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公开课教案设计

2014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公开课教案设计
2014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公开课教案设计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新西关小学苏辉坤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32-34页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计算、观察、比较,让学生概括、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会组成比例.

二、能力目标

1、使学生学会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组成比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对学生进一步渗透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2、使学生感悟到美源于生活,美来自生产和时代的进步,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或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一、趣味导入,铺垫孕伏

师:大家或许曾在电视节目中看到过这样的情节:一个侦探,只要发现了罪犯的脚印,就可估计出罪犯身材大约的高度,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是因为在我们人体上存在着许多有趣的比!例如: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的长度的比大约是1:1,身高与双臂平伸长度的比大约也是1:1……那么这些有趣的比还有什么用处呢?比如:你到商店去买袜子,只要将袜底在你的拳头上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

像这些生活中的例子,实际上就是用这些有趣的比去组成一个个的比例来进行计算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比例吧。

(一)自主学习:

1、复习:什么是比?什么是比值?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2、王艳在学校商店里用8元买了4本练习本,李丽用12元买了6本,谁买的本子便宜些?

反馈:(1)谁买的本子便宜些?能简单地说说你的理由吗?

(2)还有别的方法吗

(3)这两个比可以用一个什么符号将它们连起来?为什么?

3、小圆的半径为2cm,大圆的半径为3cm,请分别写出两圆的半径之比和直径之比?这两个比能用一个等号连接起来吗?为什么?

二、探究新知。

(一)比例的意义。

1、老师:像8:4=12:6 ;2:3=4:6这两个式子,我们给它起了个新名字——比例。那么你能说说什么是比例吗?

2、得出结论: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齐读)

(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

3、思考: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从意义和形式上)

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是一个式子,只有两个项。

比例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是一个等式,有四个数。

4、试一试,5:1和1:5 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你能想出一个办法给5:1找个朋友组成比例吗?

5、反馈:(1)你给5:1找的朋友是( ),组成的比例是( ),向大家介绍你用了什么方法找到的。

(2)想一想,能与5:1组成比例的朋友能找几个?你认为这些个朋友有什么共同特点?

6、师生小结:如果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最关键是看什么?

关键是:看这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

(二)比例的基本性质。

1、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自学课本。

在上学期,我们已经知道 ,比中两个数分别叫做比的前项和后项。今天学习的比例中的四个数也有新名字,想知道吗?请看课本第34页是怎样给它们取名的。

(2)反馈:让学生看下面这些比例,说出它的外项和内项各是多少。

6:10=3:5 2: 3=4:6

2

1 :31 =6:4 5: 4=10:8 2、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课件出示上面的比例

(2)仔细观察两个内项和外项,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把它们的内项和外项分别乘起来)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探究规律。

(板书: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3)验证:下面我们通过计算来验证是不是任意一个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 ①学生分组任意写一个比例并验证。师请几组代表说出自己的比例。并说出外项之积和内项之积是否相等?

②完整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4) 教师强调:假如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是分子分母交叉相

乘,积相等:106=5

3 3、新知运用(知识抢答):

(一)判断下面的比例是否正确:

⑴ 3 : 5 = 9 : 15 ( )⑵ 2.5 : 5 = 25 : 0.5 ( )

(3)2100=4

200 ( )(4)31:2=61:4 ( ) (二)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2 : 8=( ):2 ( ):1.5=6 : 4.5

( ):5 = 4 :( ) 8:( )=( ):5

三、总结梳理: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四、自我检测

1.填空:

(1)在6∶5=30∶25这个比例中,外项是()和(),内项是()和()。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写成()×()=()×()

(2)如果5a=3b ,那么,b

a = ,a

b = 。 2、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6∶9 和 9∶12 (2)1.4∶2 和 7∶10

(3)0.75:0.1 和 7.5:1 (4)21:51和8

5:41 3、下面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3、6、2和9

五、板书设计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6 : 10 = 3: 5

└内项┘

└--外项--┘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比例的基本性质

六、作业布置:

1、巩固训练:完成P36练习六第1、

2、

3、4题。

2、拓展提高:完成P36练习六第5、6题。(选做)

公开课教案:分数的基本性质教案

分数的基本性质 执教:龙海市榜山第二中心小学高智坤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P75-76例1、例2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并且能够正确认识和理解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 3、情感目标: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通过学生的成功体验,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教学难点:自主探究、归纳概括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材分析:分数的基本性质建立在分数大小相等这一概念基础之上,它是约分、通分的理论依据,是学生顺利掌握分数四则运算并学会应用分数知识解决一系列问题的必要基础。因此,它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内容之一,在分数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节教材围绕着分数基本性质的得出与应用,安排了两道例题。通过例1,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通过例2,运用、巩固分数的基本性质。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商不变性质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能应用一些数学方法进行自主探究、归纳概括,可以相对独立地进行学习,这些都是学生学习本课知识的重要基础。因此,我秉承“讲是为了不讲”的宗旨,突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及每生都准备一张大小相同的正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课件演示

