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组及V-CUT结构设计

背光模组及V-CUT结构设计
背光模组及V-CUT结构设计

篇名

LED背光模組及V-Cut技術未來導向

作者

張先榮。私立開南商工。電機三年忠班

張浩哲。私立開南商工。電機三年忠班

楊凱閔。私立開南商工。電機三年忠班

壹●前言:

近年來,顯示器的技術研發,已成為眾所關注的市場主流,客戶對於LCD面板的要求愈來愈高,為了提供光源,背光模組的廠商不得不更積極地投入技術上的研發。所謂背光模組(Backlight Module)係提供LCD面板之光源。因液晶本身不發光,為了讓使用者能清楚看到LCD上所顯示的內容,須在LCD背面加上一個可投射出光源的背光模組,使光線透過LCD後,將資訊傳遞到使用者的眼中,因此「背光模組」為LCD面板的關鍵零組件之一。

事實上,背光模組的應用至廣,舉凡行動電話、PDA、數位相機、視訊電話、工業或醫療乃至飛行儀表、掌上型電視、VCD Player、汽車導航、筆記型電腦、LCD Monitor、TFT-LCD TV,背光模組的技術都不可或缺,於生活科技至關重要。

因此,本文擬就V-Cut技術的發展概況略作考察,並進一步對LED背光模組目前在技術上的得失加以分析,藉此探索面板技術在未來發展的導向。

貳●正文

背光模組主要由光源、導光板、光學用膜片、塑膠框等組成。其中,導光板(Light guide plate)的主要功能在於使冷陰極燈管發出的光線,能均勻分佈於整體的背光模組,使用的材料為光學級的壓克力(PMMA)。為了提升光學效率,微溝切削(V-Cut)的技術應運而生。此種逆稜鏡式導光板的生產,可大幅降低生產成本、增加輝度,已成為高亮度低成本的代名詞,正是全球背光模組廠在現階段的研發重點。

目前V-Cut的技術已經成熟,在TFT-LCD面板及液晶產品降價壓力下,上游零組件廠的研發部門,也持續朝簡化結構及精省成本等方向在努力。(註一)而LED 背光模組的開發,更是面板技術研發的長期目標,值得關注。

一、高亮度導光板技術的成熟

在現階段筆記型電腦用面板背光模組上,V-Cut是相當熱門的技術。其結構主要是將稜鏡微加工,直接製作於導光板上,並以一片鋸齒狀朝下的稜鏡片,取代原來兩片朝上的稜鏡片,在局部降低成本的同時,有效的將輝度提升30%左右。

V-cut LGP加上向下Prism結構,較原來兩片朝上的稜鏡片結構,光的利用率高出30%左右,但相對View Angle就被犧牲了,不過,這點對筆記型電腦使用上不但沒有影響,反而具有保護隱私之優點。因此筆記型電腦將加以大幅採用。

二、V-Cut技術開發的重點

01.明暗帶條紋的消除:

從技術上來說,因導光板光學特性使然,V-Cut結構容易造成導光板產生明暗帶條紋,而如何將該條紋消除,是目前需要克服的技術障礙。因此,如何將導光板精密稜鏡加工面,和另一側霧化面作最佳化搭配,正是光學和精密加工技術的開發重點所在。

02.V-Cut導光板的結構

值得注意的是,能夠大幅提高輝度的V-Cut,也有其技術發展的瓶頸,導光板增光片(BEF)主要供應商3M就對V-Cut導光板結構提出看法,認為該結構較易導致刮傷,而且有光學均勻度較差及機械強度較弱等問題。

但這兩個問題似乎不必過度憂心。在均勻度方面,V-Cut導光板約為75%,較一般的85%為低,這是通常客戶力求面板中間部分呈現最佳表現,及輝度大幅提升下產生的必然現象。至於機械強度較弱方面也有克服的方法,例如以貼合方式做固定,目前大多數的機型都能通過客戶端的震動和衝擊試驗。

整體說來,V-Cut技術不但有效的提升輝度,提高光的利用率,而且局部降低成本,明顯降低重量與厚度,使導光板的製作日益輕薄(註二),正合乎LCD顯示器的需求,尤其宜於筆記型電腦使用,優點遠大於缺點。不過,明暗帶條紋的消除,提高光學均勻度及機械強度,仍是目前有待繼續努力的方向。

三、LED背光模組的優勢

如前所述,LED背光模組的開發,是面板技術研發的新目標。LED背光模組取代CCFL成為背光源的趨勢,已日漸明顯。去年2005年10月時,SONY推出了一台螢幕尺寸11.1吋、使用白光LED的V AIO筆記型電腦,就引起了LCD和背光模組廠的高度重視,也同時引發了相關廠商的熱烈討論。

對於背光模組廠來說,LED背光模組在結構上,主要的差異點在於LGP的改變。使用CCFL時,由於受限於燈管管徑1.8釐米,LGP入光側必須維持2.0釐米左右,而成為一個楔形的板;這使得筆記型電腦面板沒有辦法做得很薄。然而使用LED作背光源時,原來LGP之厚度限制已不存在,可以讓整個LGP厚度均勻且變薄,再加上玻璃的厚度約可從0.5釐米,降為0.3釐米,因此可以滿足筆記型

電腦對於輕薄短小的追求。

四、LED背光模組未來的挑戰

然而,LED背光模組的技術,仍有許多有待克服的困難,包括價格、色彩飽和度、背光模組透光能力等:

01.價格

在價格上,LED的確沒有優勢,待改善的空間還很大。以11.1吋面板來說,需要用到40顆以上之LED,如果每顆LED價格以10~12元來計算,這方面的成本就要4~500元;相較於現在CCFL一支約為45~50元,而且筆記型電腦只需用到一支的情況,兩者價格就相差了八、九倍之多。

02.色彩飽和度

另外,在色彩飽和度上更沒有優勢。白光LED色彩飽和度較差,比起CCFL來說就略遜色了些。RGB LED的色彩飽和度就高了,但是目前不是太大顆,就是輝度上還不足,沒有辦法做成筆記型電腦背光源,只能用在液晶電視。

白光LED現階段技術障礙是在導光板的設計;若是RGB混光,因LED輝度會隨著基板溫度改變很大,尤其是紅色LED影響更巨,散熱問題則是技術發展上最需要克服的瓶頸。

03.背光模組透光能力

以目前LED亮度技術來看,在這一方面,提高亮度並不是太大的困難,但是因為伴隨而來的高耗電量以及散熱的問題,卻困擾著所有的工程師,因為亮度的提昇總是會有到達瓶頸的時候,如果因為在這一方面努力卻造成使用壽命的減短,似乎有點得不償失。所以就整體而言,還是必須從改善背光模組的透光率開始進行,才是解決的根本之道。

