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豪族地域性研究

汉代豪族地域性研究
汉代豪族地域性研究

期刊论文:

在(https://www.360docs.net/doc/6618330925.html,/grid2008/index/ZKCALD.htm中专业检索中查找)

1、林喦:《汉代豪族地域性研究》评介,《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35(4)

2、高旭:崔向东著《汉代豪族地域性研究》述评,《中国史研究动态》,2013年第4期

3、王子龙:儒道互补的东汉文化精神--以豪族荀悦家族为例,《文史博览:理论》,2013, (8)

4、王子龙:东汉豪族的精神世界,渤海大学硕士论文,2013

5、崔向东、王金阳:两汉南阳豪族的官僚化和士族化,社会科学辑刊,2010(4)

6、孙腾达:东汉初年军功阶层研究,渤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7、杨龙:论两汉之际的河西窦融集团,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9月第26卷第5期

8、杨龙:新莽末、东汉初西北地区割据势力研究—以隗嚣集团和窦融集团为中心,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9、王莉娜:汉晋时期颖川荀氏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10、邓桂姣:汉代扶风班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扬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234页

11、张健:汉魏时期的吴地豪族与地域文化,渤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2、张健:汉魏时期的吴地豪族,《淮海文汇》2013年04期

13、范书辉,王子龙:从儒家传统精神到道家多元精神——论东汉豪族精神世界的演变,沧桑,2013(4)14、崔向东:西汉不同地域豪族与王莽新朝的灭亡,社会科学辑刊, 2012年06期

15、

中国美术简史(1)

最近两年考试题目汇总: 一、名词解释: 1兵马俑以及类型:兵马俑是秦代禁卫军的真实写真,在总体设计上,即担负着守卫 陵园的象征职能,又是对秦始皇完成统一中国这一历史功业的纪念。类型:1战车和步兵混合编组的主体部队。2弩兵、战车、骑兵穿插组成的混合部队。3统领1、2的军事指挥部。 2顾恺之:字长康,出生于晋陵无锡,东晋最伟大的一位画家也是早期绘画理论家。绘画 理论和风格体现魏晋时代的审美精神而成为那个时代乃至中国绘画史上的杰出,他塑造人物不求形似,主张“传神写照”,并加以实践。他的理论把中国传统绘画推向新的里程碑。现存《洛神赋》《女史箴》《烈女传仁智图》等样品摹本。 3经变画:早期经变画把佛经上的故事简单地以壁画形式表现出来。莫高窟隋唐壁画与 前代明显的区别是创造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独特的经变画样式。无论是人物造型、绘制技巧、画面场景的营造都达到空前的水平。石窟寺院展现的壁画创作几乎以宣传娱乐场景的题材取代了早期佛本生和佛传故事画而跃居主体地位。以西方净土变、东方药师变、法华经变、维摩变、涅槃变、华严经变等多见。 4画像砖:汉代豪族祠堂和陵墓地面建筑阙、享祠碑的壁面上以及墓室表面的装饰绘画性雕刻。 5画像石:代豪族祠堂和陵墓地面建筑阙、享祠碑的壁面上以及墓室表面的装饰绘画型雕塑。 6六法论: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模写 二、填空 这个都是一些常识:新旧石器时代的区别,二王,霍去病墓雕塑的中心作品,周昉宗教美术代表等等一共是10道题 三、单选注意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代表作 四、是非题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代表作 五、简答 1 曹衣出水吴带当风 答案:古代人物画中衣服褶皱的两种不同的表现方式 “曹衣出水”:曹仲达是来自中亚曹国的北齐画家,他以画梵像著称,被誉为“曹家样”。后他的风格说:“曹之笔,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即所谓“曹衣出水”。 “吴带当风”:吴道子是盛唐最杰出的画家。他在宗教画上成就突出,被誉为“吴家样”用

2020年中国历史汉朝的大一统有那些措施

中国历史汉朝的大一统有那些措施 汉武帝即位之初,一方面政治形势比较稳定,国家经济状况也相当好,另一方面诸侯王国的分裂因素依然存在,潜在威胁还不小。 所以,他在继续推行景帝各项政策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政治:在政治方面,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汉初分封的诸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加强监察制度等。 汉武帝还变古创制,包括收相权、设刺史、立平准均输等重大改革与创制,建立了一套系统完整的政治制度。 这种法制传统,成为此后二千年间中华帝国制度的基本范式。 军事:在军事方面,主要是集中兵权,充实了中央的军事力量;改革兵制。 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使北部边郡得以安定,派张骞出使西域,开括了西北边疆:开通了西汉联系西域以至中亚给地通道

经济:在经济方面,采取重农轻商,整顿财政,颁布“算缗”、“告缗”令,征收商人资产税,大力打击奸商;又采取桑弘羊建议,将冶铁、煮盐收归官营,禁止郡国铸钱,统一铸造五铢钱;设置平准官、均输官,由官府经营运输和贸易,大大增强了国家经济实力。 同时兴修水利,移民西北屯田,实行“代田法”,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在经济方面还有一条重要的举措,就是将当时的货币进行统一。 思想:在思想方面,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学成为了中国社会的统治思想,大力推行儒学,在长安设太学。 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封建统治正统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对后世 ___、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是也有弊端,就是不利于思想多元化的发展。 人事:汉武帝也非常注重人才的开发,他确立了察举制度,是中国有系统选拔人才制度之滥觞,对后世影响很大。

