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山石雕刻名家

寿山石雕刻名家
寿山石雕刻名家

寿山石雕刻名家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共十一位,三位已故。)

周寶庭 男,(1906.5.14—1989.7.14)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壽山石雕名藝人。小名依季,又號異臂,福州人。師從名藝人林友清、鄭仁蛟。創立“周派",技法既有東門尖刀深刻,剔透靈巧,又有西門圓刀薄意,古樸典雅,擅長仕女與印鈕、古獸雕刻。

周寶庭 ,1906年5月14日出生於福州市郊東門後嶼鄉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5歲時,他父親把他送到壽山石雕“東門派"名藝人林友清處學藝,4年滿師後因不滿足於已掌握的技術,至25歲又拜夀山石雕名匠鄭仁蛟為師。鄭仁蛟經常帶他到“集古齋"等古董店雕刻仿古印鈕,臨終還以平生技術結晶《古獸圖稿》相贈。周寶庭感激不盡,再加上他天資聰穎、勤奮好學,不但把師傅那一套技術全學到家,而且人物、動物、山水、花鳥等雕刻題材樣樣精通,尤其擅長于仕女與古獸的雕刻。他雕刻的古獸,能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加以創新,使其更具生命力;他雕刻的人物,善於保留原料特質,構圖飽滿、古樸典雅、富有神韻,且刀法以渾樸見長。

解放後,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認真研究壽山石雕東、西門兩大流派的藝術特色中。大膽地在東門派精巧靈通的基礎上,吸收西門派古樸淳厚的優點,形成自己刻工精細、刀法嚴謹、構圖新穎、意境深邃的藝術風格。1955年,他又積極回應國家號召,帶頭組織一個18人的“後嶼石刻生產小組",將自己的住房騰出來作為工廠,並親自擔任技術指導和產品檢驗工作,還讓妻子出來燒水煮飯、搞好後勤。1956年,福州西門石刻生產合作社成立時,他又擔任工務主任,並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也首次榮獲福州市“名藝人"稱號。

1961年,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國人大委員長朱德、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董必武來閩視察並到福州石雕廠參觀時,周寶庭受到接見。董老在參觀工廠裡擺出來的數十件壽山石雕精品時,反復端詳、揣摩他雕刻的那件《九螭虎穿環》,說是“群螭屈曲盤旋,穿環靈動自然,圓滑晶瑩,古樸可愛,難得可貴"。

“文化大革命"期間,周寶庭被當作工藝美術界壽山石雕的“反動技術權威"遭到批判,但他仍然以廠為家、一心一意撲在工作上,從不荒廢自己的專業,為繼承和發揚祖國優秀傳統

藝術作出貢獻。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他雖患有心臟病、高血壓等多種疾病,在為石雕廠把好產品品質關和授徒傳藝之餘,仍然手握雕刀,創作了許多好作品。1979年4月被福建省二輕廳授予“工藝美術師"榮譽稱號。1988年4月全國工藝美術藝人代表會上,國家輕工業部授予他“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1989年7月14日周寶庭因病在福州逝世,享年83歲。

《踏雪尋梅》、《祝鼇牌坊》、《古獸》等作品參加1949年上海《國際博覽會》時,榮獲“國產英華獎"。周寶庭雕雙螭穿環鈕印、《鹿竹》、《九螭虎穿環》、《蓮蟹》在參加1954年底在蘇聯莫斯科舉辦的《中國工藝美術展覽會》時獲獎。1956年他的《九螭虎穿環》、《貓蝶富貴瓶》壽山石雕在參加福建省民間美術工藝展時又獲得三等獎;1983年,他創作的《蛇湖石金鍔龍》等8件(套)作品被中國輕工業部徵集為工藝美術珍品收藏。1985年7月,他創作出一套精美的《二十八古獸印鈕石章》,獲得當年第五屆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珍品金杯獎,並被國家收藏。1997年8月17日,他創作的獸鈕石雕《犀牛望月》(又名犀牛沐日)被選入由國家郵電部批准發行的首套(4枚郵票和1枚小型張)福建地方選題郵票—《壽山石雕》特種郵票中,登上了“國家名片"。

郭功森(1921.11—2004),石雕藝術家,擅長壽山石雕。福州東門後嶼鄉人。十三歲隨林友竹、林清卿、鄭仁蛟等藝人學藝。五十年代入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民間藝人進修班深造。郭功森雖師出“東門派" 但不拘泥於狹隘的門戶之念,勇於創新。他擅長人物、山水和花鳥的雕刻,能緊密結合現實生活,反映新題材。一九五八年聘為福建省工藝美術研究所特約研究員,後任福州市工藝美術實驗工坊主任、福州雕刻工藝品總廠研究所副所長,福建省政協委員、福建省工藝美術學會副理事長、理事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美協福建分會理事、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福建省高級工藝美術師 、福建美協副主席。福州市壽山石研究會名譽會長。

一九五二年創作的《史達林胸像》石雕,參加福建省首屆美術作品觀摩會,並獲獎。一九五六年製作的《寶玉與黛玉》石雕,參加福建省工藝美術展覽會並榮獲一等獎。一九五八年選用旗降石,精心雕刻的《九鯉連環卣》,卣身刻九條鏤空鯉魚,兩肩各有一條二十六個環的石鏈,

環環相套,顯示了高超的技藝,此作現陳列于北京人民大會堂福建廳。一九七三年雕刻《武夷風光》大型石雕,為天津藝術博物館珍藏。一九七五年參加大型《長征組雕》設計創作,雕刻《過雪山》作品,現為中國軍事博物館收藏。幾十年創作了數百件作品。一九五六年獲藝人稱號,在一九七九年召開的全國工藝美術藝人、創作設計人員代表會上,被原輕工部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家稱號,成為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代中國工藝美術師。1988年,在第三屆全國工藝美術藝人代表大會上,郭功森被原輕工部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編著有《壽山石雕淺談》。出版有《林清卿薄意藝術》。 作品還有[1] 《紅樓夢》、《古田會址》、《竹林七賢》、《百花爭豔瓶》等曾獲得重大獎項。其生平傳略被收入《中國美術家辭典》、《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以及《中國現代美術家名鑒》等。

郭懋介 男,(1924—2013),福建福州人,又名茂介,字石卿。師從林友竹,擅長人物圓雕及浮雕、薄意,兼工篆刻、書畫,以雕刻薄意而著稱,作品題材廣泛,技法上得師法而有新意,文學藝術底蘊深厚,藝術境界高遠,融詩書畫篆於一爐。曾多次應邀赴海外展覽,作品深得海內外收藏家青睞。2002年壽山石雕作品《羲之愛鵝》獲中國華東工藝美術精品獎“金獎"。現為中國玉石雕刻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省民間藝術家、高級工藝美術師、福州市工藝美術特級名藝人。現任中國寶玉石協會理事、福建省壽山石文化藝術研究會顧問。

林元康 男,1925年生,福建福州人,早年跟隨堂兄林元慶學習石雕,後又拜林友竹、周寶庭、郭功森為師,擅長人物、山水雕刻,以藝術處理簡潔著稱。在人物的刻畫中以傳統八仙題材最具特色,作品構圖飽滿,技藝精湛。1975年合作創作的作品 《長征組雕》中的作品 《韶山沖》作品以立體的筆調,再現了毛澤東故鄉的山山水水,得到高度讚賞。作品作品 《鐵拐李》榮獲中國工藝美術品百花獎優秀創作二等獎。現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福州市工藝美術一級名藝人。

馮久和 男,別名求和,1928年生,福建福州人。17歲從藝于名藝人黃恒頌先生,早年繼承師法以雕刻動物為主,其獨到的藝術表現手法使他在壽山石雕界聲名鵲起,後來又涉足花鳥。

70年代初,馮先生從石雕廠分配到雕刻藝術研究所以花果籃這一題材而名重藝壇。擅刻動物、花鳥、群豬神態而蜚聲海內外。曾應邀前往日本、新加坡、香港進行技術表演。 馮大師現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福建省工藝美術學會會員、福州市工藝美術學會會員、福州市壽山石研究會會員、福州市特級名藝人、福州雕刻工藝品總廠研究所副所長。曾獲福建省、福州市勞動模範稱號。1978年被授予“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稱號。作品獲全國、省、市工藝美術作品大賽獎項。擅刻圓雕,尤以雕刻花果及群豬等動物作品著稱,從藝六十多年,作品多次獲國家工藝美術獎項,並被多個美術館、博物館收藏。作品《含香蘊玉》入選中國郵電部發行的壽山石郵票。

林發述 男,1929年生,福建福州人,別名阿述。 師從林友竹,又得林友清指導,擅長人物圓雕,尤以彌勒、羅漢見長。他博采中外古今大師之長,創我家之新,其石雕藝術風格的多樣、形象的準確和技巧的純熟,達到了理想的境界。他的作品在表現方法上與眾不同,採用中國人物畫的格調來塑造石雕人物形象,特別注重人物的相貌、特徵、神韻、風度的細緻雕刻和文袖的飄動感,作品線條簡潔明快,結構勻稱、古樸凝重、詼諧自然、情趣逼真。作品曾獲得國家級、省級、市級等多項獎項。1984年作品《迦諾尊者》榮獲中國工藝美術品百花獎優秀創作設計“二等獎"。現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

葉子賢 男,1950年出生,福建福州人。早年學習木雕、牙雕,1980年轉入壽山石雕,擅長人物圓雕、高浮雕。其作品融匯木雕、牙雕技藝,創作能隨石賦形,巧妙利用壽山石“俏色",刻工精細,刀法細膩流暢,善於表現人物內在的思想感情。作品造型別致,巧色分明,饒有情趣,賞心悅目,深得海內外各界的高度評價。2001年壽山石雕作品作品 《三賢》獲第三屆中國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金獎"。並多次受邀赴境外交流辦展。現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省民間藝術家、高級工藝美術師、福州市工藝美術特級名藝人。現任福建省民間藝術家聯誼會理事、福建省壽山石文化藝術研究會理事。

林亨雲 男,1930年出生,福建福州人,自幼愛好雕刻藝術,早年從事木雕工藝,師從陳發坦,七十年代改業壽山石雕,擅長人物、動物圓雕,以尤擅雕刻北極熊及金魚著稱。他創作的

