材施艺”的创造 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都需要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来塑造。各种不同的物质材料具有不同的形态、色泽和质地,也具有不同的材料加工特性和审美特征。所谓“因材施艺”,就是充分利用和发挥物质材料自然属性的特质,进行巧妙的加工和制作,出现了宛如天成般的独特艺术效果。 1、《向往》(木雕现代)张德华 作者仅用原木的一端雕刻出少女的头像,头发部分则与木料的纹理顺势相连,使人感到木料的条纹就是少女飘动的长发。 2、伏虎(霍去病墓石雕西汉)

寿山石-石雕工艺技法

鬼斧神工——寿山石雕工艺技法(一) 寿山石雕刻已有1500年的历史,拥有多种别具特色技法。 圆雕又称立体雕,从前后左右上下全方位进行雕刻,可四面观赏。清初杨玉璇的《仙人扛桃》就是圆雕,衣袂飘动的仙人扛着桃子行路,喜悦神情呼之欲出,体现了逼真如实物的特点。近代还出现了人物山水结合的大型圆雕,如《长征组雕》、郭功森的《武夷风光》、林亨云的《海底世界》等。 镶嵌雕又称屏雕,是以寿山石片刻成浮雕粘帖在漆器、挂联等之上的技法,分设计、雕刻和粘贴三个步骤。雕刻画面多取人物故事、花鸟蔬菜、博古器皿等,根据分解的图画选择相应质料色彩的石片雕刻。如《博古镶嵌挂联》,各色寿山石光彩夺目,景物隆起边沿、侧面稍向内斜,富有空间感和立体感。 透雕是在浮雕基础上保留凸出部分的物象齐全,而将背景进行局部或全部镂雕。多为插屏,有单双面之分。单面透雕只刻正面,双面透雕刻正反两面。著名雕刻家林寿煁创作了近代透雕《南昌起义纪念馆》,主体是长方形石材框内的纪念馆,其上部被镂空成为飘在空中的红、黄等颜色的云,层次布局灵动鲜活。 微雕是在小颗寿山石上雕刻细微的画面或文字的技法,作者需有精熟的书画功底。20世纪80年代陈忠森将微雕与书画结合,表现人物、山水、花鸟、彩墨抽象画和各种书法,且韵味十足。《兰亭序》全文能在一颗比黄豆大一点的田黄石的一个平面上刻完,正是作者微中求精的结果。 寿山石雕艺术也在求精入微的追求中不断发展。随着雕刻工具与艺术创造的突破,寿山石雕产生了一些细致、高难度的雕刻技巧。 浮雕是在石面凸起物像的雕刻技法,画面设计注重丰满立体。依物象凸出的厚度,有浅高之分,凸起物像浅则为浅浮雕,反之则为高浮雕,高浮雕十分接近圆雕。清乾隆时的寿山石巨玺方柱四面就有雕师周尚均雕刻的浮雕博古和夔龙图案。近代浮雕高手林寿煁、王雷霆等有《天堑变通途》、《山村新貌》等浮雕名作,层次分明,意境清新。 镂空雕及镂雕,是在寿山石的内面进行雕刻,把石材中没有表现物象的部分掏去,保留原石材能表现物象的部分。1995年石雕名艺人陈敬祥创作《求偶鸡》,以一块寿山石雕刻鸡笼,再通过鸡的笼小小空格,将刻刀伸入笼中雕刻了一只鸡。作品立体感强,刻工细致,