BPO的发展前景

BPO的发展前景 截至2008年底,全国以承接离岸外包业务为主的企业约3301家;从业人员52.7万人;2008年服务外包营业额实现46.9亿美元。中国服务(C hina Sourcing)的国家品牌在国际经济社会逐步扩大阻碍。 在全球经济危机的环境下,我国10强领军企业尽管受到阻碍,成长速度有所放缓,但进展健康良好。2008年营业额共计15亿美元,规模达到5.3万人,分不比2007年增长了34%和30.7%,人均营业额达到2.98万美元。10强企业的营业额占全国服务外包企业营业额近三分之一。离岸业务要紧来源于北美占28%;日本占28%;欧洲5%;其他2%,总份额占63%;国内市场占37%。按照营业额运算,10强企业的要紧市场分布是卫生健康、服务、制造、政府与教育、金融5大领域;其中ITO业务近79.5%,BPO 和KPO业务占20.5%。 成长型企业的条件是规模200人以上,营业额300万美元以上或者人均营业额5万美元。 2008 年,100强企业的总营业额为15.7亿美元,规模为7.2万人,与2007年比较,分不增长36.4%和40.6%,人均营业额达到2.17万美元。依照营业额运算,100强企业分布在8大市场,排名前三位的是服务、金融和卫生健康。BPO和KPO所占份额达到26%,高于10强企业。 大致能够看到,10强领军企业、100强成长型企业与全国其他3000 余家服务外包企业的营业额各占三分之一的格局。领军企业的人均营业额达到2.98万美元,成长型100强企业人均营业额达到2.17万美元。新兴的BPO企业,尽管多数规模有限,然而人均营业额相对较高;在抵御全球经济危机的能力上领军企业明显高于成长型企业。 成多种新兴服务业,包括软件外包、物流外包和人事培训外包等。这些新兴的服务业统称为服务外包。 服务外包是当前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国际服务业转移的新形式。按承接外包的境内外地域分,服务外包包括“域内外包”和“离岸外包”;按业务领域分,要紧有信息技术外包(ITO)和商务流程外包(BPO),其中ITO占据超过60%的全球市场份额,业务流程外包市场份额近40%。

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研究综述

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研究综述 作者:曹强, CAo Qiang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渭南师范学院中文系,陕西渭南,714000 刊名: 甘肃高师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ANSU NORMAL COLLEGES 年,卷(期):2009,14(4) 被引用次数:2次 参考文献(31条) 1.杨剑桥汉语现代音韵学 1996 2.黄笑山汉语中古语音研究述评 1999(03) 3.唐作藩;耿振生二十世纪的汉语音韵学 1998 4.高本汉;赵元任中国音韵学研究 1940 5.罗常培罗常培语言学论文集 2004 6.张清常唐五代西北方音一项参考资料 1963(02) 7.尉迟治平周隋长安方音初探 1982(02) 8.施向东玄奘译著中的梵汉对音和初唐中原方言 1983(01) 9.刘广和唐代八世纪长安音声纽 1984(03) 10.李维琦中国音韵学研究述评 1995 11.储泰松梵汉对音与中古音研究 1998(01) 12.陆志韦古音说略 1985 13.李荣切韵音系 1956 14.邵荣芬切韵研究 1982 15.冯蒸高本汉、董同龢、王力、李方桂拟测汉语中古和上古元音系统方法管窥:元音类型说[期刊论文]-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5) 16.张文轩高本汉所记兰州声韵系统检讨[期刊论文]-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1) 17.罗伟豪析高本汉中古音韵学研究中的广州音 2007(01) 18.罗常培唐五代西北方音 1933 19.邵荣芬敦煌俗文学中的别字异文和唐五代西北方音 1963(03) 20.刘广和唐代八世纪长安音的韵系和声调 1991(03) 21.王力汉语语音史 1985 22.周长辑浊音清化溯源及相关问题 1991(04) 23.伍巍中古全浊声母不送气探讨[期刊论文]-语文研究 2000(04) 24.尉迟治平对音还原法发凡[期刊论文]-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2(02) 25.李方桂上古音研究 1980 26.李新魁汉语音韵学 1986 27.罗元诰高本汉知照两组音值拟测述评 1988(03) 28.林焘日母音值考 2001 29.降树俨知庄章三组声纽在隆德方言中的演变 1993(01) 30.董同龢上古音韵表稿 1948

傩文化调研-江口傩文化传承、保护的建议_调研报告.doc

傩文化调研-江口傩文化传承、保护的建议_ 调研报告 江口傩文化传承、保护的建议接到县城一个老贤士“关于傩文化艺术有快失传绝灭的危险”反映后,我们带着这一问题到江口县民间傩文化艺术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进行了走访调查了解。现将江口傩文化传承简史、传承现状以及建议作探索如下:一、傩文化简介傩,起源于远古的驱鬼逐疫仪式,是一种原始宗教的巫文化现象。傩活动可追溯到殷商时期。傩戏,被誉为戏剧的“活化石”。经历了两三千年历史的积淀和衍化。傩,有的发展为傩戏艺术,有的仍停留在祭仪阶段。人们今天看到的傩,就其内容或形式来讲,乃是夹杂着巫、儒、道、释的混合体。傩的活动主要有两大类,即:“冲傩”、“还愿”。“冲傩”一般是临时性的,主要是傩信仰者家中一旦发生了不幸;如家中有人生了急病,受了灾害等,就及时请傩法师(即掌坛师)来“冲傩”。他们以为傩法师法术高超,可以上通天曹,下通地府,凭借手中平时养着的几十万神兵神通广大,威力无穷,用法术惩罚鬼邪,强制他们远离主家永不再来。这种仪式比较简单,一般只要两个法师一个晚上便可完成。“还愿”则不同,这是主人事先许下的“愿”,其“愿”的种类很多,祈求老人长寿的“寿愿”,求子的“子童愿”,孩子满十二岁许的“过关愿”,还有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一家人四季平安许下的愿等等。凡许下的愿如愿之后,主人就要选定良辰,请掌坛师来举行傩祭“还愿”。“还愿”是一种酬谢神灵的活动。因此,比较隆重,少则三天,多则十天半月。“还愿”的仪式大体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开坛”,这阶段包括“请师”、“还神”、“发文”、“立楼”、“搭桥”、“调兵”、“差兵”