由於背光光源必須使用Reflector、Diffuser等等的光學薄膜,來達到光源平均投射的目的,但是往往光耗損的現象就會因此而產生。根據研究,從傳統背光光源所發射出來的光是100%的話,經過Reflector、Diffuser等等的光學薄膜之後,只會有約60%的光通過背光模組進入到偏光膜,最後經過LC、Surface出來只剩下4%的光。

也就是說,如果背光光源是1萬nits,那麼,最後投射出來的光只會有400nits,假設LCD面板規格需要500nits,那麼背光光源的亮度就必須能夠提供1.2~1.3萬nits的亮度。

參●結論:

從2004年SONY發表LED背光模組後,液晶顯示器用背光模組應可說是正式進入LED的時代,雖然LED本身還有許多技術問題有待克服,不過,未來傳統冷陰極燈管的部分市場將逐漸被LED光源取代,相信未來液晶顯示器的影像畫質與顏色會更加艷麗與細膩。

LED背光模組的色再現特性,使用R/G/B LED背光模組的液晶顯示器適合應用在醫療、印刷、PC等領域,尤其是色溫範圍3000~9300K的家用液晶電視可以獲得寬廣的色再現範圍。由於LED背光模組的消費電力與製作成本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因此,今後除了LED背光模組的光學系統外,還需抑制LED本身的發熱問題。凡此,均為面板技術發展中值得繼續努力的方向。

肆●引註資料

註一科技網https://www.360docs.net/doc/652363522.html,/

註二瑞儀光電股份有限公司https://www.360docs.net/doc/652363522.html,/

教学设计基本结构

教学设计基本结构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教学方案设计基本结构 1、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Teaching Analysis ; 教材分析考试时可以减写,学情分析即对学生情况的分析,相对来说可以多写,熟练的情况下可以不写,考试的时候最好还是写,教材分析几十个字,学情分析100字以内。 2、教学目标Teaching Aims; 教学目标是主线,必不可缺,分为三个维度,即知识与技能(knowledge and Ability),过程与方法(process and method),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emotion、attitude and value)。 教学目标要具体化、可操作化,根据课标要求、学生的实际确定目标。考试常用格式:使学生记住……事实,理解……概念,形成……技能,经历……的过程,掌握……的方法、应用……定律分析……的问题,坚定……的信念,养成……的习惯,激发……的热情。错误的格式:教给学生……,教学目标是对学生的要求,而不是对教师的,考试时一定要注意。 3、教学重点、难点Teaching Emphasis and 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 教学重难点也是必不可缺的,依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学生已有知识来确定。考试时,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最好分开写。 4、教学方法Teaching Methods; 一般情况下要写,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实习法、实验法、演示法、参观法………… 5、课时安排; 课时:一般考1课时的教学设计,可以忽略不计。课前准备可写可不写。

教材设计方案与模块结构

教材设计与模块结构 安徽省淮南市教育局教研室张骏 关键词:课程标准、教材、整体统筹、模块结构 有人说,《课程标准》对课程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实我们还更应该强调“教材”对课程的发展的关键性作用,虽然教材的编写依据是《课程标准》。但事实上,大部分教师还是研究教材的多,研究课标的少。所以,教材的质量至关重要。 曾经几时,我们的信息技术教案曾这样走过。 1.学习信息技术的发展史、二进制、DOS、Basic语言…… 2.学习开关机、了解并掌握office、网页制作,动画制作,程序设计等…… 有人把前者称为“信息技术学”;后者称为“学习信息技术”;也有人还把前者称之为“知道教育”,后者称之为“做到教育”。 事实上,从2000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以后,信息技术课程开始发生重大变革,即从传统的计算机教案转为信息技术教案,课程从目标、理念和教案方法等都发生了变化。不仅单纯的从形式上表现为从程序设计教案转到应用软件的学习,而且开始发生了质的变化,开始关注学生的信息素养,以“技术、人文、生活”三位一体的理念贯穿教材始终。但遗憾的是,一些教材作者本身并没有搞清楚“计算机课程”和“信息技术课程的区别”,什么都想教,结果呢,却什么都没教好。很多教材为了回避那种“为讲软件功能而讲软件”的窠臼,把一些技术通过任务、案例等分配到多个不同的章节中或不同年级中的任务中去,但从整个教材体系来看,还是以软件为主设计任务还是显得过于生硬。尤为严重的是,编写者明显带有个人主观色彩,并没有能够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愿望上去考虑,把综合任务设置过大,而技术应用往往却处于一个相对窄的层面上,没有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相反,却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综观近年来各种版本教材,大都把小学、中学内容设置的难度区别不大,甚至中学学习的内容小学生早已掌握,以至于出现了信息技术老师讲授的知识,其它学科教师也照样能讲的尴尬局面。这也是教师教着没劲、学生学着没劲的重要原因之一。教材中还存在内. 容重叠的现象。例如,小学以学习OFFICE为主要内容,初中还是OFFICE学习主要内容,高中仍然无法跳出OFFICE学习的怪圈,三个学龄段很难在学习难度上去区分。例如,小学五年级教材中设置了要求学生“制作课余计划”的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可能涉及到OFFICE相关内容,也就是说借助OFFICE可以完成这个任务。学生知道了原来OFFICE这个工具能很好用。到了初中二年级,又再次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但与小学这部分的内容相比,二者既不存在难度上的递进,也不存在螺旋上升。学生看到这部分内容往往有一种“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但却一时却想不起来,也只有“无可夸何花落去”了。 有的教材还追求软件的面面俱到、什么时髦学习什么的倾向。例如“加工图像图形信息”一节,设置了两个软件的学习任务,分别是”photoshop”和coredraw”,表面上看前者是位图图像的处理,后者是矢量图形的处理,而实际上尽管两者处理对象不同,方法各异,但教材中的两个案例没有任何梯度,属于相关软件或相近软件。也就是说,只有掌握了前者,完全可以通过自学掌握后者。此章节一共5页左右学习内容,但给人的感觉是图像处理没有学好,图形制作也没有掌握