眾多作品中,題材以動物為主,將木雕、牙雕技法運用到石雕中,創作的熊或坐、或爬、或嬉戲、或逐食,形神兼備,可愛逗人,且富有人格化情感,尤其在茸茸熊毛的表現上獨具匠心。 以熊為題材的作品有著強烈的空間感和生命力,給觀者以強烈震撼力。他多次應邀赴美國、新加坡等國進行學術交流,其作品多次在全國各種大賽中獲獎,其中《海底世界》榮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珍品金杯獎。現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福州市工藝美術特級名藝人。現任福建省民間藝術家聯誼會顧問。

王祖光 男,1942年生,福建福州人,自幼隨父親王乃元學習制硯,16歲進入福州工藝石雕廠學藝,並先後師從壽山石“東門派"雕刻大師林友清、周寶庭,擅長人物雕刻,尤其對觀音造象深有研究。他的作品形象端莊、刀法流暢、自成風格,曾多次獲得國家級、省級大獎,2001年壽山石雕作品《立觀音》榮獲中國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金獎",作品並在許多國家和地區的雜誌、報刊上發表,在藝術界享有極高的聲譽。現為中國玉石雕刻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福建工藝美術大師、省民間藝術家、高級工藝美術師、福州市工藝美術特級名藝人。現任福建省民間藝術家聯誼會副會長、海峽壽山石文化研究院鑒定委員會主任、臺灣印石藝收藏協會顧問。

林飛 男,1954年生,福建福州人,字田覓。幼隨父林亨雲學習壽山石雕刻,1981年畢業于福建工藝美術學校,師從王則堅教授。擅長人物圓雕。其創作的作品題材廣泛,將現代美術與傳統工藝融為一體,清新不俗,富有現代感。他在創作中大量以中國文學作品和歷史典故為題材,開創了壽山石雕新的藝術領域。作品屢獲各類大獎,1990年壽山石雕《獨釣寒江雪》榮獲國家輕工部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一等獎。現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現任福建省民協壽山石專業委員會主任。

潘泗生 男,1954年生,福建羅源人。自幼受兄長影響,傾情壽山石雕,擅長薄意、高浮雕。他刀法流利,刻劃細緻,將雕刻藝術與中國畫畫理融為一體。其作品取材廣泛,講求意境,多次榮獲全國、省、市大獎。2002年壽山石雕作品作品 《雅集圖》榮獲第四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暨中國工藝美術優秀作品評選“金獎"。現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福建省工藝美術

大師、省民間藝術家、高級工藝美術師、福州市工藝美術特級名藝人。現任福建省民間藝術家聯誼會理事。

周寶庭(已故) 郭功森(已故) 郭懋介(已故)

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共32位)

陳敬祥 男,1927年出生,福州人,高級工藝美術師、一級名藝人。中國美術家協會福建分會會員、福建省工藝美術學會會員、福州壽山石研究會會員。主要作品有《群雞》、《求偶雞》、《雞場》等。

林廷良 男,1938年生,福建福州人。早年隨林榮學習印鈕雕刻,後又得林友深指導,擅長花鳥圓雕及鈕雕,以技藝精巧而稱著,素有“鬼工"之譽。他的鏈章雕刻技法至今尚無人超越。作品《九寶連環章》於1982年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優秀創作獎"。曾應邀前往美國、新加坡進行技術表演藝術交流。現為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工藝美術師、福州市工藝美術特級名藝人。

阮章霖 男,1943年5月出生,福州人,高級工藝美術師、特級名藝人。出於石刻世家,幼年學余常捉石戲刻,得到許多長輩賞識。師從周寶庭、林壽煁。擅長人物、花鳥、古獸、印鈕、博古鏈條、器皿雕刻。其作品曾多次獲得市、省、輕工部的優秀作品獎。主要作品有《福壽連環瓶》、《十寶石章》、《鳥鳴花爭豔》等。

李福生 男,1946年生,河北宛西平縣人。畢業于福州市工藝美術學校,師從陳敬祥,擅長高浮雕。在繼承傳統雕刻技藝的基礎上,借鑒雕塑、繪畫及裝飾的藝術表現手法,突破傳統模式,自成一格。作品曾多次獲得省級以上大獎。2000年壽山石雕作品作品 《中國成語典故》榮獲首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金獎"。現為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

陳祖震 男,1948年出生,福州人,師從林友清,周寶庭,又得李維祀指導。擅長人物、花鳥、印鈕雕刻。作品《平安是福》、《伯樂相馬》等獲得中國工藝美術學會佳作獎。1987年作為壽山石技術鑒定專家,赴新加坡工藝品展銷會,舉辦壽山石專題講座,反響強烈。近年來多次

在上海、杭州、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舉辦個人壽山石藝術精品展,作品得到海內外專家、藝術愛好者的好評與收藏。

現為福建省海峽書畫研究會研究員、福州市美術館壽山石鑒定組主任。

2008年5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陳祖震第三屆“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

俞世英,1948年生,福建福州人。師從周寶庭大師,擅長人物、花鳥以及高浮雕,以仙佛題材尤佳。其作品集取壽山石東、西流派之精華。喜用圓雕技法刻畫人物形象,注重人物面部表情的刻畫,善用天然俏色進行巧妙構思,作品別出心裁,妙趣橫生,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2004年壽山石雕作品 《佛山盛典》榮獲第五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博覽會“金獎"。現為中國壽山石雕刻大師、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

陳慶國 女,1949年出生,福州人。自幼酷愛雕刻藝術,曾赴福州工藝美術學校進修,擅長圓雕、浮雕。主要作品有《紅樓系列(十二金釵)》、《維納斯的勝利》、《花開富貴》、《清明上河圖》等。1990年,《花果鑑》獲“第九屆中國工藝美術品百花獎"優秀新產品二等獎;2003年,《九鏈章-永恆的愛》獲“第二屆中國寶玉石協會天工獎"銀獎;2007年,《紅樓系列(十二金釵)》獲“福州雕刻藝術珍品獎大賽"金獎。現為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獲“福建省工藝美術名人"、“特級名藝人"稱號。

2008年5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陳慶國第三屆“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劉愛珠 女,1949年生,福建福州人。畢業于福州工藝美術學校,後師從王雷霆,又得林壽煁大師指導,掌握了各門派雕刻技法,擅長圓雕、浮雕與薄意等技法。其創作的作品運用多“寫意"少“工筆"的現代藝術手法,保留石料的自然形態美,擅用雕塑語言詮釋人物的思想感情,並創薄意人物造像。1990年壽山石雕刻作品作品 《有魚樂》獲中國工藝美術品百花獎優秀新產品“二等獎"。曾多次在新加坡、香港、臺灣舉辦個展,同時作品被多個博物館、美術館收藏。現為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現任福建省壽山石文化藝術研究會常務理事、雕刻藝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王一帆 男,1953年生,福建福州人,字逸凡,師從吳略、周寶庭,擅長人物、古獸雕刻,

兼工篆刻。其雕刻題材廣泛,立意新穎,富有文化內涵,尤其以小品稱妙,很得收藏家喜愛。作品曾多次獲得各類大獎,1984年壽山石雕作品作品 《文房珍寶》榮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優秀創作獎“二等獎"。現為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福州市工藝美術特級名藝人。現任福州石雕藝術工藝廠廠長。

林榮發 男,1954年生,福建福州人。自幼喜愛壽山石雕刻藝術,得父林炳生指導,擅長圓雕、浮雕、薄意雕刻。其作品題材廣泛,造型新穎,刀法飄逸,獨具一格。作品曾多次在省級以上展覽中獲獎,2004年壽山石雕刻作品作品 《蘭亭詩會》獲中國工藝美術·民間工藝美術博覽會“金獎"。現為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福建省民間藝術家、高級工藝美術師、福州市工藝美術一級名藝人。現任福建省壽山石文化藝術研究會理事。

王銓俤 男,1954年生,福建福州人。生長在東門派藝術的發源地東門後嶼村,自幼受石雕藝術的薰染,師從林元康,後考入福州市工藝美術學校雕塑專業深造,擅長人物、花果雕刻。他精圓雕人物,善巧色利用,依勢造型。作品飽含樸拙、率真之韻味,有不少佳作問世。近年來又致力於圓雕藝術的教育工作,為輔導後學者傾注精力。現為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省民間藝術家、高級工藝美術師、福州市工藝美術特級名藝人。

郭卓懷 男,1955年生,福建福州人,字白羽。自幼得父郭懋介精心指導,曾在工藝美術學院進修。擅長人物圓雕、浮雕及薄意雕刻,其雕刻作品在刀法與章法上吸取了傳統壽山石雕技藝之精華,並結合當代人的審美觀點,師古而不泥古,令作品既具傳統又顯新意,給人以儒家風範之高雅,愉悅之快感,作品在省級以上大獎賽中屢獲獎項,2001年壽山石雕作品《時珍訪師圖》獲第三屆中國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金獎"。現為福建省工藝美術名人、福建省省民間藝術家、高級工藝美術師、福州市工藝美術名藝人。現任福建省壽山石文化藝術研究會常務理事、福州市工藝美術學會理事。

陳文斌 男,1955年生,福建建甌人。畢業于福建工藝美術學校,擅長人物圓雕,將現代美學與傳統題材相結合,賦予傳統題材以現代感。其作品題材廣泛,技法、刀法嫺熟,作品構圖新穎別致,線條飄逸流暢,善於利用巧色。他的作品具有雕塑的造型,瓷塑的線條,創作風格

自成一家,受到同行與海內外收藏家的好評。1986年壽山石雕作品作品 《三個和尚》獲中國藝術百花獎優秀創作設計“希望獎"一等獎。現為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

林文舉 男,1956年生,福建福州人,號漁亨居士。自幼隨父林其俤學習薄意雕刻,後畢業于福州工藝美術學校。秉承壽山石雕西門派傳統薄意雕刻技藝,其創作手法豐富多變,匠心獨運,作品集文學、書畫、雕刻於一體,在海內外久享盛譽。從藝四十年,先後出版四本個人專著,在各種書刊上發表論文十餘篇。其創作的作品曾多次榮獲國家級、省級、市級大獎。2004年壽山石雕作品 《清明上河圖》在第六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國家級)上獲中國工藝美術優秀作品評選“金獎"。現為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省民間藝術家、高級工藝美術師、福州市工藝美術特級名藝人。現任福建省壽山石文化研究會理事。

陳益晶 男,1957年生,福建福州人。自幼隨舅父林炳生學習壽山石雕技藝,又得岳父林發述悉心教導。擅長人物、花鳥、動物雕刻。作品題材廣泛、寓意深刻,並且技法嫺熟,注重人物臉部神情變化。作品曾多次獲得國家級、省級大獎,2002年壽山石雕作品《三乾坤》榮獲第四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金獎"。現為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省民間藝術家、高級工藝美術師、福州市工藝美術一級名藝人。現任福建省壽山石文化藝術研究會理事。

