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的适宜负荷训练

合集下载

浅议青少年中长跑训练措施及对策

浅议青少年中长跑训练措施及对策

☆训练研究青少年运动员中长跑训练的突出特点是以“短”促“长”,“短”“长”相结合。

中长跑是我国田径运动在奥运会上拿金牌夺分的重点项目,是我国田径运动管理中心实现“奥运争光计划”的重中之重的项目。

所以,研究这一项目青少年的训练特点,对于培养我国高水平奥运后备人才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青少年中长跑训练的重要性我认为,中长跑要达到高水平的专项运动成绩,必须从青少年抓起。

而耐力素质,尤其是无氧耐力水平发展的高峰在25岁左右。

这就客观地要求中长跑训练必须是多年系统的、有计划的、科学的。

所以,从青少年抓起,正确地进行中,长跑训练具有重要的现实性和紧迫性。

二、青少年中长跑训练的特点首先,中长跑训练在青少年阶段应遵循其生长发育规律,青少年肌肉的发育尚不完全,肌肉收缩的力量和耐力不如成人,容易疲劳。

为此,青少年的中长跑训练必须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心肺呼吸循环功能、支撑运动器官的快速力量耐力、跑的技术与战术。

1、心肺呼吸循环功能:一般人的心输出量为20~25升/分,但是运动员的肺通气量可以达到140—160升/分。

这就是说,中长跑运动员的心肺器官必须专门地训练,专门地塑造。

为此,训练中必须采用心率在104~150次/分强度的越野跑,持续时间不能低于15~30分钟。

2、支撑运动器官的快速力量耐力:重视中长跑运动员的快速力量训练,是现代中长跑训练的突出特点。

青少年不宜进行大强度的力量训练,但要抓好快速力量训练,尤其是快速力量耐力训练,这是青少年中长跑训练中必须重视的问题,但是往往也是最容易忽视的问题。

3、跑的技术与战术:跑动中脚着地的支撑反作用力的大小与跑速和着地方式有关,通常约等于体重的2~3倍。

假如按2倍计算,体重为50千克的运动员,每次落地一步其支撑反作用力为100千克。

10000米要跑6000多步,每只脚就要承受30多万千克的冲击负荷。

青少年应该重视掌趾和踝关节小肌肉群的快速力量训练,不宜进行大重量的负重练习。

优秀长跑运动员的训练负荷方式

优秀长跑运动员的训练负荷方式
方 式 多 适 用 于 运 动 员 较 少 、且 训
及 慢 肌纤 维 的大 量 参 与 的 方 式 . 使 运 动 员 产 生 适 应 性 改 变 。但 是 。
为 了 获 得 最 佳 效 果 。 大 运 动 量 训
有氧 供能 能力 、 作 经济 合理 性 、 动
乳 酸 分 解 能 力 、 耐 乳 酸 能 力 以 及 糖 酵 解 能 力 ,而 这 些 能 力 的 优 劣 又 决 定 于 呼 吸 系 统 、 血 液 循 环 系
臂充 分 。
托 起 。 当 持 球 队 员 跳 起 接 近 最 高 点 时 , 出 手 投 篮 , 队员 体 会 空 再 使 中出手的时机 。
2 近 距 离 跳 投 练 习 、 可 原 地 起 跳 .也 可 运 一 次 球
2 近 距 离 投 篮 练 习 、
在 徒 手 模 仿 练 习的 基 础 上 . 强 调 动 作 技 术 要 正 确 ,应 用 手 腕
步 急 停 或 两 步 急 停 起 跳 . 目的 是 起 跳 协 调 ,保 持 正 确 动 作 及 其
在 空 中 的 稳 定 性 。 要 求 蹬 地 要 充 分 , 跳举球 要 同步。 起 3 中 远 距 离 跳 投 练 习 、
型 ,逐 渐 过 度 到 强 烈 的 对 抗 比赛
中得 以 实 践 。
前 屈 和 手指 柔 和 拨 球 将 球 投 出 .