一、背光模组常用光学原理

一、背光模組常用光學原理 光學原理應用在背光板上,大致有反射(Reflection)、折射(Refraction)、全反射(Total Internal Reflection, TIR)、吸收(Absorption)幾項,均屬於幾何光學的光學領域。 (一)反射(Reflection)---反射片、導光板 反射可分為三種形式,鏡面反射(Specular reflection)、擴散反射(Spread reflection)和漫射反射(Diffuse reflection),鏡面反射是指光線的入射角度相等於反射的角度,如圖1-1;擴散反射發生當在不平坦的表面且反射的光線超過一個角度,所有的反射光的反射角或多或少會與入射角相同,如圖1-2;漫射型的反射,有時候又稱作 “Lambertian scattering”或“Diffusion”,這種情形發生在粗糙或不光滑的表面,其反射光會有許多不同的角度,如圖1-3。 圖1-1. 鏡面反射 圖1-2. 擴散反射 圖1-3. 漫射反射 當光線照在一個完美的光滑表面會發生鏡面反射,完全遵守「反射定律(Law of reflection)」,入射角(入射光線與垂直表面的法線所夾的角度,Incident angle )會相

等於反射角(反射光線與垂直表面的法線所夾的角度,Reflected angle ),如圖1-4。 當光線照在一個粗糙的表面,光線將會立刻以許多不同的方向反射或穿透,如圖1-5, 在背光的材料中,擴散板、擴散片屬於穿透擴散(Diffuse transmission)的性質,底反射 板、燈管固定框架屬於反射擴散(Diffuse reflectance)性質。 圖1-4. 反射定律 圖1-5. 穿透及反射擴散 (二)折射(Refraction, Snell ′s law)---導光板、擴散片、稜鏡片 當光線從一種材料行進到另一種材料時,例如從空氣進到玻璃,此時光線會被折 射,也就是光線會彎曲及改變速度。折射取決於二個因子:一個是入射角(Incident angle) 以符號 表示,另一個為材料的折射率(Refractive index),以字母 表示,折射率等於真 空中的光速(c)比上光在材料中的光速(v): (1-1) 空氣中的光速幾乎相同於真空中的光速,因此空氣的折射率可視為1,幾乎所有 其他物質的折射率都是大於1,因為光通過這些物質,其速度會降低。如圖1-6,光通

背光模组的介绍

背光模组的介绍 1.什么是背光模组?是用来干什么的? 背光模组(Back Light Modul)为液晶显示面板(LCD Panel)的关键零组件之一,由于液晶本身不具发光特性,因此,必须在LCD面板底面加上一个发光源,方能达到饱满的色彩显示效果,背光模组之功能即在于供应充足的亮度与分布均匀的平面光源,使LCD能正常显示影像。 目前,背光模组的主要产品种类有:发光二极管(LED)、卤钨灯、电致发光(ELD)、冷阴极荧光灯(CCFL)、阴极发射灯(CLL)、和金属卤化物灯等。其中工艺成熟、性能稳定,在彩色液晶显示器(TFT-LCD)上普遍使用的背光源是冷阴极荧光灯(CCFL);在面积较小的LCD上普遍使用的是LED背光源,尤其以发光均匀、高效的侧背光为主,LED背光源主要的应用范围:如手机、PDA、游戏机、家用电器、仪表、仪器、数码产品、汽车应用部件等产品的LCD显示面板。 背光模组为液晶显示器面板的关键零组件之一。功能在于供应充足的亮度与分布 均匀的光源,使其能正常显示影像。 2.LCD或LCM背光模组到底是什么? LCD 液晶显示器是Liquid Crystal Display 的简称,LCD 的构造是在两片平行的玻璃当中放置液态的晶体,两片玻璃中间有许多垂直和水平的细小电线,透过通电与否来控制杆状水晶分子改变方向,将光线折射出来产生画面。 LCM液晶显示模块是一种将液晶显示器件、连接件、集成电路、PCB 线路板、背光源、结构件装配在一起的组件.英文名称叫“LCD Module”,简称“LCM”,中文一般称为“液晶显示模块”。实际上它是一种商品化的部件.根据我国有关国家标准的规定:只有不可拆分的一体化部件才称为“模块”,可拆分的叫作“组件”。所以规范的叫法应称为“液晶显示组件”。但是由于长期以来人们都已习惯称其为“模块”。 即可以得出lcd和lcm的区别,那么lcd和lcm有什么不同:lcd是显示屏,lcm是包含了lcd在内以及控制lcd显示方式、内容的芯片、线路板等各种器件的集合。可以说lcd是显示内容的前台,lcm是包含了前台在内整个运作系统。 3.啥是LED背光模组

课堂教学结构设计

课堂教学结构设计 万家小学徐红丹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固然离不开平时勤奋不断的学习积累,但最有效渠道仍须着眼于课堂教学。语文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学习心理对教材内容的筛选加工转化和创造只是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前提条件,奠定了物质基础。要把死准备转化为活需要,把教师储备转化为学生具备,教给学生独立掌握知识的本领,根本出路是在授—受、传—接方式上下一番苦工夫,即优化教学形式设计。以往人们仅仅把课堂看作知识传递的一种形式,却忽视了教师的策略和真挚情感在其中的作用,致使教学缺乏有效性。好比建大楼,有了土地、材料、工人,还要有图纸协调诸因素。 教育理论与实践都表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一堂课效果的优劣,直接受课堂学生心理气氛的影响。激趣诱因就是在讲授具体教学内容之前,从学生的兴趣和可接受性出发,从教材实际出发,用极短的时间创造性地设置一种最良好的平等、轻松、和谐、热烈的施教气氛和环境,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求知欲望和进一步学习的内动力,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这是一个老师根据学生心理愿望营造的课堂动机激发和积极心向培养的“铺路搭桥”过程。激主动学习之趣,诱自觉探究之因,去除单调枯燥、沉默压抑、死气沉沉、漫不经心的局面。情绪轻松、气氛和谐、思维敏捷是开发智能的最佳期,也是积极参与潜能开发的有效手段和基本保证。这一环节要新颖别致有情趣,可借助贴近生活实际的悬念巧设、感情渲染、新旧衔接、相机诱导、故事过渡、模仿体验等相关观念的组合,造成心理上的渴求,把学生的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激情满怀地展开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这一阶段的目的是缩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空间、情感上的距离,产生教学活动的认同感,以便下一阶段教学工作顺利开展。但要注意,无论采取什么形式激趣诱因,都不可游离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同时要浅易明晰。 设计中要增强教与学的“交互性”,好比打乒乓球,有来有往,寻深入浅出之点,剖共同认知之理。具体方式有:1、师生换位思考,有意识地消解对内容理解接受的悬殊,消解交流障碍。2、要敢舍弃重难点,因为学生并非一无所知。3、运用移觉手段,化难为易。将不直观的费解文字转化为可感的形象。4、选准切入点,精心设疑,引发争议。教师“引而不发、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背光模组及V-CUT结构设计