林 東 男,1957年生,福建省福州市人。自幼隨父學藝,曾拜福建省著名雕塑家王則堅、周和生學習泥塑。擅長人物圓雕,尤其以刻壽星、仙童而著稱,作品韻味古樸,善於表現人物神態的詼諧與形體的誇張。其作品多次在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臺灣、香港參展,受到海內外藝術收藏家的好評。1988年壽山石雕作品《踏雪尋梅》獲中國工藝美術品百花獎一等獎。現為中國壽山石雕刻大師、中國玉石雕刻大師、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現任福建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壽山石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黃麗娟 女,1958年生,福建羅源人。師從林飛,後赴福建工藝美術學校進修,擅長人物圓雕。其作品現代感強,生活氣息濃厚。題材涉及孩童、少男少女、勞動者、裝飾人體和少數民族。她的許多作品獲得國家級、省級、市級大獎。2000年壽山石雕作品作品 《新裝》獲首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金獎。現為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

現任福建省壽山石文化藝術研究會常務理事。

陳建熙 男,1958年生,福建羅源人,藝名鬍子。師從林飛、郭祥魁。擅長人物、印鈕、古獸等傳統雕刻技法。其雕刻作品在傳統中透新意,大度不遺細節,細膩不失圓潤,古樸而無匠氣。雕刻的古獸造型古樸渾圓,刀法嫺熟老到。2004年壽山石雕作品《一躍沖霄》等榮獲2004中國工藝美術·民間工藝品博覽會金獎。現為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省民間藝術家、工藝美術師、福州市工藝美術一級名藝人。現任福建省壽山石文化研究會理事。

黃忠忠 男,1959年生,福建羅源人。師從林飛,擅長高浮雕、人物、印鈕雕刻。作品多次獲得國家級、省級大獎,2004年壽山石雕作品《佛光普照》榮獲第五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金獎"。 出版有《黃忠忠壽山石雕藝術》。現為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福建省民間藝術家、高級工藝美術師、福州市工藝美術一級名藝人。現任福建省壽山石文化藝術研究會理事。

郭祥忍 男,1960年生,福建福州人,自幼隨父研習壽山石雕技藝,受到藝術薰染,承師法而博採眾長,在繼承傳統技法基礎上,認真觀察現實生活,並不斷創新,擅長壽山石印紐雕刻,其作品造型超逸古樸,玲瓏剔透,尤其善於利用石的巧色,使作品栩栩如生。所作獸紐,筋力強健,刻意於須抓鱗甲,鬃毛發齒間。作品多次獲得國家級、省級大獎,2003年壽山石雕作品《天尊》榮獲第五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金獎"。現為中國玉石雕刻大師、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省民間藝術家、高級工藝美術師、福州工藝美術名藝人。現任福建省民間藝術家聯誼會理事。

邱瑞坤 男,1962年出生,字華文,福建詔安人。畢業于廣州美術學院。從藝以來,將學院畫風與傳統工藝有機結合,主攻人物、動物、山水、花鳥魚蟲,尤善刻貓。作品有《和平女神》、《寵貓》和《白貓與黑貓》等,多次獲國內、國際大獎,入編入選各種專著。現為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會員、福建壽山石文化藝術研究會理事。獲“福建省工藝美術名人"稱號。2008年5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邱瑞坤第三屆“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潘驚石 男,1963年生,福建羅源人,藝名林平。師從陳建熙,又得林飛指導,擅長印鈕、

草蟲、動物等雕刻,以隨色賦形著稱。創作題材廣泛,作品有寫意、有寫實兩種風格, 俏色壽山石雕新意獨創,情趣盎然。作品曾多次獲得各種大獎,2000年《石破天驚》榮獲第二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展暨第二屆中國工藝美術優秀作品評選“金獎"。現為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現任福建省壽山石文化藝術研究會理事。

莊長華 男,號石怪,1963年出生于福州。以刻人物圓雕見長。其作品在傳統的基礎上突破陳舊,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擁有強烈的時代感和藝術色彩。1983年隨父在莆田工藝一廠學習木雕。1991年就到了福州樟林雕刻藝術公司工作,出於對石雕的興趣,而棄木雕而轉攻石雕,專攻人物雕刻。現為國際工藝美術大師、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福建高級工藝美術師、福建省青年民間工藝大師、福建省工藝美術名人、福建省壽山石文化藝術研究會會員、福建省民間藝術家協會會員、福州市工藝美術協會會員。他又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與聯合國教科文國際民間藝術組織共同授予“國際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莊長華多以現實生活為題材,採用圓雕手法刻劃人物。曾經以一件《賣瓜》作品,驚動新加坡工藝界。《新加坡聯合晚報》是這樣評價他:“莊長華的作品比別人多了一點趣味性、想像力和現代感,討人喜歡。"

許元潘 男,高級工藝美術師、福建省工藝美術名人、福建省民間藝術家,一九六五年出生于福建莆田,十九歲開始在莆田民間學習木雕技藝,勤學苦練,擅長傳統佛像雕刻,曾有一段時間從事壽山石創作。

最後專門鑽究玉石雕刻,大膽地把木雕、石雕的處理手法與玉雕技藝融為一體,作品刀法沉穩細膩,神形兼備。自2000年開始不斷有佳作在各項評比活動中獲獎三十多項,現為: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雕塑專業委員會會員、福建省工藝美術學會會員,莆田市工藝美術協會副會長。

葉林心 男,1966年生,福建福州人。先後畢業于福建工藝美術學校、江西科技師範學院藝術設計專業,擅長壽山石刻。他的石刻作品因材施藝,依色遊墨,隨形走筆,刀刻賦意,力求古樸蒼勁、平中出奇,在傳統的篆刻邊款基礎上熔詩、書、畫、印於一體。作品多次在全國大賽中獲獎,2003年《中國印·壽山石歌》獲第四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國際藝術精品展金獎。

現為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省青年民間工藝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現任福建省青年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福建省政協書畫室“海雲墨會"畫師。

陳禮忠 男,1968年生,福建福州人。師從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馮久和,擅長花果、動物雕刻,尤其刻鷹。所雕刻的鷹雙眼炯炯有神,身體強壯,爪力雄勁,形態生動,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壽山石雕作品家園系列二件套作品 《呵護、長相廝守》榮獲第三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國際藝術精品博覽會“金獎"。現為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福建省民間藝術家、高級工藝美術師、福州市工藝美術一級名藝人。現任福建省壽山石文化藝術研究會理事。

鄭則評 男,1968年生,福建福清人,字鄭明。師從林亨雲,擅長鈕雕、透雕、高浮雕。創作題材廣泛,善於因材施藝、因色取巧,在傳統的技法上不斷自創新意,創作出一批獨具創意、技法新穎的作品,受到專家的好評。作品多次獲得國家級、省級大獎,2003年壽山石雕作品作品 《秋山行遊》榮獲第四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國際民間藝術精品會“金獎"。現為國際民間工藝美術家、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省民間藝術家、工藝美術師、福州市工藝美術一級名藝人。現任福建省民間藝術家聯誼會理事。

鄭幼林 男,1969年生,福建福州人。師從王祖光,後赴福建師大美術學院進修,擅長人物圓雕。2001年壽山石雕作品《搏擊》獲第三屆中國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金獎",並選入壽山石郵票及中國郵政明信片。現為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福建省工藝美術名人、省民間藝術家、高級工藝美術師、福州市工藝美術一級名藝人。現任福建省民協壽山石專業委員會副主任、福建省壽山石文化藝術研究會理事。

朱 輝 男,1970年生,福建福州人。師從劉孟棋,又得馮久和、林亨雲兩位大師指導,擅長花鳥、瓜果、動物題材的創作。其雕刻作品創意新穎,雕工精細,善於運用壽山石的俏色。作品多次在國家級與省部級大賽中獲獎,2003年壽山石雕作品作品 《靈猴獻壽》獲第五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金獎"。現為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福建省民間藝術家、高級工藝美術師、福州市工藝美術一級名藝人。

張壽強 男,字石強,1969年11月,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現為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海峽壽山石研究院研究員。

在福建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求學期間,在名師教授的精心指導下,努力探索壽山石薄意藝術的求新之路,把中國畫的筆墨神韻融于壽山石藝術創作之中,並利用壽山石的天然俏色,開拓出自己獨特的壽山石俏雕藝術新天地。作品榮獲多項國家級及省市級金獎。曾發表論文《壽山石收藏與投資》、《薄意藝術的繼承與創新》等,作品多件入選中國壽山石文化大觀,珍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及中國壽山國石館和福建美術館,央視、東南衛視、香港文匯報、大公報及北京日報、福州晚報等媒體對其作品都做過詳細報導。

鄭世斌 男,1975年生,福建福州人。畢業于福建藝術師範學校,擅長薄意雕、浮雕。其作品將中國畫的畫理與雕刻技法有機地結合起來,自成風格,展示了壽山石文化的豐富內涵,廣受海內外人士喜愛。2004年壽山石雕刻作品《漁樵耕讀》獲中國工藝美術·民間工藝品博覽會“金獎",作品曾多次獲獎,並被入選十余種壽山石作品書籍。現為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福建省民間藝術家、福州市一級名藝人。福建省壽山石文化藝術研究會理事、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會員、福建省民協壽山石專業委員會副主任、福州市壽山石行業協會副會長。

雕刻初级教程

第一讲;磨尖刀。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要是不会磨制自己的雕刻工具,就想学雕刻,那是笑话,刚买来的工具中的各种刀具都是粗加工的,咋样磨制成雕刻需要的刀具呢? 我们就从最简单的尖刀开始吧,一套刀具中起码要准备大小不同的尖刀头两把(一般需要更多)。 首先要准备好厚板玻璃,然后将320的水磨砂子沿中间折成4等分,正反多折几次或用刀子割开,取四分一铺在玻璃板上,注意,玻璃板要干净,表面要平整干净。这就是用来磨刀