玉雕知识总汇【工序 磨头 口诀 创意】

玉雕的工序 玉器雕琢主要包括选料、剥皮、设计、粗雕、细雕、修整和抛光等工序。 1、选料、剥皮 玉器雕琢有时是根据买主的要求来选择玉料和确定题材的,比如买者提出要订做中档的翡翠玉质的观音佛像,同时要求佛像手持玉净瓶呈站立资势,佛像高度在5寸左右,当然价钱要协商好。玉雕作坊就必须根据买者要求选择合适的翡翠玉料,将设计图案与买者商量双祀同意后就可以加工了。当然大多数情况下是根据玉料来设计,即所谓的”景材施艺”。玉料尤其是经过河水磨蚀过的砾石玉料,往往表面都有一层氧化层,比如翡翠表面常常为黑色、黄色、红色等包裹,里面是否有绿色?络裂和纹理如何延伸?雕琢前需要有所了解,这样才可能做好玉雕设计。当然玉石好的表皮,不能随意剥去,有时可以利用玉石表面不同的颜色进行设计雕琢好了可成为玉器的俏色,提高玉器的价值。 2、设计 玉器设计是雕琢玉器的关键。一般说来,设计者往往是根据玉料的颜色、玦度、纹理和形状来设计雕琢题材,选择适合玉料特征的题材,首先要最大限度地利用玉料,根据玦度和玉料外形设计,不能浪费玉料;利用好颜色,使其产生最佳效果;尽量摒弃玉件上绺裂暇疵,要做到“挖脏这绝”、”变职为榆”。玉雕设计者可能就是执行设计的雕琢人,有时玉雕设计者和雕琢者为下同的两个人,这就需要执行雕琢的人要领会设计者的思想,同时应具备必须的技术要求,有能力把握雕琢玉件题材的特征,并对玉雕题材有所了解,尽量熟悉有关背景材料。这样才可能真正理解设计,雕琢出设计者所期待的玉器。最初玉雕设计图案可以画在纸上,也可以直接画在拟雕琢的玉料上。大型贵重的玉料雕琢,必须先画在纸上反复斟酌酝酿,设计完美后再落在干料上,雕琢者根据题材图案的线条进行加工。小件玉器加工可直接在料上勾样。雕琢过程中要璜开玉料内部出现的缎裂,要充分利用其内部的颜色,这就需要不断地修改玉雕设计要多次在雕琢的玉件上描图。当然原定主要的玉雕题材通常是不能改变的,只能调整有关局部内容,适当减少或增加部分雕琢内容。 3、粗雕 玉件勾好样后就可以粗取了,粗雕也可称为做胚,即按照设计要求将玉料雕琢成形,初步达到设计玉雕的基本造型。粗雕非常重要这一工序是整个玉雕是否成功的基础,我们知道玉料一旦雕琢,就很难回头,真可谓是”覆水难收”所以雕琢之前要慎重。为此玉雕行业在粗雕阶段就总结出许多经验其中“见面留棱”、”以方后圆、”打虚留实”、”留料备漏”、”先浅后深”等。粗雕最初要将玉料切割成若干大的玦面,然后将这些大面分割成若干小面面与面之间要有棱角,这些棱角存在可以及时调整玉雕造型,这就是所谓的”见面留棱”;雕琢圆形或球体时要采用微积分原理来加工,首先对玉料找祀,即将玉料切割成祀形或正方体,逐渐去角使得圆形或球体玉件面和棱越来越多从而也就越接近回或球体,这就是所谓的”以方后圆”玉器雕琢要由表及里。从浅到保地进行,也就是用工具勾出基本轮廓后再进一步完成造型,”先浅后深”的道理容易理解;玉刚过程中要保留好外形比如人物的头部、腿部、手肘等外露部分要留足余豪,一旦琢磨坏了无法补救,而身着衣物的折曲纹饰是雕琢的重点这就是”打点留实”的意思;雕琢时有可能为了回璜络裂,或遇见磕碰等意外,需要调整局部雕琢内容所以粗雕时必须留料备漏雕琢最后才可以将预留的余料去掉。颈短肩高也有“留料备调”这个意思,就是说人物雕琢时颈部要短肩头要高,在后期细刚完成后颈部长短才可能正好合适。如粗雕时人物颈部正好后期不断修整就可能使人物颈部变长,这时候就无法将其缩短了。玉器雕琢时要充分考虑到玉雕造型的特点,比如粗雕动物或人物的手足时要尽量留长,耳鼻头要尽量留大眼嘴却要尽量留小;粗雕时要留有余最,否则短了不能增长,小了不能变大,大了又不能