篇名 LED背光模組及V-Cut技術未來導向 作者 張先榮。私立開南商工。電機三年忠班 張浩哲。私立開南商工。電機三年忠班 楊凱閔。私立開南商工。電機三年忠班

壹●前言: 近年來,顯示器的技術研發,已成為眾所關注的市場主流,客戶對於LCD面板的要求愈來愈高,為了提供光源,背光模組的廠商不得不更積極地投入技術上的研發。所謂背光模組(Backlight Module)係提供LCD面板之光源。因液晶本身不發光,為了讓使用者能清楚看到LCD上所顯示的內容,須在LCD背面加上一個可投射出光源的背光模組,使光線透過LCD後,將資訊傳遞到使用者的眼中,因此「背光模組」為LCD面板的關鍵零組件之一。 事實上,背光模組的應用至廣,舉凡行動電話、PDA、數位相機、視訊電話、工業或醫療乃至飛行儀表、掌上型電視、VCD Player、汽車導航、筆記型電腦、LCD Monitor、TFT-LCD TV,背光模組的技術都不可或缺,於生活科技至關重要。 因此,本文擬就V-Cut技術的發展概況略作考察,並進一步對LED背光模組目前在技術上的得失加以分析,藉此探索面板技術在未來發展的導向。 貳●正文 背光模組主要由光源、導光板、光學用膜片、塑膠框等組成。其中,導光板(Light guide plate)的主要功能在於使冷陰極燈管發出的光線,能均勻分佈於整體的背光模組,使用的材料為光學級的壓克力(PMMA)。為了提升光學效率,微溝切削(V-Cut)的技術應運而生。此種逆稜鏡式導光板的生產,可大幅降低生產成本、增加輝度,已成為高亮度低成本的代名詞,正是全球背光模組廠在現階段的研發重點。 目前V-Cut的技術已經成熟,在TFT-LCD面板及液晶產品降價壓力下,上游零組件廠的研發部門,也持續朝簡化結構及精省成本等方向在努力。(註一)而LED 背光模組的開發,更是面板技術研發的長期目標,值得關注。 一、高亮度導光板技術的成熟 在現階段筆記型電腦用面板背光模組上,V-Cut是相當熱門的技術。其結構主要是將稜鏡微加工,直接製作於導光板上,並以一片鋸齒狀朝下的稜鏡片,取代原來兩片朝上的稜鏡片,在局部降低成本的同時,有效的將輝度提升30%左右。 V-cut LGP加上向下Prism結構,較原來兩片朝上的稜鏡片結構,光的利用率高出30%左右,但相對View Angle就被犧牲了,不過,這點對筆記型電腦使用上不但沒有影響,反而具有保護隱私之優點。因此筆記型電腦將加以大幅採用。

课堂教学结构设计表格

课堂教学结构设计表格 图1-7 启发式教学基本设计框图 【说明】 1.“教为主导”和“学为主体” 启发式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师生一起共同完成教师事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 2.主要活动 启发式教学不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的过程,它需要经过一系列的课堂教学环节的活动才能完成。主要有如下一些活动: (1)教师启发:目的教育、方法指导、设疑发现、实验启发。 (2)学生探索:预习自学、阅读教材、设疑提问、自做实验。 (3)整理提高:学生作业、实验设计、整理分类、知识小结。 (4)发展深化:复习深化、自我检查、笔试口试、综合运用。 3.读、议、讲、练、做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4.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图1-8 掌握学习教学程序设计框图 【说明】

采用“掌握学习”教学,要求教师要按“班级集体教学—诊断性测验—小组或个别补救教学—诊断性测验”这几个环节不断循环地进行教学活动。“掌握学习”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十分注意运用“反馈—矫正”技术,以确保每个学生或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掌握学习”规定的达成目标,从而实现大面积掌握学习教学的教学测评,采用学生所掌握的学习目标,完成单元数目的多少以及熟练程度等方面标准,进行综合的评判。 图1-9 目标教学课堂实施模式设计图 【说明】 目标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还处于实验过程中,国内外都有许多种,各具特色。我们从当前国内众多的实验模式中抽取其共同的、最能体现目标教学的本质特征的、具有多种应变能力的结构因素和结构方式,组成最一般的、具有广泛适应性的课堂教学模式,作为目标教学的课堂教学基本结构形式。 目标教学的实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系统,它包括“定标”“实施”及“评价”三个环节。 表1-44 图表式六步单元教学设计表

结构设计规范-射频模块结构设计流程

武汉虹信通信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WRI_HX 0 修改记录 版本号 C/0 武汉虹信通信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管理文件 文件编号 HX/QI/0363 实施日期 2009.05.04 结构设计规范—射频模块结构 设计流程 页次: 1/11 目 录 0、修改记录 1、 模块总体设计原则 2、 模块机电交互设计原则 3、模块结构设计原则之零件建模 4、模块结构设计原则 5、模块加工、包装 编制 吴卫华 审核 甘洪文 批准 余勋林 版本号 更改说明 修订人 日期 审核 日期 批准 日期

