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山石的雕刻手法1
寿山石雕刻技法及作品

寿山石雕刻技法及作品一、圆雕圆雕又称立体雕,是从前、后、左、右、上、中、下等各个方位雕刻物体的方法。
所雕作品逼真如实物,特别富有立体感。
寿山石的圆雕始于南北朝,近年在福州地区不断出土的南北朝时期的殉葬品“人兽俑”等,便是最原始的寿山石圆雕作品。
之后寿山石雕仍以圆雕为最主要方法,特别是清代,长盛不衰,清初的许多寿山石雕刻大师都是圆雕大师,如杨玉璇有《僧人卧像》、周尚均有《弥勒》、魏开通有《伏虎罗汉》,这些圆雕杰作举世闻名,至今为北京故宫博物院所收藏。
因为圆雕最近于实物的主体,所以圆雕所要选择“石材”,都应该有如按实物比例的厚度。
然后按比例“打坯”。
圆雕是很讲究“打坯”的,特别是大型的圆雕作品,甚至要离开寿山石材,在泥土上“打坯”,完成并修订“泥稿”后,才正式在石材上“打坯”。
选择石材的厚度是保证雕品有如实物的先决条件,然后在选好的石材上“打坯”。
“打坯”的目的是保证雕品的各个部件既能按实物的比例,更能比实物传神。
圆雕要特别注意的是各个方位统一、和谐和融合。
比如说雕人物,前方位雕的人物头部是男人,后方位就也应该是男人,而且大小要一致。
再比如说前方位的衣着是长衫,后方位的衣着就不能是短袖,而且衣摺、流线等都应该和谐、融合。
圆雕一般从前方位“开雕”,因为前方位是最主体的方位。
主体成功了,作品就成功了一半;主体要是雕不好,雕好其他部位也就没有价值。
古代的圆雕多以单件实物为对象,如仙、佛、猪、羊、马等小雕件放在案头把玩;也可以作为小雕件,当扇坠、链坠等装饰物。
近代创造了以人物、山水等相结合的大型“立体雕”。
《长征组雕》、《闽西组雕》以及郭功森的《武夷风光》、林亨云的《海底世界》等都是成功的大圆雕作品,宜于在大厅里摆设。
二、钮雕钮雕是专指印章上部印钮的雕刻,起装饰印章作用。
其雕法居于“圆雕”的范畴,有其丰富的立体感。
但它另有特点:1.物像小。
限于印章的规模,一般都在10立方厘米以下。
2.不表现物像的下方。
这是与“圆雕”最大的异点。
寿山石的雕刻手法1

寿山石的雕刻手法1圆雕圆雕又称立体雕,是艺术在雕件上的整体表现,观赏者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到物体的各个侧面。
它要求雕刻者从前、后、左、右、上、中、下全方位进行雕刻。
它是寿山石雕最古老、最基本的技法,也是“东门派”的主要技法。
寿山石的圆雕始于南北朝。
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福州地区陆续发掘出的南北朝时期的殉葬品“人兽俑”等,就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原始的寿山石雕作品。
据相关资料研究分析,圆雕自南北朝以来一直是寿山石雕的主要技法,即使到了清初寿山石雕昌盛时期,雕制人物、动物也仍然以圆雕技法为主,只是这一时期的圆雕技法和古远的南朝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作品的艺术水平也是天差地别。
享有盛名的杨玉璇、周尚均、魏汝奋、魏开通、董沧门等,虽然雕刻风格各异,却都是圆雕大师,他们的许多圆雕作品也都成为传世之作。
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杨玉璇的《僧人卧像》、周尚均的《弥勒》、魏开通的《伏虎罗汉》等十几件寿山石雕作品,以及上海博物馆、天津艺术博物馆和福州市博物馆收藏的杨、周、魏、董的传世之作,都显示了清初寿山石圆雕技艺的高超水准,坐势自然舒展,神态悠然自得,面额饱满,鼻宽且丰,两眼微闭,两唇微翕,欲言又止,表情异常生动,衣纹用刀十分流畅,富有动感,不论前观还是后看,都显得和谐自然,堪称圆雕杰作。