公开课教案

公开课教案 感受眼睛 ——眼睛的结构与形 美术教研组张丽群 教学目的:进一步感受眼睛,认识眼睛的结构与形。 教学重点:眼睛的结构剖析;眼睛的外形感受与个性特点分析。教学难点: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感受眼睛的外形特点、理解结构,画出神韵,画“像”。 教学准备:学生作业数张,名人的眼睛照片诺干。教师示范的画具与纸张等。 教学方法:提问、演示、试验活动、举例、练习、讲评等相结合。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学生集中坐好,准备好画具。 二、导入新课: 提问:同学们在画五官的形与结构时,感觉什么最难画? 生:眼睛、嘴。 师:通常最难画最难表现的往往是眼睛。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人物的眼睛——认识眼睛的结构与形。(板书课题。) 三、讲授新课: 1.眼睛的结构。

眼睛是一个球体,镶在眼眶内。我们肉眼看到的眼睛呈半圆状凸出于表面(从侧面看比较明显,引导学生观察)。眼睛的结构包括内眼角、外眼角、上眼睑、下眼睑、巩膜、角膜、虹膜、结晶体、瞳孔几大部分。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眼睛的外形与结构,边讲解边标出结构名称。结合石膏骷颅头附带讲一讲眼睛周边的形与结构及其相互穿插关系。(图略) 2.眼睛的形。 在内为结构,在外则为形(现场做个小试验说明结构与形的关系)。结构为基本构造,具有一般特征,决定着外形形态,外形因人而异,表现出个性特点。不同的人长着不同的眼睛,有的人眼睛大,有的人眼睛小。眼睛的形态各一:丹凤眼、三角眼、眯眯眼、贼眉鼠眼等等(现场举例说明)。成千上万的人群里,我们找不到两双一模一样的眼睛。就是同一个人左眼跟右眼也会不一样。正是因为眼睛的个性特点,在熟悉的人群中,我们哪怕只看到他(她)的一双眼睛,也可根据眼睛的形与神态来判断这个人是谁。 活动一:感受眼睛——根据眼睛来判断此人是谁。 列举出各类明星眼睛的照片,让学生猜猜他是谁? 活动二:观察班上同学的眼睛外形与神态,说出你的感受。 甲同学:他长着一双浓眉大眼,眼睛很有神。 乙同学:他长着一双眯眯眼,看起来很和善。 ……

2014秋廖家坳小学公开课教案

2014秋廖家坳小学一年级公开课教案 第一课《画》授课者廖红英 教学目标: ⒈认识11个生字. ⒉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 ⒊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认识生字,理解课文. 教学准备:课文插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⒈背诵儿歌: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 ⒉这首儿歌是一首谜语诗,谁还记得谜底?〈手〉 ⒊今天我们又要学习另一首谜语诗,看谁猜得又快有准, 《画》 二、看图 ⒈引导学生观察图,画了些什么? ⒉引导学生从远到近的顺序,或从近到远的顺序观察图上有什么? ⒊我们来看看这篇课文是怎样描写山、水、花、鸟? 三、初读课文,识生字 ⒈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并画出生字 ⒉自读生字 ⒊同桌互读生字与课文,听听是否读准音. ⒋指名认读,大家纠正.

四、自主识字 ⒈读准字音,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⒉记忆字型,小组讨论 ⑴同桌互相说说是怎么识字的 . ⑵请巧妙识字的同学当小老师说说 五、学习诗句,理解意思 ⒈学习前两行诗句。 (1﹚自己小声读读这两行。边读诗句,边看图边思考,这两行诗句的意思是什么? (2)指名读这两行。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 ⑶认真看图,远处的山、近处的水怎么样? 眺望远处的山峰,你会看到什么样的景色?(朦朦胧胧)看图水流从高处往下流,会发出什么声音?那么诗中却说走近了还是听不到水的声音,这是怎么回事呀!你们猜到这则谜语的谜底了吗?(画) (4)指导朗读。 教师范读,学生练习朗读,同桌读,指名读。 2.学习后两行诗句。 ⑴学生自学后两行诗句的内容 ⑵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⑶指名说说对后两行诗句的理解。 (春天已经过去了,花还是那么鲜艳、美丽。当人们走近的时候,枝头上的鸟不害怕,仍然停在枝头上) 3、指导朗读. 教师范读,突出"去、还在、来、不惊"这几个词。 学生练习朗读,同桌互读,指名读。 六、小结:今天我们学的是一首什么诗?

