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者反应批评理论简析《麦琪的礼物》
从读者反应批评视角看欧·亨利《麦琪的礼物》

读者反应 中的一致性 和个别性 的问题 , 理 解将依据 所有说 话者共用 的规 则体 系进行 。这 些规 则约束 着话 语 的生产—— 规定界 限 , 也将约束反应婚幅度 , 甚 至反应 的方 向 : 即它们 使反
应在某个 范围内可 以被 预知和 规范 化。 ”( 同上 书 ) 这 就是说 ,
从读者反 应批评视 角看 欧 ・亨利《 麦 琪 的礼物》
俞
[ 摘
露
3 5 0 0 1 2 )
( 福建商业 高等专科学 校外语 系 , 福建 福州
要] 斯坦利 ・费施读者反应批评 的范式下 , 文 学是 一个动 态的生成过程 , 文 学的意 义是 一种事件 , 是发生 于
文字与读者头脑之 间的事件 , 是一种行为或活动 , 是有潜在一致性 的个体 解读 。以读者 为中心对“ 麦琪 的礼 物”进行 解 读。 那么这篇 文章 的意义就不单单是“ 抨 击资本主义的社会不公平现 象”, 而是所 有可能的丰 富的解读在读 者反应 范式 中都被认作是有意义 的。 潜在 的一 致性 , 就是这篇小说 中体现的一种高尚和纯洁的爱情。这种视角注重读 者具有特性
张书页或一本 书是那 么 明显地 放在那 儿——它 可以用手 触
的经验形式与作 品的形式及作者 的意 图结构全 都看作一 回事 , 三种“ 结 构” 在 同一 时刻出现 。这 一时刻便 是解 释。也就 是说
摸, 被拍 照或 放到一边—— 以致 它似乎是任何 我们联 系在它上 面 的价值和意义 的唯一容器 ; 它 采取 的物质形式使得 我们难 以 看 清它 的本质 ; 所有这些都鼓励 我们把 书看成一个 固定 不动的 客体” ( 参见《 最新 西方文论 选》, 漓 江 出版 社 , 1 9 9 0年版 ) 。但 是, 文学不是这样一 个客体 。文学需要 阅读 , 阅读是一种活 动 ,
对《麦琪的礼物》文学语言艺术的赏析

对《麦琪的礼物》文学语言艺术的赏析【摘要】《麦琪的礼物》是一部文学作品,通过精致的语言运用和独特的艺术特点展现了深刻的文学意义。
作者通过情感表达和人物塑造,呈现出作品的内在世界。
在文学意义方面,作品探讨了人性、爱情、以及生命的意义,引发读者对人生的思考。
语言运用方面,作者运用丰富的诗意语言,增强了作品的美感和表现力。
艺术特点则突显在作品的结构和叙事手法上,展现出作者独特的创作风格。
情感表达和人物塑造则使读者与作品内在世界产生共鸣,体验到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麦琪的礼物》是一部具有丰富内涵和独特风格的文学作品,值得深入品味和赏析。
【关键词】文学意义、语言运用、艺术特点、情感表达、人物塑造、麦琪的礼物、赏析、深刻、精湛、独特1. 引言1.1 对《麦琪的礼物》文学语言艺术的赏析《麦琪的礼物》是一部备受赞誉的文学作品,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赏析。
本文将从文学意义、语言运用、艺术特点、情感表达和人物塑造等方面对《麦琪的礼物》进行深入分析和赏析。
文学意义是评价一部作品的重要标准之一。
《麦琪的礼物》通过对主人公麦琪的生活和命运展开叙述,表现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境和挑战。
作品借助麦琪的故事,探讨了人性的复杂和深刻,揭示了人们内心的挣扎和追求,引发了读者对自我和世界的思考和反思。
语言运用是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麦琪的礼物》运用了精准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对情节和人物的细腻描写,使读者如同身临其境,感受到故事的真实和情感的强烈。
作品中的对话也具有深刻的含义和象征,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和文学价值。
艺术特点是《麦琪的礼物》独特魅力的来源之一。
作品结构严谨,情节跌宕起伏,通过巧妙的布局和反转,引发读者的兴趣和思考。
作者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意象,营造了一种独特的氛围和气氛,使整个作品充满了神秘和诗意。
《麦琪的礼物》是一部具有深刻文学意义,运用精湛语言艺术和独特艺术特点的作品。