从《数珠罗汉》还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石雕艺人已善于利用巧色。
他们不仅懂得用石材的有色部分雕刻外披的袈裟,用无色部分雕刻罗汉肌体,有的还在罗汉打坐的蒲团一描花巧填金粉。
一代宗师杨玉璇还在罗汉服饰上镶嵌宝石,用以衬托雕像,使之瑰丽多彩。
清同治和光绪年间的“东门派”鼻祖林谦培,也是一个圆雕高手。
他的圆雕作品多以仙佛人物为题材,风格受杨璇影响,并有明代德化瓷雕高手何朝宗的遗风。
造像着重传神,造型颅硕身短。
形象比较肥硕,衣纹如行云水,临风飘荡。
“东门派”传人林元珠、郑仁蛟、林友竹等也是圆雕高手。
林元珠还在圆雕的基础上,创造了人物和山水相结合的“立体雕”,用来表现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和戏曲情节。
陈建熙讲寿山石雕技法入门

陈建熙讲寿山石雕技法入门
壽山石的雕刻,有些基本的工序和刀法。
應千江月先生之約,現在我以一顆芙蓉石為例,簡要闡述這些過程,以及其中所用的刀具和基本刀法。
第一:取材。
在原石中取出印章,一定要避開裂格,儘量把有巧色部分調到上半部,哪怕是一點點的巧色都要把握。
第二:相石,就是觀察的意思。
根據石頭巧色,紋理,以及像什麼形,都多方位觀察,然後選出題材和認為最合理的正面視覺。
這方芙蓉,整體是白色,但在上半部邊緣和中間帶有瓷白的巧色。
認真觀察,像一魚頭,而邊緣的瓷白部分,又像龍頭。
經過多次構思推敲,最後決定取個傳統題材:魚龍變化。
定下題材後,開始草圖佈局。
接下來我講第三道:打胚。
就是根據草圖,在石頭上成形。
第四道:修光。
先講講刀具,主要有刮刀,尖圓刀,推刀等,都可分成大,中,小,有時還有特小號。
用刀還是以個人習慣為准,因人而異,不能一概而論,主要講效果。
水浪,眼睛一般用小尖圓刀。
開龍甲或魚甲,先用尖刮刀畫甲,然後根據大小不同,用推刀刻。
毛髮如需要開絲用尖刀,水紋開絲
也一樣。
也有人用特製推刀開絲的,這
是個人的用刀習慣。
總的來講,在修光
的過程中要注意作品不能有毛刺的感
覺,盡量使線條流暢,圓滑,讓作品不
論觀看和上手,都能有美感。
到此創作
基本完成,經過最後的磨光後,作品完
成了。
揭秘|传统寿山石雕刻的五个步骤:相石、打坯、凿坯、修光、磨光

揭秘|传统寿山石雕刻的五个步骤:相石、打坯、凿坯、修光、磨光寿山石雕老艺人授徒时经常说的一句口头语:寿山石雕刻艺术是一门减法艺术,而加减法并用的是雕塑艺术。
它是通过削减原材料,循序渐进地将造型“挖掘”出来的,所以在雕刻下刀的时候要求慎之又慎,一旦失手错刀,后果是无法弥补的。
传统寿山石雕分五个步骤:相石、打坯、凿坯、修光、磨光。
相石寿山石以独特的意蕴,融会了自然美与艺术美的语言,构成了“寿山石文化”。
寿山石雕十分注重依石造型,因而有“一相抵九工”之说。
一块寿山石,未雕琢就是一块普通的石头,而寿山石雕艺人通过观察寿山石外观形象,在头脑中判定怎样应用“减法”将寿山石显现出生命物像的过程。
如果相石出问题,雕刻刀一动下去,那减去的石头就再也补不回来了。
所以相石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根据寿山石的形状、石质,色彩来设计构图的,是一项繁复、艰难的过程;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有杂质、裂格等瑕疵时,那就是难上加难了,因为除色彩的搭配利用外,还要懂得如何化解瑕疵。
相石贯穿在打坯、凿坯,甚至修光、磨光各个过程。
打坯这是2011年8月底(气温35℃左右),80岁高龄的大师陈敬祥创作作品时,打坯的镜头。
右手举着的木锤叫卡锤,它呈棒锤状——两头大,中间细;左手抓着的和台面一排放着的凿刀叫着卡凿,它一头呈方形或圆形,另一头为刀口(有单面,有双面)。
