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课矛盾案例
八年级政治下册 第九课 寻求法律帮助 第2站《寻求法律保护》教案 北师大版

寻求帮助?
作业 1、练习册:第九课第二站。 布置 2、预习: 第十课第一站。
课后 反思
2
最后,法院查明真相,其子被当庭宣判无罪释放。
案例三、明芳父母离异后随下岗的母亲生活。按法院判决,其父每月向她支付
200 元生活费。后来,其父拖交额达 4000 多元,明芳多次请求支付遭拒绝。决定向
法院起诉,自己又没钱打官司。
案例四、七十多岁的黄蓉早年守寡,好不容易把四个儿子拉扯长大成家。儿子们
却在赡养老人方面玩起了“踢皮球”。无奈的她,只好向当地妇联反映,妇联出面说
仲裁机构等) 点拨:综上所述,寻求法律帮助的方式、途径主要有——①国家机关可以为我们
提供法律上的帮助。②专门的法律服务机构可以为我们提供法律上的帮助。③各级法 律援助中心可以为我们无偿提供法律上的救助。④一些社会团体和组织可以为我们提 供法律上的帮助。 五、归纳小结与板书设计:
受到非法侵害时,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九课 寻求法律帮助 第 2 站《寻求法律保护》
课题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寻求法律帮助、依法维权的具体方式与途径,理解法律的作用。 能力目标:引领学生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学会如何寻求法律帮助,运用 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增强法制观念。
服教育其子,为她摆平此事。
各抒己见:(1)案例一中,施工噪音扰民,侵犯了公民什么权利? 李鸣向环保局投诉施工方,说明了什么?(向国家机关寻求法律
帮助) 我们可以向哪些国家机关寻求法律帮助呢?(行政、权力、审判、检察机关
等) (2)案例二中,张山请律师为儿子洗涮罪名,说明了什么?(向法律服务机构寻
探索法治教育在小学阶段实践的有效性——以《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第九课《知法守法,依法维权》为例

088从2019年秋季开始,我国小学思想品德课程名称正式从“品德与生活”改为“道德与法治”,要求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课程既要引导学生关注我国优良道德品质的传承与发扬,又要在课程中有帮助学生树立法治意识。
在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第九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主要围绕“遵守法律”和“维护权利”两个重点展开,引导学生将法律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用法律指导日常行为,帮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落实法治精神和法律规范。
通过思考与提炼,总结出几点策略,能够有效提升法治教育的质量。
1 重视情境创设创设合理、有趣的情境是为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服务服务的,这本身与法律、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息息相关。
小学生“在思考方面慢慢由具体形象化向抽象逻辑化方面发展,可他们的抽象逻辑思考依旧是同直接和感性经验密切相关的,在很大程度上存在具体形象化。
”而学习法律需要学习者有较好的抽象逻辑思考能力。
作为教育者,我们需要寻找合适的媒介,在学生具体形象化思考与抽象理性法律条文之间架设一座桥梁,而有趣合理情境,恰好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在《知法守法,依法维权》第一课时中,教师在开头就引入了教材中的一位虚拟人物:吕慧娴,她的身份,被设定为一位法学专业的大学生。
吕慧娴这样的身份,既能扮演法律的虚拟施教者,也从客观上拉近了学生与法律的距离。
接下来,教师通过慧娴讲述自己的故事,慧娴学习法律知识,慧娴在法律援助中心实习,慧娴帮朋友排忧解难等具体情境,让学生们学习有方向,有动力,有乐趣,有收获。
而这些情境的设置,也充分贯彻落实了“了解公民在权利受到侵害时,可以运用相应的法律,依法维护自身权利;了解公民享有的权利和保护公民权利的相关部门法;懂得权利人应当在法律范围内行使和保护自己的权利,不滥用自己的权利”的教学目标。
真正做到了“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从而激发参与学习的热情,引发活跃的思维活动,在与教师的互动中达到一定的学科知识学习的目标及情感教育的目的。
”2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在小学课堂中被广泛地应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把学科中的一些重难点知识通过图文、视频等形式,把学生难于理解的知识直观、形象地进行展示,更容易突出重难点。
案例——《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教学设计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教学设计)穆棱市朝鲜族学校唐华一、教学背景分析教材位置本课是普通高中新课标人教版政治学科必修4《哲学生活》第三单元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内容。
第九课围绕“矛盾”概念展开,讲述相关的原理和方法论,共分两个框题,分别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一框,虽然只有两目:“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但实质上却包含了四个要点,即“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含义)”,“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内容多,难度大,是唯物辩证法中的重点难点部分,在一堂课内很难有效地完成,故将相对独立和完整的第一目“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单独列出,是为本课。
学生分析经过了一个半学期的学习,高一学生基本上已经有了比较端正的学习态度,在老师的引导和督促下能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但有部分同学仍未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认真倾听他人发言、没有仔细思考就盲目作答、上课注意力不够集中的现象仍很普遍,再加上高一学生还未形成一定水平的抽象思维,本课的内容又的确有难度,所以如果处理不当,“矛盾的对立统一观点”,他们就会感到深奥难懂,不能透彻理解。