等内容;第二阶段为“开洞”,即由和尚通过地盘请出唐氏太婆,打开桃园上、中、下三道洞门,请出24个正戏;第三阶段为“和坛催愿”,把主人许下的愿催交愿官;第四阶段为“勾愿送神”,即是由判官勾销主人许下的愿,由掌坛师收兵、送神(闭坛)。“还愿”结束这天,亲朋好友要前来祝贺,晚间还要唱戏祝贺主人平安,款待来贺亲友。傩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傩祭鬼逐疫。祭中有戏,戏中有祭,通过傩祭酬神驱鬼,通过戏娱人娱神。再就是通过生动形象的别具一格的傩面具化妆来进行表演,每个面具都固定的名称,代表扮演角色的身份,掌坛师视其为神祗。正戏中有24个面具,代表24神,在这24神中,又有正神和凶神两大类,每个面具大都有传说故事,说明他的来历。傩戏面具是根据它所代表的人物性格刻划出来的,如凶神的主要任务是驱邪打鬼,布面具的形象狰狞恐怖,充满杀气。古老傩戏面具不仅是傩文化的珍贵文物,而且是古代民间雕刻艺术瑰宝。傩的活动除了正祭之外,还有上刀梯、过天桥、下火池、开红山、下油锅、踩红铧、衔耙齿、翻茅、悬斗、栽牛角、钉鸡、筛子装水、吞钉子、吃碗等特殊祭仪绝技。二、傩文化的承传现状傩文化遍及江口七乡二镇76个行政村。2003年筹建江口县民间傩文化艺术协会。全县尚有傩戏班20个,具有掌坛资质的土老师24人,傩戏道具制作的民间艺人6人。据传明未清初,由岑巩土老师到河南学法(傩祭)返回后,与河神作斗,挽救了无数无辜妇女的性命,名声大振,波及我县民和、官和地区。受巴楚文化的影响,傩文化从铜仁、松桃传入我县太平、桃映、怒溪、坝盘,从石阡、印江传入闵孝、得旺地区,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发展模式。清未年间,我县傩文化已传入三百多年。民国时期被禁止,只在偏远村寨留传。解放后特别是文革期间,傩文化被再度禁止,土

两汉文学汉代的辞赋

第二章 两汉文学 第一节 汉代的辞赋 赋是汉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学样式,它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结合,可以说是诗的散文化、散文的诗化。汉赋是在对诸种文体兼收并蓄的基础上,形成新的体制。 一、赋体的形成、兴盛及变化 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在两汉四百年间,盛极一时。后世常把赋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专称为“汉赋”。 作为一种文体,赋早在战国时代的后期就产生了。从现存资料看,最早写作赋体作品并以赋名篇的是荀子。《汉书·艺文志》记有荀子赋十篇,现流传下来的有五篇,即在今本《荀子》中《赋篇》里的《礼》《知》《云》《蚕》《针》。此五篇赋以通俗的“隐语”铺写五种事物,以咏物为说理,实成为汉赋的直接渊源。旧传宋玉也有赋作,但今之流传者,疑是后人之伪托。1993年连云港出土的尹湾汉墓竹简,有一篇重要作品《神乌傅(赋)》,全篇约有664字,作于西汉后期,作者是一位受儒学熏陶很深的下层知识分子。《神乌傅(赋)》的发现,为赋起源于民间说提供了重要的证据。(参看沈颂今著《二十世纪简帛学研究》243页,学苑出版社2003年8月版。) 赋体的主要特点是所谓的铺陈写物。刘勰《文心雕龙·诠赋》篇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摛 文,体物写志也。”这是对“诗六义”中赋的表现手法的解释。赋、敷、铺可通假。《诗经》中的 “赋”,指不假比兴、直接表现事物的时空状态的艺术手法。《诠赋》篇又说:“然赋也者,受命于诗 人,拓宇于楚辞也。”班固《两都赋序》说:“赋者,古诗之流也。”这两段话说明:一、赋,溯其渊 源,是诗歌的衍变。“受命于诗人”,因《诗六义》中有赋,一般认为,赋在《诗经》中并不是文 体,是一种表现手法,但赋体与“六义”之“赋”有关,由“赋”转化而来。二、赋又与楚辞有关,受楚辞 的影响很大。从楚辞开始,以较长的篇幅和优美的词藻来发挥想象倾诉感情,成为战国后期人们所 欢迎的形式。赋作者正是利用这种文体来表达自己对当时现实的态度。我们看西汉初年的“骚体 赋”,确与楚辞相当接近。赋在后来的发展中,也吸收了楚辞的某些特点,如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手法等,丰富了自己的体制。刘勰正是看到了赋与楚辞的这种关系。《汉书·艺文志》又说:“不歌而诵谓之赋。”这是说明它与乐诗的区别,它不像先秦的《诗经》那样可以入乐。它不入乐,可以朗诵。所以它又接近于散文。可以说赋是一种形式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独立的文学体裁。 刘勰 赋的形成和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第一个时期是高祖初年到武帝初年,这时流行的是“骚体赋 ”,形式上模拟楚辞,追随楚辞传统,内容多是抒发作者的政治见解和身世之感慨。代表作家有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淮南小山《招隐士》等。第二时期是武帝初年到东汉中叶,约二百多年,是所谓散体大赋时期,汉代散体大赋达于鼎盛。《汉书·艺文志》著录汉