卡锤和卡凿的叫法,可能与击打发出的清脆“咔、咔”声有关。
打坯是一项全身柔韧性运动,需要手、脚、腰的协调。
这就是寿山石术语说的的“五头抱一头”。
打坯要用上十几种大小形状不一的卡凿,因此传统雕刻艺人有一个属于雕刻功夫外的功夫——磨刀。
磨刀在雕刻中的地位极其重要,若是刀不锋利,就打不出或打不好准确的切面。
打坯整形打坯打坯的主要目的是把作品的大体轮廓表现(即坯)出来。
首先是将作品底座修平稳,同时作品摆放角度恰当;接着是将原石上面的皮、沙丁等处理清楚,使一些潜在的好石头(行话叫“肉”)或需要化解或取俏的部位暴露出来,以便更好地利用。
寿山石-石雕工艺技法

鬼斧神工——寿山石雕工艺技法(一)寿山石雕刻已有1500年的历史,拥有多种别具特色技法。
圆雕又称立体雕,从前后左右上下全方位进行雕刻,可四面观赏。
清初杨玉璇的《仙人扛桃》就是圆雕,衣袂飘动的仙人扛着桃子行路,喜悦神情呼之欲出,体现了逼真如实物的特点。
近代还出现了人物山水结合的大型圆雕,如《长征组雕》、郭功森的《武夷风光》、林亨云的《海底世界》等。
镶嵌雕又称屏雕,是以寿山石片刻成浮雕粘帖在漆器、挂联等之上的技法,分设计、雕刻和粘贴三个步骤。
雕刻画面多取人物故事、花鸟蔬菜、博古器皿等,根据分解的图画选择相应质料色彩的石片雕刻。
如《博古镶嵌挂联》,各色寿山石光彩夺目,景物隆起边沿、侧面稍向内斜,富有空间感和立体感。
透雕是在浮雕基础上保留凸出部分的物象齐全,而将背景进行局部或全部镂雕。
多为插屏,有单双面之分。
单面透雕只刻正面,双面透雕刻正反两面。
著名雕刻家林寿煁创作了近代透雕《南昌起义纪念馆》,主体是长方形石材框内的纪念馆,其上部被镂空成为飘在空中的红、黄等颜色的云,层次布局灵动鲜活。
微雕是在小颗寿山石上雕刻细微的画面或文字的技法,作者需有精熟的书画功底。
20世纪80年代陈忠森将微雕与书画结合,表现人物、山水、花鸟、彩墨抽象画和各种书法,且韵味十足。
《兰亭序》全文能在一颗比黄豆大一点的田黄石的一个平面上刻完,正是作者微中求精的结果。
寿山石雕艺术也在求精入微的追求中不断发展。
随着雕刻工具与艺术创造的突破,寿山石雕产生了一些细致、高难度的雕刻技巧。
浮雕是在石面凸起物像的雕刻技法,画面设计注重丰满立体。
依物象凸出的厚度,有浅高之分,凸起物像浅则为浅浮雕,反之则为高浮雕,高浮雕十分接近圆雕。
清乾隆时的寿山石巨玺方柱四面就有雕师周尚均雕刻的浮雕博古和夔龙图案。
近代浮雕高手林寿煁、王雷霆等有《天堑变通途》、《山村新貌》等浮雕名作,层次分明,意境清新。
镂空雕及镂雕,是在寿山石的内面进行雕刻,把石材中没有表现物象的部分掏去,保留原石材能表现物象的部分。
寿山石圆雕作品的造型艺术与技法传承

寿山石圆雕作品的造型艺术与技法传承1. 引言1.1 寿山石圆雕作品的发展历史寿山石圆雕作品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至唐代,当时寿山石圆雕已经开始在中国艺术界崭露头角。
随着历史的演变,寿山石圆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法特点。
宋代是寿山石圆雕技艺的鼎盛时期,许多著名的寿山石圆雕作品问世,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明清时期,寿山石圆雕的发展更是达到了新的高度,不仅在技法上有所改进,而且在题材和表现手法上也有了新的突破。
至今,寿山石圆雕已经成为中国传统雕塑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在艺术史上的地位不可低估。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寿山石圆雕作品不仅展现出了丰富多彩的艺术风貌,而且记录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