通过对作品的赏析,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独特见解和表达,还可以深入探讨人性和命运的奥秘,体味到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无尽力量和情感。
《麦琪的礼物》读后感

《麦琪的礼物》:生活价值的沉思录在欧·亨利的笔下,我领略到了《麦琪的礼物》这部作品所传递出的深刻生活哲理。
它并非简单的爱情故事,而是一部关于生活价值的沉思录,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禁对生活的真谛进行深刻的思考。
故事中的麦琪和她的丈夫,为了给对方一个美好的圣诞礼物,不惜牺牲自己最珍贵的东西。
然而,当彼此互换礼物时,却发现这些礼物已经失去了原有的价值。
这种看似荒诞的情节,实际上是对生活的一种讽刺,它揭示了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往往忽略了生活中最真挚的情感。
《麦琪的礼物》让我深刻认识到,生活中的美好并非源自物质的堆砌,而是源自心灵的契合。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过于追求物质财富,而忽略了身边最真挚的情感。
这种本末倒置的追求,使得人们在物质的泥沼中越陷越深,最终失去了生活的方向。
而作品中的麦琪和她的丈夫,正是通过对礼物的牺牲,表达出对生活本质的领悟,让我深感敬佩。
此外,作品中对美国底层人民的描绘也让我印象深刻。
麦琪和丈夫的生活虽然艰辛,但他们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让我深感敬佩。
同时,作品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如贫富差距、物质追求等,引人深思。
读完《麦琪的礼物》,我深感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无情。
我们常常为了追求物质财富,忽略了身边最真挚的情感。
而当我们幡然醒悟,想要挽回失去的感情时,却发现已经为时已晚。
这不禁让我想起一句诗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麦琪的礼物》让我明白,生活中的美好往往源自平凡的事物。
我们不应该被物质所迷惑,而应该珍惜眼前的幸福,关爱身边的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的美好。
[麦琪的礼物]《麦琪的礼物》赏析
![[麦琪的礼物]《麦琪的礼物》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20cc38d26fff705cc170a8f.png)
[麦琪的礼物]《麦琪的礼物》赏析[麦琪的礼物]《麦琪的礼物》赏析篇一 : 《麦琪的礼物》赏析麦琪,是圣子耶稣诞生时前来送礼的三位智慧的贤人。
他们首创了圣诞节馈赠礼物的风俗。
在西方人看来,圣诞礼物是最可珍贵的,因而也希望自己获得的礼物是最有价值的“麦琪的礼物”。
美国著名作家欧?亨利在《麦琪的礼物》这篇小说中,用他笔调幽默又带有淡淡哀伤的艺术语言讲述了一个“没有曲折、不足为奇的故事”。
以圣诞前夜馈赠礼物如此平常的题材创构的小说,在西方文坛并非罕见,其中也不乏精心之作,而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独自绝响,成为这类题材的杰作,确实是令人深思的。
首先,从内容上看。
全篇以馈赠圣诞礼物为中心线,写了美国一对贫穷而恩爱的夫妇。
这个家庭的主妇为了节省每个铜子儿,不得不“每次一个、两个向杂货铺、菜贩和肉店老板那儿死乞白赖地硬扣下来”。
尽管如此,到圣诞前夕全家只剩下一块八毛七分钱。
作家不用多费笔墨去写这个家庭的拮据困窘,只是简单地用“一块八毛七分钱”引出全篇。
唯其如是,深爱丈夫的主妇德拉把这钱数了三遍,并因为无法为丈夫购得一件称心的“麦琪的礼物”而伤心地哭泣。
欧?亨利最擅长用貌似平淡的话语作素描,去营构一种气氛,让读者沉湎其中,领味和思考人物的命运。
“一块八毛七分钱”为这个“没有曲折、不足为奇的故事”营构的忧郁凄凉的气氛始终贯穿全文,即使写到夫妇看到礼物时的瞬时惊喜和欢乐时也明显地带有这种气氛袒露的伤痛。
“人生是由啜泣、抽噎和微笑组成的,而抽噎占了其中绝大部分”。
这句话似乎折射出欧?亨利对当时美国现实的深沉思考。
作家写出了一对贫穷夫妇的痛苦,也在对人物思想性格和故事情节的描写中,把读者的趣味引向高尚的境界,给人以启迪,让人从中获得美的陶冶。