5 在 比赛 和 对 抗 中练 习 跳 投 、
首先 在 消极防 守 的情况 下进 行 练 习 加 以巩 固 跳 投 的 动 作 定
注意肘 部一定要 顶上去 。
3 中远距离 原地投篮 、 在 增 加 距 离 的 情 况 下 。保 持
手 后 的 手 型 稳 定 , 以 达 到 动 作 定 型 . 调 整 投 篮 力 量 的 大 小 . 步 再 逐 改进手 法以提高 投篮的命 中率。 4 结 合 其 他 技 术 练 习 跳 投 、 把 单独 的跳 投技 术 与运 、 、 传 突 等 技 术 结 合 起 来 练 习 .特 别 注

浅析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及恢复.修改后

浅析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及恢复.修改后

浅析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及恢复摘要:中长跑项目是以最短时间完成规定比赛距离的周期性耐力项目,以速度取胜并完成最终的比赛。

体能训练对运动员的各身体素质等方面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体能恢复是中长跑训练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运动后的恢复与训练中的负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体能训练的重要性,运动训练方法和训练原则以及训练后疲劳产生的原因等进行分析,阐述了中长跑运动员训练与恢复之间的关系,以期为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及恢复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青少年; 中长跑; 体能训练;负荷;恢复1 对中长跑项目特征分析近年来随着中长跑运动成绩在国际、国内的快速提高,该项目对运动员的体能要求越来越高, 从埃塞俄比亚、肯尼亚等世界著名的中长跑之乡, 到中国马家军的训练实践都表明, 重视青少年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是中长跑运动员未来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保证,这是为培养高水平的运动员打下良好的基础。

中长跑项目属于体能主导类耐力性比赛项目,这一项群运动员身体特点是:体重较轻、脂肪较少、身高中等,腿较长,像一切运动项目一样,耐力性项群运动员比赛成绩,亦即参加比赛的结果,都包括竞赛的名次以及竞技水平两个方面。

决定运动成绩的因素包括运动员在比赛中所表现出来的竞技能力,参赛对手所表现出来的竞技能力以及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这三个方面。

运动员自身在比赛中的表现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2训练方法的创新2.1围绕专项来设计训练内容,把握关键技术进行训练。

现代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特点开始向围绕专项设计训练内容方向转化,目前,中长跑项目的训练内容的安排,较以往更早、更多的突出专项训练的要求。

具体表现在负荷量保持不变,强度增加或是大运动量和大强度结合,同时增加、达到最大值。

在论现代田径训练理论的发展趋势中指出:训练过程只有不断加大运动负荷,才能加深对运动员有机体的刺激,提高训练适应水平。

当今的训练趋势,人们越来越注重大强度训练,尤其是专项强度的训练。

浅析体育课中的运动负荷及精讲多练

浅析体育课中的运动负荷及精讲多练

浅析体育课中的运动负荷及精讲多练体育课作为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体育课中,关于运动负荷和精讲多练是两个非常关键的方面,它们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的提高。

本文将就这两个方面展开浅析,以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体育课的重要性,并对其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训练。

一、关于运动负荷1.1 运动负荷的概念所谓运动负荷,就是指一个人在运动过程中所承受的力量和压力。

对于学生来说,适当的运动负荷可以促进身体素质的提高,而过高或过低的运动负荷则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在体育课中,科学合理地安排运动负荷是十分重要的。

确定适宜的运动负荷需要考虑多种因素,比如学生的年龄、身体素质、运动技能等。

一般来说,年龄较小的学生运动负荷应该适当减小,以免过大的运动负荷对孩子的身体造成伤害;而年龄较大的学生则可以适当增加运动负荷,提高他们的运动能力。

也要考虑到学生们的身体状况和运动技能水平,不能一刀切地安排统一的运动负荷,应该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在体育课上,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灵活安排运动负荷。

对于身体状况较差的学生,可以适当减小运动负荷,采取较为轻松的体育活动,从而帮助他们逐渐提高身体素质;而对于身体健康的学生,则可以适当增加运动负荷,加强力量和耐力的训练,提高他们的运动能力。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灵活安排运动负荷,使其既不过分吃力,又不过于轻松。

在确定和实施运动负荷时,还需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要确保学生们在进行高强度运动时能够得到足够的休息和补充水分,以防止因过大的运动负荷导致身体出现问题;也要合理安排学生们的运动时间和周期,比如避免在饭后立即进行大强度的运动,避免运动后立即进行大量的饮食等等,这些都是在实施运动负荷时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二、关于精讲多练2.1 精讲多练的意义精讲多练就是指在体育课中重点讲解和练习一些运动项目,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提高这些项目的技能水平。