寿山石圆雕作品的发展历史不仅是中国雕塑史上的一笔重要篇章,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
通过对寿山石圆雕作品的发展历史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同时也有助于传承和发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1.2 寿山石圆雕在造型艺术中的地位寿山石圆雕作品在造型艺术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精湛的技法使其在艺术界备受推崇。
寿山石圆雕通过精雕细琢,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湛的工艺技巧,凸显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卓越成就。
寿山石圆雕所蕴含的浓厚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使其成为中国传统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寿山石圆雕作品所体现的造型艺术在艺术界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独特的形式语言和丰富的表现力使其成为艺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寿山石圆雕作品通过对材料的精心雕琢和对形态的巧妙处理,展现出具有深刻内涵的艺术形象,引起观者的共鸣和赞叹。
在当代艺术领域,寿山石圆雕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底蕴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的声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的重要代表之一。
寿山石圆雕在造型艺术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艺术内涵使其成为艺术界的瑰宝。
2. 正文2.1 寿山石圆雕的技法特点1. 材料选择:寿山石是一种质地坚硬,色彩丰富的石材,适合雕刻细致的纹理和复杂的图案。
寿山石雕刻创作艺术中的“虚”与“实”

寿山石雕刻创作艺术中的“虚”与“实”寿山石雕刻是中国传统的石雕创作艺术之一,起源于我国河南省南阳市寿阳县。
在寿山石雕创作中,常有一种独特的审美理念,即“虚实相宜”。
这种“虚实相宜”既体现在创作的技法和手法上,也体现在创作的思想和艺术表现上。
下面将结合具体案例,从技法和思想两个层面来探讨寿山石雕刻中的“虚”与“实”。
从技法的角度来看,寿山石雕刻在雕刻的处理上,常借助于“虚”与“实”的对比来表现主题。
例如在雕刻雕像的过程中,寿山石雕师会采用留白和浮雕的手法,通过塑造虚与实的对比,来表现出作品的纹理、线条和层次感,使作品更加逼真和生动。
这种对比关系的处理,既能突出作品的主题,又能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同时也打破了对寿山石雕刻的刻板印象,使作品更具有艺术美感。
从思想的角度来看,寿山石雕创作中的“虚实相宜”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虚与实之间的关系一直被赋予了深厚的意义。