这是《麦琪的礼物》这篇小说真正价值之所在。
德拉为了给丈夫心爱的金表配上一副精巧的表链,忍痛卖掉自己一头美丽的头发。
那“美丽的头发披散在身上,像一股褐色的小瀑布,奔泻闪亮”,丈夫吉姆非常喜爱妻子这头美丽的褐发。
麦琪的礼物读书心得(33篇)

麦琪的礼物读书心得(33篇)麦琪的礼物读书心得(精选33篇)麦琪的礼物读书心得篇1这是美国作家欧·享利的一部短篇小说,写的是一对年轻、贫穷的夫妇在圣诞节时想方设法凑钱买一件好礼物送给对方的故事。
杰姆和德拉一贫如洗,但家中有两件十分珍贵的宝贝,一样是杰姆的三代祖传的金表,一样是德拉瀑布般的秀丽长发。
这两样宝贝根本无法估量它们的价值。
然而圣诞节到了,他们却根本没钱给他们深爱的对方买一件像样的礼物,结果,为了得到钱,德拉横下心卖掉了自己的头发,买了一条正好配杰姆那块金表的表链。
等杰姆回家后,她才得知杰姆为了能买给她一套渴望已久的,配她的头发再好但是的珠宝梳子,已经把他那宝贵的金表卖掉了。
这只是一个很小的故事,但是着实令人感动,能够说,他们两个的做法实在是笨得能够,将几乎是无价之宝的东西卖掉来换一把梳子和一条表链。
要明白,那一块金表,一头秀发是他们各自拥有的全部阿!但是他们都“只”为了给爱人一份圣诞礼物,而放弃了自己的所有的财产。
望着那相比之下没什么价值,也用不上的梳子和表链,真令人哭笑不得。
然而,当他们得知对方的:“愚蠢行为”后,却彼此都没有生气、沮丧、发火。
他们难道那么糊涂,他们但是白白丢了那么一大笔财产呀!但是,他们似乎都挺满意,挺满意。
我想,他们必须都觉得自己收到的礼物远远不止一把梳子和一条表链吧!设想一下,如果你挚爱的人能够为了自己而牺牲全部,必须都会感到欣慰的。
能够说,他们得到的圣诞礼物,是看到的对方对自己赤诚的心。
我想,在这次圣诞节交换过礼物后,杰姆和德拉的生活必须会改变不少。
收到了不但对他们来说十分昂贵、而且这么珍贵的礼物,他们之间的感情必须会更深吧可见,这次的圣诞礼物给他们两人带来了多大的快乐。
用自己的那么一大笔财产换来无价的欢乐,也许,他们的做法并不笨。
就像小说结尾说的那样:在所有馈赠礼物的人当中,那两个人是最聪明的。
在一切理解礼物的人当中,像他们这样的人也是最聪明的。
无论在什么地方,他们都是最聪明的。
《麦琪的礼物》的读后感

《麦琪的礼物》的读后感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麦琪的礼物》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麦琪的礼物》的读后感1《麦琪的礼物》是欧亨利的短篇小说集,其中包括了同名的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以及《小偷的同情心》、《世外桃源的假期》、《为爱而牺牲》、《最后一片藤树叶》等。
欧亨利的作品大多比较短小,故事性个性强,加上行文幽默,深受读者喜爱。
他与莫泊桑、契科夫同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麦琪的礼物》中,一对年轻的夫妻,为了给对方买一份圣诞礼物而费尽心思,最后,妻子卖掉了秀发买了一条金表链,而同时丈夫卖掉了金表,为妻子买了一套梳子。
阴差阳错,他们用自己最珍贵的东西换来的礼物失去了本身的价值,但他们从中获得的爱是无价的。
夫妻间的纯情与对彼此的爱,美国下层人民生活的艰难与辛酸,作者给予的深深的同情和祝福以及那闪烁着善良光辉的礼物令我动容。
基督诞生的时候,有三位贤人,——-我们称之为“麦琪”——-带来了珍贵的礼物。
他们是智者,送的礼物当然也是聪明的,而这对夫妻却送给对方暂时用不到的礼物,或许有人觉得那是最没有用的礼物,但我觉得,他们的礼物同那三位贤人的一样,是最聪明的。
《最后一片藤树叶》中,作者对主人公贝尔曼的描述并不多,甚至连最感人的贝尔曼在暴雨中画叶子的镜头都没有,但我仍能感受到贝尔曼老人火一般炽热的心。
能够想象,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可怜的老人怎样冒雨爬到离地二十英尺的地方,颤抖着调拌黄色和绿色,在墙上画出栩栩如生的叶子。
琼珊的康复不仅仅仅是因为一片叶子,更是在生与死、抗争与屈服之间做出抉择。
只有自己树立信心,作出努力,才能战胜困难。
琼珊在一片叶子的鼓舞之下,走出了失望的低谷,迎来了生命的活力,这最后的叶子,着实让我为琼珊的命运而担忧,为苏的友谊而感叹,为贝尔曼老人的博爱而震撼。
藤树叶子仍然留在古老的墙面,琼珊绽放了往日的笑容,伟大的画家贝尔曼留在了我的心中!《警察与赞美诗》是一部悲喜剧,展示了警察对犯罪行为的容忍和对无辜行为的惩罚。