六年级数学公开课《比的基本性质和化简比》教学设计与反思

六年级数学公开课《比的基本性质和化简比》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比的基本性质和化简比。教材例3先用表格呈现了4瓶液体的质量和体积,要求学生求出各瓶液体质量和体积的比值,然后把比值相等的3个比写成等式,通过提示“联系分数的基本性质想一想,比会有什么性质”,让学生联想到分数基本性质类比出比的基本性质。由于有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除法商不变规律的经验,学生理解.得出比的性质不会太难。在此基础上,教材进一步引导学生比较“这三个相等的比,哪一个更简单一些”。 学情分析 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学习了分数基本性质.商不变的性质以及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但是对本节课具有直接的真正迁移作用的仅有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从语言学的角度说,分数.比的基本性质在句式上是一致的,容易被学生理解;从过程来说,分数的化简和比的化简具有较高的相似度,学生容易掌握。 教学目标 1.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会运用这个性质把比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2.经历在实际情境中化简比,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 3.学生通过观察.类比来建构比的基本性质和探索化简比的方法;在化简的过程中,加深对比与除法.分数之间关系的理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生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正确地化简比。 难点:灵活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提出问题 1、出示例3的表格 2、分析表格中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并解决这些数学问题。 3、分析、讨论表格中的数据,并尝试把表格中的比分类。 小结:我们可以把比值相等的比分为一类。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讨论一:如果第五瓶溶液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也是4/5,你觉得它的质量和体积的比会是几比几呢?为什么? 2、讨论二:可以写出多少个比值是4/5的比呢? 3、讨论三:小组用比的基本性质解释一下,第一瓶、

分数的基本性质__公开课教案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案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金羊镇郭家寨小学褚玉婷)教学目标: ①使学生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并会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不同分母的分数化成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②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 ③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和分数的意义下面请看 1.120÷30的商是多少?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3倍,商是多少?被除数和除数都缩小10倍呢?(思考:这是我们学习过的什么性质呢?) 2.说一说:(1)商不变的性质是什么? (2)分数与除法的有什么联系? 3.引入:我们知道商不变的性质是指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和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我们又知道除法中被除数是分数的分子和除数是分数的分母,是不是我们的分数也具备这样的性质呢?

- 2 - ×2 ×2 ×2 ×2 二、探索研究 1.通过操作,验证性质 (1)教师把三张同样的正方形纸分别平均分成2份、4份、8份,并分别把其中的1份、2份、4份涂上色,把涂色的部分用分数表示出来。 (2)观察比较这三个图形阴影部分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得出:21=42=8 4 (3)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都相同吗? 讨论:分子,分母都是按照什么规律来变化的?在变化中你又会发现什么规律呢?下面请同学来读题,引入 (4)从左往右看, 21 = 42 = 8 4 引导学生初步小结得出: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5)从右往左看(学生说师板书) 84 = 42 = 21 让学生再次归纳: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4 ÷2 ÷4 ÷2 ÷2 ÷2 ×4 ×4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基本性质”公开课教案

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正确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⑵过程与方法:利用知识的迁移,使学生领悟并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讨,掌握化简比的方法并会化简比。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推倒化简比的方法,正确化简比。 教学难点:正确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⒈根据比、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下表填写完整。 追问:比和分数有什么关系?比和除法呢? ⒉你会填吗? 4÷0.25=( )÷( ) 思考:你怎么想的?(投影出示思考过程) 这样填写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回答后出示商不变性质) ⒊你化简吗? ()() = 1015

学生回答后投影出示: 思考:2 3是不是最简分数?“5”与分子与分母有什么关系?这样做的依据 是什么?(投影出示分数的基本性质) 二、类比导入,猜想验证。 2.投影出示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是比的基本性质。 要求:这个猜想对不对呢?能不能验证一下。 3.验证比的基本性质。 ⑴教师指导举例验证,师生共同完成并板书。 小结:通过这两个例子说明了什么? ⑵学生举例验证,全班交流时,让学生到投影仪上说说自己的验证与想法。 小结:通过验证,有没有不符合这样规律的例子?这样说明了什么? ⑶直观演示,验证想法。 ()()2 35105151015=÷÷=()()3 123612363 618618123626:2186:18=÷==÷==??=:::乘法:()()3 393936186183 926:2186:18=÷==÷==÷÷=:::除法:

[优质文档]分数的基本性质公开课教案

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第66,67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2、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猜想、验证、实践等数学活动,合作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并进一步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经历主动探索过程并发现和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基本性质的规律。 教学准备:小黑板、学具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大胆猜测。 师:同学们,你们对阿凡提一定不陌生吧!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关于他的故事,请同学们仔细听。有位老爷爷把一块地分给三个儿子,老大分到了这块地的41,老二分到了这块地的82,老三分到了这块地的16 4,分完之后,老大、老二觉得自己吃亏了,于是三个人就大吵起来,刚好阿凡提路过,问清争吵的原因后,哈哈大笑起来,给他们讲了几句话,三兄弟就停止了争吵,你们知道,阿凡提为什么会笑吗?他对三兄弟讲了什么话呢?(学生发言)我们先不急着下结论,先来看看这三个分数。(板书: 41、82、16 4) 二、同桌合作,验证猜想。 师:到底谁的猜想正确呢?我们用自己的方法来验证一下。 (一)涂一涂、比一比。(拿出准备好的纸片) 1、同桌合作,涂色表示出相应的分数。 2、做好之后,将三幅图进行比较,看看能发现什么?(通过比较,三幅图的涂色部分面积一样大,因而三个分数一样大。)