例如在道家哲学中,虚被视为至高无上的境界,而实则是一种世俗的存在。
而在寿山石雕作品中,艺术家常常通过虚实的对比来表现人物的内在思想和情感状态。
通过雕刻虚与实之间的对比,使作品更加富有内涵和哲理,使观者能够在观赏作品的过程中思考人生的真谛。
事实上,“虚实相宜”这种审美观念并不仅仅局限于寿山石雕创作中,在其他艺术形式中也有类似的表现。
例如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著名画家郑板桥便擅长用笔墨来表达虚实之间的关系。
在他的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他通过淡墨点染和轻描淡写的手法,来创造出层次分明、虚实相间的艺术效果,使作品更加韵味深长。
寿山石雕创作艺术中的“虚”与“实”是一种既独特又丰富的审美理念。
通过在技法上处理虚实的对比关系,以及在思想上表达虚实的哲学思想,寿山石雕师将作品塑造得更加细腻、精致,给人以强烈的观赏感受和思考。
在今天,寿山石雕创作虽然已经发展出了多种样式和风格,但“虚实相宜”的审美理念仍然是寿山石雕创作的重要特色,也是其独特魅力的体现。
寿山石十大雕刻技艺汇集

寿山石十大雕刻技艺汇集寿山石雕刻技法汇集古语说“玉不琢,不成器”,寿山石从采掘而得的原石到巧夺天工的艺术珍品的诞生,仰赖于雕刻艺术家们的鬼斧神工。
寿山石雕就工序而言有五道,分别是相石、打坯、凿坯、修光、磨光;寿山石雕的技法归结起来共有十种,分别是圆雕、钮雕、镂雕、链雕、浮雕、透雕、薄意、镶嵌、微雕和篆刻。
圆雕圆雕又称立体雕,是物体在雕件上的整体表现,观赏者可以从中看到物体的各个方面。
从研究古代的寿山石雕获知,与殷、商、周、秦、汉。
唐的百雕一样,圆雕也是寿山石雕最古老、最基本的技法。
不论是出土的南朝的寿山石猪和南北宋的人兽俑,都足以证明。
即使到了清初寿山石雕鼎盛时期雕制人物主要仍然使用圆雕技法。
这一时期享有盛名的石雕艺人杨玉璇、周尚均、魏汝奋、魏开通、董沧门等,虽然雕刻风格各异,但却都是圆雕大师。
由于圆雕作品极富立体感,生动、逼真、传神,所以圆雕对石材的选择要求比较严格,从长宽到厚薄都必须具备与实物相适当的比例,然后雕师们才按比例“打坯”。
“打坯”是圆雕中的第一道程序,也是一个重要环节,特别是大型的圆雕作品,还需要先在泥土上“打坯”,竺修订完“泥稿”后,再正式在石材上“打坯”。
“打坯”的目的是确保雕品的各个部件能符合严格的比例要求,然后再动刀雕刻出生动传神的作品。
圆雕一般从前方位“开雕”,同时要求特别注意作品的各个角度和方位的统一、和谐与融合,只有这样,圆雕作品才经得起观赏者全方位的“透视”。
(寿山水洞高山石摆件—福满人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现代,由于寿山石雕的题材不断扩大,石雕技法也在不断发展。
在圆雕技法的基础上,出现了“搂空雕”、“链条雕”。
人物和雕刻动物的大型群雕,使圆雕更加精美完善。
钮雕钮雕专指印章上部的雕刻,起装饰印章的作用,即石章钮头雕刻。
印钮雕有自然台和平台两种。
自然台的雕法是多因章端不规则,四方型不甚四方而采取的权宜之法,布局随意,追求天然石形之美;平台者则较讲究,刻钮之前先起台,所谓台者,即印章的平台,平台以上刻钮,平台以下,方方正正完整无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寿山石的雕刻手法1圆雕圆雕又称立体雕,是艺术在雕件上的整体表现,观赏者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到物体的各个侧面。
它要求雕刻者从前、后、左、右、上、中、下全方位进行雕刻。
它是寿山石雕最古老、最基本的技法,也是“东门派”的主要技法。
寿山石的圆雕始于南北朝。