《麦琪的礼物》读后感

《麦琪的礼物》读后感《麦琪的礼物》读后感15篇《麦琪的礼物》读后感1这篇小说讲述的是一对年轻穷困的夫妇,在圣诞节来临之际,为了给对方买一份礼物而牺牲掉自己最珍贵的东西——妻子为给丈夫买一条与他祖传三代留下的金表相匹配的白银表链,卖掉了自己像瀑布一样的长发;而丈夫为给妻子买一套她向往已久的纯玳瑁珠宝梳子卖掉了自己的金表。
也许有人认为他们很傻,他们都为对方舍弃了自己最宝贵的东西,而换来的礼物却因此变得毫无作用了。
但是当夫妻俩各持“已无用”的礼物无语时,我却觉得他们已经收到了世上最珍贵的礼物。
因为这是他们在用真挚的爱馈赠给对方。
他们虽然只是生活在社会下层的小人物但是他们这种热爱生活和对方的品质是富有的人不曾拥有的。
这才是真正的无价之宝。
读完这篇文章,我懂得了我们要去关爱别人,这样别人才会爱我们。
生长在现实生活的我们得到了父母、师长无尽的爱,但是我们是否曾在他们的节日和生日他们献上一份真心的礼物和真挚的问候呢?多数人的回答是否定的,因为我们觉得这是理所应当的,但是我现在觉得很惭愧,我们应该付出一些来回报他们。
我们应该接受爱,也应该学会去爱别人。
《麦琪的礼物》读后感2今天我读了美国作家欧亨利写的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
这篇小说主要写了在圣诞节的前一天,德拉为了给吉母买一份礼物,他卖了自己的头发,给吉母买了一个表链,吉母又卖了自己的金表给德拉买了全套梳子。
最后这两样东西都没有了任何作用。
在这篇小说里,我觉得德拉是一个善良的女人,吉姆是一个严肃的男人。
他们为了对方买了礼物,虽然没有任何作用,但是他们得到了爱。
他们家里虽然很穷,但是他们还是要买一份礼物。
这里写出了他们感情很深厚。
同时体现出他们的互相关爱与尊重。
他们为了买礼物都付出了牺牲。
但是买回来的两件东西都没用了,他们都很伤心。
他们又没有互相嫌弃什么,还是像往常一样生活着。
人生不可能那么完美,总有一些不如意的事。
生活中要坚强有勇气,不能放弃,要像文中德拉和吉姆一样,用自己的爱去温暖身边的人。
麦琪的礼物赏析

麦琪的礼物赏析麦琪的礼物赏析赏析:一、小说的情节这篇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
圣诞节快到了,一对恩爱的小夫妻想互赠礼物。
但是拮据的经济条件使他们捉襟见肘,只能卖掉自己心爱的东西换取对方心爱的东西。
结果妻子卖掉了美丽的长发,给丈夫买了白金表链;而丈夫却卖掉了祖传的金表,给妻子买来了她向往已久的发梳。
两人珍贵的礼物均变成了无用的东西。
作者运用了巧合和悬念,使不复杂的情节充满变化,引人入胜。
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巧合,但要让读者觉得故事情节真实可信,不能只依靠偶然,巧合必须成为故事情节展开过程中合理的一部分,而且要通过预示使读者在思想上有所准备。
作者首先为这个巧合设立了时间环境:圣诞节,按习惯夫妻要互赠礼物表示爱意,德拉希望送给丈夫一件“精致、珍奇而真正有价值”的礼物,这是作者预示的第一步(以后德拉为丈夫买的白金表链正符合这三点要求)。
但是德拉只有“一块八角七分钱”,如果她很有钱,就没有下文卖长发的无奈之举了。
德拉被作者一步一步地安排到卖头发的地步,下面就简单了,德拉用一头美发换回了“精致、珍奇而真正有价值”的白金表链。
──在毫不知情的丈夫方面,他也带回了一包东西,同样包含着挚爱的礼物。
作者没有直接叙述德拉看见礼物的表情,而是用杰姆“奇怪”的神情和举动来铺垫情节,其实都是为了使巧合来得更让人信服,更让人同情。
德拉终于看见了丈夫的礼物,“全套的发梳”,“那是百老汇路一个橱窗里的,德拉渴望了好久的东西”,“配那已经失去的美发,颜色恰恰合适”,作者不厌其烦地渲染这套发梳,为了说明“可是用来装饰那一向向往的装饰品的头发却没有了”这一巧合至极的结局。
作者从开始安排这段巧合的情节,就给读者以阅读上的等待──悬念。
读者急于知道事情发展的下一步是什么。
从买礼物开始,读者就在猜测德拉会买什么样的礼物,杰姆会买什么样的礼物,读者也会为他们设计所买的礼物。
但是事情的结局既出人意料,又不悖情理。
读者的阅读兴趣始终紧张着,直到最后的结果出现,才恍然明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读者反应批评理论简析《麦琪的礼物》作者:马倩宜来源:《文存阅刊》2020年第08期摘要:作为当代西方文学批评的一种模式,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强调以读者为中心,文本意义不再唯一固定。