汉朝历史

汉朝历史.txt爱空空情空空,自己流浪在街中;人空空钱空空,单身苦命在打工;事空空业空空,想来想去就发疯;碗空空盆空空,生活所迫不轻松。总之,四大皆空!本文由zpsxy23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1、汉朝、 (公元前 202 年—公元 9 年,公元 25 年—公元 220 年)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继短暂的秦朝之后出现的朝代,分为“西汉”(公元前 202 年—公元 9 年)与“东汉”(公元 25 年—公元 220 年)两个历史时期,后世史学家亦称两汉。西汉为汉高祖刘邦所建立,建都长安;东汉为汉光武帝刘秀所建立,建都洛阳。其间曾有王莽篡汉自立的短暂新朝(公元 9 年-公元 23 年)。另外,部分学者亦将蜀汉列入汉朝的延续而将其归入汉朝的一部分,如此汉朝灭亡则是在 263 年,但大部分说法均将由汉昭烈帝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归入三国史中。 两汉时期是当时世界上一个伟大的一段历史,汉高祖至汉景帝时期的汉朝,经济实力直线上升,成为东方第一帝国,与西罗马并称两大帝国。中亚和西域各大国也都闻而惧之。而到了汉武帝时期,大汉帝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匈奴帝国战败而向北狼狈逃遁。张骞出西域首次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开通了东西方贸易的通道,中国从此成为世界贸易体系的中心,直到一千多年后蒙古人的叛乱。正是因为汉朝的声威远播,外族开始称呼中国人为“汉人”,而汉朝人也乐于这样称呼自己,“汉”从此成为了伟大的中国华夏民族的永远的名字。汉代起初在汉高祖刘邦汉高祖刘邦时根据五德始终说五德始终说,定正朔为水德水德,到汉武帝刘彻汉高祖刘邦五德始终说水德汉武帝刘彻时,又改正朔为土德土德,直到王莽建立新朝王莽建立新朝,方才采用刘向刘歆父子的说法采用刘向父子的说法,认为汉朝属于火土德王莽建立新朝采用汉朝属于火汉光武帝刘秀光复汉室之后,正式承认了这种说法,从此确立汉朝正朔为火德确立汉朝正朔为火德,德。汉光武帝刘秀汉光武帝刘秀确立汉朝正朔为火德东汉及以后的史书如汉书、三国志等皆采用了这种说法。因此汉朝有时也被称为“炎汉”,又因汉朝皇帝姓刘而称“炎刘”。汉代为汉高祖刘邦建立的中国第二个大一统的王朝。前期定都长安,又称西汉、前汉;后期定都洛阳汉长安城复原图 ,又称东汉、后汉。西汉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期的一个强盛、富饶的王朝,它继承和巩固了秦朝开始的统一国家,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人民安乐,呈现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在此期间,中国一直以世界强国的面目屹立于世界之林。因此,西汉王朝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期。西汉共传十四帝,前后经历近 210 年。 西汉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中华各民族的核心汉族就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原战国时各国的文化便相互渗透融合,到西汉时中华地区在典章制度、语言文字、文化教育、风俗习惯多方面都逐渐趋于统一,构成了共同的汉文化。从此中华地区的各族就出现了统一的汉族。汉族和周边各少数族都是汉代中国多民族国家的成员。汉族由于文明程度较高,在中国各兄弟民族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这是历史发展和自然形成的结果。汉以后历代的朝代名称虽有变换,但汉族作为中国主体民族的地位始终未变。国号释义】【国号释义】楚霸王项羽封刘邦为汉王,以后刘邦击败项羽,统一中国,改国号为“汉”。汉朝前期都长安,后期都洛阳,故从都城上有“西汉”和“东汉”,从时间上又有“前汉”和“后汉”之分。 [编辑本段编辑本段] 编辑本段 2、西汉、 秦朝灭亡以后,项羽和刘邦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刘邦在手下萧何、韩信、张良等人的辅助下,在垓下之战打败了西楚霸王项羽,于公元前 202 年正式称帝,定国号汉,汉朝就此开始。虽然公元前 202 年刘邦才称帝,但因史学界计算西汉年数时,为了与秦朝灭亡时间相接,则从公元前 206 年刘邦称“汉王”算起,并以十月为汉太祖元年的首月。汉

上海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战略方案咨询报告的比较分析

上海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战略方案咨询报告的 比较分析 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关于上海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战略咨询报告 的比较分析 为了贯彻落实9月21日陈良宇市长在市府专题会议上的工作部署和市政府第四季度的工作要求,我们委托科尔尼、野村综研和麦肯锡三家国际知名咨询公司开展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临港开发区)战略咨询,三家咨询公司通过运用其全球系统资源、与国际着名企业高层和国际知名学者的访谈等方式,形成了临港开发区战略咨询报告。12月20日,临港开发区工作小组召开专题会议听取三家咨询公司进行咨询报告陈述。 三家公司的咨询报告就国际产业转移趋势、成功的开发区案例、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临港开发区的战略定位、潜在风险和相应对策、开发模式等议题,各抒己见、各有所长;科尔尼,野村综研,麦肯锡;总体上看,报告质量都比较高,比较有分量,对我们深化基本方案具有重要借鉴和启示作用,有些理念、观点可直接采用,有些需进一步探讨和研究,有些建议在下一步工作中需引起重视;三家公司的产业分析在独立研究的基础上,有很多共性之处,其分析结果与最初我们原有设想基本一致。以下主要从七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一、三家公司对国际背景的分析为临港开发区提供了一个全球视角的立体参照系 三家咨询公司分别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析了当今国际产业转移的特点与趋势,指出全球制造业向亚洲及中国的转移趋势,上海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联结中外经济的桥头堡,以及将要建成的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城市,无疑将面临难得的机遇。在上海建设一个大规模的临港经济综合区

浅析贵州千岛文化现象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本科生课程 作业题目: ——浅析贵州“千岛文化”现象与地理环境的互动关系 专业: 地理信息系统 年级: 2012级 姓名:杨云 学号: 121003010054 指导老师:殷红梅

一、贵州地理环境与“千岛文化”的形成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全省有49个民族成份,少数民族成份个数仅次于云南,居全国第二位。世居少数民族有土家族、苗族、布依族、侗 族、彝族、 仡佬族、水 族、回族、 白族、瑶族、 壮族、毛南 族、蒙古族、 仫佬族、羌 族、满族、 畲族等16个。(图一贵州省遥感影像图) 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7.9%。贵州千百年来积淀了丰厚、多样的民族文化,享有“文化千岛”“百节之乡”的美誉。但因地域、交通等因素限制,贵州长期给外界封闭、落后的印象,给人的想象空间是单色调的。然而贵州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之一。山多洞穴多、温和湿润的自然环境,五大古族系长期交往、结集的社会历史背景,铸就了贵州民族文化诸多的特色和深厚的底蕴。山川的纵横交错虽不便于交通,客观上却有利于民族文化的积淀与传承。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以及与内地联系的日趋加强,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变异。贵州民族文化在此特