不过另一方面,年龄小,性格开朗活泼,加上学业压力相对较轻等因素,本届高一学生热情高,上课喜欢发言,因此在课堂上很容易与老师形成良好的互动,而半学期的哲学学习使之具备的哲学领悟能力,也使他们在课堂上可能会作出较有价值的回答。
学习目标1、识记并理解矛盾的含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并能联系实例进行分析;理解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2、通过矛盾含义的学习过程,感受“具体——抽象——具体”的归纳和演绎相结合的学习方法;通过整堂课的学习,层层递进,感受逻辑之美。
3、通过实例分析,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避免看问题绝对化的倾向,锻炼辩证思维;关注社会,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通过对某种道德现象的分析,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生活中的问题,感受生活的丰富与复杂,有意识地修正自己和理解他人,从而能更好地运用辩证思维指导自己的生活。
第9课 纠纷的多元解决方式-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答案】C【解析】①:调解是解决民间纠纷和社会矛盾的最佳途径,而不是“解决各种矛盾”,故不 选。②:材料中指出诉前调解案件平均办理时长比诉讼时间短,说明调节节省时间,有利于节约纠纷 解决成本,故②正确。③:材料中指出人民法院不断加强调解平台建设,有利于民间纠纷的解决,故 ③正确。④:材料强调的是人民法院不断加强调解平台建设,并通过诵前调解既省时又省力地解决了 大部分纠纷,故不选
3.(山东临沂·三模)“不能使民无讼,莫若劝民息讼”。近年来,人民法 院不断加强调解平台建设,目前我国已有6.3万个调解组织和26万名调解员进 驻调解平台,2021年在线调解纠纷突破1000万件,平均每个工作日有4万件 纠纷在平台调解,诉前调解案件平均办理时长17天,比诉讼时间少39天。这 表明( ) ①调解是解决各种矛盾纠纷的最佳途径 ②诉前调解有利于节约纠纷解决成本 ③我国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④我国民事诉讼实行“不告不理”原则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终局性:人民法院生效裁判所确定的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是终局的。 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诉讼法 ⑵《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⑶《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2.诉讼的主要类型
区别 性质
解决 问题
民事诉讼
民事案件
解决平等主体之间 的民事权利和义务 纠纷
提起方
双方当事人都可以 提起诉讼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教育专区高中教育政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二)知识准备: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含义以及相互关系学习方式:小组合作探究例题示范:苍蝇“改邪归正”在澳大利亚,苍蝇已经“改邪归正”,成为人类的朋友。
澳大利亚牧场多,人口稀少,城市卫生水平高,垃圾、赃物几乎见不到,因而使苍蝇失去了滋生的场所。
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中,苍蝇进化成了吸食花蜜、植物汁液的昆虫,可以为牧场、果树和农作物授粉。
也就是说,苍蝇成了有益的昆虫。
生活环境的改变也使苍蝇“洗心革面”。
显微镜下的观察和化验结果表明,它们身上已经不再带有病毒和细菌。
此外,它们也不再发出令人讨厌的嗡嗡声,翅膀呈现出美丽的金黄色,身体变得大而漂亮。
由于点评:(看我的——)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发生了变化,事物的性质也就随之发生了变化。
澳大利亚苍蝇体内存在维持原状和改变原状的矛盾,在外界环境的影响和作用下双方的力量和地位发生了变化,改变原状的方面逐渐上升为矛盾的主要方面,从而使澳大利亚的苍蝇改变了性质,由害虫变成了益虫。
模拟练习:鸡与老鼠传说有一个赵国人,因为家中老鼠成灾,吃尽了苦头,就向中山国要了一只猫。
这只猫很会捉老鼠,但也爱吃鸡。
过了一个月,他家的老鼠确实没有了,可是鸡也没有了。
他的儿子为这事发愁,对其父说;“为什么不把猫赶走呢?”他父亲说:“这个道理不是你所能懂得的。
我家的祸害在于老鼠,不在于鸡。
老鼠偷吃粮食,咬坏衣服,穿通墙壁,毁坏家具,我们就要挨饿受冻了,这不比没有鸡的害处大吗?没有鸡,只不过不吃鸡罢了,离挨饿受冻还远着呢!为什么要把猫赶走呢?”智慧分享:请同学们讲一个关于“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案例,供大家分享。
(先在小组内交流,后选出代表在班内交流)。
第九课做情绪的主人教学设计

在本次《做情绪的主人》的教学过程中,我深感学生对情绪调节的认知和理解有了明显的提升。他们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学会了识别情绪、表达情绪,并掌握了深呼吸、冥想等调节情绪的方法。以下是我对本次教学的几点反思:
首先,关于教学内容的安排,我认为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的设计较为成功,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和需求,选取更多贴近他们生活的案例,提高课程的吸引力。
举例:设置情境能力。
(2)情绪调节技巧的应用:学生在掌握情绪调节方法后,如何在实际生活中灵活应用是教学的难点,需要教师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指导帮助学生突破。
举例:分享成功运用情绪调节技巧的案例,引导学生借鉴经验,并在生活中尝试运用。
(3)抗挫折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面对挑战和困难时保持积极心态,增强心理韧性,是教学的难点。
二、核心素养目标
《第九课做情绪的主人》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自我认知与自我调控能力,学会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提高情绪管理能力;