本文基于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对欧·亨利的经典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进行主题分析。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读者反应批评理论进行介绍,第二部分对选文作者和文本进行介绍,第三部分对文本进行分析,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
关键词:文学赏析;读者反应批评理论;《麦琪的礼物》;主题分析一、理论介绍艾布拉姆斯认为文学批评应该包含四个要素,即文本,语境,作家和读者。
后来,随着文学批评的发展,各种各样的批评流派应运而生。
根据艾布拉姆斯提出的“四要素”理论,这些看似复杂繁多的流派基本可以分为四大类,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便是这四大流派之一。
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文学分析的形式出现,并且对当代文学批评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发展历史在古希腊时代,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便注意到了听众或读者的反应会对文本阐释产生一定影响,但当时他们认为听众或读者是被动的,文本是通过其自身传达意义。
直到浪漫主义开始之前,这种“读者被动”的观点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
随着浪漫主义的到来,作者成为影响文本分析的一个重要因素。
到1920年代,随着新批评主义的出现,文学批评的重点才再次转移到了文本上。
此后,读者反应批评理论逐渐形成。
I. A.理查兹提出人们进行诗歌创作是为了创造一种可以接受的世界观以此平衡人们的欲望,因此他承认读者在创造文本意义的过程中扮演着积极的角色。
路易丝·罗森布拉特进一步发展了理查兹的理论。
他认为阅读过程涉及读者和文本,因此读者和文本一起才能产生意义。
文本让读者回忆起过去的某些经历或者产生了一些想法,而文本又对读者脑海里的回忆或想法进行塑造,产生新的思想,即读者和文本是相互影响的。
(二)读者反应批评理论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并不是一套系统单一的理论体系,在读者反应批评理论这个大框架下还存在不同的分支,这些分支在分析思路或者认识上有所不同,但它们都秉持着一个基本观点,即读者在文本分析和阐释中非常重要。
读者反应批评理论的中心前提是文本不能解释自己,只有当读者和文本相互作用时,文学作品才能被阐释。
因此,只有当读者积极参与阅读过程时,文本才能产生意义。
(三)方法论读者反应批评理论的分支多,根据这些不同理论产生的文本分析方法也数不胜数,但这些方法都有其主要的关注点,因此根据不同的关注点,本文将这些分析方法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中以文本为主。
结构主义,形式主义,叙事学和修辞批评都属于这一类。
支持者认为,读者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必须积极参与阅读过程,但文本則更为重要,并且在创造意义方面具有主要控制权。
此外,考虑到读者会使用预先确定的复杂符号或代码系统来解释包含符号的文本,因此批评家们担心在特定社会中已经成型的符号系统会对文本理解产生影响。
同时他们还关注读者在阐释文本中的符号时需要掌握什么知识。
第二类主要关注读者与文本之间的交互,现象学便是其中的代表。
现象学家认为,只有当感知者注意到一个物体的存在时,它才具有意义。
当这种观点应用于文学分析时,文学评论家提出了一个新的观念,即文学作品只能存在于读者的思想或意识中,而不能存在于印刷品上。
因此,只有当文本和读者彼此交互时,才能产生真实的作品及其含义。
接受理论的代表人物贾斯认为任何历史时期的读者都为自己设计了评判文本的标准,他还引入了“期望水平”一词。
另一位代表人物是伊瑟尔,他将文本视为潜在内容而不是对象,并提出了两个新术语“隐含读者”和“实际读者”。
第三类主要集中于读者,称为主观批评。
对于这些主观理论派的批评家来说,读者的思想、信念和经验在塑造作品的意义方面比实际文本发挥更大的作用。