的磨刀板了,也可以用磨刀石代替(不过磨刀石用久了,就会凹凸不平,反而不如这个好用) 先把刀胚的这个面,贴在玻璃上来回的磨, 平面对平面贴在玻璃的平面上仔细的研磨

磨的时候刀子要抓稳,不能左右晃动,磨完以后刀的这个面是一个平整光洁的平面

再磨制其他两个面

大家记住,所有的寿山石刮刀都是单面的刀,如果磨成双面的,那是不能使用的。基本刀胚都把需要磨制的面车好了,尖刀只要照着磨光洁就行,记得所有的刮刀都必须手磨,如果刀发烫了,就停一会儿,因为刀头的钢是有回火的,所以禁止用机器来磨。否则过热导致退火,刀子就报废了,第一回磨的时候会比较费力,以后就比较简单了。 磨制好以后应该拿刀锋对光线看,如果刀锋有反光,这就是不合格的,刀锋不能有任何反光。记得千万不要用手摸刀锋,这些刀子的刀锋都是极锋利的,当你发觉不对的时候,你的手已经开了口子了。 问题: 1.请问磨刀时,运行的方向是否会影响刀峰的平整度? 都可以,不过磨最后几下的时候,刀锋不能向前磨,贴紧后,向后拉,如果刀锋向前,刀锋就会被砂纸磨损了。另外加点水磨效果会更好。 2.寿山石所有刮刀和推刀都是单面刃的,只有单面的才会锋利,双面刃的只有凿刀上才有。

玉雕技艺中的十大特点

玉雕技艺中的十大特点 玉器由原始的打制、简单的琢磨直至精雕细刻,传承数千年。。玉雕技艺由最开始的小件如清代、民国时期的烟嘴、手镯等简单的小件,发展为建国后70年代制作中等件,80年代至90年代制作大型玉雕作品。其工艺特点有因料施艺、废料巧作,剜脏去绺、化瑕为瑜、巧用巧色、浮雕、圆雕、镂空透雕、镶嵌组装等工艺,形成玉雕之工艺特点。 一、圆雕: 又称“园身雕”,属三维立体雕刻。前后左右各面均须雕出,观赏其物不分正面、侧面,可以从四周上下任何角度欣赏,器如实物,只是比例差异而已,有实在的体积。圆雕工艺应用最广的品种是素活类和人物类。北玉圆雕工艺闻名全国,器身与器盖比例合适,配件精致,修饰华丽、富贵。通体作品形同实用器物,然而却是一件精致的工艺品。 二、内雕: 内雕是较复杂的工艺。在一块玉料上雕刻里外二层或三层景物,玉雕业称之为“绝活”。从民国时期至建国初期,由于工具条件所限和玉雕工艺尚不娴熟,内雕技艺一直空白。20世纪70年代后,玉雕艺人探索内雕技艺,并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其作品有李洪才设计的“俏色蝠蝠篓”。篓内雕有两只蝠蝠翘首外望。另外的作品为球形物体,内有三层或四层,层层雕景或纹饰,并可转动欣赏,堪称玉雕绝技。 三、因料施艺: 因料施艺是玉雕中首要的工艺。玉雕为工艺创作,无定形。玉雕需想象,并注于玉石之上,无涂改性。每部作品均需从料性、颜色、形状等出发,最大限度地利用玉料,尤其在人物、花鸟、花卉、动物创作中更是因料设计,独辟蹊径。玉雕工艺悠久,其因料施艺之工艺日臻合理。历史上只以小件为主,制品单一,数量有限。随着工艺的进步,技艺的提高,因料施艺的技能越来越高,作品更丰富多彩。其玉雕形状、作品大小、色彩合理利用等均为因料施艺而获得最佳的效果。 四、剜脏去绺: 脏、绺是玉器制品中之大忌。剜脏即把玉中的杂质去掉,使玉更纯洁、明亮。玉雕大件难以找到通体皆无一杂质的玉料,要尽其所能剜脏,余其形状,根据其特征设计作品,最大限度地用料。在作品的制作过程中,玉体或再次或多次显露杂质,或黑色或白点或米粒状杂质等,尤其是在正面的主要部位,这是设计人员最难处理的问题,均要尽力处理掉或“遮住”。玉制作品很多因剜脏而改变作品的原定结构,既去掉脏斑又使其结构造型趋于合理,煞费玉雕者之苦心。 五、废料巧用: 废料巧用其目的为珍惜玉料资源,降低作品成本,创造出与成品料同等价值或高出成品玉料价值的玉雕工艺品,尤其在充分利用不可再生的玉资源,“废料巧用”更是难能可贵。 六、俏色巧用: 俏色巧用为玉雕琢工艺的一大特点,为玉雕界普遍应用。玉色以绿色为主,

寿山石雕刻名家

寿山石雕刻名家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共十一位,三位已故。) 周寶庭 男,(1906.5.14—1989.7.14)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壽山石雕名藝人。小名依季,又號異臂,福州人。師從名藝人林友清、鄭仁蛟。創立“周派",技法既有東門尖刀深刻,剔透靈巧,又有西門圓刀薄意,古樸典雅,擅長仕女與印鈕、古獸雕刻。 周寶庭 ,1906年5月14日出生於福州市郊東門後嶼鄉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5歲時,他父親把他送到壽山石雕“東門派"名藝人林友清處學藝,4年滿師後因不滿足於已掌握的技術,至25歲又拜夀山石雕名匠鄭仁蛟為師。鄭仁蛟經常帶他到“集古齋"等古董店雕刻仿古印鈕,臨終還以平生技術結晶《古獸圖稿》相贈。周寶庭感激不盡,再加上他天資聰穎、勤奮好學,不但把師傅那一套技術全學到家,而且人物、動物、山水、花鳥等雕刻題材樣樣精通,尤其擅長于仕女與古獸的雕刻。他雕刻的古獸,能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加以創新,使其更具生命力;他雕刻的人物,善於保留原料特質,構圖飽滿、古樸典雅、富有神韻,且刀法以渾樸見長。 解放後,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認真研究壽山石雕東、西門兩大流派的藝術特色中。大膽地在東門派精巧靈通的基礎上,吸收西門派古樸淳厚的優點,形成自己刻工精細、刀法嚴謹、構圖新穎、意境深邃的藝術風格。1955年,他又積極回應國家號召,帶頭組織一個18人的“後嶼石刻生產小組",將自己的住房騰出來作為工廠,並親自擔任技術指導和產品檢驗工作,還讓妻子出來燒水煮飯、搞好後勤。1956年,福州西門石刻生產合作社成立時,他又擔任工務主任,並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也首次榮獲福州市“名藝人"稱號。 1961年,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國人大委員長朱德、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董必武來閩視察並到福州石雕廠參觀時,周寶庭受到接見。董老在參觀工廠裡擺出來的數十件壽山石雕精品時,反復端詳、揣摩他雕刻的那件《九螭虎穿環》,說是“群螭屈曲盤旋,穿環靈動自然,圓滑晶瑩,古樸可愛,難得可貴"。 “文化大革命"期間,周寶庭被當作工藝美術界壽山石雕的“反動技術權威"遭到批判,但他仍然以廠為家、一心一意撲在工作上,從不荒廢自己的專業,為繼承和發揚祖國優秀傳統

寿山石常见名词和问题释疑

寿山石常见名词和问题释疑 砂和肉 砂就是寿山石矿石的围岩,有各种岩石,但大多为花岗岩.硬度比寿山石硬得多,所以被称为砂.* 肉就是寿山石矿石中一般雕刻的部分,也就是常说的寿山石.也有多种成分叶腊石,地开石,伊犁石等等. 砂随寿山石石种不同也不同,所以可以作为鉴别寿山石的一个依据,当然是在这个寿山石有砂的情况下就这张图可以看出,下面不透明的部分是砂,上面有漂亮色泽和质地的是肉. 在这个二号矿上,肉是这部分的,其他自然全部是砂了

二号矿的砂是寿山石围岩中,最坚硬的一种,色彩多是带各种颜色的浅灰色。 砂(围岩)随寿山石石种不同也不同,所以可以作为鉴别寿山石的一个依据,当然是在这个寿山石有砂的情况下. 这里最典型的是,以前一些无流水纹的杜陵石和高山的鉴别,其中一个手段就是鉴别他们的砂,总的来说,他们的围岩是颜色类似,构成也类似,都是表现为由水晶砂构成,但最大的区别是杜陵的围岩水晶砂很密集,而高山系石头的水晶砂会稀疏一些。

杜陵的砂 而高山系石头会有棉砂(杜陵很少会有)

而且一些高山系的石头,砂中的水晶砂密度没有杜陵高,也没有杜陵的砂坚硬。如下面这个黄色鸡母窝石。

一些砂的名称 砂,指石头中大块的围岩。 砂丁,就是寿山石中包裹的零散围岩颗粒或硬质包裹体,由于很小所以被称为砂丁,也跟随寿山石品种的不同,出现不同的砂丁,因此砂丁也可以作为寿山石石种的一个鉴定依据. 芙蓉的砂丁多是一种棉砂。 而高山系和杜陵系的常见的是水晶砂丁,水晶砂丁其实是石英晶体,和沙滩的砂子是一种东西。 本图是杜陵的白色水晶砂丁

杜陵系和马背,房拢岩这两个质地很类似杜陵的石种都有紫红色的水晶砂丁,高山没有这种紫红的水晶砂丁,所以这也是一个鉴别的依据。 杜陵的紫红色砂丁。 而高山则有他们特殊的砂丁,黑针。在寿山石高山,芙蓉系等石头中常见一种黑色小包裹体,俗称"黑针"他的颗粒很微小的时候,并不太影响刀感,呈现黑色,有的时候会有金色反光,这就是为什么称为黑金沙,如果其颗粒较大的时候,会呈现明显方形特征,并有铜状金属光泽,很多朋友以为这是铜矿石,其实并不是铜矿石,这是方铁矿的晶体.这种晶体很坚硬,大粒的会导致雕刻刀崩裂。细小的黑金沙,比较多石种都常见,如高山系大多石种,一些芙蓉。 此图为高山系坑头石的细小黑针,带有一定方向性的分布是坑头石的特征。