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福州地区陆续发掘出的南北朝时期的殉葬品“人兽俑”等,就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原始的寿山石雕作品。
据相关资料研究分析,圆雕自南北朝以来一直是寿山石雕的主要技法,即使到了清初寿山石雕昌盛时期,雕制人物、动物也仍然以圆雕技法为主,只是这一时期的圆雕技法和古远的南朝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作品的艺术水平也是天差地别。
享有盛名的杨玉璇、周尚均、魏汝奋、魏开通、董沧门等,虽然雕刻风格各异,却都是圆雕大师,他们的许多圆雕作品也都成为传世之作。
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杨玉璇的《僧人卧像》、周尚均的《弥勒》、魏开通的《伏虎罗汉》等十几件寿山石雕作品,以及上海博物馆、天津艺术博物馆和福州市博物馆收藏的杨、周、魏、董的传世之作,都显示了清初寿山石圆雕技艺的高超水准,坐势自然舒展,神态悠然自得,面额饱满,鼻宽且丰,两眼微闭,两唇微翕,欲言又止,表情异常生动,衣纹用刀十分流畅,富有动感,不论前观还是后看,都显得和谐自然,堪称圆雕杰作。
从《数珠罗汉》还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石雕艺人已善于利用巧色。
他们不仅懂得用石材的有色部分雕刻外披的袈裟,用无色部分雕刻罗汉肌体,有的还在罗汉打坐的蒲团一描花巧填金粉。
一代宗师杨玉璇还在罗汉服饰上镶嵌宝石,用以衬托雕像,使之瑰丽多彩。
清同治和光绪年间的“东门派”鼻祖林谦培,也是一个圆雕高手。
他的圆雕作品多以仙佛人物为题材,风格受杨璇影响,并有明代德化瓷雕高手何朝宗的遗风。
造像着重传神,造型颅硕身短。
形象比较肥硕,衣纹如行云水,临风飘荡。
“东门派”传人林元珠、郑仁蛟、林友竹等也是圆雕高手。
林元珠还在圆雕的基础上,创造了人物和山水相结合的“立体雕”,用来表现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和戏曲情节。
郑仁蛟则吸收木雕、牙雕、青石雕的长处,融于寿山雕之中,使其风貌焕然一新。
古代的寿山石圆雕作品多是独立的个体,如仙、佛、猪、羊、马等,体积也比较,通常是摆放在案几上的小雕件,或当扇坠、链坠等装饰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寿山石雕的题材不断拓宽,石雕技法也不断丰富发展,在圆雕技法的基础之上,出现镂雕、链雕。
在表现内容上,也由独立的个体发展到人物、动物和山水等相结合的大型群雕,这就使得圆雕从技法到作品内容都更加丰富和完善。
同一件圆雕作品,往往是圆雕、镂雕、链雕等多种技法融会贯通。
如“东门派”大师冯久和雕刻的《猪崽满圈》,以一群母子猪造型来反映农家生活的兴旺发达;陈敬祥的《求偶鸡》,以鸡亢奋恣肆的形态和刀法的创新独到,令人精神为之一振;郭功森的山水雕《武夷风光》,集闽山闽水于咫尺之间,以小见大,意境无穷;林亨云的群鱼雕《海底世界》,无水鱼游,怡然自得,令人浮想联翩;林发述的《三仙醉酒》,似醉非醉,如诗如画;林廷良的《九宝连环章》,环环石链动,九章喜相连;王祖光的《荷花观音》,端庄娴静;还有《长征组雕》、《红色闽西组雕》、《井岗山会师》、更喜岷山千里雪》等等,这些艺术精品都是他们利用大体积的五彩斑斓的高山石创作,在纯熟运用圆雕技8法的基础上,融合其它技法完成的,是寿山石雕从造型、题材、技法到巧色利用上的重大突破。
由于圆雕作品极富立体感,生动、逼真、传神,所以圆雕对石材的选择要求比较严格,从长宽到厚薄都必须具备与实物相适当的比例,然后雕师们才按比例“打坯”。