1 模块总体设计原则 1.1模块总体设计原则之TOP-DOWN设计 ?总纲领:自顶向下的设计原则,是整机布局设计的后续任务; ?现在做了哪些:列出设计原则,设计要点; ?哪些还不完善:范例还不完善,技术还在发展; ?后期怎么去做:完善范例,追踪技术发展方向。 1.1.1 在整机设计中考虑模块体量 ?长度和宽度由整机布局给出参考尺寸; ?厚度由PCB堆叠的层数确定,堆叠的PCB间如果有电源,信号或射频的硬连接,此 两PCB的板间距离由连接器的高度确定,合理选择较高器件的封装形式; ?模块长度、宽度、以及安装孔的距离尺寸取到模数尺寸,优选为0或5结尾,次选 为3和8结尾; ?模块的安装厚度(既安装孔处的厚度)按照虹信公司紧固件规范选用。 1.1.2 在整机设计中考虑接口方式 ?电源的接口方式,有直接的插座引出,有和监控合并后的多PIN座转接或盲插; ?监控的接口方式,有直接的DB9座引出,有和电源合并后的多PIN座转接或盲插; ?射频的接口方式,方向上分有垂直向上和水平方向,按与外部电缆连接分有螺口和 卡口,常用规格有SMA和SMB和N型,根据整机布局,整机的射频指标、频率和功 率等合理选取; ?其他接口方式,可以参考上述3点,合理选取。 1.1.3 在整机设计中考虑安装方式 ?模块的四个对角应有安装孔,大功率射频模块靠近放大管的部位需根据情况加一安 装孔; ?若模块安装在中蓝顶(或类似侧壁安装的情况),模块的安装孔平面不可相对模块 顶部下沉; ?规定M3,M4用在哪些地方(根据功率大小); ?固定PCB用的M2、M2.5如何选用,材质确定(蓝白锌和不锈钢)。 1.1.4在整机设计中考虑模块的外部散热条件 ?由于整机的体积功率密度的限制,以及模块排列的日益紧凑化,应有整机散热方案; ?射频模块由于布板和结构限制,从热源到热沉的传热通道存在哪些瓶颈; ?分配到模块的结壳热阻会影响到模块的尺寸和PCB布局方式; ?目前公司可行的方法是热测试和软件模拟,基本满足设计要求。 1.1.5 在整机设计中考虑模块运动检查 ?模块安装操作空间,插座接头操作安装空间; ?模块的外部接口需要连接其他单板和模块;有一直线方向的运动距离; ?射频电缆接头是否为直头或弯头或受指标限制必须为直头等因素决定接头的类型; ?供电和监控是带导向的盲插还是软跳线决定插头型号和方向,在《模块结构设计输 入文件表》中说明,见附件。 1.1.6输出格式:可以是2D 的工程图,含必要的投影视图;也可以是PROE的prt 示例 1:单板的毛坯图

课堂教学过程结构设计

【创设情境】 辨认象形文字“火”,说出和火有关的内容。 【引入】 演示小实验:烧不坏的手帕 【过渡】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今天来学习“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 首先一起来探究燃烧条件 【提问及展示】 那种能燃烧? ,燃烧首先要满足什么条件呢? 【反问】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可燃物,如:身上穿的衣服,桌子上放的书本,为什么就没有燃烧呢? 【实验探究】 实验现象: 。 【投影】 1、为什么相同的物质在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而放于热水的试管中的白磷却能燃烧? 2、为什么在同等条件下放在热水中试管中的白磷才燃烧了,而试管中的红磷仍没有燃烧? 纷纷举手回答发表自己的想法。 学生通过观察现象、相互交流,根据对燃烧已有知识的认识试揭开下列实验的奥秘。 学生很快积极主动地进入对燃烧条件的思考。 学生在老师思维地带动下迅速地完成老师提出的问题,出燃烧首先应满足物质本身是可燃物。 学生立即转入沉思,窃窃私语。 学生在老师思想引领下,步完成实验探究 观察及回答试管中的白磷燃烧,烟磷未燃烧(老师适时给予修订) 在实验现象的基础上,组内交流,,不仅解决了平时在做实验时,在不影响实验结果的前提下,量做到安全、出燃烧还要满足可燃物要与氧气燃物的着火点。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实验改进与创新是一大亮点,在探究燃烧条件时将要求比较低的学生动手参与探究实验改成层次比较高的学生动脑探究活动实验,还有在燃烧条件的应用上将导管通氧气改成实验时将集满氧气的大试管倒扣在热水中的白磷上,都体现出操作简单,效果明显,不仅培养学生在不影响实验结果的前提下尽量做到安全、环保等意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是通过创设情境留下悬念,最后通过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解开其中的奥秘同时起到小结本课,学以致用,前呼后应的作用。 三本着实现高效课堂,每个学生都有收获的理念,我在整个授课过程中能注意到不爱举手,不敢发言的学生,还做到让小组成员合作学习,扬长避短,共同进步,使得班里的每个学生学有所长。 本节课有两点需要改进:一是本节课几乎没有涉及到化学用语,所以学生书写存在的问题没有体现出来;二是由于装有红磷的大试管外壁不干燥,要进行烘烤占用时间,加之,经过在实验室反复试做效果没有那么理想,鉴于此,没能在课堂上完成在酒精灯上加热使其燃烧的实验,还有什么不到之处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谢谢!

浅析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

浅析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 朱维兰/广西玉林市容县中学 〔摘要〕面对新课程和新教材,教师要很好地领悟教改的主旨,大胆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新方法,并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教学方法、学习方式作出的战略性规划。 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设计,就是以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界定的基本理念 为指导,规划生物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本文 主要谈谈在讲授新知识教学中的教学结构设计思路的体会。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结构设计 课程改革的落脚点是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面对新课程和新教材,教师要很好地领悟教改的 主旨,大胆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新方法,并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教学方法、学习方式作出的战略性规划。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设计,就是以初中生 物新课程标准界定的基本理念为指导,规划生物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本文主要谈谈在讲授新知识教学中的教学结构设计思路的体会。 一、创设情境,诱发学生主动探求 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爱学、乐学、会学、善学。因此,教师要认真 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多展示教学非凡的魅力;要善于利用初中生的求知欲和好动的特点,巧设疑问,创设悬念环节情境,激发学生探求生物知识的强烈愿望,为教学创设良好的学习 气氛。如,在学习“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这一节时,创设问题情境:“如果请你帮幼儿园的 老师想个办法,让孩子们知道手上就有细菌或真菌,饭前必须洗手,你有什么办法?”学生就会设身处地的想办法用生物学知识去帮忙,如配制培养基,在手心、手指采集细菌,检测不 同环境条件对比实验,观察菌落形式等。 二、以问题讨论为主线,设计探究式生物教学 探究式生物教学是以问题的讨论为主线来组织教学,围绕问题的解决,实现学生的主动探究。这种教学方法的一般程序是:依据生物教学进程创设问题情景→ 学生自主发现、提出问题→ 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 解决问题…… → 得出多个结论。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经历了一次生物知识的“再发现”,因此,探究式生物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 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是学生进入探究状态的“导火索”,问题哪里来?问题由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发现。因此,设计探究式生物教学关键在于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问题意识,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内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应作好多方面的引导:①营造平等的心理氛围,鼓励学生勇 于提问;②创设问题情景,激励学生勤于提出问题;③点拨提问技巧,引导学生善于提出 问题。概括起来说,即让学生有提问的胆量、有提问的习惯、有提问的技巧。 三、重视有效的学法指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 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新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 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在学习中 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为实现互动式、交流式的合作学习,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 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在合作学习中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促进学生之间能有效沟通。 在探究性学习中,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调查、信息搜集 及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 感体验。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阅读教学内容后,教师可以抓住教学内容的核心,精心设计 问题让学生回答,以培养学生抓重点的能力;生物教学中可以联系实际的内容很多,在每一 节课的最后,设计一些与生产生活相联系的题目,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解决,以培养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一、系统设计的原则 1、系统性 从整个系统的角度进行考虑,系统的代码要统一,设计规范要标准,传递语言要尽可能一致,对系统的数据采集要做到数出一处、全局共享,使一次输入得到多次利用。 2、灵活性 系统应具有较好的开放性和结构的可变性,采用模块化结构,提高各模块的独立性,尽可能减少模块间的数据假合,使各子系统间的数据依赖减至最低限度。 3、可靠性 可靠性是指系统抵御外界干扰的能力及受外界干扰时的恢复能力。一个成功的管理信息系统必须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如安全保密性、检错及纠诸能力、抗病毒能力等。 4、经济性 经济性指在满足系统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诚小系统的开销。一方面,在硬件投资上不能盲目追求技术上的先进,而应以满足应用需要为前提;另一方面, 系统设计中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复杂化,各模块应長量简洁,叹便缩短处理流程、诚少处理费用。 二、系统设计的主要内容 1、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系统网络结构设计, 系统模块化结构设计。 2、代码设计 代码设计就是通过设计合适的代码形式,使苴作为数据的一个组成郃分,曲以代袅容观存在的实体、实物和属性,以保证它的唯一性便于计算机处理。 3、数据库(文件)设计 根扌居系统分析得到的数扌居关系集和数据字典,再结合系统处理流程图,就可以