寿山石雕艺人林谦培事迹

xx 石雕艺人xx 事迹 xx 石雕艺人xx 林谦培,清代同治、光绪间福建寿山石雕艺人。字继梅。福建侯官县人。 擅雕刻印纽、博古及圆雕人物,海兽尤为专长。喜以神话、仙佛作习题材,具 北魏遗风。人物体型微胖,头大身短,衣褶流畅简练,饰以线刻锦纹,须发开 丝染墨,画眉点睛,刀路清晰,卷曲纹理,有条不紊,备极传神。在继承杨 璇、周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和弟子林元珠创始了寿山石雕“东门流派”艺术风格。林谦培被尊为“东门流派”鼻祖。东门派主要分布在福州东郊,都采石之自然形态雕作人物。晚年积平生得意之作,拓描成谱。 xx 石雕传承人xx 林亨云,1930 年出生,福建福州人,自幼爱好雕刻艺术,早年从事木雕工艺,师从陈发坦,70 年代由塑造佛像进而从事木雕、牙雕、寿山石雕的创作研究,擅长人物、动物圆雕,以尤擅雕刻北极熊及金鱼著称。他创作的众多作品中,习题材以动物为主,将木雕、牙雕技法运用到石雕中,他屡次应邀赴美 国、新加坡等国进行学术交流,其作品亦屡次在全国各种大展中获奖,其中 《海底世界》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珍品金杯奖。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玉石雕刻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福州市工艺美术特级名艺人。代表 作品有:木雕《熊》、寿山石雕《海底世界》、《金鱼》、《北极熊》等。 因家庭贫困,加之对雕刻艺术的热爱,13 岁时,林亨云就踏上了从艺之路。一开始跟着舅舅学习龙眼木雕。“刚开始学的时候,买进来的木头在雕刻之后仍以同样的价格卖出去,就为了用卖出去的钱再换新的材料,用来练手。”为了使雕刻作品惟妙惟肖,少年时的林亨云留意观察身边各种小动物的习性和体态,一边看一边模仿。经过十几年的刻苦钻研,20 多岁时,林亨云就蜚声艺坛。当时艺术界如此评价青年林亨云:“以擅刻动物著称,他所雕刻的熊,比例准确,形象逼真。”1970年,40 岁的林亨云开始研究寿山石雕艺术。从此,用艺术赋予石头生命,成为他毕生的追求。 林亨云一生经历丰富,石雕艺术自成一体,别具风格。他的特点在于不仅 掌握了石雕传统技法,而且吸收了木雕、牙雕的艺术长处。

玉石雕刻加工详细步骤

玉石雕刻详细步骤制作过程 古人云:玉不琢不成器。虽然目前玩玉原石者大有人在,且已分出玩肉与玩皮等族,但作为欣赏主体的玉件成品占有的市场份额还是高居首位。一块玉料原石雕成器件,就被赋予了明确的人文审美观,同时也为华夏子民所喜闻乐见。 玉石雕刻是一门很专业的技能,许多对此不了解的朋友还以为是类似石匠的锤锤打打,当看到了整个的操作过程,才知道全然不是那么回事。那么,一块玉料要经历哪些过程才会成为玉器的呢? 从大体上分,玉雕的过程可分为雕刻和打磨两个大的部分。 雕刻 当一块玉料到了雕刻的厂家,首先经历的是“相玉”,也就是观察分析玉料的成色、料质、绺裂、瑕疵等情况,决定制作什么?如何制作?有点类似于初步的设计。 决定如何制作后,大块的玉料可能会被要求切开。这就是“开料”。这时通常会用直径600mm以上的大锯片。现在玉石雕刻的工具基本都是采用电镀法制造的人造钻石粉工具。切割用的是压制的铁心圆片,在建筑行业里这类工具叫“水片”。 另一类工具是磨琢用的,形状及材质同牙医所用的钻牙器械是一样的。

开料后一般有个“整形”的过程,也就是将玉料整出需要的外形。对于籽料如果没有明确的瑕疵、绺裂,一般就不必整形了。 接下来是设计。由于玉料经切开整形后可能与预先的判断不符,这是的设计定稿才是决定性的。玉器分五大类:花鸟、人件、器皿、动物、天然瓶。而时下流行的手把件、挂件属于小件,分类在五大类之外。在雕刻技法上的分类有:圆雕(立体雕法)、浮雕、皮雕、镶嵌。两种分类法是互相包含的关系:五大类运用各种技法;各种技法可以单独或共同使用于五大类。 构思设计完成后就真正进入了雕刻部分。在此首先介绍一下雕刻机:雕机分为横机与软轴机两种。横机南北方大致相同,就是一台横卧的小型车床,工人双手捧着玉料进行操作。

浅谈玉器雕刻的俏色巧雕

浅谈玉器雕刻的俏色巧雕 说起玉器的俏色巧雕,就不得不先说说玉石原料的皮和色了。玉料刚开采出来的时候并不像人们后来看到的那样洁白无瑕,温润透亮,在未加工前,作为一种天然矿物,往往在玉质外有 一层石质包裹物,俗称玉皮,这层玉皮质地远不如内里的玉 肉细腻致密,但往往由于玉皮具有各种鲜艳的颜色,往往被 玉雕艺人保留下一部分,通过自己的巧妙构思,将皮色融入 玉雕作品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巧雕的作品。 巧雕是指在不同的玉料中做分色雕刻。可以理解成巧色玉、巧做玉。巧雕,又称俏色雕,是玉工利用玉石的颜色、 皮色,纹理,使之融合到创作题材之中,起到画龙点睛作用 的一种技法。 它要求玉工利用玉石的天然色泽纹理,施以适合题材的雕琢,创作出独一无二的作品。使作品的造与颜色达到完美 的艺术效果。巧雕是玉石工艺独有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玉石 行业难度极高的绝活。 自古以来雕玉之前,是要先去除玉皮、夹石、绺裂和色泽不好的部分,才能施以工艺。但是用玉皮的颜色作为玉器的巧色来点缀玉器,增加玉器的观赏性、艺术性,早在秦汉已有。而现今由于人们对玉石的喜爱,造成了玉石原料被无止境的开采,玉石原料越来越稀缺,作为一种能够很大程度保留玉石原有体积分量

的雕刻工艺,俏色巧雕被更多更广泛的应用于玉石雕刻之中,在现代绝大部分的玉雕作品中,都能看到俏色巧雕的影子,这已经成为了现代玉器玉雕的主流。 在近日举行的纽约佳士得拍卖会上, 一件清代和田白玉俏色翠玉瓜,把件配随 形紫檀盒,估价10万至15万美元,成交 价为142.65万美元。籽料圆雕藤柄瓜形, 旁巧雕翠绿小瓜,黑皮巧作瓜叶,瓜下褐 沁刻成蝴蝶。俗话说,千种玛瑙万种玉。 斑斓多变的玉器通过巧妙地雕刻往往令人 耳目一新,像这件和田白玉利用一侧的绿沁雕出一颗果实,加上原有的皮色,从整体到局部令人叹为观止。这件玉器曾经是著名收藏家许汉卿的旧藏。从收藏名家的玉器珍藏来看,俏色巧雕藏品的珍罕往往是考验眼力的重要标准。 除了利用玉石的皮色俏色外, 玉石本身可能多种颜色共存,为了 不破坏玉石原料的完整性和体积, 或是为了让玉雕本身更具欣赏价 值,玉雕师傅也会利用着多种颜色进行俏色。右图为一件翡翠弥勒,玉雕师傅巧妙地将墨翡部分雕刻成了袈裟,使一件厚度比较薄的挂件极具立体感。

寿山石种类图鉴

寿山石品种图典 寿山石,我国传统的“四大印章石”之一。石分布在福州市北郊与连江、罗源交界处的“金三角”地带。若以矿脉走向,又可分为高山、旗山、月洋三系。因为寿山矿区开采得早,旧说的“田坑、水坑、山坑”,就是指在此矿区的田底、水涧、山洞开采的矿石,经过1500年的采掘,涌现的品种达百数十种之多。中华瑰宝“寿山石”已成为海峡两岸经贸往来、文化交流重要的桥梁之一。 一、田坑 石种:田坑 产地:寿山溪坑头支流发源地至结门潭约8公里的沿溪两岸水田泥沙层中,面积仅1平方公里左右 特征:质地温润、细腻、绵密,蕴含宝气 田坑主要出产“田石”。矿石呈块状,埋藏在寿山溪坑头支流发源地至结门潭约8公里的沿溪两岸水田泥沙层中,面积仅1平方公里左右。外表润滑无明显棱角,“无根而璞,无脉可寻”,只能靠人工在田中挖坑至一至二米的深层搜掘,偶然而得,故极稀有,是寿山石中最珍贵的品种,备受藏家所珍宝,被尊为“石中之王”。其价值与金玉相埒,甚至易金数倍,世有“黄金易得,田黄难求”之说。清毛奇龄《后观石录》记:“每得一田坑,辄转相传玩,顾视珍惜,虽盛势强力不能夺”。 田石质地温润、细腻、绵密,蕴含宝气。在微透明或半透明的肌体中,隐约可见纤细纹理,状似剥皮后的新鲜白萝卜,故称“萝卜纹”。色以纯黄为主,亦有少数呈红、白、黑等色调。色泽往往外浓而向内渐淡,表层常裹淡黄或灰、黑色皮,间有红色格纹。 埋藏田石的地域,仅限于傍溪得到坑头水灌溉滋养的田地,即民间所云:“吸坑头之水,出石中之王”。田石产地可分为上坂、中坂、下坂和碓下坂四个坂段。 上坂又称“溪坂”,是坑头溪发源地的一段田地;中坂紧接上坂,与大段溪会合后,下至铁头岭;下坂自铁头岭至碓下;从碓下到结门潭瀑布一段称为碓下坂。旧时挖掘田石较集中于上、中坂,色正质嫩,其中精华列为“贡品”进献宫廷。在清代曾出现过“掘田田尽废”的情景,历经数百年的不断翻掘,几至绝产。近年以来石农多在下坂乃至碓下坂搜掘,时有佳石出土。 田石的品种命名,主要根据矿块的色泽来分定,辅之以石质、产地。有田黄石、白田石、红田石、黑田石以及乌鸦皮田石、搁溜田石、溪管田石和硬田石等。除“田石”外,在寿山溪底及沿岸田地中,还埋藏一种称马“牛蛋黄”的粗质块状独石。 1.1