诺曼·霍兰提出,尽管文本确实很重要,但读者却将文本转换成一个个人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们可以回忆起自己的经历、幻想和欲望。
二、《麦琪的礼物》与欧·亨利欧·亨利是著名的美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创作了近三百篇短篇小说,擅长用幽默的语言来刻画美国普通百姓的苦涩生活。
因此,他的作品被称为“美国生活幽默百科全书”。
他的短篇小说以构思精妙,文字精巧,人物刻画精细和结局巧妙曲折而著称。
而现实生活中的欧·亨利生活坎坷,遇到了许多艰难困苦,看过世间百态,尝尽人间冷暖,因此他对生命的不幸有着无比深刻的了解,并创作了一些作品来攻击腐败的社会并向社会底层的劳苦人民表示同情。
《麦琪的礼物》是欧·亨利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
这个故事是在19世纪美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创作的。
当时,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利润而压迫工人,结果贫富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这部作品讲述了一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年轻夫妇的故事。
吉姆和德拉过着贫穷的生活,他们各自有一样珍贵的物品。
吉姆有一只祖传的金表,德拉长了一头漂亮的长发。
为了给对方买一个圣诞节礼物,吉姆卖掉了自己的金表,给德拉买了一套梳子,而德拉则买掉了自己的长发买了一条表链。
三、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下《麦琪的礼物》的解读读者反应批评家认为,任何文本的整体价值和意义永远不会是固定或普适的,因为任何历史时期的读者都会在文本中发掘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东西,而他们的思想、信念和经验在塑造作品的意义上起着更大的作用。
没有各个年龄段读者的参与,文学作品就无法经历漫长岁月依然在文学史上闪闪发光。
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源于不断的阅读活动,而不是文学史学家的主观想象力。
《麦琪的的礼物》是一代又一代人欣赏的经典文学作品,必然有很多不同的诠释。
下文将依据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从三个角度重新解释其主题。
(一)深刻而纯洁的爱情赞歌赞美纯洁的爱情是这个作品最明显的主题。
在故事中,德拉和吉姆都知道对方喜欢什么,于是打算用自己的心爱之物换钱,为对方买一个圣诞节礼物。
这表明这对夫妻非常相爱,而且对彼此都怀有感恩的心,因此想用礼物表达自己的爱意与感激。
但是由于穷困潦倒的境况,他们只能卖掉自己心爱的东西,以换取要送给对方的礼物。
结果,妻子卖掉了她美丽的长发,给丈夫买了一条白金表链。
丈夫卖掉祖传的金表,为妻子购买美丽的发梳。
尽管他们的圣诞节礼物最终变得毫无用处,但读者可以感觉到他们深刻而纯洁的爱情。
他们都愿意做出牺牲,愿意用自己的心爱之物换对方的惊喜快乐。
在小说的结尾,作者说住在公寓里的人是如此愚蠢,他们牺牲了家里最珍贵的东西来为他人准备礼物。
但是,有什么东西比真正的爱更有价值,更珍贵呢?用“愚蠢”来形容他们只是对那些沉迷于物质欲望的人的嘲讽。
在欧·亨利看来,在人类的所有情感中,只有爱才能使曾经是陌生人的人彼此了解甚至为对方牺牲。
因此,《麦琪的礼物》实际上是欧·亨利创作的一首动人的情歌,热情地歌颂爱情的力量。
(二)弘扬人性之美故事开头,欧·亨利用了很多笔墨来描写狭窄的公寓,破旧的装饰以及德拉如何省钱。
这都是为了表明这对夫妇处于社会底层,生活拮据。
吉姆和德拉的生活状况无疑是当时美国社会底层人民的真实写照。
当时,底层群体是贪婪、污秽、犯罪等一切不堪与丑恶的代名词。
但是在这个故事中,吉姆和德拉代表的社会底层人民被赋予了不同的印象,他们懂得爱与奉献,愿意牺牲,甚至在如此艰难的生活中仍然充满希望,有着一丝浪漫气息。
故事的最后,欧·亨利带着赞赏,用一种幽默的口吻评价道:“在所有赠送和接受礼物的人中,像吉姆和德拉那样的人是最聪明的。
他们无论在哪里都是最聪明的。
他们就是麦琪。
”这句话是他对这个故事的总结。