定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静与动之中,和谐而有序地发展变化着。贵州民族文化是以家庭为单元、以血缘为纽带、以民族为标志、以社区为范围、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山地农耕文化。贵州地理环境的多样,山川的阻隔,历史上长期实行“土流并治”,各种民族文化在这里形成多元的复杂体系,构成一个绚丽多彩的文化长廊。各民族在迁徙、流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大杂居,小聚居”、“既杂居,又聚居”的分布状况。不同经济文化类型的民族,在贵州都找到了他们生存发展的空间,而且长期保持各自不同的文化。在贵州,就某一文化的局部区域而言,它与周围其他民族的文化显然不同,表现出“十里不同风”的特点,仿佛是一个“文化孤岛”。但从全省范围来看,这许许多多的“文化孤岛”,又显得千姿百态,融合成为“文化千岛”。这种多元文化的保存、共生的展示,不仅在国内,而且在世界上也是十分罕见的,它给人类留下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其他地方早已消失的文化现象,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在贵州延续下来,形成一条穿越时空的神秘隧道。一些古老的文化环境保存下来,成为鲜活的文化生态博物馆。长期形成的山乡异俗,显现出地域文化的鲜明特征。朵朵绚丽的民族文化之花,点缀在贵州高原,形成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 贵州有着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气候、地形、地貌特征。贵州属于喀斯特地貌地区,山地较多、有少量的坝子地、多溶洞、山高坡陡、交通不便等因素导致了贵州的大多数地区与外界交流较少。贵州的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温变化小,冬暖夏凉,气候宜人。通常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多在3℃~6℃,比同纬度其他地区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1.画像石(砖):是指汉豪族祠堂和陵墓地面建筑、享祠、碑的壁面上以及墓室表面的装饰绘画性雕刻.是指汉代豪族祠堂和陵墓地面建筑石阙、享祠碑的壁面上以及墓室表面的砖石上的装饰绘画性雕刻。2.黑陶①黑陶工业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工艺美术取得的杰出成就之一。②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等遗址中常有发现。③其烧制工艺是在烧制结束时,从窑顶慢慢加水,木炭熄灭后产生浓烟,使陶器渗炭而成,表面漆黑光亮且较为致密。④其中山东龙山文化黑陶中的蛋壳陶以黑、光、亮、薄而着称于世。3.彩陶①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美术中。②是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用赭石和氧化锰做呈色元素,然后入窑烧制,使橙红色胎地呈现各种颜色的美丽图案,形成纹样与器物造型的高度统一。③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是彩陶的杰出代表。4.人面鱼纹彩陶盆①西安半坡②仰韶文化③图案装饰于陶盆内壁,展现人面与鱼的简练造型和生动组合④图案被认为与半坡氏族的原始信仰有关⑤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绘画杰作和典型器物 5.C形玉雕龙①1971年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三星它拉村遗址出土② 红山文化玉器的杰出代表③玉龙为墨绿色软玉制成,龙身光泽,蜷曲如勾,龙首做猪嘴形,长吻修目④是目前发现的体形最大,制作最精,形态最逼真,年代也最久远的碧玉龙形象 6.泥塑女神像①出土于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②头像与真人等大,似为全身像的头部。塑像面呈方圆形,颧骨突出,平鼻阔嘴,眼角高挑,眼窝内嵌圆形玉片,目光深邃,具有神秘感③塑造技术成熟,水平高超,令人叹为观止,其内涵当与原始巫术或信仰有关,是生殖女神和丰收女神的象征 7.舞蹈纹彩陶盆①中国原始美术中马家窑文化彩陶艺术的杰作,出土于青海大通上孙家寨。②内壁画着原始人舞蹈的图像,有学者认为这是表现了氏族成员分组围猎野兽的场景,也有人认为是载歌载舞庆祝丰收或祭祀神灵。③在技法上,这件作品紧紧抓住人物的动态和整齐的队形,以极其精练的笔墨进行描绘富有抒情的意念。8.饕餮纹①也叫兽面纹②是流行于商周时期一种青铜器纹饰。③基本特征为双目圆睁,阔口隆鼻,头上多有一对变化多端的犄角,或更有獠牙利爪,多数兽面纹的两旁还有对称展开的兽体身躯。④这种纹样实际上把各种动物头部的正面形象以夸张和象征的手法综合起来,往 往难以判定为何种动物,故称兽面纹。⑤常饰于器物的腹部、颈下等重要部位作为主题纹样,西周中期后逐渐衰落。 9.岩画①是用矿物质顡料涂绘或用石器磨刻,敲乃至用金属工具刻划在崖壁或岩石的图画。②我国境内岩画分布广泛。③比较重要的有内蒙古阴山岩画,宁夏贺兰山岩画,江苏连云港岩画等。10.原始瓷器商周时期出现的青釉器皿,已经具备了瓷器的基本条件,但与后来的瓷器相比,质量较差,还于原始阶段,故称原始瓷器。 11.帛画①中国古代画种。②因画在帛上而得名。帛是一种质地为白色的丝织品,在其上用笔墨和色彩描绘人物、走兽、飞鸟及神灵、异兽等形象的图画③约兴起于战国时期,至西汉发展到高峰。④代表有战国时期的《人物御龙图》《人物龙凤图》12.“六齐”①青铜是红铜加锡的合

中国会计发展史(汉朝以前)一

中国会计发展史--会计的发展萌芽时期 [一] (汉朝以前) 会计并不是随着人类的出现而出现的,在原始社会初期,由于生产力低下,人类过着采摘游猎生活,物质条件严重不足,使得在那个时期不会有会计的出现。 至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社会分工形成,剩余产品出现,会计才渐渐产生发展起来。初期的会计,仅从事简单的统计核算和分配工作,故我们称其为“大会计”,这就是会计最早的雏形。这可以从当时遗留下的一些历史文物里得到考证:1、刻石记事:通过石板或者石质墙壁,人类用不同的符号记录获取猎物、采摘野果的多少,并记录出参加的人员,使用的工具以及食物的分配情况; 2、结绳记事:通过打绳结的方式,用不同样式,不同大小的绳结表示不同的事件,并进行核算,这种记录方式在现在的云南佤族地区依然有所保留。 一、西周时期:随着原始社会的渐渐没落,生产力水平不断地进步,人类社会步入第二个时期--奴隶制社会。奴隶制社会前期,由于人类思维方式落后,物质水平低下,经济不发达,所以会计依旧沿用原始社会末期出现的“大会计”的工作方式,直到我国的西周时期,会计的发展才有真正的进步:1、第一次给这项工作进行命名,在西周的《周礼`天官》一书中曾经记载:“司会掌邦之六典、八法、八则……而听其会计。”。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将这份工作称之为“会计”;2、在西周的宫廷之中,第一次设置了专