寿山石雕的工艺技法

寿山石雕的工艺技法. 1、“相石”设计 寿山石雕艺人在创作动刀之前,总要对着待雕刻的石料仔细揣摩一番,这就叫“相石”。“相石”在创作过程中是极重要的一个步骤,通过“相石”揣摩推敲,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 的效果。 2、雕刻艺法 1)雕刻寿山石工序大致分为: 打坯——运用雕刻工具,将原料的多余大块面切除,使其适合于作品题材的需要并在粗坯的基础上,继续雕琢景物的各部结构,达到表现作品的基本造型和内容。 凿坯——凿坯时先粗后细,由表及里,通过凿坯,使作品所表现的景物如人体的结构、衣饰、动物的毛发、肌肉、山峦的皱法,树木、花卉的枝叶,瓣蕊以及配景的细节等,都应该 达到基本清晰精确。 修光----修光是雕刻的最后修饰过程,依*不同的刀向和刀法,刻划出景物的气质和精神。 2)寿山石雕刻技法: 浮雕----浮雕按景物刻划的厚度分为“高浮雕”和“浅浮雕”两种,通过浮雕的应用,使 作品表现的物象在结构上更有立体感。 镶嵌----其保留了高浮雕艺术风格,将刻成浮雕石片直接粘贴于器物板面之上,形成一幅 景物明显突起的画面。 镂空----又名透雕,是介于圆雕与浮雕之间的雕刻法,它可分单面、双面、三面、四面、六面和里外多面镂空雕法,一般都在浮雕的基础上,放洞透空镂雕背景,衬托主题。 链条----链条雕刻是玉雕经常采用的一种技法,寿山石雕偶有应用,起始装于印钮,后也应于作品上。其制作难度大,需胆大心细,熟练掌握石性与技巧,才能获得成功。 3、揩光上蜡 寿山石雕刻品在雕刻完成后,还需要经过精心磨光,才能充分显现出寿山石的特质和天然色泽,使作品外表光润明亮,磨光可用砂纸、木贼草、冬稻茎、竹签、桐油瓦灰砖等,磨光分 粗磨、细磨和“揩光”三道过程。 粗质寿山石在磨光或罩色处理后,需要上一层薄蜡,以保持石质的稳定,上蜡所用的原料是以四川白蜡65%和东北软蜡35%渗合溶化而成的中性蜡块。 上蜡前,先将石雕加热至100—150℃,用毛刷蘸溶化了的蜡液薄涂外表,待均匀后缓缓降温冷却,再用软质麻布细心揩擦,直至焕发光泽,石雕经过上蜡,虽然色泽纹理得到充分表露,但石质经加温往往逊其温润,故名贵石料不宜上蜡。 4、技法 1)圆雕 圆雕又称立体雕,是物体在雕件上的整体表现,观赏者可以从中看到物体的各个方面。从研究古代的寿山石雕获知,与殷、商、周、秦、汉。唐的百雕一样,圆雕也是寿山石雕最古

中国历代玉雕技法研究

中国历代玉雕技法研究 中国玉器的文化历史古老而又漫长,博大而又精深,深远而又缓慢,是映现着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之一。追寻其演变的内在规律和外部特征,是进入研究中国历代玉雕技法的重要途径。将玉雕历史分为七个时期,并对每个时期做了详细的描述和总结。 标签: 玉器;玉雕;工艺 古语有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而中国玉雕工艺是中国独有的艺术技艺,它经历了数千年的延续和发展,创造出了数不胜数的艺术精品,是世界独一无二的瑰宝,享有“东方艺术”的美誉。中国的玉雕工艺的历史非常悠久,由旧石器时代玉石器到新时期时代玉器时期,已经开始慢慢由以简单的石器为主发展过渡到以雕有纹饰的石器为主的新石器时期。石器的发展导致了玉器的出现,随着历史的前进,玉雕工艺也不断的进步,并开始走向繁荣,走向成熟,走向世界的工艺雕刻的前沿。 把中国历代的玉雕技法大体分为七个时期,分别是:新石器时期,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宋元时期,明清至近代时期。 1新石器时期——简单玉雕时期 河姆渡文化玉器:距今6800-7000年左右,玉器原料多以当地的沉积岩,火山岩和变质岩为主,但因制作水平不高,工艺不完善,欣赏工艺能力较低,所以多为光素无纹。多以玉璜,玉坠等小件饰品为主。 红山文化玉器:距今6000-5000年左右,玉器原料多为蛇纹石玉,多以通体磨光,采用圆雕,浮雕,钻孔,线刻等已开始日渐成熟。多以龙有关的各种动物图案为题材。 良渚文化玉器:距今5000-4000年左右,玉器原料多为阳起石系列玉石为主,常见到浮雕兽面,采用减地浮雕和压地浮雕,有的两种间使,工艺繁复,令现代人叹为观止。文饰繁密细致,和谐工整。出现了云雷纹、鸟纹、蛙纹等繁密精细的装饰花纹,其中以多种形态出现的神人、兽面复合图像最为重要。 龙山文化玉器:距今4000-3500年左右,玉器原料多为有颜色的和田玉和山东的玉石矿等。开始延续了良渚文化玉器的雕刻技法,工艺开始得到改善。以鸟形或鸟头形玉饰,玉斧、玉锛[bēn]、玉刀、玉凿、玉璇玑等为主的玉器。 2商周时期——玉雕工艺时期

寿山石雕的鉴赏及价值评估

寿山石雕的鉴赏及价值评估 成功的作品是作者的文化水平、艺术修养、雕刻技艺和实践经验等诸多综合能力及水平的反映。美的表现是和艺术家所能获得的思想力量成正比的,寿山石雕艺术正是如此。 雕制成工艺品的寿山石有非常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寿山石的原石,因为它的质地、颜色、光泽和纹路等,也自有它的欣赏和收藏价值。 寿山石原石的收藏早在明朝初年以前就已经开始。因为明洪武年间 (1368~1398年),建于唐光启三年(887年)的寿山村“寿山广应院”被焚于火。火后在“广应院”的故址留有许多寿山石,以后被称为“寺坪石”。所以明?徐火勃的《游寿山寺》诗写:“草侵故址抛残础,雨洗空山拾断珉。”“断珉”指被“广应院”僧人收藏过的“寿山石”。但其时收藏“寿山石”原石可能不是为艺术欣赏,而是为了雕琢之后制造器具。明末,曹学铨发现并开始收藏田黄石,至清代,“寿山石热”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于是在收藏寿山石雕品的同时,也掀起收藏寿山石原石的热潮。寿山石原石除了可以加工成价值连城的寿山石工艺品外,其本身的质地、纹理、颜色以及所派生的文化都极具收藏的价值。比如说寿山石中的田黄石,因为有“易金十倍”的价值,收藏一块田黄石,便是一个资产的“保险箱”,也可以说是财产数量的象征。因此从古至今不断有“千金买田黄”或是“万金买田黄”的例子,但更多的收藏是为了艺术的欣赏。现代寿山石收藏家仍有许多热衷于原石的收藏。1982年,美国—个教授“万金买田黄”,便是买了一块2两重的田黄原石材。台湾有一个收藏家,专门收藏寿山石中的“芙蓉石”。中国画家齐白石有“百石富翁”的佳话。他则穷搜广采,收藏了一千颗,而且是质量上乘的“中国三大印石”之一的“芙蓉石”,被人戏称为“千石王子”。 寿山石雕品始见于南朝的石俑,但雕技粗糙,除了作石俑殉葬外,不见有收藏的例子。梁克家的《三山志》说,宋代寿山石开始大量开采,并用于雕刻,精美者作为贡品发运汴梁,成为宫廷的玩物。大者为达官贵人陈列于几案欣赏,小者则为文人雅士手中的玩赏品。宋代的寿山石雕艺术已经达到可以供玩赏的水平了。于是便有了“收藏”的历史。但大多数为宫廷及达官贵人所收藏。元末,开始用寿山石刻印,并因此有寿山石印钮艺术的产生,收藏寿山石印材和寿山石印钮,成为当时文人雅士的“专利”,并一直影响到现在,成为一种历史性的社会风气。 赏石方法 赏寿山石重在“三看” 寿山石雕十分注重依石造型,因而有“一相抵九工”之说。

玉雕详细步骤

玉雕详细步骤 玉石雕刻详细步骤制作过程 古人云:玉不琢不成器。虽然目前玩玉原石者大有人在,且已分出玩肉与玩皮等族,但作为欣赏主体的玉件成品占有的市场份额还是高居首位。一块玉料原石雕成器件,就被赋予了明确的人文审美观,同时也为华夏子民所喜闻乐见。 玉石雕刻是一门很专业的技能,许多对此不了解的朋友还以为是类似石匠的锤锤打打,当看到了整个的操作过程,才知道全然不是那么回事。那么,一块玉料要经历哪些过程才会成为玉器的呢, 从大体上分,玉雕的过程可分为雕刻和打磨两个大的部分。 雕刻 当一块玉料到了雕刻的厂家,首先经历的是“相玉”,也就是观察分析玉料的成色、料质、绺裂、瑕疵等情况,决定制作什么,如何制作,有点类似于初步的设计。 决定如何制作后,大块的玉料可能会被要求切开。这就是“开料”。这时通常会用直径600mm以上的大锯片。现在玉石雕刻的工具基本都是采用电镀法制造的人造钻石粉工具。切割用的是压制的铁心圆片,在建筑行业里这类工具叫“水片”。

另一类工具是磨琢用的,形状及材质同牙医所用的钻牙器械是一样的。 开料后一般有个“整形”的过程,也就是将玉料整出需要的外形。对于籽料如果没有明确的瑕疵、绺裂,一般就不必整形了。 接下来是设计。由于玉料经切开整形后可能与预先的判断不符,这是的设计定稿才是决定性的。玉器分五大类:花鸟、人件、器皿、动物、天然瓶。而时下流行

的手把件、挂件属于小件,分类在五大类之外。在雕刻技法上的分类有:圆雕(立体雕法)、浮雕、皮雕、镶嵌。两种分类法是互相包含的关系:五大类运用各种技法;各种技法可以单独或共同使用于五大类。 构思设计完成后就真正进入了雕刻部分。在此首先介绍一下雕刻机:雕机分为横机与软轴机两种。横机南北方大致相同,就是一台横卧的小型车床,工人双手捧着玉料进行操作。 软轴机是世界上普遍采用的雕刻机械,电动机通过可弯曲的软轴传动,工人一手持操作手柄, 一手扶或持玉料进行雕刻。