(二)议一议(讨论交流) 师:刚才大家借助图形发现三个分数是一样大的,可是这个老大却不这样认为,他觉得怎么可能一样大,明明老三的分子、分母都比他的大。那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为什么这三个分数是相等的?这三个分数是怎样变化的?它们的变化有规律吗?(生答)有怎样的规律呢?下面我们就把它们的规律找出来。 1、小组讨论后把自己的想法写在纸上。 2、请学生汇报,教师随机板书。 从左往右看: 41 →2421??=82 8 2→2822??=164 41→4441??=164 从右往左看: 164→21624÷÷=82 82 →2822÷÷=41 164→41644÷÷=41 三、概括性质 1、引导概括性质,揭示课题. 师:哪位同学能用一句话概括出大家的发现呢?怎么说? 学生发言,师适时板书。(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2、 举例验证:请学生举例来验证分数的基本性质。如:…… 3、 质疑:“一个相同的数”这个数是任何数吗?可不可以是0呢?学生回答并 举例(学生可能回答因为0乘任何数都得0,0不能作除数)如:41→0401??=0(分数的大小变了)添加“0除外”这个条件。 4、 强化认知 师:通过我们的学习,你觉得这个分数的基本性质里面,哪里最需要我们注意的?(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齐读,突出重点的词。 5、 小结:我们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再回到之前我们讲的故事,现在你知道 阿凡提为什么笑了吗?如果你的阿凡提,你会对三兄弟说什么呢?(生答,适时鼓励肯定学生) 四、 巩固练习 1、判断(举手回答,并说明理由)

2014年全国化学优质课上课教案集《乙烯》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3-2 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第一课时) 《乙烯》教学设计 新疆兵团二中王兰兰 一、整体设计思路 乙烯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其产品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许多领域,在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具有广泛用途。乙烯是最简单的烯烃,也是不饱和烃的代表物质。通过乙烯的学习,不仅可以认识乙烯的分子结构、性质和用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有机化学的重要性以及有机物质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本课以生活中的乙烯产品为载体,以乙烯结构与性质的探索为主线,以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为目的,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融入课堂教学,帮助学生认识乙烯产品的用途,体会有机物从结构到性质的学习方法,感受学习有机化学的有用与有趣,形成用辩证的思想认识化学品的意识。 本教学设计从社会热点问题出发,充分利用模型和实验,以问题引领学生探究乙烯的结构和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促使学生认识社会发展与化学应用的密切关系,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化学药品的使用。 教学中突出知识之间的联系,运用对比的方法,揭示乙烷和乙烯的异同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如乙烷分子中只有单健,而乙烯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这就决定了它们虽然都可以和卤素单质反生反应,但所用试剂状态不同,反应条件不同,反应现象就不同,产物也不同,从而揭示出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的不同。对比是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对比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知识,掌握了一种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有机化学的学习是有规律可循的,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信心和乐趣。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教师启发、设疑、讲解、对比等多种教学方式,通过学生“实验-探究”、“体验-感悟”、“交往-合作”、“活动-参与”、“发现-创造”来完成教学任务。 二、教学背景 教材内容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二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学生在第一节中以甲烷为例学习了有机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取代反应、同分异构体及同系物等基本知识,为学习乙烯打下了一定基础。乙烯是学生认识不饱和烃的第一种有机物,是一种重要的基本化工原料,又是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乙烯在教材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学生情况分析: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以甲烷为代表的简单烷烃的结构、性质(重点是取代反应)以及用电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表示有机物结构等基础知识。学生也掌握了碳的四价理论,为本节课的学习铺垫了基础。但需要对“结构与性质”的关系进一步深化认识,乙烯的教学就能起到这种作用。另外学生能从生活实际出发,认识乙烯的广泛应用,再学习它们的性质就能强化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帮助学生学以致用。