门的官吏管理会计工作,其称之为“司会”,他的主要工作就是进行“月季岁会”--每月进行核算、统计,每年进行汇总核对。 二、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初期,由于战乱纷争不断,社会经济受到严重影响,会计的发展也就受到一定影响,春秋战国到秦代出现了“籍书”或称“簿书”,用“入”、“出”作为记录符号来反映各种经济出入事项。从西周到战国时期产生了“三柱结算法”。它是根据“收入”、“支出”、“结存”这三大结算要素而得名。它以“收入-支出=结余”的关系式,结算本期财产物资增减变化过程及其结果的一种方法。“三柱结算法”在秦汉时期已得到了广泛运用。 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出现了影响会计发展的新契机,秦始皇统一全国,在国内统一了度量衡和货币,便于了经济的交流,更有利了会计工作的进行,可惜当时的人们没有充分利用这一个机会,没有把货币的统一利用到会计记账上,不得不说这是当时的一个遗憾。 三、汉朝时期:秦以后,我国封建王朝进入到第一个兴盛时期,这就是我们的汉朝,汉高祖刘邦的兴国政策加之以后的光武中兴使汉朝经济文化达到了历史上一次飞跃,尽管会计的记账方式和管理方法没有什么可以称颂的飞跃,但在计算方式上,汉朝却有着显著地进步:汉朝除了继续沿用发展了以前出现的筹算,当时的人们还发明了十珠算法,其就是利用大家儿时用过的学习数数的十珠计数器进行数学运算,这其实就是现代算盘的早期雏形。所以,清代数学家梅启照等认为东汉、南北朝时期产生算盘。

国家科技咨询师发展历程及宝贵经验.

国际科技咨询业的发展历程及宝贵经验 国外科技咨询产业巳经有百余年的发展历史, 目前, 在一些比较发达的国家, 一般都拥有成百上千的专门提供各种经济、技术、管理、培训、军事、政策等服务的咨询公司。这些公司常被人们称为“智囊团”、“思想库”、“脑库”等,这些代表着世界最高水平的科技咨询“智库团体”在推动国家机器开动时,起到了无可比拟的作用,并且在间接引导世界科技前行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到底这些先进科技咨询产业是如何发展起来的?科技咨询发达国家在其发展产业过程中又率先掌握了什么样的经验?科技咨询师所处行业在未来又会有怎样的发展要求?现在,我们就带着以上几个问题,来真正细入的了解国际科技咨询业的发展历程。 一、顶级科技咨询业国家发展历程回顾 若想了解国际科技咨询行业发展史,自然要对代表世界顶级科技水平国家的科技咨询业发展历程进行研究,而美、英和日三国,是其中的翘楚。 (一)美国 19世纪末,随着新兴工业的崛起, 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美国科学技术、经济水平均实现飞速增长,带动其科技咨询业得到巨大发展, 而现如今, 美国早已成为世界头号咨询大国.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 美国咨询业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5%至30%,进人80年代后, 由于西方经济衰退等原因, 科技咨询业的发展速度虽然有所下降, 进入90年代, 美国的对外咨询服务收入保守估计每年都在600亿美元以上。美国在90年代末期,约有4000家科技咨询机构, 其中“智囊团”类型的综合咨询研究机构有近500家, 仅从事管理咨询的人员就有近4万多人, 平均每100名管理人员中就有1名管理咨 询工程师, 美国三分之二的大型公司和诸多中小企业经常利用咨询服务来提升管理。

音韵学教程

音韵学教程 第四章汉语音韵学简史 第一节韵书产生以前的古音研究 音韵学上所谓“古音”,指的是韵书产生以前的先秦两汉时代的语音,即上古音。 上古音的研究是徒韵部开始的,这是因为汉代以后,人们读《诗经》、《楚醉》等先秦韵文感到不押韵、不谐和,因而去进行探索研究,试图解释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例如《诗经》第一篇《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一章和二章头四句的韵脚“鸠、洲、逑、流、求”,都是《广韵》尤韵字,徒《诗经》时代到现代汉语(包括普通话和各地方言),都是押韵的,自然没有问题。但二章后四句和第三章,从韵律上看,显然“服”和“侧”,“采”和“友”、“芼”和“乐”是韵脚之所在,但现在读起来却完全不押韵了,因为它们彼此之间,韵母都不同,不仅主要元音不同,有的甚至韵尾也不同。它们在《广韵》音系里,差别也很大,例如“服”属通摄屋韵,“侧”属曾摄职韵;“采”是蟹摄咍韵上声海韵字,“友”是流撮尤韶上声有韵字,而“芼”属效摄豪韵去声号韵,“乐”属宕摄入声铎韵,不仅不同韵,而且不同摄。那么《诗经》的作者为什磨要这样用韵呢?从六朝开始,就有人注意到这种现象,并不断提出各种看法和解释。例如梁末沈重的《毛诗音》(据《经典释文》所引)于《诗经·邶风·燕燕》三章“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中的“南”字下注云:“协句,宜乃林反”。意思是说:“远送于南”的“南”字,本读那含反[nam],但在这里为了与上下文的“音”、“心”押韵,应当改读为乃林反[ nim]。这种“协句”的主张实际上是强改字音以迁就今读,并非真正考明古代的本音。宋代朱熹著《诗集传》,又提出一种“叶音”说。他认为古今读音是差不多的,不过《诗经》作者用韵随便一点,有时用了一个本来不同韵的字,如《燕燕》三章中的“南”字,与“音”、“心”押韵,可以临时把“南”字改读为“尼心反”(同“乃林反”)就协韵了。又如《关雎》三章中的“采”和“友”,朱熹于“采”字下注“叶此履反”,“友”字下注“叶羽已反”,即分别改读为“此”音和“以”音,就押韵了。“叶”就是谐和的意思。这种“叶音”说和“协句”一样,都是违背历史发展的,是错误的。 其实,《诗经》和其他先秦韵文,每个入韵的字都有固定的读音,不可能时而念甲音,时而念乙音。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个人是不能随便改变它的读音的。 明代古音学家陈第著《毛诗古音考》,提出了“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的正确观点。他认为《关雎》三章中的“采”和“友”,在先秦的读音本来就押韵,后代读音不同,是语音演变的结果。他还认为先秦的“采”本来就念“此”音,“友”本来就念“以”音。这种看法,现在看来不免简单化一点,但在三四百年前,陈第就具备了这种科学的历史主义观点,这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清代古韵学家,自顾炎武开始,在陈第论著的启发下,进一步对《诗经》用韵和先秦其他韵文用韵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归纳。比如《诗经·关雎》三章,“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采、友”相押,今韵母不同,主元音和韵尾都不一样,一是[-ai],一是[- ],但在《诗经》里,这两类韵母的字相押并非偶然,下面是一些例子:《周南·芣yǐ》一章:“采采芣yǐ,薄言采之,采采芣yǐ,薄言有之。”叶“采、有”。 《小雅·六月》六章:“吉甫燕喜,既多受祉,来归自镐,我行永久,饮御诸友,囗鳖脍鲤,侯谁在矣,张仲孝友。”叶“喜、祉、久、友、鲤、矣、友”。