寿山石的雕刻手法1

寿山石的雕刻手法1 圆雕 圆雕又称立体雕,是艺术在雕件上的整体表现,观赏者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到物体的各个侧面。它要求雕刻者从前、后、左、右、上、中、下全方位进行雕刻。它是寿山石雕最古老、最基本的技法,也是“东门派”的主要技法。 寿山石的圆雕始于南北朝。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福州地区陆续发掘出的南北朝时期的殉葬品“人兽俑”等,就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原始的寿山石雕作品。据相关资料研究分析,圆雕自南北朝以来一直是寿山石雕的主要技法,即使到了清初寿山石雕昌盛时期,雕制人物、动物也仍然以圆雕技法为主,只是这一时期的圆雕技法和古远的南朝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作品的艺术水平也是天差地别。享有盛名的杨玉璇、周尚均、魏汝奋、魏开通、董沧门等,虽然雕刻风格各异,却都是圆雕大师,他们的许多圆雕作品也都成为传世之作。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杨玉璇的《僧人卧像》、周尚均的《弥勒》、魏开通的《伏虎罗汉》等十几件寿山石雕作品,以及上海博物馆、天津艺术博物馆和福州市博物馆收藏的杨、周、魏、董的传世之作,都显示了清初寿山石圆雕技艺的高超水准,坐势自然舒展,神态悠然自得,面额饱满,鼻宽且丰,两眼微闭,两唇微翕,欲言又止,表情异常生动,衣纹用刀十分流畅,富有动感,不论前观还是后看,都显得和谐自然,堪称圆雕杰作。从《数珠罗汉》还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石雕艺人已善于利用巧色。他们不仅懂得用石材的有色部分雕刻外披的袈裟,用无色部分雕刻罗汉肌体,有的还在罗汉打坐的蒲团一描花巧填金粉。一代宗师杨玉璇还在罗汉服饰上镶嵌宝石,用以衬托雕像,使之瑰丽多彩。 清同治和光绪年间的“东门派”鼻祖林谦培,也是一个圆雕高手。他的圆雕作品多以仙佛人物为题材,风格受杨璇影响,并有明代德化瓷雕高手何朝宗的遗风。造像着重传神,造型颅硕身短。形象比较肥硕,衣纹如行云水,临风飘荡。“东门派”传人林元珠、郑仁蛟、林友竹等也是圆雕高手。林元珠还在圆雕的基础上,创造了人物和山水相结合的“立体雕”,用来表现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和戏曲情节。郑仁蛟则吸收木雕、牙雕、青石雕的长处,融于寿山雕之中,使其风貌焕然一新。 古代的寿山石圆雕作品多是独立的个体,如仙、佛、猪、羊、马等,体积也比较,通常是摆放在案几上的小雕件,或当扇坠、链坠等装饰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寿山石雕的题材不断拓宽,石雕技法也不断丰富发展,在圆雕技法的基础之上,出现镂雕、链雕。在表现内容上,也由独立的个体发展到人物、动物和山水等相结合的大型群雕,这就使得圆雕从技法到作品内容都更加丰富和完善。同一件圆雕作品,往往是圆雕、镂雕、链雕等多种技法融会贯通。如“东门派”大师冯久和雕刻的《猪崽满圈》,以一群母子猪造型来反映农家生活的兴旺发达;陈敬祥的《求偶鸡》,以鸡亢奋恣肆的形态和刀法的创新独到,令人精神为之一振;郭功森的山水雕《武夷风光》,集闽山闽水于咫尺之间,以小见大,意境无穷;林亨云的群鱼雕《海底世界》,无水鱼游,怡然自得,令人浮想联翩;林发述的《三仙醉酒》,似醉非醉,如诗如画;林廷良的《九宝连环章》,环环石链动,九章喜相连;王祖光的《荷花观音》,端庄娴静;还有《长征组雕》、《红色闽西组雕》、《井岗山会师》、更喜岷山千里雪》等等,这些艺术精品都是他们利用大体积的五彩斑斓的高山石创作,在纯熟运用圆雕技8法的基础上,融合其它技法完成的,是寿山石雕从造型、题材、技法到巧色利用上的重大突破。 由于圆雕作品极富立体感,生动、逼真、传神,所以圆雕对石材的选择要求比较严格,从长宽到厚薄都必须具备与实物相适当的比例,然后雕师们才按比例“打坯”。“打坯”是圆雕中的第一道程序,也是一个重要环节,特别是大型的圆雕作品,还需要先在泥土上“打坯”,竺修订完“泥稿”后,再正式在石材上“打坯”。“打坯”的目的是确保雕品的各个部件能符合严格的比例要求,然后再动刀雕刻出生动传神的作品。圆雕一般从前方位“开雕”,同时要求特别注意作品的各个角度和方位的统一、和谐与融合,只有这样,圆雕作品才经得起观赏者全方位的“透视”。 钮雕 钮雕是专指印章上部钮饰的雕刻,属于圆雕的范畴,具有丰富的立体感,但它和圆雕相比,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一是物像小,限于印章的规模,一般都在10立方厘米以下;二是只表现物像的上方,而不像圆雕那样,需要全方位表现;此外,钮雕的表现内容多是动物,特别是古代传说中的动物,如:螭、狮、龙、凤、虎、辟邪、饕餮、麒麟、驼、龟、熊、蝙蝠等,因此,钮雕也称为“兽钮”。