2014年公开课优质课课件Unit12 Culture Shock Lesson 2 Mind Your Manners教案

Unit12 Culture Shock Lesson 2 Mind Your Manners教案Teaching aims: To practise using polite expressions To practise inferring speaker’s mood from tone of voice and intonation To practise using phrasal verbs Teaching difficulties: To practise inferring speak er’s mood from tone of voice and intonation Teaching Aids: computer and cassette Teaching procedures: Ⅰ. Warming up T: Different countries have different manners, but people use different ways to show their feelings,( teachers can guide student do the exercise 1.) Have students look at the scale of “degrees of showing emotion” and as a class discuss where they would place people from Italy, Japan, Britain and the USA. Encourage students to give reasons for their opinions and to comment on the stereo-types that these nationalities have in China. ⅡListening Listen to Part 1 of the interview about communication in different cultures. Compare what the expert says with your answers from Ex 1. Students listen to part 1of the interview and compare what the expert says with their answers from exercise 1 The expert classifies Italians as affective people from Japan and Britain as “neutral” (with the Japanese being more reserved than the British) and Americans as mixed- neutral/affective. Do the exercise 3 Give students time to look at the table and the entries for show anger in formal situations Play part 2 of the interview for students to complete the table if necessary, play the cassette twice. Do the exercise 5 Play the cassette again, pausing after each dialogue, for students to complete the Function File. ⅢPronunciation: Intonation Do the exercise 6

比和比例公开课教学设计

比和比例公开课教学设计 听课人: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掌握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能正确地化简比、求比值和解比例。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生活实例,通过教师讲解、学生练习的方式,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有关正、反比例的意义和应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掌握关于比和比例的一些实际运用和计算。 教学难点:能理清所学知识间的联系,建构知识网络。 三、教学过程 板书课题,师生共同回忆已学知识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复习比和比例的知识。(板书课题:比和比例)1.比和比例的意义与性质

(1)你能举出一个比和一个比例的例子吗 举例:比:: 比例:80:84=20:21 ①比和比例的意义各是什么 比: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 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②比和比例各部分名称是怎么样的 比: 比例: ③比和比例的基本性质是怎样的这些性质分别是什么的依据 比的基本性质是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化简比的依据)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解比例的依据) 比和比例的意义与性质: 比比例

比和分数、除法之间有什么联系 (2)结合上述表格,你能说说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和比的基本性质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吗 我们在应用这些性质和规律时,都是将各部分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结果不变。 2.求比值和化简比:

(1)先求下列各个比的比值,再化简比。 18:12 5.1:5.0 05.021: 5331: 求比值和化简比的一般方法是什么它们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3. 比例尺 一副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即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或比例尺实际距离 图上距离 。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 比。 4.正、反比例的区别与联系

五下 分数的基本性质 公开课教学设计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①使学生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并会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不同分母的分数化成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②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 ③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和分数的意义下面请看 1.120÷30的商是多少?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3倍,商是多少?被除数和除数都缩小10倍呢?(思考:这是我们学习过的什么性质呢?) 2.说一说:(1)商不变的性质是什么? (2)分数与除法的有什么联系? 3.引入:我们知道商不变的性质是指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和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我们又知道除法中被除数是分数的分子和除数是分数的分母,是不是我们的分数也具备这样的性质呢? 二、探索研究

- 5 - 1.通过操作,验证性质 (1)教师把三张同样的正方形纸分别平均分成2份、4份、8份,并分别把其中的1份、2份、4份涂上色,把涂色的部分用分数表示出来。 (2)观察比较这三个图形阴影部分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得出:21=42=8 4 (3)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都相同吗? 讨论:分子,分母都是按照什么规律来变化的?在变化中你又会发现什么规律呢?下面请同学来读题,引入 (4)从左往右看, 8 4 引导学生初步小结得出: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5)从右往左看(学生说师板书) 84 = 42 = 21 让学生再次归纳: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5)引导学生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板书分数的基本性÷4 ÷2 ÷4 ÷2 ÷2 ÷2

2014年3月公开课教案《魔法瓶子》

三月份公开课教案 《魔法瓶子》(大班美术) 天坛中心幼儿园王静 活动名称: 魔法瓶子(大班美术) 活动目标: 1、感知颜色的变化,在探索中发现三原色两两相溶后的色彩。 2、幼儿自己动手完成七彩花一朵。 活动准备: 透明饮料瓶若干个、颜色标记、律动音乐、色卡、花朵简笔画复印件。 活动过程: 一、观察、探索瓶子的秘密。 1、导人:“小朋友,平时我们常常会喝饮料,饮料瓶有各种各样的。今天我带来的可是一个会唱歌会跳舞的饮料瓶。” 2、观察瓶子 “大家快来看看,这与众不同的瓶子是什么样的?”(都是透明的,身体是细细长长的……装着没有颜色的水。)此处需做准确概括。 二、发现秘密,激发探索欲望。 1、晃瓶子 (1)“拿好你的瓶子,音乐响起来,让我们和瓶子一起跳个舞吧。等音乐一停就请你将瓶子放下站好”(老师背对幼儿摇)