2.培养学生社会交往与合作能力,学会倾听他人情绪,增进人际关系和谐;
3.培养学生心理韧性,学会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增强抗挫折能力;
4.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良好的情绪调节习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举例:演示深呼吸方法,并指导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以达到缓解焦虑、愤怒等情绪的目的。
(3)情绪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强调积极情绪对身心健康的正面作用,以及消极情绪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引导学生注重情绪管理。
举例: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认识到长期处于消极情绪中可能导致的身心健康问题。
2.教学难点
(1)情绪识别与表达:对于小学生来说,识别并准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具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进行耐心引导和训练。
第九课-理想我VS现实我PPT课件

.
10
身高 体重 性别 皮肤 性格
爱好 智商
情商 出身 文化程度 社会地位
经济收入 住宅面积
职业技能
现实的我
理想的我
.
如何改变
11
思考:
(1)在哪些方面,理想我与现实我是一致? (2)在哪些方面,理想我与现实我是不一致? (3)在哪些方面,理想我与现实我悬殊较大?是什 么原因导致的?
(4)如何缩小理想我与现实我之间的差距?
“理想我”与“现实我”的分化标志着自我意识开始走向成熟。每个人都
有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这二者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现实自我决定我个
体如何选择理想自我,而理想自我又给现实自我的发展提供指导和动力。
.
9
2、活动1:找出理想我与现实我
现实我与理想我越接近,个体就越感到幸福和满足;
差距很大,就会造成不愉快、不满足。
.
12
四、
三、自我意识的主要类型
根据理想我与现实我的整合统一情况,自我意识主要有以下类型:
主要类型
1、自我肯定 2、自我矛盾 3、自我否定 4、自我扩张 5、自我萎缩
.
13
四、
1、自我肯定
这是自我意识中的理想自 我既比较符合社会发展的要 求和社会期望,又比较切合 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是经 过积极努力能够达到的。
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详解案例充足)(课堂PPT)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
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 一体中.
10
材料一:“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 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 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请思考、讨论: (1)天下事、人之为学有没有难易的分别? (2)难和易转化的条件是什么?
2、“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同一属性 3、异世。界苦上难的对事于情天永才远是不一同是块绝一垫对属脚的性石,,结对果于完弱全者因是人一而个
万丈深渊。 ——巴尔扎克
4、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但是对物立质属文性明搞好
了,并不代表精神文明自然而然的就搞好了。
5、红海中有一种红鲷鱼同,一二十属条性聚在一起,一雄多
2、凡是矛盾,必有斗争,否则,就不成其为对立面,就 不成其为矛盾了 (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
9
2、矛盾的同一性:
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老子曰:“有无相生,难易 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如何让一根10厘米长的粉笔在不断的情 况下迅速变短?
1999年11月5日,中美两个 社会意识形态根本对立的国 家签署同意中国加入世界贸 易组织的双边协议。
• 自然界中的排斥与吸引、遗传与变异、阴电 与阳电、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
6
1、矛盾的斗争性: (基本属性一):矛盾双方相互
排斥、相互对立、相互区别的属性
斗 争 a.对抗性矛盾(如互相否定、互相反对、排斥对立)
性
的 表 b.非对抗性矛盾(如互相区别:作用、功能、地位 现 的不同)。
形
式
1)、生物体的新陈代谢中的同化和异化相是互什排么斥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斗争性
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体 现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请根据矛盾的“斗争性”含义填空:
动—— 静 攻—— 守 教—— 学 吸引— 遗传— 同化— 排斥 变异 异化 和平
长—— 短
战争—
凡是矛盾,必有斗争,否则,就不称其为对立面, 就不称其为矛盾了。
探究:哲学上讲的斗争与我们现实生活中 所讲的斗争及政治斗争是一回事吗?
3、一句话概括狼与鹿之间的关系
对立统一
注意:
不能把哲学矛盾与逻辑矛盾混为一谈
逻辑矛盾——人们在叙述问题、回答问题时出现首 尾不一、相互打架的现象; 哲学矛盾——指客观事物本身存在的既相互对立又相 互统一的关系及其运动过程。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 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关系是不是否定了 “事物之间”也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 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道德经》
有无、难易、长短、高下为什么可以相互依存?