浅谈中长跑运动员的力量训练

浅谈中长跑运动员的力量训练

浅谈中长跑运动员的力量训练第一篇:浅谈中长跑运动员的力量训练浅谈中学生中长跑运动员的力量训练摘要:随着现代中长跑运动水平的日益提高,各种模式的训练方法不断更新,中长跑的训练越来越全面,但有关中长跑运动员专门的力量训练谈的很少。

本文通过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和综合分析,以及对我校中长跑运动员多年的力量训练实验和总结,归纳出一个中长跑运动员力量训练系列,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中长跑,运动员,训练,力量,速度,耐力一、前言在中长跑项目中,如800米、1500米、3000米障碍、5000米,其耐力有相当程度是由糖酵解供能所决定的。

换句话讲,中长跑项目的专项耐力是以糖酵解即通常所讲的速度耐力为特征。

专项的距离越短,无氧代谢及混合代谢训练的比重就越大,对运动员耐乳酸能力的要求就越高。

高水平的中长跑比赛,常常在最后20—30米才见分晓,第一名与最后一名差距也不过几秒。

这就要求中长跑运动员必须要有良好的冲刺能力,而速度的提高又与力量训练是紧密相连的。

中长跑运动员的力量训练不同于其它项目,必须体现其专项特点,才能带来专项耐力的提高。

二、根据能量供应系统制订力量训练计划1、磷酸原能量系统:时间短,强度大,通常活动时间为6—10秒,依靠ATP(三磷酸腺苷)和CP(磷酸肌酸)供能。

可以使用大重量,大强度,每组练习间身体完全恢复的练习手段。

2、乳酸供能系统:主要是运动时间为2—3分钟的项目的供能系统,运动过程中分解葡萄糖或糖元来合成ATP,同时产生乳酸,从而限制了运动能力,乳酸分泌会使肌肉的工作能力下降,兴奋性减弱,导致肌肉酸痛。

在训练中应使用中等重量和强度为8—20次的重复练习,每组间隔不完全恢复(30—90秒)。

3、有氧供能系统:以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供能的练习,只要运动强度降低,就没有乳酸生成,练习就可以持续到能量耗尽。

在训练中应使用小重量和小强度为20—25次的练习,两组练习间完全恢复。

发展有氧代谢能力是中长跑专项耐力的基础,即使达到相当高的运动水平,有氧代谢能力的训练也是不可缺少的,与之相适应的有氧力量训练也是中长跑专项力量训练的基础。

浅谈青少年课余中长跑训练

浅谈青少年课余中长跑训练

浅谈青少年课余中长跑训练摘要:中长跑是一项身体负荷较大,锻炼价值较高的体育运动项目;同时,对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吃苦耐劳精神具有特殊意义。

本文以文献资料为基础,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及训练经验,对青少年课余中长跑训练作了初步的探究。

关键词:青少年;中长跑;课余训练;1.前言中长跑是以有氧代谢为主的耐力性和周期性运动项目,具有较大的锻炼价值。

经常参加中长跑锻炼,能提高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发展耐力素质,培养坚毅、顽强的意志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现代医学观察和研究证明:中长跑具有预防、治疗某些慢性疾病和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作用,又因为中长跑不受场地器材、年龄、性别等条件的限制,因此,在我国,中长跑不仅是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规定的锻炼、测验项目,而且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锻炼身体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以文献资料为基础,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及训练经验,对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的选材、课余训练及训练后疲劳消除进行了初步的探究,旨在为从事青少年中长跑训练的教练员和运动员提供一些参考。

2.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的选材选材是指把天赋好、训练发展潜力大、有望创造优异运动成绩的人才选拔出来。

它是运动训练的前提,是育才的基础。

选材好,训练才有意义,否则训练是徒劳的。

选材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运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运动技术等。

2.1 身体形态中长跑运动员身体修长匀称,肩宽胸厚,骨盆较窄,膝、踝关节围度小,相对体重较轻,下肢较长。

2.2 身体机能要求心肺机能发育良好,心容量大,每搏输出量大,搏动次数相对少,脉压差大,运动负荷后脉搏回降速度快。

要求具有良好的呼吸机能和较大的肺通气量。

最大摄氧量/体重指数是中长跑项目选材的重要身体机能指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测定被选者的这一指标能力。