(2)“让瓶子动起来,让瓶子里的水也跳动起来!” 2、找变化 (1)“看看你们的瓶子有没有什么变化啊?”(如有幼儿摇出了颜色注意让孩子自己说出颜色。) (2)“咦,看我瓶子里的水变成了什么颜色?你们的变了吗?(感到很奇怪。) (3)教师解开秘密,告知幼儿将瓶倒过来摇一摇。(如有幼儿的瓶中颜色有变化,请他来说说他是怎么做的)。 3、变颜色 “准备好。(音乐开始)动起来吧,让瓶子里的水也跳动起来!然后为小瓶子贴上相同颜色的即时贴,一张贴在瓶子身上,一张贴在瓶盖上。当音乐停后回到位子上安静地坐好”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变成了什么颜色?” 三、再变颜色,揭示秘密。 1、老师换瓶盖变色。 (1)“刚才我瓶子里的水变成了黄颜色,它说它还会变颜色!”“这次能变出什么颜色呢?我们仔细看看吧。”(边说边换瓶盖) 2、“看,颜色真的又变了,变成了?绿色啦!”谁看清楚了老师刚才是怎么做的。 (换了一个瓶盖,瓶子里水的颜色就又变了) (1)“秘密真的在瓶盖里吗?师拧开瓶盖给幼儿看,你发现了什么?” (2)盖子里有颜色。原来瓶子里水的颜色和瓶盖里的颜色是不是一样

比的基本性质优质课教案

《比的基本性质》 虞城县芒种桥乡中心小学沈爱玲 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的内容。学生学习本节内容已具有的相关知识:在此之前,学生已学过比的意义,比、除法和分数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约分、通分。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获取新知识,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及传承性。并为下面学习实际问题中的比的应用奠定了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对象分析 对于六年级学生而言,学生已经学习过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在教师的的引导下不难得出比的基本性质。 (三)教学环境分析:多媒体教室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引导发现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结合自己的经验得出比的基本性质; 2、使学生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正确地运用性质进行化简比的运算。 能力目标: 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的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由旧到新的训练发展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 2、由旧知识引入新知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难点:化简比与求比值0的不同 教学过程: 一、梳理旧知,引入新课 1、什么叫做比?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2、比与除法和分数有什么关系? 比分数 前项分子

:(比号) -(分数线) 后项 分母 比值 分数值 3、除法中的商不变规律是什么?举例: 6÷8=(6×2)÷(8×2)=12÷16 4、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举例: = = 二、观察猜想、探究新知 1、猜测比的性质: 除法有“商不变性质”,分数也有“分数的基本性质”,根据比与除法和分数的关系,同学们猜想看看,比也有这样的一条性质吗?如果有,这条性质的内容是什么?(学生猜测,并相互补充,把这条性质说完整) 2、验证猜想: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验证一下刚才的猜想是否正确。 淘气和笑笑进行踢毽子比赛淘气踢了30个,笑笑踢了36个: (1)写出淘气和笑笑踢毽子的比,并求出比值 30:36=30/36=5/6 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你能说一说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有什么关系吗?并在小组进行验证: 30÷36=(30×2)÷(36×2)=60÷72 30:36=(30×2)∶(36×2)=60:72 30:36=(30÷2)∶(36÷2)=15:18 30÷36=(30÷2)÷(36÷2)=15÷18 小组派代表说明验证过程,其他同学补充说明。 3、展示结论:得出“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利用这个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2)试着求淘气和笑笑踢毽子的整数比。 引导学生审题,说说题目提出了几个要求(两个,一是化成整数比,二必须是最简的) 指名学生说出自己化简的方法,全班评判。 三、范例点击,应用新知 例1:尝试把下面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1)24 : 42 ⑵ 0.7 : 0.8 ⑶2/5 : 1/4 (4) 0.7:0.8 (5) 52:4 1 你是怎么想的? (1)能不能把整数比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如何化? (2)能不能把小数比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如何化?

学校公开课活动实施方案

勺窝乡希望小学2014年春季学期 学校公开课活动实施方案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落实和开展,对教师的业务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新时期新形势的教育教学需求,为全面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我校根据学校教师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学校公开课活动实施方案。 一、领导小组 组长:李智 副组长:李超卢丰 成员:杨丽娟张恒松李娟王芳卢祎张恒霞蒙建东 二、基本要求 1、观课前,执教教师要精心设计执教教案,打印给教研组组长分发给观课教师。 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一定要彻底转变自己的观念,首先在上课之前要认真分析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然后根据学情进行备课,设计教案;上课时要做到因材施教,面向每一位学生。为此,学校教导处决定,定期开展校语文、数学公开课活动,目的是通过校公开课活动进行调查研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及时发现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指导,改进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全体教师的业务水平。 3、观课中教师要遵守时间,不迟到,不早退;要遵守纪律,不讨论,不串场;要认真做好记录。 4、议课之前,执教教师要整理好说课稿(含教后反思内容);中心发言人要与同年段同学科老师及时交换意见,整理好发言稿。 5、议课中,老师们在听取执教教师和中心发言人发言后如有较好的方法及理念,可在主持人的组织下踊跃发言,积极参与,做到让每位教师能参与并通过公开课活动真正有所收获。 6、观课议课中请把手机关闭或调为震动状态。 7、每次公开课结束后由教研组拟写总结,与活动图片、教学设计、说课稿、发言稿、活动记录等一并转档备查。 8、执教课题由执教老师自选。 9、议课活动于上课当日下午第三节课在会议室进行,请自觉遵守作息时间。