清代的寿山石雕的历史及流派

清代的寿山石雕的历史及流派 清代,寿山石雕已经走过了萌发、成长、开花、初熟的千年历程,进入了昌盛期。不 但雕艺更加成熟,并且涌现了冠盖众石的崭新的石种——田黄石。此乃清时寿山石文化的鼎盛时期。清时的雕师因材施艺的水平普遍比前代提高了,能按寿山石材的形态、色质的不同,分别雕制印章、人物、动物、文具、器皿。印钮的制作也更加生动和多样化了。据清毛奇龄在《后观石录》所云,在他收藏的49枚寿山石印章中,单是兽钮就有螭虎、辟邪、狻猊、青羯、天马、獬貂、貔、貘等20余种钮式。如果以立、卧、蹲、倒等姿态细分则更多。此外还有山水、山鸟、人物、博古等其他钮式。 此时的雕刻技法,又日臻精进,且有突破。除了圆雕、高浮雕、薄意等常见外,尚出 现了阴刻和链条雕刻。1997年夏,被彩印成国家邮票发行的乾隆帝印玺《三链章》,就是此时的链条雕刻的杰作。 作为清代寿山石文化昌盛的标志,突出地表现在石雕艺坛上出现了技艺超前的一代宗师。关于这一点,首先要说到的是杨璇与周彬。杨璇又名杨玉璇,清康熙年间漳浦人,客居福州,精于寿山石人物、兽钮的雕刻。他首创了“审曲面势”的雕刻法,根据寿山石的丰富色彩依色巧雕,即所谓的“取巧”,使人物、动物、花鸟等的造型,达到形、神、情、趣兼具。他构思精妙,刀法古朴,是公认的寿山石雕的鼻祖。《达摩过江》是其代表作。像高约10厘米,达摩的左手提着衣褶,右手托着草鞋,头部微侧向前,显其过江之势,动感自然舒展。佛像面额饱满微笑,两眼圆睁,鼻宽且平,两唇略张,给人以全神贯注之感。衣纹雕刻得既贴切妥当,又疏密有致,富有节奏感;架裟上并有宝石镶嵌,可谓匠心独运。 与杨玉璇同时代的另一位石雕大师是周彬。周彬又名周尚均。他喜用夸张的手法刻兽钮,使其形态与众不同;印旁的博古纹多取青铜器纹样,并在纹中隐刻双钩篆字“尚均”,其精细的雕风令人叹服。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寿山石珍藏品,多为杨、周两人的作品。这是因为他们的作品,多作为当时的福建地方贡品送京。 清代寿山石文化鼎盛的第三个标志是有史以来最早的两部寿山石专著出现在这个时期。清康熙六年(1667)年福建侯官县著名学人高兆(字云客)自江左回乡,受友人“怀瑾握瑜(指 把玩寿山石),穷日达旦,讲论辨识”的影响,也被卷入了“寿山石热”中来。他分别从十余位友人处借览了140余枚寿山印石,进行研究分析,时经一载,于次年写就了世上第一部寿山石文化专著《观石录》,既记录了当时寿山农家“日数十夫,穴山穿洞,摧岸为谷”的采石场面和“逵路之间,列肆置侩”的售石活动,又介绍辨识各类寿山石的形性和色质,指出与石