2.3 身体素质要求一般耐力、速度耐力突出,速度素质较好。

选材时,要把耐力素质放在首位。

浅谈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的训练

浅谈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的训练

1998年6月山东体育科技第20卷 第2期浅谈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的训练高春爱1) 孙志坚2) 王学仁1) 韩玉利3)摘要 根据儿童少年中长跑运动员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在整个训练过程中采用循环身体训练法发展耐力素质,采用“三少”、“两多”等方法,控制运动负荷,重视加强基本技术的教学与训练,提高了成才率。

关键词 中长跑 循环训练 运动负荷 成才率1 用循环训练法发展耐力素质发展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的耐力素质,不能只用单纯跑的方法来提高运动员的内脏功能,而应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生理和解剖特点,从长远考虑,结合中长跑的技术要求和代谢特点,采用多种身体练习手段,合理编排组合成几种练习方案,循环进行训练。

我们在编排组合训练方案时主要考虑以下几点:1.1 选择突出专项素质的练习手段循环练习方案,由十几个突出专项身体素质的练习手段组成。

如:跨步跳,蛙跳,弓箭步跳,支撑高抬腿,俯撑屈伸腿,立卧撑纵跳,俯卧收腿,后蹬跑,原地转髋等。

1.2 重视练习手段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根据每个队员的技术特点、身体素质以及年龄的差别,有针对性地选配组合适合每个人的练习方案。

循环练习法发展耐力素质具有以下优点:(1)一举多得,取得训练的综合效益。

训练实践证明,采用循环身体练习法,不仅可以提高运动员的心肺功能,而且对运动员的速度、力量、柔韧性和灵活协调性等素质的发展都极为有利。

采用此法训练的运动员,经过二年左右的时间,百米成绩平均提高1"6,立定跳远提高31厘米,200米计时跨步跳提高8",并且步数减少6步,安静时心率下降平均13次/分。

(见表1)(2)减少疲劳,承担更大的运动负荷。

中长跑项目主要是下肢肌肉承担巨大的负荷,单纯依靠跑量的增加来提高运动负荷,势必造成脚弓、膝踝等部位的负担过重,支配下肢运动的中枢神经也易产生疲劳。

而采用循环身体训练法,运动员身体各部位轮换承担运动负荷的刺激,工作和休息交替进行,中枢兴奋区域的不断转移,兴奋与抑制的交互出现,可以1)潍坊市体校261031 2)山东体育学院 3)烟台市芝罘区体校大大推迟疲劳的产生。

对中学生中长跑力量训练的探讨

对中学生中长跑力量训练的探讨

对中学生中长跑力量训练的探讨对中学生中长跑力量训练的探讨中长跑是中距离跑和长距跑的通称。

中学生在中学阶段所参加的比赛项目只有800米、1500米、3000米。

因此我们在进行训练时不能盲目的追求长距离,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很重要。

同时中学生运动员还处于生长发育期,训练方法要符合中学生的生理特点不能过早的成人化。

中学生在学校的任务主要还是学习文化知识,训练只能安排在课余时间。

虽然每个学校都有一定的场地器材能够为训练中长跑提供必要的条件,但是学校的训练工作往往得不到领导和家长的重视。

这就要求教练员要有敬业奉献的精神,能够利用宝贵的时间对田径队进行科学的训练,特别对中长跑运动员进行力量训练。

一、中学生中长跑训练总体计划的构成中学生中长跑训练总体计划包括专项训练计划,力量训练计划,运动员的营养计划,恢复保健计划。

训练以专项计划为主,中长跑本身主要取决于肌肉的收缩原理,肌肉只有在运动中不断地收缩用力,而且又要做到尽可能的节省能量,并形成明显的生物适应,只有在对运动员进行力量训练才能获得最佳训练效果。

因此要先制订好力量训练计划,并根据计划进行系统的训练。

中学时期中长跑力量训练时间包括高中阶段和初中阶段,计划包括学年、学期、周、课时等。

其中课时计划包括早上训练和下午训练。

二、中学生中长跑力量训练的原理(一)对中学生运动员加强力量训练有利于身心发展,运动生理学认为肌肉力量大小与肌肉的横断面大小等因素有关。

中学生的骨骼肌肉含水份和有机物较多,无机物较少富有弹性和韧性,不易折断,关节软骨多其周围的肌肉细长,所以力量和坚固性差,同时肌肉的增长落后于骨骼,为适应骨骼的增长肌肉必需要向长发展,因此肌纤维比较细长,横断面较小,故肌肉力量和耐力比较差,在进行对中学生力量训练时必需考虑此时期的生理特征,合理选择训练方法,科学地安排训练负荷。