确定岀数据文件的结构和进行数据库设计。 4、输入/输岀设计 输入朋出设计主要是对以圮录为单位的各种输入输岀报表格式的描述,另外,对人机对话各式的设计和输入输出装置的考虑也在这一步完成。 5、处理流程设计 处理流程设计是通过系统处理流程图的形式,餐系统对数据处理过程和数据在系統存储介质间的转换情況详細地扌茁述出来。 6、程序流程设计 程序流程设计是根据模块的功能和系统处理济程的要求,设计出程序模框图,为程序员进行程序设计扌是供依据。 J系统设计文档 系统标谁化设计是指各类数据编码要符合标准化要求,对数据库(文件)命名、功能模块命名也要标准化。 描述系统设计结果是指系统设计说明书,程序设计说明书,系统测试说明书以及各种图表等,要将他们汇集成册,交有关人员和部门审核批准; 拟定系统实施方案设计是在系统设计结果得到有关人员和部门认可之君,拟定系统实施计划,详细地确定出实施阶段的H作内容、时间和具体要求。 另外,为了保证系统安全可靠运行,还要对数据进行保密设计,对系统进行可靠性设计。 三、系统设计的步骤 1、系统总体设计 包括:系统总体布局方案的确定;软件系统总体结构设计;数据存储的总体设计;计算机和网络系统方案的选择。 2、详细设计 包括:代码设计;数据库设计;输出设计;输人设计;处理流程设计;程序流程设计。

教学楼结构设计

文昌市某某中学教学楼结构设计 结构计算书 第1章 设计基本资料 第2章 结构布置及计算简图 该建筑物总长度为63.6m,总宽度为15.2m 。共六层,层高均为3.6m 。总建筑面积为5800.32m 2,主体结构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结构。 2.1 结构布置及梁,柱截面尺寸的初选 2.1.1梁柱截面尺寸初选 1、 梁截面尺寸的估算: 1.AB,CD 跨 主梁:L=6400mm h=(1/10~1/15)L=640mm~427mm ,取h=600mm 。 b=(1/4~1/2)h=150mm~300mm,取b=300mm 故框架横纵梁的截面尺寸为b ×h=300mm ×600mm 次梁:L=6400mm 及4500mm ,取6400mm 计算 h=(1/12~1/18)L=533mm~355mm ,取h=500mm 。 b=(1/4~1/2)h=125mm~250mm,取b=200mm 2.BC 跨 主梁:L=2400mm h=(1/8~1/12)L=300mm~200mm ,取500mm b=(1/4~1/2)h=125mm~250mm ,取300mm 故框架横纵梁的截面尺寸为b ×h=300mm ×500mm 2、柱截面尺寸的估算: 框架柱截面尺寸根据柱的轴压比限制,按下式计算: ⑴.柱组合的轴压比设计值按照公式1-1计算: N Fgn β= (1-1) 式中: β:为考虑地震作用组合后柱轴力压力增大系数,边柱取1.3,等跨内柱取1.2,不等跨取1.25; F : 为按照简支状态计算柱的负荷面积; g :为折算后在单位面积上的重力荷载代表值,近似取12KN/2m ;

翻转课堂的教学结构设计初探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52363522.html, 翻转课堂的教学结构设计初探 作者:张海山梁文凯何芦霖甄哲惟 来源:《无线互联科技》2018年第12期 摘要:在教育的不断发展中,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一股教育改革的新思潮——翻转课堂教育理念涌现出来,吸引了很多的教育工作者投入研究。文章从“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出发,从怎样提升学生全面发展及核心素养的角度思考,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得出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在学生核心素养提升方面有很大作用并对其课堂教学结构进行设计的结论。 关键词:翻转课堂;核心素养;教学结构;慕课 核心素养的研究及其成果很快引起了其他国际组织、世界各国政府和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并成为不同国家根据本国人才培养目标需求开展相关研究的重要基础,为许多国家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经验启发。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团队协作精神、创新精神、课堂氛围以及知识的内化等方面在传统课堂很难提高,相比之下翻转课堂却更胜一筹。所以如何才能利用翻转课堂来提升核心素养是对教育立意的实现与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探索,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1 核心素养与翻转课堂的内涵及慕课相关研究 1.1 核心素养的内涵 “中国学生发展提出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培养核心,六大综合素质包括责任心、学会学习、人文素质、科学精神、实践创新和健康生活,具体分为民族认同等18个基本点。这个框架让我们认识到“核心素养”突出强调了个人素质修养、社会责任、创新精神。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衡量标准是,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否完全符合社会的需要。与以前的德智体美意义上是并不相同的,通过现行课程内容改革相结合,通过培养教育逐渐形成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1.2 翻转课堂的内涵 我们所说的翻转课堂,就是让学生在课外或家中观看教学视频,也就是颠倒传统的课堂教学顺序,学习新知识的场所和时间更加宽广,在课堂上相互交流、答疑解惑、作业当场上交一种教学形态。[1]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和学生互动的场所无疑就是课堂,交流讨论、答疑解惑 就是其主要作用,实践证明教学效果良好。翻转课堂,它与探究性学习、建构式学习及一些其他教学方法在方法和模式上有所重叠,但其目的是统一的,都是要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灵活性、主动性。 1.3 慕课