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比较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比较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潘贵民 [摘要]:中国傩戏,被称为中国戏剧文化的“活化石”,其在中国戏剧文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不仅对中国的戏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世界的戏剧,尤其是东南亚的戏剧,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深受中国傩文化影响的日本能剧。日本能剧,也是日本戏剧的“活化石”,深受日本人民喜爱,更是纳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畴。对这两种戏剧活化石的比较研究,一直以来都是中日两国学者十分热衷的研究课题。本文将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两国学者对本课题的研究进行归纳和概括,以期为今后的继续深入研究打下基础,对二者的比较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 傩戏;能剧;比较研究;研究现状 一、引言 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因其汉字发音的相似性以及悠久的历史渊源、相同的面具艺术等,为二者的比较提供了研究的可能。比较研究,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是认识、区别和确定事物异同关系最常用的思维方式和手段。因此,运用比较研究法对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进行分析,是认识、区别和确定这两种古老艺术“活化石”异同关系的重要手段,为我们全面认识这两种古老艺术提供了客观、现实的科学依据。 对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的比较研究,始于改革开放后的20世纪80年代,并在90年代形成了研究的高潮,随后研究热情逐渐减退。近年来,随着冯小刚古装电影《夜宴》的热映,成都原创话剧《寻根》的热演,对于面具舞的傩戏与能剧的比较研究又逐渐进入学者们的视野,并重新掀起了一股小小的热潮。对二者比较研究状况的起伏变化,笔者认为无不与当时的政治、经济以及国内外环境等密切相关。 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的比较研究,涉及人类学、民俗学、历史学、宗教学、神话学、文化交流史和戏剧发生学等相当广泛的学科,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对两种戏剧及文化的单独研究,一直以来都是两国相关学者关注的课题,并因此形成了若干个研究高潮,但是,对二者的比较研究,却是20年代80年代以来的事情。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术界对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的比较研究都有较为深入的探索,并取得了突出的成果。本文将从学术界对傩戏与能剧的分别研究论述入手,在此基础上从各学者的研究内容等方面对其比较研究状况进行初步的归纳和分析。 二、研究概况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资料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1. 画像石(砖):是指汉豪族祠堂和陵墓地面建筑、享祠、碑的壁面上以及墓室表面的装饰绘画性雕刻.是指汉代豪族祠堂和陵墓地面建筑石阙、享祠碑的壁面上以及墓室表面的砖石上的装饰绘画性雕刻。 2. 黑陶①黑陶工业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工艺美术取得的杰出成就之一。②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等遗址中常有发现。③其烧制工艺是在烧制结束时,从窑顶慢慢加水,木炭熄灭后产生浓烟,使陶器渗炭而成,表面漆黑光亮且较为致密。④其中山东龙山文化黑陶中的蛋壳陶以黑、光、亮、薄而著称于世。 3. 彩陶①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美术中。② 是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用赭石和氧化锰做呈色元素,然后入窑烧制,使橙红色胎地呈现各种颜色的美丽图案,形成纹样与器物造型的高度统一。③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是彩陶的杰出代表。 4. 人面鱼纹彩陶盆①西安半坡②仰韶文化③图案装饰于陶盆内壁,展现人面与鱼的简练造型和生动组合④图案被认为与半坡氏族的原始信仰有关⑤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绘画杰作和典型器物 5. C 形玉雕龙①1971 年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三星它拉村遗址

出土②红山文化玉器的杰出代表③玉龙为墨绿色软玉制成,龙身光泽,蜷曲如勾,龙首做猪嘴形,长吻修目④是目前发现的体形最大,制作最精,形态最逼真,年代也最久远的碧玉龙形象 6. 泥塑女神像① 出土于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②头像与真人等大,似为全身像的头部。塑像面呈方圆形,颧骨突出,平鼻阔嘴,眼角高挑,眼窝内嵌圆形玉片,目光深邃,具有神秘感③塑造技术成熟,水平高超,令人叹为观止,其内涵当与原始巫术或信仰有关,是生殖女神和丰收女神的象征7. 舞蹈纹彩陶盆①中国原始美术中马家窑文化彩陶艺术 的杰作,出土于青海大通上孙家寨。②内壁画着原始人舞蹈的图像,有学者认为这是表现了氏族成员分组围猎野兽的场景,也有人认为是载歌载舞庆祝丰收或祭祀神灵。③在技法上,这件作品紧紧抓住人物的动态和整齐的队形,以极其精练的笔墨进行描绘富有抒情的意念。8. 饕餮纹①也叫兽面纹②是流行于商周时期一种青铜器纹饰。③基本特征为双目圆睁,阔口隆鼻,头上多有一对变化多端的犄角,或更有獠牙利爪,多数兽面纹的两旁还有对称展开的兽体身躯。④这种纹样实际上把各种动物头部的正面形象以夸张和象征的手法综合起来,往往难以判定为何种动物,故称兽面纹。⑤常饰于器物的腹部、颈下等重要部位作为主题纹样,西周中期后逐渐衰落。