(二)力量训练可以使肌纤维中的毛细血管的开放数量增多,从而使得供给肌肉运动所需要的能量物质相应增加,通过肌细胞线粒体数量的增加而使运动肌肉的耐力相应增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的适宜负荷训练
孙光红山东省烟台市体育运动学校
【摘要】中长跑训练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对运动负荷进行合理的调控,合理的训练负荷安排能有效地发挥运动员的应激能力而提高成绩,否则,运动员的身体机能会出现劣变现象,直接造成过度疲劳。

教练员在训练中的最主要任务就是科学地把握和控制负荷量与强度,尽可能地设计适宜负荷,使运动员产生最佳训练效果。

【关键词】中长跑训练适宜负荷负荷量负荷强度
一、适宜负荷释义适宜负荷是指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

以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训练原则。

人体在经受一定的运动负荷后,必然会产生相应的训练效应。

但并不是只要施加负荷,就一定会产生良好的训练效应。

身体只对适宜的负荷产生适应,如果负荷相对过小,如练习跑马的,一天跑个三千五千,速度还不快,这就不能引起身体必要的反应;相反,如果每天都是好几十公里的跑,这会造成过度负荷,则会出现过度疲劳,形成劣变反应。

那什么才是适宜的运动负荷呢?这个要根据个人的情况来定,因人而异,以个人的感觉为标准。

二、适宜负荷原则的科学基础1.适宜训练负荷下机体的生物适应现象。

在运动负荷保持在一定范围的条件下,机体的应激以及随之产生的一系列变化,都会保持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

这时负荷的量度
越大,对机体的刺激越深,所引起的应激也越强烈,机体产生的相应变化也越明显,人体的训练水平提高得也越强烈。

通俗地讲,在一定的运动负荷范围内,一周五天的训练要比一周三天的训练效果要明显。

王军霞的年训练量是8000公里左右,一年365天,平均每天跑量要超过23公里。

除了早操必跑的10公里以外,每天训练量都在10多公里。

正因为如此,她才多次创造了世界纪录,夺得了多项世界冠军。

(以下数据均以马拉松跑为例)2.过度负荷下的机体劣变现象。

有的教练员就可能会认为,不就是量越大强度越大效果越好嘛,咱以后就加量上强度,每天加几公里。

在一定的范围内,加量上强度确实会起到很好的效果,但负荷超过了一定的范围,超出了人体的最大承受能力时,人体就会产生劣变现象。

这种超出人体承受能力的训练负荷,称之为过度负荷。

过度负荷的直接结果,首先是机体出现不适应的症状:(1)慢性体重下降;饮食和训练都和平时一样,但体重却下降。

(2)非受伤引起的关节及肌肉疼痛;做检查进一切正常,也没有受过伤,但就是关节和肌肉异常疼痛,往今天这疼,没天那疼,没有固定地方。

(3)慢性肠功能紊乱;就是坏肚子,吃什么药也不好,检查一切正常。

(4)扁桃体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5)鼻塞和发冷;类似于感冒,但经久不愈。

(6)出现皮疹和肤色改变;(7)周身性的肌肉紧张;(8)疲惫不堪、失眠不安。

上述症状出现后,如何不进行休息恢复调整,进一步就会发展成过度疲劳。

后果十分严重,会造成人体健康状况下降,增加受伤的概
率。

甚至于过早结束运动生涯。

有的教练员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象我们基层业余体校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没有专业那么大的训练负荷,应该不会练到过度疲劳吧?其实这个问题是相对的,对于运动员来说,他们的负荷确实大,造成运动疲劳也很容易。

对于我们业余体校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来说。

运动负荷相比专业的要少许多。

负荷大与小都是相对的,如果基础好的运动员,比如跑马拉松,每天一个半程,也没什么问题,因为他的身体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已经适应这个强度了。