寿山石的雕刻手法1

寿山石的雕刻手法1 圆雕 圆雕又称立体雕,是艺术在雕件上的整体表现,观赏者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到物体的各个侧面。它要求雕刻者从前、后、左、右、上、中、下全方位进行雕刻。它是寿山石雕最古老、最基本的技法,也是“东门派”的主要技法。 寿山石的圆雕始于南北朝。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福州地区陆续发掘出的南北朝时期的殉葬品“人兽俑”等,就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原始的寿山石雕作品。据相关资料研究分析,圆雕自南北朝以来一直是寿山石雕的主要技法,即使到了清初寿山石雕昌盛时期,雕制人物、动物也仍然以圆雕技法为主,只是这一时期的圆雕技法和古远的南朝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作品的艺术水平也是天差地别。享有盛名的杨玉璇、周尚均、魏汝奋、魏开通、董沧门等,虽然雕刻风格各异,却都是圆雕大师,他们的许多圆雕作品也都成为传世之作。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杨玉璇的《僧人卧像》、周尚均的《弥勒》、魏开通的《伏虎罗汉》等十几件寿山石雕作品,以及上海博物馆、天津艺术博物馆和福州市博物馆收藏的杨、周、魏、董的传世之作,都显示了清初寿山石圆雕技艺的高超水准,坐势自然舒展,神态悠然自得,面额饱满,鼻宽且丰,两眼微闭,两唇微翕,欲言又止,表情异常生动,衣纹用刀十分流畅,富有动感,不论前观还是后看,都显得和谐自然,堪称圆雕杰作。从《数珠罗汉》还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石雕艺人已善于利用巧色。他们不仅懂得用石材的有色部分雕刻外披的袈裟,用无色部分雕刻罗汉肌体,有的还在罗汉打坐的蒲团一描花巧填金粉。一代宗师杨玉璇还在罗汉服饰上镶嵌宝石,用以衬托雕像,使之瑰丽多彩。 清同治和光绪年间的“东门派”鼻祖林谦培,也是一个圆雕高手。他的圆雕作品多以仙佛人物为题材,风格受杨璇影响,并有明代德化瓷雕高手何朝宗的遗风。造像着重传神,造型颅硕身短。形象比较肥硕,衣纹如行云水,临风飘荡。“东门派”传人林元珠、郑仁蛟、林友竹等也是圆雕高手。林元珠还在圆雕的基础上,创造了人物和山水相结合的“立体雕”,用来表现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和戏曲情节。郑仁蛟则吸收木雕、牙雕、青石雕的长处,融于寿山雕之中,使其风貌焕然一新。 古代的寿山石圆雕作品多是独立的个体,如仙、佛、猪、羊、马等,体积也比较,通常是摆放在案几上的小雕件,或当扇坠、链坠等装饰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寿山石雕的题材不断拓宽,石雕技法也不断丰富发展,在圆雕技法的基础之上,出现镂雕、链雕。在表现内容上,也由独立的个体发展到人物、动物和山水等相结合的大型群雕,这就使得圆雕从技法到作品内容都更加丰富和完善。同一件圆雕作品,往往是圆雕、镂雕、链雕等多种技法融会贯通。如“东门派”大师冯久和雕刻的《猪崽满圈》,以一群母子猪造型来反映农家生活的兴旺发达;陈敬祥的《求偶鸡》,以鸡亢奋恣肆的形态和刀法的创新独到,令人精神为之一振;郭功森的山水雕《武夷风光》,集闽山闽水于咫尺之间,以小见大,意境无穷;林亨云的群鱼雕《海底世界》,无水鱼游,怡然自得,令人浮想联翩;林发述的《三仙醉酒》,似醉非醉,如诗如画;林廷良的《九宝连环章》,环环石链动,九章喜相连;王祖光的《荷花观音》,端庄娴静;还有《长征组雕》、《红色闽西组雕》、《井岗山会师》、更喜岷山千里雪》等等,这些艺术精品都是他们利用大体积的五彩斑斓的高山石创作,在纯熟运用圆雕技8法的基础上,融合其它技法完成的,是寿山石雕从造型、题材、技法到巧色利用上的重大突破。 由于圆雕作品极富立体感,生动、逼真、传神,所以圆雕对石材的选择要求比较严格,从长宽到厚薄都必须具备与实物相适当的比例,然后雕师们才按比例“打坯”。“打坯”是圆雕中的第一道程序,也是一个重要环节,特别是大型的圆雕作品,还需要先在泥土上“打坯”,竺修订完“泥稿”后,再正式在石材上“打坯”。“打坯”的目的是确保雕品的各个部件能符合严格的比例要求,然后再动刀雕刻出生动传神的作品。圆雕一般从前方位“开雕”,同时要求特别注意作品的各个角度和方位的统一、和谐与融合,只有这样,圆雕作品才经得起观赏者全方位的“透视”。 钮雕 钮雕是专指印章上部钮饰的雕刻,属于圆雕的范畴,具有丰富的立体感,但它和圆雕相比,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一是物像小,限于印章的规模,一般都在10立方厘米以下;二是只表现物像的上方,而不像圆雕那样,需要全方位表现;此外,钮雕的表现内容多是动物,特别是古代传说中的动物,如:螭、狮、龙、凤、虎、辟邪、饕餮、麒麟、驼、龟、熊、蝙蝠等,因此,钮雕也称为“兽钮”。

寿山石-石雕工艺技法

鬼斧神工——寿山石雕工艺技法(一) 寿山石雕刻已有1500年的历史,拥有多种别具特色技法。 圆雕又称立体雕,从前后左右上下全方位进行雕刻,可四面观赏。清初杨玉璇的《仙人扛桃》就是圆雕,衣袂飘动的仙人扛着桃子行路,喜悦神情呼之欲出,体现了逼真如实物的特点。近代还出现了人物山水结合的大型圆雕,如《长征组雕》、郭功森的《武夷风光》、林亨云的《海底世界》等。 镶嵌雕又称屏雕,是以寿山石片刻成浮雕粘帖在漆器、挂联等之上的技法,分设计、雕刻和粘贴三个步骤。雕刻画面多取人物故事、花鸟蔬菜、博古器皿等,根据分解的图画选择相应质料色彩的石片雕刻。如《博古镶嵌挂联》,各色寿山石光彩夺目,景物隆起边沿、侧面稍向内斜,富有空间感和立体感。 透雕是在浮雕基础上保留凸出部分的物象齐全,而将背景进行局部或全部镂雕。多为插屏,有单双面之分。单面透雕只刻正面,双面透雕刻正反两面。著名雕刻家林寿煁创作了近代透雕《南昌起义纪念馆》,主体是长方形石材框内的纪念馆,其上部被镂空成为飘在空中的红、黄等颜色的云,层次布局灵动鲜活。 微雕是在小颗寿山石上雕刻细微的画面或文字的技法,作者需有精熟的书画功底。20世纪80年代陈忠森将微雕与书画结合,表现人物、山水、花鸟、彩墨抽象画和各种书法,且韵味十足。《兰亭序》全文能在一颗比黄豆大一点的田黄石的一个平面上刻完,正是作者微中求精的结果。 寿山石雕艺术也在求精入微的追求中不断发展。随着雕刻工具与艺术创造的突破,寿山石雕产生了一些细致、高难度的雕刻技巧。 浮雕是在石面凸起物像的雕刻技法,画面设计注重丰满立体。依物象凸出的厚度,有浅高之分,凸起物像浅则为浅浮雕,反之则为高浮雕,高浮雕十分接近圆雕。清乾隆时的寿山石巨玺方柱四面就有雕师周尚均雕刻的浮雕博古和夔龙图案。近代浮雕高手林寿煁、王雷霆等有《天堑变通途》、《山村新貌》等浮雕名作,层次分明,意境清新。 镂空雕及镂雕,是在寿山石的内面进行雕刻,把石材中没有表现物象的部分掏去,保留原石材能表现物象的部分。1995年石雕名艺人陈敬祥创作《求偶鸡》,以一块寿山石雕刻鸡笼,再通过鸡的笼小小空格,将刻刀伸入笼中雕刻了一只鸡。作品立体感强,刻工细致,

玉雕知识总汇【工序 磨头 口诀 创意】

玉雕的工序 玉器雕琢主要包括选料、剥皮、设计、粗雕、细雕、修整和抛光等工序。 1、选料、剥皮 玉器雕琢有时是根据买主的要求来选择玉料和确定题材的,比如买者提出要订做中档的翡翠玉质的观音佛像,同时要求佛像手持玉净瓶呈站立资势,佛像高度在5寸左右,当然价钱要协商好。玉雕作坊就必须根据买者要求选择合适的翡翠玉料,将设计图案与买者商量双祀同意后就可以加工了。当然大多数情况下是根据玉料来设计,即所谓的”景材施艺”。玉料尤其是经过河水磨蚀过的砾石玉料,往往表面都有一层氧化层,比如翡翠表面常常为黑色、黄色、红色等包裹,里面是否有绿色?络裂和纹理如何延伸?雕琢前需要有所了解,这样才可能做好玉雕设计。当然玉石好的表皮,不能随意剥去,有时可以利用玉石表面不同的颜色进行设计雕琢好了可成为玉器的俏色,提高玉器的价值。 2、设计 玉器设计是雕琢玉器的关键。一般说来,设计者往往是根据玉料的颜色、玦度、纹理和形状来设计雕琢题材,选择适合玉料特征的题材,首先要最大限度地利用玉料,根据玦度和玉料外形设计,不能浪费玉料;利用好颜色,使其产生最佳效果;尽量摒弃玉件上绺裂暇疵,要做到“挖脏这绝”、”变职为榆”。玉雕设计者可能就是执行设计的雕琢人,有时玉雕设计者和雕琢者为下同的两个人,这就需要执行雕琢的人要领会设计者的思想,同时应具备必须的技术要求,有能力把握雕琢玉件题材的特征,并对玉雕题材有所了解,尽量熟悉有关背景材料。这样才可能真正理解设计,雕琢出设计者所期待的玉器。最初玉雕设计图案可以画在纸上,也可以直接画在拟雕琢的玉料上。大型贵重的玉料雕琢,必须先画在纸上反复斟酌酝酿,设计完美后再落在干料上,雕琢者根据题材图案的线条进行加工。小件玉器加工可直接在料上勾样。雕琢过程中要璜开玉料内部出现的缎裂,要充分利用其内部的颜色,这就需要不断地修改玉雕设计要多次在雕琢的玉件上描图。当然原定主要的玉雕题材通常是不能改变的,只能调整有关局部内容,适当减少或增加部分雕琢内容。 3、粗雕 玉件勾好样后就可以粗取了,粗雕也可称为做胚,即按照设计要求将玉料雕琢成形,初步达到设计玉雕的基本造型。粗雕非常重要这一工序是整个玉雕是否成功的基础,我们知道玉料一旦雕琢,就很难回头,真可谓是”覆水难收”所以雕琢之前要慎重。为此玉雕行业在粗雕阶段就总结出许多经验其中“见面留棱”、”以方后圆、”打虚留实”、”留料备漏”、”先浅后深”等。粗雕最初要将玉料切割成若干大的玦面,然后将这些大面分割成若干小面面与面之间要有棱角,这些棱角存在可以及时调整玉雕造型,这就是所谓的”见面留棱”;雕琢圆形或球体时要采用微积分原理来加工,首先对玉料找祀,即将玉料切割成祀形或正方体,逐渐去角使得圆形或球体玉件面和棱越来越多从而也就越接近回或球体,这就是所谓的”以方后圆”玉器雕琢要由表及里。从浅到保地进行,也就是用工具勾出基本轮廓后再进一步完成造型,”先浅后深”的道理容易理解;玉刚过程中要保留好外形比如人物的头部、腿部、手肘等外露部分要留足余豪,一旦琢磨坏了无法补救,而身着衣物的折曲纹饰是雕琢的重点这就是”打点留实”的意思;雕琢时有可能为了回璜络裂,或遇见磕碰等意外,需要调整局部雕琢内容所以粗雕时必须留料备漏雕琢最后才可以将预留的余料去掉。颈短肩高也有“留料备调”这个意思,就是说人物雕琢时颈部要短肩头要高,在后期细刚完成后颈部长短才可能正好合适。如粗雕时人物颈部正好后期不断修整就可能使人物颈部变长,这时候就无法将其缩短了。玉器雕琢时要充分考虑到玉雕造型的特点,比如粗雕动物或人物的手足时要尽量留长,耳鼻头要尽量留大眼嘴却要尽量留小;粗雕时要留有余最,否则短了不能增长,小了不能变大,大了又不能