因为他们都以对立面作为自己存 在的前提,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没有那些非正义的事情,人们也就不知道正义 的名字”。 ——赫拉克利特
教师——学生 学校教育
家长 ——子女 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
1.矛盾的含义:
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的哲学范畴,简言之,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含义应注意的问题
(1)不能把哲学上讲的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混为一谈 (2)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既指 事物内部 存在这种关系也指事物之间存在这种关系。 (3)矛盾双旧
真与假
二、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1、同一性
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两 方 面 含 义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 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②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 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不敢剪——你死我亡——一绳系两命 统一——两者的命运统一于一条绳 对立——两者之间随时都可能相斗 想剪——冤家路窄——利益有冲突
光 的 赞 歌
艾 青
每个人的一生 不论聪明还是愚蠢 不论幸福还是不幸 只要他一离开母体 就睁着眼睛追求光明 我们从千万次的蒙蔽中觉醒 我们从千万种的愚弄中学得了聪明 统一中有矛盾 前进中有逆转 运动中有阻力 革命中有背叛…… 甚至光中也有暗 甚至暗中也有光 不少丑恶与自私 隐藏在光的下面
这首诗中包含了哪些矛盾?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说明人世间的好事与坏事都不是绝对的, 在一定的条件下,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 好事也可能会引出坏的结果。
矛盾双方为什么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祸 福
矛盾双方是互相贯通的,存在着由此达彼的桥 梁,正是这种相互关系构成的事物,就有了转化 的可能性。矛盾双方的转化是需要条件的,离开 了条件,矛盾双方的转化就不能实现。
?
根本内 容是 源泉和
动力是
联系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发展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9.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为什么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一)什么是矛盾?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 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对立 统一
矛 盾
美国有一个自然保护区,原来有许多鹿群和狼群。人们 为了保护鹿群,把狼全打死了。鹿群在尽享太平的十年里, 由4千头猛增到4.2万头。但舒服的生活使它们运动量减少, 体质下降,尔后大量死亡,剩下不足4千头。最后只得请 回“狼医生”,狼又捕食鹿了,鹿群又恢复了生机。 1、为什么狼存在的时候,鹿的数量始终无法增加? 对立的 2、为什么狼被捕杀了,鹿的数量还会减少? 统一的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倚:伴随,伏:潜在
如何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挫折和困难?
如何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挫折和困难?
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双方
向着有利方面转化。
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
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
——巴尔扎克
教与学可以转化吗?
教和学是相互依赖的吗?
②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 含,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 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塞 翁 失 马 焉 知 非 福
塞翁失马
住在边塞的一个老头,是养马高手,和 马有深厚的感情。一天他养的马丢了,别 人来安慰他,他说:这怎么就不算是好事 呢?几个月以后,这匹马果然带了一匹好 马回来了。别人又来祝贺他,他说:这怎 么知道就不是坏事呢?不久,他的儿子骑 好马把腿摔坏了。别人来安慰他,他说: 这怎么知道就不是好事呢?果然,不久发 生了战争,他的儿子因为腿坏不能上战场, 一家人得以享受天伦之乐。
概括、总结 具体体现
哲学上讲 的斗争
具体矛盾斗争 政治用语中的斗争
(共性)
(斗争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个性)
哲学中所说的“斗争性”包括一切差异和对立。
日本北海道出产一种味道珍奇的鳗鱼,海 边渔村的许多渔民都以捕捞鳗鱼为生。鳗鱼的 生命非常脆弱,只要一离开深海区,要不了半 天就会全部死亡。 奇怪的是有一位老渔民天天出海捕捞鳗鱼, 返回岸边后,他的鳗鱼总是活蹦乱跳的。而其 他几家捕捞鳗鱼的渔户,无论如何处置捕捞到 的鳗鱼,回岸后都全是死的。
试想如果将鳗鱼与狗鱼分置于不同的船舱, 老渔民带回来的会不会是活蹦乱跳的鳗鱼?
原来,老渔民使鳗鱼不死的秘诀,就是在整舱的鳗鱼中, 放进几条叫狗鱼的杂鱼。鳗鱼与狗鱼非但不是同类,还是 出名的 “对头”。几条势单力薄的狗鱼遇到成舱的对手, 便惊慌地在鳗鱼堆里四处乱窜,这样一来,反而倒把满满 一舱死气沉沉的鳗鱼全给激活了。
为什么鳗鱼与狗鱼只有同舱共处,才是活蹦乱跳的? 鳗鱼正是在与狗鱼的生存斗争中才激发了生命的 潜能,赢得了生存。 说明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什么关系? 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 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