欧·亨利赞扬他们对爱的忠诚和为彼此的幸福作出牺牲的精神,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普通美国人的善良品格的欣赏。
读完这部作品,还可以感受到一点,不管是在婚姻还是生活中,最大的幸福不是来源于荣华富贵,而来自于人类天性中的真善美所带来的相互理解和满足。
(三)对丑恶社会的抨击《麦琪的禮物》这部作品是在资本主义快速发展,企业家为了获得更多利润而压榨工人的时代背景下创作的。
当时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在这部作品中,读者可以看到德拉和吉姆这样的小人物在社会底层苦苦挣扎,本是表达爱意的幸福事,最后阴差阳错成了可悲事。
这种悲剧性的矛盾与故事中提倡的纯洁的爱和崇高的精神与绝望的社会状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因此,当读者被这对夫妻的深情打动时,内心对贫富两极化的黑暗社会的仇恨也被激起了。
除此之外,在欧·亨利的妻子去世时,他深陷监牢,生活陷入困境,前途渺茫无望。
这样的人生经历也使得他在创作时更加深刻,作品散发着悲伤的气息。
欧·亨利因为自己的生活经历更加了解了下层群体的艰辛,他写下《麦琪的礼物》表达对社会的不满,猛烈地抨击了物质主义盛行的丑陋社会现实,这部作品也因此被称为“含泪的微笑”。
结语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对当代文学批评有着很深刻的影响。
它主张阅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强调每个读者都带着其独特的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来参与阅读文本,因此必须尊重每个读者的解释的独特性。
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之间的一种互动过程,这是读者反应批评理论的重点。
可以说文学作品主题是因人而异的,因此本文也列出了对《麦琪的礼物》的三种不同解释。
依据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中着眼文本的方法,赞美深刻而纯洁的爱情是作品的第一个主题。
在第二种方法的指导下,当笔者在阅读时与文本开始互动便不再将德拉和吉姆视为贫穷的夫妇,而是底层群体的代表,由此得出这个故事所赞美的是,无论处境多么艰难,人们仍然善良浪漫,追求美好与爱。
最后一个主题的得出是因为在阅读之前笔者已经积累了许多有关作者的生活经历和创作背景的知识,而这些背景知识也影响了笔者对文本的理解,更深层次的挖掘了作品的意义。
笔者采用三种方法对《麦琪的礼物》进行主题分析,并得到三种不同的理解。
因此,在以后进行文学批评时,需牢记文学作品没有固定的、唯一的理解。
我们不应该忽略前人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但与此同时,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此。
相反,我们应该做的是勇于提出自己的新的理解。
参考文献:[1]M. H. Abrams. The Mirror and Lamp [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3.[2]Jauss, Hans Robert. Aesthetic Experience and Literary Hermeneutics [M]. Minneapolis: U of Minnesota P, 1982.[3]郭宏安、章国锋、王逢振.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4]欧·亨利(著),王永年(译). 《欧·亨利短篇小说选》[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5]肖丹. 《麦琪的礼物》的主题解析与表现艺术[J]. 语文建设, 2016(35):77-78.[6]杨巍. 从读者批评角度分析《黄色壁纸》[J].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3(07):160-161.作者简介:马倩宜(1996年-),女,土家族,重庆人,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