千秋神韵的寿山石大红袍

千秋神韵的寿山石大红袍 大红袍(石农俗称鲎箕花坑)发掘于上世纪80年代末,产于寿山高山西北面不到一亩地的山坳中,大红袍为高山系掘性独石,由于长期土壤滋养,其性凝结通灵,其质地多为半透明或微透明牛角冻地或藕粉冻地。色泽纹理以大红为主调,呈条纹不规则分布,且色界分明,间有橙、黄、绿、青、蓝、紫、灰各色,色调浓淡相间,神采飘逸,刹是好看。偶尔还能在牛角冻地肌理上发现点点金砂,如星光闪烁,更是凭添了大红袍的风韵。大红袍质感尊贵典雅、喜庆吉祥,大红袍的红是大红、正红、正色,浓而不浊、艳而不妖,非常切合中华民族的审美情结和东方文化的传统内涵。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大红袍风姿卓绝,独具个性的魅力。观赏大红袍宛若饱览汉唐风韵,紫气东来,气势恢宏;犹如香山赏秋,花港观鱼,妙趣无穷;更似花仙下凡,牡丹胜开,红梅吐艳,美不胜收。大红袍无与伦比的神韵,不仅集纳了天地之精华,而且涵盖了人世间古往今来的大朴与大美,不愧为天工妙造,大自然恩赐给八闽的瑰宝。大红袍的纹理变幻无穷,这种独特的纹理结构,好看却难雕,稍稍雕刻不当,画面易破碎,有失整体感。但在有经验、悟性的雕刻家手里,一经相石,硬是在黑红相间的变幻纹理中找到了感觉,他们充分利用大红袍的自身特点,巧雕妙刻,以薄意、浅浮的手

法创意出不少精品力作。这些作品或汉龙神威、或行云流水;或百花争艳、幽山鸟语;整个或画面云中见龙,龙中见云,火借龙威,龙趁火势;或灵动自如,万千气象,层出不穷。每件作品的艺术与石性融为一体,大气中见古气,古气中见静气,充分彰显了大红袍天工与人工结合的妙造之美,相信,其中一些惊世之作,日后必成为时代的珍稀。大红袍的自身特质,已引起世人极大关注。不少作品尤其是中青年高级雕刻家石强的佳作,已在全国、省市的许多大展中缕获殊荣。如《中国龙》在福建寿山石参评中国国石组委会组织的,中国首届寿山石大展中获金奖;《中国龙·中国红·中国印》在中国第七届国家级美术大师展获金奖;《国花四绝》在中国首届国家级名石雕刻艺术展获金奖;《争艳图》在第四届中国工艺博览会获金奖;《王者至尊》在第四届全国艺术品博览会获金奖;此外,还有许多作品在省、市级的大展中获金奖。更令人惊喜的是2006年11月,中央电视台《艺术品投资》走进福建厦门民间寻宝,大红袍组雕《中国龙·中国红·中国印》从2000多件的送品中脱颖而出,被评为民间十大宝物之一。无独有偶,在2008年CCTV《寻宝》大型电视系列活动中石强的力作、大红袍寿山石雕《国花争艳图》又被评为“十大宝物”。世间物以稀为贵。早在2002年11月27日香港文汇报收藏天地中,就以整个版面图文并茂介绍过《寿山珍稀石种大红袍》,并在文中指出:寿山石开采以来,沙

清代的寿山石雕的历史及流派

清代的寿山石雕的历史及流派 清代,寿山石雕已经走过了萌发、成长、开花、初熟的千年历程,进入了昌盛期。不 但雕艺更加成熟,并且涌现了冠盖众石的崭新的石种——田黄石。此乃清时寿山石文化的鼎盛时期。清时的雕师因材施艺的水平普遍比前代提高了,能按寿山石材的形态、色质的不同,分别雕制印章、人物、动物、文具、器皿。印钮的制作也更加生动和多样化了。据清毛奇龄在《后观石录》所云,在他收藏的49枚寿山石印章中,单是兽钮就有螭虎、辟邪、狻猊、青羯、天马、獬貂、貔、貘等20余种钮式。如果以立、卧、蹲、倒等姿态细分则更多。此外还有山水、山鸟、人物、博古等其他钮式。 此时的雕刻技法,又日臻精进,且有突破。除了圆雕、高浮雕、薄意等常见外,尚出 现了阴刻和链条雕刻。1997年夏,被彩印成国家邮票发行的乾隆帝印玺《三链章》,就是此时的链条雕刻的杰作。 作为清代寿山石文化昌盛的标志,突出地表现在石雕艺坛上出现了技艺超前的一代宗师。关于这一点,首先要说到的是杨璇与周彬。杨璇又名杨玉璇,清康熙年间漳浦人,客居福州,精于寿山石人物、兽钮的雕刻。他首创了“审曲面势”的雕刻法,根据寿山石的丰富色彩依色巧雕,即所谓的“取巧”,使人物、动物、花鸟等的造型,达到形、神、情、趣兼具。他构思精妙,刀法古朴,是公认的寿山石雕的鼻祖。《达摩过江》是其代表作。像高约10厘米,达摩的左手提着衣褶,右手托着草鞋,头部微侧向前,显其过江之势,动感自然舒展。佛像面额饱满微笑,两眼圆睁,鼻宽且平,两唇略张,给人以全神贯注之感。衣纹雕刻得既贴切妥当,又疏密有致,富有节奏感;架裟上并有宝石镶嵌,可谓匠心独运。 与杨玉璇同时代的另一位石雕大师是周彬。周彬又名周尚均。他喜用夸张的手法刻兽钮,使其形态与众不同;印旁的博古纹多取青铜器纹样,并在纹中隐刻双钩篆字“尚均”,其精细的雕风令人叹服。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寿山石珍藏品,多为杨、周两人的作品。这是因为他们的作品,多作为当时的福建地方贡品送京。 清代寿山石文化鼎盛的第三个标志是有史以来最早的两部寿山石专著出现在这个时期。清康熙六年(1667)年福建侯官县著名学人高兆(字云客)自江左回乡,受友人“怀瑾握瑜(指 把玩寿山石),穷日达旦,讲论辨识”的影响,也被卷入了“寿山石热”中来。他分别从十余位友人处借览了140余枚寿山印石,进行研究分析,时经一载,于次年写就了世上第一部寿山石文化专著《观石录》,既记录了当时寿山农家“日数十夫,穴山穿洞,摧岸为谷”的采石场面和“逵路之间,列肆置侩”的售石活动,又介绍辨识各类寿山石的形性和色质,指出与石

寿山石雕刻技法及作品

寿山石雕刻技法及作品 一、圆雕 圆雕又称立体雕,是从前、后、左、右、上、中、下等各个方位雕刻物体的方法。所雕作品逼真如实物,特别富有立体感。 寿山石的圆雕始于南北朝,近年在福州地区不断出土的南北朝时期的殉葬品“人兽俑”等,便是最原始的寿山石圆雕作品。之后寿山石雕仍以圆雕为最主要方法,特别是清代,长盛不衰,清初的许多寿山石雕刻大师都是圆雕大师,如杨玉璇有《僧人卧像》、周尚均有《弥勒》、魏开通有《伏虎罗汉》,这些圆雕杰作举世闻名,至今为北京故宫博物院所收藏。 因为圆雕最近于实物的主体,所以圆雕所要选择“石材”,都应该有如按实物比例的厚度。然后按比例“打坯”。圆雕是很讲究“打坯”的,特别是大型的圆雕作品,甚至要离开寿山石材,在泥土上“打坯”,完成并修订“泥稿”后,才正式在石材上“打坯”。选择石材的厚度是保证雕品有如实物的先决条件,然后在选好的石材上“打坯”。“打坯”的目的是保证雕品的各个部件既能按实物的比例,更能比实物传神。圆雕要特别注意的是各个方位统一、和谐和融合。比如说雕人物,前方位雕的人物头部是男人,后方位就也应该是男人,而且大小要一

致。再比如说前方位的衣着是长衫,后方位的衣着就不能是短袖,而且衣摺、流线等都应该和谐、融合。 圆雕一般从前方位“开雕”,因为前方位是最主体的方位。主体成功了,作品就成功了一半;主体要是雕不好,雕好其他部位也就没有价值。 古代的圆雕多以单件实物为对象,如仙、佛、猪、羊、马等小雕件放在案头把玩;也可以作为小雕件,当扇坠、链坠等装饰物。近代创造了以人物、山水等相结合的大型“立体雕”。《长征组雕》、《闽西组雕》以及郭功森的《武夷风光》、林亨云的《海底世界》等都是成功的大圆雕作品,宜于在大厅里摆设。 二、钮雕 钮雕是专指印章上部印钮的雕刻,起装饰印章作用。其雕法居于“圆雕”的范畴,有其丰富的立体感。但它另有特点:1.物像小。限于印章的规模,一般都在10立方厘米以下。2.不表现物像的下方。这是与“圆雕”最大的异点。“圆雕”从各个方位表现物像,而钮雕就差“下方位”。“下方位”被印章的方柱所替代。3.钮雕的内容多以动物最主,特别是古代的动物,显得古雅不凡,如:螭、狮、龙、凤、虎、辟邪、饕餮、麒麟、驼、鳌、龟、熊、蝙蝠等。因此称“兽钮”,石雕口诀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