公开课《比例的基本性质》

比例的基本性质 乐安小学 杨碧珍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34页 教学目标: 1. 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知道比例各部分名称,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 质判断两个比是否组成比例; 2. 经历知识的发现和运用过程,体验分析、概括的学习方法; 3. 在学习中,体验成功,增强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并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发现并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准备:完成导学案第17页,练习本等,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课前诊断 师:请汇报课前诊断中什么是比例及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 比例。 生汇报,师生回顾: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例如2.4:1.6=60: 40 汇报0.5:0.25和0.4:0.2 51:21和5:2 43:85和85:4 3 师引导需要说明:从概念入手,两个比的比值要相等才能说明两个比成比例。 师: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除了看比值,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呢?今天带着 这个问题学习比例的基本性质。 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二、 导学启思 1. 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师:自学书本34页,说说比例的各部分名称并举一个例子。 学生思考30秒,小组内说一说,同时一个学生上来板书: 2.4:1.6 = 60:40 内项 外项

生汇报:组成比例的四个数,都叫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2.学习比例的基本性质。 (1)小组讨论。 师:昨天同学们已经预习过了,那小组讨论:①比例中两个内项之积和两个 外项之积有什么关系?你能举个例子说明是不是所有比例都有这个规律吗?②如果写成分数形式,等号两边的分子与分母交叉相乘之后,你又发现了什么?③你能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吗? (2)汇报与验证。 生汇报,师要求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两个外项的积是2.4 ×40=96,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96,我发现两个外 项的积=两个内项的积。 生自己举个例子。 生说:2.41.6 = 里,2.4 ×40=1.6×60我发现等号两边分子和分母交叉相乘得到的积相等。这里,2.4和40就是外项,1.6和60就是内项,也满足两个外项的积=两个内项的积。 所以我们认为: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 基本性质。 师提问:a.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个项,即a:b=c:d ,那么,比例的基本 性质可以表示成什么?(ad=bc 或bc=ad ) b.老师这里也有一个比例0:3=0:4,可以吗?3:0=4:0呢?(比例中两个比 的后项都不能为0。) c.6:3和12:6是否是一个比例呢?你能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一下? (3)师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比例的两个外项之积= 两个内项之积,如果写成分数形式,我们发现等号两边的分子与分母交叉相乘,所得的乘积相等。 三、反馈矫正 1.新知检测 师:请你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说说 你的理由。

公开课教案

胡同文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了解北京胡同的特点及胡同文化的内涵。 2.把握关键语句,概括要点,理清思路。 3.品味平淡、朴素、口语化而又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思考、讨论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作者对传统文化的一往深情,及胡同文化走向没落的必然性。培养对传统文化继承与批判的文化心态。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借助有关的语句概括要点。 难点:品味语言及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对传统文化的感情。 解决办法:学习概括要点的方法;有表情地朗读,体会作者复杂伤感的思想情绪。 ●学生活动设计 1.阅读有关资料,了解北京胡同概况。 2.朗读、揣摩、讨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圆明园、颐和园这些地方,以前都是那些皇宫贵族居住和游玩的地方,普通的老百姓大都住在什么地方? 明确:大大小小的胡同里面。那我们就来看看北京的胡同是什么样的?它们有什么特点?胡同里的文化又有什么特点? 二、阅读、感知 1.积累词语 嫌喧闹安土重迁挪窝摞置身事外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烦躁凭吊衰草离披 无可奈何席卷 2.借助有关的语句给每段作现成的概括,无法借助有关语句进行概括的说明理由。 提示:第1段,“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第2段,“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 第3段,“北京人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 第4段,“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 第5段,“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 第6段,“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第7段,“北京人也很讲究‘处街坊’”。 第8段,“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 第9段,“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 第10段,“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 第13段,“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 第14段,“这是无可奈何的事”。

2014年下期公开课微课教案(感叹句)

2014年下期微课教学案例 用“what ”还是用“how”? ---感叹句修饰词判断方法 宁远县实验中学冯永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由“What”和“How”引导的感叹句; (2)掌握感叹句修饰词的判断方法 (3)能在口头与笔头练习正确地运用感叹句; 2.过程与方法: “双主六环”,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自信心;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育学生相互帮助、克服畏难情绪,学会倾听;通过爱母校、爱同学、爱教师,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教学重点】 熟练运用感叹句修饰词 【教学难点】 在实践中正确运用感叹句 【教学媒体】 PPT课件 【教学过程】 Step1 Cutting into the problem问题切入 同学们还记得吗?2014年下期九年级第一次月考英语试题“知识运用”部分的第一节“语法填空”题中第19小题是这样的: --- We will have a 7-day holiday from Oct.1 to Oct.7 for our Chinese National Day.