背光模组简介

背光模組簡介 壹、前言 背光模組(Back light module)為液晶顯示器面板(LCD panel)的關鍵零組件之一,由於液晶本身不發光,背光模組之功能即在於供應充足的亮度與分佈均勻的光源,使其能正常顯示影像。LCD面板現已廣泛應用於監視器、筆記型電腦、數位相機及投影機等具成長潛力之電子產品,因此帶動背光模組及其相關零組件的需求持續成長,在面板低價化的刺激下,又以筆記型電腦及LCD監視器等大尺寸用面板需求最大,為背光模組需求成長的主要動力來源。全球大型LCD背光模組產值將較2002年成長23%,達26.19億美元,且逐年增加,到2006年產值將達到37.26億美元。在國內LCD面板廠商積極擴產下,國內內需市場持續擴大,由於國內廠商生產的背光模組已與國際大廠的製造水準相當,加上在量產規模及就地供應上之優勢,國內背光模組自給率將可再往上提升。 貳、背光模組簡介 : 一、背光模組為LCD 面板第二大關鍵零組件 LCD面板主要係由彩色濾光片、背光模組、驅動I C、補償膜及偏光板、玻璃基板、I T O膜、配向膜、控制電路等零組件所組成,由於液晶面板本身不具發光特性,必須藉助背光模組來達到顯示的功能,LCD面板製造商在產生玻璃面板之後,須先結合彩色濾光片,兩者封合後灌入液晶,再與背光模組、驅動I C、控制電路板等組件,組合成LCD模組出售給下游的筆記型電腦或LCD監視器製造商。由於背光模組為僅次於彩色濾光片之LCD面板第二大關鍵零組件, 為因應國內面板廠商對關鍵零組件的大量需求及尋求降低成本要求下,如瑞儀、中強、

輔祥、科穚等廠商紛紛投入, 致在LCD上、下游產業之中, 背光模組現已成為本土化速度最快的一項零組件。 二、背光模組亦即顯示器光源提供者 背光模組其主要由光源(包括冷陰極螢光管(CCFL))、熱陰極螢光管、發光二極體(LED)等)、燈罩、反射板(Reflector)、導光板(Light guide plate)、擴散片(Diffusion sheet 1-2片)、增亮膜(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 1-2片)及外框等組件組裝而成,其中光學膜片與導光板為最主要之技術和成本所在。液晶顯示器由於其厚度薄、質量輕且攜帶方便,且相較於目前得CRT更有低輻射的優點,近年來需求快速的增加,己能在顯示器的市場佔有一席之地。隨著液晶顯示器製造技術的提昇,在大尺寸及低價格的趨勢下,背光模組在考量輕量化、薄型化、低耗電、高亮度及降低成本的市場要求,為保持在未來市場的競爭力,開發與設計新型的背光模組及射出成型的新製作技術,是努力的方向及重要課題。 三、背光模組類別 : 一般而言,背光模組可分為前光式(Front light )與背光式(Back light)兩種,而背光式可依其規模的要求,以燈管的位置做分類,發展出下列三大結構: (1)側光式(Edge lighting)結構:發光源為擺在側邊之單支光源,導光板採射出 成型無印刷式設計,一般常用於18吋以下中小尺寸的背光模組,其側邊入射的光源設計,擁有輕量、薄型、窄框化、低耗電的特色,亦為手機、個人數位助理(PDA) 、筆記型電腦的光源,目前亦有大尺寸背光模組採用側光式結構。 (2)直下型(Bottom lighting)結構:超大尺寸的背光模組,側光式結構已經無法 在重量、消費電力及亮度上佔有優勢,因此不含導光板且光源放置於正下方的直下型結構便被發展出來。光源由自發性光源(例如燈管、發光二極體

教学设计基本结构

教学方案设计基本结构 1、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Teaching Analysis ; 教材分析考试时可以减写,学情分析即对学生情况的分析,相对来说可以多写,熟练的情况下可以不写,考试的时候最好还是写,教材分析几十个字,学情分析100字以内。 2、教学目标Teaching Aims; 教学目标是主线,必不可缺,分为三个维度,即知识与技能(knowledge and Ability),过程与方法(process and method),情感、态度与价值观(emotion、attitude and value)。 教学目标要具体化、可操作化,根据课标要求、学生的实际确定目标。考试常用格式:使 ②探究新知:包括讲解、探究等,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大胆猜想,关键处作适当点拨。 ③学生活动:分组讨论、演示实验、阅读、朗读、学生实验 ④巩固练习:纸笔、操作 ⑤课堂小结:教师、学生 ⑥布置作业:课内和课外,口头和书面,统筹分层,定时定量。 7、板书设计Blackboard Design(语言、板书、体态) 其他:常用的教案示例有三种①条目式②表格式③卡片式(简化的教学方案),考试常用前两种。 考试时常见的问题: 1、目标不够明确、具体 2、重难点把握不准(要求实际)

3、活动设计套话连篇(本课内容) 4、活动形式千篇一律(多样化) 5、活动之间缺乏递进的层次性 6、活动设计程式化,缺乏创新 7、知识操作活动量比例偏重 8、没有实质性内容 9、头重脚轻或头轻脚重 10、书写不规范 教案至少要25分钟答完,时间比较紧,平时要多注意定时定量的试写,多看些优秀的教案帮助应考。

结构图教学设计

结构图教学设计 Last revision date: 13 December 2020.