“打坯”是圆雕中的第一道程序,也是一个重要环节,特别是大型的圆雕作品,还需要先在泥土上“打坯”,竺修订完“泥稿”后,再正式在石材上“打坯”。
“打坯”的目的是确保雕品的各个部件能符合严格的比例要求,然后再动刀雕刻出生动传神的作品。
圆雕一般从前方位“开雕”,同时要求特别注意作品的各个角度和方位的统一、和谐与融合,只有这样,圆雕作品才经得起观赏者全方位的“透视”。
钮雕钮雕是专指印章上部钮饰的雕刻,属于圆雕的范畴,具有丰富的立体感,但它和圆雕相比,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
一是物像小,限于印章的规模,一般都在10立方厘米以下;二是只表现物像的上方,而不像圆雕那样,需要全方位表现;此外,钮雕的表现内容多是动物,特别是古代传说中的动物,如:螭、狮、龙、凤、虎、辟邪、饕餮、麒麟、驼、龟、熊、蝙蝠等,因此,钮雕也称为“兽钮”。
钮雕的历史是和印章连在一起的,有印才有钮。
据有关历史考证,最早的印章始于周朝,距今己有三千多年。
最初的印章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是王侯将相、达官显贵的专用品。
最初的印钮也十分简单、纯朴,只在印钮上方钻一孔,用来穿绳系结以便携带,因此印钮也称“印鼻子”。
随着历史的不断向前发展,印章在材料和钮饰上,根据使用者不同的权位和官衔,出现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如秦时的官印,除了用金、银、铜等质料的不同来区分官爵的高低外,还在印钮的装饰上加以区别。
到了汉代,皇帝用玉玺虎钮,皇后用金玺虎钮,诸侯王用金玺驼钮,皇太子、列侯、丞相、太尉、三公及左右将军则用金印龟钮,俸禄二千石的官,用的是银印龟钮,二百石至千石的,则用铜印象钮,此后,历代王朝,上至君王下至各品官员所用印钮,以职位高低,多为螭、狮、龙、凤、虎、辟邪、饕餮、麒麟、驼、龟、熊、蝙蝠以及十二生肖中的其它动物。
古代印章的材料通常使用金银铜玉,而非石头。
20世纪50年代,湖南长沙一带相继出土了40多枚西汉滑石印,多为鼻钮、台钮、桥钮及龟钮。
考古界据此认为,石印的历史应该始于秦汉。
由于石印易于受刀,所以时人竞相采用,很快在文人雅士中得以盛行。
直至到了元代,王冕首创以花乳石作为印章材料,寿山石的钮雕历史才得以翻开第一页。
因为寿山石不仅柔而易攻,而且洁净如玉、色彩斑斓,因此备受各方人士青睐,寿山石印钮的历史也从这个时候开始发祥。
到了明代,寿山石印钮开始勃兴盛行,成为寿山石雕的一个特殊品种。
明代思想家李贽就有两枚印章“李贽”和“卓吾”,均钮刻单狮,蹲坐侧首,神态淳朴,是迄今仅见的明代寿山石印钮艺术精品。
清初,寿山石钮雕的技法逐渐发展到博古图案、翎毛、鱼虫、花果、人物等品类。
在小小的印钮之上,倾注着许多石雕艺术家的心血,他们以高超的技法和深厚的艺术修养,赋盈盈方寸以万种风流。
一代宗师杨璇、周彬都是钮雕高手。
杨璇的钮饰风是集古代玉玺铜印的规范,充分发挥寿山石柔而易攻的特色,施以精艺,突出兽钮的神形与情趣,因而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周彬制钮的风格则以朴茂、清灵、流畅著称,其钮雕常常外形夸张,境界神妙。
他还善于撷取夔纹图案刻博古平钮,并在印台四周刻浮雕锦褥纹和取古铜器图案加以演变作边纹,其博古图案直处平整,转角处圆浑流畅,图案间隔紧密,有针线难入之妙,堪称一绝。
“东门派”鼻祖林谦培也精于印与博古图案的雕刻艺术,所刻兽头形态传神,刀法灵动,须发均用开丝,从不间断。
其高足林元珠的钮雕,遒健有力,神态逼真,尤精于须、鬃、毛、发的刻划。
自林谦培、林元珠之后,“东门派”钮雕的传人很多,杰出者如林元水、林友清、郑仁蛟、林寿甚、周宝庭等。
他们虽继承师法,但各有新意,尤其是周宝庭的兽钮雕刻,兼融东、西两个门派之风韵,总结出古兽钮百余种名目,堪称是寿山石钮雕的一代宗师。