--- Wow, _________ exciting news it is! A. What B. What an C. How 分数统计出来后,我们发现该题全年级得分率为21.9%,而选择B和C答案的分别为47.9%和28.7%。 在教学Unit2 I think that mooncakes are delicious! Section A(4a,4b,4c)时,老师们也给大家讲解了感叹句修饰词(what和how)的用法,但收效甚微。 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经调查,同学们除了对感叹句的使用比较陌生外,另对news这个单词有些头疼,不知其为不可数名词! Step2Leading-in 导入 亲爱的同学们,在宁远实验中学的学习、生活经历,将成为你一辈子难以忘怀的美好记忆!学会感恩吧! 我用什么方式感恩学校、老师、父母和同学? 多用感叹句!(当然,行动更重要哦!) Can you do it? If you can’t, it doesn’t matter. 请同学们先尝试翻译下面的句子: 1.我们的学校多美丽啊! 2.他们是好老师! Step3Trying to use this way 试用这个方法 尝试“三步曲”(也可称为“三步三线”法)法有较好的效果 方法一:当句中有明显主语时(有时出现宾语) ①______ carefully ︱she wrote the letter! 副词主语 A. How B. What a C. How a 步骤一,用横线标出主语。 步骤二,在主语前面画一竖线。 步骤三,竖线前用波浪线标出已给出部分。 判断横线部分是形容词、副词还是名词短语。若是形容词或副词,则用how 修饰;若是名词短语,则用what修饰;

公开课教案:分数的基本性质教案教学内容

公开课教案:分数的 基本性质教案 分数的基本性质 执教:龙海市榜山第二中心小学高智坤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P75-76例1例2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 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并且能够正确认识和理解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 3、情感目标: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通过学生的成功体验,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教学难点:自主探究、归纳概括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材分析:分数的基本性质建立在分数大小相等这一概念基础之上,它是约分、通分的理论依据,是学生顺利掌握分数四则运算并学会应用分数知识解决一系列问题的必要基础。因此,它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内容之一,在分数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节教材围绕着分数基本性质的得出与应用,安排了两道例题。通过例1, 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通过例2, 运用、巩固分数的基本性质。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商不变性质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能应用一些数学方法进行自主探究、归纳概括,可以相对独立地进行学习,这些都是学生学习本课知识的重要基础。因此,我秉承“讲是为了不讲”的宗旨,突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及每生都准备一张大小相同的正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课件演示 老师为这个球量身定制了一个盒子,这个盒子刚好能装下这个球。那如果球在不断地扩大,要让球同样刚好装进盒子,应该怎么办? 生:盒子也应该同时扩大。 师:强调“同时”,反之,如果盒子在缩小呢? 生:那么球也应该同时缩小,才能保证球刚好装进盒子。 师: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那老师将会把生活中的这种现象引申到我们的数学课堂。今 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分数的基本性质”。(板书) 2、填写下面空格,并说出根据什么。 120 七0=() (120X3)-(30X3) = ()

公开课教案

第周长和面积整理与复习(1) 教学内容:苏教版六下P89~90“整理与反思”“练习与实践”第1~6题。 教学目标: 1.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含义,以及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巩固对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认识,能进行单位间的简单换算;能测量长度,并能正确地运用公式计算周长和面积。 2.学生经历整理知识的过程,进一步建构知识网络,体会转化的思想及其价值,培养比较、判断、推理等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参与学习活动,进一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重点:图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及运用。 教学难点:认识平面图形计算公式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提问:上节课我们复习了平面图形的认识,了解了它们的特征。请同学们再回忆一下,我们认识了哪些平面图形? 对于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圆,我们还学习过哪些知识? 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整理与复习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通过复习,要进一步认识周长和面积的意义,掌握周长计算的依据,加深理解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正确地计算周长和面积。 二、回顾整理 1.复习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意义。 引导:请同桌相互指一指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再指一指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 指名学生指出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和面积。 提问:周长和面积有什么不同? 指出:周长和面积是两种不同的量。周长是围成的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度,面积是指围成的平面的大小。 2.复习长度、面积单位及其进率。 (1)提问:计量周长和面积的单位相同吗?常用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各有哪些?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各是多少?在小组里讨论。 集体交流,学生回答,教师相应板书。 (2)做“练习与实践”第1、2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