中国古代教育之汉代教育

汉代以来,轻徭薄赋的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稳步发展,渐渐封建集权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已基本确立并得到巩固,这就要求有一种新的意识形态,尤其是统一的学说思想为其服务。 汉武帝继位后,由于形势发生了变化,统治阶级进一步谋求政治、经济和思想上的大一统。肯定了董仲舒、公孙弘等儒生的建议,确认了儒家思想的正宗地位。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自此,儒家学派所宣扬的诗、书、礼、易、春秋等典籍被尊崇为“经”,不仅学校以经学为教材,实行“尊孔读经”。儒家学说思想之所以能取得独尊的地位就是儒家在政治上宣扬贵秩序、扶阳抑阴、尊君抑民;在经济上鼓吹先富后教、为民制产、强本节用。所有这些不仅有利于巩固集权主义的统治,而且也有利于维护封建国家的稳定。可见,在当时的是条件下,儒家学说思想较为适应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 汉朝的学校教育体系 汉朝的学校教育相当发达,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系统--官学和私学。 一官学又分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两种:中央官学指设在都城的官办学校。主要有太学、官邸学(亦称“四姓小侯学”)和鸿都门学。 1. 【太学】。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创建,当时只招50人。这是一所学习儒家经典的高等学府。汉代太学是在汉代政治经济发展基础之上,适应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汉董仲舒建议兴建太学以培养人才,并以此作为教化天下,提高吏治水平的基础。西汉太学设在长安。东汉太学设于洛阳。汉代太学初创时规模很小,只有经学博士几人和博士弟子50人。在汉昭帝时人数增至100 人,到汉宣帝时增至200人。西汉后期,“元帝好儒……更为设员千人”,太学生增至1000人。 汉代太学的教师称【博士】,其主要职责是“掌教弟子”,以教学为主。但“国有疑事,掌承问对”,即政府遇到疑难问题,博士要提供咨询意见,博士要参加朝廷的政治、学术讨论。此外博士还要承担巡视地方政教的工作。 汉代在博士之上设有首席长官,西汉时博士首席称仆射,东汉时改称祭酒。祭酒由太常“差选”,由“聪明威重”的博士担任。 汉代太学素有“严于择师”的传统。西汉的博士多由学术名流充当,采用征拜或举荐的方式选拔;东汉的博士要经过考试,还要写“保举状”。其对博士的要求更为严格,被保举的博士必须德才兼备,身体健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后来东汉皇帝颁发的诏书又规定博士的年龄限制,规定博士之选,年龄须在50岁以上。但此项规定并非一成不变,对学行卓著者,可有变通。经过严格的遴选,在汉代太学执教的博士不乏鸿师硕儒。由他们执教太学,对提高太学的学术水平、教学质量起到了关键作用。汉代学者杨雄在《法言?学行》篇里把“模”与“范”二字联为一词,主张教师应当是世人的模范,提出“师者,人之模范也”的光辉命题,成为汉代太学“严于择师”传统形成的理论依据,对后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尤其是教师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企业战略日本对外贸易战略转变的时机选择及启示

★★★文档资源★★★ 摘要:20世纪70年代中期,日本面,临着转变对外贸易战略的压力。对此,日本采取了拖延的做法。直到80年代中期,国内外条件基本具备、时机基本成熟,才开始着手将“外需主导型”战略转变为“内需主导型”战略。总的说,日本贸易战略转变的时机选择并无问题,但后续的政策调整出现了很多失误,因而导致了经济的长期停滞。日本的经验和教训对中国的经济和贸易政策调整有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对外贸易战略:外需主导型:内需主导型 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外需主导型”战略立国的日本成功地完成了经济“追赶”的任务,经济实力跃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第二位。此时,日本面临着美国要求日元升值和开放市场的压力,“外需主导型”战略遇到了一定的困难。那么,日本为什么没有在70年代中期就转向“内需主导型”发展战略,而延迟至80年代中期才开始这一转变呢客观地说,相对而言,70年代中期的日本并不具备从“外需主导型”向“内需主导型”战略转变的条件,而到了80年代中期,条件基本具备、时机也基本成熟。回顾这一转变的过程,不难发现,这既是日本在当时面临巨大国际压力情况下的被动选择,也是日本政府根据国内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状况而做出的主动调整,是内外部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日本进行战略转变的时机选择并无问题,但后续的政策调整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失误,因而导致了经济的长期停滞。 一、日本对外贸易战略转变的时机:国内经济条件 从经济总量指标看,早在70年代初期,日本就成功地实现了追赶的任务。据统计,1965年时日本GDP还落在美国、原西德、英国、法国之后,而到了1970年,日本GDP达到2035亿美元,超过了原西德、英国和法同,不过与美国的差距仍较大,约相当于美国的1/5。 ⑴1975年,日本的GDP达到4988亿美元,1980年首次超过一万亿美元,1985年为13422亿美元,约相当于美国的2/5。总的来说,70年代中期,就GDP总量看,日本经济已基本完成追赶任务,不过,日本当时的各项分类经济指标与现今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类似,只有到了80年代中期,日本才成为一个较成熟的经济发达国家,基本具备了实施“内需主导型”战略的各项条件。 从经济景气指标看,1971年到1980年的10年问,日本的景气变动比较频繁70年代中期则经历了较长的不景气时期,即从1973年11月到1977年10月的四年间先后遭受了石油危机的冲击和第一次日元升值而带来的不景气,1974年日本的GDP实际增长率下降了1.2%,这在战后的日本是非常罕见的。1974年和1975年,代表景气变动的重要指标工矿业产值与前一年相比分别下降了4%和ll%:企业产品库存剧增,1974年12月比上一年同期增长了46.2%;设备投资迅速减少,1974年度私人企业设备投资比上年度减少了13.4%,1975年7月民需机械订货额比上一年同期下降了53%。,2]与此同时,1974年和1975年企业大量倒闭、失业工人剧增、股票价格也急剧下跌。在此情况下,日本尽管面临着美国要求日元升值和开放市场的巨大压力,但并无改变贸易发展战略的条件。进入80年代后,日本除了受到第二次石油危机的影响而经历了短暂的不景气之外,剩余时间都处于景气上升时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83年2月到1985年6月的经济景气是由于内需扩大而导致的。从197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