《结构图》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分析 ①知识与技能通过实例,了解知识结构图,能运用结构图梳理已学过的知识; ②过程与方法?掌握结构图的画法;能画出常见的简单结构图;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并能画组织结构图;体会结构图在整理资料信息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结构图梳理已经学过的知识、整理收集到的资料信息、体会结构图在揭示事物联系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运用结构图梳理已经学过的知识、整理收集到的资料信息 三、教学基本流程 1、回顾有关流程图的概念 回顾上节课学过的流程图的定义、表示和作用。联系流程图的有关知识,建立问题情景。 复习流程图定义:表示一系列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顺序的框图称为流程图。 2、对较实例,引入知识结构图的概念 提问:让学生观察选修1-2的目录结构图,它的形状有什么特征? 引导学生体会结构图图中含从属关系时的外在特征。 类型1:知识结构图 例1:在数系中,实数、有理数、整数之间的成分关系,可以用下面框图描述:

例2:对代数方程中的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二次方程,可以进行如下分类 动手画一画: 设计一个结构图,写出《数学3(必修)》第二章统计的知识结构图。 分析:《数学3(必修)》第二章统计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样本的分析对总体作出估计,具体内容又分三部分: “抽样”-------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和分层抽样; “分析”-------可以从样本分布、样本特征数和相关关系这三个角度来分析;“估计”-------根据对样本的分析,推测或预估总体的特征。 解:《数学3(必修)》第二章统计的知识结构图可以用下面图来表示: 3、观察几个知识结构图,归纳结构图特征及画结构图要点 师引导学生总结:画框图与画流程图一样,首先要确定组成结构图的基本要素然后通过连线来标明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结构图一般由构成系统的若干要素和表达各要素之间关系的连线(或方向箭头)构成。连线通常按照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方向(方向箭头按照箭头所指的方向)表示要素的从属关系或逻辑的先后关系。 从属关系一般有“上位”、“下位” 结构图:表示一个系统中各部分之间的组成结构的框图叫做结构图。 4、由实例引入组织结构图概念 结构图还可以用来表示一个组织或部门的构成。组织结构图一般呈“树”形结构。这种图直观。容易理解,被应用于很多领域。 类型二:组织结构 例3:某公司的组织结构是:总经理之下设执行经理、人事经理和财务经理。执行经理领导生产经理、工程经理、品质管理经理和物料经理。生产经理领导线长,工程经理领导工程师,工程师管理技术员,物料经理领导计划员和仓库管理员。 分析:必须理清层次,要分清几部分是并列关系还是上下层关系。

背光模组光学设计

背光模組光學設計 摘要 本文主要介紹邊光式背光模組之設計原理,其中包括所涉及之光學理論及常用於導光板之設計方法,最後並以軟體模擬來說明這些方法之優劣點。這些方法包括狹窄化方法、微結構法及加入擴散點方法用於導光板中,其中在微結構方法中又分為上鋸齒微結構法及下鋸齒微結構。這些方法之所應用之原理在於幾何光學中之全反射原理。在狹窄化方法、上鋸齒微結構及擴散點方法中主要是希望破壞全反射條件而使光線導出,而在下鋸齒微結構中是利用全反射原理將光線由下而上導出。在本文之軟體模擬實例中,我們發現狹窄化、上鋸齒微結構及擴散點三種方法之最大表面透出功率大約在相同之範圍中。雖然,下鋸齒微結構之表面透出功率最高,然而,在均勻度方面之表現非常的差。此外,由於光線之透出率對微結構之角度具有極敏感之特性,如欲以角度來控制透出功率之均勻性是一件不易達成之事,且加工不易。相較於微結構法,擴散點方法在控制均勻度方面及製造加工上就較微結構法來的容易,是一簡單又亦達成均勻度控制之方法。 一、背光模組介紹 無自發光性質的液晶材料已被廣泛應用在如電視、電腦螢幕、行動電話及個人數位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 PDA)等不同尺寸的液晶顯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 LCD)上,而為了達到顯像之目的,必須搭配光源照射液晶。由於光源一般置於液晶面板之後,乃稱為「背光」,而此面板之後包含光源的所有元件總成則稱為「背光模組」。背光模組包括光源和其他職司反射及折射的光學裝置,其中光源主要分為兩種:一為適於較大尺寸LCD的冷陰極燈管,另一為適用於較小尺寸如行動電話螢幕的發光二極體。雖然此兩種光源形式及其所使用之光學裝置有所不同,但整個背光模組的光學原理則相類似。依據光源位置的不同,背光模組一般可分為邊光式(Edge Lighting)及直下式(Bottom Lighting)兩[1,2]。邊光式背光模組一般常用於中小型顯示器,如筆記型電腦螢幕、PDA 及手機螢幕等。顧名思義邊光式模組的光源是置於整個背光模組的邊緣,如圖 1 所示,導光板之功能主要是將側邊的光線導向正面之視線方向,並達到亮度均勻之效果。除了光源之外,邊光式背光模組的主要光學元件包含光源反射罩、導光板、稜鏡片、反射板,如圖1(a)所示[3],及位於稜鏡片上方之擴散片等光學元件。光源反射罩的主要功能主要是將光線集中投射於導光板中,而位於導光板下方之反射板功能是將投射至此之光線反射至上面,以增加光之利用率。擴散片之功能在於將經由擴散點所散射的光線均勻化,使之無法由正視時察覺導光板下擴散點的形狀與位置。最後,稜鏡片的主要功能是將均勻擴散之光線導正,使之射向視線方向,提高螢幕亮度。導光板為邊光式背光模組的關鍵零組件,其主要之功用是將光線由邊緣導向視線方向,故得其名。為達到高亮度及亮度均勻之要求,

讲义教学结构设计

讲义教学结构设计

一、教学结构 1、什么是教学结构 何克抗认为:所谓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教学系统四个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第七期,《教学结构理论与教学深化改革(上)》) 2、教学结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三个概念的关系与层次 教学模式是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理论之上,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一种教学模型。教学模式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和程序,包含有教学策略(李晓文,王莹,2000 年)。 教学策略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方法与技巧,它具体体现在教与学的相互作用的活动中。(余胜泉,《论教学结构》,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第六期) 教学结构、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是处于三个不同层次上的概念,教学结构处于较为宏观的层次,用于反映一定教育教学理论中四个核心要素

在教学中所展开的比较稳定的作用关系,它不依赖于具体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教学模式则是教学结构在具体的学科领域中的教学过程中展开的体现,同一教学结构在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环境与教学对象中展开,则可衍生多个用于指导具体教学进程展开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是一个最下位的概念,指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技巧,在某个教学模式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同时,一个教学策略可用于多种教学模式中。 简单地说,解教学结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是处于三个不同层次宏观、中观和微观的概念。教学结构强调教学组成要素及其稳定的组成关系,教学模式强调教学进程展开的过程形式,教学策略是教学进展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 3、教学结构的基本特性 依附性——教学结构强烈的依附于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 动态性——教学结构是“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教学活动进程是动态的,因此教学结构具有动态性。 系统性——是教学系统四和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四要素组成的系统。 层次行——教学系统的四要素有层次性,教学结构从而也表现出层次性。 稳定性——教学结构是稳定的结构形式。 4、三种典型的教学结构 ①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 教师中心的教学结构的理论基础是以教为主的教学理论,其特点是:·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主动的施教者,是教学的绝对主导者,监控整个教学活动的进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