新时期以来,“东门派”钮雕传承新人层出不穷,涌现出王炎铨、杨祥、郭祥忍、郑忠明、吴阳明等一批钮雕名家和高手。
郭功森的儿子郭祥忍不仅继承父业还大胆创新,他雕刻的印钮达数百种,形态逼真,刀法细腻,是收藏家竞相追逐的佳品。
如他的新作《龙凤十全》,在2002年第三届福建省工艺美术精品“争艳杯”评选中,荣获金奖。
此外,他雕刻的《王者之尊》、《十三太保章》,也可称为传世之宝。
“西门派”本来就是以印钮作为本门派的宗业,因此从潘玉茂开始,到潘玉进、潘玉泉兄弟,以及后续弟子林文宝、陈可观、陈可铣等,都是钮雕名家。
其作品风格与“东门派”迥然不同,古雅大方,浑朴厚重,深得文人雅士珍爱。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寿山石钮雕内容也越来越丰富,由古兽扩大至花果人物,连印台雕边的花纹也形形色色,有断纹、双不断纹、龙形纹、水波纹等14余种,真是方寸大天地,纹丝见功夫镂雕与链雕镂雕与链雕是圆雕中相对独立的雕刻技法,常与圆雕或其它技法相结合,使雕刻作品更富表现力。
镂雕也称镂空,即把石材中没有表现物像的部分掏空,把能表现物像的部分留下来。
如古代雕龙,在掏空龙口腔的同时,要在口腔里保留下一颗“珠”。
这颗“珠”是原材料的一个部分,雕刻者用细刀小心翼翼地通过“龙嘴”,往里凿出一颗“珠”来。
这颗“珠”剥离原石材后,不仅能滚动自如,而且还不能滚出“龙嘴”。
基于镂雕的难度很大,所以从石料挑选、作品布局、刀具配备到雕刻程序等,都与一般的雕刻技法有所不同。
镂雕的石料必须质细性纯,尤其是镂空部分,更不应有裂纹和高密度的砂格,否则容易造成断裂。
镂雕使用的工具,除一般雕刻刀具外,还需要特制的长臂凿、扒剔刀、铲底刀、钩型刀,以及小锯刺等专用刀具。
由于镂雕内部景物的用空间的很大限制,只能依靠扩大入刀方向的办法来克服操作上的困难,所以镂雕景物的设计要求最好是多面透空。
一般来说,透空的方向愈多,空洞愈密,镂雕就愈易,效果也就愈佳。
镂雕的程序是“先外后内”,待外层景物及其它衬景的打坯、凿坯工序全部结束之后,才能进行镂雕。
著名雕刻师陈敬祥先生于1955年开始创作的群鸡题材作品《鸡笼罩》,是寿山石镂雕的经典之作。
他用一块寿山石材雕了一个鸡笼,然后将刀伸进鸡笼小小的空格里,利用原石又雕了一只栩栩如生的鸡。
此作1957年晋京参展,轰动一时,1960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福建厅陈列,全国美协副主席华君武前往观看,赞赏之余,当场为其改名为《求偶鸡》。
该作现被北京人民大会堂所收藏。
链雕是用一块石材镂空雕刻出一整条活动石链的雕法。
该法源于玉雕,却比玉雕更难,因为石质不比玉质坚韧,稍有不慎就会造成链断石破。
寿山石的链雕源于清初。
现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乾隆御宝《田黄三连章》就是例证。
乾隆《田黄三连章》由整块田黄雕成,三条活动的石链连接三颗印章。
石链一环扣一环,每一环皆活动自如,巧夺天工。
新中国成立以来,链雕的表现技法日臻完善,有时一件作品中,链环多达数百圈。
如前面提过的“东门派”名师林廷良,费时三年多,用一块40多斤重的高山石雕刻成了著名的《九宝连环章》,268个直径仅有黄豆大小的圆圈连结着9枚图章,链条之多,链环之细,前所未见,令人叹为观止。
链雕对石材的要求也是很高的,必须经过严格挑选、鉴定。
一般情况下,质细性坚、纯而无格的寿山石比较合适。
在相石构思时,也要特别精心细致。
首先要安排好链条的位置,使链条巧妙避过裂纹与砂格。
在雕刻时,链条可与其它景物同时打坯,但不能急于穿孔脱环,必须等待作品修光完成之后,再慢慢进行脱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