寿山石雕刻技法及作品

寿山石雕刻技法及作品 一、圆雕 圆雕又称立体雕,是从前、后、左、右、上、中、下等各个方位雕刻物体的方法。所雕作品逼真如实物,特别富有立体感。 寿山石的圆雕始于南北朝,近年在福州地区不断出土的南北朝时期的殉葬品“人兽俑”等,便是最原始的寿山石圆雕作品。之后寿山石雕仍以圆雕为最主要方法,特别是清代,长盛不衰,清初的许多寿山石雕刻大师都是圆雕大师,如杨玉璇有《僧人卧像》、周尚均有《弥勒》、魏开通有《伏虎罗汉》,这些圆雕杰作举世闻名,至今为北京故宫博物院所收藏。 因为圆雕最近于实物的主体,所以圆雕所要选择“石材”,都应该有如按实物比例的厚度。然后按比例“打坯”。圆雕是很讲究“打坯”的,特别是大型的圆雕作品,甚至要离开寿山石材,在泥土上“打坯”,完成并修订“泥稿”后,才正式在石材上“打坯”。选择石材的厚度是保证雕品有如实物的先决条件,然后在选好的石材上“打坯”。“打坯”的目的是保证雕品的各个部件既能按实物的比例,更能比实物传神。圆雕要特别注意的是各个方位统一、和谐和融合。比如说雕人物,前方位雕的人物头部是男人,后方位就也应该是男人,而且大小要一

致。再比如说前方位的衣着是长衫,后方位的衣着就不能是短袖,而且衣摺、流线等都应该和谐、融合。 圆雕一般从前方位“开雕”,因为前方位是最主体的方位。主体成功了,作品就成功了一半;主体要是雕不好,雕好其他部位也就没有价值。 古代的圆雕多以单件实物为对象,如仙、佛、猪、羊、马等小雕件放在案头把玩;也可以作为小雕件,当扇坠、链坠等装饰物。近代创造了以人物、山水等相结合的大型“立体雕”。《长征组雕》、《闽西组雕》以及郭功森的《武夷风光》、林亨云的《海底世界》等都是成功的大圆雕作品,宜于在大厅里摆设。 二、钮雕 钮雕是专指印章上部印钮的雕刻,起装饰印章作用。其雕法居于“圆雕”的范畴,有其丰富的立体感。但它另有特点:1.物像小。限于印章的规模,一般都在10立方厘米以下。2.不表现物像的下方。这是与“圆雕”最大的异点。“圆雕”从各个方位表现物像,而钮雕就差“下方位”。“下方位”被印章的方柱所替代。3.钮雕的内容多以动物最主,特别是古代的动物,显得古雅不凡,如:螭、狮、龙、凤、虎、辟邪、饕餮、麒麟、驼、鳌、龟、熊、蝙蝠等。因此称“兽钮”,石雕口诀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