你让他一天跑10公里,那达不到训练效果。

反之,有的运动员基础一般或者是年少气盛,昨天还刚突破5千,今天一冲动就上了10公里,感觉还不错,明天就想来个15公里玩玩。

对他来说,这个量就是超负荷了,一次半次的偶尔为之还可以,如果天天这样,就会变成过度负荷,直接后果就是受伤停跑。

对于老运动员来说,因为腿脚的结构坚固,反而不容易受伤,所以过度负荷的表现就是身体内部的,也就是上面所表述的那几种。

在训练实践中,对机体的负荷都是连续刺激的,每次的训练负荷的强度变化,以及之间间隔时间长短,都会对人体产生不同的训练效应。

如果在前次负荷后机体的超量恢复阶段再给予刺激,会使机体水平得到提高,成绩就会提高。

反之,如果前次负荷后身体还没有恢复
便再次给予负荷刺激,就会导致水平的下降。

例如,每天10公里,晓红的训练基础好,休息24小时就可以完全恢复,而且产生了超量恢复,第二天早起,再跑10公里,轻松加愉快,速度每天都有加快。

这把晓红乐的啊,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第二周就把每天的训练量加到15公里。

训练量大了,恢复时间却没变,24小时过后,身体没有恢复完全,自然也谈不上什么超量恢复。

所以啊,她是跑得一次比一次慢。

这把她郁闷的,为什么师傅总让我休息呢?可这是为什么呢?百思不能其解!没办法,师傅的话得听,有天一高兴。

多休息了一天,休息了48小时。

心想:坏了,两天没出去跑,体力一定会下降,结果到跑道上一试,跑得比以前还快。

哇,师傅说得真对啊。

三、在实践中需要注意和把握的几个要点1.正确理解负荷的构成。

什么是负荷呢?负荷包括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两方面的内容。

运动量反映着负荷对机体刺激的量的大小,运动强度反映着负荷对机体刺激深度。

1.1运动量评价指标。

反映在中长跑训练中,就是指时间、距离、次数等。

时间是指训练中总的时间,如用持续训练法进行有氧耐力训练时,要求在一定心率的基础上,不少于20分钟,最好超过1个小时。

这里的20分钟和1个小时,就是训练时间。

距离,就是完成训练时总的里程,如在跑马训练中,最后配速跑时。

要按既定速度跑30公里,这个30公里就是距离。

次数,在间歇训练中,重复练习的次数,1600米间歇跑,今天跑5次,下周增加为6次。

这个就是次数。

1.2运动强度的评价指标。

运动强度的大小常常通过练习的速度、远度、高度来衡量。

在我们中长跑的训练中,主要是以速度来衡量。

如进行10公里跑,以50分钟完成要比以45分钟完成强度低。

量和强度构成了负荷的整体,他们相互依存又彼此影响。

任何的量都是以一定的强度为条件存在的,同样,任何负荷的强度又都以一定量的为其存在的必要基础,一个方面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另一方面的变化。

如晓红只能以5分钟一公里的速度跑30公里,这里的30公里是量,5分钟一公里是强度。

如果以4分钟一公里的速度来跑,可能到20公里就崩溃了。

同样,以6分钟一公里的速度来跑,可能跑35公里,嘛事也没有,最后还能冲刺。

大家知道为什么不让在比赛前练个全程了吧。

2.增加负荷的方法。

在训练中,随着水平和成绩的提高,要相应的增加负荷。

这个增加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这样才能得到理想的结果。

增加负荷的基本形式有:直线式、阶梯式、波浪式、跳跃式。

2.1直线式,负荷的增加是直线上升。

强度变化不明显,主要是增加次数、时间、距离为主。

适合新手和基础一般的运动员。

如:从1公里开始,每天增加200米。

2.2阶梯式,增加一段,保持一段,一般以周为单位。

每增加
一次负荷,要在这个负荷上保持一周或几周时间,感觉身体适应了,再往上加。

适合有一定基础的运动员。

2.3波浪式,增加负荷后,为了防止过度负荷,因此,负荷的增加要有起伏,每次负荷下降可比前一阶段负荷要低,然后再提高到新的水平。

如以周为单位进行训练时,第一周50公里,第二周40公里,然后第三周60公里,第四周50公里,第五周70公里。

这也是一些运动员所说的进二退一训练法。

对于所有水平的训练者都适合。

2.4跳跃式,一般用于优秀的专业运动员。

因为优秀运动员在训练中,成绩提高到一定程度后会遇到平台,这时就要通过突然增加强度或训练量的方法来给身体一个强烈刺激,以期打破身体不同系统间的联系,在新的水平上建立新的联系,使成绩取得突破性提高。

参考文献:
袁作生.现代田径运动科学训练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7.
文超.田径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陆军.关于儿童少年运动训练的初探[J].新疆体育科技,2003。

7.337科技教育
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